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竞争力的综合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竞争力的综合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竞争力的综合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呈现出不同竞争力的综合原因分析

(一)市场供求的引导是当前行业分布和竞争力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民营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立足市场、面向市场、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遵循供求规律的引导就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和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交易成本低、组织层次简捷,具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它们具备了对市场供求做出灵敏反映的机制和能力。另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很少获得政府的倾斜性支持,但也较少受政府的行政干预,经营机制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都可以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进行决定和调整。这些都为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初期,我国经历了一次重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国家资源重点向重工业倾斜,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同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却长期处于短缺状态,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供不应求。对生长初期就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外的民营企业来说,自然会凭借与市场经济的天然联系,从市场需求出发,生产市场短缺的日用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小、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所以民营企业大量进入面向日常生活的最终消费行业。在“短缺经济”时期,市场需求非常巨大,企业生产多少就能销售多少,存在着很大的利润空间,为这些行业大量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再者,民营企业市场反应灵敏, 应变能力强, 与顾客和市场联系直接,这也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积累下了足够的资本,为以后在相关产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行业的行政准入是造成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分布和不同竞争力水平的政策原因我国一直存在着对民营企业行业准入的限制,尽管这种限制是出于维护国家经济命脉、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一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多还是由于意识形态和观念因素造成的。例如,在国务院1990年1月颁布的《关于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中,规定“国家允许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和其他没有限制经营的行业;国家不准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事金融业、对外贸易业、轻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铁路运输业、远洋运输业等重要行业。”时至今日,民营企业在电力、煤气、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和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调研的企业样本中,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很少,有些行业则根本没有,民营企业当然难以在这些行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力。目前这些民营企业行业壁垒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相关行业的利益集团出于垄断利润的考虑而影响有关决策,另一方面,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也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些观念包括诸如减少重复建设以实现规模效应、严格审批以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这些在市场准入方面长期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与外资在很多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相比,其歧视性显得更加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80 多种行业中,允许国有

资本进入的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 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外资凭借这些优惠政策和雄厚实力已经占据了我国大量的市场份额,致使大量民族工业陷于破产,这一点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即使是一些已经放开的行业,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没有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例如,由于部门垄断利益的存在,很多行业对“系统内”的项目有审批、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安排,在项目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都有倾斜;而对“系统外”的项目则条件苛刻, 进入门槛高,使许多新办的民营企业知难而退。而且,前期性的审批只注重收费,却忽视管理,更谈不上支持,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资源条件是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形成不同竞争力的经济原因

资本和劳动是企业生产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不同行业对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比例不同,相同行业的不同生产方式(经济学中表现为生产函数)对资本和劳动的使用也不同。根据当地资本和劳动的相对稀缺程度和相对价格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合适的生产方式,是企业进行高效率的生产和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正是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资本和劳动的状况以及它们根据这种状况所进行的生产选择,使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和不同的竞争力水平。

在资本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约束,一方面其自身积累缓慢,另一方面外部融资的难度又非常大。在国家统计局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一次专项调查中,有45.7%的企业认为

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融资困难,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是民营企业难以克服资金壁垒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

1.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存在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的趋势

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商业银行基本收回了基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此外,民营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2.形式多样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

城市信用社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已基本上退出市场,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经历了理论上的争论后,新一轮改革尚在试点阶段。当前,主要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上都远远不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情况事实上造成了对民营企业融资的“真空地带”。

3.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规范和发展民间融资具有良好的信息对称的优势,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成立初期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这些不同类型的民间融资行为也存在着融资范围较小、规模有限的局限姓,更为严重的是, 民间融资如果控制不当,容易产生拖欠、欺诈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社会安定。所以,国家对民间融资的行为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政策。

4.多年来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只能是“望洋止渴”

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初期,即以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目的,在对发行、上市进行审批时,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得到指标。近年来,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增加也大多是通过“买壳”实现的,企业债券更是极少数国有大企业的“专利”。

与资本缺乏相反,我国民营企业所需的劳动资源却非常丰富。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特征,作为大量在我国农村地区创业和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比较优势自然是其必然的选择。所以,民营企业大量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形成了企业数量分布上向劳动密集型行业集中的现象。

