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1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1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1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精彩书摘(一)

初唐诗人之杜审言

我们接下来讲唐朝初年近体诗的完成这样一个主题,上文我给大家介绍了王绩。由于时间关系,我要尽量把握一些重点,而杜审言是初唐近体诗完成之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作者,所以今天我们再来看杜审言的一首律诗。

杜审言,字必简,要推求他的祖先,最有名的一个人是晋朝的杜预。杜预是杜审言十一代的远祖,他本是一位名将,平吴有功,封为当阳侯;同时也是一个大学问家,为“十三经”里边的《左传》作过注解。据史传记载,杜预是京兆长安人。后来到了南北朝的时代,北方大乱,杜审言的一个先世的祖先就迁居到湖北的襄阳。再到后来,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在巩县做县令,又迁到了河南的巩县,所以他的籍贯是相当复杂的。

杜审言诗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五言律诗上。明朝的一个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其文学批评著作《诗薮》中说:“唐初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他说,如果要讲到唐朝初年五言律诗的完成,我们一定要推尊杜审言为其中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难道在唐朝初年就没有其他人写五律了吗?当然不是。王绩是隋末唐初的一个人物,他的时代比杜审言还要早一些,而他那首《野望》已经是完成得很好的一首五律了,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说等到杜审言才算完成了呢?因为杜审言的诗在对偶之间,其句法的结构更细腻更复杂了。王绩的诗当然很好:“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就是说每一棵树都呈现出凄凉而美艳的秋色,每一个山头上只剩下落日的馀辉。这两句简单而平顺,我们一看就懂了,可是杜审言的五律就不是这样了。我以前曾经多次说过:中国的文字是单形体单音节,而且中国的文法也不像西方那么严格,所以特别适合于对偶。可刚刚尝试运用对偶的人,他们对于句法结构怎么样变化,安排得不是很好,因此,他们虽然也对偶,却总是对得太平顺。我们知道,对偶的复杂化是律诗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虽然一段历史的演进很难说是从某一个人才开始的,可整个的、根本的潮流必然有某种趋向,而杜审言的五言律诗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趋势,所以我们才说杜审言是初唐近体诗完成的一个重要作者。

我们说杜审言重要,不仅是因为他在整个唐朝的诗歌演进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他对于后来的杜甫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你要知道,天下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因缘的。佛家常常讲三世因缘,讲轮回转世等等,可我们还不是讲这些,而是说:一件事情的出现,一个天才人物的完成,往往是由种种机会、种种因素促成的。杜甫之所以成为唐代的一个最重要的作者,我以为这与他的家学有很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初唐诗歌注重对偶——相对的两句要平仄相反、词性相同。那时的一些诗人写了很多这样的作品,有的确实不错,具有很好的艺术性。可是,中国文学批评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说一定要重视你诗歌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情意的品质和数量,也就是诗歌的思想性。而当时那些写近体诗的

人,他们只注重字面上的声律和对偶,声音很好听,对得也很工整,但是其情意的质量却比较肤浅。于是后来从初唐演变到盛唐的时候,就出现了复古的一派。陈子昂就是提倡复古的一个重要的作者,李白同样重视复古,他们轻视律诗,所以他们的律诗特别是七律,都没有很高的成就。等到杜甫出现以后,他不仅对于古体诗的好处、思想性这方面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于近体诗的好处、艺术性这方面也能够接受,以他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对于诗歌的各方面兼容并蓄,成为唐朝的一个真正的大家。以前哈佛大学有一个老教授 William Hung,中文的名字叫洪煨莲,他曾经把杜甫的诗翻译成英文,书名就叫做 The Greatest Poet of China,所以杜甫一直被人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个诗人。

