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学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

29 《湖心亭看雪》学案

1.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语言,体会文中的语言风格,以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

作特色。

3.把握文中使用的白描手法3.

4.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辩证

地分析作者所流露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重点】

1.诵读课文。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难点】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把握。

【预习导学】

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学习白描手法;体会文中流露的情感;走进张岱,深入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白描与渲染、烘托。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

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预习导学】

1. 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助读)

2. 反复诵读,积累。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

喃 词义

上下一白

. 是日更.定矣 .小舟 是.日更定矣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余挐.一小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客.

此 3.找出描写雪景的文字,翻译并体会白描手法。

5. 理解本文“痴”的体现?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

各组强答自己知道的咏雪诗句,并简谈其中的情感。

3.检查朗读情况。

A.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语气,语调。

B.检查3-5生朗读情况,师生交流。

4.质疑释疑,疏通字句。

5.找出“痴”的表现,分析揣摩。

而已”是否矛盾?

重点研讨:“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

...

6.品味语言。体会白描手法。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与余舟一芥而已。

6.探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传达出舟子对张岱和金陵人

的评价,你认为他们是一样“痴”的吗?

7.走进张岱。

8.教师总结所学,作业。

【作业设计】

1.想象文中的雪景画面,再现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西湖雪景。

2.运用白描手法,写你一位同学或亲人,力求简洁,传神。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洪塘中学郑静素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中两处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容不作为考试容。” 由此可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背诵文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容,评价也以此为主。 (二)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处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欣赏和领悟文言山水美文的能力,冶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在培养学生欣赏和领悟写景美文上,《湖心亭看雪》上承《三峡》《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相较于它之前的三篇文章,有以下特点:1、叙事与写景充分融合,更加情景交融,2、写景文中融入人的因素,情景人三者融合。 《湖心亭看雪》下启八年级下册的更加复杂的情景人交融的《小石潭记》《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相较于这三篇文章,它显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湖心亭看雪》的存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情景人三者充分融合的文章,更加容易学习八下这三篇文章的情感容和写作手法。 (三)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积累上存在不足,对于独立理解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学习文言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容的讲解上,应以理解文章大意和掌握基本文言知识为主,不要涉及过多过深的知识。 (四)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熟读文章,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品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六)教学用具 常规教具和多媒体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 “痴” 1 (1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 ⑦ ⑩ ( 1、 2、 3、 4、 5、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3)?点明主旨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严沁雯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力求当堂背诵; 2、品位雪后西湖的美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那么,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感受张岱的一片痴心。(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作品 指明学生介绍书中注释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3、小组汇报,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4、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解读痴人 1、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2、指名读第一段。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句子。 (1)“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明确: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字一词多义拓展。 课本附录了柳宗元的诗《江雪》,看一看哪个句子和课文的意境相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独往湖心亭看雪”(翻译),“独”字表现出他的遗世独立;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明确:舟子只是撑船的随从,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表现出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导学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湖心亭看雪》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拏、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自主研学】 1、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着有和等。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2、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3、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更.()定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铺毡.() 强. ()饮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 (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 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 ..相公痴 (11)及.下船(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理清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 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纪年,你能说出 其中有何深意吗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6.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知识链接>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⑧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①绝:消失。 ②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③拏:通“桡”,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⑥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⑧强饮:尽情喝。强,尽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⑨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拓展延伸: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湖心亭看雪公开课详细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 导入:杭州西湖,作为千古名胜,自古以来就获得无数文人的赞美。白居易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西湖,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夏天里妖娆妩媚的西湖,孙锐用“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写出了秋天里如画般的西湖。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乾隆五年的那场大雪,因了文学的魅力而经久不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赏一赏冬天里如梦幻般的西湖——今天我们就学《湖心亭看雪》(板书题目《湖心亭看雪》张岱) 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全班齐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一、自学检测 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遗留没解决的问题吗?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就开始检测。 现在开始字词读音的检测,我们开火车检测,每位同学读两个:

