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归纳

简答谈谈当代文学历史分期

二分法:

1949~1976年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1976年至今天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

三分法:

1949~1976年

1976~1989年

1989年至今天

多分法:

1949~1966年:十七年文学

1966~1976年:文革十年文学

1976~1989年:新时期文学

1989至今天:90年代文学

三次批判运动

一、《武训传》的讨论

开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斗争的先河。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

由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等的批判,并使这种批判扩大化,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毛泽东发动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主要是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目的是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三、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敢于提出独到见解的文艺理论家。历史实践证明。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而当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文艺思想上的斗争等同于社会政治和阶级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肆意践踏,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为后来疾风暴雨式的用政治阶级斗争来解决学术和思想分歧开了先河。

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1、历史题材小说的繁荣

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

2、现实生活成为突出题材

与历史题材相辉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题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代表作品,短篇的有赵树理的《登记》,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等,长篇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艳阳天》等。

本时期还有两类作品不可忽视。一类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敢于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一类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打破人情、人性禁区,描写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品。

3、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50、6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扬子龙、江姐、梁生宝;有性格比较复杂的“中间人物”,如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本时期小说取得一些成就,与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创作队伍密不可分。这支队伍包括赵树理、周立波等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也包括王蒙、高晓声等崭露头角的新秀。

4、图解政治的缺失

本时期的小说形成了统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由于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本时期小说片面地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的反映,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总之,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

50.60年代新诗

举例浅谈郭小川诗歌艺术特色

1、“战士兼诗人”的写作观念

郭小川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新时代,眼光应当敏锐,唤起人们斗争”。他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如《致大海》以“大海”作为革命的象征,寻绎它作为一个战士——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2、探求人生真谛的尝试

郭小川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真谛。他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思想,“而这所谓思想,不是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而应当是作者的创见”。他力图深入挖掘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努力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发现。如《望星空》,“望星空,/我不禁感到惆怅。”这是诗人突破了对现实的满足感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大跃进的狂热反思的意味,也是在心灵层次上把握人生的一次尝试。

3、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

郭小川在诗歌形式上提倡“民族化和群众化”。他的诗作中主体是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政治性强,所以他十分重视诗体的形式革新。

1)、渗透激情的感性形象

郭小川努力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取得最佳表现手法,比如反复渲染、铺陈手段等。2)、诗的音乐性

他特别注重通过诗的音乐性,即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的试验。

3)、“楼梯体”

他学习俄罗斯未来派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一般采用“楼梯体”,注重长句拆行时的节奏,尽可能做到大体整齐和押韵。

《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其主题是“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它具有颂歌格调,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抒唱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如《吐鲁番情歌》等都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取材。尤其是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如《赛马》、《苹果树下》等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

50年代、60年代戏剧

《茶馆》艺术成就。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以希望。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二、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四、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论述 话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1)、反描法

选取戊戌政变后,这段反动黑暗的时期来隐射清代社会。作者通过对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幅血淋淋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倒读者和观众的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鬻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要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对于后两个社会的选取同样体现了作者要阐发的主题——“埋葬三个时代”。戏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对这一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2)、侧面透露法

“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老舍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北京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以经常进出茶馆的小人物生活上的变迁来侧面反映社会的变迁,这是《茶馆》这个戏成功的关键之一。

首先,中国的茶馆是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其次,就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出入。再次,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里必然有所反映。如: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以康六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巨大反差,以秦仲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矛盾冲突。最后,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人像展览式

老舍扬弃了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方法来结构全局、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老舍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达到了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的效果。

《茶馆》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而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剧中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妖怪式的庞太监、庞四奶奶,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拉皮条兼人贩子的刘麻子,借算命骗取钱财的唐铁嘴等社会渣滓及其后代,民族资本家秦仲义,茶馆老板王利发,早年从事革命晚年心灰意冷拜佛参禅的议员崔久峰,甚至只有一个字“藁(好)!”台词的国民党官僚沈处

