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控制指标

工艺控制指标
工艺控制指标

加油站工艺控制指标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

生效日期:

有效期:

目录

1、术语和缩略语 (1)

2、基本规定 (2)

3、加油设施及工艺 (6)

3.1、油罐 (6)

3.2、加油机 (8)

3.3、工艺管道系统 (8)

3.4 防渗措施 (12)

4、操作规程控制指标 (13)

4.1、加油操作 (13)

4.2、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操作 (14)

4.3、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操作 (15)

4.4、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操作 (15)

4.5、油品温度测量操作 (16)

4.6、油品密度测量操作 (16)

4.7、卸油操作 (17)

3.5术语和缩略语

加油站:具有储油设施,使用加油机为机动车加注汽油、柴油等

车用燃油并可提供其他便利性服务的场所。

站房:用于加油加气站管理、经营和提供其他便利性服务的建筑物。

加油作业区:加油加气站内布置油卸车设施、储油设施、加油机、可燃液体罐车卸车停车位、等设备的区域。该区域的边界线为设备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线加3m,对柴油设备为设备外缘加3m。

辅助服务区:加油站用地红线范围内加油加气作业区以外的区

域。

安全拉断阀:在一定外力作用下自动断开,断开后的两节均具有自密封功能的装置。该装置安装在加油机的软管上,是防止软管被拉断而发生泄漏事故的专用保护装置。

管道组成件:用于连接或装配管道的元件(包括管子、管件、间门、法兰、垫片、紧固件、接头、耐压软管、过滤器、阻火器等)。

工艺设备:设置在加油加气站内的卸油车接口、油罐、加油机、

加气机、等设备的统称。

卸车点:接卸汽车罐车所载油品的固定地点。

埋地油罐:罐顶低于周围4m 范围内的地面,并采用直接覆土或罐池充沙方式埋设在地下的卧式油品储罐。

加油岛:用于安装加油机的平台。

汽油设备:为机动车加注汽油而设置的汽油罐(含其通气管)、汽油加油机等固定设备。

柴油设备:为机动车加注柴油而设置的柴油罐(含其通气管)、柴油加油机等固定设备。

卸油油气回收系统:将油罐车向汽油罐卸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回

收至油罐车内的系统。

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将给汽油车辆加油时产生的油气密闭回收至

埋地汽油罐的系统。

2. 基本规定

加油加气站可经营国家行政许可的非油品业务,站内可设置柴油尾气处理液加注设施。

向加油站供油,可采取罐车运输的方式。

加油站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0 的规定。

表2-0 加油站的等级划分

级别油罐容积(m3 )

罐容积

容积单

一级150 <V≤210 ≤50

二级90 <V≤150 ≤50

三级V ≤90 汽油罐≤30 ,柴油罐≤50

注:柴油罐容积可折半计入油罐总容积。

(2014 年版本)》第3.0.9 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表2-1。

X Xm 3 ,属于XX 级加油站详

容积为

条,该站油罐总

表2-1 加油站油罐容积一览

容积(m3 )

罐容积容积(m3 )数量总

油品单

汽油

柴油

(2014 年版本)》的要求,依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表2-2 和表2-3。

站内设施与站外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详

表2-2 站内汽油设施与站外建(购)筑物的安全距离(m)

油罐(三级站,有卸通气管管口(有卸油加油机(有加油油方

项目

)气回收系统

油油气回收系统)油气回收系统

标准要求实测距离标准要求实测距离标准要求实测距离

西

表2-3 站内柴油设施与站外建(购)筑物的安全距离(m)

方油罐(三级站)通气管管口加油机项目

标准要求实测距离标准要求实测距离标准要求实测距离东

西

站内布置主要为加油区、油罐区、站房。

加油站车辆出入口分开设置,在站区北侧和南侧分别设置入口和出口,与省道S201 和迎下线直接连接。

站内单车道宽6m,转弯半径12m,停车位为平坡,道路坡度不应大于6%,坡向站外,加油加气作业区内的停车位和道路路面采用

水泥路面。

加油加气作业区与辅助服务区之间应有界线标识。

加油加气作业区内,不得有"明火地点"或"散发火花地点"。

加油站的变配电间或室外变压器应布置在爆炸危险区域之外,且

与爆炸危险区域边界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m,变配电间的起算点应为门窗等洞口。

加油站内的爆炸危险区域,不应超出站区围墙和可用地界线。

加油站的工艺设备与站外建(构)筑物之间,宜设置高度不低于3.6m 的不燃烧体实体围墙,面向车辆人口和出口道路的一侧可设非实体围墙或不设围墙。

加油站内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详见表2-4 。

汽油罐通气管管口

汽油加油机/

油品卸车点站房站区围墙设备名称

埋地油罐通气管管口埋地油罐通气管管口

柴油加油机

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标准实际汽

埋地油罐0.5 0.8 - - 0.5 0.8 - - - - - - 4 8.9 3 5.8 油通气气管- - - - - - - - 3 7.8 - - 4 12.4 2 5.0 柴

埋地油罐0.5 0.8 - - 0.5 0.8 - - - - - - 3 16.0 2 2.5 油通气气管- - - - - - - - 2 7.7 - - 3.5 12.8 2 4.9 汽油加油机- - - - - - - - - - - - 5 15.8 - - 柴油加油机- - - - - - - - - - - - 5 15.6 - - 油品卸车点- - 3 7.8 - - 2 7.7 - - - - 5 13.2 - -

15.8/1

站房 4 8.9 4 16.1 3 16.0 3.5 16.7 5 13.2 5 - - - -

4.8

站区围墙 3 5.8 3 5.0 2 2.5 2 4.9 - - - - - - - -

表2-4 站内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m)

6

7

3.7加油设施及工艺

4.9油罐

加油站的汽油罐和柴油罐采用埋地卧式钢制双层油罐(也称SF 地下储罐),油罐公称直径2500mm 。

双层油罐由于其有两层罐壁,在防止油罐出现渗(泄)漏方面具

有双保险作用,再加上国外标准在制造上要求对两层罐壁间隙实施在

线监测和人工检测,无论是内层罐发生渗漏还是外层罐发生渗漏,都能在贯通间隙内被发现,从而可有效地避免渗漏油品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加油站油罐的罐体和封头所用钢板的公称厚度,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制常压储罐第一部分: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和不易燃液体

的埋地卧式圆筒形单层和双层储罐》AQ3020 的有关规定,详见表3.1.1。

表3.1.1 油罐的罐体和封头所用钢板的公称厚度(mm)

双层钢制油罐外层

双层油罐内层罐

油罐公罐

罐体和封头公称厚

称直径罐体和封头公称厚

(mm )

罐体封头罐体封头1601 ~

6 7 5 6 2500

钢制油罐的设计内压不应低于0.08MPa 。

安装在罐内的静电消除物体应接地,其接地电阻应符合本规范第3.8 节的有关规定:

