一本优秀的植物胚胎学教材――《被子植物胚胎学》

一本优秀的植物胚胎学教材――《被子植物胚胎学》

发育生物学题库

发育生物学题库FCY打印版 1、发育与发育生物学概念? 答:发育——指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发育生物学——是以传统的胚胎学为基础,渗透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即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的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原肠胚? 答: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3、神经板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P77) 答:神经板概念——早期胚胎背侧表面的一条增厚的纵行外胚层条带。可发育成神经系统。 形成过程——主要是脊索动物发生初期原肠形成终了后于外胚层背侧正中产生的,呈球拍形,后部狭窄肥厚,以后其主要部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原基。神经外胚层细胞分布于神经板两侧,位于脊索的背方,该区域较平坦,呈平板状,它将发育成神经管。 作用——随着发生的进展,神经板周围的外胚层隆起变为神经褶,不久因两侧的神经褶在背侧正中闭合而变成神经管。 4、初级性别决定的概念?(P132) 答:指生殖腺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选择。胚胎生殖腺的发育命运决定于其染色体组成,Y染色体的存在使生殖腺的体细胞发育为testis而非ovary。 5、什么是胚孔?什么是原条?在胚胎发育中作用?(P64、68) 答:胚孔——两栖类和海胆囊胚表面产生的圆形内陷小口。在原肠期内胚层和中胚层细胞经此口内卷进入胚胎内部。(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原肠形成时,内胚层细胞迁移到胚体内部形成原肠腔,留有与外界相通的孔。)作用: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原条——在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胚胎原肠作用时,胚胎后区加厚,并向头区延伸所形成的细胞条。作用:其出现确定了胚胎前后轴。功能上相当于两栖类的胚孔,引导上胚层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中胚层组织和部分内胚层组织。 6、什么是脊索?在胚胎发育中作用? 答:脊索——脊索动物体内的一种条状结构。也存在于脊椎动物胚胎时期,在脊椎动物成体中部分或全部被脊椎所代替。 作用——脊索的出现构成了支撑躯体的主梁,这个主梁使体重有了更好的受力者,体内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脊索动物身体更灵活,体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7、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概念及其异同点?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自由水:据离胶体颗粒或渗透调节物质远,不被吸附或受到别的吸附力很小而自由移动的水分。 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的不易自由移动的水分。 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活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经过三羧酸循环等一系列物质转化,彻底氧化为水和CO2的循环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成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 TP的过程。P/O:是指氧化磷酸化中每消耗1mol氧时所消耗的无机磷酸摩尔数之比,是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活力的重要指标。 末端氧化酶: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把电子传递给O2的酶。 代谢源:是制造或输出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代谢库:是消耗或贮藏同化物质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IAA、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H、细胞分裂素CTK. 植物生长物质: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 乙烯的三重反应:是指含微量乙烯的气体中,豌豆黄化幼苗上胚轴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增粗生长受到促进和上胚轴进行横向生长、抑制伸长生长,促进横向生长,促进增粗生长。 偏向生长:上部生长>下部生长 春化作用: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 光周期现象:植物感受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临界夜长:短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大暗器长度。 呼吸骤变:当呼吸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升高,最后又下降现象。 休眠: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 衰老:细胞器官或整个植物生理功能衰退,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脱落: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与植物体分离的过程。 抗逆性:植物的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避逆性:植物通过物理障碍或生理生化途径完全排除或部分排除逆境对植物体产生直接有害效应。 耐逆性:植物在不良环境中,通过代谢变化来阻止、降低甚至修复由逆境造成的伤害,从而保证生理活动。 逆境:对植物生存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渗透调节:在胁迫条件下,植物通过积累物质,降低渗透势,而保持细胞压力势的作用。活性氧:化学物质活泼,氧化能力强的氧化代谢产物及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交叉适应:植物处于一种逆境下,能提高植物对另外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与不良环境反应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叫做~ 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胚珠不经受精子房仍能继续发育成没有种子的果实。 幼年期:任何处理都不能诱导开花的植物早期生长阶段。 花熟状态:植物能感受环境条件的刺激而诱导开花的生理状态。 脱春化作用:在春化作用完成前,把植物转移到较高温度下,春化被解除。 临界日长: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长或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长。 长日植物: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可以开花的植物。 花发育ABC模型:典型的花器官从外到内氛围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4轮基本结构,控制其发育的同源异型基因划分为A、B、C三大组。 光形态建成:这种依赖光调节和控制的植物生长、分化和发育过程,称为植物的~ 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浅蓝色的色素

