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光学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

[考试要求]

本章要求考生掌握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理论、特性、物像关系及系统组合。[考试内容]

通过作图法或计算法来了解分析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成像特性、物像位置关系的求取等。

[作业]

P37:2、3、4、5、6、7、8、9、10、11、12、17

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

§2---1 理想光学系统及共线成像理论

一、理想光学系统(1841年高斯提出的,故又称为高斯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是一假想的、抽象的理论模型。

所谓理想光学系统就是能够对任意宽空间内的任意点,以任意宽光束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二、共线成像理论(是理想光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1、物空间中的每一点都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点,且只对应一点,我们称为共轭点;

2、物空间中每一条直线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直线,且是唯一的,我们称之为共轭线;

3、物空间中任一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在像空间中其共轭点仍位于该直线的共轭线上。

简单的说:物空间的任一点、线、面都有与之相共轭的点、线、面存在,且是唯一的。

§2-2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一、基点及基面

基点就是一些特殊的点,基面就是一些特殊的面。正是这些特殊的点与面的存在,从而使理想光学系统的特性有了充分体现,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点基面的特性,才能够分析计算理想光学系统。

基点:物方焦点,像方焦点;物方主点,像方主点;物方节点,像方节点。

基面:物方主面,像方主面;物方焦面,像方焦面。

二、焦点、焦面

1、焦点(物方焦点、像方焦点)

图2-1 理想光学系统的像方焦点

现有一系统如图,光线平行于光轴入射(理解为物在无限远的光轴上),那么根据共线成像理论,一定在像空间有一条直线与之相共轭,且是唯一共轭的。则这条共轭的光线与光轴有一交点,称为像方焦点,用'F来描述,(又称为第二焦点或后焦点)。

同理,从右方无限远处射入的平行于光轴的光,经系统后也一定有一共轭光线,它也将交光轴上于一点F,则F叫物方焦点;同样,从F发出的光经系统后,也一定变为平行光。

2、焦平面(物方焦面、像方焦面)

物方焦面:过F点作垂直于光轴的平面。

像方焦面:过'F点作垂直于光轴的平面。

焦面上一点发出的所有光,经系统后一定变成斜平行光束;而当斜平行光射入(可能是任意方向的光)时,一定会聚于像方焦面上一点。所以焦面实际上是许多不同方向的光的会聚点的集合。在焦点则是焦面上的最特殊的点,它是平行于光轴的光的会聚点。

三、主点及主面

1、作图说明

图2—2 主点和主面

例如有一光学系统,这是光轴,现有一条平行于光轴的光射入,高度为h,根据共线成像理论,它一定有一个唯一的共轭光线,该共轭光线与光轴相交于一点,就是'F(像方焦点)。现将这一对共轭光线延长,交于一点Q',过Q'作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交光轴上于一点'

H,则称该点为像方主点,该平面为像方主面。

同理,从右方也射入一平行于光轴的光,高度也为h,则其经系统后也有一共轭光线,交光轴于一点F,同样延长此二光线,交于Q点,过Q作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则该面与光轴的交点为H(物方主点),该面为物方主面。

2、主面定义:

β的这一对共轭平面叫做主平面。

将垂轴放大倍率为1

=

主点是主平面中的一个特殊点,一般光学系统都有一对主平面。

四、焦距

1、定义:

物方焦距f:系统的物方主点到物方焦点之间的距离。

像方焦距'f:系统的像方主点到像方焦点之间的距离

图2—3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方焦距图2—4 理想光学系统的像方焦距对于焦距而言也是有符号的,它都是以主点为原点若与光传播方向一致则为正,反之则为负。

2、公式:

从图中可见:

'

'''tgu h

f f h tgu =

??=

同理,可得:tgu

h

f f h tgu =

??=

式中,',u u 分别为物方孔径角与像方孔径角。

3、',f f 之间的关系:像方焦距与物方焦距之比为相应折射率之比的负值。

n

n f f ''-= 若光学系统位于同一介质之中,有:

f f f

f -=??-='1'

但若系统所在的物像介质空间不一致,例如:一方位于水中,一方位于空气中,则有'n n ≠,故有:f f -≠'。

此外,焦距不仅与介质有关也与反射面的个数有关。 若设系统中有K 个反射面,则:

n

n f f K '

)1('1+-= 且'n n =则: ??

