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介绍

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介绍

导语:麻疹是我们生活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性非常大,因为这是一种病毒性的疾病,会让人体遭受严重的创伤,所以

麻疹是我们生活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对于人体的危害性非常大,因为这是一种病毒性的疾病,会让人体遭受严重的创伤,所以,预防麻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生活中必须做到的,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预防麻疹的方式主要是注射疫苗,下面就来看看麻疹减毒活疫苗的介绍吧。

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原代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为乳酪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冻干保护剂主要成份为人血白蛋白、明胶和蔗糖。

接种对象-预防用生物制剂,8个月龄以上的麻疹易感者。全年均适宜接种。

作用与用途: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麻疹。

免疫程序和剂量:1.按每瓶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待冻干疫苗完全溶解并摇匀后使用。

2.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

不良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局部反应。在6~10天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以及散在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禁忌:

1.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者。

2.对鸡蛋有过敏史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工艺的建立(一)

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生产工艺的建立(一) 【摘要】目的研制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方法用麻疹病毒长-47株接种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并加适量稳定剂后冻干制成疫苗。疫苗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进行检定。结果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的要求。结论人二倍体细胞为基质可以制备麻疹减毒活疫苗,疫苗质量稳定,收获率较高。【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收获率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主要罹及婴幼儿急性传染病。在我国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制备疫苗均以鸡胚细胞为基质,作为异源细胞,具有携带禽病毒的可能,而人二倍体细胞为人源细胞〔1〕,在国外早已用来生产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2BS 株)现已广泛应用于疫苗生产,如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等,已证明其具有安全性。我们用人二倍体细胞为基质制备出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要求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本文就此做如下报告。 1材料 1.1细胞 生产用细胞为人二倍体细胞2BS株,用于生产的细胞世代限定在43代以内。 1.2毒种 鸡胚细胞为培养基质制备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毒种长47株27代适应于人二倍体细胞,33℃和35℃培养,收获制成,经检定后用于生产,并已有多个代次毒种制备疫苗,证明此毒种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 1.3培养液及维持液 MEM为基础液,加入适当比例的灭能小牛血清,碳酸氢钠调pH值。 1.4疫苗液 199液,pH值为7.4~7.5。 2方法 2.1单层法制备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单层人二倍体细胞2BS株按1:2~1:4传代,接种2L克氏瓶,加入细胞培养液,180ml/瓶,置37℃培养。当人二倍体细胞长成单层时,换成细胞维持液,200ml/瓶,再加入毒种,毒种的感染剂量(MOI)为1:100。将感染病毒的细胞瓶置35℃培养,此方法称为单层法。当细胞病变达50%以上时,用400mlEarle’s液冲洗细胞面,去除小牛血清,加入疫苗液,200~500ml/瓶,置35℃培养。当细胞病变达90%以上时,收到4℃冷库。在4℃冷库释放病毒1周,按0.3%加入人血白蛋白作保护剂,抽样检定。检定合格后,加入蔗糖明胶稳定剂及长8号微量保护剂,采用适宜的冻干曲线冻干。 2.2同时法制备麻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单层人二倍体细胞2BS株按1:2传代,毒种的感染剂量(MOI)为1:1000。将细胞、病毒和培养液同时分装到10L瓶中(即同时法),2000ml/瓶,置35℃旋转培养,转瓶机转速为7~8r/h。当细胞病变达50%以上时,用3000mlEarle’s液冲洗细胞面,去除小牛血清,加入疫苗液,2000~5000ml/瓶,置35℃旋转培养。当细胞病变达90%以上时,收冷到4℃冷库转瓶机上。在4℃冷库释放病毒1周,按0.3%加入人血白蛋白作保护剂,抽样检定。检定合格后,加入蔗糖明胶稳定剂及长8号微量保护剂,采用适宜的冻干曲线冻干。 2.3无菌试验、鉴别试验、异常毒性试验、水分、物理检查 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进行常规检定〔2〕。 2.4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法。应不高于50ng/剂。 2.5病毒滴度及热稳定性试验(37℃7d)

