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新卫生洲院宣

中风先兆是指在中风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的症状。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

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

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

的各种信号。

1.记忆障碍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远期先兆特征,并以近期遗

忘、尤其人的姓名遗忘为甚。但理解力及远期记忆良好。

2、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

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3、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以指麻最为常见,除颈椎病、

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

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4、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手持物突然掉落自己无意识。

5、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

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脑

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6、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

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7、说话吐辞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

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辞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8、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

9、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

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

当出现中风先兆后,应随时监护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时,应该适当使用降压药,血压过低时,则应该停用降压药,节假日家人团聚时,年长者不宜劳累过度,还应避免过量饮酒,情绪激动,头痛剧烈,睡眠不佳者应该即时给予镇静剂以利于休息。及时到神经科咨询,做好早期诊断和处理。

中风先兆出现后的保健知识:

1、注意保暖。

2、起床要慢。早上醒来之后,躺床上动动手脚等清醒之后再慢慢的起身。

3、睡前热水泡脚半小时。有助于睡眠和促进血液循环。

4、平时常搓手脚心。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正确处理中风的十一个步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正确处理中风的十一个步骤 导语:卒中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无论儿童,青年还是中老年均可患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合并症,维持生命体征,防止病情加重,争取时间,进一步救治是十分重要的。发生脑卒中后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1.初步判断为脑卒中后,应使病人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流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病人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2.保持镇静,给病人以精神安慰。 3.避光可将窗帘拉上,避免强光刺激。 4.有条件者可给予及时的吸氧。 5.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6.使病人平卧,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可不放枕头或将枕头垫在肩膀后面,使下颌略微仰起。 7.如果病人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悲哭或呼唤病人,避免造成病人的心理压力。 8.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者医院神经专科,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医生指导进行处理。 9.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如用手电筒观察病人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如有可能应测量血压,如收缩压超过20千帕(150毫米汞柱)可以给病人舌下含服一片10毫克硝苯地平,即心痛定。10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做主给病人用止血剂、安宫牛黄丸或其他药物。11.有条件者呼叫救护车来运送病人。自行搬运病人时正确的方法是: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的病人的头部和肩部,使头部不要受到震动或过分扭曲,另一人托住病人的背部和臀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中医方剂 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中医常识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

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中风偏瘫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 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 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 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先兆的辨证治疗

内容摘要:作者:董佐亭,解青芳,姚贤娥 作者:董佐亭,解青芳,姚贤娥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中风先兆 脑出血和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中医学中“中风”、“偏枯”病的范畴,其特点是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疗程长,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然而预防中风的发生,积极治疗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采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中风先兆7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中,男性47例,女性29例,50岁以下12例,50岁~60岁29例,61岁~70岁25例,70岁以上1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风先兆的诊断标准,即具有血液流变学检查及凝血四项检查可能发现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生化检查可能发现血脂、血糖可增高,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常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组织ct扫描一般正常。临床患者多表现出下列各种症状:一过性半身不遂(24 h内自然恢复);舌体不正或舌强不灵;时不流涎;同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重滞,或轻浮,或面部麻木,或肌肉跳动;眩晕、头痛或头胀,视物模糊,有一过性眼前黑蒙,卧则缓解;舌质紫暗或青紫淤斑,舌下静脉淤血;脉象弦或细涩。 根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采取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主证结合兼证,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四型。在治疗过程中,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结合辨证分型,灵活加减。 1.2 治疗方法 1.2.1 肝阳上亢型 平素头疼且胀,急躁易怒,少寐多梦,突发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眩晕耳鸣,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血压偏高,受情绪变化影响。治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处方:丹参、石决明、珍珠母各25 g,川芎、桃仁、赤芍、天麻、川牛膝、白芍各15 g,红花、勾藤各12 g,黄芩、山栀、夏枯草各9 g。 1.2.2 肝肾阴虚型 头痛、眩晕,头重足轻,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质红,舌体不正,脉弦细而涩,血压高于正常。治宜活血化瘀,滋阴潜阳。处方:丹参20 g,川芎、桃仁、赤芍、白芍、元参、天冬、枸杞、首乌各15 g,牛膝、龟板、龙骨、牡蛎各20 g,红花12 g。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中风是有先兆的,手指麻木三年内可能中风