但是,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只是具备了在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得竞争力的可能,并不代表民营企业一定能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这在调查的资料中就得到了反映,同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家电业民营企业的平均竞争力指数为40.07 ,而纺织业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只有33.42 ,在制造业中排名相差6 位。纺织业民营企业的低水平竞争力,反映了民营企业单纯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获取竞争力也面临着困境。

在纺织业等行业中,同行业企业的同类产品之间因为缺乏差异性,在竞争手段上只能靠价格取胜,这很容易形成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能力。在广东东莞生产的世界名牌运动鞋在美国能卖到100美元,而中国出厂价仅为15 美元左右,企业生产一双鞋的利润只有5 元人民币。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企业长期被束缚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民营企业。同时,单纯依靠低廉价格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国外以反倾销名义进行的贸易制裁,2003 年

一年,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和实施“保障措施”的案例就达59起,涉案金额约22 亿美元。与纺织业相反,我国家电行业的民营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竞争力得到了显着增强。另外,还应该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劳动力供给弹性几乎无穷大的要素优势并非永远持续存在。2000 年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 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10%,这一数字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 年,将达到18.4%左右,与此同时,14 岁以下未成年儿童的比例正急剧下降。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将会大幅减少,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逐渐减弱。

总之,能否充分利用当前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并且又能超越这种优势,决定了民营企业能否在该行业获得高水平的竞争力。

企业战略-民企竞争力特征约束与提升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昙花一现,淘汰率极高。有资料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6.5—7岁短了3倍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50岁相比,要差十几倍。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都有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共性。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企业制度、技术、文化、资源和政策环境五个层面上进行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制约因素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总数已突破300万家,注册资本达到18212亿,从业人数近9000万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0%,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增长点和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昙花一现,淘汰率极高。有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6.5—7岁短了3倍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50岁相比,要差十几倍。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都有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动力,我国民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特征 家族制与竞争力无明显的因果关系 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级人员约40%左右是朋友或家庭成员,其中,80%的股东会成员兼任总经理,股东会成员中兼任副总经理的比例也很高,为33.44%。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竞争力与家族制之间几乎不存在后者决定前者的特定关系。不仅如此,在中国现阶段还存在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即竞争力指数较高的民营企业(最高为100),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最大,而竞争力指数为40—50和10—20之间的企业中,也是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这就是说,在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并不必然与其产权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规模与竞争力指数无明显正相关关系 平均而言,多数大型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并不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企业竞争力课题组评定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的平均竞争力指数仅为38.3,比中小民营企业平均竞争力指数仅高出0.56个百分点,只占微小优势。这种情况说明,虽然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竞争优势明显弱于大型企业,但从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等反映成长性的指标看,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指数却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剔除了一些低成长企业后,更能显现出中小民营企业较强的成长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成长性好的中小民营企业能够从小做到大、从弱做到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各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外部政策环境与竞争力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调查显示,除在政府是否已经颁布和出台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和政府部门领导是否经常与民营企业家进行沟通两个问题上,XX表现出比XX较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外,在其他所有问题上,均是XX高于其它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