A=0.04Vt

式中:A 浸入油品中的金属物表面积之和(m2);Vt 一一储罐容积(m3)。

双层油罐内壁与外壁之间有满足渗漏检测要求的贯通间隙。

双层钢制油罐设渗漏检测立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立管应采用钢管,直径宜为80mm ,壁厚不宜小于4mm 。

2 检测立管应位于油罐顶部的纵向中心线上。

3 检测立管的底部管口应与油罐内、外壁间隙相连通,顶部管口

应装防尘盖。

4 检测立管应满足人工检测和在线监测的要求,并应保证油罐

内、外壁任何部位出现渗漏均能被发现。

设置渗漏检测立管及对其直径的要求,是为了满足人工检测

和设置液体检测器检测;要求检测立管的底部管口与油罐内、外壁间隙相连通,是为了能够尽早的发现渗漏。检测立管的位置最好置于人

孔井内,以便于在线监测仪表共用一个井。

油罐应采用钢制人孔盖。

油罐设在非车行道下面时,罐顶的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5m ;设在车行道下面时,罐顶低于混凝土路面不宜小于0.9m 。钢制油罐的周围应回填中性沙或细土,其厚度不应小于0.3m。

埋地油罐受地下水或雨水作用有上浮的可能时,应采取防止油罐上浮的措施。

埋地油罐的人孔应设操作井,设在行车道下面的人孔井应采用加

油站车行道下专用的密闭井盖和井座。

油罐应采取卸油时的防满溢措施。油料达到油罐容量90% 时,应能触动高液位报警装置;油料达到油罐容量95%时,应能自动停止油料继续进罐。高液位报警装置应位于工作人员便于觉察的地点。

高液位报警装置指设置在卸油场地附近的声光报警器,用于提醒卸油人员,其罐内探头可以是专用探头(如音叉探头),也可以由液位监测系统设定,油罐容量达到90%的液位时触动声光报警器。"油料达到油罐容量95% 时,自动停止油料继续进罐"是防止油罐溢油,目前采用较多的是一种机械装置——防溢流阀,安装在卸油管中,达到设定液位防溢流阀自动关闭,阻止油品继续进罐。

设有油气回收系统,站内油罐设带有高液位报警功能的液位监测

系统。

为保证油气回收效果,汽油罐均需处于密闭状态,平时管理和卸油时均不能打开量油孔,否则会破坏系统的密闭性,因此必须借助液位检测系统来掌握罐内油品的多少。

与土壤接触的钢制油罐外表面,其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SH3022 的有关规定,且防腐等级不应低于加强级。

3.2 加油机

加油机不得设置在室内。

加油枪应采用自封式加油枪,汽油加油枪的流量不应大于

50L/min 。

加油软管上宜设安全拉断阀。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第 2 部分: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GB22380.2-2010 的规定,安

全拉断阀的分离拉力应为800N~1500N 。

以正压(潜油泵)供油的加油机,其底部的供油管道上应设剪切阀,当加油机被撞或起火时,剪切阀应能自动关闭。

剪切阀是加油机以正压(如潜油泵)供油的可靠油路保护装置,

安装在加油机底部与供油立管的连接处。此阀作用有二:一是加油机被意外撞击时,剪切阀的剪切环处会首先发生断裂,阀芯自动关闭,

防止液体连续泄漏而导致发生火灾事故或污染环境;二是加油机一旦遇到着火事故时,剪切阀附近达到一定温度时,阀芯也会自动关闭,

切断油路,避免引起严重的火灾事故。有关剪切阀的具体性能要求,

详见现行国家标准《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第 3 部分:剪切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GB22380.3 。

采用一机多油品的加油机时,加油机上的放枪位应有各油品的文字标识,加油枪应有颜色标识。

位于加油岛端部的加油机附近应设防撞柱(栏),其高度不应小于0.5m 。

3.3 工艺管道系统

油罐车卸油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

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十分必要。其含义包括加油站的油罐必须设置专用进油管道,采用快速接头连接进行卸油,避免油气在卸油口沿地面排放。严禁采用敞口卸油方式。

每个油罐各自设置卸油管道和卸油接口。各卸油接口及油气回收接口,应有明显的标识。

卸油接口应装设快速接头及密封盖。

加油站采用卸油油气回收系统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汽油罐车向站内油罐卸油应采用平衡式密闭油气回收系统。

2 各汽油罐可共用一根卸油油气回收主管,回收主管的公称直径不宜小于80mm 。

3 卸油油气回收管道的接口宜采用自闭式快速接头。采用非自闭式快速接头时,应在靠近快速接头的连接管道上装设阀门。

平衡式密闭油气回收系统,是指系统在密闭的状态下,油罐车向地下油罐卸油的同时,使地下油罐排出的油气直接通过管道(即卸油油气回收管道)收回到油罐车内的系统,而不需外加任何动力。

加油站宜采用油罐装设潜油泵的一泵供多机(枪)的加油工艺。

采用自吸式加油机时,每台加油机应按加油品种单独设置进油管和罐

内底阀。

采用油罐装设潜油泵的加油工艺,与采用自吸式加油机相比,其最大特点是:油罐正压出油、技术先进、加油噪音低、工艺简单,一

般不受罐位较低和管道较长等条件的限制。

加油站采用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

2 汽油加油机与油罐之间应设油气回收管道,多台汽油加油机可共用1 根油气回收主管,油气回收主管的公称直径不应小于50mm 。

3 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应采取防止油气反向流至加油枪的措施。

4 加油机应具备回收油气功能,其气液比宜设定为 1.0~1.2 。

5 在加油机底部与油气回收立管的连接处,应安装一个用于检测液阻和系统密闭性的丝接三通,其旁通短管上应设公称直径为25mm 的球阀及丝堵。

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是指在加油油气系统回收系统的主管

上增设油气回收泵或在每台加油机内分别增设油气回收泵而组成的

系统。在主管上增设油气回收泵的,通常称为"集中式"加油油气系统回收系统;在每台加油机内分别增设油气回收泵(一般一泵对一枪)的,通常称为"分散式"加油油气系统回收系统。增设油气回收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油气自加油枪至油罐的阻力,并使油枪回气口形成负压,使加油时油箱口呼出的油气抽回到油罐内。

防止油气反向流的措施一般采用在油气回收泵的出口管上安装

一个专用的气体单向阀,用于防止罐内空间压力过高时保护回收泵或不使加油枪在油箱口处增加排放。

设置检测三通是为了方便检测整体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和加

油机至油罐的油气回收管道内的气体流通阻力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值。

系统不严密会使油气外泄;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埋地油气回收管道至油罐时,会在管道内形成冷凝液,如果冷凝液在管道中聚集就会使返回到油罐的气体受阻(即液阻),轻者影响回收效果,重者会导致系统失去作用。因此,这两个指标是衡量加油油气回收系统是否正常的指标。检测三通安装如图 1 所示。