?=--=--f f K f f K -偶数,---

奇数,---

'' 五、 节点(物方节点J 、像方节点'J )

1、定义:节点是指角放大率1+=γ的一对共轭点。

2、公式:u u u

u =??=

+=''

1γ,即有物方孔径角与像方孔径角相等的特性。 通过节点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若光学系统位于同一介质中,则主点与节点重合。

§2-3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一、 图解法

1、 对垂轴线段求像:

图2—6 垂轴线段求像

2、对轴上点求像:

图2—7 轴上点求像

3

图2—8 实物成虚像

4、 虚物成像:图2—9 虚物成像

二、解析法(公式计算法)―能够精确求出像的大小和位置 1、 牛顿公式

1) 牛顿形式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ff xx =

x 描述的是物距,是系统的物方焦点到物面的距离;

'x 描述的是像距,是系统的像方焦点到像面的距离。

图2-10 牛顿公式物像关系

如图所示:我们首先利用作图求出像的大致形状和位置。

ABF ? ∽f x

y y FMH --=-??

?'

'''F B A ?∽'

'

''''x f y y H N F =-??

? '''

'

ff xx x f f x =??=-- 2)牛顿形式的放大倍率公式:

'

'

'f x x f y y -=-=??=

ββ 2、高斯公式

1)高斯形式的物像位置关系式:

'

11'1f l l =- 其物像位置的确定是以主点为原点来加以描述的。 式中,l 为物距;'l 为像距; 高斯公式实质上是从牛顿公式中得到的,从图2-10中可见:

'

'''''f l x l x f f

l x l f x -=???=+-=??-=-- 若将此二式代入牛顿公式''ff xx =之中,则

得:

')'')((ff f l f l =--

将此式进行化简,得:

1''=+l

f

l f 此式是高斯公式普通意义的另一表示形式。 如果物、像位于同一介质中,有:'f f -=,上式化为:

'

11'1f l l =- 2)高斯形式的放大倍率公式:

x

f x f l l l x f l x f x f x f f x ff f x l -===??-==+=+=

+=''')(''''''β 从该中可见,垂轴放大率的大小与',l l 有关,显然物体位置不同,β也不同。 三、由多个光组组成的理想光学系统成像

1、光学间隔?:前一光组像方焦点到后一光组物方焦点之间的距离。

图2-11 组合光学系统

21111211''f f d d f f +-=??=-?+ 若多个光组构成的系统,则有:

1

13

22'''+++-==?=?k k k k k k f f d F F F F

2、 过渡公式(现以二个光组为例) 1)高斯过渡公式:

已知:12211,,',',l d f f f f 求2l

物点A 首先经光组1成像于1'A ,1'A 再作为光组2的物,经光组2成像为2'A 。

112211''d l l l l d -=??-=

同理,可求出多个光组的过渡公式:

1

12

23''---=-=k k k d l l d l l

2)牛顿过渡公式:

1

1112121'''--?-=----------------------?-=???=-k k k x x x x x x

3、整个光组的放大倍率

整个光组的放大倍率为各个光组的放大倍率之积,即:

k βββββ 321=

四、光焦度和会聚度

1、折合距离:线段与所在的介质折射率相比所得的值。

2、折合焦距:

n

f

n f ,'' 3、会聚度(用',∑∑表示,分别为入射光会聚度,出射光会聚会):共轭点的折合距离的倒数。

会聚度0>表示光束本身是会聚的; 会聚度0<表示光束本身是发散的。 4、光焦度(用?表示):折合焦距的倒数

φ='

'

f n ,光焦度体现的是系统对光束的会聚或发散的本领。 1)符号: 0>?表示光学系统对光束起到会聚作用;

0

2)大小:体现了会聚、发散本领的程度。 由于

φ='

'

f n ,显然'f 越小,?值越大,对入射光的偏折越大; 显然'f 越大,?值越小,对入射光的偏折越小。

3)单位:折光度(屈光度)

把在空气中,焦距为m 1+的光焦度值作为1屈光度。

此外,光焦度与会聚度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关系,即:

φ=∑-∑'

即光焦度表示一对共轭点的光束会聚之差。

例如:一光学系统的mm f 400'=,求其在空气中的光焦度φ。 )(5.24.01''D m

f n ===φ

§2-4 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一、 放大率

1、垂轴放大率:k k

y y ββββ 21'==

2、轴向放大率:2'βαn

n =

3、角放大率:'