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2013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Feb.,2013 第31卷第1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1 No.1 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尚东昌1 ,曹耀辉2 ,于学刚1 ,王素梅 1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摘 要]随着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其中民营企业贡献功不可没。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构架中,民营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民营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对其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3)01-0070-02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民营企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30年,经过成长和历练,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其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劳动力就业、扩展地方财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局面,民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打造独特的比较优势,必须要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有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期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包括正确的决策力、强劲的支持力和有效的执行力等。 一、民营企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一)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拓展市场的基础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把握着民营企业的命脉,只要占领市场,民营企业就有了发展繁荣的空间,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民营企业就必须积极打造并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成为I T 行业的一匹黑马 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就是源于企业领导者把长期积累起来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重新整合,寻找到了新的竞争突破口,明确了主攻方向,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完胜。 (二)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其最基本的竞争力,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的强大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能否获得超额稳定的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兴衰事实证明,现代企业竞争的优势并不在于其生产出的产品有多么 的先进,而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支撑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能力。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保持强劲增长的动力 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核心竞争力是关键的因素和增长动力。第一,经过多年的市场运营,民营企业的产品、形象、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等核心因素容易被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因此它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民营企业因其具有规模小、类型多、创新性强等诸多特点,可以有效地避免竞争者对其进行模仿,从而使其保持独特的自身优势和能力,即核心竞争力。第三,民营企业受政府政策、发展规模、经营模式和思维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经营发展中需要更为努力、更为灵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狭路中取胜,这就需要企业拥有和保持正确的决策力、强劲的支持力和有效的执行力等。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拥有其自身优势和特色,但也存在问题,而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 (一)主导业务和发展方向不明晰 民营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事关企业未来的战略规划、目标定位、实施计划等。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存在着目光短浅、过分看重短期利润的激增,盲目多元化、忽视长远发展目标等一系列病垢,主导业务和发展方向不明晰。 (二)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成功经验一次次证明,科技研发经费占销售额5%以上时,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要是低于1%,企业将难以生存,而当下,我国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仅为0.4%。企业对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技术改革和创新工作举步维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70 [收稿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 构建我省民营企业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经济格局研究 (12512331) [作者简介]尚东昌(197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企业战略管理工具——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 定义 五力分析模型作为由外而内的管理工具,从五个方面分析企业结构的吸引度,即竞争力,这五个方面分别是,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 起源 五力模型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五力模型应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演变 1996年,在麦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基础上,Intel 前总裁Andrew S. Grove提出了六力分析的概念,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分別是:1.現存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2.供应商的影响力、活力、能力;3.客戶的影响力、活力、能力;4.潛在竞争者的影响力、活力、能力;5.产品或服务的替代方式(substitution);6.“协力业者”(政府)的力量。 应用 五力模型中的五种力量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1.行业现有竞争状况 参考因素:竞争结构、产业结构成本、战略目标、退出障碍、产品差异化程度;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参考因素:购买者的集中程度、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购买者的转换成本、替代品的替代程度、大批量购买的普遍性、购买者的利润率;(购买者对行业盈利性的影响表现在,购买者能够强行压低价格,或要求更高的质量或更多的服务,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使生产者互相竞争,或者不从任何单个生产者那里购买商品)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参考因素: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程度、供应商的品牌、供应商的利润率、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战略意图等;(供应商影响行业竞争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价格或降低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4.替代品的威胁 参考因素:替代品的质量、替代品的价格、购买者选择替代品的转换成本;(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替代品构成的威胁) 5、新进入者的威胁 参考因素:经销渠道的可进入性、技术支持的可能性、进入壁垒的难易程度、品牌忠实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7189370.html,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张玮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1期 摘要: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省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1 一、发展现状 1.总体数量持续增长。2014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84315家,同比增长14.2%。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数分别为42592家、19715家及22008家,分别占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的50.5%、23.4%及26.1%。 2.企业效益稳步提升。2014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年实现总收入61799亿元,同比增长约10.2%。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家”榜单,全省上榜民营企业共有96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75家,占江苏上榜民营企业的78.1%,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企业达73家。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的三分之二,近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能自主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4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37.1万件。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集群。针对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特点,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促进面广量大的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智慧百企)培育工作,支持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 2.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高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不断涌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启动实施“创业江苏”行动,开展“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顺应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创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摘要】: 在国际化竞争日趋热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自己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根基,积极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要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品牌整合能力和企业文化,同时,呼吁政府要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方面多做工作。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正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核心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每一个企业来说,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这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内在能力资源。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独特的技术、文化或机制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所产生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不易摹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着自己独特的技术或管理轨迹,逐步积累,长期形成的,走的是自己的发展之路,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比如Intel公司领先世界的芯片技术,联想公司独步中国的销售网络和渠道。 2、不可分离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息息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它是企业历经多少年积累所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多年来依据企业实际而进行的变革和修缮,使这些理念和行为已经与企业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正是这种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达到了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高度,成为企业竞争差 异化的有效来源。 3、动态发展性。竞争,使得竞争对手会竭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步缩小与原先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差距,直至完全超越,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企业的一般竞争力,甚至形成差距。比如河北天纶纺织有限公司,从一个旧体制下的国营棉纺厂,历经多年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实力,最终成为在国内棉纺技术领域较有影响的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南通民营科技型企业家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报告

南通市民营科技型企业家 现状问题研究与解决对策报告 指导老师:陈 2010年5-6月 小组成员: 调查阶段 (2) 分析调查结果——现状·····················3-7 分析调查结果——问题 (7) 培训与开发对策···························8-10 附件·····································11-16 南通民营科技型企业家—— 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他特有的创新机制和创业能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居于特别重

