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完整版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完整版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完整版

《能量的转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能量的转换》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本课首先在之前初步了解能量及能量形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转换是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

2.通过开展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直观清晰地观察到花生米能量转换的过程。

并能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3.通过分析生活中能量转换的实例认识到能量是能连续转换的。

4.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历史,体会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对推进人类

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5.体会到能量转换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乐于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些可以

为我们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能量转换是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

难点:理解各种形式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学准备

花生米、细铁丝、泡沫板、三脚架、石棉网、小烧杯(50ml)、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

1.谈话导入:看图(风车发电)这里有哪些能量?(风能、电能)电能是怎么来的?板书 风能

2.看来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能量的转换。(板题)

3.提问: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能量可以转换,那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能量转换例子?学生举例,老师相机板书(1—2)个。

小结:看来在我们生活中,能量的转换到处可见,无处不在。

二、 探究花生米能量的转换。做实验学生观察,能量的转换过程。

1.认识到花生具有能量,并且可以转换。

既然如此,我来考考你们,花生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什么样的能量?它的能量能不能被转换?能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量?

花生可以被吃,吃到人体肚子中被储藏起来,供人体活动、工作使用。花生米的化学能你能看见它吗?你有什么办法能看见花生米的能量?我有一个办法,将它点燃,你能看见它吗?(边说边点燃,顺便说一下花生米的外焰温度最高),谁愿意过来感受一下,你有什么感受?(看到发光,感受到很热)这种强大的能量浪费了太可惜了,它能干什么呢?

学生讨论。(做饭、加热水等)

2.设计花生米加热水的实验,并实验观察能量的转换。

⑴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材料(PPT ),你看它能加热什么?怎么加热?你能把它组装起来吗?过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实物展台上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组装方法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风车 电能

好。那接着该怎么加热呢?

小组讨论,汇报。

那我们在实验中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小组讨论,汇报。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⑵以组为单位,领材料(包括记录表),做实验。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实验完毕,汇总学生的数据。

大家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水为什么会升温?水升温需要的热能来自哪儿?是谁给它提供的能量?(花生)

这个过程谁能描述一下?

小结:通过这些数据咱们能很清晰、准确地看到花生米被点燃后,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还有一部分光能。热能传递给了水,使水升高了多少度。那你在看这些数据,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吗?

水为什么升温不同?和什么有关?

看来大家都很善于发现。

如果将你的未烧开的水继续加热,会怎么样呢?

介绍瓦特(PPT)

蒸汽机将水蒸气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三、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的进行过程。学会分析生活中见到的实例,认识到能量是循环转换的。

看来大家都清晰地看到了花生米烧水的能量转换的过程。那你能描述一下这

幅图中出现的能量转化吗?(ppt出示P56页图)

小组接龙。(每组8个人,组内讨论好后小组接龙,比赛那个组说的最多最准确)

小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其他一种或几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或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上。

四、课后拓展

那我们人类在能量转换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的能量在转换中需要借助能量转换器,就如电视机,电灯,发电机等等,我们人类就是通过发明能量转换器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能量。正如瓦特那样发明蒸汽机为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带来了便利,并推动了社会的高速发展。那你能应用所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试着做一个这样的小发明吗?课后完成。

