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4)0120087208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王家豪姚光庆赵彦超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说明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厚层叠置砂体底部冲刷面和下切谷、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特征、滨岸沙坝-滨岸沼泽相沉积;阐述了厚层稳定煤层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理论依据;剩余陆上可容纳空间的概念合理地解释了储层砂体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原因。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 曲流化 稳定厚煤层第一作者简介 王家豪

男 1968年出生

讲师 在读博士 沉积学 油气储层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 P5391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目前,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在我

国齐步发展,两者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都体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经典层序地层学论述了可容纳空间由海平面变化与基底构造沉降叠合而成的发育机理,较详细地分析了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气候等

四大控制因素[1]。高分辨层序地层学进一步提高了地层对比的精细程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并逐步延

伸到储层宏观展布特点和物性评价方面,总结出了可容纳空间原理、相分异原理、体积分配原理等系列理论[2]。因此,以两者都强调的可容纳空间概念为纽带,充分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控制因素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层序内部沉积学响应原理,就形成了分析不同控制因素下储层分布特征的完整思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在我国并不少见,在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如焉耆盆地)都有发育,特别是一些大型坳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分布面积达几千~几万km 2,如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也是一种较独特的沉积类型,一方面需要有平缓的浅水沉积背景;一方面又需要高隆的物源区以提供丰富的物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三角洲平原相极其发育、而前缘相薄、零星分布为特征[3],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道边缘的决口水道、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相等微相类型。结合鄂尔多斯盆

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的沉积储层特点,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地层含砂率高,储层厚度大,

主要为辫状分流河道相砂体,属粗粒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精细对比、隔夹层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储层密集,又不发育浅、深湖相沉积,可靠的对比标志缺乏,高分辨层序识别困难,两个地区都采用了把厚层煤层作为对比标志,但其理论依

据不足,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4]。

经典层序地层学指出:“在Ⅰ型层序中,河流沉积在低水位和海进早期,以线形下切河谷方式产出,在高

水位沉积时期,以更广泛的泛滥平原沉积方式”

产出[1]。邓宏文在阐述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相分异原理

中也指出

“高可容纳空间与低可容纳空间形成的河道砂体,其几何形态(宽厚比)、

侧向连续性、相互截切程度、底形类型与保存程度、底部滞留沉积物厚度与类型

均有明显差异”[2]

。因此,河流的作用方式及其储层分布特点蕴含着层序识别的信息。河流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主要营建力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沉积相和储层砂体类型都较单一,是进行河流作用方

式、

储层砂体展布和控制因素分析的理想场所,也是借此进行高分辨层序分析的有利条件。2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

方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分析

短期基准面旋回与油田的小层划分的精细程度大

 

第22卷 第1期2004年3月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 TOLO GICA SIN ICA Vol 122 No 11

Mar 12004

 

①收稿日期:2003203228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6209

体一致。在短期旋回时段内,构造活动和沉积物供给

相对稳定,虽然海(湖)平面变化幅度小,但其正弦曲线式的波动始终是层序旋回式结构的根本原因。不同类型盆地构造沉降的方式不同[5],直接影响到可容纳空间的分布,以及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大小都能影响到储层的结构。本文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2.1 坳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方式及储层分布

解释河流的沉积和侵蚀作用的关键在于了解海(湖)平面的变化与河流作用的关系。河流的“平衡剖面”是解释河流沉积作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河流自然发展的趋势面,海(湖)平面是河流平衡剖面的最终沉积基准面,海(湖)平面波动以逆流传播的方式,引起河流沉积基准面的变化和河流平衡剖面平衡点的转移,对河流的搬运能力、河流的形态产生直接影响[1,6]。

坳陷盆地以整体慢速沉降为特征,其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古地形开阔平缓,可容纳空间对海

(湖)平面变化十分敏感,小幅度的海(湖)平面上升即能形成大量的可容纳空间,导致海(湖)岸线远距离后退。海(湖)平面上升一方面使河流平衡剖面抬升、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作用增强;另一方面,能形成大量陆上可容纳空间,这种双重作用直接导致河流上游充填沉积发育、海(湖)盆区陆源供给缺乏、三角洲平原废弃、出现滨岸体系的滨岸沙坝、滨岸沼泽沉积。在随后的海(湖)平面下降期,由于剩余陆上可容纳空间存在,河流并不能立即回返,即使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的中、

上部也仅发育小型的分流河道沉积,表现为沉积滞后现象(图1A 21)。 根据可容纳空间原理、相分异原理、体积分配原理,借鉴前人对河流相储层的研究结果[7,8,9],进一步分析坳陷盆地内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方

式及砂体分布理想模式如下(图1A 22)

:

图1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点及储层宏观分布模式

Fig.1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2water braided delta and macroscopic

distribution models in a down 2warped basin and a rift basin

88 沉 积 学 报 第22卷 

a 基准面初始上升,V a(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 V s(沉积物供给速率)远小于1,辫状水流强劲,河道沉积局限于之前V a<0时形成的下切沟谷内,沉积物粒度粗而混杂,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储层砂体呈线状分布,内部强烈冲刷强连通。

b 基准面继续上升,V a/V s<1,河道摆脱下切沟谷的限制,并不断拓宽、分流,三角洲平原形成,辫状分流河道因水流分散而能量降低,沉积物粒度减小,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发育;单河道砂体呈宽薄槽状,单期河道砂体侧向冲刷叠置。储层呈面状展布,强连通,仅局部发育不稳定夹层。

c 基准面继续上升,V a/V s>1,但比值不大,沉积体系向物源区迁移,辫状河道稳定性增强,内部冲刷面减少,楔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发育,粒度渐变细特征清晰,渐变段增厚。单河道砂体宽度减小厚度增加,呈槽状;砂体以垂向叠置为主,稳定夹层发育,储层连通性迅速变差。

d 基准面继续上升,V a/V s进一步增大,沉积体系向物源区大幅度迁移,三角洲平原规模迅速增大,陆上可容纳空间发育,物源区河道水流能量和沉积物供给迅速减弱,三角洲平原上辫状分流河道规模相应缩小,水流间歇性弱,向低弯度曲流河转化[7],单期河道砂体呈小型槽状或不对称透镜状,储层砂体分布较孤立。

e 基准面迅速上升,陆上可容纳空间的发育导致物源区河道充填沉积作用为主,湖盆地区沉积物供给缺乏,滨岸沙坝相发育。

f 基准面初始下降,在广阔的废弃三角洲平原上发育滨岸沼泽沉积,形成稳定分布的厚煤层。

g 基准面继续下降,V a/V s<1,河流逐渐回返,水流小,能量弱,沉积物粒度细,单期河道砂体规模小,储层分布较孤立。

h 基准面进一步下降,V a/V s远小于1,河流侧向侵蚀作用增强而曲流化,河道溢岸、决口、分流作用频繁,分支水系细小而分散,泛滥平原特别发育。单期河道砂体呈强烈不对称透镜状、厚度小、粒度细、小型交错层理发育。

因此,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上升半旋回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称变化过程。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内,河流起始于基准面大幅度下降,可容纳空间小于0、导致河流回春下切的高能辫状水流,河道砂体多期叠置,储层厚度大、粒度粗、连通性强;在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内,河流产生于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减小导致的河流回返,并存在滞后现象,河流水动力弱,储层由小型河道砂体、溢岸和决口扇砂体组成,厚度小,粒度细,分布较孤立[10]。

总之,河流的样式、形态、沉积作用的时间、沉积构造、及其形成的储层砂体形态、内部结构、隔夹层分布等宏观特征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A(可容纳空间)/S (沉积物供给)控制,随基准面旋回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2.2 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方式及储层分布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是断陷盆地缓坡带常见的沉积类型。断陷盆地缓坡带的构造沉降以多级断阶为特征,其同沉积正断活动较弱,但控制着可容纳空间的分布(图1B21)。以盆缘断裂为界,盆地区构造沉降速率较高,而盆缘断裂之上地区构造沉降相对静止,形成了盆缘断裂上下可容纳空间发育截然的特征,对海(湖)岸线的位置具有限定作用,是小规模的海(湖)泛难以逾越的界限,海(湖)岸线水平迁移范围小,导致河流平衡剖面受海(湖)湖平面变化影响不大,物源河流持续性强,沉积物供给较稳定。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边界断层的下盘,面积小。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内,单期河道砂体以宽厚槽状砂体为主,在旋回上部规模逐渐缩小,变化幅度不及坳陷盆地显著,一般不出现低弯度曲流化特征。夹层分布于多个单期河道砂体之间,储层的连通性较强。只有在较大海(湖)泛时,海(湖)水才能浸没开阔平坦的物源区,形成陆上可容纳空间,发育少量稳定夹层(图1B22)。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内,一般地,与坳陷盆地比较,由于盆缘断裂之上构造沉降相对静止,剩余陆上可容纳空间小,辫状河流回返较迅速,砂体相对也较发育。

2.3 沉积物供给速率的影响

沉积物供给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物源区构造抬升作用或剥蚀夷平作用,使河流平衡剖面上升或下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增加无疑会延长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作用时间,推迟退出盆地区的时间,下降半旋回内也能更早回返。相应地,储层砂体更发育,连通性增强,在下降半旋回也能产生较大规模的储层。反之,即使在上升半旋回内也只能发育少量连通性较差的储层。

3 实例

3.1 实例1: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及储层分布特征

3.1.1 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为华北地台西部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是我国天然气重点勘探地区之一,其北部在早古