4)、“坐标式”结构

《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横断面。在“史”与“面”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具有“史”与“象”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茶馆》的艺术结构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第一幕,太监买老婆。第二幕,两汉娶一妇。第三幕,三个老人为自己撒纸钱。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增加了《茶馆》的喜剧性色彩,深化了剧本表现三个时代衰败、没落、腐朽的立意。

5)、个性化语言

在人物设置与刻画上,《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在短短的篇幅中刻画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老舍使用了“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结果。

第一幕中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冲锋去”,常四爷秉性刚直,有民族气节的个性就跃然纸上。、马五爷一句话马上使企图以势压人的兵痞二德子收敛,溜走,他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性格很有层次地表现出。

50年代、60年代散文

诗情画意的杨朔散文

1、杨朔的“诗化散文”

杨朔明确提出过“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孜孜以求“诗”的目标和审美理想,形成了清新俊逸而含蓄的风格。

1)、讲究艺术构思

杨朔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如《樱花雨》通过表面生性怯懦的旅店侍女君子在罢工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来表现全国性罢工运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杨朔在构思上追求新颖、奇巧,擅长借鉴古代散文“文眼”的经验,如《雪浪花》着力表现浪花咬礁石的“咬”字。他的多数散文缜密、精致,经过刻意的构思而使作品从满了诗意和艺术的美。

2)、注重诗的意境

杨朔的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海市》中以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比喻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

他在一些散文中间,让人物活动于诗意的画面,予以艺术点化,使人、景、情交融为一体,成为动人的艺术境界。如《雪浪花》的结尾部分描写了老泰山退场的画面,把自然景物的美、人物精神的美和作者抒情的美浑然熔为一体,委婉、诗意地突出“黄昏颂”的主题。

3)、讲究艺术结构

杨朔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如《荔枝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和历程。

1976-1989文学思潮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批判“左”的文艺观念。对文革文艺错误思想的清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

鸣、现实主义的争论)

二、担当思想解放的先锋角色。文艺界的大规模平反。

三、题材突破原有禁区,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多样化。确立新的、宽容、合理的文艺政策

四、新风格的创作初露峥嵘:

《班主任》(刘心武)、《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西线轶事》(徐怀中)、《伤痕》(卢新华)、《哥德巴赫猜想》(徐迟)、《小草在歌唱》(雷抒雁)等

伤痕小说

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通过对文革时期社会状况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和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

《班主任》解读

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宋宝琦的流氓恶习使人可憎,头脑愚钝得令人可怜;谢惠敏的言行”左”得令人震惊,思想僵化得令人痛心。尽管两人的个性品行截然不同,心灵畸变的表现形式有异,但在愚昧无知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灵魂被扭曲的畸形儿和受害者,显示出了”四人帮”在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其”内伤”令人触目惊心。作者因此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伤痕文学的影响影响与存在着的不足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剧精神;(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画,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

不足之处在于用愤漑的方式来揭露文革造成的伤害,表现的主题过于狭隘,在艺术手法上也不够成熟。主要是短篇小说的创作,没有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伤痕文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过于承重,失去了文学的本体特征。

反思小说

略晚于”伤痕小说”,在历史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它把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由”文革”向前推进到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作家的目光更为深邃,作品的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代表作品: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

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古华的《芙蓉镇》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记忆》

谌容的《人到中年》

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反思小说的特征:

(1)具有较为深邃历史的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鲜明特色。小说融入了理性批判精神,不再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表现题材上也比伤痕文学大大地丰富了。

(2)在艺术手法上,除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外,还根据内容的需要,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荒诞、多视角的手法。

(3)两种叙事立场。

A:知识分子立场,较为普遍的是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如王蒙、张贤亮、鲁彦周等。

B:民间的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剧现象。如茹志鹃、高晓声、方之、古华等。

寻根小说

1985年,伴随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冲动,文化反思热潮兴起,寻根文学的创作热潮与”现代派”文学思潮构成两种不同的创作流向,创作的多元端倪出现。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小说的表现形态