被子植物胚胎学3.ppt.Convertor

被子植物胚胎学 第三章花粉(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 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过程、重要概念和一些物质或结构的功能;掌握异常发育花粉的发育方式;理解花粉败育或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发生机理,了解花药和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和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主要内容 第一节小孢子囊(花粉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一)花药的发育(层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二)小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与小孢子的发生 (三)小孢子四分体(概念、、排列方式、复合花粉、花粉块和花粉小块) 第二节雄配子体 (一)小孢子、花粉和雄配子体的概念 (二)小孢子 (三)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四)生殖细胞 (五)精子的形成 (六) 成熟的花粉(雄配子体) 第三节发育不正常的花粉 (一) 莎草科植物花粉的发育 (二)胚囊状花粉的发育 第四节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一)环境因素对花粉败育的影响 (二)雄性不育性 (三)雄性不育的机理 第五节花药和花粉的培养 (一)花药(花粉)培养的一般过程 (二)花培过程中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三)发育机理①花药壁的作用②花粉二型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小孢子、花粉、雄配子体、腺质绒毡层、变形绒毡层、乌氏体、绒毡层膜、

连续型、同时型、雄性不育、胚囊状花粉、花粉二型性等概念;花药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的过程;绒毡层的类型和功能;花粉壁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雄性不育的机理;胼胝质的作用;花粉发育成孢子体的途径 难点: 绒毡层的发育、类型和功能;细胞中有细胞的现象;胼胝质的作用 第一节小孢子囊及小孢子的发育 研究胚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先要观察大、小孢子囊的发育。花粉在花药中产生,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具有四个小孢子(花粉)囊,少数具两个。每一个小孢子囊包含药室和药壁,在药室中产生雄配子体(male gametophyte),即成熟的花粉。 一、花药的发育 花药是由雄蕊原基的顶部发育而来的。在发育初期作一横切面来看,外面是一层表皮,以内是一群分裂活跃的细胞。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的细胞分裂较快,使花药变为四棱的外形。在每一棱角的表皮下分化出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 1、孢原细胞的特征及数目: ①特征:孢原细胞比其它细胞体积大,核显著延长。 ②数目:大多数每一棱角中为多列孢原细胞,横切面可看到多个孢原细胞;有些只有一列,在横切面可看到一个,如小麦、棉花;有的只有一个,如海菖蒲属(Enalus). 2、孢原细胞的分裂: 先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外为初生壁细胞(primary cell),内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的同心圆排列的细胞层,连同最外面的表皮构成花药的壁;初生造孢细胞可以直接或是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后形成小孢子母细胞(microspore mother cell). 2、花药壁的发育 ①层次:花药的壁达到完全分化时期,从外到内的细胞层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绒毡层(tapetum)。 ②各层在发育中的变化: 1)表皮只进行垂周分裂,以适应内部组织的迅速增长。行使保护功能,通常具明显的角质层。许多植物特别是旱生植物,最后彼此分离,花药成熟时仅留下干枯的残迹。 2)药室内壁又称纤维层。通常为一层细胞,花药成熟时,细胞变为径向延长。