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谢谢!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四章 第三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能量的转化,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设疑,导入新课 出示以下两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的能的形式有哪几种?(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生物能,等等) (2)在“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学习中,我们分析了机械能的转化问题,请你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举例加以说明。 设疑引学:既然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否也可以互相转化呢?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又遵循何种规律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一、能的转化 1.指导学生完成下面四个小实验,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讨论其能量转化情况: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 (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 (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电池对着阳光。 (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 讨论得出:(1)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光能转化为内能。(3)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4)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及内能。 教师分析:摩擦生热,摩擦是机械运动现象,生热是热现象,摩擦能够生热,说明机械运动现象和热现象有联系。 学生分析其他实验后得出:光现象、热现象、电现象与机械运动现象之间都有联系。 2.除了电能与化学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外,还能举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吗?请分别对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和电能、电能和内能、电能和光能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具体事例参照如下: 机械能→内能:自行车、汽车在刹车时摩擦生热;汽油机、柴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汽缸内气体因被压缩而发热等。 内能→机械能: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爆竹爆炸时,火药燃烧产生的内能使爆竹炸飞和升空。 机械能→电能:水电站的水力发电,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机械能:电动机通电后转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能→内能:电炉、电熨斗、电热水壶等通电后,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光能: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光二极管通电后发光等。 光能→电能:太阳能电池等。) 二、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实验:将乒乓球从一定高度落下 观察分析:为什么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越来越低?损失的能量到哪儿去了? 讨论得出:机械能越来越小,通过摩擦把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 从而引出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最新九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教材分析 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本节另外一个知识点是需讲明功率的概念,阐明其为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讲明什么叫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同时,结合机器实际的功率值,理解应用过程中怎样选择合适的机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用功来量度能的转化多少。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功率的概念,功率的意义和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公式、一些机器或生物体的功率。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分析在下列情景中,能量如何转化? (1)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时;(运动员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 (2)马拉车时;(马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车的动能和各种摩擦产生的热能) 提问:在上述的例子中,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举杠铃和马拉车的速度都影响能量转化的快慢,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描述能量转化的快慢,我们需要学习功和功率的有关知识。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学生实验1: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生: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师: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生: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3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ok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教学 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 教学 难点 判断是否做功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哑铃、粉笔、讲台 教学过程1.举重运动员占旭刚举重。 2.引导分析:运动员举重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转化了多少呢? 1.实验1:教师拿起哑铃模仿举重。 提问:和举重运动员相比,谁消耗的化学能多?为什么? 引导:在举重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物体的机械能的多少和施加在 物体的力大小有关。 2.实验2:教师举哑铃较短一段距离(明显比第一次低)。 提问:和第一次比,那一次消耗的能多?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 分析:人的化学能转化为物体的机械能的多少和物体(允许学生不 说出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 3.实验3:拿起哑铃,静止→在水平方向移动和第二次相同的距离 →静止。 提问:哑铃的机械能变了吗?为什么? 引导:哑铃的高度不变,运动状态不变,机械能不变。 引导学生从力的大小,通过的距离两方面和第二次实验比较, 有何不同点。 修正策略

能量转化的多少,和两个因素有关,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能量转化的多少,我们通常用功来量度。上例中,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多少可以用对哑铃做了多少功来表示。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投影科比打篮球的四种不同情况,托着篮球不动,托着篮球走向队友,手举篮球跳起扣篮,将篮球传给队友,请同学分析是否做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归纳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实验4:教师尝试举起讲台,但讲台没有动。 提问:我对讲台做了多少功? 引导从两方面分析: ①从能的转化的角度:讲台的机械能增加了多少?我有多少的化 学能转化为讲台的机械能? ②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讲台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提问:能利用身边的物体举例做功与不做功的例子或生活场景吗功有大有小,那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设计实验分析做功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利用身边的物1.公式及单位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功的大小和两个因素有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大,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越多。故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思考: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简单说成“功等于力和距离的乘积”。(教师应强调力和距离的对应关系) 公式:W=Fs 单位:1焦(J)=1牛(N)·米(m)

