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摘要:从多年葡萄贮藏保鲜实践经验来看,必须重视采前采后每1环节,采取最佳的综合管理措施,方能搞好葡萄保鲜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葡萄产后保鲜与管理是葡萄生产的重要节,也是提高葡萄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葡萄果实柔软多汁、水分含量高,易受病菌侵染,使其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脱粒、腐烂、干梗、褐变等现象,严重影响产品销售。我国每年由于采收、包装、贮藏等技术原因造成的葡萄腐烂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ul2 J。因此,研究与掌握葡萄贮藏保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葡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绪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葡萄采后呼吸代谢过程中,其果粒属于非呼吸跃变型,而果穗与果梗则属于呼吸跃

变型。在研究巨峰葡萄采后呼吸时发现,穗轴与果梗呼吸强度是果粒的10倍以上,并具有呼吸高峰,在>25℃条件下贮藏时,由于穗轴与果梗呼吸的影响,整穗葡萄呼吸代谢变为跃变型。整穗葡萄的呼吸强度主要取决于果穗与果梗。因此,葡萄贮藏保鲜的关键在于抑制果穗与果梗的呼吸速率,延迟其呼吸高峰出现的时间。穗梗的呼吸底物及呼吸基质不同有着密切关系。果实采后,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成为新陈代谢的主导过程。果实的呼吸作用,是从空气中吸收氧,把糖类及其他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其结果是使果实的有机物质消耗,水分减少,造成品质逐渐下降。研究表明,巨峰葡萄采后在<25℃条件下,整穗葡萄呼吸强度变化较小,表现为非跃变型;无梗果粒在常温或低温下都为非跃变的平稳型呼吸;而穗轴和果梗的呼吸强度高出相应温度下果粒呼吸强度的1O倍以上,并形成呼吸高峰。在观察了葡萄组织微观结构后,果梗和穗梗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和蛋白颗粒,浆果中则不含。保鲜技术上主要是控制温度和气体成分。

1 采前管理

1.1 修剪果穗:首先去软尖,剪去果穗最下端1/4~1/3部分的甜度低、味酸、多汁、柔软和易失水的果粒。其次疏粒,疏掉不易成熟、品质差、糖度低的青粒、小粒、伤粒和病粒。

1.2 巧用化肥:为了提高糖度和耐储性,采前1个月主要以施磷、钾肥为主。

1.3 防治病害:在果实开始着色时,每隔1O~15 d喷1次800倍液的退菌特、600~800倍液的多菌灵或800 1 000倍液的赛欧塞。

1.4 严格控水:为了提高品质和耐储性,在采前15 d内停止浇水,并及时排除雨水。(5)喷洒激素:为了防止在储藏过程中落粒和果柄干缩,在采前15~45 d可喷2 000~4 000mg /kg比久,在采前15 d喷6O~100 mg/kg青鲜素,或在采前3 d喷50~100 mg/kg萘乙酸加1mg/kg青霉素。

2 储前准备

2.1 适宜的储藏条件:在温度为一1~0℃、相对湿度90% ~95%氧气2%~4% 、二氧化碳39%~65%的条件下,一般可储存5个月左右。

2.2 药物处理:果实经二氧化硫处理后可防止在储藏过程中由于真菌侵染所引起的腐烂。具体方法有下列3种:

2.2.1 重亚硫酸盐释放法:按葡萄重量的0.3% 和0.6 %分别称取亚硫酸氢钠和无水硅胶,二者充分混合后,分装于若干个小纸袋内,然后分散放置,45 d换1次药袋。

2.2.2 硫磺熏蒸法:把包装好的葡萄堆成垛,罩上塑料薄膜罩,每1m的空间使用2~3 g 磺充分燃烧,熏蒸20~30 min,然后开罩通风。过15d再熏1次,以后每隔1~2个月熏1次。2.2.3 二氧化硫气体熏蒸法:将葡萄装箱垛好后,罩上塑料薄膜罩,充人二氧化硫气体,

二氧化硫的体积以占罩内体积的0.5%为宜。熏蒸20~3Omin,然后开罩通风。以后每隔15 d熏蒸1次,二氧化硫的浓度可降到0.1%--0.2%。库房消毒:用1.O% 的福尔马林、1.5% ~2.0%的氢氧化钠或10.0%的配后放置1昼夜的漂白粉喷洒消毒。

3 保鲜技术

3.1 冷藏保鲜

冷藏是现代化葡萄贮藏保鲜的主要方式。这种贮藏方法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全国各地均可采用。冷库贮藏法为这类贮藏保鲜的主要方法。其优点为降温决、冷却迅速,能维持葡萄所需的低温(一1—0C),相对湿度(90%一95%)。但在贮藏中应注意冷害与冻害。葡萄的冰点因含糖量不同而异。含糖量越高,结冰点越低,一般在一3 C左右,因此,贮藏葡萄的温度以0-1C为合适,甚至在极轻微结冰之后,葡萄仍能恢复新鲜状态。

3.2 化学防腐剂保鲜贮藏

3.2.1 二氧化硫熏蒸防腐剂。在冷库贮藏中,SO处理是目前提高葡萄贮藏质量普遍采用的方法。SO气体对葡萄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如灰霉菌等,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只要使用剂量适宜,对葡萄没有不利的影响。而且用SO:处理过的葡萄,其代谢过程也受到一定的抑制。SO熏蒸,可将人冷库后筐装或箱装的葡萄堆码成垛,要留有足够的空隙,罩上塑料薄膜帐,以每立方米帐容积用硫磺2~3g的剂量,使之完全燃烧生成SO,熏20~30min,然后揭开薄膜帐

通风。在熏后10~15d再熏1次,以后隔1-2个月熏1次。应用SO熏蒸法要注意,葡萄因品种和成熟度不同,忍受SO浓度不同。一般在熏蒸时,葡萄中SO残留在0~2610比较安全。SO浓度不足,达不到防腐的目的,浓度太高又易使果粒褪色漂白,严重时果实组织结构也受到破坏。此外,SO气体易溶于水而生成亚硫酸,对铁、锌、铝等金属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因此,冷库中机械装置应涂抗酸漆保护。