毳( ) 衣雾凇( ) 沆( )砀( )铺毡( )更( ) 定.. 崇( )祯( )更( )有此人强( )饮Ch óng zh ēn cuìs ōng hàng dàng g ēng zh ān gèng qi ǎng 比一比 1、余挐一小舟(撑,划) 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全白)(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 5、与余舟一芥 6、及下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好,我们在疏通文意后,把课文齐读一遍(齐读) 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但是同学们想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就要先把握文章的基调,这需要以理解文章的内容为基础。下面听视频范读,大家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读音、断句及语气,并且边听边想,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个字来评价作者张岱。你认为哪个字合适,说出观点。 自学指导 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痴? (独立思考1分钟后大胆举手发表你的见解) 二、咬文嚼字品痴行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学生版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附属景泰中学语文科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Array年级:初二编写:黄欣华审定:初二备课组日期:2010-11-23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背诵课文,理解“绝、强、更、痴”等字,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领悟“痴人”、“痴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学习难点】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3、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尝试背诵全文。 二、预习检测 1、为下列带点字注音。 更.()定毳.()衣崇祯.()雾凇.()沆砀 ..()()余舟一芥.()铺毡.()对坐余拏.()一小舟强.()饮2、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 (4)强.饮三大白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3、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一、导入,走进文本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杭,”天堂般的有美丽的西湖。大家去过西湖吗?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组有关西湖的图片,请用心欣赏。(本组图片由三晴湖、两雨湖、两月湖、两雪湖图片组成,配《雪之梦》音乐。教师深情朗诵:“古人云:‘西湖之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西湖的景色怎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情深文美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那冬日雪湖的美景。(学生齐读题目、作者两遍。) 二、诵读文本 师:大家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朗读。 师:朗读也是有要求的,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能否达到这两个要求,。(屏幕显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生自由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读一下? (一生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挐”应该读“ráo”。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他读的语速有点快。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文言文语速要稍慢,能够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们很积极,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又读得怎样呢? 生:我认为她读得字音很准确,节奏把握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的点评也能很全面。下面就让我们齐读全文,力求读准读畅。 (生齐读) 师:看来看着课本朗读对大家来说已经很容易了。那你能不能根据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进行无句读朗读呢?(屏幕显示无句读课文原文。)先自己试一试! (生自由读。并有学生主动举手。) 师:谁来读第一段? (一生准确无误的读下来。) 师:你读得既准确又流利。让我们把精彩继续! (一生读。) 师:你和他一样出色! 三、译读文本

《湖心亭看雪》预习学案

广灵三中八年级语文预习案编号8129 班级姓名级别 课题:湖心亭看雪 编制人:王海霞编制时间:2013.8 审核人:张敏琴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能理解课文中词语含义和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味课文写景运用的白描手法,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性情。 完成目标: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朝代)人,著有、等。 二、诵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定挐.()毳.()衣雾凇.()沆砀 ..() 2、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任选角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从景物描写、遣词造句、思想 感情等角度谈) 三、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字词的意思。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 ..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 雾凇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沆砀 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及.下船,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内容探究。 1、朗读课文,勾出课文中含有“雪”的句子,以及没有出现“雪”字却写了雪的句子。 2、说说课文中记叙的要素: 时间:

把练习当考试把考试当中考 地点: 人物: 事件: 3、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课文开头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2)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说说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3)文章第二段用近一半的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4)试说说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 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课堂小结: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版.doc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一一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淸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左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shd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淸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四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館岀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淸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盏衣()雾淞沆砺()0()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宦()(4)余拏一小舟() (5)拥盏衣炉火()(6)上下一白() (7)雾淞沆肠()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泄()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嫌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岀)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岀)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xx看雪》教 案《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xx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最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 ) 拏( )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 更有此人( ) 喃喃( )长堤( )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 (7)雾凇沆砀 (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 ) 10莫说相公痴(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大喜( )三大白( ) (4)是: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人鸟声俱绝(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第12课《湖心亭看雪》名师教案

12* 湖心亭看雪教案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一、新课导入 冬季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崇祯 ..(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 ...(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湖心亭看雪》的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钦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早春、雨后、盛夏的西湖已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明末散文家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着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2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12《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代作家梁衡写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这幅画我们已经欣赏过了,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幅——《湖心亭看雪》。 二、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

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2.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3.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 1、作为文言文,断句停顿的不同那么表意各异,所以我们先从断句上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点评。(断句、停顿、重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 喃喃nán 雾凇(sōng) 3、齐读课文 4、疏通文意 ⑴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拏. 一小船( ) 2.雾淞../沆砀.. ( )( ) 3.上下一.白( ) 4.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 )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6.客. 此( ) 二、一词多义 ①上下一.白( ) 惟长堤一. 痕( ) ②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③是.日更定( ) 是. 金陵人( ) ④更.定时分( ) 更. 有痴似相公者(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四、文意理解 1.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品悟(比较下面三组句子,分析原句的妙处。) 1、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2、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3、原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湖上影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二、写作:以这样的开头续写文章,至少100字。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我喜欢这样的张岱: 【教师活动】 展示3张PPT 1.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幅画》 2.介绍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明画家汪珂玉 【学生活动】 1.齐读PPT第一张和第三张。 【设计意图】 1. 引领学生走进本文 【教师活动1】 1.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明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关键词是哪一个?什么意思?( 明确:“痴”,意思是“痴心”“痴情”“痴迷”等。) 【学生活动1】 1.快速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 【设计意图1】 1.抓住文眼展开教学,“主问题探究法”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师活动2】 1.品“痴行”:请在前文中找一找,舟子是如何看出张岱“痴”的? (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独”字可以看出张岱怎样的性格?(明确:特立独行、不随俗流、孤高自傲的性格) 【学生活动2】 1. 读句子、品词语、分析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2】 1. 通过品读、品析感受张岱独特的精神气质。 【教师活动3】 1. 品“痴景”:张岱“痴行”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

《湖心亭看雪》学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 《湖心亭看雪》学案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 ⑴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着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