麻疹减毒活疫苗批量接种的安全管理

麻疹减毒活疫苗批量接种的安全管理 为了迅速全面提高医院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对全院人员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因领导重视、组织严谨、准备充分,接种工作完成的安全顺利。 标签:麻疹;疫苗;接种;安全管理 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是政府在充分考虑个体及群体疾病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采取的利民举措。近年来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免疫规划年龄儿童麻疹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无免疫史或未患过麻疹的成年人发病较多[1],大中专院校和外来打工人员集中企业时有病例。感染麻疹后非常容易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出现呼吸困难、心肺衰竭等,而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还特别容易出现肝损伤[2]。我院为迅速全面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对全院工作人员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现将近千人安全麻疹疫苗免疫接种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疫苗接种为全院员工(包括离退休人员23人)998人,其中男性301人、女性697人、年龄18~72岁、军人199 人职工799人、共计998人。 1.2方法领导重视布置周密:医务处领导与当地疾病控制中心主动联系,积极派负责科室骨干培训学习,对此次工作的重要性、意义目的、要求、注意事项、适应症、禁忌症等知识技能要求了如指掌,并通过考试人人过关,回科室后进行宣教。 1.2.1 组织严谨规范有序:向全院各单位各个部门包括保洁、后勤、食堂、保安等勤杂人员发出通知,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及夜班情况细致周密安排,尤其对外出进修人员掌握归队时间,保证人人接种。接种前每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上签姓名及时间。知情书内容: 1.2.1.1禁忌症:①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明胶等辅料及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过敏者;尤其是对鸡蛋过敏者;②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血液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③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恶性肿瘤患者;④患脑病、有脑外伤史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⑤妊娠期妇女及近3个月内要怀孕的妇女,上述情况暂时不能接种麻疹疫苗。 1.2.1.2接种反应及处理:①接种疫苗后24h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下于2~3d内自行消失;接种疫苗后1~2w内,可能出现一过性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英文名称:Measles and Rubella Combined Vaccine,Live 汉语拼音:Mazhen Fengzhen Lianhe Jiandu Huoyimiao 【成份和性状】 本品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原代鸡胚细胞和风疹病毒减毒株接种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按比例混合配制,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为乳酪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有效成分:麻疹和风疹减毒活病毒。 辅料:人血白蛋白、明胶、蔗糖、谷氨酸钠、尿素和精氨酸。 疫苗稀释剂:灭菌注射用水。 【接种对象】 8月龄以上的麻疹和风疹易感者。 【作用与用途】 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 防麻疹和风疹。 【规格】 复溶后每瓶0.5ml。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含麻疹和风疹活病毒均应 不低于3.0 lg CCID50。 【免疫程序和剂量】 (1)按标示量加入所附灭菌注射用水,待疫苗复溶并摇匀后使用。 (2)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 【不良发应】 常见不良反应: (1)一般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 情况下于2~3天内自行消失。 (2)一般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 数为轻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必要时

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 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3)皮疹:一般接种疫苗后12天内可能有轻微皮疹出现,出疹时间一 般不超过2天,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罕见不良反应: 重度发热反应:应采用物理方法及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极罕见不良反应: (1)过敏性皮疹:一般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出现反应时, 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2)过敏性休克:一般接种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注射肾上腺素 等抢救措施进行治疗。 (3)过敏性紫癜:出现过敏性紫癜反应时应及时就诊,应用皮质固醇类 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 (4)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成年人接种本疫苗后发生关节炎,大关节疼痛、肿胀。 【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硫酸卡那霉素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4)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5)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 史者、过敏体质者、哺乳期妇女。 (2)开启疫苗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3)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失效者、疫苗复溶后出现浑浊等外观异 常者均不得使用。 (4)疫苗开启后应立即使用。 (5)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 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