3.2.2 仲丁胺。龙眼葡萄用仲丁胺防腐剂处理后,放入聚乙烯塑料袋中密封保鲜效果良好。具体用法是:每500kg葡萄用仲丁胺25ml熏蒸,然后用薄膜大帐贮藏,在2.5-3 C低温下贮藏3个月,好果率达98%,失重率2%,果实品质正常,果梗绿色,符合要求。此剂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3.2.3 S—M和S-P-N水果保鲜剂。辽宁化工研究所制成的两种水果保鲜剂,是把熏蒸性的防腐保鲜剂密封在聚乙烯塑料袋中,让其放出SO,以抑制和杀灭霉菌,起到水果保鲜防腐作用。这种方法价格低廉,适于家庭贮藏水果之用,方法简单。

3.3 现代葡萄贮藏法发展趋势

3.3.1 气调贮藏法。利用气调保鲜袋和MA气调库进行贮藏保鲜,调整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使贮藏环境中的0、CO浓度达到适宜贮藏的浓度(CO2%~03%),从而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减少果实水分的损失和腐烂,起到延缓衰老,延长贮藏期的目的。

3.3.2 减压贮藏法。减压贮藏、低温低气压贮藏是当今葡萄等果品贮藏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方法是将葡萄贮藏在密闭的室内,用真空抽出部分空气,使内部气压降到一定

程度后,新鲜空气不断通过压力调节器、加湿机器后,变成近似饱和湿度的空气进入贮藏室,从而去除田间热、呼吸热和代谢产生的乙烯、、CO、乙醇、乙醛等不利因子,使贮藏物品长期处于最佳休眠状态。此项技术英、美等先进国家研究较早,在我国,内蒙古包头市也已推出了工业化减压保鲜贮藏系统及装置的应用技术。此种贮藏方法能够降低葡萄的呼吸强度和乙烯产生速度,阻止了衰老和减少了葡萄的生理病害。

3.3.2 天然保鲜剂贮藏保鲜技术。用于果蔬保鲜的天然物质很多,如树干的干馏物、植物种子提取物,香料植物提取物、矿物质、含还原酶的天然物、谷维素、蛋白黑素、多糖(魔

芋多糖)和天然抗氧化剂等,可采用浸液和喷撒法应用于葡萄贮藏中。经实验证明这些天然的保鲜剂均能起到减少葡萄水分的散失,降低葡萄霉变,维持较高的营养成分等作用。

3.3.3 涂膜贮藏保鲜法。涂膜保鲜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多糖是一种全天然的可食性物质,具有助消化、减肥、降低胆固醇、防癌等多种功效,目前正广泛应用于食品及医药化工行业。用多糖涂膜葡萄能够在葡萄果实表面形成一层半透膜,能有效地降低果实的呼吸作用,减少贮藏期间葡萄的发汗现象及其果实表面的水珠,进而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抑制真菌,增强自身的抗性,基本上防止了褐变,保持了葡萄的原有风味,可食性大大增强,使在常温下葡萄的保鲜期由2~3d延长至8d。由于此法操作方便易学、成本低,并且解决了化学保鲜法存在的毒性物质残留问题,在目前的葡萄保鲜中已得到很好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国内外对关于果蔬领域的保鲜技术研究较多,除上述保鲜技术外,还有紫外线处理、射线辐照、臭氧保鲜、静电、熏蒸以及高压保鲜等,研究方向已逐渐向材料学、食品化学、有机化学、遗传生物学、机械工程学等诸多领域发展。为提高保鲜效果、延长保鲜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保鲜技术正在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方向研究。对于葡萄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而言,以保鲜膜、保鲜剂、保鲜包装为标志的保鲜材料的开发,以低温保湿和防腐为控制的关键,兼顾人们对果蔬采后使用防腐保鲜剂引起的残留问题的关注,采用无公害的保鲜方法(如生物防治、诱导抗病性、紫外线处理、臭氧处理和气调等),将是今后葡萄保鲜领域的研究重点。利用生物防腐以及运用远红外线、超声波等无损伤探测技术进行贮藏,加强先进、新型、高效、优质的组合气调配套设备的开发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盛玮,薛建平,刘亚萍等[J].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38-42.

[2] 王慧芳,王娟.葡萄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山西果树,2006,112(4):26~28.

[3] 关文强,张华云,刘兴华等.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2,19(5):326—329.

[4] 赵彦莉,张华云,修德仁等.葡萄采后生理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04,21(2):7~9.

[5] 赵彦莉,张华云,修德仁等.不同气体成分对意大利葡萄贮藏中乙醇、乙醛含量的影响[J].果树学报,2003,

20(6):459~462.

[6] 黄永红,孙鹤宁,鲁墨深等.自动冷库葡萄贮藏保鲜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5,157(2).

[7] 赵玉梅.壳聚糖对晚红葡萄采后保鲜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11):201~203.

[8] 高海生,刘新生.鲜食葡萄的现代贮藏技术[J].世界农业,1993(12):25—26.

[9] 李军.茶多酚对葡萄贮藏品质及其腐烂率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2(2):39-42.

[1O] 袁云.空气放电臭氧葡萄保鲜技术初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

[11] 弥铁钢,李丽荣,敖特根等.葡萄在散放条件下低浓度臭氧保鲜效果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23(3):55~57.

[12] 黄翠霞.巨峰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硼.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1):116~119.