1、寻找民族整体生存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形态。

郑义《老井》、王安忆《小鲍庄》突出封闭状态中民族古朴的文化性格,表达生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依托。

2、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探求民族文化的精萃,以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

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对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表达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3、呼唤民族的生命伟力,感叹现代人精神和人格的缺失。

莫言《红高梁》系列唤起从传统文化血脉中找回民族伟力的向往。

4、以现代意识审视原始的生存方式,寻找种族生存与人类整体生存的艰难境遇和联系。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以文化批判的目光揭示民族文化形态中的理性迷失,表现了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笔触指向生命的存在状态。

代表作品: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等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王安忆《小鲍庄》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

寻根小说的特征

1、民间文化与地域色彩。

韩少功与湘楚文化;李杭育与吴越文化;郑义与三晋文化;贾平凹与秦汉文化;郑万隆与东北黑土地文化等等。

2、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认同。

批判:韩少功的《爸爸爸》,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郑义的《远村》等;

认同: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等;

困惑:王安忆的《小鲍庄》,郑义的《老井》等。

3、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崇尚直觉情感体验和表现的艺术观念,对老庄美学情致的倾慕。

高晓声浅谈《陈奂生上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作者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进行写作。

陈奂生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其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他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奴性”意识和“阿Q”精神。

1)、“奴性”意识

陈奂生承蒙县委书记善待便感恩不尽,更给了它足以骄人的资本,而且返乡之后,其身份也确实有所提高,不但村民们对其敬羡有加,连大队干部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也对其友好得多了……作者有力的讽刺和揭示了仍然引人注目地存在于陈奂生及广大农民们思想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的心理。

2)、“阿Q”精神

在陈奂生身上,一样表现出“阿Q”式的精神遗存,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最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切即使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深思。

张洁的小说

张洁始终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始终以一种社会悲悯和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社会人生和女性的体验,她一向的富于勇气的探索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她的小说成为新时期文学主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道景观。

一、追求真正高尚的力量,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的思考。(含蓄深沉)

二、以超现实的写作手法和抽象、纷乱的小说秩序,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荒诞内涵的感受。(辛辣狂放)

三、由愤世嫉俗的情感介入转向超然寡淡的淡出状态。(平淡超脱)

可见,张洁的创作从早期的深沉含蓄到中期的极端审丑,文风尖酸泼辣,再由愤世嫉俗转为后期的超然寡淡。

汪曾祺《受戒》

1、《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与村姑的恋爱故事,作家有意识地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情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作品中的小和尚明海和村姑英子恋爱过程的描写本身就是一种返朴归真的象征,作者把明海当作一个普通人来描写,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表明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

2、散文化的文风:无集中的故事情节,根本不想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叙述散漫自由,率性自然。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小说的灵魂(即真正的主人公)是作品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民间朴素自然的生活空间充满了诗意,而且充满了梦幻色彩。但这个理想世界中仍夹杂着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

苦涩。汪通过笔下自然纯朴的民俗表达了他秉持的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语言洗练传神,行文如引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

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

1、汪曾祺在文学史上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作家,是真正在作品中体现了人生与人生态度的一位作家。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启动了当代作家的文体意识和语言感觉。

2、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3、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令作家“向往”和“惊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间,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

4、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

5、汪曾祺非常重视语言。他认为:语言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

6、他的小说总是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什么都是平平淡淡的,但读完之后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

7、把某些口语功能,不是作为语言特色,而是作为某种控制因素引入小说的总体叙述框架。

8、除了从民间的、日常的口语中寻求语言资源,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汉语写作中取得营养。把白话白到了家,又能把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由此,汪曾祺的写作在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更广的视野和更多的选择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贤亮小说

张贤亮作品多表现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笔调深沉、舒展,感情炽热,色彩浓重,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绿化树》是作者拟写的《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小说写一位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麟,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但他出于生存的本能,想方设法填饱肚子。他意识到自己的卑劣,他在思考提高思想觉悟的途径。章永麟经受思想改造的痛苦过程,但他却并不怀疑这种改造的荒谬性,而是自责自己离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于是通过学习《资本论》,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在一起",探寻到了"超脱自己"的真谛,开始踏上真正共产主义的"净土"。在灵魂升华的同时,肉体也在升华,一个"梦中洛神"出现了,

