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id访问控制方法的实例

Squid访问控制方法的实例
Squid访问控制方法的实例

Squid访问控制方法的实例

《Squid访问控制:ACL元素以及访问列表》这篇文章为大家详细讲述了ACL元素以及http_access访问控制列表的语法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将给出使用这些访问控制方法的实例。

《Squid访问控制:ACL元素以及访问列表》这篇文章为大家详细讲述了ACL元素以及http_access访问控制列表的语法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给出使用这些访问控制方法的实例:

(1)允许网段61.0.3.188/24以及172.190.96.33/24内的所有客户机访问代理服务器,并且允许在文件/etc/squid/guest列出的客户机访问代理服务器,除此之外的客户机将拒绝访问本地代理服务器:

acl clients src 61.0.3.188/24 172.190.96.33/24

acl guests src “/etc/squid/guest”

acl all src 0.0.0.0/0.0.0.0

http_access allow clients

http_access allow guests

http_access deny all

其中,文件“/etc/squid/guest”中的内容为:

172.168.10.3/24

210.113.24.8/16

10.0.1.24/25

(2)允许域名为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的两个域访问本地代理服务器,其他的域都将拒绝访问本地代理服务器:

acl permitted_domain src 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

acl all src 0.0.0.0/0.0.0.0

http_access allow permitted_domain

http_access deny all

(3)使用正则表达式,拒绝客户机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包含有诸如“sexy”等关键字的网站:

acl deny_url url_regex –i sexy

http_access deny deny_url

(4)拒绝客户机通过代理服务器访问文件中指定IP或者域名的网站,其中文件/etc/squid/ deny_ip中存放有拒绝访问的IP地址,文件/etc/squid/deny_dns中存放有拒绝访问的域名:

acl deny_ip dst “etc/squid/deny_ip”

acl deny_dns dst “etc/squid/deny_dns”

http_access deny deny_ip

http_access deny deny_dns

(5)允许和拒绝指定的用户访问指定的网站,其中,允许客户1访问网站http://www.s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而拒绝客户2访问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

acl client1 src 192.168.0.118

acl client1_url url_regex ^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

acl client2 src 192.168.0.119

acl client2_url url_regex ^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

http_access allow client1 client1_url

http_access deny client2 client2_url

(6)允许所有的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内(周一至周四的8:30到20:30)访问代理服务器,只允许特定的用户(系统管理员,其网段为:192.168.10.0/24)在周五下午访问代理服务器,其他的在周五下午一点至六点一律拒绝访问代理服务器:

acl allclient src 0.0.0.0/0.0.0.0

acl administrator 192.168.10.0/24

acl common_time time MTWH 8:30-20:30

acl manage_time time F 13:00-18:00

http_access allow allclient common_time

http_access allow administrator manage_time

http_access deny manage_time

(7)/etc/squid.conf,系统软件包提供、推荐的最小化配置如下,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

acl all src 0.0.0.0/0.0.0.0

acl manager proto cache_object

acl localhost src 192.168.10.3/255.255.255.255

acl SSL_ports port 443 563

acl Safe_ports port 80 # http

acl Safe_ports port 21 # ftp

acl Safe_ports port 443 563 # https,snews acl Safe_ports port 70 # gopher

acl Safe_ports port 210 # wais

acl Safe_ports port 1025-65535 # unregistered ports acl Safe_ports port 280 # http-mgmt

acl Safe_ports port 488 # gss-http

acl Safe_ports port 591 # filemaker

acl Safe_ports port 777 # multiling http

acl Safe_ports port 901 # SWAT

acl purge method PURGE

acl CONNECT method CONNECT

(...)

# Only allow cachemgr access from localhost

http_access allow manager localhost

http_access deny manager

# Only allow purge requests from localhost

http_access allow purge localhost

http_access deny purge

# Deny requests to unknown ports

http_access deny !Safe_ports

# Deny CONNECT to other than SSL ports

http_access deny CONNECT !SSL_ports

#

# INSERT YOUR OWN RULE(S)HERE TO ALLOW ACCESS FROM YOUR CLIENTS

#

http_access allow localhost

# And finally deny all other access to this proxy

http_access deny all

#Default:

# icp_access deny all

#

#Allow ICP queries from eveyone

icp_access allow all

配置带认证的代理服务抑制非法用户使用代理服务

默认时,Squid本身不带任何认证程序,但是可以通过外部认证程序来实现用户认证。一般有以下的认证程序:LDAP认证、SMB认证、基于mysql的认证、基于sock5的密码认证和基于Radius的认证。

下面介绍常用的ncsa实现的认证,ncsa是Squid源代码包自带的认证程序之一,从squid 2.5开始都包含了ncsa的模块。在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发行套件的/usr/lib/squid 目录下可以找到ncsa_auth文件。

要使用该认证服务,首先需要创建认证用户和密码:

#htpasswd -c /usr/local/squid/etc/ps_file guest

如果是以后添加用户的话就把-c的参数去掉。

然后,再更改/etc/squid/squid.conf主配置文件,添加如下:

//配置认证文件和用户文件

auth_param basic program /usr/lib/squid/ncsa_auth /usr/local/squid/etc/ ps_file

//指定认证程序的进程数

auth_param basic children 5

//代理服务器的名称

auth_param basic realm Squid proxy-caching web server

//认证有效时间为2小时

auth_param basic credentialsttl 2 hours

//只有认证用户才能访问

acl normal proxy_auth REQUIRED

http_Access allow normal

最后,重启squid服务即可。在浏览器里配上这个代理,打开任意网站,如果弹出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对话框,就证明配置成功了。

文档由无广告小说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3814534.html,收集整理。

以太网及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光纤。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 二、快速以太网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 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 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

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 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 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 Role-Based Access Con trol Syste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北京100083) 李伟琴 杨亚平 【摘要】 主要介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 C),其中包括特点、优势等,并对其设计考虑以及如何具体实现作了阐述。 关键词:访问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 【Abstract】 Ro le-based access con tro l (RBA C)techno logy is p resen ted,including the featu res,advan tage,design schem e and sp ecific realizing m ethods. Key words:access con trol,co m puter net-work,co m puter safety 近年来,随着全球网络化的热潮,网络技术正在日益广泛而深入地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行为和面貌。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却成为困扰和阻挠网络技术进一步普及、应用的绊脚石。尤其在商业、金融和国防等领域的网络应用中,能否保证网络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安全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标准(ISO7498-2)中,提出了层次型的安全体系结构,并定义了五大安全服务功能:身份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一个可靠的网络,它的可信任程度依赖于所提供的安全服务质量。 1 访问控制研究的定义、内容和范围 访问控制(access con tro l)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通过访问控制服务,可以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者因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所造成的破坏。 访问控制系统一般包括: 1)主体(sub ject):发出访问操作、存取要求的主动方,通常指用户或用户的某个进程; 2)客体(ob ject):被调用的程序或欲存取的数据访问; 3)安全访问政策:一套规则,用以确定一个主体是否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 2 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 2.1 自主型的访问控制DAC DA C是目前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最多的访问控制机制,它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或)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定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允许某个主体显式地指定其他主体对该主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否可以访问以及可执行的访问类型。我们所熟悉的U N I X系统就是采用了自主型的访问控制技术。 2.2 强制型的访问控制M AC 强制型的访问控制是“强加”给访问主体的,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政策。它预先定义主体的可信任级别及客体(信息)的敏感程度(安全级别)。用户的访问必须遵守安全政策划分的安全级别的设定以及有关访问权限的设定。这种访问控制方式主要适合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应用。 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In tranet的兴起,对访问控制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两种访问控制技术已很难满足这些要求。DA C 将赋予或取消访问权限的一部分权力留给用户个人,这使得管理员难以确定哪些用户对哪些资源有访问权限,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而M A C由于过于偏重保密性,对其他方面如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等考虑不足。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 C(Ro le -B ased A ccess Con tro l)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 ? 6 1 ?

计算机网络原理 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在计算机网络里,访问资源意味着使用资源。访问资源的方法在将数据发送到网络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说明3种访问资源的方法: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法、令牌传递和按优先权满足要求。 定义计算机如何把数据发送到网络电缆上以及如何从电缆上获取数据的一套规则叫做访问方法。一旦数据开始在网络上传送,访问方法就可以帮助调整网络上的数据流量。例如,网络从某种程度来讲与铁路线路有些相似。有几辆火车必须遵守一个规程,这个规程规定了火车应该如何以及什么时候加入到车流中。如果没有这个规程,加入到车流的火车就会和已经在线路上的火车碰撞。 但是,铁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有着重要区别。在计算机网络上,所有的通信量看起来都是连续的没有中断。事实上,这是外表上的连续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计算机以很短的时间访问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量的高速传输也产生了更多的不同之处。 多台计算机必须共享对连接它们的电缆的访问。但是,如果两台计算机同时把数据发送到电缆上,一台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包就会和另一台计算机发送的数据包发生冲突,导至两个数据包全部被破坏。图8-5给出了两台计算机同时试图访问网络时的情形。 图8-5 如果两台计算机同时把数据发送到电缆上就会发生冲突 如果数据通过网络从一个用户发送到另一个用户,或者从服务器上访问数据,就需要使用某种方法使该数据不与其他的数据冲突。而且,接收数据的计算机必须具有某种保障机制来使数据在传送中不会受到数据冲突的破坏。 不同的访问方法在处理数据上的方式上应一致。如果不同的计算机使用不同的访问方法,那么某些访问方法会独占电缆,所以会导致网络瘫痪。 访问方法要避免计算机同时访问电缆。通过保证某一时刻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向网络发送数据,访问方法能够保证网络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是有序过程。用来防止连续使用网络介质的3种访问方法: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法 ●令牌传递方法允许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发送数据 ●按优先权满足请求方法 1.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访问方法 使用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方法,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均检测网络的通信量。图8-6给出了计算机何时可以发送数据,何时不可以发送数据的情形。