[13] 连志忠.葡萄贮藏保鲜技术明.中国果菜,2006(2):34

[14] 弥铁钢,李丽荣,敖特根等.葡萄在散放条件下低浓度臭氧保鲜效果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23(3):55~57.[15] 2009.5 湖北林业科技葡萄保鲜技术70~75

葡萄种植技术及方法三篇

葡萄种植技术及方法三篇 篇一:葡萄种植技术 葡萄是我国人民非常喜欢的果品,目前全国的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了300余万亩。20世纪80年代,全国出现巨峰热,进入9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红葡萄酒品种、“红地球”和无核品种葡萄种植热。葡萄的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于其它落叶果树容易通过整形修剪占领其它果树不宜占领的空间,在路旁、渠沟河旁、禽畜舍旁、房前屋后庭院、闭散空地均可种植,此外更是设施果树栽培的首选树种。在我们的热心听众中,有不少朋友来信、来电寻求葡萄露地栽培的技术,为满足这些朋友的要求,今天来到现场的是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修德仁老师,请他为大家讲讲葡萄露地优质栽培技术。 问:X老师,你好! XX,你好! 问:X老师,按着葡萄的用途划分,它可以酿酒和制干,但鲜食是大部分,对吗? 70%用于鲜食,鲜食葡萄是我国葡萄产业的主

体,最大的鲜食葡萄产区在新疆,原有的鲜食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和田红及木纳格等。近年来,新疆出现了红地球等耐贮运品种的发展热潮,以伊犁州发展最快,新疆红地球已发展到近20万亩。除红地球品种外,其它大粒耐贮运鲜食品种如意大利、秋黑、瑞必尔、圣诞玫瑰及大粒无核品种也同时引入新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鲜食葡萄产业也将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银南平原、陕西关中、渭北高原以及云南、四川西部少雨地区会得到较大的发展。我国另一个大的葡萄栽培区是环渤海湾的辽宁、河北、山东和京津地区。目前,栽培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40%,主栽鲜食品种是巨峰、红地球、玫瑰香、龙眼、牛奶等。环渤海湾各省市的优良地理环境和具有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类型,该地区的葡萄发展对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品种方面,预计欧洲种中大粒、优质、耐贮品种和无核大粒品种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优质栽培技术将得到广泛重视,将按国际执行的质量标准生产优质果,实施控产、疏果、套袋、施用有机肥等配套技术。这些预示着中国葡萄业正是开始进入“质量时代”。东北吉林、黑龙江冬季严寒,生长期短,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东北及南方的设施栽培得到长足地发展。 问:东北搞设施栽培,南方也搞设施栽培,目

葡萄的储藏方法

葡萄的储藏方法 1.最佳贮藏指标 ○1温度:-1~0℃; ○2气体:O2浓度2%~3%,CO2浓度2%~5%; ○3湿度:90%~95%; ○4冰点:-1.3~2.2℃ ○5贮藏期:3~7个月。 2.技术工艺 优质果穗→适时晚采→剪掉病残烂伤粒→树下装入内衬PVC葡萄专用保鲜袋的箱中→果柄向内摆平 码实→果穗间隙加入葡萄专用保鲜剂→扎紧袋口→无伤运输→当日入微型库或远距离上市销售→-1±0.5℃敞口预冷10~12小时→扎紧袋口码垛→-1±0.5℃贮藏即可。巨峰葡萄6~7个月贮藏期内不再进行任何处理,贮藏192天,好果率达98.6%,220天达97.7%,果柄绿色,并基本保持果实采收时的色、香、味。 3. 生理 鲜食葡萄集中上市季节往往气温偏高,采后各种代谢强烈,特别是果梗部位,如巨峰葡萄果刷部位的果胶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是果肉部位的21.3倍和17.1倍。因此,保鲜葡萄实质是保鲜果梗,尽管果梗占整果穗的比重仅为8%~9、15%。 4. 温度 葡萄果粒的冰点为1.5~2.5℃,而果梗、穗轴的冰点大于-0.7℃,并易产生冷害。因此,葡萄保鲜的品温不宜低于-0.3~-0.5,尤其产量较大(大于2500公斤/亩)、单株产量高(大于15公斤/株)、氮肥用量过大的果园,由于葡萄果梗木质化程度低,果实含糖量少、着色差,贮温宜大于-0.2℃,并防止裂果。 5.湿度 通常用的塑料小包装、大帐内湿度为80%~95%,美洲种宜85%~90%,欧洲种宜较好90%~95%,欧美杂种宜90%~95%,但对马奶葡萄,产于极低湿度环境的葡萄如新疆无核白、木那格或甚至巨峰系葡萄等,均宜采用低湿度保鲜(80%~85%),应选择透湿能力强的PVC、PVC+PVA(聚乙烯醇)、PVC+EVA(乙烯醋酸乙烯)等保鲜袋,或常规保鲜袋内加湿度调节膜,以便保持较低的湿度环境。反之湿度低于80%则引起果梗迅速失水、干梗,当失重大于5%时,不仅失去新鲜状态,而且各种酶代谢紊乱、失调,活性增加,使贮藏期缩短。 6. 注意事项 (1) 葡萄采前10天内禁止灌水,否则贮藏期间严重裂果。

一、我国葡萄发展概况

一、我国葡萄发展概况 (一)我国现代葡萄生产的辉煌成就 欧亚种葡萄早在2100多年前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新疆栽培葡萄历史已有2300年以上。但葡萄在旧中国发展极其缓慢,生产规模很小,多数中国人一生都没有品赏葡萄和饮葡萄酒的机会。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落后的情况才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1.葡萄产区迅速扩展,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 我国的葡萄和葡萄酒业,经过20世纪50年代恢复发展及60~70年代的停滞阶段后,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近30年的持续努力使葡萄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至2007年底已分别增为438.4khm2和669.7万t。与1978年相比,葡萄面积增长为17倍,产量增长为65倍。平均年增约1.5万km2和近23万t。近10年当中还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至2008年底,全国葡萄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增为451.3khm2和715.1万t。 北方主要葡萄产区凭借比较优势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大步发展,一些新区,包括广大南方地区也开始积极种植葡萄。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一批现代化的酿酒、鲜食和制干葡萄生产基地相继建立,葡萄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按葡萄面积和产量看,新疆一直居首位,约占全国的25%,新疆、河北、山东、辽宁、河南5个产区的葡萄面积占全国的60%,产量占66.2%。南方13省市的葡萄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8和21.5%。 2.葡萄育种研究进展情况