美丽善良的女人马缨花对章关爱备至,她的所谓的“美国饭店”是章永麟的温柔之乡。只要看一看那里的欢乐,就可以看到在艰难困苦的年代,这里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的存在,生活才格外有意义。马缨花有过不幸的经历,也没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向往知识,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爱给章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现在,苦难已经退隐到幕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动人的情爱故事。马缨花甚至有贞女节妇般的勇敢,当章永麟还试图怀疑马缨花的忠贞时,马的执着令人动容:“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

哩!”这就是朴实的人民,朴实的爱情。有这样的爱情,还有什么“伤痕”不能抹平呢?

事实上,在小说的叙事中,那些苦难早已为爱情的温馨所遮蔽,也就是说,伤痕太美了,以至于在美的光辉映照下,根本看不到伤痕了。这就是张贤亮书写的伤痕史,他把知识分子的受难史写成崇高史,把受虐史改变成自慰史,通过灵与肉的二元对立统一,于是知识分子可以骄傲地宣称,他们历经的磨难包含着丰富的痛苦,他们的历史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充实而美好的。通过抹去主体的苦难伤痕,从而也抹去了历史非理性,抹去了历史总体性的非法性。主体在任何给定的磨难中,都能感受到爱与美,主体并没有蒙受历史异化,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与历史达成了一致。

张承志小说

地域化倾向使张承志的作品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原始、阳刚、纯真;英雄探险精神和宗教意味;穷人宗教的极端血性,都表明个体生命的强大力量.随着张承志在小说中表现的历史从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到对目前生活图景的描写,小说的基调也由早期的纯真与明净逐渐变得深沉与冷峻.这两种力量催萌了作家的宗教潜质.同时,也预埋下作家强烈的个性与草原文化碰撞的精神种子.

张承志这位“草原义子”、“马背上的歌手”,在多篇小说中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古老的民歌。这些优美的民歌,使张承志笔下原本寂寞而荒凉的天山腹地和黄土高原,附丽上一种诗意化的色彩。“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作家对民歌的熟稔与偏爱,也表现了其小说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深沉的民间情怀。

小说《黑骏马》与其中的民歌同名,作为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首民歌《黑骏马》而一举成名。在《黑骏马》中,这首质朴忧伤的民歌贯穿始终,并成为情节结构的依托和框架。作家把这首民歌剪辑成八个片断,在小说每一章的开篇都引用了两节歌词,这些歌词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共同吟咏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凄婉悲伤的爱情故事。这首古老的民歌,在无形中竞演化为男女主人公情感命运的记录,仿佛就是特意为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而创作的。因为这部小说所要叙述的毕竟是一个爱情悲剧,对于男女主人公而言,这是不愿回忆却又难以忘怀的往事,所以,民歌的介入恰好解决了这个矛盾。用白音宝力格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居然不是唱,而是亲身把这首古歌重复了一遍!”

民歌《黑骏马》最后唱到:

黑骏马昂首飞奔哟,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的身影哟,却不是她

“在古歌《黑骏马》的终句里,那骑手最后发现,他在长满了青灰色艾可草的青青山梁上找到的那个女人,原来并不是他寻找的妹妹。小时候,当我听着这两句叠唱的长调时,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成年以后,当我为思念索米娅哼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支古歌在这儿完成了优美的升华。它用‘不是’这个平淡无奇的单词,以千钧之力结束了循回不已的悬念,铸成了无穷的感伤意境和古朴的、悲剧的美。”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马原等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的特征:

一、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的真实观。

三、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语言游戏),平面化,人物符号化,常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四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追求”语言狂欢”,存在”文本自恋”倾向,具有反主流反启蒙思想。

马原先锋小说特点

马原代表先锋小说的开始,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他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

马原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以此拆除真实与虚构的界限。

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干的片断的。

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人们如何用叙述来构成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方式存在人们面前)