杜甫不轻视律诗,他的律诗成就非常高,可以说,中国的七律是从杜甫才写出最好的作品。因为你要对偶,五个字还好对,七个字就太麻烦了,所以对的时候就容易死板。而杜甫之所以能把律诗写得这样好,这与他祖父的律诗写得好有相当大的关系。他在给他儿子所写的一首诗中曾经得意地说“诗是吾家事”,他叫他儿子也作诗,说作诗就是我们家的家传,可见他是很尊重其祖父的。不但如此,就在他早年刚刚学习写律诗的时候,就已经明显受到了杜审言的影响。比如杜审言写过这样两句诗:“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绾”,就是说拿一块很软的丝绸或丝线,把一个什么东西缠绕起来;“绾雾”指缠绕着烟雾。是什么?是嫩绿的枝条。因为刚刚长出来,所以还很“弱”。这个“弱”就是说枝条very soft,very gentle,还是很柔嫩的。“牵风”是被风牵引,是什么被风牵动了?是紫色的藤蔓。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一些草木刚刚长出来的柔嫩的枝条是有点紫色的,然后才慢慢变成绿色,所以称为“紫蔓”。如果让我们用通顺的句法来说,这两句可以说是:柔嫩而碧绿的枝条被烟雾缠绕着;紫色的刚出生的藤蔓被风牵引得很长。可以看出,他在对偶之中不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那样很平顺地展开,而是有了一种颠倒——他可以把动词或形容词搬到前面去说;另外,他把用散文需要很长才能说明的句子,只用了很短的两句就说清楚了,把文法浓缩而且简化了,于是有了一种颠倒错综的变化,这是杜审言在五律创作中最可注意的一点。

我们从杜甫早期的诗里边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受其祖父影响的痕迹,比如杜甫曾写过这样两句诗:“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着”是沾湿了,“林花着雨”就是说林子里边红色的花朵沾湿了雨点;“燕支湿”——朵朵红花好像是女子脸上所擦的胭脂,而那沾湿的雨点就像是胭脂色的脸上被泪痕染湿了。“水荇”,《诗经?关雎》上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是水里的一种植物。这句是说:因为风吹着水,水就向一个方向流得很快,所以水中的荇菜也被风牵动,像翠色的带子一样流得很长。前面杜审言那首诗说是“牵风紫蔓长”,这里杜甫就变成了“水荇牵风翠带长”了,你看他的变化、他的继承,他不是死板地继承,但这中间的确有受到影响的痕迹。