2000年以来我国葡萄育种者做了大量工作,培育出了很多品种和品系,育种方法多样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葡萄育种的常规途径,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有效的育种方法之一。近10年,国内通过杂交育种共培育了37个鲜食品种、9个酿酒品种和3个砧木品种。杂交育种分常规杂交育种和胚挽救杂交育种。 (2)实生选种世界许多著名葡萄品种都来自实生育种,如早巨选、高尾等品种。国内利用实生育种已选育出许多品种,如京优、京亚等品种。 (3)无性系选种无性系选种又名芽变选种,这种方法比杂交育种和实生选种简便易行,而且选育周期短,见效快,一旦发现新的优良性状变异即可进行繁育和推广栽培。近年,我国利用该技术培育出10多个品种。 (4)诱变育种自然突变尤其是优良变异毕竟很少,为了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利用物理和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发生变异,从中选择新的变异类型。 (5)生物技术育种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技术,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的影响,对后代进行早期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育种方法。 3.葡萄品种组成丰富多样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多年的引种及我国葡萄育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品种单纯、优良品种少的问题已发生根本变化。“巨峰”及巨峰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专论与综述 袁隆平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收稿日期:2007-11-22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总结提出了形态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借助分子技术等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并对超级稻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级稻;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应用前景 (kg/667m2) 杂交水稻 阶段 1996年水平第一阶段1996~2000第二阶段2001~2005 早季 500650750 晚季 500650750 单季 550700800 增长率 (%) 0>20>40 表1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指标 注:连续两年在两个示范点,每点面积6.67hm2(100亩)的平均单 产。 1前言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934m2 ,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会减少到 667m2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在21世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吃好,中国农业部 1996年立项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见表1。 2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 2000年,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并达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其中,以两优培九(P64S/ 9311)表现最好,2000年有20多个示范点,每点6.67 hm2(100亩)或66.67hm2 (1000亩),其平均产量超过 700kg/667m2。该组合近几年的推广面积在120~200万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达550kg,而同期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是420kg/667m2 ,杂交稻为470kg/ 667m2。 1999年在云南永胜县的实验田 (720m2),苗头组合P64S/E32的产量达1139kg/667m2,创造了当时的水稻超高产纪录。 从2001年起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突破,且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目标。 根据2001年的进展,2002年在多个示范点 (每点100~120亩)安排了一些有希望的新组合示范,其中最好的是P88S/0293,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平均产量达820kg/667m2;2003年该组合在海南省三亚市、澄迈县和湖南省汝城、隆回、中方、湘潭四县共6个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超过800kg/667m2。2004年在湖南、安徽和贵州有2个组合共12个点,单产在800kg/667m2以上,其中湖南的汝城、隆回、中方三县的百亩片是连 续两年达标,即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2005年,在湖南溆浦县更有一个千亩(1240亩)示范片单产超过800kg/667m2。同时,在选育超级杂交晚稻上也有重大进展,一新育成生长期短的三系杂交稻组合金23A/Q611,作双季晚稻栽培, 2003年在浏阳市、2004年在洪江市分别安排一个百亩示范片,其平均产量在660kg/667m2左右,比对照V优6号增产近30%,达到了双季晚稻第一阶段的产量指标。2006年该组合在桂阳县的百亩片,平均单产高达712kg/667m2。 3技术路线 育种实践表明,迄今为止,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 量,只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必差。其它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杂种优势上,否则,就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育种要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3.1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自从1968年DrDonald 提出理想株型概念后,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意这一 2008年第1期 1??