要的地位,以其产权清晰,具有明确的创业者与高回报和高风险的紧密关联机制,最充分地调动着创业者创业的热情和聪明才智。 为了增加我们人力资源专业学生的学识与社会经验,更能为党和政府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更好地维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南通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在陈玉兰老师的组织下决定举行一次以南通地区为主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家的社会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明确民营科技型企业家身上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并能为他们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意见。 一、调查阶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与网络资料收集为主。 1.调查问卷 为有效了解目前南通地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家的个性与共性的一手资料,我们决定采用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企业家个人方面、企业方面、社会现状方面。问题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调查采取电子邮箱形式将问卷传送到被调查者手中。 注:调查问卷见附件一 2.网络资料收集 南通市商务局江苏科技统计 二、分析调查结果(现状与问题) 现状分析: 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形成和完善的主要推动者。政府可以管理国家财富,但政府不能直接创造国家财富。企业和企业家才是财富的创造者。为了提高本国的竞争力,赢得未来的主动,各国政府都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措施,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 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 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 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一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佃95-2000年的 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 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 1.26%。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

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 争力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进的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同时有利于增强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整体上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要拥有这一优势,企业应在其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how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BSTRACT Development which enters deeply unceasingl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he private enterpris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d employment, have the tax increased, and it is helpful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and promoting energy modernization. But i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whole relatively small size, strength is weak, the ability to resist risk more bad, want to be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survival and g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nterprise must have certai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have that advantage, the enterprise should be at its own locates in the value chain of the unique ability to build core; it form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o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became the co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work in the world can not be avoided major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Market competi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re competence 目录

战略环境分析工具及研究示例

战略环境分析工具与研究示例 一、战略环境分析工具 1、PEST分析模型 PEST是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Political(政治)、Economic (经济)、Social(社会)与Technological(科技)。这些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受企业掌握,这些因素也被戏称为“Pest(有害物)”。 P:政治法律环境要素 政治会对企业监管、客户消费能力以及其他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活动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因素常常制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E: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式及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与竞争环境等。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贸易环境及发展趋势,以便在制定营销策略时综合的考虑。 S:社会与文化要素 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文化传统,人口变动趋势,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各国或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不尽相同。 T:科技要素 科技要素是指目前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包括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影响,以及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等。科技要素具有变化快,变化大,影响面大等特点,它不仅是全球化的驱动力,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2、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法,它根据企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或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与弱项)与“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与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的滞缓,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不足以借鉴。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重新评价和创造。 受Enterprise IG公司邀请,笔者参加了2001年10月24日在香港由美国《商业周刊》主办的“亚洲企业品牌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际知名的品牌管理顾问公司、品牌规划顾问公司、专家和香港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就如何应对目前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全球化的到来,深入而广泛地探讨了现代企业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受与会者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启发,关注国内企业,现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来自美国和亚太地区的与会品牌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近期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增长滞缓的局面,给寻求跨地域发展的企业投下了重重的阴影,以往成功的经验已经不足以借鉴,必须通过重新评价和创造新的品牌竞争力才能保留和开发新的客户和消费者。 品牌的竞争力已不容忽视。讨论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结论是,在日益动荡多

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 在全球环境下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这是加入世贸之后的中国企业必须要保持清醒的一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比如某些技术、技能和管理机制。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物化的表现。 2002年元月12日,在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谈道,中国企业过去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吃苦耐劳;二是具有廉价的资源;三是有限的产品优势;四是关系网络优势。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只能保持3~5年的时间。加入WTO之后,企业品牌的寿命周期将会大大缩短,这不能不说对现在的本土企业生存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由此看来,与跨国公司相比本土公司最缺乏的就是品牌竞争力,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得脚,决定着企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盈利能力。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按照张维迎的观点,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力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塑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