《锦瑟》主题解读

《锦瑟》主题解读 我认为《锦瑟》主旨是诗人自伤身世。李商隐的爱情诗尤为出名,像两首《无题》,其中均有传诵千古的佳句,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如果这首诗被看做“悼亡诗”,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然而若再深入挖掘,“悼亡”也可看成是自伤身世的一种表现。李商隐一生仕途不得志,然而起初婚姻的幸福美满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妻子王氏的早逝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让他的精神世界开始迷茫,在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中,他更加感伤自身坎坷多舛的身世,于是造就了这首“独恨无人作郑笺”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在演奏,它悲凉凄苦的音调勾起诗人的满腹愁绪,奠定了全诗凄婉哀愁而又隐晦的感情基调。诗人倾听弦声,音乐悠悠中,他回忆起自己的经历。诗人已经步入中年了,曾经的年华早已不待人,只顾匆匆离去,可是记忆却历历在目。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寻觅不到,曾经的春风得意被现实狠狠地打垮,岁月的沧桑给诗人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妻子已然不在,风雨之中徒留诗人一人黯然神伤,那些曾美好的时光终成记忆,幸福却也永远回不来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究竟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谁还分得清悠悠琴声,如梦如幻,梦幻中的诗人有些迷茫,若心找不到方向又该怎么办诗人的身世正是在这惘然之中,诗人本是最无辜,偏要夹在两党之间处处受排挤、打击,他便迷茫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没,空有满怀壮志却有施展的机会,何其可悲啊!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万物朦胧,若有若无地让人心怀期待。可是那理想的缥缈是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在前方,诗人却永远无法到达,正如那海市蜃楼,美好的终究是幻影。诗人心中的凄凉悲苦,根源是他那浮萍般的身世,他在人事中浮沉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孤零零的诗人让他笔下的诗句都虚无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到哀痛,年华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苦涩的悲哀。在明月有泪的悲凉里,在良玉生烟的缥缈中,诗人回忆他的年华往事,追忆昔日的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年华流逝不等人,而我的远大抱负已然成空。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 温庭筠 篇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思索的。在中国的韵文的各类的文学体式之中,有一个传统,就是“文以载道”,读诗也讲究诗教,说“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我年轻的时候,很不赞成这一套说法。文学就是文学,艺术就是艺术,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它载道呢?诗歌的本身,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诗是教化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以为一般衡量文学,有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的人喜欢用道德和政治的尺寸来衡量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用美学的艺术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文学作品。一般说来,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诗教。“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是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它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的。 词,我认为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为什么叫做词呢?其实只是歌词的意思。从隋唐以来,中国有一种新兴的音乐,这种音乐是中国旧有的音乐融汇了当时外来音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词就是配合这些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歌唱的歌词。所以词本来并无深义。词,就是歌词的意思。这种歌词,最早是在民间流行的,后来士大夫们这些读书人,他们觉得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五〕锦瑟 发信站: 水木社区(Sat Jun 29 09:20:17 2013), 转信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上次讲了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这首诗接近于杜甫的风格,李商隐的诗总是有两类,一类是与旧传统相近的,一类是有他自己的特色的。所谓他自己的特色,就是说,他用很多的典故,都是神话,而他究竟写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事件,找们很难说明白。他这一类的诗,我要举一首例证,就是《锦瑟》。《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代表作,历代很多诗选都把《锦瑟》选为李商隐的第一首诗。我曾经尝试过把李商隐有他自己的特色的这一类诗加以解说,我曾经讲过他的一首诗《嫦娥》,曾经写过文章分析他的《燕台诗四首》,还分析过他的另外一首诗《海上谣》。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一个路子,来了解他这些不容易懂的诗呢?我个人的意思是,最好先从诗里边情感的本质去了解。就是说,这个情感是为什么而发生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事件是难以确实地来指明的,所以我们就先从他的情感的本质来加以探寻。李商隐有的诗虽然在理性上难以说明,可是在感性上确实是可以感动你的,这是他的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他的这首《锦瑟》。 李商隐的诗有的时候叫做《无题》,有的时候他取开头的两个字作为诗的标题,像《锦瑟》。虽然诗的题目是《锦瑟》,但这首诗并不是真的只说这种乐器。我们刚才说了,诗中的形象很重要,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字的本身。你先不用管它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它的形状,它的声音,它的本意都是有作用的。“瑟”是一种乐器,所谓“锦”者,是说“瑟”上装饰得非常美丽,这就叫“锦瑟”。“锦瑟”两个宇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一个就是它的美好;还有就是不管说“琴”,不管说“瑟”,它们奏出的音乐是可以传达情意的。中国对于琴瑟有一个传统,你心里边有什么样的感情,你就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来。古代有个钟子期,当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高山,他没有说出来,钟子期一听就知道他的情意在于高山;他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他不用说出来,钟子期一听就知道他想的是流水。中国的古人一直相信音乐是一定能够把你的内心的情意、品格都表达出来的。 “锦瑟”还有一个典故,古时候,天上的泰帝(是天上最高的神仙)手下有一个仙女,就是素女。有一次,泰帝请素女鼓瑟,弹什么样的瑟呢?就是这个锦瑟。据说,锦瑟上面有五十根弦。一般来讲,中国所说的琴有两种,有五弦的琴,有七弦的琴,中国所说的筝一般是十三弦,琵琶是四弦,可是这种瑟竟有五十根弦,它比所有的乐器都繁复,所以这种乐器弹出来的声音就比所有的乐器都悲哀。素女弹瑟发出的声音太悲哀了,使听者流泪,泣不可止。泰帝说,没有人能够忍受这样悲哀的音乐,就把瑟的弦减少了,“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所以后来的瑟最多只有二十五根弦。 所以说,光是“锦瑟”两个字在本身的文字上,在古典的联想上就有这么多的含义。“五十弦”所传达出的是那最繁复、最悲哀、使人不能忍受的感情。我以前说过,诗人的

