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0-04-11作者简介:

计晗(1983-),女,安徽安庆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学评论研究。浅析宋诗的“理”与“趣”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摘要: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在立意上创新,在内容上偏重于哲理思辨。宋诗之“理”引人思索,给人智慧。

同时,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文章分别从“理”和“趣”两个方面来分析宋诗的特点,研究宋诗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

宋诗;理;趣;审美倾向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3-0151-02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

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正如近人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述》中所说:“而唐宋诗之争以起,自南宋以迄近代,历时八百年之久,实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学诗谈艺者不容不注意及此也。”

宋人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中对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的“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深为不满,这是宋人批宋诗的滥觞。

宋人对宋诗批评最严厉且最有代表性者当推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到了近现代,对唐诗与宋诗的评论就显得比较客观,最具代表性的有如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由此可见,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诗的思理,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

的思理,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诗歌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思想性,其作用在于:引人思索,给人智慧,启迪人们去对自然、人生、宇宙世界作出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二、宋诗之“趣”

北宋时期,实行抑武修文的统治政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既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又是对文武之臣的劝乐宣言,这使得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享乐之风盛行,在诗歌创作上“怡性情、娱僚宾”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表现为娱情适性的文坛创作的社会风气,并使文学表现乐的主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宋初诗坛表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明快、怡然的清新情调,宋诗鲜明地表现了“治世之音安以乐”的时代特征和创作风尚,与这种怡情适性的普遍社会风气相适应,宋代诗人更趋向于对艺术美的追求,即对诗歌创作“趣味”、“兴趣”的崇尚和追求。如严羽《沧浪诗话》指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体现了对诗作“趣”的追

151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理★★★★(责任编辑/姚丽)

Song of the Rationale for and Interest

JI Han

(Busines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5,China)

Abstract:A n out st anding f eat ure of Song-dynast y poem s is t hat t hey are usually creat ive in t hem es and f ull of philosophical speculat ion in cont ent s.B esides t hese enlight ening philosophical t hought s,a t hem e of current t i m es-delight w as also show n i n song-dynast y poem s.Seeki ng and describing t his ki nd of “delight ”w ere prevalent at t hat t im e.This paper analyses t he charact erist ics of song-dynast y poem s in t w o aspect s “reason ”and “delight ”and probes int o t he aest het ic inclinat ion of song-dynast y poem .

Key words:song-dynast y poem s ;reason ;delight ;aest het ic inclinat ion

求,故宋人论诗,特别讲究诗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初诗歌表现出了对“诗趣”之审美的普遍追求。

所谓“趣”,是指意趣、兴味、情致等。趣是艺术境界的极致。在宋人诗作中,“趣”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以

“情趣”、“禅趣”为例具体说明。(一)情趣

情趣是在对寓于情趣的自然小景和具体事物的叙写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一种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杨万里的诗歌多表现为这种形式的趣味性。《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里孩子们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组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艺术画卷,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一刹那,是人对自然一种最本能最天真的感应状态,洋溢着童真、

童趣,寄托着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诗人不仅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一些富于诗意的场景和细节,而且构思新奇巧妙,常以拟人手法,以风趣而又通俗流畅的语言,把大自然中景物的物态、特征和神韵给表现出来,且充溢着诙谐和机趣,使读者在品赏、回味后发出会心一笑。所以姜夔说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周必大

《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更称其诗“曲尽其妙”,此评可谓得其诗情趣之妙的真谛。

(二)禅趣

有宋一代,许多诗人都受当时崇佛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严羽等人经常以禅喻诗,更使诗人多与佛教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或精研佛经,

或与僧人特别是诗僧诗文唱和,因此以禅入诗便蔚然成风,从而使其诗作充溢着禅理、禅意和禅趣,这方面又以黄庭坚、苏轼等最为典型。黄庭坚虽非皈依禅门的虔诚佛教徒,却是一个亦僧亦俗的深受禅宗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有着鲜明的“禅趣”特色。在《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诗人遭贬,内心已极痛苦,于是便向佛寻求精神寄托,借以排遣苦闷。顿悟的诗人

就像那活泼自由的鱼和鸟,不再受痛苦的纠缠和色相的诱惑,保持禅心的清静,鱼悟出了“世网”之险恶才游得那么欢乐,鸟彻悟之后叫声才如此动听,这比喻诗人已达到了无欲无念、一切归于无有的禅之最高境界,获得澄澈透明的灵性与智慧。这不仅阐发了禅理,而且传达出一种顿悟后的禅趣。

宋朝还有很多诗人,例如南宋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都与禅宗结下因缘,正因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与唐诗有异的山水田园诗系统。由于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最高境界是绝对的寂静,因此形成宋诗的冲淡平和的意境。

三、小结

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诗歌,无论是描写山水景物,还是人的心灵性情,大多充满了理性的特点。诗人将理性的思辨熔铸于诗的意境之中,用诗歌来表达事物所蕴涵的哲理。同时,这种“理”又不是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而是与“趣”密不可分的,理趣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从而收到引人入胜、

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哲理启迪和审美感受,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吸引力,从而使宋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气质和神韵,却成为了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了宋诗的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4.[2]钱钟书.宋诗选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东坡诗论丛[C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张鸣.宋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邓魁英.中国文学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叶帮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宋诗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05,(11).