植物胚胎学名词解释

胚胎: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或幼体)。 植物胚胎学:是胚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科学。繁殖:是指生物增加个体的过程。 营养繁殖: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通过无性生殖细胞-孢子进行繁殖的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结合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同配(由形状、结构、大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的一种生殖方式。)、异配(在形状、结构上相同,但大小、运动能力不同,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小而运动能力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的生殖方式)。 (简)为什么说有性生殖是由无性生殖演化而来(考的几率很大) 1、衣藻进行有性生殖的配子和进行无性生殖的游动孢子形态上是相同的,从 孢子囊产生的游动孢子可以多至8个(4个或8个),从配子囊产生的配子也可 少至8个(8、16、32或64个)。 2、在充分的营养条件下,配子也可不经结合而形成新个体。 因此,一般认为有性生殖是从无性生殖演化而来。 生活史:也称为生活周期,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的种子为止的整个生活历程。世代交替: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的现象。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核相交替: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的染色体组(核相)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简)生活史的类型 1、合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合子萌发前进行。 2、配子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在配子产生时进行。 3、居间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不进行减数分裂,合子萌发时也不发生减数分裂,而萌发形成1个二倍体植物,二倍体植物进行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或孢子母细胞)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 (简答)腺质绒毡层与变形绒毡层区别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secretoryr tapetum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 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直至花 粉成熟后,该细胞完全自溶,这种类型在被子植物中常见。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periplasmodial tapetum):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 乌氏体是指积累在绒毡层表面的一种颗粒状结构,因von Ubisch 最早确切地描 述过这种结构的个体发育称为Ubisch body。 (简答)乌氏体和绒毡层膜区别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

2、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 。 3、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4、代谢库:接纳消耗或贮藏有机物质的组织或部位。又称代谢池 。 5、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光合生产性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是:光合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与光合时间三项因素。农作物经济产量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 X 光合能力 X 光合时间)— 消耗] X 经济系数 6、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或放出O2的量。常用单位12--??h m mol μ,1 2--??s m mol μ 7、光和生产率(photosynthetic produce rate ):又称净同化率(NAR ),是指植物在较长时间(一昼夜或一周)内,单位叶面积产生的干物质质量。常用单位1 2--??d m g 8、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 与无机磷合成ATP 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9、质子泵:能逆浓度梯度转运氢离子通过膜的膜整合糖蛋白。质子泵的驱动依赖于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质子泵在泵出氢离子时造成膜两侧的pH 梯度和电位梯度。 10、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 11、呼吸跃变(climacteric ):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速率突然增高,最后又突然下降的现象。 12、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13、种子生活力(viability ):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14、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5、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度值。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16、同化力:ATP 和NADPH 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一方面这两者都能暂时将能量贮藏,将来向下传递;另一方面,NADPH 的H+又能进一步还原CO2并形成中间产物。这样就把光反应和碳反应联系起来了。由于ATP 和NADPH 用于碳反应中的CO2同化,所以把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同化力(assimilatory power ). 17、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就是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往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比如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再由根基向根尖运输。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点的植物激素,其他类似物并无此特性 。 18、生理酸性盐:选择性吸收不仅表现在对不同的盐分吸收量不同,而且对同一盐的阳

《观赏植物学》总复习题

《观赏植物学》总复习题 一、术语解释 细胞;原生质;同功器官;单轴分枝;子叶出土幼苗;单雌蕊;聚花果;组织;直根系;同源器官;须根系;单雌蕊;子房上位;叶互生;子叶留土幼苗;叶对生;.胚;聚合果;无限花序;合轴分枝;复雌蕊;假果;原生质体;种子;有限花序;真果;成熟组织;复雌蕊;分生组织;子房下位;自然分类法;双受精现象;叶序;花序;单叶;复叶。 二、填空题 1.典型的单叶具有、和三部分,这样的叶又称;若缺少 任何一个部分的叶则称为。叶在枝条上的排列方式称叶序,观赏植物常见 的叶序有、、、和等五种。 2.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根据心皮的数目和各心皮结合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 和三种类型。 3.植物种子通常是由、和三部分构成,但有些种子却只有和 两部分,则前者称种子,后者称种子。 4.根据子房与花托的连生情况以及与花的其他部分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和。 5.植物学名是世界范围通用的唯一正式名称,种的命名采用;其规定,每种植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为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为,为形容词。 6.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成熟区的横切面,可看到根的初生构造由外而内明显地分为、 和等三部分。 7.植物繁殖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8.一个成熟的胚囊由7个细胞构成,即细胞,细胞,细胞和细胞。 9花被是花萼与花冠的总称。根据花的对称性将花分为、和三种类型。1.根据果实的来源与结构,果实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2.肉质果成熟后肉质多汁。依果实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分为、、、和五种类型。 3.胚是种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原始体。胚包括、、和四部分。 4.导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其主要功能是,而筛管存在于被子植物的,主要功能是。 5.从顶端起,根尖可依次分为、、、四个区域。 6.在横切面上,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结构由、和三部分组成。 7.复叶依小叶排列的方式可分成、、和。 8.一个成熟的胚珠包括、、、和等几部分。 9.随着人们对植物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因而对植物的分类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分代谢 1.内聚力 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2.粘附力 液相与固相间不同类分子间的吸引力 3.表面张力 处于界面的水分子受着垂直向内的拉力,这种作用于单位长度表面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4.毛细作用 具有细微缝隙的物体或内径很小的细管(≤1mm),称为毛细管。液体沿缝隙或毛细管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作用 5.相对含水量(RWC) 6.水的化学势 当温度、压力及物质数量(除水以外的)一定时,体系中1mol水所具有的自由能,用μw表示 7.水势 在植物生理学中,水势是指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8.偏摩尔体积 偏摩尔体积是指在恒温、恒压,其他组分浓度不变情况下,混合体系中加入1摩尔物质(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9.溶质势(ψs) 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值,为溶质势(ψs) 10.衬质势(ψm) 由于衬质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称为衬质势(ψm),为负值 11.压力势(ψp) 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压力势(ψp) 12.重力势(ψg) 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是数值,为重力势(ψg) 13.集流 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14.扩散 物质分子由高化学势区域向低化学势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的动力均来自物质的化学势差(浓度差) 15.渗透作用 渗透是扩散的特殊形式,即溶液中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选择透性膜)的扩散 16.渗透吸水 由于溶质势ψs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以渗透作用为动力) 17.吸胀吸水