1n n

βγ=

4、三者关系:βαγ= 二、 讨论几个特殊点的放大率 1、主点处的放大倍率:

'

'1'

'2n n n n n

n n n =

===

βγβα

当物像位于同一介质中,则有:

1===γβα

2、焦点处的放大率:

∞==x ff x /''――就是说焦面处的物体经过系统成像后,像位于无限远处,

±∞=-=x

f

β―――即焦面处有限大的物体经系统后成为无限大的物体。

同样:

''0'1'2

=??===∞==

u u

u n n n

n βγβα

3、节点处的放大率:

1

1/12

====βαγβ

§2-5 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一、 等效系统的基点公式

1、焦点为原点的等效系统的基点公式:

已知双光组系统的二个光组的d f f ,','21,求其等效系统的相应公式:如图2-12我们首先通过作图方法求出等效系统的主面及焦点位置,通过入射一平行于光轴的,且高度为h 的光进行作图分析,图中',',,Q H Q H 确定之后,

图 2-12 等效系统

图中,F x '为系统像方焦点F 的位置;它是以2'F 为原点;

F x 为系统物方焦点F 的位置;它是以1F 为原点 H x '为系统像方主点的位置;它是以2'F 为原点 H x 为系统物方主点的位置;它是以1F 为原点。 下面推导一下公式:

1) 焦点的位置公式(求',F F x x ):

相对于光组2来说,','1F F 是相共轭的,则根据牛顿公式,有:

'

22'''F x x x f f xx =?-==?

-

=??=??'??2

2'22''f f x f f x F F 式中, 21'f f d +-=?

同理: ?

=

1

1'f f x F 2)焦距公式:从图中可见,'''H Q F ?∽222'''N F H ?2

22''

''''f f N H H Q -=?

'''111H Q F ?∽212'F F E ??

=

?

'

''12211f E F H Q ?

-=???=-??

2112''''

''f f f f f f

同理有: ?

=2

1f f f 3)主点位置公式(求',H H x x ):

从图中,有:

?

-=??=-?

-=

??=-)'()

'(''2

11212'''f f f x x f x f f f x x f x H

H F H H F

通过以上式子可以确定等效系统的基点位置。 4)放大率公式:

等效系统的放大率公式仍可用牛顿形式求:'

'f x x f -=-

=β 式中:x 是等效系统的物距(等效系统的物方焦点到物的距离),

'x 等效系统的像距(等效系统的像方焦点到像的距离)。

此外,还可以用公式:?

-=x f f f f 212

1'β

2、以主点为原点的公式

F l 表示等效系统的物方焦点位置;)1('2f d f l F +

-= 'F l 表示等效系统的像方焦点位置;)'1('1'f d f l F -

= 'H l 表示等效系统的像方主点的位置;1

'''

f d f l H -= H l 表示等效系统的物方主点的位置。2

'f df l H -

= 3、等效系统的光焦度φ

我们知,d

f f f f f f f -+=

?-

=212

121''''''' 若在空气中,12121

2122121'1'1'1'1'''''1????φd f f d f f f f d f f f -+=-+=-+==

对于双光组系统,当0=d 时上式简化为:

12??φ+=

我们称此时的双透镜系统为密接透镜或双胶合透镜。此时二个透镜之间没有间隔距离。

二、多个光组组合

针对多光组系统,我们又提供了两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多光组的问题:一为正切法,一为截距法。

1、正切法:(以三光组为例进行说明)

图2-14 三光组光学系统

设321,,h h h 分别为光线在各光组上的投射高度,则从图上明显看出:

3

3''33''tgu h

l l h tgu F F =??=

――从而求出焦点的位置 同理,在阴影三角形中,3

113''''tgu h

f f h tgu =??=

――从而求出焦距的大小 若为多个光组k 构成的系统,同样可有:k

k

F tgu h l ''=

k

tgu h f ''1

=

1

11111211

112''''''----=-=+=+

==k k k k k

k k k tgu d h h tgu d h h f h tgu tgu f h tgu tgu tgu

2、截距法―――它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求出等效系统焦距的方法

k

k

l l l l l l l f 32321'''''=

其中各量分别是第一光组的物距、第二光组的物、像距;第三个光组的物、像距等;