高三《漫画类图文转换》教案

漫画类图文转换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漫画类图文转换的命题规律 2、初步掌握漫画类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漫画类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激趣导入课题 2、考点阐释 出示近三年高考的图文转换题分布图 明确:1、近三年的高考题中图文转换这种题型经常考。 2、图文转换有三种题型:图表题、图形题和漫画题。 3、试题位置和分值:一般置于第二卷的第六大题中,分值一般为3—6分。 3、引出课题、出示目标 4、了解预习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困惑(了解学情) 5、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疑点进行讲解. 以"某公下蛋"为例,谈漫画的特点(标题画面寓意 ) 方法点拨:审读画面合理想象类比联想 6、明确漫画题型 (描述画面寓意或主题理解加标题) 7 、题型训练及规律探寻 预习作业小组合作讨论检查(彼此合作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探讨漫画各个题型的做题方法) 明确:画面描述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寓意或主题理解:挖掘隐含信息,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加标题方法 :它有暗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8、真题跟踪训练,小组合作评点赋分,探究正确答案。 (活动目的:1、本环节所选的题目都来自于近年的高考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感,对学生来说又极富挑战性,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做题兴趣。2、这一环节通过自主完成,合作探究,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3、通过接触高考题,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消除神秘感,积累做题经验,培养自信心。) 9、自我小结:针对刚才自己的做题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于笔记本上。 10、小结:千言万语总关“图”,生活处处皆语文。从建国后曾风行一时的“小人书”,到近来流行的朱德庸的《涩女郎》和几米的绘画读本,继日本漫画风靡少年一代后,毫无疑问,读图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通过图文转换转换,让我们用更轻松更直接的方式享受阅读的快感。

能量的转换教案

《能量的转换》教案 教者:周凤官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能够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并知道能量的具体转换过程。 2.能够学会用卡通图解释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制作简单的能量转换的玩具。 教学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学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盛有水的烧杯、温度计、火柴、花生米、纽扣、线、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能量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两个例子(1)打开电视看节目.(2)冬天天冷了,两只手互相搓搓。(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和声能、热能了。)这里都发生了什么样的能量形式的变化? 其实,能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能量的转换) 二、实验探究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教师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提问:猜测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用温度计量一下加热前后的温度,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回答:水温会上升,产生了热能。) 2.大胆猜测一下,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能量的转换?(指出:花生米里的能量是化学能) (全班交流得出: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后,花生米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使水温升高了。)板书:化学能→光能、热能 3.教师指出:花生米燃烧后把其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那生活中的水也是由烧水的材料煤、木柴等燃烧后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第3章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科学教案: 第3章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知道W=Fs求功。 2.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能量转化做出做功的判断; (2)能运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是否做功; (3)能运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做功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知道了做功的判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运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做功的判断(2)运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说出下图中举重运动员的能量转化 2.说出下图中马拉车时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杠铃势能化学能转化为车的动能 能量转化多少=做功多少 功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读图3-25 和图3-26 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的实例。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图3-25 图3-26 生:讨论、交流,找出共同特征。 (1)都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2) 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师:读图3-27 和图3-28 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没有做功的实例。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图3-27 图3-28 生:讨论、交流,找出共同特征。 (1)都是化学能没有转化为机械能; (2)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师:如何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生:根据做功与不做功的分析,讨论、回答。 做功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下图的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高考专题复习图文转换教案

专题复习图文转换教案 考纲定位 近年高考语文科的命题,内容更贴近现实,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图文转换题型也应运而生。 1、图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这类题型一般置 于第Ⅱ卷的第六大题中,分值一般为4-6分。 2、图文转换题的题型从所提供材料角度可以分为:(1)表格文字转换题;(2)图 文转换题;(3)漫画文字转换。 误区警示 一、信息归结多余或无中生有。 二、信息遗漏或缺失。学生在读图时不细心,不全面,结果顾此失彼,造成信息 缺失或遗漏,使得答案要点不全面。 三、信息推断错误。 四、答案表述罗嗦,条理混乱。图文转换题型最难最关键的就是怎样选用语言来 组织答案。学生往往不注意题目要求,或一五一十地把图表内容说明出来, 其中夹杂很多数据,语言不简练,思路不清晰;或过于笼统,不得要领甚至 不着边际,但前者情况较普遍。 释疑 第一、表文转换题 1、所谓表文转换是指把图文内容转化成文字表述。 例、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解析】本题考察句子的表达能力,图表本身或图表中提供的文字数据都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规律。然后看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正确。 【答案】(1)阅览室的图书8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2)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2、解答图表分析题要把握好五个方面:

(1)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2)重视数据变化。我们要重视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的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4)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5)简要归纳概括。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也就符合简答要求了。图文转换题解题的基本流程:图表(源信息)一观察认读一分析理解一归纳概括一文字表达。要综合分析三个难度:横向角度、纵向角度、斜向角度(主要是数据变化)。 例2 如:下表是某省关于教师作文评分误差的抽样调查结果,用一段文字来概括图表反映的问题。作文评分误差抽样调查表 【分析】这是一份抽样图表,对信息归结和推断时,要对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在哪些作文评分上相同、哪些不同。从样本中看出整体情况,求出概率,管中窥豹,得出结论。回答时有的学生表述为“意见比较一致”,过于笼统;有的学生回答为“对2、3、7号作文卷评分有明显误差”,显然学生不理解什么叫抽样调查。【答案参考】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对60%的作文在评分时存在明显的误差,其中30%评分误差很大。 ·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表达的要求(单句还是复句)和字数的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类似句子的重组题型,要求你去续写。 (2)仔细认读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对图表,学生要认真观察,找出图表中所含的信息,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抓信息要全面准确。具体而言,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坐

能量的相互转化(教案)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能的概念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能的多样性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普遍意义,初步学会分析和判断物质运动及变化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制作小风车实验装置一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教师演示:手持粉笔头举高,放手下落实验 提问:举高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粉笔头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放手下落过程中,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问:下落过程中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生:由于粉笔的高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高度减小说明重力势能在减小,速度增大说明动能在增加,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在向动能转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教师指出:自然界中能量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讲述: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复习: 动能:我们把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实例:运动的锤子,流动的河水,流动的空气,行驶的汽车、跑动着的运动员,飞行中的子弹头,滚动着的钢球,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等。简单的知 识结构: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 实例:被举高的夯,被举高的打桩机的重锤,高坝中的水,放 在高楼阳台边沿的花盆,搁货架的金属球、山顶上的石头,举 高的铅球,悬吊在高空中的钢梁,悬空的起重臂,置于斜面上 的钢球等。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或录象)图3-1 雪崩 (情景描述)一辆汽车在雪山脚下急驶,一场灾难不幸发生。 只见高耸陡峭的雪坡霎时间犹如天崩地裂,数以千吨的积雪快

科学九年级上浙教版3.2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会将体内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一、功 (一)功的概念 引导:让学生读教材中“举重”和“马拉车”图: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并形成结论; 1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 2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引导;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 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功 (一)功的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举重”和“马拉车”图中各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结论: 1、功的另一种说法 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1、力做功也常说成什么做功?这里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 2、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 (二)功的两个的因素 引导:做工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它需要哪两个必要的因素? 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二)功的两个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巩固;搬运工扛着货物在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做功了吗?若搬着货物上楼呢? (1)物体受了力,但却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如推桌子 (2)物体没有受力,但是却通过了一段距离:沿光滑水平面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 (3)物体受了力,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是不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一段距离:如提着一桶水水平移动了一段距离。 根据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F=0)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s=0)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垂直)(F⊥s) “做功”比“工作”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 2.理解与巩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在重物静止不动、匀速向上运动、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情形中,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二、功的计算 (一)功的计算公式 引导:功有大小,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作用的力越大,杠铃举得越高,所做的功就越大。 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 1、用记号笔在教材中描述功的定义式的文字下面画线。 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表示的含义各是什么?

图文转换教案

图文转换题型 图表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这类题型属于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 一、图文转换的类型: 1.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两种: ①表(格)文(字)转换题。? ②图(“徽标类”“漫画类”)文转换题。 2.从表达角度分为两种: ①直接表述图表信息。 ②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 二、表文转换题 解题方法: 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 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 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如表明增长趋势的,可用的词语有“增长(加)了”“增加到”“增长了××倍”,“与同期相比,增长……”等;表明下降趋势可用的词语有“减少了”“减少到”“减少了(百分数、分数)”,但其后不能用倍数。又如表示程度范围的概念:“近一半(约50%左右)”“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所有”“约几成”等。 三、徽标类转换题 解题方法: (1)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三、漫画类转话题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能量的相互转化及转化的量度