余华先锋小说特点

余华的“冷漠叙述”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往事与刑罚》、《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死亡叙述》)

对旧有文体作颠覆性戏仿。(《古典爱情》、《鲜血梅花》、《河边的错误》)

开始进入当代生活,用大量的细节呈现了1960年到2005年11月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中国人生活的变化。(《兄弟》

80年代新诗

朦胧诗(特点)

1. 思想方面,注重人性

2. 艺术表现,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

2、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通感手法和变形手法,使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表达复杂感情、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朦胧诗论争的意义

1、全面复苏和回归”五四”新文学的精神;

2、由论争演变为一场自觉的诗歌运动,并在这一运动中完成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

3、在论争中,不断涌现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和先锋精神不但影响着整个诗歌的发展走向,而且成了整个文学创作的探索者。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征

注重内心直觉感受,善于敏感地把握细小的感觉,选择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如《一代人》、《小巷》、《远和近》、《感觉》、《弧线》、《凝视》、《不是再见》、《简历》、等。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和梦幻情绪,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如《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征

内容特征:

A、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

B、对传统道德理性的反思背叛,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C、张扬”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

艺术特征:

A、特有的温柔细腻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B、是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巴金的《随想录》是晚年之作,可以算作80年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是巴金从1978年12月起至1986年9月巴金写成的150篇,42万字的作品。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作家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这些散文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是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的巴金,出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作出的深刻检视与理性反思;《随想录》突出的表现了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把《随想录》作为“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是“文革的博物馆”,从生活思想的深层次探究了“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封建成为《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随想录》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家奉行“讲真话”、“挖掘自己的灵魂”,作品成为作家高尚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良知良心的体现。作家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为参照,将个人的自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使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突出反映知识分子的自审意识。作家和众多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经过了一条十分耐人寻味的畸形的心理历程。悲剧过后,作者带着满身伤痕站起来,将自己推上灵魂的审判台,考问和反观自己性格中乃至灵魂中的弱点:过于听话、过于天真、过于软弱、生命以至到苟活的地步;《随想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使《随想录》在现代散文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作品。

“新写实小说”的延续:1985年之后,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纪实文学的创作处于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的《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的《烦恼人生》(1987)、方方的《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进入90年代后,新小说形成不同于前貌的新的发展轨迹。池莉的《太阳出世》、方方的《落日》、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是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成果。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反讽”特征。

女性小说

广义的”女性文学”指的是女作家创作的女性题材的文学,狭义的”女性文学”则指的是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的探索,以及语言和叙述风格上,表现了某种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

女性意识是女性在人的自主意识前提下,以女性感受、女性视野为基础,打破男性在这方面

的垄断局面,以超出男性理解惯性和期待视野的女性经验,通过对男权文化的审视和审判,构造出具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并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以外的女性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觉方式和叙事方法。

新生代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步入九十年代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平民人生的倾向,使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八十年代不同的意蕴。一些年轻的小说家脱颖而出登上文坛,成为九十年代令人关注的文学现象。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他们以对自我人生与心态的录写与描绘,以对他们这代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深刻体验和生动叙写,成为九十年代文坛的一种景观。由于他们大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出现于九十年代的文坛,他们被人们称为“晚生代作家”,或叫做“文革后作家”,或称为“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或叫做“新生代作家”。他们虽然在题材的选择、艺术的追求、创作的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由于他们出生与生活的文化、文学的背景相近,使他们的文学创作与追求有着许多相近之处,这使我们将他们放在一起谈论有了可能;“新生代”小说的特征有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书写个人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关注世俗生活的本色叙事方式;对于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

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理与情的融合统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

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余秋雨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综合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这些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他的散文写得既好读又耐读

5、雍容、典雅而灵动的文字描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班级:10审计8班成员:姚茜何晓玲周丽丽朱悦刘泽 源 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等等。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基于此,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整合思考,多角度分析了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博览群书,希望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产生类似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有序发展。 一、事件概况: 事件起因源于南海公司(South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仍然进行时创立,它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南海公司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进行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然而,市场上随即出现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鱼,试图趁南海股价上升的同时分一杯羹。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镑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南海泡沫事件使大众对政