中风是有先兆的,手指麻木三年内可能中风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中风并不是急症,只是急性发作罢了。中风是日积月累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一旦患了中风,轻者落下残疾,重者死亡,还有比死亡更痛苦的,就是一辈子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靠别人帮忙,一点生活乐趣都没有了,简直生不如死!其实中风是有先兆的,这种先兆可以是数月,也可以是数年,只是我们太过于轻视,忽略了身体给我们的安全警示,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中风的起因和症状经曰.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气.亡阴则损形.故经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颜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知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病则难治.经曰.六腑

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外无留结为痈.内无九窍不通.知必在经也.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须按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忽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变端.故以大药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风胜湿去热之剂.如不可.则用针灸治之.今其六经续命汤治法. 医生毕竟不是养生家,医生看问题也是从看病的角度、通过阴阳五行的方法解释中风的机理。但是却解决不了中风的根本问题。因为最高明的医生恰恰就是你自己呀!每个想健康的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去锻炼身体,去修养身心,才可能实现养生的目的。 如果,你不想锻炼,不想养生,只想凑合着活着。那么,给你个建议,提前发现,去看医生。这虽然是个下下策,却也是保命的高招吧。 中风的提前发现: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之内有中风之疾。以上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如果初次感觉到大拇指和食指有麻木的症状或者是手指动作不利索,那么三年之内,很有可能会中风。不过这里我要说明的是,

(完整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风的十个先兆

对着镜子做出咧嘴大笑、嘟嘴及伸舌头的动作,如果出现脸歪嘴斜, 舌头偏向一边,便是异常。 ②双手水平伸直,然后闭眼数二十秒,再张眼看,如发现一侧下垂,便可能是无力。 ③用牙签轻刺身体,比较两侧身体的感觉是否相同,如果一侧感 觉迟钝,便是异常。 有的神情麻木,反应迟钝;有的嘴眼歪斜,口角还不自觉地会有口水淌出,腿脚不利索,走路都一路歪斜不听使唤……这些中风后遗症患者 的模样,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好奇为何中风后,就像立刻变了个人,一下衰老了很多?这一点都不意外,因为“中风一小时,大脑就会衰老3.6年!” 这个结论出自于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结果,而该结论已发表在《中风》杂志上。 研究表明:中风患者每延误治疗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细 胞死亡,导致140亿个突触和7.5 英里的神经纤维损失。每耽搁一小时的救治时间,则将使大脑变老3.6年!因此,中风发生后,每分每秒都 是急救的宝贵时间! 大脑是一个代谢非常旺盛的器官,但脑细胞几乎没有能源储备,需要不间断地供应氧和葡萄糖。因此大脑对于缺血、缺氧特别敏感。若脑血流 完全被阻5分钟,即可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当缺血情况严重或持续时 间较长时, 将产生局灶性或弥漫性缺血改变, 并进一步引起神经功能的 损害。 我们经常看到的中风后遗症偏瘫、失语等,就是负责这部分功能 的神经细胞死去了。神经细胞死亡是不可逆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脑卒中抢救要“精确到秒”。中风后的血 管再通是最大限度恢复大脑功能的办法。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脑中风发病的高发期,天气寒冷加之家人团聚、情绪激动,以及假期间熬夜聚会等,都容易诱发中风发作。 一旦有中风迹象,应立即拨打999或120急救电话,尽快将病人

中风的先兆征象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1、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中风患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

中医完整病历中风

新建县xxxxx院 入院记录 姓名:xxxxx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 性别:男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 年龄:68岁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 婚姻:已婚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 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 民族:汉住址:新建县xxxxx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 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无吸烟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5℃ P :85次/分 R: 21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舌淡,苔白腻,脉弦。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新建县xxxxx院 姓名:xxxxx 性别:男年龄:6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八床住院号:2035 首次病程记录

中风先兆

中风先兆——新卫生洲院宣 中风先兆是指在中风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的症状。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 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 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 的各种信号。 1.记忆障碍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远期先兆特征,并以近期遗 忘、尤其人的姓名遗忘为甚。但理解力及远期记忆良好。 2、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 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反复发作、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3、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以指麻最为常见,除颈椎病、 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 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 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4、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手持物突然掉落自己无意识。 5、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 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这是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症状,是因为脑 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 6、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 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7、说话吐辞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 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辞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8、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 9、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 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 当出现中风先兆后,应随时监护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时,应该适当使用降压药,血压过低时,则应该停用降压药,节假日家人团聚时,年长者不宜劳累过度,还应避免过量饮酒,情绪激动,头痛剧烈,睡眠不佳者应该即时给予镇静剂以利于休息。及时到神经科咨询,做好早期诊断和处理。 中风先兆出现后的保健知识: 1、注意保暖。 2、起床要慢。早上醒来之后,躺床上动动手脚等清醒之后再慢慢的起身。 3、睡前热水泡脚半小时。有助于睡眠和促进血液循环。 4、平时常搓手脚心。