胚败育型无核葡萄高效育种技术

胚败育型无核葡萄高效育种技术 作者:唐欣 来源:《乡村科技》2019年第24期 [摘要] 如今,葡萄已成为我国的大宗水果之一,其种植面积在苹果、柑橘、梨之后。随着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无核葡萄具有易于食用、适合制干等特性,我国对其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是,目前无核葡萄多为欧亚种,丰产优质但不抗病、果小,其胚败育的特点是杂交育种改良不良性状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本文从探究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和发育特点出发,根据我国无核葡萄的育种目标,探讨胚败育型无核葡萄高效优质育种技术,以克服胚败育这一障碍。 [关键词] 无核葡萄;胚败育;胚挽救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4-97-2 葡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葡萄无核育种是世界上葡萄育种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我国,无核葡萄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无核葡萄的优质育种变得十分重要。但目前栽培的无核葡萄品种多属欧洲葡萄,虽然其品质较为优良,但不抗病如白粉病、褐斑病。因此,选育优质、大粒、抗逆、性状稳定的无核品种是葡萄育种的重要方向。 然而,目前主栽无核葡萄虽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但胚败育的特点却使其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抗性强、成熟期早的个体变得極为困难。因此,为了培育优质无核葡萄种质,提高子代无核率,缩短育种周期,了解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和发育特点,并利用无核葡萄高效育种技术繁育胚败育型品种显得至关重要。 1 无核葡萄的形成机制 无核葡萄一般没有种子或者瘪子。根据无核葡萄来源,即是否需要授粉受精进而发育成果实,将其分为单性结实型和假单性结实型[1,2],而目前栽培的无核葡萄中超过85%为假单性结实型[3]。虽然胚败育型无核葡萄胚发育和败育的现象比较复杂,但是只要了解其形成机制,便可找到适合胚败育型无核葡萄的高效育种技术,提高无核品种的比例。 单性结实型无核葡萄,由未经受精的子房发育成无核果实,这是无核果实形成的常见原因。假单性结实型又称为种子败育结实型,该类型无核葡萄能正常授粉受精,但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幼胚中途停止发育并在果肉中留下种痕,实际上就是受精的胚发生了败育[4]。一般假单性结实型果实较单性结实的无核果实大[5]。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新疆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 葡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课程: 科技论文 姓名: 王东 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 食科102班 学号: 105202419 指导教师: 阎晓菲职称: 讲师 2013年3月24日 葡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王东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葡萄贮藏的主要技术现状和研究状况,包括冷藏、气调贮藏、保鲜剂应用、涂膜保鲜、冰温贮藏、生物技术保鲜等方面,提出了葡萄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葡萄;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Technology for keeping grape fresh was reviewed WangDo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rape storage main technical status and research status, including cold storage, 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 application, preservative coating preservation, ice temperature storage, preservation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torage technique of grape. Key words: Grap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葡萄是世界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果树之一葡萄浆果,汁多味美,含有大量的糖、有机酸、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疗价值。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食葡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葡萄柔软多汁、水分含量高,易受病菌浸染而腐烂变质,给鲜食葡萄的贮藏运输、延长销售时间等带来困难,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采收、包装、贮藏等技术原因造成的葡萄腐烂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1, 2]。近年来葡萄栽培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延长其供应期,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是目前葡萄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搞好葡萄贮藏保鲜,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对葡萄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较多,各种新技术也有应用,如冷藏、冰温贮藏、辐照贮藏、新型保鲜剂、气调贮藏、生物技术保鲜等,现把主要的技术研究及进展做以下简述。 1 葡萄贮藏保鲜的环境条件 采后的葡萄生命活动仍在进行,它们与贮藏环境中的各要素:温度、湿度、气体、微生物及人为活动形成统一体。适宜的贮藏环境即一切有利于抑制葡萄生命活动的要素的合理配合将能使葡萄延缓衰老,长期贮藏后仍能新鲜如初,反之,任何一个要素不适宜,都可能导致贮藏的失败[3]。 1.1温度 温度是影响葡萄贮藏的最重要的因素,0℃以下的冰点温度贮藏可有效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酶的活性、乙烯的释放及霉菌的生长。葡萄浆果对低温不太敏感,-4℃时不至于冻坏,但穗梗则容易受害,如果温度过高则可能引起霉菌滋生,导致果实腐烂。 1.2湿度 葡萄在贮藏期失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失水太多。保持贮藏环境达到一定的湿度,是防止葡萄失水、干缩和脱粒的关键。湿度与霉病的滋生是一对矛盾,高湿度有利于葡萄保水、保绿,但穗梗容易受害,低湿度果实易失水干梗和脱粒。在

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属植物上的研究状况及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生物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属植物上的研究状况及进展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则从DNA分子水平检测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直接有效,是目前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分子标记具有不受发育时期、组织类别、环境条件等因素干扰、多态性高、数量多、不影响目标性状表达连锁遗传现象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葡萄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展了不少研究。本文简单叙述了分子标记分类和特点,以及它在葡萄属植物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分子标记;葡萄属;研究进展 葡萄是属于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linn)植物,落叶木质藤本,在园艺学分类上属于浆果、多年生落叶木本藤蔓植物[1]。葡萄浆果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碳水化合物、配糖类、矿物质、酶、含氮有机物、无氮有机物、维生素、有机盐、生物催化剂等;在医疗保健上葡萄有补肾、降压、开胃的功效,对预防治疗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等疾病都有显著的效果。 葡萄起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在长期的进化和栽培历史中形成了许多种群和品种。现在世界上存在的葡萄品种大约有14000种[2]。葡萄属分为两个亚属:圆叶葡萄亚属(Muscadina Planch)和真葡萄亚属(Euvitis Planch)。在我国,葡萄属植物从海南岛到大兴安岭,从西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均有分布,其分布之广,产量之大,种类之多,特性之丰富,在全世界各国是少有的[3]。品种鉴别时葡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葡萄是无性繁殖,且品种交流频繁产生一些中间型和过渡性杂种,给葡萄的分类鉴定带来困难[4]。 1分子标记的概述 1.1 分子标记的分类 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是通过使用一些遗传标记就行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检测。目前,遗传标记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分子标记(Moleculem arket)是指与特定基因或标记连锁的一段经过扩增并可检测出的DNA序列。DNA分子标记大多以电泳谱带的形式表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分子交为核心的DNA分子标记,主要包括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高粱是主要旱粮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高粱光合效率高,生理优势强,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逆性。高粱杂种优势现象早被人们所认识,但由于高粱两性花难于生产种子,不能被生产所利用。1954年,美国高粱专家Stephens等人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可在生产中应用的核质互作型高粱雄性不育系Tx3197A,为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拉开了序幕。我国高粱育种工作者经过近50年的努力,培育出多批优良杂交种,对高粱单产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高粱生产中应用的除部分糯性高粱是常规品种外,其它粒用高粱基本都是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高粱杂交种都是以迈罗(Milo)细胞质为母本组配的。因为只有能与迈罗细胞质互作产生完全不育性的品系,才能被用来作保持系,转育不育系加以利用。显然,恢复类型品种间就不能组配杂交种用于生产。这种细胞质的单一性造成了母本不育系资源的贫乏,也带来细胞质单一的脆弱性;恢复系也仅限于那些能使迈罗细胞质育性恢复的一些品种,造成了可利用细胞核范围狭窄。1979年后先后引进了不同类型的不育细胞质基因A2 ̄A6以及9E,这些不育基因在国外尚未将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在中国,除A1以外,A2型胞质引入较早,研究较多,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生产中应用。总结过去,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粒用高粱育种现状 1.1 植株性状 目前我国高粱杂交种叶片直立性差,多为下披型;植株偏高,耐密性较差;大部分杂交种植株高度在180cm以上。人工收割品种高度应保持在160~180cm,机械收割品种高度在140cm以下;不管高矮,都要耐密植,茎秆的刚韧性要好,株型要好。 1.2穗性状 穗长25~35cm,穗的长度已经足够了,穗太长,开 花时间延长,不利灌浆;籽粒成熟度有差异,粒大小也有差异;穗长究竟应该多长适宜,是应该考虑的问题。种植密度大的品种,穗也不必太长,25cm就够了;较稀植的品种穗较大,长度相对较大些,一般不应超过32cm;穗太小不利于籽粒分布,粒少影响产量。笔者认为穗长一般在25~32cm即可。南方以散穗为好,以便防虫防霉。 1.3生育期与产量性状 早熟区品种生育期118~128天,区域试验产量 作者简介:高士杰(1955-),男,辽宁铁岭人,研究员,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粱遗传育种和高产理论研究。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高士杰1,刘晓辉2,李继洪1 (1.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公主岭136100;2.广东佛山大学,佛山528000) 摘要中国高粱生产中应用的细胞质有A1和A2两种类型。不育系的细胞核有南非高粱核体系、中国高粱 核体系、倾向南非高粱核体系和印度高粱核体系。恢复系的种质主要是中国高粱和倾中国高粱类型。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由南非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倾南非高粱×倾中国高粱,发展为印度高粱×倾中国高粱。植株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温度是影响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粒用高粱育种近年来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狭窄,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抗性育种重视不够,杂优利用模式有待创新。今后应: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种质;不同类型间亲缘关系要清晰,以保持和提高两亲间的杂种优势;保证新品种的繁制质量和数量,加快其推广速度。关键词 粒用高粱;研究进展;种质基础;杂优利用模式