系统访问控制程序

信息科技部 系统访问控制程序 A版 2011年6月1日发布2011年6月1日实施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相关文件 (3) 4 职责 (3) 5 程序 (3) 5.1 各系统安全登录程序 (3) 5.2 用户身份标识和鉴别 (4) 5.3 口令管理 (5) 5.4 系统实用工具的使用 (5) 5.5 登录会话限制 (6) 5.6 特殊业务链接时间的限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记录 (6)

1 目的 为规范阜新银行信息科技部对各系统的访问控制,预防对系统的未授权的访问特制定此文件。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阜新银行信息科技部核心系统及外围系统的维护、登录与管理。 3 相关文件 《口令管理规定》 4 职责 4.1 副总经理负责核心系统及外围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指导。 4.2 中心机房管理员负责中心机房的维护、运行及管理。 4.3 信息科技部其他人员配合中心机房管理员的工作。 5 程序 5.1 各系统安全登录程序 5.1.1 由中心机房管理员对登录程序应进行检查确保登录程序满足如下要求: (a)不显示系统或应用标识符,直到登录过程已成功完成为止; (b)在登录过程中,不提供对未授权用户有帮助作用的帮助消息; (c)仅在所有输入数据完成时才验证登录信息。如果出现差错情况,系统不应指出数据的哪一部分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d)限制所允许的不成功登陆尝试的次数(推荐3次)并考虑: 1)使用策略或其他手段记录不成功的尝试; 2)在允许进一步登录尝试之前,强加一次延迟,或在没有特定授权 情况下拒绝任何进一步的尝试;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第5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教学目标 ●理解身份认证的概念及常用认证方式方法 ●了解数字签名的概念、功能、原理和过程 ●掌握访问控制的概念、原理、类型、机制和策略 ●理解安全审计的概念、类型、跟踪与实施 ●了解访问列表与Telnet访问控制实验 5.1 身份认证技术概述 5.1.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身份认证基本方法有三种:用户物件认证;有关信息确认或体貌特征识别。 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认证(Authentication)是指对主客体身份进行确认的过程。 身份认证(Identity Authentication)是指网络用户在进入系统或访问受限系统资源时,系统对用户身份的鉴别过程。 2. 认证技术的类型 认证技术是用户身份认证与鉴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鉴别对象上,分为消息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两种。 (1)消息认证: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 从认证关系上,身份认证也可分为用户与主机间的认证和主机之间的认证, 5.1.2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1. 静态密码方式 静态密码方式是指以用户名及密码认证的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 2. 动态口令认证 动态口令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身份识别方式,基于动态口令认证的方式主要有动态

短信密码和动态口令牌(卡)两种方式,口令一次一密。图5-1动态口令牌 3. USB Key认证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一次一密的强双因素(两种认证方法) 认证模式。其身份认证系统主要有两种认证模式:基于冲击/响应 模式和基于PKI体系的认证模式。常用的网银USB Key如图5-2 所示。图5-2 网银USB Key 4. 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可测量的生物信息和行为等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认证系统测量的生物特征一般是用户唯一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 5. CA认证 国际认证机构通称为CA,是对数字证书的申请者发放、管理、取消的机构。用于检查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合法性,并签发证书,以防证书被伪造或篡改。发放、管理和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CA认证过程,如表5-1所示。 表5-1 证书的类型与作用 注:数字证书标准有:X.509证书、简单PKI证书、PGP证书和属性证书。 CA主要职能是管理和维护所签发的证书,并提供各种证书服务,包括证书的签发、更新、回收、归档等。CA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其辖域内的用户证书。 CA的主要职能体现在3个方面: (1)管理和维护客户的证书和证书作废表 (CRL)。 (2)维护整个认证过程的安全。 (3)提供安全审计的依据。 5.1.3 身份认证系统概述 1. 身份认证系统的构成

访问控制方式总结

访问控制方式总结 授权是根据实体所对应的特定身份或其他特征而赋予实体权限的过程,通常是以访问控制的形式实现的。访问控制是为了限制访问主体(或称为发起者,是一个主动的实体,如用户、进程、服务等)对访问客体(需要保护的资源)的访问权限,从而使计算机系统在合法范围内使用;访问控制机制决定用户及代表一定用户利益的程序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访问控制依据特定的安全策略和执行机制以及架构模型保证对客体的所有访问都是被认可的,以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安全需求之一。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可信计算机系统评测标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TCSEC,即橘皮书),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级别的划分标准。访问控制在该标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全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的要求:计算机系统必须设置一种定义清晰明确的安全授权策略;对每个客体设置一个访问标签,以标示其安全级别;主体访问客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认证;审计信息必须独立保存,以使与安全相关的动作能够追踪到责任人。从上面可以看出来,访问控制常常与授权、身份鉴别和认证、审计相关联。 设计访问控制系统时,首先要考虑三个基本元素: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模型以及访问控制机制。其中,访问控制策略是定义如何管理访问控制,在什么情况下谁可以访问什么资源。访问控制策略是动态变化的。访问控制策略是通过访问机制来执行,访问控制机制有很多种,各有优劣。一般访问控制机制需要用户和资源的安全属性。用户安全属性包括用户名,组名以及用户所属的角色等,或者其他能反映用户信任级别的标志。资源属性包括标志、类型和访问控制列表等。为了判别用户是否有对资源的访问,访问控制机制对比用户和资源的安全属性。访问控制模型是从综合的角度提供实施选择和计算环境,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框架结构。 目前人们提出的访问控制方式包括:自主性访问控制、强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