2017年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报告

2017年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报告 2017年9月

目录 一、重造:探究房地产企业的ROE与核心竞争力 (6) 1、商业模式之变,决定房企估值体系须以ROE为核心 (6) 2、核心竞争力,为何要谈ROE而不是NAV (8) 3、杜邦分析,ROE反映房企的3项综合能力 (10) (1)三个分项,分别反映房企的经营能力、融资能力与运营能力 (10) (2)再拆分,构建以ROE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12) 二、回顾历史:时代变迁,核心竞争力在ROE中切换 (15) 1、1.0土地为王时代:论出身,享受级差地租下的高毛利 (15) (1)时代特点:蛮荒时代,土地为王,出身决定 (16) ①市场初期具备很强的区域性,土地实际上以协议出让方式为主 (16) ②高通胀时代,土地坐享升值,行业畅享高毛利 (17) ③土增税管理尚不严格,房企畅享土地升值收益 (18) (2)核心指标:高存货、高毛利,赚土地储备的钱 (19) (3)战术打法:协议拿地赚取级差地租Ⅰ,囤积土地赚取级差地租Ⅱ (20) 2、2.0杠杆为王时代:拼融资,徜徉高杠杆与地价重估 (23) (1)时代特点:招拍挂的变革,推动核心竞争力由土地向融资转移 (23) ①招拍挂,既推动市场化,又推动地价重估 (23) ②土地供应规模化,处于相对较为宽松的环境 (25) ③房企向金融化发展,资金环境呈现宽松状态 (25) (2)核心指标:高杠杆,关注有息负债率、无息负债率、资本金扩容率等指标 (26) (3)战术打法:多渠道举债提升杠杆,坐享地价重估 (27) 3、3.0周转为王时代:看运营,尽享高周转与合作开发 (30) (1)时代特点:限价政策压制毛利,融资受限土地宽松 (31) ①限价令压制房价,毛利率进入下滑通道 (31) ②资金环境收紧,地产融资受限 (32) ③土地供应维持宽松,拿地向更适宜快周转的三线下沉 (32) (2)核心指标:高周转,关注开盘周期、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33)

企业的十大核心竞争力

企业十大核心竞争力 十大核心竞争力构成现代国际企业的基础力量,增强这十大核心竞争力,就能够使创维逐步接近自己的远景,那就是希望成为一个类似索尼的那种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目标。 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在思考新的战略方向,寻找新的油田。恰如我们今天的论坛主题一样:转型年代的企业变革与创新。实际上,早在互联网泡沫经济以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已经提前进入了一种企业的变革时代。与他们相比,中国企业的变革已经晚了好几年了。变革什么呢?根据创维的体验,就是要在超竞争时代里面培养企业的十大竞争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大家能够感受到,近些年来,不知不觉中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除个别的项目如石油、国有垄断的领域以外,在市场竞争的领域里确实如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正处于一个所谓的超竞争时代。 那么,超竞争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首先是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或者处于供需基本平衡,使得利润的压力增大。包括大家习惯认为应该赢利很大的产业或者服务业,状况也是如此。前几天一个大型通讯运营商的负责人告诉我,今年他们能做到销售增长80%,可是盈利的增长不到15%,省吃俭用才有十几个点,营业额与利润的增长不成比例。所以说,现在所有的企业家、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利润的压力,而产品严重供过于求造成了利润的困顿,因此,超竞争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产品供过于求。 第二个特征就是营销不再是灵丹录妙药。以往有一个“杀手级”的营销方案,就能让企业又前进一大步,所以前五年社会上各种营销论坛的讲座特别受欢迎,可到了2003年这些办法好象不再灵光。无论用什么花哨的促销方式或者新颖的概念,都难以扩大市场的需求量。 第三个特征是成本的高速上涨。各种商务舱、头等舱的诱惑,超五星级酒店的服务都使企业行政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财务费用高涨。成本高涨还表现在全球化当中的各种反倾侵销、技术壁垒、专利版权等精彩文档

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在整个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地位,因此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就十分重要了。房地产投资者可以根据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判断他们是否能取得投资回报;消费者可以根据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判断他们是否购买房产。因此,分析研究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增强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方案,对于房地产企业提升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说明了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本身所含有的资源,具体说是企业所拥有的效率较高的特殊资源。[1]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就必须拥有较多的这种特殊资源。房地产企业的这种特殊资源主要包括消费者资源、投资者资源、土地资源等。房地产企业拥有这些特殊资源越多,其竞争能力越强,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根据波士顿公司的BCG 模型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其他各项因素来确定出各项资源的需求量。[2]房地产企业需根据市场需求量来进行决策,如供大于求,将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利益。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观点主要是利用核心能力理论来解释企业竞争力来源。[3]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与企业本身的能力有关,房地产企业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强。这种能力是评价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还包括营运能力和偿