油罐的接合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接合管应为金属材质。

2 接合管应设在油罐的顶部,其中进油接合管、出油接合管或潜

油泵安装口,应设在人孔盖上。

3 进油管应伸至罐内距罐底50mm~100mm 处。进油立管的底端应为450 斜管口或T 形管口。进油管管壁上不得有与油罐气相空间

相通的开口。

4 罐内潜油泵的入油口或通往自吸式加油机管道的罐内底阀,应高于罐底150mm~200mm 。

5 油罐的量油孔应设带锁的量油帽。量油孔下部的接合管宜向下伸至罐内距罐底200mm 处,并应有检尺时使接合管内液位与罐内液位相一致的技术措施。

6 油罐人孔井内的管道及设备,应保证油罐人孔盖的可拆装性。

7 人孔盖上的接合管与引出井外管道的连接,宜采用金属软管过渡连接(包括潜油泵出油管)。

汽油罐与柴油罐的通气管应分开设置。通气管管口高出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4m 。沿建(构)筑物的墙(柱)向上敷设的通气管,其

管口应高出建筑物的顶面 1.5m 及以上。通气管管口应设置阻火器。

通气管的公称直径不应小于50mm 。

汽油罐的通气管管口除应装设阻火器外,尚应装设呼吸阀。呼吸阀的工作正压宜为2kPa~3kPa ,工作负压宜为 1.5kPa~2kPa 。

加油站工艺管道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油罐通气管道和露出地面的管道,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 的无缝钢管。

2 其他管道应采用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或适于输送油品的热塑

性塑料管道。所采用的热塑性塑料管道应有质量证明文件。非烃类车用燃料不得采用不导静电的热塑性塑料管道。

3 无缝钢管的公称壁厚不应小于4mm,埋地钢管的连接应采用

焊接。

4 热塑性塑料管道的主体结构层应为无孔隙聚乙烯材料,壁厚不应小于4mm。埋地部分的热塑性塑料管道应采用配套的专用连接管

件电熔连接。

5 导静电热塑性塑料管道导静电衬层的体电阻率应小于108Ω.m. 表面电阻率应小于1010Ω。

6 不导静电热塑性塑料管道主体结构层的介电击穿强度应大于

100kV 。

7 柴油尾气处理液加注设备的管道,应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

能满足输送柴油尾气处理液的其他管道。

油罐车卸油时用的卸油连通软管、油气回收连通软管,应采用导静电耐油软管,其体电阻率应小于108Ω.m,表面电阻率应小于1010Ω,或采用内附金属丝(网)的橡胶软管。

加油站内的工艺管道除必须露出地面的以外,均应埋地敷设。当采用管沟敷设时,管沟必须用中性沙子或细土填满、填实。

卸油管道、卸油油气回收管道、加油油气回收管道和油罐通气管

横管,应坡向埋地油罐。卸油管道的坡度不应小于2‰,卸油油气回收管道、加油油气回收管道和油罐通气管横管的坡度,不应小于1%。

埋地工艺管道的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4m。敷设在混凝土场地或

道路下面的管道,管顶低于混凝士层下表面不得小于0.2m 。管道周围应回填不小于100mm 厚的中性沙子或细土。

工艺管道不应穿过或跨越站房等与其无直接关系的建(构)筑物;与管沟、电缆沟和排水沟相交叉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不导静电热塑性塑料管道的设计和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3.9 条至第6.3.17 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内油品的流速应小于 2.8m/s 。

2 管道在人孔井内、加油机底槽和卸油口等处未完全埋地的部

分,应在满足管道连接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最短的安装长度和最少的

接头。

埋地钢质管道外表面的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 的有关规定。

3.4 防渗措施

加油站应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标准或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法令的要求,采取防止油品渗漏的措施。

本加油站采取双层油罐防止油品渗漏保护措施

防渗罐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渗罐池应采用防渗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 的有关规定。

2 防渗罐池应根据油罐的数量设置隔池。一个隔池内的油罐不应

多于两座。

3 防渗罐池的池壁顶应高于池内罐顶标高,池底宜低于罐底设计

标高200mm ,墙面与罐壁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500mm 。

4 防渗罐池的内表面应衬玻璃钢或其他材料防渗层。

5 防渗罐池内的空间,应采用中性沙回填。

6 防渗罐池的上部,应采取防止雨水、地表水和外部泄漏油品渗

入池内的措施。

防渗罐池的各隔池内应设检测立管,检测立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检测立管应采用耐油、耐腐蚀的管材制作,直径宜为100mm ,

壁厚不应小于4mm。

2 检测立管的下端应置于防渗罐池的最低处,上部管口应高出罐区设计地面200mm (油罐设置在车道下的除外)。

3 检测立管与池内罐顶标高以下范围应为过滤管段。过滤管段应能允许池内任何层面的渗漏液体(油或水)进入检测管,并应能阻止

泥沙侵入。

4 检测立管周围应回填粒径为10mm~30mm 的砾石。

5 检测口应有防止雨水、油污、杂物侵入的保护盖和标识。

设置检测立管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或监测防渗罐池内的油罐是否

出现渗漏。

装有潜油泵的油罐人孔操作井、卸油口井、加油机底槽等可能发生油品泄漏的部位,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采取防渗漏措施的加油站,其埋地加油管道应采用双层管道。双层管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双层管道的内层管应符合本规范第 6.3 节的有关规定。

2 采用双层非金属管道时,外层管应满足耐油、耐腐蚀、耐老化

和系统试验压力的要求。

3 采用双层钢质管道时,外层管的壁厚不应小于5mm。

4 双层管道系统的内层管与外层管之间的缝隙应贯通。

5 双层管道系统的最低点应设检漏点。

6 双层管道坡向检漏点的坡度,不应小于5‰,并应保证内层管和外层管任何部位出现渗漏均能在检漏点处被发现。

7 管道系统的渗漏检测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

双层油罐、防渗罐池的渗漏检测宜采用在线监测系统。采用液体传感器监测时,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不应大于 3.5mm 。