98

 第1期 王家豪等: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生代沉积之后,由于加里东期构造抬升,遭受了约1.5亿年的风化剥蚀夷平,造成志留系、泥盆系和早石炭系地层缺失。中石炭世再次海侵,盆地北部发育了障壁岛-泻湖、潮坪相沉积,海平面上升时形成了几乎覆盖全区的台地碳酸盐岩沉积[10],反映为极其平坦的古地形背景。二叠纪时期,在海西期构造运动作用下,盆地北缘逐渐抬升,形成了北隆南倾的宽缓斜坡,海水基本退出,由北向南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分带。塔巴庙地区正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之一,面积2004.8km 2,山西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分布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石盒子组盒一段发育时期,辫状河三角洲的规模进一步增大。3.1.2山西组底部山1-1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及储层分布

以大量的岩芯观察为基础,山西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底界面表现为厚层叠置河道砂体底部与下部厚层泛滥平原相、滨岸沼泽相泥岩冲刷接触,一个短期旋回即为夹在两个大型冲刷面之间的一套地层[10,11](图2A )。 山1-1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下部为多期叠置的辫

状河厚层砂体,大15井-大14井、大9井-大6井代表了两个主三角洲发育部位;上部为滨岸沙坝相沉积

(图2A 大8井、大9井)或辫状分流河道沉积小型化(图2A 大15井)、向低弯度曲流河演化特征(图2A 大14井),滨岸沙坝相顶部为最大湖泛面,之上发育滨岸沼泽相稳定厚煤层,是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对比的标志,代表了基准面下降开始。塔巴庙地区滨岸沙坝相由细

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灰黑色泥岩或灰黑色泥岩与薄层粉砂岩、细砂岩互层组成,波状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砂泥互层层理等复合层理类型是其典型的识别标志,局部见双壳类动物化石和虫迹化石。低弯度曲流化特征表现为单期河道砂体粒度变细、厚度增加、底部滞留沉积往上由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组成较完整的渐变序列,沉积构造相应地从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渐变,与典型的辫状分流河道沉积粒度粗、内部多冲刷面、多粗-细变化旋回特征相区别。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内,滨岸沼泽相、泛滥平原相发育,储层砂体规模小而孤立,主要由小型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曲流分流河道砂体组成,垂向上具有分流河道小型化、曲流化的特点,曲流分流河道表现为圣诞树型自

然伽玛曲线,

溢岸相发育也是区别于上升半旋回的特点。

图2塔巴庙地区山121、盒121短期基准面旋回沉积及储层分布特征

Fig.2The characteristic of deposi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s in SSC S121and H121,Tabamiao Area

09 沉 积 学 报 第22卷 

图3塔巴庙地区滨岸沙坝相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

照片1:大4井270818m,中-细砂岩夹薄层泥岩,波状、脉状层理发育。照片2:大4井272218m,中-细砂岩夹薄层泥岩,波状层理-脉状层理发育。照片3:大12井280018m,动物介壳化石。照片4:大10井2594157m,波状层理砂岩和水平层理泥岩,见虫迹化石。

Fig.3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fossil in offshore barrier facies,Tabamiao Area

Photograph1:Middle2grained,fine2grained sandstone interbedding thin mudstone layers,with wave bedding and flaser bedding Well Da4,270818m. Photograph2:Middle2grained,fine2grained sandstone interbedding thin mudstone layers,Well Da4,272218m.hotograph3:Shell fossils,Well Da12, 2800.8m.Photograph4:Wave2bedded sandst one and parallel2bedded mudstone with burrow.Well Da10,2594.57m.

以最大湖泛面对齐进行多井对比,局部叠置砂体砂体底部表现为下切谷的充填沉积(图2A大9井、大14井)。

不难看出,山121短期基准面旋回河流作用方式和储层分布与上文对坳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分析结果一致。

3.1.3石盒子组底部盒121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及储层分布

盒121短期基准面旋回顶底界面特征与山121相同,大8井旋回底部呈下切谷的充填沉积(图2B)。

该旋回滨岸体系、煤层不发育,最大湖泛面识别的主要依据在于上升半旋回上部的低弯度曲流化特征(图2B大14井、大8井),自然伽玛曲线呈圣诞树型,大14井曲流分流河道特征尤其典型;大8井的上升半旋由下往上单期河道砂体由薄变厚、由辫状分流河道演化为曲流化辫状分流河道,反映了基准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增加的过程。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山121相比,储层砂体也较发育,连通性好,以辫状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垂向上由小型辫状分流河道-大型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分流河道演化。经过储层砂体岩性统计,与山121层序比较,盒121层序储层,砾岩、粗砂岩含量高,反映了物源供给强,导致基准面下降期河流即时回返、储层砂体较发育。

表1 塔巴庙地区山121层序与盒121层序储层岩性组成T able1 Lithologic compositions of reservoirs

in Sequence S121and H121,T ab amiao Area

短期

层序

基准面

旋回

砾岩

含量/%

粗砂岩

含量/%

中砂岩

含量/%

细、粉

砂岩

含量/%

砾岩+

粗砂岩

含量/%山121下降半旋回20.6832.7244.058.5353.40层序上升半旋回19.6245.4131.29 6.4565.03盒121下降半旋回20.5349.9629.51 4.9270.49层序上升半旋回27.0447.3225.228.7374.36