我所认识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我所认识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是用于解决当局域网中共用信道的使用产生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问题。 数据链路层,位于IOS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之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中,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服务就是将源机网络层获取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位于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中去。其主要功能有:其一是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其二是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其三是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而介质访问控制MAC就是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位于链路层的下层。 局域网中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用于不同的拓扑结构,分别是: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随机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CSMA/CD方式;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有序的访问控制协议,如Token(令牌)方式。接下来就介绍这两种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1、CSMA/CD CSMA/CD (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 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是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最早的CSMA方法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的ALOHA广播分组网络,1980年美国DEC、Intel和Xerox公司联合宣布以太网采用CSMA技术。 在CSMA中,由于信道传播随机时延的存在,即使通信双方的站点都没有侦听到载波信号,在传送数据时仍可能会发生碰撞冲突。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检测到介质空闲时同时发送数据,致使冲突发生。尽管CSMA可以发现冲突,但它并没有先知的冲突检测和阻止功能,致使冲突发生频繁。因此,在CSMA访问协议的基础上添加了预先碰撞检测功能,形成了现在应用广泛的CSMA/CD。 CSMA/CD这种访问适用于总线型和树形拓扑结构,主要目的是提供寻址和媒体存取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设备或网络上的节点可以在多点的网络上通信而不相互冲突。其工作原理是如下: A.发送数据前,先侦听信道是否空闲。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原理及实践 访问控制限制用户可直接进行的操作,以及代表用户的执行程序可进行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访问控制可以阻止违反安全的活动。 Ravi S. Sandhu and Pierangela Samarati 摘要:访问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一个合法的计算机系统用户可执行的活动和操作。访问控制限制用户可直接进行的操作,以及代表用户的执行程序可进行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访问控制可以阻止违反安全的活动。这篇文章解释了访问控制及其与其它安全服务的关系,如身份认证、审计和管理等。然后讨论了访问矩阵模型并描述了在实际系统中实现这种访问矩阵的不同方法,最后讨论了在现行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对访问控制管理的简单思考。 访问控制和其它安全服务 在计算机系统中访问控制依靠并与其它安全服务共存。访问控制涉及限制合法用户的活动。用户或代表用户的执行程序通过请求监听器对系统中的主体执行访问控制,而监听器促进每一次访问。为了决定用户要进行的操作是否通过,请求监听器要向认证数据库发出请求。认证数据库是通过安全管理员管理和维护的。管理员在安全策略和组织的基础上设置这些认证。用户也可以修改认证数据库中的一些部分。例如,设置个人文件的访问权限、查询监听器和记录系统相关活动的日志。 图1是安全服务及其关系的逻辑图表。它不应该用字面的意思去解释。例如,后面将提到,对象经常是被请求监听器保护着存储在认证数据库中的,而不是被物理上分开的。图表对区别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审计和管理服务的区分较为理想化,可能不如图表显示的明显。他们之间的区分被认为是必要的,但不是在每个系统中都表现得明显。 对认证和访问控制清楚区分开很重要。认证服务的责任是正确地建立用户的身份。访问控制则是假设用户的身份认证被成功核实后通过请求监听器执行访问控制。当一个合法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并正确地接管了请求监听器时访问控制的作用就停止了。 读者肯定对通过提供一个认证密码登录计算机系统很熟悉。在一个网络环境中,身份认证因为许多原因而变得困难。为了冒充合法用户,只要攻击者能找到网络通道就能重放认证协议。同样,网络中的计算机需要互相认证。在此文中,我们假先设认证已成功通过,然后关注后面即将发生的。 要了解单靠访问控制也不是一个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根本方案,这一点很重要的。审计必须贯穿于整个过程。审计控制涉及对系统中所有请求和活动的后续分析。审计要求对所有用户的登录请求和活动作后续的分析。审计控制作为阻隔入侵和分析查找可能存在的入侵行为是很有用的。最后,审计对于确定被审计者没有滥用特权也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就是保持用户的行为是可审计的。注意,有效的审计要求有合适的身份认证。 在访问控制系统中用策略和机制来区分它们的不同。策略是决定访问的控制方式和的访问决定的产生的高层指导。机制则是执行策略的可配置的底层软硬件程序。安全研究员已经试图将访问控制机制大大地发展为独立于策略,以便可以被他们使用。为了重复使用可适合各种安全目标的机制,这是很可取的。同样的机制经常可以被用于支持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目标。从另一方面过来看,策略选择如此丰富以至系统执行者可以自主选择。 总之,不存在策略好坏的说法。确切的说,一改是策略提供的保护可能有多有少。不管如何,不是所有的系统都有同样的保护要求。一个系统的策略并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系统。例如,非常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在某些系统中至关重要,在一个需要灵活环境的系统中也许