依赖于低的衬质势ψm而引起的细胞吸水,是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种子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以吸胀作用为动力) 18.降压吸水 因压力势ψp的降低而引起的细胞吸水。当蒸腾作用过于旺盛时,可能导致的吸水方式 19.主动吸水 由根系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内皮层内外的水势差(产生根压) 20.被动吸水 由枝叶蒸腾作用所引起的吸水过程。动力是蒸腾拉力 21.根压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称为根压 22.伤流 如果从植物的茎基部靠近地面的部位切断,不久可看到有液滴从伤口流出。这种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中溢出液体的现象,叫做伤流(bleeding) 23.吐水 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从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24.萎蔫(wilting) 植物吸水速度跟不上失水速度,叶片细胞失水,失去紧张度,气孔关闭,叶柄弯曲,叶片下垂,即萎蔫 25.暂时萎蔫(temporary wilting) 是由于蒸腾大于吸水造成的萎蔫。发生萎蔫后,转移到阴湿处或到傍晚,降低蒸腾即可恢复。这种萎蔫称为暂时萎蔫。 26.永久萎蔫(permanent wilting)

动物组织胚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胚胎学:研究畜禽个体在发生过程中形态、功能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组织:由大量起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功能密切相关的细胞群,连同细胞间质组成的 细胞集合体,它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的结构 4、局部分泌腺细胞的所形成的有包膜的分泌颗粒,逐渐移向细胞的游离面,然后分泌颗 粒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以胞吐方式排出分泌物,细胞膜本身不受损坏。如唾液腺和胰腺外分泌部的分泌。 5、顶浆分泌细胞形成的分泌物,逐渐向细胞游离面突出,随后包着细胞膜排出。损伤部 分的细胞膜很快被修复,如乳腺(脂滴)和汗腺的分泌。 6、全浆分泌腺细胞的分泌物形成后,细胞则解体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然后由邻近的腺 细胞增殖补充。如皮脂腺的分泌。 7、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相互结合构成,并能执行着特定的生理功能 8、系统:由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在一起构成。每个系统在体内执行特定的相对独立的 功能。 9、无丝分裂:染色质直接复制后随细胞核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不出现染色体、纺锤 体等结构,核膜、核仁也不消失。 10、内分泌腺(即无管腺):腺体在形成中与表面上皮脱离,不形成导管,腺细胞群集呈索团 状或散在分布,其分泌物经其间血管、淋巴管传送到机体各部 11、外分泌腺:腺体与表面上皮有导管联系,分泌物可经导管排到器官腔内或体表。 12.浆膜:由表面的间皮和间皮下接缔组织组成,表面湿润而光滑,可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 13、外膜:为消化管的最外层,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两种。 14、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是神经元传 递信息的结构。 15、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由胞体和胞突倆部分组成 16、血窦:内皮细胞有孔,基膜不完整或缺失,细胞间有间隙,管腔大,有利于血液储备 和物质交换,分布于肝、脾、骨髓和内分泌腺等处。 17、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是心血管在组织内真正实行功能 的单位,途径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 18、有孔毛细血管:内皮连结紧密,基膜完整,但内皮细胞上有小孔,靠细胞孔进行物质 交换,分布于胃肠黏膜、肾小球等处。 19.微绒毛: 20.肠绒毛: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的指状突起。 21.淋巴小结:呈圆形,淋巴小结位于被膜下和小梁两侧淋巴窦附近,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T细胞及滤泡树突细胞组成。 2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指分散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形状不同、名称各异,但都来源于骨髓的幼单核细胞,并具有吞噬能力的巨噬细胞(旧称网状内皮细胞系统)。 23.血—胸腺屏障:胸腺内存在能阻挡大分子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内的屏障结构,即血—胸腺 屏障,可构成胸腺细胞稳定发育的微环境。 23.血—尿屏障:毛细血管内物质渗入肾小囊腔时,必须经过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裂 孔膜三层结构,以防止血液中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通过。 24.生精上皮波: 曲精小管上不同节段,精子的发生发育不是同步的,而是有先有后,一批批波浪式发生的现象。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9814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与细胞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研究植物环境刺激的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水势:相同温度下一个含水的系统中一摩尔体积的水与一摩尔体积纯水之间的化学势差称为水势。把纯水的水势定义为零,溶液的水势值则是负值。 压力势:植物细胞中由于静水质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增加的值。 渗透势:溶液中固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的值。 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现象是根压存在的证据。 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对于水溶液而言,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衬质势:由于衬质(表面能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淀粉等)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 吐水: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水,温,湿) 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表示。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抗蒸腾剂:能降低蒸腾作用的物质,它们具有保持植物体中水分平衡,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作用。