麻疹的防控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二)、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时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三)、增强人群免疫力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被动免疫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麻疹的预防与控制 (一)、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时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 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 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 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 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可以引发麻疹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损伤的人群或者重度营养不良的人群(如维生素A缺乏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开始广泛使用,现在世界上70%左右的儿童通过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能获得麻疹疫苗接种。目前,在那些发达国家,麻疹已得到很好控制,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麻疹。综合的免疫策略,包括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定期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IAs)和强化监测工作,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麻疹病毒的高传染性意味着较少的易感者感染就足以造成病毒在数以十万计的人群中传播。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仍然很低,这些国家的麻疹死亡病例在全球的死亡病例(2002年约为61万例)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更多的人还受到麻疹并发症的侵害,如营养不良和永久性的神经系统紊乱。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可以被用于免疫规划。 在麻疹-风疹疫苗(MR)或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1等联合疫苗中,其中含有的各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没有发生变化。无论从后勤供应还是从接种程序来看,使用联合疫苗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腮腺炎和风疹高发地区,如疫苗价格适中且风疹免疫接种率能维持在80%以上,建议使用联合疫苗。 有初步研究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MMR与自闭症或慢性肠炎的发生有关,但几项精心开展的研究并未证实这种结论。 建议所有易感儿童和无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成人开展麻疹的免疫接种。疫苗应该1详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风疹疫苗的立场文件(No. 20, 2000, pp. 161–169) 和关于腮腺炎疫苗的立场文件(No. 45, 2001, pp. 346–355).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麻疹及麻疹疫苗的免疫原理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安全有效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后,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水平是预防麻疹的主导措施。麻疹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 关键词:麻疹麻疹病毒免疫特异性免疫麻疹疫苗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见于儿童。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科氏斑(又称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 麻疹感染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那是麻疹病毒在鼻咽局部黏膜快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入血液;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在这一期,麻疹病毒突破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 前驱期又称:疹前期,实际上是麻疹病毒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的阶段,一般为3~4天。病人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部特殊症状: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汪汪、羞明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再加上口腔颊黏膜上的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的柯氏(Koplik)斑。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并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这是麻疹病毒与人体免疫激战阶段,高热可导致患儿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 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 神经氨酸酶活力。麻疹病毒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 对较大,镜下一般呈球形,径150~300nm,形态多变,有时 可呈丝状。病毒中心由核糖核酸和对称的螺旋形衣壳组成,外 盖脂蛋白包膜,上有短小突起带血凝素,可凝集猴红细胞。对 最早分离的麻疹病毒Edm株进行基因测序,已知其基因组不分 节,长度约15893bp,共有六个结构基因,编码六个结构蛋白, 从3'端开始依次为:核蛋白(N)分子量60×103、磷酸蛋白(P)分子量72×103、膜蛋白(M)分子量37×103、血溶素(F)分子量60×103、血凝素蛋白(H)分子量78×103~80×103以及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大蛋白(L)分子量210×103,其中N、P、L蛋白与病毒RNA结合,而另外三种M、H、F蛋白则与病毒包膜结合。N蛋白为麻疹病毒的主要蛋白,以磷酸化形式存在,在基因包装、复制和表达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还参加RNA的结合,核膜结构的形成等。P基因可编码三种长度不同的蛋白,即P、C、V蛋白。P蛋白为磷酸化的聚合酶结合蛋白,与N及mRNA结合成复合物,参与RNA的包膜和调控N蛋白的细胞定位。V蛋白和C蛋白可能具有调控复制与转录的功能。L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般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相同。P与