叶嘉莹--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间题,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心,指情意;物,指形象。词比较注重比兴,即用一个形象做比喻,传达情意,或者看到一个形象,引起情意感动。但不论比还是兴,都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与感发过程。而诗则不同直接叙写它除了比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法,那就是赋。赋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直陈其事”。这并不是说,赋就不需要物对心的感发作用。要写出一首好诗来,必须象《毛诗序》中所说的那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怎样去评价一首诗的优劣?许多人常常迷惑不解:人们讲形象思维,是不是有形象就是好诗呢?一首好诗,它的每一个形象都有它的目的与作用,而不是杂乱地堆砌在一起。作者先写出美好的背景,衬映出人物的美好。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虞炎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形象都很美丽,紫藤、花树、黄鸟、青枝,丰富多彩。但是,这些形象没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和目的。他用“拂”来描写堤上的柳条、柳絮。藤给人的联想是缠绕,拂字放在它后面就不自然。虞炎这首诗第一句就给人凌乱、堆砌之感,说明作者缺乏内在的感动。第二句“黄鸟度青枝”也不行。度,从这一点到那一点。温庭药《菩萨奋》中曰:“鬓云欲度番腮雪”,形容女子在枕上一转头,长发由腮度过的样子。周邦彦也有一句词:“风格遥度天际”。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黄鸟怎样“度”青枝,飞过去还是蹦过去?不清楚而又不贴切.不能感发读者,所以是失败的诗。这首诗前两句整个地看形象虽然多面美,可是不能集中起来产生感发读者的作用。诗必须有完整的生命。 是不是一首诗有了诸多形象的统一性就行了呢?并非如此。评价一首诗,还应当注意它意境的深浅,层次的高低,这是诗人之间很重要的一个区别。例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的诗较之谢眺的诗兴象高远。何谓兴象?它与形象有何不同?具体地说,虞炎的诗只有形象,面无兴象,也就是说没有形象对读者的感发作用。兴象也有所不同,有的纤细,有的幽微,有的高远,变化万千。李白的诗兴象高远,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象开阔宏大。他的这首《玉阶怨》,同样有这一特色。谢眺、虞炎诗中都点明了“思君”,而李白不写一个“怨”字、一个“思”字,思与怨的感情仍溢于言外。诗中的玉阶、白露、秋月、水精帘等形象,构成一个统一的色调,一个基本的境界。第一句中,“玉阶”、“白露”两个形象,洁白而有光辉,互为映衬;中间一个“生”字,既有增加、生长之意,又有时间的感觉,表示那女子已在玉阶上站了很久。因此,后边接着写“夜久侵罗袜”就很自然。“侵”,从外面侵袭进去,写出了外界的寒冷,人被包围侵袭的感觉。李白不像谢眺、虞炎那样写思君,没有明说,但在形象中传达了孤独、冰冷、寂寞、没有温暖、没有安慰的感觉。后两句写得更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却下”,更垂下之意。这女子在寒夜白露的包围中,没有回去安睡,仍透过水晶帘望着秋月。“水精帘”,晶莹透明,洁白无瑕。什么人的感情像它一样纯洁美好?李白没有明写,却使读者感到这女子以及她所怀念的人的高洁。“玲珑”,是古代一种中间雕有花纹的圆形玉器。明月上有阴影,形似桂树、玉兔,恰如一块玲珑美玉。李白之诗,将女子思君的情思发展到了一片高远的境界。虞炎的诗当然比不上李白的这一首,谢眺也只单纯地写了“思君”,不如李白还写出了人的心灵、感情、品格的高远。上面的三首《玉阶怨》,有失败的,有在一般程度上成功的,也有能使读者感情、品格为之升华的好诗,我们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答案