府诚信破产,多名托利党官员因事件下台或问罪;相反,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乱,协助向股民作出赔偿,使经济恢复正常,从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实权,并被后世形容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后,辉格党取代托利党,长年主导了英国的政局。至于南海公司并没有因为泡沫而倒闭,但事实上,公司在1750年以后已中止对南美洲进行的贸易业务,它最终维持至1853年才正式结业 二、具体介绍 南海公司成立背景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背景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原因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 考点一: 文学研究会 1)社团成立的时间:1921年1月 2)社团成立的地点:北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孙伏园 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瞿世英、郭绍虞等12人 4)主要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 新文学” 认为“文学应当反应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创作“为人生”的文学 5)主要刊物或主要作品:《小说月报》 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意义:它说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社团 创造社 1)时间:1921年6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祥、徐祖正,后增加李初犁、冯乃超、彭康、朱境我、李一氓、阳翰生等人4)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表现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5)主要作品或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增《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社 1)时间:1923年 2)地点:北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人4)主张: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建筑美5)地位或意义: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等特点加以肯定 湖畔诗社 1)时间:1922年4月

2)地点:杭州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 4)主张或特点:湖畔诗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成长起来的诗人,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创作的基石,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他们坦率的告白爱情,抒写五四青年爱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5)主要作品:四人合集《湖畔》汪静之《蕙的风》潘、冯、应《春的歌集》谢旦如《苜蓿花》 6)地位或意义;湖畔诗派的情诗,揭破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乡土小说 1)时间:20年代中期 2)代表人物:许杰、王鲁彦、王任叔、台静农、彭佳煌、黎锦明、废名 3)主张与特点:乡土小说作家都来自农村,寓居于京沪等地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携带着对各地乡情民俗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简本) 表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测度指标及分值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贸易组织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但中国在参与世界范围的贸易中,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 缩写为NMC),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外国朋友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了解,2002年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对截止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测度,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由于报告的英文版正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国外读者,这里先给大家提供报

告缩写本的英文版。 一、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国家 众所周知,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 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征税措施。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也是各国公认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合法手段。中国赞成和支持这一措施,一贯反对以倾销方式扭曲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秩序,反对以倾销损害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滥用反倾销,反对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实施歧视政策的手段。现在,确有一些国家利用某些贸易纠纷案件,把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人为地夸大对方国家所谓倾销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这些国家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这些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按照这些国家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口国经济的现实,导致误判。这种歧视性的做法, 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国家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给这些国家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给国际贸易公平秩序造成过度的摩擦和动荡。 中国是受损害较大的一个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NMC)的判断,之所以经常对华使用反倾销的政策,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他们确实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市场化的快速进展,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反倾销法律及程序不熟悉,同时对国内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的变动不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很少能向反倾销国家提供案子调查的广泛背景资料;而中国学者们虽然从推进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国市场化测度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从反倾销角度与国外同行讨论中国的NMC问题。因此,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误判一直没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纠纷而加深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倾销案件中,有非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譬如,有时会因涉及一些进口国相关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迁就了国内企业的过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个别时期个别国家机构,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反倾销措施中掺进了某些政治因素。 实际上,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市场经济下,也存在不公平贸易的产品;非市场经济下,也可以有相互满意的公平贸易。同样是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会有败诉。因此,中国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NMC问题,并不是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公平的对待;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为了在反倾销中能得到一个非歧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需要耐心地、客观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经济快速转轨的进展情况,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本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向外国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极为详尽的调研成果。我们欢迎国内外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共同来评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充分听取包括国内外专家在内的各方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充分交流,这不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也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三四十年代)