3.2 实例2: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及储层分布特征

3.2.1 简介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南天山褶皱带上的一个中小型盆地,发育于海西期形成的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在早侏罗纪为一个南深北浅的箕状断陷湖盆,宝浪油田位于盆地北部缓坡带,沉积物来自于北部南天山,含油气层位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主要为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其中,宝北区块含油井段长150~250m,砂层厚62~166m。与塔巴庙地区相比,辫状河三角洲储层分布面积小,呈SE-NW 向条带状分布[12]。

3.2.2 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分布特征

研究区最明显的对比标志是分别发育于Ⅰ、Ⅱ油组底部的稳定厚煤层(厚1~4m)、和Ⅱ油组内部的半

19

 第1期 王家豪等: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稳定厚煤层,测井曲线呈低自然电位值、高补偿声波

值、高补偿中子值,易于识别,其底部常见含动物介壳化石的薄层滨岸沙坝相发育,沉积构造类型与塔巴庙地区相同,也是最大湖泛面的识别依据。

本次研究采用煤层对齐,以消除沉积时期的同沉积断裂差异沉降或差异压实的影响。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丰富的特点,应用自然伽玛曲线、自然电位曲线、补偿中子曲线对厚层砂体分解和连井对比,识别出四种不同形态、规模的单期河道砂体类型:宽厚槽状型、宽薄槽状型、窄薄槽状型、不对称透镜状型,最终划分了SSC1-SSC5共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图4)。 SSC1:宽薄槽状砂体发育,岩性粒度粗,含较多稳定夹层,连通性差,总体反映为物源供给充足,断陷活动弱,盆地区可容纳空间小,分流河道侧向拓展能力强;同时,湖平面频繁逾越盆缘发育陆上可容纳空间,导致夹层较发育。上升半旋回包含少量宽厚槽状砂体,其顶部单期河道砂体规模变小,出现窄薄槽状砂体,显示了基准面上升和退积过程。宝101井-宝106井发育厚层泥岩,反映了基准面上升导致陆上可容纳空间形成、储层不发育,最大湖泛面标志不突出,

大致从泥岩中间穿过。下降半旋回内,宝824井-宝101井河流回返迅速,砂体较发育。SSC2:主要由宽厚槽状砂体组成,尤其在上升半旋回内特别发育,岩性粒度粗,含少量不稳定夹层,连

通性强,垂向叠置为主,反映为断陷作用较强,高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充足的辫状分流河道沉积。其底部与SSC1旋回宽薄槽状、窄薄槽状砂体突变,局部冲刷接触,为旋回底界面的依据。上升半旋回内上部宝101井-宝103井转变为宽薄槽状砂体类型,指示了

基准面上升的退积沉积。最大湖泛面位于稳定厚煤层的底面。下降半旋回发育少量孤立的宽厚槽状、宽薄槽状砂体,泛滥平原沉积发育。SSC2储层砂体特征与上文对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SSC3:特征与SSC2旋回相似。上升半旋回主要由宽厚槽状砂体组成,其底部与厚层泛滥平原泥岩冲刷接触,旋回底界面清晰。宝1井-宝324井稳定厚煤层指示了该旋回最大湖泛面的位置。下降半旋回发育少量孤立的宽薄槽状、窄薄槽状砂体,泛滥平原沉积发育。

SSC4:与下部旋回相比,储层规模显著减小。上升半旋回发育宽厚槽状、宽薄槽状、窄薄槽状砂体类型,旋回底部宝6212井-宝1井储层连通性较强。垂

向上砂体规模缩小,体现基准面上升。最大湖泛面位于稳定厚煤层的底界。下降半旋回厚度小,储层极不

发育

图4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三工河组横向对比剖面

Fig.4The cross comparing 2section of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at the Baobei Block ,Baolang Oil field ,Y anqi Basin

29 沉 积 学 报 第22卷 

SSC5:分流河道砂体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由分布孤立不对称透镜状砂体组成,为低弯度曲流化辫状分流河道或曲流分流河道沉积。垂向上,砂体规模呈大-小-大的较对称变化,反映了基准面上升、下降特征。

储层岩性组成统计表明,从Ⅲ油组到Ⅰ油组,沉积物粒度迅速变细,反映沉积物供给充足弱,物源区逐渐剥蚀夷平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垂向上由辫状分流河道转变为曲流分流河道、储层规模总体减小。

表2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储层岩性组成

T able2Lithologic compositions of reservoirs at

B aobei B lock,B aolang Oil f ield

代表井油组砾岩+砂砾

岩含量/%

含砾砂岩+砾状

砂岩含量/%

砂岩含量

/%

B103Ⅰ14.666.718.8

B6212Ⅱ28.449.721.9

B108Ⅲ63.923.712.4

总之,除了研究区稳定厚煤层可作为良好的地层对比标志之外,储层的规模、内部分流河道砂体类型及组合特征、垂向变化、连通性都是层序划分的重要依据。

4 结论及意义

经过上述分析,主要结论及意义如下:

(1)充分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层序的优点,分析了储层宏观分布与控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例分析表明,单纯的基准面变化不能解释复杂多样的储层特点,如宝北区块SSC1内,物源供给充足,但砂体夹层发育,多成因分析才能揭示较好地拟合储层的多样性。

(2)岩芯观察表明,稳定厚煤层属滨岸沼泽沉积,滨岸体系类型是难得的基准面上升、下降的标志,对层序最大湖泛面具有重大指示意义。

(3)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储层较发育、连通性强,而下降半旋回储层一般不发育、孤立,陆上剩余可容纳空间的概念合理地解释其原因。

(4)分析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可容纳空间发育的不同之处,以及三角洲的规模、储层特征的差异。

(5)辫状分流河道的作用方式与可容纳空间关系密切,在坳陷盆地的低弯度曲流化特征对旋回划分具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R eferences)

1 威尔格斯C K.层序地层学原理,徐怀大,魏魁生,洪卫东译,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49~157[Wilgus C K.Sea2level changes:an integrated approach.Translated by Xu H D,Wei K S.

Hong W D.Petroleum Industrial Press,1992149~157]

2 邓宏文,王洪亮,宁宁.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0,7(4):305~313[Deng Hongwen,Wang Hongliang,Ning Ning.sediment volume partition principle:Theory basis for high2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2 phy.Earth Sciences Frontiers(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Bei2 jing).2000,7(4):305~313]

3 孙永传,李惠生.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61151~179[Sun Y ongchuan,Li Huisheng.Sedimentary facies and environment of clastic rocks.Beijing:G 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6,151~179]

4 翟爱军,邓宏文,王洪亮.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在层序中的位置及对比特征.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3):178~180 [Zhai Aijun,Deng Hongwen,Wang Hongliang.Sequence stratigra2 phy and correlation of Upper Paleozoic coal2bearing formations in Or2 dos Basin.China Offshore Oil and G as(G eology),2000,14(3):178~180]

5 邓宏文,王洪亮,翟爱军,等.中国陆源碎屑盆地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08~114[Deng Hongwen, Wang Hongliang,Zhai Aijun,et al.Sequence stratigraphy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China’s terrigenous clastic basins.Oil&G as G eology, 1999,20(2):108~114]

6 池英柳.可容纳空间原理在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为例.沉积学报,1998,16(4):8~13[Chi Y ingliu.Application of accommodation concept to sequence study in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A case study of Paleogene,Bohaiwan Basin.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998,16(4):8~13]

7 邓宏文,王洪亮,李小孟.高分辨层序地层对比在河流相中的应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90~95[Deng Hongwen,Wang Hongliang,Li Xiaomeng.Application of high2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o fluvial facies.Oil&G as G eology,1997, 18(2):90~95]

8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Zheng Rongcai,Y ing Shiming,Peng J un.Sedimentary dynamic analysis of sequence struc2 ture and stacking pattern of base-level cycle.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00,18(3):369~375]

9 姚光庆,马正,赵彦超,等.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特征~.

石油学报,1995,16(1):24~31[Yao Guangqin,Ma Zheng,Zhao Yanchao,et al,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of shallow water delta.Acta Petrolei Sinica,1995,16(1):24~31]

10 翟爱军,邓宏文,邓祖佑.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36~340[Zhai Aijun, Deng Hongwen,Deng Zuyou.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Upper Paleozoic in Ordos Basin.Oil&G as G eology, 1999,20(4):336~340]

11 邓宏文,王洪亮,李熙吉吉.层序地层地层基准面的识别、对比技术及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3):178~183[Deng Hong2 wen,Wang Hongliang,Li Xizhe.Ident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tech2 nique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base2lev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Oil

39

 第1期 王家豪等: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G as G eology,1996,17(3):178~183]

12 王家豪,姚光庆,袁彩萍,等.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宏观特征.现代地质,2001,15(4):431~437 [Wang Jiahao,Yao Guangqing,Yuan Caiping,et al1Macroscopic characteristic of braided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y reservoirs at Baobei Block,the Baolang Oil Field in the Yanqi Basin.G eoscience, 2001,15(4):4431~437]

Study on Identif ication of Short2T erm B ase2Level Cycle and Macroscopic Distribution of R eservoirs in Shallow2W ater B raided Delta

WAN G Jia2hao YAO Guang2qing ZHAO Yan2chao

(China U 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Wuh an430074)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ntegrate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quence with sedimentary response.It takes a short2term base2level cycle as a genetic stratigraphic unit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accommodation space de2 velopment,the change of fluvial process,macroscopic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supply in a down2warped basin or a rift basin where shallow2water braided delta develops.Taking the Tabamiao Area of Or2 dos Basin and the Baobei Block,Baolang Oil field of Yanqi Basin as examples,It points out some identification symbols such as the wash2plane and incised valley at the bottom of thick overlap sand-body,the meandering of braided distributary channel,the sedimentaries of offshore barrier facies and offshore marsh facies.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stable and thick coal2bed regarded as a mark of formation comparison.The conception, overplus subaerial accommodation space,explains reasonably why the reservoirs mainly distribute in rise half2cy2 cle of base2level cycle.