麻疹疫苗接种

麻疹疫苗接种 什么是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的全称是冻干麻疹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麻疹疾病。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宝宝,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麻疹的症状包括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等。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流行。麻疹疫苗初免成功,就可获得牢固的持久的免疫力。根据我国对麻疹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观察,认为至少可维护8---15年以上。 麻疹疫苗有必要打吗 麻疹疫苗是有必要打的。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以提供其免疫力。 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 1、由于儿童是麻疹的多发年龄段,因此,接种为8月龄以上,未患过麻疹的人为主。通常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 2、病例发生后的应急接种。其对象是病人活动范围的易感者。流行地区接种率应在95%以上。接种时间愈早愈好,在首代病例出现后疫情尚未蔓延之前接种完毕。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接种疫苗后7-12天就可产生抗体,比感染后产生抗体的时间短,因此对易感者进行应急接种可控制疫情蔓延或终止流行。对麻疹潜伏期的儿童接种疫苗后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在麻疹感染后1-2天内接种疫苗可阻止病毒血症的产生,使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减轻。 3、有注射过麻疹疫苗而又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不宜接种疫苗者,可应用丙种球蛋白,但这种免疫力一般只能维持2-3周,此后如再接触麻疹患儿又可再次感染。因此,若以后无禁忌的8月龄以上儿童必须接种各种麻疹疫苗。 卫生部规定的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初免是出生后8月龄以上才能接种麻疹疫苗,这是因为8月龄以下婴儿的血液中含有从母体中带过来的抗麻疹病毒抗体,婴儿有保护自己不患麻疹的能力。如果过早接种麻疹疫苗,这种抗体就会把疫苗中的病毒中和掉,使麻疹疫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婴儿也就不能产生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 婴儿出生8个月以后,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这时接种麻疹疫苗,疫苗中的病毒就不会被中和掉,婴儿就能自己产生抵抗麻疹病毒的能力。8月龄以后接种麻疹疫苗的另一原因是因为8月龄儿童免疫系统已发育成熟,接种后可以产生较理想的免疫效果。因此,规定出生后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具有科学性。 麻疹疫苗接种时间 1)8月龄以上的易感者: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也可8月龄初免,1.5-2岁再免疫1针以减少初免失败的易感者。

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 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Vaccine, Live 本品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和腮腺炎病毒减毒株分别接种鸡胚细胞、风疹病毒减毒株接种人二倍体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按比例混合配制,加适宜稳定剂冻干后制成。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1 基本要求 生产、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规定。 2 制造 2.1 生产用细胞 2.1.1 麻疹疫苗生产用细胞 生产用细胞为原代鸡胚细胞,并应符合“麻疹减毒活疫苗”中2.1项的规定。 2.1.2 腮腺炎疫苗生产用细胞 生产用细胞为原代鸡胚细胞,并应符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中2.1项的规定。 2.1.3 风疹疫苗生产用细胞 生产用细胞为人二倍体细胞2BS株、MRC-5株或经批准的其他人二倍体细胞株,并应符合“风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中2.1项的规定。 2.2 毒种 2.2.1 麻疹疫苗毒种 生产用毒种为麻疹病毒沪-191株或经批准的其他麻疹病毒减毒株。应符合“麻疹减毒活疫苗”中2.2项的规定。 2.2.2 腮腺炎疫苗毒种 株或经批准的其他腮腺炎病毒减毒株。应符合“腮腺生产用毒种为腮腺炎病毒S 79 炎减毒活疫苗”中2.2项的规定。 2.2.3 风疹疫苗毒种 生产用毒种为风疹病毒BRD II减毒株或经批准的其他适应人二倍体细胞的风疹病毒减毒株。应符合“风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中2.2项的规定。 2.3 单价原液 2.3.1 麻疹病毒原液制备 按“麻疹减毒活疫苗”中2.3项进行。 2.3.2麻疹病毒原液检定 按3.1.1项进行。 2.3.3腮腺炎病毒原液制备 按“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中2.3项进行。 2.3.4腮腺炎病毒原液检定 按3.1.2项进行。 2.3.5 风疹病毒原液制备 按“风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中2.3项的规定。 2.3.6 风疹病毒原液检定

疫苗接种史

疫苗接种史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种可溯源至人痘接种术,这项技术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国文明。清代医书认为,11世纪起,中国人于北宋时期即开始种天花痘,而另一本医书则记载,更早于唐代即有“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且“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显示该技术 对天花的预防颇有成效,而据推测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试者接触患者的脓状囊疱,但此做法无法确保有效,且风险仍高,死亡率达1~2%,随后这项 技术沿丝路传播开来。18世纪初种痘技术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尔·伯努利成功地让世人发现,尽管种痘技术有其危险,仍能为一般生命期望延长三年。 英国医师爱德华·琴纳听闻民间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于1796年5月14日对一名儿童接种由感染牛痘的农妇手中抽取的脓汁作为疫苗,三个月后,他将天花接种至儿童身上,并证实该名儿童对天花免疫,这个方法因此传遍整个欧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为字源,纪念爱 德华·金纳使用牛痘作为疫苗实验的里程碑。路易·巴斯德并进一步阐释接种的意义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顺着罗伯·柯霍提出的假说,将微生物和该疾病的关系确立。这项发现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种技术,