债能力。 MHMeye和JMutterback将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三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分析和关注消费者需求能力、分析和协调各部门的能力。[4]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与其技术能力息息相关,质量过硬的房产更能吸引消费者。这就要求房地产领导者具有较强的控制组织能力。范莉莉设计核心竞争力评估维度,主要包括模仿能力维度和资源利用率维度。 [5]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强弱与资源利用率有关,资源利用率越强,竞争能力越强。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可以从其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反映。 陈静根据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功能、指导的功能、激励的功能、约束的功能、互动的功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6]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的自身文化有关。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发展。马东生等阐述了战略资源、企业知识、组织学习和企业文化和集成是企业竞争力要素[7]。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与其战略管理决策有关,设定科学可行的战略管理目标,并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实行,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 时希杰、吴育华根据系统思想建立了基于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分别包括市场表现、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8]房地产企业中的龙头,如从万科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其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额和技术水平等综合实力指标。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波特 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管理咨询常用模型 波特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很多行业的战略制定。波特认为在任何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无论是提供产品还是提供服务,竞争的规则都包括在五种竞争力量内。这五种竞争力就是企业间的竞争、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潜在替代品的开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竞争对手 企业间的竞争是五种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比竞争对手的战略更具优势的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为此,公司必须在市场、价格、质量、产量、功能、服务、研发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行业内企业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增加、固定(存储)成本/附加价值周期性生产过剩、产品差异、商标专有、转换成本、集中与平衡、 新进入者 行业竞争对手企 业 供应商 顾客 替代品 新进入 顾客的谈判能 替代产品/ 供应商的谈判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

信息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性、公司的风险、退出壁垒等。 新进入者 企业必须对新的市场进入者保持足够的警惕,他们的存在将使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样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应的资源。 影响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因素有:经济规模、专卖产品的差别、商标专有、资本需求、分销渠道、绝对成本优势、政府政策、行业内企业的预期反击等。 购买者 当用户分布集中、规模较大或大批量购货时,他们的议价能力将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决定购买者力量的因素又:买方的集中程度相对于企业的集中程度、买方的数量、买方转换成本相对企业转换成本、买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机的能力、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品牌专有、质量/性能影响、买方利润、决策者的激励。 替代产品 在很多产业,企业会与其他产业生产替代品的公司开展直接或间接的斗争。替代品的存在为产品的价格设置了上限,当产品价格超过这一上限时,用户将转向其他替代产品。 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 供应商 供应商的议价力量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尤其是当供应商垄断程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06-05-10 作者简介:陈兆坤(1962— ),男,辽宁丹东人,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从事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研究。 2006年10月第27卷第5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ZH AN J I ANG NORM A L C O LLEGE Oct 12006Vol 127 No 15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影响因素 陈 兆 坤 (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正确分析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内部环境的制约,对于选择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发展路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由模仿创新为主向集成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发展需要一个积聚过程。 关键词:;自主创新;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6)05-0101-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条件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阶段,已经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阶段。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技术创新资源的发起者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来看,民营 科技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中,占总人数的41.6%。大中型企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占总人数的37.3%,其余部分分布在科学研究、 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见表1)。从广东省实际来看,因为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人力资源投入具有领先优势,全国排名在北京、上海之后,以企业为主 体的技术创新组织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表1 科技研究开发人员和科学家、 工程师人数状况单位:万人 指标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总计 3221431411322123281434812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47124217411540163918高等学校35123616 381341114317大中型企业13817— 136171*********科学家和工程师 总计2041620712217122251532512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29172716271126172613高等学校31153519 371640143614大中型企业 7619 — 8113 8713 84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相关数据整理 2、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来看,民营科技 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比较低 我国大型企业可达到58.48%,而中小型企业只分别达到13.6%和27.83%,这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较明显(见表2)。2003年全国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 经费支出为1539.6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1%,各类企业的科技支出比重也比2002年提高了1.2个百分比。2004年国家和省级认定的2821家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支出额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79%,而研发投入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