1

1211''11'1d l l f l l -==

- 3、各光组光焦度对等效系统φ的贡献

设各个光组的光焦度分别为:k ??? 21,,则总的光焦度为:

k k h h h h h h f ????φ1

313212

1'/1++++

== 可见,系统总的光焦度与k ??? 21,及各光组上的投射高度密切相关,当1=h 时,有:

∑=++=k

i i h h h 1

2211???φ

§2-6 透镜

透镜是一种最为常用的光学元件,也是最基本的光学元件。 一、透镜

1、定义:是由二个折射面包围的一种透明介质构成的光学元件。

2、分类:

正透镜―――0>φ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其特征:中央厚,边缘薄,

常见的有:双凸透镜,平凸,正弯月型 等

负透镜―――0<φ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其特征:中央薄,边缘厚,

常见的有:双凹透镜,平凹,负弯月型 等

图 2-15 常见透镜的形状

二、透镜焦距公式

可以把透镜看作是一个由二个光组构成的光学元件,这样通过双光组的组合公式就可以求出透镜的基点位置及焦距公式。设透镜二个曲率半径分别为:21,r r ,折射率为n ,中心厚度为d :

?

-

=-=2

1'''f f f f 对透镜的第一折射面:由于是计算焦距,所以入射必为平行于光轴的光,根

图2-16

据单个折射面的高斯公式有:

=-=-l r n n l n l n 1

'''11

'1

'f n nr l =-=??,d l l -=12' 对透镜的第二折射面,由于仍是计算焦距,所以入射必为平行于光轴的光,

根据单个折射面的高斯公式有:

1

','''2=∞=-=-n l r n n l n l n 22'1'f n

r l =-=??

代入]

)1()()[1('''''''122

1212121d n r r n n r nr f f d f f f f f f -+--=

+--=?-

=-= 而其光焦度为:212

21)1())(1('/1ρρρρφd n

n n f -+--== 式中,2211/1,/1r r ==ρρ 三、薄透镜:

若透镜厚度d 与焦距'f 或曲率半径相比是很小的数,此时0→d ,即透镜厚度可忽略不计,这样的透镜就可称为薄透镜。

实际上大家知道,透镜无论什么类型, 0≠d ,但是在设计中,为了方便起见,往往作这个近似,令0→d ,这样可以使系统计算大为简化。有利于对像差的计算和研究。 例如:对薄透镜,

)1(

))(1('/12

12

21=-+--==d d n

n n f ρρρρφ))(1(21ρρφ--=??n 形式简单多了。 此外,对于薄透镜而言,我们还可以认为其像方主面与物方主面相重合于透

镜顶点处。

理想光学系统

[考试要求] 本章要求考生掌握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理论、特性、物像关系及系统组合。[考试内容] 通过作图法或计算法来了解分析理想光学系统的基本成像特性、物像位置关系的求取等。 [作业] P37:2、3、4、5、6、7、8、9、10、11、12、17 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 §2---1 理想光学系统及共线成像理论 一、理想光学系统(1841年高斯提出的,故又称为高斯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是一假想的、抽象的理论模型。 所谓理想光学系统就是能够对任意宽空间内的任意点,以任意宽光束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二、共线成像理论(是理想光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1、物空间中的每一点都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点,且只对应一点,我们称为共轭点; 2、物空间中每一条直线对应于像空间中相应的直线,且是唯一的,我们称之为共轭线; 3、物空间中任一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在像空间中其共轭点仍位于该直线的共轭线上。 简单的说:物空间的任一点、线、面都有与之相共轭的点、线、面存在,且是唯一的。