K ey w ords shallow2water braided delta,short2term base2level cycle,reservoir,meandering,stable and thick coal2 bed

49 沉 积 学 报 第22卷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 【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 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 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 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 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泽较发育,如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其中前者属建设性三角洲,后两者属破坏性三角洲。如图一。

现代河流三角洲分析

?首页>> ?电子教材>> o第一章绪论 o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o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第一节概述 o第二节三角洲环境 o第三节三角洲沉积模式 o第四节河口湾环境 o第五节扇三角洲环境及相模式 o第六节辫状河三角洲相

环境条件:含盐度不正常,受到河流、波浪、潮汐的共同影响。 生物:大陆和海洋的生物群混生,生物群分异度较低,而丰度较高,以丰富的广盐度的生物如双壳类和腹足类繁盛为特征。 沉积物:除大量发育由河流携带的陆源碎屑沉积物外,有时也因水体咸化而形成一些化学沉积。 沉积构造:水流、波浪形成的沉积构造共生(潮汐弱)。 地质记录:河流携带大量陆源沉积物在入海处沉积,沉积速度快,可形成厚度巨大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与河流相伴

三角洲的概念:可追溯到公元约400年。当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观察到尼罗河口的冲积平原的平面形态与希腊字母Δ相似,于是就产生了三角洲的名称.三角洲指河流与海洋(湖泊)的汇合处(在河口附近)所形成的三角形碎屑沉积体。 海洋三角洲:是河流流水与海洋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的产物。 湖泊三角洲:是河流流水与湖泊波浪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角洲的规模可自数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其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的大小,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面积约5180km2。 吉尔伯特(1885)对邦维尔湖三角洲的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发现许多大型油气田与三角洲沉积有关。 科威特布尔干油田为世界上第二特大油田,储量为94亿吨。 委内瑞拉马拉开波盆地玻利瓦尔沿岸油田为世界第三大油田。 美国墨西哥湾中新生代油气盆地,它们的主要产油层均属三角州沉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4)0120087208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① 王家豪姚光庆赵彦超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说明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厚层叠置砂体底部冲刷面和下切谷、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特征、滨岸沙坝-滨岸沼泽相沉积;阐述了厚层稳定煤层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理论依据;剩余陆上可容纳空间的概念合理地解释了储层砂体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原因。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 曲流化 稳定厚煤层第一作者简介 王家豪 男 1968年出生 讲师 在读博士 沉积学 油气储层地质学 中图分类号 P5391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目前,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在我 国齐步发展,两者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都体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经典层序地层学论述了可容纳空间由海平面变化与基底构造沉降叠合而成的发育机理,较详细地分析了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气候等 四大控制因素[1]。高分辨层序地层学进一步提高了地层对比的精细程度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并逐步延 伸到储层宏观展布特点和物性评价方面,总结出了可容纳空间原理、相分异原理、体积分配原理等系列理论[2]。因此,以两者都强调的可容纳空间概念为纽带,充分结合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控制因素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层序内部沉积学响应原理,就形成了分析不同控制因素下储层分布特征的完整思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在我国并不少见,在坳陷盆地和断陷盆地(如焉耆盆地)都有发育,特别是一些大型坳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分布面积达几千~几万km 2,如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也是一种较独特的沉积类型,一方面需要有平缓的浅水沉积背景;一方面又需要高隆的物源区以提供丰富的物源。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三角洲平原相极其发育、而前缘相薄、零星分布为特征[3],三角洲平原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河道边缘的决口水道、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相等微相类型。结合鄂尔多斯盆 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的沉积储层特点,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地层含砂率高,储层厚度大, 主要为辫状分流河道相砂体,属粗粒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精细对比、隔夹层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储层密集,又不发育浅、深湖相沉积,可靠的对比标志缺乏,高分辨层序识别困难,两个地区都采用了把厚层煤层作为对比标志,但其理论依 据不足,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4]。 经典层序地层学指出:“在Ⅰ型层序中,河流沉积在低水位和海进早期,以线形下切河谷方式产出,在高 水位沉积时期,以更广泛的泛滥平原沉积方式” 产出[1]。邓宏文在阐述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相分异原理 中也指出 “高可容纳空间与低可容纳空间形成的河道砂体,其几何形态(宽厚比)、 侧向连续性、相互截切程度、底形类型与保存程度、底部滞留沉积物厚度与类型 均有明显差异”[2] 。因此,河流的作用方式及其储层分布特点蕴含着层序识别的信息。河流是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的主要营建力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的沉积相和储层砂体类型都较单一,是进行河流作用方 式、 储层砂体展布和控制因素分析的理想场所,也是借此进行高分辨层序分析的有利条件。2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河流作用 方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分析 短期基准面旋回与油田的小层划分的精细程度大   第22卷 第1期2004年3月沉积学报 ACTA SEDIMEN TOLO GICA SIN ICA Vol 122 No 11 Mar 12004   ①收稿日期:2003203228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6209