能量的相互转化及转化的量度2 1.小明用100 N的力将重80 N的铅球掷出7 m远,则铅球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人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A.0 B.700 J C.560 J D.1 260 J 2.用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力拉同一物体,两力所做的功W与这两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 离s的关系图像如图,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A.F甲>F乙 B. .F甲<F乙 C. F甲=F乙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3.司机师傅很轻松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汽车的行驶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同学们利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研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绕在大轮上的细绳向上运动时,小轮绕着共同的 轴心转动可以提升物体。要使挂在小轮上重力为2N的物体匀速上升10cm,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0.8N,上升距离为30cm。由此可知,利用此装置可以(选填省力或省功),其机械 效率是。 4.学业水平体育测试立定跳远项目中,体重为500N的某同学从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重心 下降的最大距离为0.3m,用时0.5s,轨迹如图。则此过程重力做的功为 J,重力做功的 功率为 W。 5.为了参加义乌市中学生承重塔制作比赛,某校进行了选拔。丁丁同学用横截面积为0.06cm2的均匀竹签等材料制成了一个质量为60g、高为50cm的三棱柱形承重塔。,(总共只有3根竹签与地面接触,g取10N/kg) 求:(1)把放在地面上的3kg物体放到承重塔上时至少需要做多少功? (2)放上该物体后承重塔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6.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出租车的牵引力为3×103牛,右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出租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

图文转换之漫画类教案

图文转换之漫画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图文转换中漫画类的命题规律 2、初步掌握图文转换题中漫画类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漫画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6年湖南卷漫画作文 二、高考考点阐释 明确: ①、近三年的高考题中图文转换漫画题型经常考。 ②、图文转换漫画题有五种题型:描述说明漫画、揭示寓意、拟写漫画标题、拟写漫画广告词和漫画作文。 ③、试题位置和分值:前四种一般置于第二卷的第六大题中,分值一般为3—6分。 三、漫画特点分析与方法指导 A、漫画特点: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多以讽刺为主)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B、方法点拨: 审读画面:审主体、审文字、审变形夸张处、审前后变化处、审倾向 类比联想:由物想人,由表及里、深入挖掘 题型一:【描述说明漫画】 方法点拨: 1、观察画面:面中的人和物在干什么。 2、用文字将“人和物干什么”描述出来: 要求: 1、画面=文字(全面、准确) 2、客观描述,不要延伸。(客观)

3、如果漫画有标题,请写上漫画名 例题讲解: 牛刀小试,真题跟踪训练,小组合作评点赋分: 题型二:【揭示漫画寓意】寓意或主题即是作者创作漫画的目的。 方法点拨:①挖掘隐含信息,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②明确漫画倾向,准确表达。 第一类:讽刺……社会现象(人) 第二类:赞扬……社会现象(人) 第三类:反映……社会现象 例题讲解: 牛刀小试,真题跟踪训练小组合作评点赋分,: 题型三:【拟写漫画标题】

新能源转化的原理与技术

新能源转化的原理与技术综述 摘要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 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由此驱动了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新能源技术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新能源产业中的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的原理及技术,总结了三种技术当前的发展概况。 关键字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引言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开始全面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按照政府 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的预测,到2100 年,全球气温将上升大约1.4~5.8℃。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并给人类带来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灾害。以我国为例,全国沙化土地正在以年平均3436km2 的速度扩展;水资源短缺加剧,全国668 座城市中有400 多座城市缺水;极端的天气状况增多,提高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2010 年上半年由于极端天气的影响,我国西南的川滇黔桂大旱,造成2000 多万人饮水困难。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新能源一般是指建立在新能源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在当今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以其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将其作为保护 环境和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元素。截至2009 年底,我国新能源的年利用量总计达到2.58×108t 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34%。其中风电产业率先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目前已具备初步的产业体系轮廓,表现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可喜的发展势头。大型并网风电总装机容量从2000 年的35×104kW 增长到2009 年的1613×104kW,年均增长53%,累计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580×104kW。在太阳能利用领域,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9 年已达到年产400×104kW光伏电池的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但是,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还很小,太阳能光伏发电仍主要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2009 年新增装机容量16×104k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104kW,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太阳能热水器。2009 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到4200×104m2,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45×108m2,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 1 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 本节对太阳能热利用成熟技术、先进技术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成熟技术部分介绍了太阳能热水器这一广为人们使用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先进技术部分主要阐述了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的高品位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在当前研究的中心问题部分,主要论述了解决太阳能热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1.1 太阳能热水器