§2-2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一、基点及基面 基点就是一些特殊的点,基面就是一些特殊的面。正是这些特殊的点与面的存在,从而使理想光学系统的特性有了充分体现,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点基面的特性,才能够分析计算理想光学系统。 基点:物方焦点,像方焦点;物方主点,像方主点;物方节点,像方节点。 基面:物方主面,像方主面;物方焦面,像方焦面。 二、焦点、焦面 1、焦点(物方焦点、像方焦点) 图2-1 理想光学系统的像方焦点 现有一系统如图,光线平行于光轴入射(理解为物在无限远的光轴上),那么根据共线成像理论,一定在像空间有一条直线与之相共轭,且是唯一共轭的。则这条共轭的光线与光轴有一交点,称为像方焦点,用'F来描述,(又称为第二焦点或后焦点)。 同理,从右方无限远处射入的平行于光轴的光,经系统后也一定有一共轭光线,它也将交光轴上于一点F,则F叫物方焦点;同样,从F发出的光经系统后,也一定变为平行光。 2、焦平面(物方焦面、像方焦面) 物方焦面:过F点作垂直于光轴的平面。 像方焦面:过'F点作垂直于光轴的平面。 焦面上一点发出的所有光,经系统后一定变成斜平行光束;而当斜平行光射入(可能是任意方向的光)时,一定会聚于像方焦面上一点。所以焦面实际上是许多不同方向的光的会聚点的集合。在焦点则是焦面上的最特殊的点,它是平行于光轴的光的会聚点。 三、主点及主面 1、作图说明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复习重点1

§2.1 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理论 一、基本概念 1、高斯光学: 暂时抛开光学系统的具体结构, 将一般仅在光学系统的近轴区存在的完善成像拓展成在任意大的空间中以任意宽的光束都成完善像的理想模型, 这个理想模型就是理想光学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理论是在1841年由高斯所提出来的,所以理想光学系统理论又被称为“高斯光学”。 2、共轭: 将这种物像对应关系叫做“共轭”。 3、共线成像: 这种点对应点、直线对应直线、平面对应平面的成像变换谓之共线成像。二、共轴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质

1、位于光轴上的物点对应的共轭像点必然在光轴上; 位于过光轴的某一截面内的物点对应的共轭像点必位于该平面内,且在物面的共轭像面内; 过光轴的任意截面成像性质都相同; 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它的共轭像平面也必然垂直于光轴。 2、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物与其共轭平面像的几何形状完全相似,即:在垂直于光轴的同一平面内,物体的各部分具有相同的放大率β。 3、一个共轴理想光学系统,如果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或者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则其它一切物点的共轭像点都可以根据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来表示。 基面和基点: 通常将这些已知的共轭面和共轭点分别称为共轴系统的“基面”和“基点”。作图法证明: ①已知两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

②已知一对共轭面的位置和放大率,以及轴上两对共轭点的位置

§2.2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一、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和它对应的像点F’ 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发出的光线: 结论: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发出的光线与光轴平行。 像方焦点、焦平面;像方主点、主平面;像方焦距 定义:像方焦点、焦平面;像方主点、主平面;像方焦距

工程光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理想光学系统方案

第二章 理想光学系统 1.针对位于空气中的正透镜组() 0'>f 及负透镜组() 0'f ()-∞=l a ()' 2f l b -= ()f f l c =-=

() /f l d -= ()0=l e ()/f l f = ')(f f l g -= = '22)(f f l h -==

+∞=l i )( 2.0'

0 e l (= ) f= l 2/ (f ) ( ) f g= l (= h) l l i)( +∞ =

2. 已知照相物镜的焦距f’=75mm,被摄景物位于(以F 点为坐标原点) =x ,2,4,6,8,10,m m m m m -----∝-处,试求照相底片应分别放在离物镜的像方焦面多远 的地方。 解: (1)x= -∝ ,xx ′=ff ′ 得到:x ′=0 (2)x ′=0.5625 (3)x ′=0.703 (4)x ′=0.937 (5)x ′=1.4 (6)x ′=2.81 3.设一系统位于空气中,垂轴放大率*-=10β,由物面到像面的距离(共轭距离)为7200mm , 物镜两焦点间距离为1140mm 。求该物镜焦距,并绘出基点位置图。 解: ∵ 系统位于空气中,f f -=' 10' '-=== l l y y β 由已知条件:1140)('=+-+x f f 7200)('=+-+x l l 解得:mm f 600'= mm x 60-= 4.已知一个透镜把物体放大*-3投影到屏幕上,当透镜向物体移近18mm 时,物体将被放大 *-4,试求透镜的焦距,并用图解法校核之。 解:方法一: 31 ' 11-==l l β ? ()183321'1--=-=l l l ①

第三章 理想光学系统(修改)

第三章理想光学模型 理想光学系统:对任意大的空间范围,用任意宽的光束都能得到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物像关系: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物像空间、有且仅有)