三角洲成藏模式分析

三角洲沉积与成藏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很多大型油气田的勘探结果显示都与三角洲沉积有密切关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席状砂体;前三角洲砂体等都是良好的储层。因此,对三角洲沉积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沉积相沉积模式成藏模式 1 .概述 在河流入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遂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如图1)。规模可自数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三角洲的沉积特点: (1)三角洲的沉积速率很高,最高可 达45000cm/ka。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推进可以有很 高的速度。例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0m,黄河则为300~400m。 (2)随时间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 育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 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就是由七个 三角洲连接叠合而成。黄河河口现代三角洲 就是由九期亚三角洲依次叠置而成。 图1 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2 .三角洲的重要特征 (1)沉积物供给的总量与盆地过程改造能力的关系。 (2)所供给沉积物的直径,它影响着三角洲中沉积物的散步和沉积。粗粒的底负载沉积物多半沉积在紧靠分流河口附近的地区,它们或者形成分流河口砂坝或者被波浪和潮汐过程改造成海滩障壁体系或潮汐水流脊复合体。相反细粒悬浮负载沉积物在盆地广大地区的影响下,一般被搬运到滨海外沉积下来。沉积作用在三角洲前面形成一个广泛分布的以泥为主的台地,当进积作用继续进行对三角洲前缘砂就会叠覆在它的上面。 (3)流量的变动可能是很强重要的,它决定着所供给沉积物的直径大小。例如,以周期性的短暂高流量为特征的无规则瞬时河流所供给三角洲的沉积物,可能比较稳定的河流所提供的沉积物粗,后一种河流沉积物在进入三角洲就多半受到分选。 (4)河流流量变化与盆地能量体系变化的时间关系业影响着三角洲地区的沉积作用。如果流量和盆地能量最大周期是同周期的,则河携沉积物将连续受到盆地作用的改造,如果是不同周期的,则实际上不受干扰的三角洲进积时期及受盆地作用改造的时期交替出现。 3 .三角洲的分类 (1)盖洛韦(W.G.Galloway,1976)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类,河流、波浪、潮汐直接控制三角洲的形成,按三者的相对强度划分三角洲的成因类型(如图2)。三角形三个端元分别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别称为:河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收稿日期]20050215  [作者简介]旷红伟(1969),女,1992年大学毕业,博士,副教授,现从事储层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地质记录中三角洲类型的识别 旷红伟  (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高振中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以现代沉积学为指导,以露头、岩心、录井、测井 及各种新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从油田实际地质工作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沉积学研究,从各种复杂的地 质现象中,总结了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特别是河控型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等 古代三角洲类型的特点: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扇三角洲体系中, 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而河控型扇三角洲与旱地扇或扇三角洲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 以牵引流沉积占绝对优势,而后者重力流沉积相当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总体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辫 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是最主要的沉积单元,岩层中层理构造发育,砂体侧向迁移形成的侧积交错层 是主要的沉积构造;低弯度河三角洲以较粗的砂岩区别于曲流河三角洲,以较低的砂岩含量区别于辫状河 三角洲,以缺少重力流沉积而区别于扇三角洲。为今后油区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识别特征 [中图分类号]TE121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2031704 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与古代三角洲沉积有关。笔者从地层记录中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低弯度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出发,结合油田沉积地质研究的实例论述如何对它们进行识别。 1 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通常显示出以曲流河作用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发育较完全[1] ,这类三角洲的特征较明显。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包括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通常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河漫微相及河漫湖、河漫沼泽微相组成,总体特征类似于曲流河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远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支流间湾微相组成。2 扇三角洲与河控型扇三角洲通常意义上的扇三角洲沉积是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2,3]。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我们通过对克拉玛依油田某区二叠系上统下乌尔禾组12口井、1000m 余岩芯的详细观察、描述以及岩石薄片和光面的研究,800多口井的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特别是对15口井的E M I 成像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认识到下乌尔禾组沉积相属河控型扇三角洲相沉积,以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前扇三角洲不发育。这类三角洲最明显的特征是沉积过程受河流作用的控制,以河道沉积为主。在常年有流水的潮湿地区,扇三角洲平原多为砾石质辫状河组成辫状河平原[1],地形较平缓,河道多、切割浅,且迁移快,不固定[3,4];砾石坝中发育弥散的平行层理,而河? 713?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4月  第27卷 第2期Journa l of O il and Ga s Technology (J 1JP I ) Ap r 12005 Vol 127 No 12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_贾开富