3.10操作规程控制指标

4.10加油操作

加油车辆进入加油站,加油员引导车辆以最高5km/h 时速靠近加油岛。

加油车辆停在加油停车位,距离加油机距离不得小于1m,最远不得大于油管长度。

必须车辆停稳,发动机熄火才能加油。

根据顾客要求的油品将对应的加油枪插入车辆油箱中,确认无误后打开加油枪进行加油。

加油完毕,加油员须对照加油机显示屏的显示值,确认所加品种、数量无误后收回油枪。

把油箱盖拧紧,关上油箱盖板。

加油过程中,加油站及周围10 米内不得使用通讯工具和明火

加油枪汽油的流量不应大于50L/min ,流速不应大于 4.5m/s 。

自吸式加油机自吸泵的进口真空度应不小于54KPa ,出口压力应小于0.3MPa 。

加油、结算等程序完成后,及时引导车辆离开加油岛,车辆时速

保持在5km/h 内。

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

关键质量属性关和键工艺参数(CQA&CPP) 1、要求: 生产工艺风险评估的重点将由生产工艺的关键质量属性(CQA)和关键工艺参数(CPP)决定。 生产工艺风险评估需要保证能够对生产工艺中所有的关键质量属性(CQA)和关键工艺参数(CPP)进行充分的控制。 2、定义: CQA关键质量属性: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微生物的性质或特征,其应在适当的限度、范围或分布内,以保证产品质量。 CPP关键工艺参数:此工艺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关键质量属性,因此需要被监测及控制,确保产产品的质量。 3、谁来找CQA&CPP 3.1 Subject Matter Experts(SME)在某一特定领域或方面(例如,质量部门,工程学,自动化技术,研发,销售等等),个人拥有的资格和特殊技能。 3.2 SME小组成员:QRM负责/风险评估小组主导人、研发专家、技术转移人员(如适用)、生产操作人员、工程人员、项目人员、验证人员、QA、QC、供应商(如适用)等。 3.3 SME小组能力要求矩阵: 4、如何找CQA&CPP 4.1 在生产工艺中有很多影响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因素,每个因素都存在着不同的潜在的风险,必须对每个因素充分的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从而来反映工艺的一些重要性质。

4.2 列出将要被评估的工序步骤。工艺流程图,SOP或批生产记录可以提供这些信息。评估小组应该确定上述信息的详细程度来支持风险评估。 例:

文件资源:保证在评估之前已经具备所有必要的文件。 良好培训:保证在开展任何工作之前所有必要的风险评估规程、模板和培训已经就位。 评估会议:管理并规划所有要求的风险评估会议。 例:资料需求单 ICH Q8(R2)‐ QbD‐系统化的方法、 ICHQ9‐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图 CQA&CPP风险评估工具‐FMEA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满足化妆品的生产 质量要求。特制订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应于各车间生产工序的工艺参数、材料、设备、人员和测试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阶段。 3.职责 3.1计划:负责制订《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调度。 3.2生产部:负责生产动力设施及时供给合格的水、蒸压缩空气、空气、电力等资源;编制设备的操作规程, 设备维护保养; 负责按生产指令单,在规定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下,组织安排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3.3仓库:负责按照生产派工单所开具的领料单进行原辅材料发放接收对各车间退回的物料做入库工作。 3.4技术研发部: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及半成品标准制定。在首次生产时进行指导。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 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5质保部:负责所有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按品质标准进行检验 负责安排现场巡检员对生产现场的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督。 4.内容 4.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1)计划调度员考虑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的生产能力,制订《生产计划》,经经理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作为采购和生产依据。 2)在确保每个生产订单所有原物料配套齐全后下达,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前由车间负责人下达批生产指令,包含批号、批生产量、执行标准、生产流程、生产配方等信息。 3)生产部根据周计划编制《车间每日作业计划》,车间主管/班长把计划分解到各小组或生产线直至各岗位,并对每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4)各车间均须严格按确定的日生产计划安排工作,一切有影响计划实施的因素或异常现象产生,车间主管需做有效的记录,每周统一汇总,报备生产部。 1)各相关责任人员根据生产需要,确认供给合格的水、蒸汽、压缩、空气、电力等资源,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

变更控制管理程序65467

变更控制管理程序 目的 规定对本厂已批准的各类文件、设备、设施、物料供应商及包装材料发 生变更时控制的程序, 以保证产品的生产过程始终处于受控制的状态。 适用范围 范围适用于全厂所有产品的上述变更。 职责 各个部门或个人可根据工作职责提出变更申请。 受变更影响的各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评估、审核、列出相关的实施计划。 并对经批准的变更申请和行动计划负责实施,负责将实施情况书面报告给质量管理部门。 4.2.3质量管理部部负责变更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变更控制工作,界定变更分类,组织变更评估和审核,制订变更实施计划,跟踪变更的实施, 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变更信息。?? ?? 企业负责人对所有变更申请和实施计划进行批准以及对变更进行批准。 4 程序 变更类型 4.1.1所有已批准的SOP文件及各种记录的变更 4.1.2技术文件的变更技术文件包括:工艺规程、质量标准、分析方法。 4.1.3关键设备仪器、设施的变更: 4.131关键设备仪器:直接用于生产和QC测试,对产品质量直接造成影 响的各类设备仪器。 4.1.3.2QC 关键设施:对洁净室环境直接造成影响,对产品质量直接造成影响的各 类公用设施。

4.1.4 物料供应商变更: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供应商的变更。 4.1.5 标签、说明书、包装材料的变更:包括标签、说明书、单盒、中盒和 外箱上印刷的文字、颜色、图案和尺寸、材质等的变化。 生产用物料的贮存条件和(或)有效期的变更,包括原辅料、包装材 料、中间体和成品。 4.1.10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非计划性变更 变更程序 421在需要变更时,由需要发生变更的岗位责任人员向 QA 口头提出申请, QA 下发已编号的变更申请表,并在变更登记表中登记。 4.2.2 提出变更的申请人按以下要求填写 “变更申请表”, 交本部门负责人 评估、签署意见: ( 修改后版本号 ) ,文件应写完整编号。 4.2.2.4 申请人、申请日期及所属部门。 4.2.3 申请变更部门负责人按照以下要求对变更进行评估: 4.2.3.1 变更是否违背了政策法规、法定标准。 4.2.3.2 变更是否属于需验证的范围。 判断标准参见:验证主计划、 子系统 验证 主计划及验证计划;设施、设备和仪器的确认;工艺验证;清洁验证; 4.1.6 委托生产商要求的变更。 4.1.7 政府部门要求的变更。 4.1.8 人员组织机构图及其他变更。 4.1.9 4.2.2.1 变更名称: 明确变更的主题及变更类型。 4.2.2.2 变更理由: 描写该变更提出的原因。 4.2.2.3 变更内容: 说明 “原来内容” ( 原来版本号 )、 “ 修改后内容 ”

控制化工工艺参数的技术措施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978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控制化工工艺参数的技术 措施详细版 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控制化工工艺参数的技术措施详细 版 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控制化工工艺参数,即控制反应温度、压力,控制投料的速度、配比、顺序以及原材料的纯度和副反应等。工艺参数失控,不但破坏了平稳的生产过程,还常常是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祸根”之一,所以严格控制工艺参数,使之处于安全限度内,是化工装置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本措施之一。 1、温度失控 温度是石化生产中主要控制参数。准确控制反应温度不但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由重要意义,也是防火防爆所必需的。温度过高,可能引起反应失控发生冲料或爆炸;也可能引起反应物分解燃烧、爆