抗蒸腾剂的种类很多,如有的可促进气孔关闭。 吸胀作用:亲水胶体物质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胶体物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吸胀。 永久萎蔫:降低蒸腾仍不能消除水分亏缺恢复原状的萎蔫 永久萎蔫系数:将叶片刚刚显示萎蔫的植物,转移至阴湿处仍不能恢复原状,此时土壤中水分重量与土壤干重的百分比叫做永久萎蔫系数。水分临界期: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小孔扩散律:指气体通过多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或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 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 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 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 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 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 9. 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 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 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 13.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 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 17. 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 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机构。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19.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由第一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20. 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脊索动物 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羊膜,所以合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纲、鸟纲与哺乳纲的其他脊椎动物。只可在水中产卵。 ?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分内外两层,纤维且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索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髓。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背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的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咽鳃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孔列,直接开口于体表或心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陆栖高等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被囊类: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没有形成脑,称无头类。 ?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有集中的脑,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上下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心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超过背神经管的最前方。 ?脊椎动物: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六个纲。 各纲之间特征上有显著差别,但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感觉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 ?肝盲囊: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称为肝盲囊,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观赏植物学教学大纲

《观赏植物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50学时(附加3天教学实习)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观赏植物学概念及含义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作用 第三节:学习方法及要求 第二章: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对世界园艺的贡献 第一节: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中国观赏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 第三节: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三章观赏植物分类 第一节:植物分类与命名方法 第二节:观赏植物栽培品种分类与命名方法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应用分类 第四章:观赏植物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节:观赏植物的美化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观赏植物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观赏植物的生产与经济作用 第五章:观赏植物栽培生态条件 第一节:温度与观赏植物生长 第二节:光照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三节:水份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五节:矿质元素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六节:气体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六章:观赏植物的繁殖 第一节:有性繁殖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无性繁殖 第三节:组织培养: 第七章:观赏植物的栽培与管理 第一节: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 第二节:温室花卉的栽培 第三节:观赏植物的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 第四节:观赏树木的栽植 第八章:观赏植物应用