葡萄品种杂交育种技术

葡萄品种杂交育种技术 全世界有4万多个葡萄品种,这些品种是如何产生的呢? 除了大自然优胜劣汰自然留下的品种外,绝大部分是人类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芽变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等等,其中杂交育种的品种比例最大,栽培面积也最大。 下面就杂交育种技术加以介绍,(也是本人的本职工作),望大家不要见笑:)杂交简介: 杂交是指通过选择两个亲本通过花粉传递的方式,将其融合,使其后代性状互补,形成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后代株系的常规育种方法。举例说明:“玫瑰香”品种是英国育种家以“白玫瑰香”为母本,“黑汉”为父本杂交育成,其母亲白玫瑰香为绿色,枝条成熟度不好,果实香气不足,很难大面积推广,而父亲黑汉果粒小,无香味,更无法大面积推广,双亲各取其优点,通过杂交,不但继承了母亲“白玫瑰香”的香味,还继承了父亲“黑汉”的枝条成熟度好,果实黑色,等优良性状,把黑汉和白玫瑰香的共同优点继承,而摒弃了其缺点,造就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品种“玫瑰香”。再如我院选育的“巨玫瑰”,母本为香味浓郁的玫瑰香四倍体芽变沈阳玫瑰,父本为巨峰,“巨玫瑰”即继承了母本的香味,也遗传了巨峰的大部分优良性状,是我国欧美杂交种选育的一大突破。 1 采集花粉 将用作父本的花序取下,用手掌揉碎,摊于纸片上阴干。24小时后将干燥的花粉混合物收集于自封袋中备用。

2 去雄 在开花前1-2天,用镊子小心翼翼的将每串花的每朵小花的花帽和花药摘掉,同时不能碰伤柱头和果肉。

摘除了花药的花序 3 授粉 用自封袋套住已去雄的果穗,自两端向中间封死,然后轻轻抖动自封袋,使花粉混合物飞溅起来。

用手轻轻抖动,使花粉混合物飞溅至柱头

(完整版)葡萄冷藏保鲜技术

葡萄冷藏保鲜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鲜食果品消费需求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发展葡萄的贮藏保鲜在吐鲁番地区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市场空间。 葡萄冷藏保鲜不但解决了因葡萄成熟集中采收期短、上市集中、外运时间短、销售受限的矛盾,而且解决了铁路冷藏车紧张、冷藏车运费高而造成的鲜葡萄外销量受限问题,葡萄冷藏保鲜技术的应用拓宽了鲜葡萄外销渠道,延长了鲜葡萄的供应时间,提高了鲜葡萄及葡萄干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一、冷藏保鲜品种的选择 鲜食葡萄品种很多,但耐贮性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早熟品种耐贮性差,中熟品种耐贮性较好,晚熟品种较耐贮。因此选择中晚期葡萄品种为好。近年来,用冷库贮存的葡萄品种多为无核白、木纳格、吐鲁番红葡萄、克灵森、马奶、红地球等。 二、栽培技术的要求 1、增施有机肥,控制产量。用于冷藏保鲜的葡萄要多施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少施氮肥。控制产量和灌溉水量,产量一般控制在2.5吨/亩。 2、采收技术。采收技术是葡萄冷藏保鲜的关键环节,葡萄是非跃变型果实,不存在后熟过程,用于贮藏的葡萄应在充分成熟、含糖量不低于20度时采收,在不发生冷冻害的前提下可适当晚采。因为晚采的葡萄含糖量高,果皮较厚,韧性强,着色好,果粉多,耐贮藏,且可以节省贮藏成本。采收前7~10天应停止浇水,如遇雨天则应推迟采收时间。采摘时最好在晴天的上午露水干后进行,若在阴雨