随后于1881年5月5日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并于1885年6月6日让一位儿童接受疯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义来看,这便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 使用现有疫苗控制一些传染病已于近年取得显著进展。在EIP刚问世的1974年,儿童免疫接种覆盖率仅为5%,到1981年,提高到20%,但每年仍有500多万儿童死于6种可用EPI疫苗防御的疾病,到1990年,提高到80%,6种EIP疾病引起的死亡病例降到20。万,其中一半死于麻疹川。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确定了到本世纪末EIP疫苗全球接种率达到90%的目标。 早在40和5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着手将防御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的抗原成分混合成单一注射制品。1949年,白喉一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TP)获准用于儿童,从而开始成为大多数国家免疫接种规划的基础。50年代中叶,三个血清型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研制成功。到60年代中期,一家法国公司通过一种特殊注射器将DTP与IPV一起接种,而真正的DTPl/PV联合疫苗制剂则于1985年间世。在70年代,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减毒活疫苗组成联合制剂(MMR)。1992年,DTP与Hib四联疫苗已在美国获准使用。所以,目前有4种主要的联合疫苗,它们是DTP、DTP/IPv、DTP/Hib和MMR,总共防御8种病原体。 张浩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疫苗接种史]、<<联合疫苗接种与儿童疫苗计划>>章建康

麻疹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3—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疹的诊断标准和处理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麻疹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的应用。 2 诊断原则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麻疹减毒活疫苗普遍应用后,不但存在症状典型的麻疹,而且存在症状不典型的病人,前者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诊断,后者需根据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或麻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作出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临床症状 3.1.1 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3.1.2 发热(38℃或更高)。 3.1.3 咳嗽或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结合膜炎。 3.1.4 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3日)在口腔颊粘膜见到麻疹粘膜斑(Koplik氏斑)。 3.1.5 皮肤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3.2 流行病学史 与确诊麻疹的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6~18天。 3.3 实验室诊断 3.3.1 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lgM抗体。 3.3.2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3.3 从鼻咽部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附录A),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1.1 加3.1.2条者,或同时伴有3.1.3条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1.4条或3.1.5条或3.2条。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具有任何一项临床症状加3.3.1条或3.3.2条或3.3.3条。 4 处理原则 4.1 病人的隔离与治疗 发现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隔离期直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 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4.2 对易感者的应急措施 4.2.1 对病人周围未发病的易感人群可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覆盖面宜

(整理)1麻疹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为.

A1型题 1.麻疹传染性最强的时期为 A.潜伏期 B.前驱期 C.出疹期 D.恢复期 E.发热后两周 2.麻疹的出疹时间,与发热的关系是 A.发热2~3日出疹,出疹时仍发热 B.发热1~2日出疹,热退疹出 C.发热3~4日出疹,出疹期热更高 D.发热3~5天出疹,热退疹出 E.发热5~6天出疹,出疹时可以发热,也可以体温正常3.典型麻疹的出疹顺序是 A.先见于耳后、发际、颈部,逐渐蔓延至额面、躯干及四肢B.先见于四肢,渐出现于躯干、面部 C.先见于躯干,渐延及四肢、面部 D.先见于手足,渐延及四肢、躯干、面部 E.先见于前胸,后延及面部、四肢 4.典型麻疹皮疹的特点为 A.红色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 B.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疹退后遗有色素沉着、脱屑C.红色出血性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