炸;或由于液化气体介质和低沸点液体介质急剧蒸发,造成超压爆炸。温度过低,则有时会因反应速度减慢或停滞造成反应物积聚,一旦温度正常时,往往回因未反应物料过多而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爆炸。温度过低还可能是某些物料冻结,造成管路堵塞或破裂,致使易燃物泄漏引起燃烧、爆炸。 为了严格控制温度,须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①有效去除反应热;对于相当多数的放热反应应选择有效的传热设备、传热设备及传热介质,保证反应热及时导出,防止超高温。 还要注意随时解决传热面结垢、结焦的问题,因为它会大大降低传热效率,而这种结垢、结焦现象在石化生产中有是较常见的。 ②正确选用传热介质;在石化生产中常用载体来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范伟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范伟 发表时间:2019-12-06T09:34:36.9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作者:范伟李明周王国栋勾海胜王亚 [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多,也促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愈加繁重,而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让建筑工程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甚至会影响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天津 300452 摘要:当前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多,也促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愈加繁重,而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让建筑工程存在一定的施工风险,甚至会影响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措施 1 建筑工程管理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现状 1.1 建筑工程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 若想让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以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得以有效的开展,就需要相关建筑企业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体系,让建筑工程的施工制度得以有效的实施,以此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规范性,同时也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然而,在目前的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建筑企业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还是实行传统的工程管理制度,这对于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并没有产生有效的作用,而且也没有结合当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现场,对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以至于相关工作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性难以被提升,而且这一建筑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也无法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样也难以与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2]。因此,这一制度体系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管理需求,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以至于让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没有得到一定的落实,进而对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1.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落后 不少现代建筑企业在当前的工程管理过程中,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分包管理方法及模式,而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难以明确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管理内容,对于自己的工作定位也有一定的模糊性,除此之外,分包管理模式的应用也让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难以对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掌握,在把控工程施工细节方面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之间也无法进行紧密的衔接,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脱节,让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开展出现混乱的现象,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以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与约束,也延误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更是无法进行,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行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增加了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难度。 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2.1规范建筑工程合同和招投标管理 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工作需要严格、公平、公正,通过严格规范的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体系筛选出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中,不仅需要严格规范招投标管理同时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建筑工程航天,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违约和索赔条款等,上述条款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存在较大的争议,在保证建筑工程合同内容符合实际的情况条件下运用严密的语言避免建筑工程后期出现意见差异,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2.2做好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工作 建筑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立项初衷,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工期以及成本造价之间的平衡,通过最科学、最优化的设计保障建筑工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是建立在科学勘测的基础上的,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较为复杂。其建筑工程质量受到地质、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勘测将为建筑工程提供详细的数据,建筑工程设计将以此为基础做好建筑工程设计工作。通过科学的勘测与实地考察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将对项目地的实际情况获得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建筑工程的基础、主体以及功能性部分的设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成本以及工期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并充分考虑到新技术、新工艺等在建筑工程的使用,借助于 BIM 技术完成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模分析,完成对于建筑工程的最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与建筑工程的甲方做好沟通协调,就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疑问及时与甲方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做好建筑工程设计工作。 2.3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人才的纵横流动也是常有的事情,为了完善建筑工程管理,高效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信息的快速传播,在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是当下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手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软件研发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设计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具体的工作中,建筑企业要完善建筑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对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要时常进行维护和升级,进行自己企业云建设。在研发和建立信息系统中,建筑企业要配合软件研发公司,要与软件研发公司进行交流,开发出新的信息系统时要先进行模拟使用,以保证软件的运用与企业管理契合。 2.4完善质量控制的工作 在完善质量控制工作中,首先建筑企业应当了解工程施工的全面操作流程,以此对具体操作的内容予以明确,制定操作规范准则。其次,企业在全面了解工程施工的操作流程后,应当将施工安全管理需要注重的地方与细节与制定好的操作规范准则进行结合,然后再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与此同时,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与修改,以此完善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体系。除此之外,施工企业应当意识到完善过后的质量控制体系也不是最全面的。它会随着社会的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进行着改变。因此,建筑企业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制度体系的改变,从而达到制度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促使制度体系发挥最大的作用。 2.5全面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实践中,成本管理成效直接关系着房屋建筑的建设效益以及投资收益。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展全过程成本管理,积极推动房屋建筑集约高效开展,有效降低可能存在的浪费问题,全面优化人们的集约化意识。与此同时,在房屋建筑开展实践中,还应该积极采用预算管理的方式,结合房屋建筑的特点等来制定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推动预算执行力度。此外,还应该着重提升施

工艺标准计划指标实际操作管理计划制度章程

工艺指标操作管理制度 工艺指标操作规程 生产工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了生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不断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严格各项工艺管理制度,杜绝违章操作,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化工岗位操作规程的管理 化工岗位操作规程是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的组成部分,属受控文件是化工岗位人员操作的依据,操作工对操作规程的掌握程度关系到生产系统的安全、优质、低耗、必须严格管理。 (一)岗位操作规程编制 岗位操作规程由设计人员或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编制初稿,报生产部修改汇编,生产厂长审核,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颁布执行。(二)岗位操作规程的发放 由于岗位操作规程是受控性文件,发放时必须登记、签收,生产部发给车间时要登记、签收,车间发给个人也要签收,人员调离岗位时,车间要及时收回。生产部根据化工岗位人员控制发放总数,车间必须保证每位人员手持一册。 (三)岗位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 1、由车间生产主任负责组织贯彻执行,调度室监督执行。

2、车间工艺技术员应组织操作工学习岗位操作规程,每季 度不少于一次。 3、对于学徒工或新来的熟练工更应该抓紧学习,学徒期满后, 经考试合格、报生产部和综合办考核批准后,方可正式操作。考试不合格者,补考两次仍不合格时,应由车间退回综合办。 4、车间对操作工学习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半年组织一次安全、工艺操作技术全面考试,成绩报生产部和综合办。 (四)岗位操作规程的修改和补充 1、根据生产工艺的变更,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合理化建设等进行修改或补充。 2、由车间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生产部及有关部门修订、审核,生产厂长批准执行。 3、新的操作规程未批准之前,仍按原规定执行。 二、工艺指标管理 工艺指标是实现系统安全、平衡运行的保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工艺指标,使生产随时处于受控状态,确保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 (一)工艺指标的分类 工艺指标分为厂控和车间控制两类,凡属下列性质的为厂控工艺指标; 1、涉及工号(或车间)之间,影响较大的; 2、影响到安全生产或严重影响到产品质量和产量的 3、影响主要 消耗定额的,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属下列性质的,属车间控

工艺设备变更管理程序.