天或有露水的时候采,果实带水容易腐烂。采收时应轻拿轻放,避免损伤,并尽量保护果实表面的果粉。采后挑选穗大、果粒紧密均匀、成熟一致的果穗贮藏。凡破裂损伤,遭病虫损伤的果粒及青绿穗尖和未成熟的小粒均除去,然后按自然生长状态装箱。及时放置阴凉通风处降温,以免在高温下发酵变质。 三、冷藏保鲜技术 1、冷库的准备 葡萄在贮藏前,冷库要及时消毒,以杀灭贮藏冷库中的微生物,防止在贮藏中侵染,引起腐烂。冷库消毒多采用葡萄保鲜库专用消毒剂,或每立方20克硫磺点燃密闭熏蒸12小时,然后换气才能使用。使用前5-7天开机使库温到-2℃以下,增加库体载冷量。 2、包装材料及保鲜剂、保鲜膜的准备 在贮藏前要做好包装材料、保鲜剂、保鲜膜的准备工作。包装材料有纸箱,塑料箱,木箱,泡沫箱等多种。(纸箱成本虽低,但透气性不良,贮藏效果较差;木箱、塑料箱透气性好且结实耐用,为广大葡萄农所接受;泡沫箱美观、保温性好、耐运输、市场好销,但成本高)。常用的塑料袋有两种,一种是0.03毫米厚的PE 保鲜袋;另一种是0.04~0.06毫米厚的葡萄专用保鲜PVC袋。若用木箱、塑料箱装葡萄,箱内要衬白纸,然后放塑料袋,以防止塑料袋破损,而且外观也好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材料,采用包装材料时要考虑到其承受压力,成本和市场需要相结合,规格大小要适宜,便于运输、贮藏和上市销售。若为纸箱应留孔洞,有利于在预冷时快速接触冷空气,达到快速预冷效果。 3、冷库温湿度管理: 每天定时检查温度至少3次,要严格稳定库温在0~-1℃,并避免温度波动。温度管理是葡萄贮藏中的重要环节,温度波动可导致“凝水”现象发生,使果梗干枯、脱粒、烂粒严重,并会引起药害的发生。因此,必须保持库温稳定。定期检查葡萄的变化,如发现霉变、腐烂、裂果、药害、冻害等变化要及时处理。当外界气温低于0℃时,可利用外界自然低温控制库温,以减少耗能。在管理时还要注意

葡萄保鲜贮运

果蔬贮运论文题目葡萄的贮运保鲜 姓名韩冰 所在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20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3)班 学号0905105080 日期 2011 年 5 月 6日

葡萄的储运保鲜 简述;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 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产于欧 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 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 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 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 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我国是葡萄的原产地之一,引进欧亚种葡萄进行栽培也有2000多年历史。我国的葡萄生产分布较广,除广东、西藏、青海、海南等地仅有少量种植或没有种植以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均有栽培。但主要集中于新疆、河北、山东、辽宁、河南等省、自治区,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其次为四川、浙江、天津等地。2001年我国的葡萄产量为334.4万吨,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欧美国家的葡萄生产以加工为主,我国目前仍以鲜食为主,我国鲜食的葡萄产量约占葡萄总产量的60%以上,鲜食葡萄的贮量约占葡萄总产量的10%左右。 营养价值;据分析,葡萄每百克含水分87.9克,蛋白质0.4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2克,粗纤维2.6克,钙4.0毫克,磷7.0毫克,铁0.8毫克,并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

素C、维生素P等,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多种氨基酸。1、葡萄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能很快的被人体吸收。当人体出现低血糖时,若及时饮用葡萄汁,可很快使症状缓解; 2、法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葡萄能比阿斯匹林更好地阻止血栓形成,并且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3、葡萄中含的类黄酮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可抗衰老,并可清除体内自由基; 4、葡萄中含有一种抗癌微量元素,可以防止健康细胞 癌变,阻止癌 细胞扩散。葡 萄汁可以帮助 器官植手术患 者减少排异反 应,促进早日 康复。 中医认为,葡萄性平、味甘酸,能补气血、强筋骨、益肝阴、利小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烦解渴。现代医学则证明,葡萄中所含的多酚类物质是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有效地调整肝脏细胞的功能,抵御或减少自由基对它们的伤害。此外,它还具有抗炎作用,能与细菌、病毒中的蛋白质(蛋白质食品)结合,使它们失去致病能力。国外的研究证明,新鲜的葡萄、葡萄叶及葡萄干都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

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转基因技术由于其巨大的产业价值,特别是在作物品质改良、产量和抗逆性提高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新技术竞争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主以棉花、玉米、水稻为例就转基因育种技术在作物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的介绍。 关键词:作物,棉花,玉米,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如抗虫、抗病、抗逆、高产、优质等。常规育种常常受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创造新类型,大大缩短新品种育成的时间。因此,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蓬勃发展[1]。 1 转基因棉花育种的研究与进展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来创新棉花种质资源和培育新品种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推动了棉花遗传育种的发展[2]。中棉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轰击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的技术平台,能将植物嫁接技术成功应用于转基因棉花的快速移栽,成活率超过90%。未来3~5年,中棉所将挖掘、整合与优化抗病、抗除草剂等基因10个,筛选高产因子、高品质纤维等基因或分子标记150个,创造转基因棉花育种新材料100份以上,培育重大新品种(组合)3~5个。 1.1转抗虫基因 1991年成功将外源Bt基因导人棉株中,1992年人工合成了全长1824bp的CrylAb和CrylAc融合的GFMCry1A基因,并于1993年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外源基因胚珠直接注射法成功导入晋棉7号、中棉12、泗棉3号等主栽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株系;包含CryIAc和AP基因双价抗虫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冀合321胚性愈伤组织,经6代筛选后培育出抗棉铃虫90%的纯合品系,且农艺性状均优于对照。 1.2转抗黄萎病相关基因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菜豆中的几丁质酶和烟草中的葡聚糖酶基因转入棉花,并从转基因高世代材料中筛选出了高抗黄萎病的品系;将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天然彩色棉主栽品种,从高世代系中选育出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的兼抗材料;将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O)转入棉花,转基因后代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均有显著提高,部分材料抗性达到抗病水平。1.3转抗除草剂基因 1997年由美国孟山都公司推出抗除草剂棉花抗性品种,他们从土壤农杆菌变种CP4中分离到编码抗草甘膦酶的基因,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珂字棉312,把该基因导入棉花植株,从而使其对草甘膦产生抗性。采用中棉35下胚轴为材料,将草甘膦突变基因aroAM12导入到棉花中,获得65棵再生植株,通过Southern及Western试验验证了该基因的导入和表达状况,结果表明,转化株对草甘膦具有很高的抗性;将抗草甘膦基因aroAM12和抗虫基因Btslm一起整合到一个载体中,并以抗草甘膦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通过转化棉花品种石远321后获得了抗草甘膦和抗棉铃虫的再生株。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袁隆平) H前,中国人口冇13亿,人均对耕地仅1.4亩,预11-2030年人11将增至16亿,人均町耕地将减少到Im 左右。面对人口增长爪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仅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 □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川纳出两条仃效途径:一是形态改13,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仃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W技术,彊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人的杂种优势匕才会对提高产量冇贡献。但是, 疗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卞物技术的进步。

