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唤醒电脑


网络唤醒功能也可叫做网络唤醒开机功能,被唤醒机要使用ATX电源,主板要提供网络唤醒软件和硬件支持。具体方法如下:确认被唤醒机网络是否正常和准确的IP地址(在DOS下使用网卡配置工具);关闭被唤醒机后,通过唤醒机使用网卡配置工具发送被唤醒机的IP地址即可被唤醒开机。
远程唤醒需要借助相应的网络管理软件才能实现。有些网卡(如联想LN-1068A)附带有网络管理软件,而有些网卡则没有附带相应的程序。目前,用于发送远程唤醒数据包的软件,大多使用AMD公司的Magic Packet 1.0。Magic Packet 1.0虽然只是AMD公司所开发的一项技术,但是受到了几乎所有网卡制造商的支持,因此,大多数流行网卡都能与之很好地兼容。
1、软件的下载与安装
Magic Packet的安装非常简单,无需过多的人工干预,默认状态下该程序将被安装到c:\\pcnet\\magic_pkt文件夹。
Magic Packet 1.0: 本地下载

2、网络唤醒
由于Magic Packet不会像其他常见软件那样在程序项中或桌面上添加图标或菜单项,因此,为了使用方便,可以自己在桌面上为magpac.exe建立一个快捷方式。
(1)远程唤醒某台计算机
运行“magpac.exe“程序,出现Magic Packet主窗口。
在“Magic Packets“菜单中单击“Power On One Host“(启动某一主机)命令,显示“Send a Magic Packet to One Host“(向主机发送唤醒数据包)对话框(如图1所示)。
在“Destination Ethernet Address“(目标以太网地址)中输入欲唤醒计算机网卡的MAC地址,单击[Send](发送)按钮。
远程计算机自动启动,稍候片刻后即可对其进行操作。
(2)远程唤醒多台计算机
运行magpac.exe程序,出现Magic Packet主窗口。




发送唤醒数据包对话框
在“Magic Packets“菜单中单击“Create a List of Hosts“(创建主机列表)命令,显示“Create a List of Hosts on LAN“(在局域网上创建主机列表)对话框(如图2所示)。




创建主机列表对话框

在“Filename-Save List of“保存(列表的文件名)栏中键入欲建立的组远程开机文件名,单击[OK]按钮,系统开始自动搜索网络中的计算机。
搜索完毕,显示“Magic Packet Utility“(Magic Packet 应用)窗口(如图3所示),利用“Edit“(编辑)菜单中“Cut“(剪切)命令,从该列表中删除那些不欲远程唤醒的计算机,而后在“File“(文件)菜单中单击“Save“(保存)命令保存该远程启动文件。




Magic Packet应用窗口

在“Magic Packets“菜单中单击“Group Power On“(群组开机)命令,显示“Set Alarm for Groups“(设置群组唤醒)对话框(如图4所示)。
单击[Browse](浏览)按钮,查找并打开组远程唤醒文件。



设置

群组唤醒对话框

若欲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定时唤醒,可分别选中相应日期的复选框并设置具体唤醒时间。
依次单击[Add](添加)和[OK](确认)按钮,实现一组计算机的定时远程启动。

自动关机

当资源共享或管理完毕,如果任由远程启动的计算机一直运行,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寿命,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当计算机闲置一定时间之后,应当让它自动关机。



“电源管理 属性“对话框

操作过程如下:依次选择“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电源管理“,显示“电源管理 属性“对话框(如图5所示)。将“电源方案“一项设置为“始终打开“,在“系统等待状态“下拉列表中选择一个时间值。例如,选择的时间值为“15分钟之后“,那么,当计算机空闲时间达到15分钟时,系统便自动关机。按[确定]完成设置。

故障的排除

1. 启用网卡远程唤醒功能后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的解决方法
(1)从计算机主板上移去3针远程唤醒线;
(2)重新启动计算机,运行配置程序设置网卡。具体操作,请参见网卡的说明
