工艺设备变更管理程序发行版本: B版 修改码: 0 文件编码: TSH/HSE-035 一、目的 为确保所有的变更按照相关设计标准进行审查,防止在变更时将新的、没有加以控制的危险引入工作场所,特制定本程序。 二、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石化分公司及各承包商以下变更管理: a.工艺物料的改变(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 b.工艺技术的变化; c.设备的改变或改进; d.工艺控制参数的改变(如报警设定值); e.工艺控制系统逻辑的改变; f.操作规程(含各工作方案)的改变; g.设备、原材料供货商的改变。 本标准不适用于新建项目设计和安装过程的变更。 三、定义 1.变更 符合本标准适用范围的,改变工艺流程、参数或设备且需要相应改变工艺安全信息等的活动。 2.同类替换 符合原设计规格的更换,一般不需要经过变更管理的程序(参见附录1的举例)。 3.紧急变更 为保护员工健康与安全、环境或设备的完整以及避免重大经济损失而需要需在48小时内实施的变更。 4.变更管理

为防止在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时引入不可控制的工艺风险而建立的管理程序。 5.重大变更 影响较大、涉及工艺技术的改变或设施功能的变化、重要工艺参数改变(如压力等级的改变,压力报警值的设定等)的变更。 6.微小变更 影响较小、不造成任何工艺参数改变,但又不是同类替换的变更。 四、职责 1.区域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有权批准变更,并负责工艺变更管理的实 施。 2.只有区域负责人有权批准紧急变更。 3.区域负责人可以书面授权其直接下属(生产副经理/生产副主任、总 工程师): 1)批准、实施、执行变更(不包括紧急变更); 2)组织制定适合本区域工艺设备特点的“同类替换”清单; 3)批准重大变更; 4)跟踪落实连带变更的实施; 5)决定技术安全审查的成员。 4.工艺、设备工程师负责保留变更管理表,工艺风险审查文件的复印 件。 5.技术与安全审查小组 技术与安全审查小组由区域负责人或其授权人负责组建,一般包括工艺技术、安全、操作和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本区域技术力量不能满足专项审查的需求,由区域负责人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专业人员支持。审查小组负责: 1)审查变更的技术可行性; 2)识别和分析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 3)提出防止或减弱风险的建议; 4)提出变更需要的专项研究和分析; 5)提出连带变更项目的清单。 6.生产部经理/副经理/总工程师/工程师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朱江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朱江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是指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其他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任务在整个生产周期以达到建筑质量、工期、成本、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实现建设项目的目标和过程质量控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及控制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要点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特点为,一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 量的波动性大,也就是说在不同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的差异明显。因为建筑工程 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项目各个内容的技术质量要求各 不相同,施工企业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也有明显差异,这也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 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波动大;二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 中隐蔽工程较多,譬如防水工程、钢筋工程、地基工程等等。这些隐蔽环节隐蔽 性高使对质量的检测难度加大,使建筑有更大的安全隐患。三是局部工程往往会 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中的工序连接十分紧密,中间某一工序产 生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到下一步工序的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施工质量意识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施工素养,才能够确保施工质 量高水平。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更多 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加上过分要求施工速度,以此忽视了施工质量。 特别是一些施工管理者,本身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因此在开展施工管理过程中,很少会对施工人员灌输质量意识,影响了质量管理的发展,使得施工后期出 现很多质量问题,最终不得不选择返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原材料的采购,而如果原材 料质量不合格,那么施工人员操作再规范、再安全,也无法保证施工项目质量, 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部分采购部门由于面对利益诱惑,常常会出现采购质 量差的原材料,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无法保障,并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使得施工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2.3组织和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层人员的决策执行,因此,管理 人员在质量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会出现多样化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材料采购、施工流程、施工设备等,如果管理人 员缺乏一定管理决策能力,则无法确保质量管理在施工现场得以顺利推行,使得 施工项目延迟交工,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施工返工的情况。 2.4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重视不够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监管薄弱,一方面是由于质量责任意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在管理工作中,施工企业没有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摆在应有 的位置上,没有真正地认识建筑施工质量责任的重要性。于是,就导致了质量管 理体系不落实、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是写在纸上,没 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只要建筑工程通过了9000体系 认证就高枕无忧了,没有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变换催化剂性能和控制工艺指标

QCS― 11 催化剂的技术性能介绍 QCS― 11 是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是我公司专门为高CO、高水气比研究 开发的催化剂。已经在两个壳牌气化工艺一变使用。和QCS-03/QCS-01催化剂相比,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另外,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 催化剂具备上述特性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目前高CO、高水气比工艺包括壳牌炉气化、航天炉气化、GSP 气化等,其中神华宁煤使用GSP是目前CO 和水气比最高的工艺,对催化剂的要求也最高。我公司的QCS 系列催化剂采用镁- 铝-钛三元载体、稀土助剂,其活性稳定性、工况适应性是最好的,在与国外、国内催化剂对比使用过程中得到很多验证,获得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国家的专利。 QCS― 11 钴钼系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适用于以重油、渣油部分氧化法或煤气化法造气的变换工艺,促进含硫气体的变换反应,是一种适应宽温(220℃~550℃)、宽硫 (工艺气硫含量≥0.01% v/v )和高水气比(0.2~2.0)。该催化剂具有机械强度高,结构稳定性好,脱氧能力强等特点,能有效地脱除与吸附原料气中的氧和焦油等杂质或毒物。对高空速,高水气比的适应能力强,稳定性好,操作弹性较大。具有稳定的变换活性,可延长一氧化碳耐硫变换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新鲜催化剂活性组份钴、钼以氧化钴、氧化钼的形式存在,使用时应首先进行硫化,使金属氧化物转变为硫化物。可以用含硫工艺气体硫化,也可用硫化剂单独硫化。 QCS― 11 耐硫变换催化剂不含对设备和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硫化时也只有少量的水生成并随工艺气排出,对设备无危害。 主要特点为: 耐热温度高、活性稳定性好、孔结构更加合理。颗粒度均匀、装填效果好,能够有效的保证装填均匀、阻力减小。镁-铝-钛三元尖晶石载体及特殊的加工制作工艺是确保QCS-11 催化剂具备独特性能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工艺参数的控制