第一节理想像和理想光学系统 理想光学系统——能够对足够大空间内的点以足够宽光束成完善像的光学系统。 在理想光学系统中有如下定义: 1、物空间内每一点对应于像空间内唯一的一像点,这一对点称为共轭点。 2、物空间内每一条直线对应于像空间内唯一的一条直线,这一对线称为共轭线。 3、如果物空间的任意一点位于直线上,那么在像空间的共轭点也必须在该直线的共轭线上。 4、任意垂轴于光轴的平面,其共轭平面仍与光轴垂直;

5、物空间中任意平面对应于像空间中唯一的共轭平面; 6、物空间中任意同心光束对应于像空间中有一共轭的同心光束。 理想光学系统对物体成完善像,实际的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只能在近轴区实现。

共轴球面系统的成像特性(常用): ①位于光轴上的物点,其对应的像也一定位于光轴上; ②物为垂直于光轴的线段时,其像也一定垂直于光轴; ③物为垂轴(垂直于主轴)平面,则对应的像也一定是垂轴平面; ④位于光轴某一截面的物点,其对应的像点也一定位于这个平面 内,同时过光轴的任意截面的成像性质都是完全一样的; ⑤位于垂直于光轴的物体所对应的像,其几何形状物体完全相似, 也就是说在整个物平面上,无论什么位置,物和像的大小之比始终为常数。 理想光学系统可以由一个折射或反射面组成;也可以是k 个折射、反射球面(或平面)组成;还可以由几个理想光学系统组成,只要满足共线成像关系。

第二节理想光学模型的基点、基面 为了研究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需要建立一个简单的光学模型来代替理想光学系统。这个光学模型称为理想光学模型。 能表征光学系统特性的点、面称为基点、基面。 1.焦点和焦平面 焦平面:过焦点的垂轴平面(物方焦点、像方焦点、物方焦面、像方焦面)。焦点:沿主轴方向的平行光束经球面反射(或折射)后将会聚于主轴上一点,该点称为反射球面的焦点 光学中的共轭平面指的是什么? 在光学成像中,物方和像方具有一对一映射关系的两点Q 和Q',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如果在Q 点放置光源,将在Q'点成像,反之亦然。这样互相对应的两点,称为一对共轭点。共轭点可组成共轭线,进而有共轭面。

光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光学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又称光线光学)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煤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物理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一)、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1、基本规律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大。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 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 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u

应用光学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波面:某一时刻其振动位相相同的点所构成的等相位面称为波阵面,简称波面。光的传播即为光波波阵面的传播,与波面对应的法线束就是光束。 波前:某一瞬间波动所到达的位置。 光线的四个传播定律: 1)直线传播定律:在各向同性的均匀透明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相关自然现象有:日月食,小孔成像等。 2)独立传播定律:从不同的光源发出的互相独立的光线以不同方向相交于空间介质中的某点时彼此不影响,各光线独立传播。 3)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折射光线所在的介质与入射光线所在的介质的折射率之比,即 n n I I ' 'sin sin = 光路可逆:光沿着原来的反射(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媒质表面,必定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折射)出媒质的性质。 光程: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S 和介质折射率n 的乘积。 各向同性介质:光学介质的光学性质不随方向而改变。 各向异性介质:单晶体(双折射现象) 马吕斯定律:光束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始终保持着与波面的正交性,并且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对应点之间的光程均为定值。 费马原理:光总是沿光程为极小,极大,或常量的路径传播。 全反射临界角:1 2 arcsin n n C = 全反射条件: 1)光线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入射。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共轴光学系统:光学系统中各个光学元件表面曲率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物点/像点:物/像光束的交点。 实物/实像点:实际光线的汇聚点。 虚物/虚像点:由光线延长线构成的成像点。 共轭:物经过光学系统后与像的对应关系。(A ,A ’的对称性) 完善成像:任何一个物点发出的全部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后,仍然聚交于同一点。每一个物点都对应唯一的像点。 理想成像条件:物点和像点之间所有光线为等光程。 第二章 高斯光学 子午线:通过物点和光轴的截面 物方截距L :顶点O 到入射光线与光轴的交点的距离。 物方孔径角U :入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 光线经过单个折射球面的实际光路计算公式: 给定单个折射球面的结构参量n ,n ’,r 时,由已知入射光线的坐标L 和U ,求出出射光线的坐标L ’和U ’。 U r L I sin r sin -=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