社团时间地点发起人、成员刊物、作品主张、创作特点地位、意义 东北作家群30年 代中 期 上 海、 北平 等地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舒群、罗峰、白朗、李辉英 《生死场》 (萧红) 《鸳鸯湖的 忧郁》《科尔 的生死场》 (端木蕻 良) 《边陲线 上》(洛宾 基) 《没有祖国 的孩子》(舒 群) 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 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 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 移到了纸上,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 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开了现代抗日 文学的先河 京派小说1930 年前 后 北平废名、萧乾、芦焚《骆驼草》、 《大公 报·文艺副 刊》、《水 星》、《文学 杂志》等。 艺术观方面,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 以载道”的浅陋,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 的距离,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 取材上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 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人情美。 审美趣味方面,京派小说家崇尚“和谐”, 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 当”。 创作实践中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 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 描写,具有着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的 情调, 为现代抒情小 说的发展作出 了重要的贡 献。 作家简介人物形象分析典型意义作品分析 沈从文(1902—1988 5 .10)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翠翠:爱和美的化身 傩送:爱和美的化身 老船夫:淳朴民情和古风 的象征。 1、文学观念 2、创作风貌A 理想 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 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曹禺(1910-1996)戏剧家、戏剧教育家。 原名万家宝,出生 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 家庭。周朴园:一个有浓厚封建色 彩的资本家。 自私、冷酷、专横、虚伪 艺术成就 (1)语言个性化(2)语言动作 性(3)语言的抒情性(4)潜台 词丰富。 运用许多重要手段 (1)巧合与穿插 (2)渲染和烘托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胆 小、老实、迂腐、迷信 赵树理小说创作贡献: 1.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时间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 第一次经济危机1788年 繁荣期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繁荣期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1798年—1800年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

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繁荣期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纲要(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三次文代会(时间、地点、中心议题)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会议由郭沫若提议,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做政治报告。 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 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讲话》为新中国文艺 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 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 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第二次全国文 代会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在北京召开。中心议题:繁荣创作,批评错误倾 向。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1960年7月23日~8月13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确定文学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结经验教训。 二、50年代初,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导演、编剧:孙瑜演员:赵丹教育家:陶行知 2、1954年对俞平伯《红 楼梦》研究的批判 代表人:俞平伯李希凡、蓝翎(后来发展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文批的表现:“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 3、1952~1955年对胡风文学思想的批判 典型:人物、题材、风格、现实主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980年得到平反(平 反的只是人,不包括文学思想) 到1985年彻底平反梅志——《胡风传》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下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编 1、1976年—1989年史称“新时期文学”。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人性、人道主题。知青文学、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的初步确立。 2、1977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3、“三个诗歌群体”与三次诗歌浪潮: A、现实主义诗歌群体与现实主义诗潮诗歌在当时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主要“职责”。像《一月的哀思》(李瑛)、《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小草在歌唱》(雷抒雁)。B、朦胧诗创作群体和朦胧诗。 C、新生代诗歌群体和新生代诗。 4、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5、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6、“现实主义冲击波”:(1)时代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企改制、转轨等。(2)代表作家作品:河北三驾马车——谈歌《大厂》、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关仁山《九月还乡》、《大雪无乡》、刘醒龙《凤凰琴》、《分享艰难》。(3)主要特点——A关注低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体现社会关怀精神或公众意识。B不回避生活矛盾,大胆表现改革中的一些热点与焦点问题。C弘扬主流文化精神。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9、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10、少数民族小说:阿来、扎西达娃、霍达 台港澳文学:白先勇、余光中、金庸、古龙 11、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思潮 1、新时期历史语境给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这是因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强调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使国家政治生活正常化。②在经济方面,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 所以这给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拨正了文艺发展的方向。如,政治性大批判运动等没有了,作家具有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2)解放了文艺创作生产力。右派作家复出。(3)带动了文艺界思想大解放。逐步恢复文学是“人学”的观念。清除过去的清规戒律,特别是“三突出”与“高大全”的错误创作模式。 12、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文学潮流的并存。现实主义:伤痕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 达标试题(附答案)1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达标试题(附答案)1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填空题 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郑伯奇。华汉,咆哮了的土地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 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6、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