第一节:观赏树林的应用 第二节:草本花卉的应用 第三节:花卉装饰类型 第九章:观赏植物的拉丁名及发音基础 第一节:植物拉丁学名的发音、语法规则及其练习第二节:常见观赏植物读音及其练习 第十章:露地花卉(一二年生花卉) 第一节:一、二年生花卉 第二节:宿根花卉 第三节:球根花卉 第三节:水生花卉 第四节:岩生花卉 第十一章:温室花卉 第一节:温室一、二年生花卉 第二节:温室宿根花卉 第三节:温室球根花卉 第四节:温室水生花卉 第五节:高山花卉(冷室花卉) 第十二章:观赏落叶花灌木 第一节:华北地区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三节:长江流域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四节:华南地区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五节:热带地区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十三章:观赏常绿花灌木 第一节:华东及华地区常见常绿花灌木 第二节:华南地区常见常绿花灌木 第十四章:观赏藤本植物 第一节:观赏藤本的类型 第二节:观赏草质藤本植物 第三节:观赏木质藤本植物 第十五章:观赏开花乔木 第一节:华北地区常见观花乔木 第二节:长江流域常见观花乔木 第三节:华南地区常见观花乔木 第十六章:观赏棕榈类植物 第一节:观赏棕榈科植物概述 第二节:主要观赏棕榈科植物类型及应用 第十七章:观赏松柏类植物

植物胚胎学

名词解释 1. 胚胎: 来源于动物,系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初期发育的动物体(或幼体) 2. 胚胎学: 3. 植物胚胎 学: 4. 营养繁 殖: 扦插等。 5. 无性生殖: 6. 有性生殖: 7. 同配生殖: 8. 异配生殖: 小而运动能力 强的为雄配子,此两种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 9. 卵式生殖: 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 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的生殖方式 同配生殖有同宗(由一个体经营养繁殖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配合和异宗配合之分。 10. 生活史: 也称为生活周期,是指植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种 子植物的生活史就是从种子开始到产生新的种子为止的整个生活历程。 11. 世代交替: 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孢子体世代与单倍的配子体世代有规律的循环交替 的现象。有两个关键环节,减数分裂和双受精。 12. 核相交替: 是指植物生活史中,二倍的染色体组(核相)与单倍的染色体组(核相)相 互交替出现的现象。 13. 小孢子: 是雄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当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及 单核时期的花粉粒均可称为小孢子。 14. 花粉: 在被子植物中常常用花粉代表雄配子体,所以当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后即可称之 为花粉,但花粉已词更多用于指称 2-细胞或 3-细胞时期的雄配子体,以与小孢子区别。 15. 雄配子体: 在被子植物中, 由小孢子发育而来的成熟花粉粒 (2 或 3细胞) 以及由花粉粒 长出的花粉管,统称为雄配子体。 16. 腺质绒毡层又叫分泌绒毡层: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它始终保持原来的位置,通过细胞的内 表面分泌各种物质供给小孢子发育的需要, 直至花粉成熟后, 该细胞完全自溶, 这种类型在 被子植物中常见。 17. 变形绒毡层又叫周原质团绒毡层: 其典型特征是绒毡层较早地发生内壁和径向壁的破 坏,原生质体突出并移动至花药腔中, 融合形成绒毡层的周原生质团。 且周原生质团生成后 又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同型绒毡层与异型绒毡层: 从其来源上分: 一般是由初生壁层细 胞衍生而来,形成一同型的细胞层;但少数植物如玄参科植物 -汤氏阿列克 ,绒毡层在向花药 的中央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是从药隔细胞衍生的;而其它, 在向花药外围的绒毡层细胞较 小,是从初生壁层衍生的,这样绒毡层是异型的。 18. 乌氏体: 乌氏体分布在绒毡层沿药室的内切向壁上。是一种形如球状的小体,直径大的 也只有几个微米, 后期常联合成复合的集合体。 球状体覆盖着厚的有孔道的壁, 壁的厚度均 匀,有时具疣状或刺状突 起,外形与花粉的外壁颇为相似。乌氏体只在腺质绒毡层产生。 19. 连续型: 是指小孢子发生时一种细胞质分裂的类型。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产生分隔 壁,将母细胞分为两个子细胞, 可称为二分体; 接着进行第二次分裂, 结果形成四个子细胞, 即称为四分体。存在于大多数单子叶植物中。 20. 同时型: 相对于连续型而言。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不形成细胞壁,无二分体时期;在第 二次分裂中,两个核同时进行分裂, 当分裂完成时,在四个核之间产生壁, 同时地分隔成四 个子细胞。常出现在双子叶植物中。 旧称发生学,是研究生物个体发育规律的科学。 是胚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科学。 指从母体断裂或增生部分,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裂殖、出芽、断裂、 通过无性生殖细胞 -孢子进行繁殖的方式。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 -配子结合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同配、异配、卵式生殖。 由形状、 结 构、 大小、 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两个配子结合的一种生殖方式。 在形状、 结构上相 同, 但大小、 运动能力不同, 大而运动能力迟缓的为雌配子;