D.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皮肤周围可见晕圈 E.大小不等的斑丘疹,间有水泡 5.麻疹前驱期主要诊断依据是 A.发热3~5天 B.有卡他症状 C.出现koplik斑 D.可见少数斑丘疹 E.有麻疹接触史 6.接触麻疹后多少天注射丙种求蛋白就不能达到完全免役作用A.3天 B.6天 C.7天 D.9天 E.10天以后 7.易感儿接触麻疹患者后接受被动免疫,隔离期为 A.2周 B.3周 C.4周 D.4~8周 E.8周 8.关于麻疹血清抗体,下列那项是错误的 A.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持续存在 B.随增龄下降或消失

C.患过麻疹的母亲能将抗体经过胎盘输给胎儿 D.8个月内婴儿血清中可存在这种抗体 E.易感儿缺乏这种抗体 9.初次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适宜年龄是 A.出生时 B.出生后2个 C.出生后3个月 D.出生后8个月 E.1岁以后 10.风疹与麻疹的鉴别点最主要的是 A.充血性斑丘疹 B.皮疹呈全身性分布 C.皮疹1天即出齐 D.全身症状的轻重 E.白细胞计数的高低 11.关于麻疹的流行病学,下列那项不符 A.传染源主要是患者,传染方式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 B.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C.未患过麻疹和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均为易感儿,感染过麻疹的母亲所生婴儿在生后6个月内很少患麻疹 D.潜伏期后2~3天至出疹后5天或并发肺炎者至出疹后10天均有传染性 E.易感儿应从接触麻疹患者后隔离观察21天,接受被动免疫者无需观察隔离 12.下列麻疹的治疗与护理应除外 A.隔离休息

2019-2020“麻疹疫苗接种活动安排”政府工作计划

“麻疹疫苗接种活动安排”政府工作计划 一、实施范围和目标人群 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区各医院、各乡镇卫生院抽调局部医护人员协助防保站实施应急接种工作。各乡镇防保站要向当地政府汇报本次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实施并完成好此次活动。 全市范围内所有8个月龄至14周岁儿童一律免费接种单价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剂量为0.5ml禁止用二类疫苗替代)既往有麻疹病史及具有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者或在3个月内证实接种过麻疹疫苗或含有麻疹疫苗成份的多价疫苗的除外。 二、任务指标 全市8个月龄至14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率要达到100%既往有麻疹病史及具有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者或在3个月内证实种过麻疹疫苗或含有麻疹疫苗成份的多价疫苗的除外)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并成立市年麻疹疫苗应急接种活动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具体负责应急接种工作的实施和督导。相关部门配合。各乡(镇、街)村委会、居民委员会负责本次应急接种工作的组织实施。成立由有关专家组成的麻疹疫苗副反应处置小组”负责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和副反应的处置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的具体实施、质量控制和疫苗接种副反应处置等技术工作。各乡(镇、街)麻疹疫苗接种中出现副反应情况要及时向处置小组汇报。 市卫生防疫站负责疫苗、注射器材和免疫接种登记表格的贮存、

运输、分发、技术指导、实施接种督导、人员培训和适龄儿童统计工作。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学校应急接种工作的宣传、接种通知单”发放和在校学生接种的组织工作。社区儿童、托幼机构儿童到市区防保站接种。宣传、公安等部门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报道、治安秩序保证工作。 (二)广泛宣传。广泛开展应急接种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保证儿童家长都能充分了解本次活动的意义、时间、地点。流动人口聚集地、学校或人群聚集地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每个接种点都要设立明显标志,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画,保证每名儿童家长都能收到接种相关信息” (三)做好人员培训。市防疫站要在4月1日对各乡镇及市区防保站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全市顺利完成应急接种工作。 四、几点要求。 (一)做好冷链的运转和后勤保证工作。市防疫站负责本次麻疹应急接种所需疫苗的分发。防疫站、各防保站要制定好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接种器材、相关资料的合理分发,保证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各村防疫员在接种疫苗期间都必需使用合格的冷藏包,确保疫苗效价。要严格执行接种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胜利率。 (二)认真落实现场接种工作。为保证接种质量。要通过反复通知和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儿童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乡镇由乡医、包村乡干部、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组长组成工作小组;市区由防保站、包片医院和居委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学校由校长、班主任组织学生到接种点接种。现场接种完成后,依照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