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口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肩,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总这一重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其屮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耍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藥少, 侮株 3~4个有效分簾;③短而壮实的秆。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冇待实践证明。发现超尚产品种仃如下形态特征。 A.高冠层 上-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枳大而11能两而受光又耳不遮荫,因此能更右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IL不易早哀。总Z,具仃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能冇最大的冇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冇机源。

B.矮穗层 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 这种结构由于重心卜?降,可使植株高度抗倒 伏。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C?中大穗_ □毎穗谷疏约6克,每亩16?17丿总。稻谷产吊「=生物学产htx收获指数。理论I:,英产吐潜力为1000公斤/ 市。现行的矮秆品和,收获指数(HI)L2很高(>0?5), 进一步处场收蕊指数L2札严1仃限,W此,上加应依如提髙生枷%产幕以进氏-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來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啟有效而町行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僧伏。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冇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局产。上述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髙收我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二者较好的统一起来, 从而能实现题W产。

木本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5, 22 (3): 375 ̄382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木本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① 1 李 云 2冯大领②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部林木花卉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2(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定 071001) 摘要 本文从木本植物多倍体育种资源、多倍体育种途径和多倍体鉴定等方面, 对国内外木本植物的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农作物相比, 尽管木本植物在多倍体育种中有其缺陷, 但木本植物丰富的物种资源及无性繁殖等特性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多倍体育种的优越性。 关键词 木本植物, 多倍体育种, 育种资源 Advances in Research into Polyploidy Breeding of Woody Plants 1 LI Yun 2FENG Da-Ling ②1(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for Genetics an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 and Ornamental Pla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 Beijing 100083)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bei , Baoding 071001) Abstract Advances in polyploidy breeding of woody plants is reviewed according to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polyploidy breeding resources, approaches and identification. Compared with polyploidy breeding of crops, that of woody plants remains superior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spe-cies resources and asexual propagation, though there are limitations. Key words Woody plant, Polyploidy breeding, Breeding resources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412)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42020)资助。 ②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shuq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4313737594.html, 收稿日期: 2003-12-22 接受日期: 2004-04-12 责任编辑: 崔郁英, 白羽红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浙江农业大 学, 1980; 何启谦, 1992)。在被子植物中约有 1/3或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 裸子植物中多倍 体物种较少, 约有5%。染色体加倍是变异发 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物种的进化以及育种 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多倍体育种源于20世纪初(蔡旭, 1988), 到了20世纪30年代, 多倍体育种逐渐广泛应 用于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中, 尤其自1937年秋水仙碱对诱发植物多倍体的巨大效果被证实以后, 利用植物碱和异生长素等化学药剂诱导多倍体的研究日益增加, 并取得一定成果。在林业上, 树木多倍体育种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现了一系列的天然树木三倍体, 从此人工诱导树木多倍体的工作在许多木本植物上广泛展开, 探索出了许多适于诱导树木多倍体的方法。最早育成的树木多倍体是红花七叶树(南京林产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第25卷 第4期2003年7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 Vol.25,No.4Jul.,2003 2003 02 17收稿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3737594.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782)及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99 12)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康向阳,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电话:010 62338105 Email:kangxy@bj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3737594.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 摘要 该文综述了林木多倍体育种的途径、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指出多倍体育种在速生、优质、高抗逆性等林木新品种选育中具有更大的潜力;目前在林业生产中应用的多倍体新品种数量之所以相对较少,主要与树木细胞遗传等基础研究滞后、一些多倍体育种相关理论和技术难题未能得以攻克有关.而随着人类对其应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有关新技术方法的注入,建立在现代遗传学以及细胞染色体工程技术基础之上的林木多倍体育种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林木,多倍体,育种中图分类号 S722 3+5 Kang Xiangyang.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polyploid breeding of forest trees .Journal o f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sity (2003)25(4)70 74[Ch,56ref.]Institute of Populus tomentosa ,Beijing For.Univ.,100083,P.R.China. The paper overvie w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olyploi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It shows that polyploid breeding has great potentiality in selecting ne w varieties with traits of fast gro wing,high quality and resistance.However,the numbers of new polyploid varieties used in the forestry production are rel atively less.The main reasons are caused by the lag of basic researches in forest tree c ytogenetics,unresolved theoretic and techn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olyploid breeding.Following the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n application values of polyploid and using of related ne w techniques,the polyploid breeding based on modern genetics and cell and chromosomal engineering will have ne w vitality and vigor.Key words forest tree,polyploid,breeding 染色体多倍化是植物进化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其中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经历过一次或 数次多倍化事件形成多倍体[1] .多倍体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表明多倍化可以增强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而人类也可以效法自然开展多倍体人工诱导及其利用工作.1935年,Nilsson_Ehle 在瑞典发现了一 株叶片巨大、生长迅速的巨型三倍体欧洲山杨[2,3] ,引起了世界对多倍体应用价值的广泛关注,由此成为林木多倍体育种的开端.1937年,当Blakeslee 、Avery 采用曼陀罗等植物证实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巨大效果之后,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多倍体诱导研究的热潮,并获得了大量作物、果树、蔬菜、花 卉等多倍体新品种[4 7] .杨树、橡胶、桑树等一系列林 木多倍体新品种的选育成功[8 16] ,为我们展示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林木多倍体育种的作用 植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常常带来一些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在提高生长速度、增进遗传品质以及提高目的代谢物含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就主要利用营养器官的林木多倍体育种而言,由于许多树种能够进行无性繁殖,可以不必担心多倍体育性差而导致繁殖困难的难题,而多年生习性又保证品种一旦育成就可以长期持续利用等,因此林木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