现代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绪论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物质转化:植物对外界物质的同化及利用。 能量转化:植物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储存,释放与利用的过程。 信息传递: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在整体水平上,从信息感受部位将信息传递到发生反应部位的过程。 信号转导:在单个细胞水平上信号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产生生理反应的过程。 形态建成:植物在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植物体大小,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完全依赖于植物体内各种分生组织的活动。 细胞生理 原核细胞:无典型细胞核的细胞,核质外面缺少核膜,细胞质中没有复杂的细胞器与内膜系统。 真核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质外有核膜包裹,细胞之中有复杂的内膜系统与细胞器。 生物膜:细胞中主要由脂类与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膜状组分,即细胞内所有膜的总称,包括质膜,核膜,各种细胞器被膜及其她内膜。 内质网:存在于真核细胞,由封闭的膜系统及其围成的腔形成互相沟通的网状结构。 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连接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管状通道。 共质体:胞间连丝把原生质体连成一体。 质外体: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壁间的间隙以及细胞间隙等互相连接成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由细胞质,细胞核与液泡组成。 细胞质:由细胞质膜,胞基质及细胞器等组成。 胞基质:在真核细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细胞浆。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与特定生理功能的细微结构。 内膜系统: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广义的指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骨架与细胞壁。 微管: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微丝:真核细胞中由肌动蛋白组成,直径为7nm的骨架纤维,肌动蛋白纤维。 中间纤维:一类由丝状角蛋白亚基组成的中空管状蛋白质丝。 核糖体:由蛋白质与rRNA组成的微小颗粒,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胚胎培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4章《胚胎培养》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胚胎培养包括幼胚培养、成熟胚培养、胚乳培养、胚珠培养以及子房培养。 2、离体胚的培养分为二种类型:成熟胚培养和幼胚培养。 3、幼胚培养时,其发育过程有三种方式:胚性发育、早熟萌发、产生愈伤组织。 4、由胚乳培养得到的植株,除少数是三倍体外,多数是由各种倍性细胞组成的嵌合体。 5、胚珠培养分二类:受精胚乳的培养和未受精胚珠的培养。受精胚珠培养的目的:一是用来打破种 子的休眠,二是挽救胚的发育,以获得杂交种。未受精胚珠培养的目的是获得单倍体植株。 6、子房培养分授粉子房培养和未授粉子房的培养。前者培养的目的是挽救杂种胚,后者培养的目的是 获得单倍体植株。 二、名词解释: 1、胚胎培养(embryo culture):是指将植物的胚胎与母体分离,培养在人工的培养基上形成幼苗的过程, 包括幼胚培养、成熟胚培养、胚乳培养、胚珠培养以及子房培养。 2、胚性发育(embryonal development):植物幼胚接种到培养基上以后,仍然按照在活体内的发育方式发育,最后形成成熟胚(有时甚至可能类似种子),然后再按种子萌发途径出苗形成完整植株,这种途径发育的幼胚一般一个幼胚将来就是一个植株。 3、早熟萌发(early mature sprouting): 幼胚接种后,离体胚不继续胚性生长,而是在培养基上迅速萌发成幼苗,通常称之为早熟萌发。 4、胚培养(embryo culture):是指将胚从种子、子房或胚珠中分离出来,在进行组织培养,使其生长发育形成幼苗的过程。 5、胚乳培养(endosperm culture):是指将胚乳从母体上分离出来,放在无菌的人工环境条件下,让其进一步生长发育,以至形成幼苗的过程。 6、胚珠培养(ovule culture):是指将胚珠从母体上分离出来,在无菌的人工环境条件下培养,使其生长发育形成幼苗的过程。 7、子房培养(ovary culture):是指将子房从母体上分离出来,在无菌的人工环境条件下培养,使其生长发育形成幼苗的过程。 三、问答题: 1、胚培养的作用有哪些? 1)在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克服杂种胚不能正常发育 2)克服珠心胚的干扰,提高育种效率 3)缩短育种周期 4)测定休眠种子的萌发率 5)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2、胚乳培养的作用有哪些? 1)通过胚乳培养可得到三倍体植株,产生无籽果实。或加倍形成六倍体植株进行育种。 2)胚乳培养可得到倍性不同的愈伤组织,可分离和筛选各种类型的非整倍体植株。 3、如何检查胚乳植株的染色体数目? 取植株根尖或幼叶或胚乳愈伤组织,用0.2%-0.5%的秋水仙素碱溶液或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在25℃下浸泡处理4-8h后,再用流水冲洗5-10min.以卡诺氏溶液或FAA液固定.用1mol的盐酸,在60℃水浴下水解8-10min.然后染色,压片,镜检和计数. 4、分析胚珠培养和子房培养的发育途径 胚珠发育:A 受精胚珠:一是形成种子;二是形成愈伤组织 B 未受精胚珠:形成单倍体植株。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四章呼吸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呼吸作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通过氧化还原而产生CO2,同时释放能量的 过程。 2、有氧呼吸: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 出CO 2 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3、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由细胞质进入线粒体逐步氧化分解,最终 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生物氧化: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 2和H 2 O,放出能量 的过程。 5、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序的电子传递体组 成的电子传递途径,传递到氧分子的总轨道。 6、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的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分子),同时使ADP被磷酸化为ATP的过程。 7、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植物组织释放CO 2 的摩尔数与 吸收氧的摩尔数之比。 8.糖酵解:胞质溶胶中的己糖在无氧或有氧状态下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呼吸作用的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中,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 三羧酸循环途径在线粒体中进行。三羧酸循环是英国生物化学家Krebs 首先发 现的。 2、早稻浸种催芽时,用温水淋种和时常翻种,其目的就是使呼吸作用正常进行。当植物组织受伤时,其呼吸速率加快。春天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导致秧苗发烂,这是因为低温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呼吸“空转”,缺乏能量,引起代谢紊 乱的缘故。 3.呼吸链的最终电子受体是 O 2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结偶联,将影响_ ATP _的产生。 4.糖酵解是在细胞细胞基质中进行的,它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呼吸的共同途径。