第31卷第4期2011年12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31No.4Dec.2011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1)04-0064-06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建筑结构分析 贾开富,戴俊生,刘海磊,王 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266555) 收稿日期:2011-03-24;改回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贾开富(198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区构造解析 摘要:本文应用建筑结构分析法研究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根据取心井岩心观察识别出12种岩相类型;通过连井剖面对比和测井曲线识别,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定义了7级界面;在岩相识别和界面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7种结构要素:河道滞留沉积(CHL )、 河道充填(CH )、纵向砂坝(LB )、横向砂坝(TB )、落淤层(FS )、越岸细粒沉积(OF )和洪泛平原细粒(FF );建立了砂体建筑结构平面组合模式:平面以河道充填(CH )和砂坝(CB )为主。关 键 词:建筑结构分析;岩相;层次界面;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TE122.2+ 4 文献标识码:A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A.D.Miall 教授提出了建筑结构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岩石相组合、 划分层次界面,研究结构要素来研究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进而描述河道储层砂体的非均质性,建立储层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1]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现已成为认识 河流相各种储层内部非均质性的有效途径。国内也有学者开展了油田地下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李阳等把结构单元分析法应用于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 陶组上段(岩心)研究,分析了其5-1+2砂层组河流沉积的结构单元 [2] ;李双应等以结构单元分析为基 础,结合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特征等因素,研究 了孤岛油田馆上段5-1+2砂层组的河流沉积模式 [3] ;渠芳等建立了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精 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 ;冯建伟等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辫状河沉积体为 例, 建立了结构要素定量模糊识别模型,并编成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最后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展布模型 [5] ;黄文科等研究了胜坨油田 沙二段34小层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建立了34小层砂 体的内部建筑结构模型[6]。此外,马厂油田[7-8] ;河南 双河油田[9];大庆油田[10-15] ;苏北的范庄油田[16],大港 的羊三木油田 [17] 、孔店油田[18] 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方法的提出是为了满 足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储层横向精细预测的需要。塔河油田一区目前尚没有该方法的应用,本文以建筑结构分析法为指导,对工区内三叠系下油组储层作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为砂体横向精细划分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1区域地质概况 塔河油田一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在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轮台县城以南约54km 处,东距沙漠公路1km 左右(图1)。其位于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桑塔木构造上,东邻达里亚背斜构造, 西接艾协克背斜构造,南邻满加尔坳陷,北与阿克库勒断块潜山背斜构造带相连。 塔河油田一区构造是艾协克南-桑塔木盐边构 造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下油组顶部构造形态为典型的低幅牵引背斜,长轴方向SW-NE 向,与断层的延伸方向一致。背斜南翼稍陡,并被南北两组断层

扇三角洲与辫状河三角洲区别

1)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辫状河沉积为主,常包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砂砾岩夹杂色泥岩 结构:成熟度低。 构造:较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块状层理,成层性差 2)扇三角洲前缘 最主要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发育区。 三个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席状砂。 3)前扇三角洲 浪基面以下。 灰色波状、水平层理泥岩、粉砂岩,含介形虫等化石 扇三角洲平原应该以辫状河的牵引流为主,和辫状三角洲平原比较在在沉积环境上不同,一个是还原环境,颜色为黄色、黄绿色等暗色调为主,一个是氧化环境,以红色为主。 扇三角洲与辨状河三角洲区别: (1)定义:前者是冲积扇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后者是辨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 (2)形成环境:前者形成环境前者湖(海)岸地形高差较大,盆缘斜坡较陡,离物源较近,物源供给充足。后者通常形成在湖盆的短轴方向,当盆地长轴方向斜坡较窄、物源较近时也也可发育。该类三角洲的岸上与水下的斜坡坡度较大,湖岸离山麓近,河流短,只发育到辫状河阶段就进入湖水。 (3)三角洲平原:前者是冲积扇,包括片流、瞬间流、泥石流、筛状沉积;后者是由众多的辫状河道或辫状河平原组成。辫状河道充填物为宽/厚比高的、宽平板状的、沿倾向的多侧向砂岩带。底部冲刷面具有比较平缓的特征,表现为低度的地形起伏。河道充填层序主要由砂岩所组成,也常见砾岩。辫状河道的沉积单元包括成互层的横向沙坝或纵向沙坝或它们两者的透镜体,并掺夹有丰富的,j、到中等、从砂到泥充填的冲蚀橹。其详细的内部结构是复杂的,但多个沉积单元完整叠台起来就会产生广泛分布、均一组成的厚单元。与冲积扇相比,辫状河沆积物以河流体系的高度河道化,更深、更持续的水流和很好的侧向连续性为特征。 (4)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的重力流沉积由陆上碎屑流沉积物演化而来,并存在于三角洲前缘的上部层序中;辨状河三角洲前缘重力流沉积物,集中在较低的前三角洲与盆地平原环境中。扇三角洲河口坝发育差甚至不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