《迦陵诗词稿》之咏荷(一) 1【单选题】叶嘉莹的《咏莲》写于()夏。 A 1962年 B 1956年 C 1940年 D 1938年 2【单选题】阴历的六月按照中国的传统是那种花的月份? A 栀子 B 桂花 C 荷花 D 蔷薇 3【单选题】“莲花何旖旎”中“旖旎”的意思是()。 A 颜色鲜艳欲滴的样子 B 随风摇摆的样子 C 娇美的样子 D 花瓣浓密的样子 4【单选题】《爱莲说》的作者是()时期的()。 A 南宋;朱熹 B 唐;韩愈 C 北宋;周敦颐 D 北宋,程颐 5【判断题】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6【判断题】《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7【判断题】“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8【判断题】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9【判断题】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10【判断题】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迦陵咏荷.(二) 1【单选题】《尔雅》中解释荷花时将荷花的叶称为()。 A 薏 B 蔤 C 茄 D 蕸 2【单选题】“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节选自李商隐的()。 A 《赠荷花》 B 《登乐游原》 C 《夜雨寄北》 D 《暮秋独游曲江》 3【单选题】“何当百忆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这句诗出自? A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B 《赠荷花》 C 《暮秋独游曲江》 D 《送臻师》4【单选题】叶嘉莹人生很曲折,几经飘零,最后定居在哪里? A 多伦多 B 巴黎 C 渥太华 D 温哥华 5【单选题】《木兰花慢·花前思乳字》中“愁听”的“听”是()。 A 仄声 B 平声字 C 入声字 D 韵字 6【单选题】《木兰花慢》的体裁是 A 赋 B 小令 C 散文诗 D 长调 7【单选题】下列诗句中,与荷花无关的是()。 A 出淤泥而不染 B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C 植本出蓬瀛 D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生平 8【单选题】“枨触于心”中的“枨”字读音同()? A 畅 B 诚 C 帐 D 张 9【判断题】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10【判断题】《妙法莲华经》是道教的经典经书之一。× 11【判断题】叶嘉莹的乳名叫“荷”√ 12【判断题】叶嘉莹回国讲诗词是因为中国给的报酬很多。× 13【判断题】“珠泪暗中倾”中的“珠泪”指的是荷叶上的露珠。√

叶嘉莹:《行行重行行》

叶嘉莹:《行行重行行》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 行》,我先把它读一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 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 。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 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 “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

