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练习(无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练习(无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练习(无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练习(无答案)

我们来练习

【自主学习测评】

【基础三星演练】

1.如右图所示电路是利用______对______供电的电路。其中B是

______,闭合B时电路中就会有电流流过,此时电路所处的状态是

______。

2.电路中能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A.电路中有用电器且是通路

B.电路中有开关且是通路

C.电路中有电源且是通路

D.电路中有电源或是通路

3. 下列电路图与实物图一致的是()

【提高四星演练】

1. A物体带负电,B物体不带电,A、B相互接触后分开,A物体带______,B物体带______电,电子从______物体转移到______物体,电流的方向是。

2. 如图所示电路中,如果把三个电键都闭合,那么电路所处的状态是()

A.通路 B.开路

C.短路 D.无法确定

3. 用铅笔画线作导线,按照左图所示电路图,把右图所示的实物图连接起来。

【挑战五星演练】

1.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会浪费电能。科研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若将这两个开关配合使用就可以使楼道灯变得“智能化”,这种“智能”电路正确的是(

【课外知识链接】1.(课外阅读推荐)。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各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 m\dm\cm\mm 单位:国际单位制 米(m ) 常用单位:km\ m\mm\μm \nm 测量工具:刻度尺 【实验一:用刻度尺测长度】 使用前观察:0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 放对:沿着、贴紧 圆的直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正确使用 使用时 读对:正对刻度线 间接测量 细铜线直径 记对:数字和单位 地图两地距离 记录到最小分度值得下一位 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误差和错误 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测量工具 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单位:国际单位制秒(s )常用单位:h\min\ss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实验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 运动的描述 【最普遍的运动】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的选择:除自身以外的物体、 常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械 速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υ=s/t 变形【s=υt : t=s/υ】 运 运动的快慢 单位及换算:国际制m/s 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大,速度快 比较快慢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少,速度大 时间、路程都不同,求平均速度 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最简单的运动】 概念:速度在发生变化的运动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的计算:υ=s/t 【总路程;总时间】 实验三: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车由甲 至乙 车由乙 至丙 车由甲 至丙 路程(cm) 42 时间(s) 2 平均速度 m/s 0.18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_透镜及其应用_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2.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3.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4.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 .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图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 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 .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 .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是近视镜 D .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6.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 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 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 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7.如图所示,a 、b 、c 、d 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 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 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 .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 .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 .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 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8.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 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 ) A .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 B. 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 .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9.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10.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 .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 .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 .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1.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后发生 而产生的。 2.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 __________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13 .市公交公司为了保证人们的上下车安全,在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监控器”。凸透镜是该装置的光学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案

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 _____________ (简称SI )。 2、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_______________ ,其他单位有:千— 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m )、纟纳米(nm )。1km=1 000m ; 1dm=0.1m ; 1cm=0.01m.;1mm=O.001m ; 1.m.=0.0O.O 001m.^1nm=O..0OO. 000.00.1.m 。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 ________ 线、 、 ____________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 _______________ ,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卜分 (min )。1h=60min 1min=60s 。 4、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 ___________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科学探究包含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T T ______________ T 分析和论证T ___ T 制作计划与设计实验 T 交流与合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质量及其测量 一天平的用法: 1.看:观察天平的称量,标尺上的分度值 2.放: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 3.调:调平衡螺母至平衡(右偏左调,左偏右调) 4.测:左物右码,用镊子加减砝码,最后调节游码,达到平衡(加 砝码原则要先大后小) 5.读:砝码质量加游码左侧对应的刻度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若被测物与砝码放反,则应该是砝码减游码) 6.收:检测完毕,应把物体取下,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盒内,把游 码拨回标尺的零刻度线处,以备下次使用 二积累法: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测出n个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时,再由m=M\n即可得到单个微小物体的物质,这就是积累法。 三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四天平的质量,真实值和测量值的比较 ①游码未归零时,测量值偏大,m测>m真。 ②砝码上沾有污渍时,测量值偏小,m测<m真。 ③砝码缺损时,测量值偏大,m测>m真。 ④物码颠倒时,所测值偏大,m真=砝码-游码