能量的转换 教案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 (3)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实验演示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 (1)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2)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3)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1、花生、针、火柴、蜡烛、烧杯、水、软木塞、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道能量的转换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能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这是台灯,打开开关,请问你看见什么现象? 把手放在灯泡的旁边,有什么感觉? 上节课我们学过:发光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发热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光发热的灯泡具有光能和热能。 那请问,老师手里的这只灯泡具有光能和热能?什么情况下灯泡才具有光能和热能? 要有电。电才能让灯泡发光发热,具有光能和热能。 也可以说电能通过灯丝转换为光能和热能。可以这样表示。电能光能热能 在科学上科学家是这样描述的: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的形式,这一过程成为能量的转换。板书:能量的转换 生活中能量的转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来搓搓手,有什么感觉(热)?请问有能量的转换吗?想一想是什么能量转换为什么能量呢? 小结:我们早晨吃的早点将化学能存储在我们的身体里,但我们的两只手来回运动时,是身体里存储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我们的两只手来回运动摩擦后有热和声音产生是运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板书:化学能机械能热能和声能 由此可以看出,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其他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换。 二、探究能量如何转换。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3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2)

能量转化的量度 使用范围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做功的现象的分析与体验理解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2)通过探究与比较知道功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活动体验让学生知道科学来自生活实践,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教学重点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教学器材准备 身边的学习用具,课本,桌子、笔等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2节的第一课时。它的主要内容为:功的定义,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做功的计算、单位以及功与能的关系。本节课联系了已有知识并将对其进行深入。同时它又为动能、势能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各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能力,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以及能的转化。对功与能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特别是力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的应用有

一定的难度。同时对能的含义与做功实质的理解不可能马上到位,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课本也安排了以后的动能势能、内能的转化,直到最后一节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即到了最后一节才会对功能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体验、分析归纳等各种方式理解上述知识,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上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我采用以探究体验为主、启发并结合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学习中参与知识迁移的全过程。本节课我以“功”为主线,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利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充分挖掘身边实验在教学中的运用功效。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兴趣的激发者的角色转化。充分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PPT2:显示二个常见情境,推车不动,马拉车的动画,应用成语中得到“功”在物理上有成效的意思,而“功到自然成中”功含有努力工作的意思 PPT3:物理中功含有的成效的意思,可以体现在哪些量上呢,比较二个过程的共同点 PPT4:分析二个过程的力及方向,以及。 PPT5:总结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PPT6:学生在短时间无法理解二个因素中通过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开始让学生进行体验,力及方向,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并进行分析。 师:问:是否符合二个必要因素,有力无距 是否符合二个必要因素,有距无力。 是否符合二个必要因素,力距垂直 师: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PPT11-12:判断,让学生来分析 PPT13-14:通过走楼梯,竖直向上的支持力通过的距离---球从楼梯滚下重力通过的距离分析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考试习题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复习题(研 2014 级) 一、基本概念题 ( 1)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核燃料、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前者指能够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这些能源均来自太阳,可以重复产生;后者用一点少一点,主要是各类化石燃料、核燃料。20世纪70年代出现能源危机以来,各国都重视非再生能源的节约,并加速对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包括电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氢能等。二次能源又可以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合能体能源”,电能就是应用最广的过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合能体能源。二次能源亦可解释为自一次能源中,所再被使用的能源,例如将煤燃烧产生蒸气能推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即可称为二次能源。或者电能被利用後,经由电风扇,再转化成风能,这时风能亦可称为二次能源,二次能源与一次能源间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 区别: ( 2)风力异步发电机组的并网方式有哪几种?试作详细简述。 风力异步发电机组的并网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并网、降压并网和通过晶闸管软并网。 1、直接并网 风力异步发电机组的直接并网的条件有两条:一是发电机转子的转向与旋转磁场的方向一致,即发电机的相序与电网的相序相同;二是发电机的转速尽可能接近于同步转速。其中第一条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并网后,发电机将处于电磁制动状态,在接线时应调整好相序。第二条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并网时发电机的转速与同步转速之间的误差越小,并网时产生的冲击电流越小,衰减的时间越短。风力异步发电机组直接并网的电路如图3-63所示,当风力机在风的驱动下起动后,通过增速齿轮将异步发电机的转子带到同步转速附近(一般为98%~100%)时,测速装置给出自动并网信号,通过自动空气开关完成合闸并网过程。 增速器 电网 风力机异步发电机 空气开关 2、降压并网是在发电机与电网之间串接电阻或电抗器或者接入自耦变压器,以降低并网时的冲击电流和电网电压下降的幅度,发电机稳定运行时,将接入的电阻等元件迅速从线路中切除,以免消耗功率。这种并网方式的经济性较差,适用于百千瓦级以上,容量较大的机组。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教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入主要是由于: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②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 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 (一)引入(取材我们浙江的骄傲和拉车达人,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1.观察图片,说说这两个过程能量转化