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而且,如果你的内容果然很好,你的声音果然能配合你的感情,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法则也一样能写出好诗。“行行重行行”,就完全不符合格律诗的法则。首先,这五个字里有四个字是重复的;其次,这五个字全是阳平声,一点儿也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然而我说,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这话真是很难讲清楚。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现在我们先说第一种。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也不能够复返了。但现在我要举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2欧阳修(三)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2欧阳修(三) 好,我们现在要结束欧阳修。在结束欧阳修以前,我不是说要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吗?我要举两首不大好的小词,跟欧阳修所写的一首意思很相近的小词来比较。我们先看欧阳修的这一首词,写的是江南的一个采莲的女子。很多的词人,都曾经写过美丽的女子,也写采莲的女子。我们先把欧阳修所写的词念一遍,然后我再把别人所写的,也是江南的美丽的女子,给大家作一个比较。然后,我们再回来讲欧阳修的这首词,你就明白什么是有境界了。我们先把欧阳修这首词念一遍: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蝶恋花》现在先不讲,你已经觉得这小词写的情味悠长,是很美好了。他写这个女子的衣服是窄袖轻罗,写了这个女子的首饰是暗露双金钏。美丽的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她身上配戴着金银首饰。好,你现在看另外一个人,也是写美丽的女子,也戴着金银美丽的首饰。他是怎么写的呢?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词要有境界,品格才会高。有的词没有境界,内容空泛,确实是淫靡的。这是《花间集》里边一个作者欧阳炯的词: 二八花细,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理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南乡子》二八一十六岁,戴着美丽的花钿等饰物的一个女子,她胸前如雪脸如莲。你可以写美丽的女子,她的容貌衣饰都可以写,你要从她的容貌衣饰里边写出她的品格。胸前如雪脸如莲的描写,没有品格在其中。“耳坠金环穿瑟瑟”,这个女孩子也戴着首饰,戴着耳环,穿的是瑟瑟,瑟瑟是珠子之类的穿戴在耳环上边。霞衣窄(zhè,入声),五彩的彩霞一样的衣服,很紧身的窄小的衣服。“笑倚江头招远客”,这个女子可能是个渡船的摆渡的女子,所以她笑倚江头招远客。这首词丝毫也没有深义。 还有一个薛昭蕴,也写了美丽女子的一首词: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 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浣溪沙》 欧阳修说越女采莲在秋水畔,越女也采莲,越女也淘金,在春水上。头上戴着步摇,《长恨歌》形容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一种首饰,你一走,随着行步而摇动的。佩鸣珰,身上还戴着鸣声丁当的玉佩。沙洲上的一阵风吹过,那江上岸边传来青草的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我们不是说女子的眉毛像远山吗?我们不是讲过山眉玛?韦庄的词“一双愁黛远山眉”。她说她不为远山凝翠黛,她带着一种愁恨面对着斜阳。为什么呢?因为她所怀念的所爱的男子没有来。“碧桃花谢忆刘郎”,这用的是中国一个神话的传说。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见《太平御览》引文),这里用这个故事,说碧桃花都谢了,可是她所爱的男子没有来。 这首词写的有一点感情,是一个女子相思的感情,但是写的很肤浅,没有境界。我所以要提出来,就是为了与欧阳修的词做一个比较,来证明王国维所说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微妙的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同样写美女,同样写她的衣服,同样写她的首饰,怎么就有了境界了呢?怎么就有了高格了呢?现在我们就来看欧阳修的那一首词。他说“越女采莲秋水畔”,

锦瑟

《锦瑟》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流行“朦胧诗”。人们为什么喜爱“朦胧诗”?原因在于这些诗歌体现了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负责性和微妙性。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位写“朦胧诗”的大师,他叫李商隐。尤其是《锦瑟》,其主旨和情感,让人煞费苦心。今天我们学习此诗,结合我们的人生实际来体会其诗歌的内涵。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红对勾》等资料,解决注音。 师:我们集体的朗读两遍。(教师板书题目“锦瑟”。)请同学回答,题目的意思。 生:题目“锦瑟”,一种可能就是“无题”,题目“锦瑟”取自诗歌首句前两字。因为宋词就是这样。其名字取自前两字。还有可能就是借助于“锦瑟”,表达一种带有一种诗意,来回忆人生,书写感慨。 师:回答很对!这是一首广为传颂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意思,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是爱情诗,写思念不能相聚;有人认为是悼亡诗,表达对自己亡妻的深情思念;也有人认为是咏物诗。我们今天想从人生的感触来理解此诗。 请我们通读全诗,初步感知诗的意思。 生1:首句可以理解为,借助于锦瑟,来追忆我的人生岁月—— 生2:“一弦一柱”即弹奏的意思,诗人在弹奏音乐中,追念昔日的一切。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有许多感慨,有似乎难以表白。 生3:“思华年”可以理解为诗的主旨,下面的颔联、颈联正是诗的主体部分。 生4:“庄生晓梦迷蝴蝶”,可以理解为人生如梦,恍惚中错过的青春岁月。 而“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春心,魂化杜鹃,是遗恨,更是思念和追求。 生5:这是用典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诗人的情感与追求。 生5:“沧海月明珠有泪”,珠生于蚌,蚌向月张开,以养其珠;也有南海鲛人,泪化珍珠。我们理解为泪水化珍珠,眼泪使人灵魂净化。 “蓝田日暖玉生烟”宝玉深埋于地下,上空升出烟云,阳光下更为分明。我们理解为寓意一种美好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 生6:“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难以释怀;在当时诗人身处其境,凄迷难辨。如今物是人非,一切如水中月,镜中花。 教师: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诗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当然这种回忆是痛苦的,也可能是美好的。我们可以归结为:青春,短暂而困惑;追寻,遗恨而执着;泪水,纯洁而升华;境界,神往而超越。也就是说,中间四句正是诗人情感的四个片段。 “一弦一柱思华年”,人生短暂,可是又是那么值得珍惜,值得我们去回味,可是人生又是难以言说,揭开人生之谜,是多么艰难啊!有多少次,我凝思、畅想,也试图从古代文人诗情哲思中想受到启发,来解开这个“迷”。