第二节密度 一密度: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ρ=m/v)。 二密度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在一定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 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三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会随物体的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例:冰和水的密度比较。 四不同物质密度可能相同。例:酒精和煤油的密度比较 五一般来说,固体密度值较大,液体次之,气体较小(ρ固>ρ液>ρ气)。 例:液体水银的密度比一般的金属密度都大。 六油类的密度一般小于水的密度。 七水的密度是ρ=1.0*10^3kg/m3,物理意义:体积是1m3的水的质量是1.0*10^3kg。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核心考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基础考点过关【课堂提问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1)基本单位: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为秒(s)。 (2)单位换算:1 km= 103m, 1 m= 10dm= 100cm= 103mm= 106μm=109nm。 1 h= 60min= 3.6×103s。 2.测量工具:长度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时间测量工具为停表。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刻度尺不能歪斜,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包括测量结果和单位。 4.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特点:误差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只能减小;错误能(选填“能”或“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事先被选取作为标准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则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4.相对性: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选取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第一课时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 路程与时间之比。 (2)公式: v=;求路程:s= vt;求时间:t= 。 (3)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m/s= 3.6km/h。 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特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平均速度: ①作用:粗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计算公式: v=。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路程)。 2.实验原理:v=。 3.实验装置: 4.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v=算出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 知识点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近视镜)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2.基本概念: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①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f )。两边的焦距相等。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②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虚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凹透镜有2个虚焦点。 4. 光学中“会聚”和“发散”的含义。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原来的方向靠近了主光轴,叫“会聚”。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于原来的方向远离了主光轴,叫“发散”。 5. 三条特殊光线 6. 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 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边偏折。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看做是三棱镜的组合。 7.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扩展:空心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2. 实验步骤: 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 成在光屏中央) 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 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正倒 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 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3. 凸透镜成像规律 应用 照相机 测焦距 投影仪(幻灯机) 放大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 基本概念: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二、 重、难点 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三、 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显 微 镜 和 望 远 镜 显微镜 望远镜 结构 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 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 大镜。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作 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 头。 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原理 结构 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它的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许多。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知识拓展 1、使用显微镜时,从物体(标本)射出的光线,经过物镜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被目镜再次放大,经过两次放大,光线变得很弱,不容易看清楚。因此,一方面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明亮,一方面物体要尽可能离物镜近一些,以便更多的光线进入物镜。为了保证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物体要在一倍焦距以外,故物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为使经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的焦距又总是设计得长一些。 2、使用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为了使远处的物体(天体)经物镜成的实像尽可能明亮,要把物镜做得大些.物镜越大,可以会聚的光线越多,像就越明亮,就越容易观察更远更暗的物体(天体)。镜面越大,其焦距就越长。为了尽可能增大视角,经物镜成的实像离目镜的距离要尽可能接近目镜的焦距(比焦距小)。为了使更多光线进入到目镜中(增大像的亮度),经物镜成的实像要尽量靠近目镜,所以目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0贵州贵阳模拟)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 B.凹透镜 C.放大镜 D.显微镜 解析: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起放大作用,A错。 凹透镜不能将物体放大,B也错。 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C也错。 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这样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D正确。 答案:D 2、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 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 像。 2、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4、实像和虚像 (1)实像: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像,并能使胶片感光记录下来(光屏承接得到像)。 例: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 特点:实像与物体分居凸透镜的两侧,倒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实像:学生画成实像光路。 (2)虚像:通过凸透镜射的光没有会聚,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物一侧成虚像发出的(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光屏承接不到,也不能使胶片感光。 例: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 特点: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正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虚像,学生画成虚像光路。 二、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实像: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像,并能使胶片感光记录下来(光屏承接得到像)。 例: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 特点:实像与物体分居凸透镜的两侧,倒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实像:学生画成实像光路。 2、虚像:通过凸透镜射的光没有会聚,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物一侧成虚像发出的(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光屏承接不到,也不能使胶片感光。 例: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 特点: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同侧,正立的。 体验:凸透镜成虚像,学生画成虚像光路。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结构图备课讲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__ ____________→分析和论证→_______________→交流与合作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 际统一的单位,叫(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其他单位有:千 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 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 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 线、、;②测量时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得 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并且对正观 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 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 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 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 ——路程——米(m);t ——时间——秒(s);v ——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符号为 或 ,交通运 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 或 ,1m/s =3.6km/h 。v =s t ,变形可得: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 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 四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停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内容包括:透镜、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本章共有5节: 1.第1节“透镜”,讲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 2.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并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 4.第4节“眼睛和眼镜”,介绍了眼睛的结构,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5.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介绍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简单讲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本章教学以各种透镜及其应用为学习对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本章只介绍了凹透镜最基本的常识,把凸透镜基本知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应用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章教学要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为了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教学时要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将传统教学和科学探究相融合.教学中要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透镜.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认识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大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明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养成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实验、制作的兴趣.通过学习“眼睛和眼镜”,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保护视力.通过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探索宇宙的意识,并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在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眼睛看远近物体时睫状体和晶状体的变化情况,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本章共有5节,建议8课时. 第1节透镜…………………………….1课时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①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②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3年中考题)坐在汽车里 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11-2 所示的对 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图11-2

B.不论选什么作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D.图画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 解析: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 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着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考物来研 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考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考物,认为自己、乘客都不动。 故选C。 2、观察图11-1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图11-1 解析: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 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 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故选D。 3、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 参照物,此人_____________。 解析: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 答:向南运动 4、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A.路旁的电线杆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D.火车路上的铁轨 解析:乘客相对于“电线杆”、“迎面而来的火车”、“铁轨”的位置都在变化,只 有相对于所乘的“火车车厢”的位置没有变化。

人教版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A) 薄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荿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 分) 羇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蚇A .一江春水向东流 B .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 D ?春风拂面蚁2.如图所示,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肁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蚆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其中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螇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都正确 肂D. —个人测量方法正确,读数是 2.2cm;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蕿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蝿A.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袇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蒃C.在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蒈4.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羆A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袄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 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虿5.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芇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羁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莁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肆6.在上学的路上,当小明正快步追上在前面的小华时,一辆车从他身旁向前快速驶去,贝(()肆A ?小华相对于车是向前运动的B?小明相对于小华是静止的 莂C.小明相对于车是向后运动的 D .小华相对于小明是向前运动的 S可知,物体的() 衿7.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聿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透镜及其组合所成的像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只能成实像的是() A.眼睛B.放大镜C.望远镜D.显微镜 3.如图所示,将透镜置于太阳光下,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光斑,说明() A.该光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 C.此类透镜可以制作近视镜片 D.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 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可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6.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 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A.3 cm B.13 cm C.23 cm D.33 cm 7.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

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8.如图所示的是人眼与鱼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前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戴() A.近视眼镜 B.远视眼镜 C.凹面镜 D.凸面镜 9.下列物理知识及其与生活用品的对应关系,都正确的是() A.爷爷用来看书的老花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妈妈用来梳妆打扮的大镜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爸爸用来记录永恒瞬间的照相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家里汽车上用来增大视野的观后镜——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成虚像 10.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11.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 ①可以看成两块凹透镜②可以看成一块凸透镜 ③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④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2.学完光学后,小明对知识进行如下梳理,其中连线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3.永州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园内严禁游客随地丢弃饮料瓶,这不仅是为了保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教科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2、3、4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从而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小结: (1)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