访问控制管理办法

访问控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了对DXC资产范围内所有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开发测试系统及网络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访问进行合理控制,确保信息被合法使用,禁止非法使用,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DXC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DXC及所辖分支。 第二章访问控制 第四条对于需要进行访问控制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开发测试系统及网络系统,要对系统设置,保证在进入系统前必须执行登录操作,并且记录登录成功与失的日志。 第五条在可能的系统中,系统登录界面显示声明“只有合法用户才可用该系统”的警示。登录时设置系统不显示系统信息。 第六条对于具有身份验证功能的系统程序,程序所属部门,应建立登录程序的用户,并对有权限的人授权;对于没有用户验证功能的程序,要通过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对程序的访问。 第七条生产网和办公网要实现物理隔离,核心设备要设置特别的物理访问控制,并建立访问日志。 第八条对于信息资源的访问以目录或具体文件设置用户可用的最低权限,并通过属性权限与安全权限控制用的户权限。

第九条访问控制权限设置的基本规则是除明确允许执行情况外一般必须禁止。 第十条访问控制的规则和权限应该符合DXC业务要求,并记录在案。 第十一条对网络系统访问时,通过为用户注册唯一的ID来实现对用户的控制。 第十二条系统管理员必须确保用户的权限被限定在许可的范围内,同时能够访问到有权访问的信息。 第十三条用户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口令,并对口令做到保密。 第十四条系统管理员必须对分配的权限和口令做定期检查,防止权限被滥用。检查频率为每季度一次,并填写《重要系统关键用户权限及口令季度审查表》。 第十五条明确用户访问的权限与所担负的责任。 第十六条系统管理员必须保证网络服务可用,保证使用网络服务的权限得到合理的分配与控制。 第十七条系统管理员制定操作系统访问的规则,用户必须按规则访问操作系统。 第十八条对各部门使用的应用系统或测试系统,由该部门制定访问规定并按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对信息处理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计算机网络 IEEE802.11介质访问控制

计算机网络IEEE802.11介质访问控制 通过对前面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IEEE 802.3标准的以太网采用CSMA/CD的访问控制方法。在这种戒指访问控制方式下,准备传输数据的设备首先检测载波信道,如果在同一时间内没有侦听到载波,那么这个设备就可以发送数据。如果两个设备同时传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碰撞,并被所有冲突设备检测到,这种冲突便延缓了数据的重传,使得它们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才发送数据。 由于在无线网络传输中侦听载波及冲突检测都是不可靠的,而且侦听载波也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在通常情况下,无线电波经由天线发送出去时,是无法监视的,因此冲突检测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而在IEEE 802.11x系列标准中的IEEE 802.11b标准定义的无线局域网中,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 在IEEE802.11介质访问控制中,将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ion)变成了冲突避免(Collision Avoidance),其侦听载波技术由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实际的去侦听是否有电波在传送,然后加上优先权控制;另一种是虚拟的侦听载波,并告知其等待多久时间后可以传送数据,通过这样的方法来防止冲突发生。具体的来讲,它定义了一个帧间隔(Inter Frame Spacing,IFS)时间和后退计数器。其中,后者的初始值是由随机数生成器随机设置的,递减计数一直到归零为止。其工作过程如下: ●如果一个工作站需要发送数据并且监听到信道忙,则产生一个随机数设置自己的后 退计数器并坚持监听。 ●当监听到信道空闲后等待一个IFS时间,并开始计数。最先完成技术的工作站开始 发送数据。 ●其它工作站监听到有新的工作站开始发送数据后暂停计数,在新的工作站发送完成 后在等待一个IFS时间继续计数,直到计数完成后开始发送数据。 由于在两次IFS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各个工作站竞争发送的时间,它对于参与竞争的工作站是公平的,基本上是按照先来先服务的顺序来获得发送数据的机会。 在CSMA/CA中,通信方式将时间域的划分与帧格式紧密联系起来,以保证某一时刻只有一个站点在发送数据,它实现了网络系统的集中控制。由于传输介质的不同,CSMA/CD 与CSMA/CA的检测方式也不同。CSMA/CD是通过电缆中电压的变化来检测,当数据发生碰撞时,电缆中的电压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在CSMA/CA中是采用能量检测(ED)、载波检测(CS)和能量载波混合检测3中检测信道空闲的方式。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 在计算机系统中,认证、访问控制和审计共同建立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基础。认证是用户进入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访问控制是鉴别用户的合法身份后,控制用户对数据信息的访问。访问控制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依据授权对提出请求的资源访问请求加以控制。访问控制是一种安全手段,既能够控制用户和其他系统和资源进行通信和交互,也能保证系统和资源未经授权的访问,并为成功认证的用户授权不同的访问等级。 访问控制包含的范围很广,它涵盖了几种不同的机制,因为访问控制是防范计算机系统和资源被未授权访问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重要地位。提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使用该计算机的过程是基本的访问控制形式。一旦用户登录之后需要访问文件时,文件应该有一个包含能够访问它的用户和组的列表。不在这个表上的用户,访问将会遭到拒绝。用户的访问权限主要基于其身份和访问等级,访问控制给予组织控制、限制、监控以及保护资源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的能力。 访问控制模型是一种从访问控制的角度出发,描述安全系统并建立安全模型的方法。主要描述了主体访问客体的一种框架,通过访问控制技术和安全机制来实现模型的规则和目标。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提出了访问控制在计算机安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TCSEC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阻止非授权用户对敏感信息的访问。访问控制在准则中被分为两类: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和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近几年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技术正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访问控制模型分类 自主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DAC),又称任意访问控制,是根据自主访问控制策略建立的一种模型。允许合法用户以用户或用户组的身份访问策略规定的客体,同时阻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客体。某些用户还可以自主地把自己拥有的客体的访问权限授予其他用户。在实现上,首先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然后就可以按照访问控制列表所赋予用户的权限允许和限制用户使用客体的资源,主题控制权限的通常由特权用户或特权用户(管理员)组实现。