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叶嘉莹先进事迹1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

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精编版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与现代诗和西方翻译来的诗歌都不一样。跟文言文比起来又少了一些死板与匠气,更加自由与写意。词在古代本身又是可以唱出来的歌词,它本身就会跟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另一个方面来说,它的表现方式与中国画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些画面和曲调,我们也能联想到一些之前接触过的音乐美术作品,会帮助我们解读诗词中的意蕴。这样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不必刻意的去学,我们与古诗词天然有着共通的地方。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下生活,当文化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够打通诗词与个人的内心,就会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这种感受会在你接触越来越多的诗词之后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讲求厚积薄发。从最开始接触文言文,古诗词,我是到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之后才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在读到了足够多的古诗词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解读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能摸准这其中的脉络。看过了叶先生的解读,真正认识到要想把古诗词讲的这样透彻婉转动情,还是需要多年的修炼。 在第二讲中,叶先生提到“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到框架里去批评。”这真的是很现实的现象,之前有一段时间为了做诗词赏析而去赏析,为了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我自己尝试着总结出一套应对的规则,但发现这套规则对应的仅仅是题目,离开题目再去赏析文字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僵硬的怪圈,并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境。所以,做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从源流开始。从文字本身出发,从词本身出发,任何的方法其实都可以赏析关键是能不能真正理解各个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同样是在第二讲,叶先生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解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婉约含蓄是中国人说话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尤其喜欢这样的表现方法。温庭筠的词总是用很多的意象去代指一种气氛,一种感受。不直接的点破,而是用引起联想的方式来表达。而在西方理论中,每一个意象其实都是一个语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语码有不一样的意义。而他的词好也就好在,他对这样的语码的运用非常到位。一首看起来写女子梳妆的词表现的其实是展现了作者个人在政治上的怀才不遇。叶先生用这样的理论教我们怎么样去欣赏词,而不是仅仅是解释理解,而是把词放进一个文化谱系里,让我们可以在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中寻找词的坐标。在一个文化语境里去解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体味每一首词究竟是好在哪里,从源头去理解词人为什么使用这个意向,这个意象在这里代表的最终意义是什么。 叶先生在讲课时很喜欢讲词的内容时顺带说一些她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但是并不让人觉得跑偏,经常会从一首词讲到她的感悟又穿插一些其他诗词再回到这一首诗词本身上来,这样的讲法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有它的内在逻辑。 叶先生在书中提到“我们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之中一定要载道,一定要给他们讲出来什么样的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你要知道,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你有活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了一种不十分正当的感情。然而我以为,看一首诗,切忌只看它的表面。杜甫写过《曲江二首》,那是在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肃宗刚刚回到长安时写的,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许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杜甫怀有“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抱负,何以竟在朝廷百废待兴之时写出这种及时行乐的话来?然而如果你根据这两首诗就说杜甫把理想抱负都放弃了,想要及时行乐了,这是你不了解杜甫!因为人性本来就有软弱的一面,你说你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软弱或失望的时候,你说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那是骗人!如果你总是说这种虚伪的话,形成了骗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堕落了。如果整个社会都染上这种虚伪和说谎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也就都堕落了。真正伟大的诗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软弱与失意。比如杜甫,他眼看着肃宗朝廷的腐败和唐朝国力的衰落,自己不但无可奈何而且不久也就被贬出京,他怎能不产生失望的情绪?《曲江二首》实在是表现了诗人那时心中十分复杂的感情。如果大家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两首诗,可以参考我写的《迦陵论诗丛稿》一书中的《谈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诗十九首》中有的诗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来看《昭明文选》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我曾说过,《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同时你要知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