浅谈中风先兆和预防

浅谈中风先兆和预防 发表时间:2010-04-29T01:35:39.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杨井川1 关忠新2 [导读]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属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杨井川1 关忠新2 (1黑龙江省肇源县中医院 151300;2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 153000)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34-0266-01 【关键词】中风先兆症状中风预防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属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后遗症重等特点。故易中风患者的早期防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1 中风的先兆症状 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证有较早、较系统的认识,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明代医家李用粹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中风先兆描述最为详尽,他记录了中风34种先兆征象,并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无明显症状而疏忽:“因不痛不痒,无寒元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 综合历代医家论述及临床观察,中风先兆证系指中风发生前的一两年间,间断出现的轻中度眩晕、耳鸣、头痛、肢体麻木、不知痛痒,肌肉瞤动,或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神志恍惚等证候,多见于中老年人。这些症状一般较轻,其特点是大多发作时间短暂,可重复发作,不经治疗亦可自行消失,往往不易引起重视。 2 中风的预防 中风的预防是一项包括许多环节在内的综合预防,分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两类。药物预防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中风易患者的防治。非药物性预防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2.1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防治这三大疾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最为危险。据报道,约80%以上的中风患者都源于高血压病。大量实践表明,长期把高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仅可以减少因高血压对心血管的损害,而且可以明显减少发生中风的可能。因此,高血压病人必须坚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其治疗途径包括降压药、中医中药等。此外控制肥胖、低盐低脂饮食、适量休育锻炼等对高血压的控制也很有裨益。 2.2警惕中风的先兆症状中风先兆证的出现,预示着短期内有发生中风的可能,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治疗,以避免、推迟中风的发生,或减轻中风的病情,化险为夷。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中风易患者,往往中风前没有任何先兆征象。所以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心脏病、血脂高、糖尿病等具有中风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查和治疗,一有问题及早处理,以防患于未然。 2.3消除中风诱发因素中风诱发因素有很多,如情绪激动,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酗酒等。这些中风诱发因素的防范,对预防中风有很重要意义。 2.4科学健身法长期、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防止肥胖等作用,其好处有时可超过药物。故科学健身法在预防中风方面也有极其重要作用。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中风先兆的防治

中风先兆的防治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中风先兆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中风,是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以及复发率高的特点,以突然昏到,不省人事,或者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中医所说风的特点,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中医古代文献概称为中风,而提示患者可能或将患中风的一系列症状称为中风先兆。中风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呈上升趋势。据估计,美国每年有73万人发生中风,其中约16万人因此而死亡,病死率高达20%。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为94.07/10万,患病率为诸病之首。中风严重损害人脑功能,约有2/3的患者在中风后留下病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麻木、情感异常、吞咽困难、痴呆等症状。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活动量减少、吸烟、过度饮酒和快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在加重中风的日益流行和年轻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2020年发生中风的患者将增加一倍。而积极有效地治疗中风先兆,可使大部分患者避免发生中风,另一部分人发病年龄延后,从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也减轻了社会、政府和家庭的负担。因此,防止中风的发生,治疗中风先兆尤为重要。中风先兆是提示人可能或将患中风的一系列症状,以眩晕、肢体麻木无力、舌强、耳聋耳鸣、脉涩或弦细等为主证。在中风先兆的治疗及预防方面,中医药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现介绍如下。

1临床表现 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中有不少记载,金代朱丹溪提出:“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张三锡提出:“中风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之内必有暴病。”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一书中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因个体差异和所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同。根据先贤经验及笔者临床经验总结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如下:眩晕眼花,耳聋耳鸣,眼睑、人中或鼻梁颤动,语言不利,舌强,项强,意识一过性丧失,健忘,睡卧流涎,或头痛头胀,头皮麻木,也有自觉头皮如虫钻蚁爬之感者;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多见大指、次指,也可见于其他指(趾)及整个肢体,四肢不定处痉挛,肌肉掣动,握物无力或困难,行走气短,步态不稳,自觉头重脚轻,忽有腿软如履棉花感,行动方向不能自控等。舌淡紫苔薄白,或舌红苔黄腻,或见舌体活动不灵活,脉涩,或寸盛尺弱,或弦细。主证:眩晕,肢体麻木无力,舌强,耳聋耳鸣,脉涩或弦细。 2临床诊断 成人有四个主证中的三个,兼见上述症状一个或多个,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上述症状,即可诊断为中风先兆。 3辨证施治 中风先兆的病机不外血瘀、气虚、阴虚、阳亢、肝火、肝风、痰湿、气逆几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本,以痰阻血瘀为标,在一定条件