(整理)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3.1 信道分配问题 通常,可将信道分配方法划分为两类:静态分配方法和动态分配方法. 1.静态分配方法 所谓静态分配方法,也是传统的分配方法,它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或时分多路复用的办法将单个信道划分后静态地分配给多个用户. 当用户站数较多或使用信道的站数在不断变化或者通信量的变化具有突发性时,静态频分多路复用方法的性能较差,因此,传统的静态分配方法,不完全适合计算机网络. 2.动态分配方法 所谓动态分配方法就是动态地为每个用户站点分配信道使用权.动态分配方法通常有3种:轮转,预约和争用. ①轮转:使每个用户站点轮流获得发送的机会,这种技术称为轮转.它适合于交互式终端对主机的通信. ②预约:预约是指将传输介质上的时间分隔成时间片,网上用户站点若要发送,必须事先预约能占用的时间片.这种技术适用于数据流的通信. ③争用:若所有用户站点都能争用介质,这种技术称为争用.它实现起来简单,对轻负载或中等负载的系统比较有效,适合于突发式通信. 争用方法属于随机访问技术,而轮转和预约的方法则属于控制访问技术. 5.3.2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 MAC )方法是在局域网中对数据传输介质进行访问管理的方法。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确定网络上每一个结点能够将信息发送到介质上去的特定时刻;二是要解决如何

对共享介质访问和利用加以控制.传统局域网采用共享介质方式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标记环传递或FDDI等方法,但随着LAN应用的扩展,这种共享介质方式对任何端口上的数据帧都不加区别地进行传送时,经常会引起网络冲突,甚至阻塞,所以采用网桥、交换机等方法将网络分段,去减少甚至取消网络冲突是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 一、共享介质方式中最常用的为CSMA/CD和标记环传递方法。 1.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是采用争用技术的一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通常用于总线形拓扑结构和星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中. CSMA/CD是以太网中采用的MAC方法。CSMA/CD的工作原理可概括成四句话,即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具体过程如下: 当一个站点想要发送数据的时候,它检测网络查看是否有其他站点正在传输,即监听信道是否空闲. 如果信道忙,则等待,直到信道空闲. 如果信道闲,站点就传输数据. 在发送数据的同时,站点继续监听网络确信没有其他站点在同时传输数据.因为有可能两个或多个站点都同时检测到网络空闲然后几乎在同一时刻开始传输数据.如果两个或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就会产生冲突. 当一个传输结点识别出一个冲突,它就发送一个拥塞信号,这个信号使得冲突的时间足够长,让其他的结点都有能发现. 其他结点收到拥塞信号后,都停止传输,等待一个随机产生的时间间隙(回退时间,Backoff Time)后重发. 总之,CSMA/CD采用的是一种"有空就发"的竞争型访问策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道空闲时多个站点同时争发的现象,无法完全消除冲突,只能是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冲突,并对产生的冲突进行处理.因此采用这种协议的局域网环境不适合对实时性要求较强的网络应用. 2.令牌环(Token Ring)访问控制 Token Ring是令牌传输环(Token Passing Ring)的简写.标记传递是标记环网中采用的MAC方法。标记是一个专用的控制帧,它不停地在环上各站点间传递着,用其标志环路是否空闲以便站点用来发送数据帧。若某个站点有数据要发送,它就在环路上等待标记帧的到来,进一步占用这个标记帧去发送数据,并当这次