占旭刚举重:; 头发拉车:。 链接语:杠铃和车增加能量,为了知道能量转化了多少,请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较,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活动2【活动】1.功的条件 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较,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 实例 能量的变化 受到的力及方向 发生距离的方向 Ⅰ Ⅱ (1)总结功的条件(1); (2)。 活动2.找出下列情景中,戴罗建对铅球做了功。() ①从地上捡起铅球放在肩部②托着铅球在原地不动 ③手握铅球,向前推一段距离④迅速投球后,铅球在空中飞行 ⑤托着铅球慢慢走向队友 本次活动学生熟悉了做功的条件,而且从中归纳得到不做功的情况,为两个条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4为后面的例2做铺垫。 (2)归纳不做功的情况: ①。 ②。 ③。 (3)总结功的定义,。 活动3.运动会结束戴罗建将铅球带回家的途中判断对铅球有没有做功? 1.手拿着铅球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2.手拿着铅球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3.乘电梯时,将铅球放在电梯上,电梯从1楼上升到3楼 4.手拿着铅球,在电梯中从3楼上升到10楼

图文转换专题——漫画类解读教案

图文转换专题——漫画类解读教学设计黑山四高中付麟博

图文转换专题——漫画类解读教学设计 黑山四高中付麟博 一、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漫画新题型的考查形式 2、掌握漫画的一系列艺术手法 3、掌握漫画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解读漫画、理解寓意及准确表达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自学探究: 1、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2、漫画的构成: 标题(可以没有):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对象、细节、背景); 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3、漫画的艺术手法 夸张、变形、以小见大、以虚带实、荒诞中见真实、象征、比拟等 4、漫画题是指把漫画从图片转换成文字表述的一种考题. 二、整体感知,如何解读漫画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字、看夸张处 第二步:联现实展想像,揣摩画外之音 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要联系生活实际。 3、题型分类: (1)画面描述 (2)揭示寓意 (3)拟写标题 (4)谈启示 (5)拟公益广告 三、精讲点拨: (一)、画面描述题 这是对漫画主体的解读。用说明或描述性的语言把画面的内容描摹出来。 1、观察构图,主体为主。 辨清画面的人物与背景,注意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语言。特别是夸张之处。 2、细节不漏,客观描述。 兼顾画面的标题、注释及其他语言文字。 画面上有什么说什么,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客观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不存在的东西;3、注意顺序,条理清楚。 漫画说明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两边到中间),再用一句话点出漫画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