物料与物料配比的控制 在生产中物料流量(或配比)的控制对操作的影响随着反应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放热反应中,随着反应物投料速度加快,反应热量增加,反应温度就上升。如果反应热不能及时撤出,就会引起反应系统超温,物料分解、突沸而引发事故。如果反应温度过低,反应物加入量过大,会暂时抑制反应温度上升,一旦反应温度回升,则积聚的反应物会在局部剧烈反应,同样会导致突沸和事故发生。在有些氧化反应过程中,因加料速度过快,会造成反应速度过快发生爆炸事故。而且有些反应的反应物本身就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温度的控制 温度是生产操作最重要的指标,不同化学反应有最适宜的反应温度;各种机械、电气、仪表设备都有使用的最高和最低允许温度;各种原材料、助剂等都有贮存使用的温度范围。物料加工、蒸馏、精馏过程中不同的控制温度更是直接决定着不同馏分产物的组成。工艺过程中温度的受控程度更是装置安全性的重要标志。温度对岗位操作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如在操作过程中,超温往往会造成釜内爆聚等。在氧化、还原反应生产过程,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可直接引发爆炸。 压力的调整与控制 压力控制主要包括压力的形成与压力的使用两个环节。 溢料的操作控制 溢料主要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加料、加热速度较快产生液沫引起的物料溢出 液位的安全控制 生产过程的液位控制主要是不超贮、液面要真实。假液面是生产过程中影响液位控制的常见问题。形成假液面的原因主要有: (1)液面计(及液面计管)冻堵; (2)密度不同的液体混合操作时,由于液面计管和容器内的液体密度不同,造成液面计液面与容器实际液面不一致; (3)液面计阀门关闭或堵塞; (4)液面计管、阀门被凝胶、自聚物、过氧化物等堵塞,许多液面计管(板)是透明的,容易暴露在阳光下,所以在液面计处很容易形成自聚物和过氧化物; (5)容器搅拌混合效果不好,容器内有沉淀分层; 6)液面计与容器气相不连通,造成气阻; (9)接送料操作中液面不稳定。 消除假液面首先要稳定操作,认真进行岗位巡回检查。 化工工人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内容提纲 第一篇化学基础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主要讲述国际单位制和摩尔、气体定律、化学反应方程式和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主要讲述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讲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式配平。 第四章催化反应:主要讲述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催化剂的使用等。 第五章无机化学基础:主要讲述无机化合物的分类、重要的无机化学反应、重要酸和碱的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1-20T10:19:42.75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3期作者:原媛 [导读] 质量“事前”控制的核心要素就是未雨绸缪,如果能做好“事前”控制,将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上带来很大的便利。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一提起“质量”二字,人们的脑海里可能会马上浮现出这样的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就愈显得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及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近年来公司也提出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本文将针对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及经验浅谈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质量“事前”控制 质量“事前”控制的核心要素就是未雨绸缪,如果能做好“事前”控制,将在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上带来很大的便利。 “事前”控制首先要明确质量目标,在确定目标以后才可以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整体把握,才可以更有针对性的编制质量策划以指导日后的质量生产工作。其次,“事前”控制必须做好技术服务工作:①施工前组织各专业、各相关人员尽快的熟悉图纸,并进行高质量的图纸会审;②严格按照已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对各班组进行技术交底;③在各工序施工前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组织样板施工,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并做好验收手续并存档。最后,在施工前组织好材料进场安排,材料进场严格执行进行材料报验制度,需复试的建筑材料一定要考虑复试的周期进行组织材料进场。 总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质量“事前”控制就是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中”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项目管理团队逐步趋于年轻化,因此“事前”控制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2、质量“事中”控制 管理人员一般都明白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频发质量问题甚至质量事故呢?原因基本因为一味追求一时的工期或经济利益,造成对质量的失控,对后续的施工或交房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事中”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事中”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是整个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灵魂。 “事中”控制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质量过程控制,其核心为:全面控制施工质量,重点控制各工序质量。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坚持“样板引路”制度,施工过程中所有工序严格按照已验收合格的样板施工,现场基层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质量巡查,严格遵循“三检制”,做到发现问题绝不放过。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件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设计变更有手续;质量整改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如发现质量异常、隐蔽未经验收、质量问题未处理、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代换或使用不合格材料、无证上岗未经资质审查的操作人员等,均应对质量予以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凡是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水准、坐标位置,测量、放线记录,沉降,图纸会审记录,材料合格证明、试验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记录,调试、试压运行记录,竣工图等都要编目建档)。 质量“事中”控制直接关系到质量管理的成败,一定要做到“三多三勤”:多动脑勤思考、多动腿勤巡查、多动手勤总结。 3、质量“事后”控制 质量“事后”控制主要是指根据已施工完成的工序、部位与预期质量目标的分析对比,对于偏离目标的工序、部位提出预控改进措施,并在后续该工序、部位施工时实施控制的方法。其指导思想是总结以前的经验和教训,把后续的施工部位做得更好。它直接暴露出不合格的工序、部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控制的重点为后续的工序、部位。“事后”控制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措施,但是它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公司大力推广实测实量制度,正是“事后”控制的一种有效措施,尤其是在高层住宅项目上的质量控制中,效果体现的更为突出、显著。通过实测实量获取现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质量预控措施。但是随着项目管理体系的精简,实测实量制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耗费着很大的管理资源,有些项目实测实量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本人看来,实测实量不仅要做,还要做好,真正的起到实测实量的目的,以达到“事后”控制的效果,结合本人工程经验,认为实测实量执行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几点:①成立专门的实测实量小组,并吸纳班组长进入小组,不仅可以节约项目管理资源,而且在实测的过程中,让班组长收获到质量控制成果的喜悦及认识到质量控制不足的部位;②选用先进的测量工具,如激光测距仪、激光投线仪、楼板厚度检测仪等,不仅能大大提高测量的精度,更能提高测量的速度,以节约管理资源;③组织进行班组长互测、工号长互测、质检员互测,不仅能提高测量人员的积极性,更能很好的做到扬长避短;④将实测实量纳入劳务队伍及班组的质量管理协议中,明确奖罚措施。 “事后”控制是针对已完成部位而言,从整个项目质量管理而言,它属于“事中”控制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但对于未开始的部位来说,它同时又属于“事前”控制的一部分,因此“事后”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事后”控制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出管理的不足,更能很好的预控后续的管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把“事后”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4、结语 建筑企业根本的、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要面向市场,因为市场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质量好坏最终要用市场来检验,建筑企业的质量成果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这就要求企业在工作中要注意几个结合:1.数量与质量的结合。2.生产要素与科技含量的结合。提高施工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正确的决策能给企业带来高质量的工程。 3.质量效益良性循环与质量投入的结合。良性循环是指重视质量,加强质量投入,从而带来良好的信誉,占领更多市场,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搞好质量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总之质量控制是建筑施工中的重中之重,不能一味的追求进度而轻视质量,更不能因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质量,只有深刻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企业才能做得更强。因此只有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出质量,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出效益,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出精品工程。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86608