CSMA 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CSMA 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MA-DATA.request 、MA-DATA.indication、MA-DATA.confirm CSMA/CD的MAC帧由8个字段组成:前导码;帧起始定界符SFD;帧的源和目的地址DA、SA;表示信息字段长度的字段;逻辑连接控制帧LLC;填充的字段PAD;帧检验序列字段FCS。 前导码:包含7个字节,每个字节为10101010,它用于使PLS电路和收到的帧定时达到稳态同步。 帧起始定界符:字段是10101011序列,它紧跟在前导码后,表示一幅帧的开始。帧检验序列:发送和接收算法两者都使用循环冗余检验(CRC)来产生FCS字段的CRC值。 IEEE802.3标准提供了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的功能说明,有两个主要的功能:数据封装(发送和接收),完成成帧(帧定界、帧同步)、编址(源和目的地址处理)、差错检测(物理介质传输差错的检测);介质访问管理,完成介质分配避免冲突和解决争用处理冲突。

MAC(medium aess control)属于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下的一个子层。局域网中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分别是: 1 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随机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CSMA/CD方式。 2 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有序的访问控制协议,如Token(令牌)方式 在CSMA中,由于信道传播时延的存在,即使通信双方的站点都没有侦听到载波信号,在发送数据时仍可能会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检测到介质空闲时同时发送数据,致使冲突发生。 尽管CSMA可以发现冲突,但它并没有先知的冲突检测和阻止功能,致使冲突发生频繁。 一种CSMA的改进方案是使发送站点在传输过程中仍继续侦听介质,以检测是否存在冲突。 如果两个站点都在某一时间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并且同时开始传送数据,则它们几乎立刻就会检测到有冲突发生。如果发生冲

以太网及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3 以太网及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CSNM/CD媒体访问控制方法 所谓媒体访问控制,就是控制网上各工作站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及出现问题后如何处理等管理方法。 CSMA/CD是英文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ed 的缩写,可把它翻成“载波侦察听多路访问/ 冲突检测”,或“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所谓载波侦听(carrier sense),意思是网络上各个工作站在发送数据前都要总线上有没有数据传输。若干数据传输(称总线为忙),则不发送数据;若无数据传输(称总线为空),立即发送准备好的数据。所谓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意思是网络上所有工作站收发数据共同使用同一条总线,且发送数据是广播式的。所谓冲突(collision),意思是,若网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站同时发送数据,在总线上就会产生信号的混合,哪个工作站都同时发送数据,在总线上就会产生信号的混合,哪个工作站都辨别不出真正的数据是什么。这种情况称数据冲突又称碰撞。为了减少冲突发生后又的影响。工作站在发送数据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检测自己发送的数据,有没有在传输过程中与其它工作站的数据发生冲突,这就是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ed)。 CSNM/CD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如下: 先听后说,边听边说; 一旦冲突,立即停说;

等待时机,然后再说; 听,即监听、检测之意;说,即发送数据之意。 上面几句话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总线是否空闲。若总线忙,则不发送。若总线空闲,则把准备好的数据发送到总线上。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工作站边发送检测总线,是否自己发送的数据有冲突。若无冲突则继续发送直到发完全部数据;若有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但是要发送一个加强冲突的JAM信号,以便使网络上所有工作站都知道网上发生了冲突,然后,等待一个预定的随机时间,且在总线为空闲时,再重新发送未发完的数据。 介质访问控制(MAC)在OSI网络模型中是一个数据链路层的下层,它决定谁被在任何时间允许访问物理介质。它作为在逻辑链路子层和网络物理层之间的一个接口。这个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最初与访问物理传输介质(例如那个站点附到线上或频率范围有权利进行传输)或低水平介质共享协议例如CSMA/CD控制有关。 MAC为在因特网协议(IP)网络上的计算机提供独特的鉴定和访问控制。MAC分配一个独特的编码到每个IP网络适配器叫做MAC地址。 2、典型的以太网 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 一、标准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CSMA/CD(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