中风先兆病路径

中风先兆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一、中风先兆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先兆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2—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先兆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先兆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名:中风 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晕,头痛,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④脑CT和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⑤脑CT和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②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④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⑤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

中风先兆的中医研究进展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8月第8期I n 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82019163 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7. [19]朱周,张明,刘胜芬,等.208例痛风患者相关因素与中医证 型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6(2):1-3. [20]池顺智.痛风的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21]蒋春梅,李娟.痛风危险因素、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研 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1,11(5):590-592,595. [22]周彩云,马芳,唐今扬,等.原发性痛风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 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577-3578. [23]郭泽莹,张剑勇,张燕英,等.岭南地区痛风危险因素与中医 证型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8,24(1):57-59+63. [24]赵恒立.痛风中医证候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研究[J]冲国中 医急症,2011,20(11):1755+1763. [25]李丹.痛风中医证型与患者影响因素及发病特点的临床研究 [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26]钟秋生,周光挥,钟婉洪,等.痛风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 关性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0,42(10):88-89. [27]邓丰承,谭挺生,何嘉健.痛风性膝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关节镜 下组织结构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18,33(4):451-453. [28]宋娇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型特点及其与ABCG2的相关性 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8. [29]刘静,谢克琴,曹跃鹏,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TLRs/ MyD88的表达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初探[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3):23-27+53. [30]曹跃朋,谢克琴,马武开,等.痛风性关节炎致炎细胞因子与 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8,40(1):55-59. [31]杨焊啥,肖碧跃,谢梦洲,等.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IL-1B、 IL-6、TNF-a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4):625-627. 中风先兆的中医研究进展 龚丽朱晓宏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上海200445) 摘要中风先兆与中风关系密切。本文通过研究中风先兆的古代文献与现代医家的经验,归纳中风先兆的病因、病机、预防以及中医药治疗。 关键词中风先兆;中医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8-0163-03 中风先兆常见于中风发病前期,常有特征性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有50%有先兆症状叫复发率在6个月以内为&8%,5年内为25%叫中风先兆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头晕、四肢麻木、语涩、晕厥等为主要表现。有些患者可发展为中风,症状同短暂性脑缺血、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1古代医家论述 早期,“外风”学说主导中风先兆的病机。《黄帝内经》称之为“微风”,“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予以“针刺分肉间”。孙思邈《千金方》云:“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遂瘙疮.风邪入深,寒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提岀风邪可以导致“偏枯”.并提出用汤药、针灸、蒸、熨诸法预防。 金元期间,逐渐形成了“内风”学说。刘完素在《六书中风诫》中首先明确了“中风先兆”之名。朱丹溪认为眩晕是中风先兆的常见症状,并提出“眩晕为中风之渐”。《医学发明》云:“故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间有之,亦形盛气衰。”提示中风先兆的高危人群是中老年、肥胖患者,主张服用愈风汤和作者筒介:龚丽(1978-).女.汉族.学士,医师「研究方向冲医内科。天麻丸预防。 明清以后,众多医家在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愈加深入。张三锡《医学准绳》云:“即中风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时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急屏除一切膏梁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火之物……更远色戒性,清虚静摄,乃得有备无患之妙.肥人更加意慎口绝欲方是。”指出中风先兆的典型表现和预防措施,同现代医学的认识不谋而合。《寿世保元》中针对中风先兆提出干预性治疗,“宜朝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暮服竹沥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二药间服……何中风之有”。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列出了多种中风先兆症状,除了典型的症状,还有很多“元气渐亏之证”,如“有无故一阵眼前发黑者”“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耳内无故作风响蝉鸣”,较前人的记载更加全面、详细。 清代叶天士观察到岁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中风先兆病机属“肝阴不足.肝风内动”,治以“增液柔肝,封固护阳”。喻昌观察到中风先兆的高发人群,以房事不节和安逸少劳为主,认为“中风病多见于富贵之人,而贫贱绝少”。近代,张锡纯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提出了“气血冲脑”的理论,认为该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