古诗十九首

中国是诗的国度,相对于叙事诗而言,抒情诗更占优势。这和西方文学以史诗开端,沿着叙事文学创作的道路发展截然不同。中国诗歌其中一源头《诗经》是透过情感来认识世界,主要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①的形式流传在人民口头的闾巷歌谣,《诗经》就此奠定了中国诗歌基本上是一个抒情传统。另一源头《楚辞》则是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她将一腔悲愤之情以奇幻形式喷涌而出,从一开始,就将恋情、亲情、忠君爱国之情、感叹个人怀才不遇、从容于时的悲愤之情等情感流动于诗中,使她产生永久的迷人魅力。到了汉代,《古诗十九首》的问世,使得中国诗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其作者拥有较高的文化教养,杰出的诗歌创作才华,和统治阶级的高级文人有别,熟悉民间文学,因而使其作品既具有一切民歌的基本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具有较高的文化气息。汉代五言诗的发展,使民间歌咏和文人创作到了东汉末年高度结合起来,《古诗十九首》正是民歌与文人创作结合的代表作品。它出现以后,受到历代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②,钟嵘誉之为“一字千金”③,胡应麟叹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④,王国维赞其“写情如此,方为不隔”⑤。有人甚至把它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 一、抒发人类情感的“基型”或“共相” 抒情艺术,先从情感谈起。情感是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情感是一种冲动,又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感受,又是一种反应,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并且以特殊的方式来表现心理活动的东西。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作品。文学是抒情的艺术,经典的文学作品多是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或是将这种人人体验的感受,但无法言说或不敢说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古诗十九首》便是这样的典范。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这三类感情都是人生愁苦的最基本的感情,叶嘉莹把它们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都是青年人或中年人,围绕着他们的无非是爱情,事业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正如爱情是永恒的话题,这些也是古往今来是成年人的人生困惑。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 苏轼(四)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可是柳永只是悲哀。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 《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 《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夏敬观说

《锦瑟》中的典故

《锦瑟》中的典故 1、庄生晓梦迷蝴蝶 【解释】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出处】《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示例】死离生别,一似~。——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投笔记?匈奴困超〉》【典故】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诗文中的“庄周梦蝶”意象】 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了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庄子《齐物论》“梦蝶”的寓言故事充满了梦幻迷离: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又有什么分别呢?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栩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人们虽然对蝴蝶有大量的描写,但把蝶与梦联系起来演绎庄周梦蝶的故事,借此抒怀的,应首推梁简文帝萧纲。他在《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简文帝虽贵为帝王,但身为傀儡的他终日如履薄冰,此时多么希望化为庄周梦中之蝶,来消解心中的忧愁。此后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他们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人生本如蝴蝶梦一般,变化莫测,昔日的东陵侯,现在成了城外的种瓜人,富贵哪有定数,又怎值得去追求呢?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灭时,整日也如在梦中:“鹿疑郑相

古诗十九首(叶嘉莹)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失意、人生的无常。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 渊明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