数据中心访问控制系统

门禁系统概念 门禁系统,英文简称AccessControI systems,即出入口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何人、何地、何时、什么事件"的管理,即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进出哪个区域的门进行控制。系统可对进出人员权限进行控制,也可对进出记录进行监视。简而言之,门禁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型门禁控制器、电子锁、IC卡等设备及相关软件的协同,实现对区域重要出人口人员进出的统一管理的系统。“数码人”网络门禁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高实时性、高信息安全性、高可靠性、全局性。 门禁系统是典型的数据中心自动控制系统,其工作流程为:首先通过管理软件,在控制器内设置人员的出人权限;然后将设置参数通过网络自动下载到现场控制器,控制器按设置的权限对出入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 门禁系统可实现的管理功能 l.进出区域的管理 (1)进出区域。进出区域的级别高于门,门都是归属于某个区域的。可以将区域理解为房间或多个房间概念。比如主机房可以设为一个区,整个机房又可设为一个大区。两个区的关系可能是嵌套关系,也可以是平行关系。注意,现实中,一个进出区域可能有几道门可以进出。 (2)门。指受管制的门,通过控制门的开、关实现管理。管理控制一道门至少需要配置电控锁和读卡器。 (3)进门。1、进行身份识别、2、代表用户身份的信息的数据上传给控制器3、控制器按照其所设置的出人权限对指定门的电锁进行控制+如果允许,打开电锁(如果拒绝,电锁保持关闭)。 (4)出门。过程同上。但在机房门禁系统设计中,对出门不要求身份判断时,也常采用按钮开门的模式。整个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本次进出事件并存放到数据库。 (5)反潜回(APB)和用户追踪。只能在配置双向刷卡的门上使用,用于监视用户的行踪,防止违背正常的进出流程。比如防止某张卡刷卡进门后,不经过出门刷卡即再次在进门处刷卡,或者门禁系统检测到两个区域出现同一个人同时在其内的不正常情况(当然实际上不可能,但用户没有正常的进出刷卡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想象)。 (6)权限组。当大量人员需要相同的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先设置权限组,将需要的权限赋予这个组,再将拥有相同权限的用户添加到权限组中即可,比如同一个部门的用户。 2.进出人员的管理 即"何人"的管理。通过对用户和其持有的卡的授权实现。 (1)用户。使用门禁系统进出房间的人员。用户可以被禁止或允许通行。 (2)用户的授权。授予某人的权限,与卡的授权不同,一个用户可能持有几张卡,用户的授权优先于其持有的卡的授权。 (3)卡的授权。某张卡是否允许使用,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允许使用。之前,需要先将卡赋予某个用户。卡的授权级别低于用户的授权。卡的授权通常还附有时间限制,即从何时起到何时止之间有效。 (4)用户密码(PIN)。与卡配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可增加安全等级。

介质控制访问方法

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是解决当局域网中共用信道的使用产生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问题。 它定义了数据帧怎样在介质上进行传输。在共享同一个带宽的链路中,对连接介质的访问是"先来先服务"的。物理寻址在此处被定义,逻辑拓扑(信号通过物理拓扑的路径)也在此处被定义。线路控制、出错通知(不纠正)、帧的传递顺序和可选择的流量控制也在这一子层实现。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两个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Logical Link Control或简称LLC)是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的上层部分,IEEE 802.2中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协议。用户的数据链路服务通过LLC子层为网络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在LLC子层下面是MAC子层。 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属于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下的一个子层。局域网中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分别是: 1 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随机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CSMA/CD方式。 2 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又称有序的访问控制协议,如Token(令牌)方式 CSMA/CD工作原理 在CSMA中,由于信道传播时延的存在,即使通信双方的站点都没有侦听到载波信号,在发送数据时仍可能会发生冲突,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检测到介质空闲时同时发送数据,致使冲突发生。尽管CSMA可以发现冲突,但它并没有先知的冲突检测和阻止功能,致使冲突发生频繁。 一种CSMA的改进方案是使发送站点在传输过程中仍继续侦听介质,以检测是否存在冲突。如果两个站点都在某一时间检测到信道是空闲的,并且同时开始传送数据,则它们几乎立刻就会检测到有冲突发生。如果发生冲突,信道上可以检测到超过发送站点本身发送的载波信号幅度的电磁波,由此判断出冲突的存在。一旦检测到冲突,发送站点就立即停止发送,并向总线上发一串阻塞信号,用以通知总线上通信的对方站点,快速地终止被破坏的帧,可以节省时间和带宽。这种方案就是本节要介绍的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已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 所谓载波侦听(Carrier Sense),意思是网络上各个工作站在发送数据前都要确认总线上有没有数据传输。若有数据传输(称总线为忙),则不发送数据;若无数据传输(称总线为空),立即发送准备好的数据。 所谓多路访问(Multiple Access),意思是网络上所有工作站收发数据共同使用同一条总线,且发送数据是广播式的。 所谓冲突(Collision),意思是若网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站同时发送数据,在总线上就会产生信号的混合,这样哪个工作站都辨别不出真正的数据是什么。这种情况称为数据冲突,又称为碰撞。 为了减少冲突发生后的影响,工作站在发送数据过程中还要不停地检测自己发送的数据,看有没有在传输过程中与其他工作站的数据发生冲突,这就是冲突检测(Collision Detected)。1.CSMA/CD冲突检测原理 CSMA/CD是标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中统一采用的介质争用处理协议(但在万兆以太网中,由于采用的是全双工通信,所以不再采用这一协议)。之所以称之为"载波侦听"("载波"就是承载信号的电磁波),而不是称之为"介质侦听",那是因为如果介质上正在有载波存在,则证明介质处于忙的状态(因为信号或者数据不是直接传输的,而是通过电磁载波进行的);如果没有载波存在,则介质是空闲状态。也就是通过载波的检测,可以得知介质的状态,而不能直接来侦听介质本身得出其空闲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