使用Linux作硬盘克隆默认分类 2006-12-15 03:40:30 阅读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使用Linux作硬盘克隆



源盘:IBM 20G 5400RPM FAT16分区1;Linux native分区1;FreeBSD分区1,内又分为一个主Sillice和一个Swap Sillice;扩展分区1,4个逻辑分区,其中最后一个是Linux Swap分区。IDE1 Master
目标盘:西部数据30G 7200RPM,空白盘。IDE2 Master
进入Linux,运行: dd if=/dev/hda of=/dev/hdc
dd就是Linux/Unix下通用的克隆、镜像程序,if=输入的文件 of=输出的文件。由于在Linux下所有的硬件都表示为文件,所以可以进行任何复制、克隆。比如还可以把/dev/hda克隆到MO、磁带以及映像文件中,当然,目标“文件”必须比原“文件”大,不然就会溢出。
20G的硬盘复制了大约不到2个小时,在整个过程中,使用K6-2 500CPU,UDMA2打开的情况下,CPU占用率只有18%-19%,从来没有超过20%。在此期间还可以玩玩扫雷、国际象棋等游戏,也可以看看文档、帮助什么的,但是最好不要作写操作。当然你可以估计时间,在复制进程还没有到Linux分区,或者已经过了Linux分区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写操作,但是要当心!
最后,dd会报告一共复制了多少字节,这就是源盘的实际大小。完成以后,30G的西部数据硬盘就跟原来的IBM硬盘“一模一样”了,只不过是后面有10G的空空间,你可以在份一个分区(我的硬盘不能在分主分区了,因为4个Primray分区已满,只能在芬逻辑分区),或者用PQ、Fips扩大原有的分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么从新启动Win98以后,跟原来是一模一

样的。如果启动Linux,就有了一些问题,因为对于新硬盘来说,相当于运行完了dd程序就切断了电源,因此文件系统处于un clean状态,在启动的时候会报错,不要怕,输入root密码,然后运行:fsck / 这就启动了文件系统检测程序,相当于Windows下的磁盘检测,对于所有的问题都回答“y”,大部分都是/tmp的问题,无关紧要的。修复完毕,输入:reboot就可以安全的启动Linux了!

总的来说,Linux下的dd相对于Ghost各有所长。dd的复制是完全基于二进制的物理复制,从硬盘的第一个字节道最后一个字节,完全一样的克隆了一边,所以是最保险、最准确的。而且由于dd是物理复制,所以只要是硬盘上存在的分区,无论Linux是否认识,甚至是Linux认不出是什么的一段数据,都可以原原本本的复制,例如FreeBSD分区、其他操作系统的分区,甚至加密扇区什么的,就连逻辑坏块也原样复制!因此除非出现物理问题,不然dd是绝对不会出错的!而Ghost则比较“高级”一些,可以在复制的时候改变分区大小(他认识的分区格式),压缩映像文件(dd本身不具有压缩功能,但是可以用gzip、bzip2等工具压缩生成的文件),在Windows下还有explore软件可以单独提取文件出来,还有网络功能,而且速度也要比dd快一些(好像Ghost使用了较大的缓存)。另外一点dd的优势在于,在克隆的同时还可以干些别的事情,不像Ghost那样只能干等。因此从这方面来看,dd的速度又要比Ghost快,因为它完全占用系统的时间是零!
其它Unix下的dd操作跟Linux下的雷同,只不过是/dev/hda的称谓变化一下。我

在FreeBSD4.2下试验过,效果跟Linux下完全相同,时间稍微长一点点,但是在FreeBSD下,dd的CPU占用率有时会达到30%以上。
如果你的源盘是IDE,而目标盘是SCSI的,这时要注意了,虽然对于硬件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Linux还是FreeBSD都支持即插即用;但是,/etc/fstab文件需要修改,在dd之前要把所有的hda改成sda,然后再改回来^_^

当你的心境如水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