5.氧化磷酸化的进行与 ATP合酶密切相关,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链解偶联将影响__ ATP__的产生。 6.植物呼吸过程中,EMP的酶系位于细胞的细胞基质部分,TCA的酶系位于线粒体的线粒体基质部位,呼吸链的酶系位于线粒体的嵴部位。 7. 一分子葡萄糖经有氧呼吸彻底氧化,可净产生__38__分子ATP,?需要经过__6_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8.组成呼吸链的传递体可分为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 9. 呼吸作用生成ATP的方式有电子传递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两种磷酸化方式。 10.把采下的茶叶立即杀青可以破坏多酚氧化酶酶的活性,保持茶叶绿色。 11、无氧呼吸的特征是,底物氧化降解,大部分底物仍是,因释放。 不利用O 不彻底有机物的形式能量少 2 12、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氧气的类型有反应,反应,反应及反应。 脱电子(e-)脱氢加水脱氢加氧 13、当细胞质内NADPH+H+浓度低时,可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反之,当NADPH+H+浓度高时,则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从而调节PPP的运行速度。 提高抑制 14、酚氧化酶是一种含的氧化酶,存在于、内。这种酶在制茶中有重要作用,在制绿茶时要立即刹青,防止,避免产生,保持茶色清香。 铜质体微体多酚氧化酶活化醌类 15、水稻种子萌发第一个时期是从吸胀到萌动为止,主要进行呼吸,第二个时期从萌动开始,胚部真叶长出为止,则以呼吸为主。 无氧有氧 16、植物茎、叶和地下贮藏组织中的PPP所占比例,而在胚组织和果实中PPP所占比例 。植物组织感病时PPP所占比例,而EMP-TCA所占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