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2020年最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萧县实验小学申报的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于2017年9月由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正式批准立项。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萧县实验小学负责人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近几个月的论证与研讨,今天正式召开本课题的开题会议。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

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们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课题。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 王中亚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带来了语文教育任务的深化与创新,这就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确立新的评价标准。新标准应重视对课堂质性的评价,宜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16年9月13日上午,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北师大举行,会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会议具体确立发布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共含18个要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要素正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培养和发展,是所有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努力探究的新领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势必带来语文教育任务的变更,新的任务需要采用新的语文教学新策略来完成,而“教学评价则是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研究、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育任务的再认识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自在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语文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用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的观点来概括就是:“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又赋予了语文教育更深层次的任务,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二、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核心环节。新的语文教育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明晓核心素养理念赋予的课堂新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操作并完成它。分析、研究新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不难发现其对语文课堂大致有如下要求: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来源:《中学生物教学》2017 年第 7 期 作 者:赵占良
[日期:2017-07-30]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5 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 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 有人文关怀。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 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 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 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 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 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 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 课活动也需要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下 面主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谈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 课的一些思考。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 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 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 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 话、欠精细、效率低等。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 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 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 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 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 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 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 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 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 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 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改革》观后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改革》观后感 开发区第十小学刘凤2月21日,我有幸在学校语文教研组的组织下聆听了崔教授的讲座《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改革》。崔教授擘肌分理、循序渐进地向老师们阐述了自己基于教育规律与时下教育现状所建立的教育理论,令人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讲座的内容是抽象的,但崔教授将抽象的内容与自己的所见所闻密切结合起来,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使得看似深奥难解的概念具体生动起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场讲座中,崔教授着重讲授了两大问题,即“何为核心素养”与“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围绕这两个问题,崔教授详尽细致地向大家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本质,并对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以下,我便谈一谈自己在聆听过后所获得的几点感悟。 首先谈到的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频繁出现的一个热词。然而,很多老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流于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要义。对此,崔教授从三个要点出发,解读了核心素养的含义,剖析出核心素养的本质所在。核心素养是“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因此,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本质上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面向全体学生,不可或缺。就此,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而喻。对于学生而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在

学习各学科中逐步形成学习技能、重要品质与正确的价值观,是受益终生的。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领悟核心素养,可以让我们对自我职业的定位从“教书匠”提升为“育人者”。在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我们既要“传道受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在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不断发展自我。 学科核心素养是与教学紧密相连的,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时,崔教授简明扼要地罗列出六大要点,即:确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实现深度学习;采用大单元备课;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探索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有效教学核心技术。毋庸置疑,崔教授的这六大要点为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育蓝图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其中,令我深受触动的是“采用大单元备课”。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习惯于教学的每一课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忽略了其本是单元教学的一部分。这便使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教学内容也逐渐变得枯燥琐碎。崔教授以建筑楼房譬喻,鞭辟入里地指出,教师应当提高站位,将视野提升到单元教学的高度上来,立足学生本位,设计真正能有效推动教学发展的方案。我想,这正是一位教育家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上所提炼出的教育智慧,弥足珍贵。 总而言之,这堂讲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契合教学实际的重要理论,更重要的是极富启迪意义的教育思想。立德树人,完善教学,这正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在探索核心素养之路上孜孜以求的目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萧县实验小学申报的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于2017 年 9 月由安徽省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正式批准立项。 本项课题研究得到了萧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萧县实验小学负责人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经过近几个月的论证与研讨,今天正式召开本课题的开题会议。本人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 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 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 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 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 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

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 长期、实在的功效。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 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 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 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 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 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 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 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 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们 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昆明市晋宁区晋城第四小学陈永娇 今天从《评价万花筒》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文章,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疑惑。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

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

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的研究、幼儿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幼儿科学教育策略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方面国内外学者对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及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研究,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建设研究较少。 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纵观国内外研究综述,大部分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体系以及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通过学者们的研究,笔者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研究对课程改革具有较大价值,且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主要存在于社会领域及课程实践与存在问题,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课程建设研究较少。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现状审视及归因分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现状审视 1.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定位不足 由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的操作性难度大,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制定宏观化明顯,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容易忽视幼儿情感,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整体性强灵活性不足这些原因导致核心素养培养定位不足。 2.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统一化要求强,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过多基于外部需要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3.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化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组织方式较为单一,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组织中教师过度把控,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途径较封闭。 4.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评价影响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评价主体及评价对象较单一,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评价评价内容较片面,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评价评价方式简单化。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现状归因分析 1.政策上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 2.教育相关部门对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认识不全面 3.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建设程度较低,有待完善 4.教师对科学教育课程观念偏差,核心素养认识度较低 5.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认识存在偏颇,参与水平不高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一)在文化基础方面,科学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素养。 科学教育活动能激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及周围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萌发幼儿勇于探究的精神。科学活动进行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地教学文案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地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困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新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甚至考试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提出了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高中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命观念是学生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理性思维是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科学探究是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让我们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实验资源,关注学科多向联系,体现生物教学实践性、融合性,形成重要课堂教学成长力量,以成功塑造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那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核心素养能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呢? 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可知其给了我们启示和指引。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要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提炼学科的大概念;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需要设计与核心培育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逆向设计是以“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也就是老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这也就避免了现在存在的“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的‘聚焦活动’的教学”,也避免了“缺失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的‘聚焦灌输的教学’”。在逆向设计中,还追求“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的‘理解’,而不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通过本书阅读知道理解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从而更好更透彻的对“理解”有了感悟。 因此通过阅读本书知道“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3113856.html, 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作者:张选庄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上逐渐地发展起来,逐步摆脱贫困,在教育方面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农村地区人民对于教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在逐年升高。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新课改在农村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仍然差强人意,如中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当前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标准单一、方式单调等问题,影响着教学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甚至于目前的这种教学评价还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教学评价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式单调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在20世纪进行的一次革命性的课程变革。在新课改中提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大多立足于现在与未来,关注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大多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提出来的,因此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堂评价的方式过于单调。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城市中的一部分学校已经在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了针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等因素、文化的制约,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没能深入到教学中,因此,课堂评价时采用的还是传统单一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单方面的评分式评价。这种评价的方式大多是即时的,也就是说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是即将结束的时候完成这一评价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分,用分数来比较学生的优劣以及对于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這种与考试类似的教学评价方式,实际上并不能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模式大多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难以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不足。同时教学评价只通过评分的方式来进行还会让教师逐渐习惯于对学生的机械性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导致了教学评价的模式僵化,彻底失去了其应有的促进教学进步、完善教学课堂的作用。 2.评价标准单一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落地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落地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为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那么,怎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

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二项核 心素养,在设计“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