。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质量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础。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为确保产品质量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尤其以工序过程质量控制更为重要。工序是产品、零部件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在制造现场的综合反映。工序状态的优劣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好坏,工序质量的稳定涉及到人、机、料、法、环、测等因素特别是主导因素发生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取决于工序质量的稳定提高,如果工序发生异常能迅速消除,保持工序的稳定,就能不断提高制造质量,实现制造质量控制的计划预定的目标值。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是必然的,如果生产的过程失控,将会带来重大损失,产品设计或工艺准备的质量缺陷,可以通过样机鉴定来发现并加以纠正。但是,在产品图样和工艺文件正确无误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仍然可能产出不合格品,甚至产生成批报废。从现场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就是强化生产过程质量保证措施,全面提高操作者、机器设备、原材料、工艺手段、计量和检测手段、生产环境等六大因素的质量与水平,工序的过程就是这六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做好工序过程的控制,应采取如下措施: 1、明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本途径。在制造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人、机、料、法、环、测,即构成工序能力的六大因素。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起着决定全局

的作用,所以要提高操作者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关键精度,严格检验制度,合理规定检验频次,严肃工艺纪律,检查和督促执行

变更管理程序(完整)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对关键岗位负责人、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物料、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控制方法等发生变更时控制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药品生产制造全过程发生变更时使用。 2 引用标准 SFD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1998年)(2009年征求意见稿) SFDA《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14号)(2004年) 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2007年) 参照澳大利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2002年) 参照SFDA《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6年版) 参照SFDA《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讨论稿) 3 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不涉及术语和定义 4 变更管理的基本要求 4.1 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管理: 4.1.1 公司所设置的职能部门生产技术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在聘用配备和变更时,应选聘具有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具有药品生产管理和从事药品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生产管理负责人应有三年从事药品生产实践经验、一年以上药品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培训;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有五年药品质量管理实践经验、从事过药品定性、定量分析检验、药品质量保证相关检查、一年质量管理实践培训。根据企业需要,当公司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主管质量负责人、主管生产负责人以及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变更时,在符合选聘条件的要求,按GMP要求,按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变更规定的程序申请变更,上报备案。在变更前,应由人力资源部门填写变更人信息和相关资质复印件和培训记录,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符合条件后,上报公司批准,实施变更。 4.1.2公司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人员,在聘用配备和变更时,应选聘具有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经过一定时限检验操作相关实践培训和通过培训考核;选聘中药材鉴别人员应具有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具有

工艺参数确认1111

工艺参数的确认Process Parameter Qualification 谢永 2013-7-24

工艺参数的确认 工艺参数确认的背景和目的 工艺参数确认的一般流程 工艺参数确认的前提 质量风险分析和工艺确认方案 工艺参数确认 质量风险再分析和工艺确认报告 关键工艺参数的定义 其他

工艺参数的分类 温度 数量(重量,体积等) 压力 pH 搅拌速度 时间 其他

工艺参数范围的确定 科学原理 文献资料 历史数据 小试数据(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来源于其他公司或客户的数据 经验:工艺中偏差和OOS。 参数范围确认试验(正交试验,失败边际试验等)

几个名词 Design space 设计空间 Hold-Point 工艺暂存点 Edge of failure 失败边际 Critical

Design Space The multidimensional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input variables (e.g. material attributes) and process parameters that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provide assurance of quality. Working within the design space is not considered as a change. Movement out of the design space is considered to be a change and would normally initiate a regulatory post approval change process. Design space is proposed by the applicant and is subject to regulatory assessment and approval.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及措施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质量控制方法及手段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质量目标和质量承诺 质量目标: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质量承诺:我方在此郑重承诺,确保工程一次验收合格,保证达到合同要求。 质量管理上,“以一流的技术管理,创一流的工程质量”,力求技术创新,管理到位,始终保持工程质量处于可控状态,要求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并要抓一次合格,一次成优。分项工程得分在90分以上。从而使单位工程达到合格以上标准。 2质量保证体系 组织机构 我方拟组建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选用高素质的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和劳动工人,为工程质量提供人员保证,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种奖罚措施,加强质量创优教育,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 项目经理部设以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为主要成员的质量检查组和质量自检系统,设专人负责质量检查。 工程部设兼职质量检查员,配合质检科完善各级技术管理责任和工程质量检查评定制度。 中心试验室负责对各种材料采购进货的质量检验,各种配合比的试验监控,混凝土强度检测,成品检验,试验室保证配齐工地试验所需的试验器材,并选择具有相应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及资历的试验人员。

各人员职责 项目经理职责:代表我方履行对业主的工程承包合同,执行我方的质量方针,实现工程质量目标;负责本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负责项目的组织分工,明确人员职责,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参与项目建设所有职工的积极性。 项目部总工程师职责:参加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编制及修改工作;负责项目质量规划中有关技术工作的安排;负责图册、文件、资料、分配签发、保管及日常管理;负责组织本项目各种质量纪录的填写、收集、汇总工作。 项目部其他人员的职责:配合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做好各种质量保证工作,严格各种质量管理措施,确保达到甲方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质量管理制度 强化监理意识,严格执行工序交接制度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建立自检、互检、专检和抽检制度,即每道工序完成后先由质量自检系统在监理工程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自检,质量互检组进行互检,质量检查组专检,达到标准后报监理工程师现场检查,验收,做出质量鉴定,完全符合要求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技术负责人进行巡回检查。 我方将严格按照国际有关的质量体系认证进行施工,工程开工后按照国际有关质量体系及我方的《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的规定,制定本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用于指导本工程的质量管理。 严格按国际有关质量保证体系组织实施,组织全体参战员工认真学习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使大家掌握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内容和各个要素的含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版房负责拼版。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生产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3.3 各工序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按产品的工艺要求、《安全生产制度》、《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及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4 品管部对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所需物资或产品的合格性负责。 3.5 技术部负责制定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并保证产品工艺规程的符合性与有效性。 3.6 设备部应确保生产设备及相关的辅助实施的正常运行和对生产环境的监控。 3.7 总经办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资格的确认工作。 3.8 仓储部负责对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

4. 作业程序 4.1 生产计划的制定 4.1.1 生产技术部根据市场营销部下发的《生产订单(合同)评审表》制定《生产计划》,经过审批的《生产计划》需于每天下午4点前递交总经理、生产技术副总、市场营销部、仓库、品管部、和仓库。 4.1.2 生产技术对生产计划的实施情况必须进行跟踪,对各个工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经生产部经理审批的《生产计划跟踪表》交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与生产副总。 4.1.3 生产技术部根据评审后的《生产计划》制定《生产工单》。 4.1.4 《生产工单》经生产部经理审核后,下发至所有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生产工单》的要求组织生产与物料统计。 4.1.5 《生产工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点等,详见《生产工单》。 4.2 试生产 4.2.1 每种产品或不同规格的相同产品在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应进行试生产。 4.2.2 生产人员在生产作业之前,应对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保养等事宜进行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后,生产人员方可单独进行设备操作。 4.2.3 生产人员应熟悉所生产产品的工艺规程,知道其所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