152

谈谈古诗的理趣

谈谈古诗的理趣 内容摘要:“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其实,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 关键词:理趣;意象;意境;比兴;鉴赏 “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重视。东晋与宋代的士人,集中、大量地进行了以理入诗的创作,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总论》),宋代的道学家以理语入诗,“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之压韵者耳。”(刘克庄《跋恕斋戒诗存稿》),徒具诗的形式而破坏了诗歌的审美艺蕴,都遭到诟病。理与诗,似乎如同水与火不能兼容。其实不然,理不碍诗,两者并不相悖。优秀的诗篇,描写的对象虽然是个别的、具体的,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着社会的内容,时代的旋律,能把诗人的一己之感,升华为普遍的宇宙人生的经验。这样的诗,往往情理相生,既创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又使读者得到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的启示。比如陶渊明的诗,可谓是情、景、事、理浑融的典范。在诗人淡笔写就的寻常人事景物中,种豆,饮酒,读书,登高,鸡犬,榆柳,飞鸟,炊烟,生活的真意、生命的真谛悄然显现。以《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面讲了只要处心自然,不管处身何地都不会受俗世尘嚣的烦扰的道理,后面是“心远”之后,真朴自然的生活与人生真谛的发现。《古学千金谱》言,“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世说新语·文学》第七十六,“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郭璞的诗在对自然景象的白描中,寄寓了万物有变、世事无常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慨,景、情、理圆融无分,所以阮孚有“神超形越”之感。这样的诗,虽言理,但也注意到形象性,能充分体现诗歌的特点,充满了理趣。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在抒情写景中,以意境、象征或情思体验等方式而不是以理念的方式呈现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智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作过诠释,“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恨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宋诗的特点(1)

宋诗的理趣意味 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着辉煌的成就。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的艺术创新之路,从下丽造成宋代哲理诗独特的农达方式:通过象征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宣扬精警的哲理, 关键词:宋诗理趣艺术表现 宋代诗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000多人,诗的数量也极为惊人。北京大学出版的《全宋诗》,精装共72卷,平均每卷50万字的话,总计3600多万字。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全}(F诗》,共收人2200多人的诗,精装12卷,平均每卷60徐万字,总计750多万字。宋代诗人人数和存诗的数量,都是唐代的四倍多。面对这么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究章如何深人研究和正确评价‘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早多见于佛教典籍,它原义是指佛法修证过程中所体悟到的义理旨趣,后来它又被移用到诗学批评领域,其内在蕴含也因此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用来指涉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融审美本体情感与宇宙人生哲理为一体的审美性意趣。”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理趣。诗的理趣,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的理趣,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 理,阐明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诗,歌咏性情,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有理趣的诗在艺术表现上通常采用两种手法: 一、在景物描写中含有理趣。 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富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句。比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 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篓篙满地芦芽短,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描写春景来说,此诗亦无特别出色之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则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二、通首的形象描写都是比喻,用来阐明一种抽象的道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运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是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似乎是纯粹的写景,但通过后两句的议论,却阐述了一个抽象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表面上看,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登山的常识,但稍加联想就发现原来作者巧妙地将一个人生哲理蕴藏其中,那就是:不跳出事物的圈子,就很难看清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而“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B.颔联二句: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 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 D.尾联之妙,在于以问句作结。这里以“向谁言”问之,“别离心绪”喷涌而出,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15.请简要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14.B 15.①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②被贬的苦闷;③对家乡的思念;④ 对友人的怀念。(或与友人离别的愁苦。)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表述错误,应该通过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透露的是作者的别离愁绪。 故选B。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阅读下面这首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故地重游 金?元好问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注],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周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闻杜鹃 [宋]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春光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1)“春光斗日光”应怎样理解?一“斗”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三、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2.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⑴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 注释: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⑴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该诗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2.诗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哪一个历史人物?3.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 3.“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诗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综合检测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测试用时:100分钟;测试分数:10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导学号30994225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

浅谈苏轼山水诗词中的理趣和禅趣

浅谈苏轼山水诗词中的理趣和禅趣 [摘要] 苏轼在山水意境的营造上,注重哲理和诗情、理趣和韵致的融会贯通,由六朝以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发展为神、形、情、理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在山水寓理中超越山水和理寓山水中,将山水理化。部分诗或是富有禅意,或是把儒、释、道三家融于一炉,并借禅宗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体味和感受,主要表现为:借山水说禅理,从山水中感悟禅理,禅意与山水合一。苏轼走出了自然,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进行了一次超越性的回归,谱写了非同一般的哲理与禅机理趣。 [关键词] 苏轼山水诗词理趣禅理 苏轼的山水诗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表现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总体倾向。这里所说的走出自然,是指苏轼的山水诗不再把山水当作体道之物,媚道之形,或看作是情感的载体,而是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苏轼首先把人从与自然合一的状态中独立出来,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真正走出了自然。 他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所以他的山水诗也因其坎坷的人生经历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一)羁旅乡愁。(二)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物外的矛盾。(三)与民同亲、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四)纯粹的山水美感体验。在这些山水诗中,蕴含了不同的理趣佛学对苏轼的影响以及苏轼的佛学思想[2]。而理趣主要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1]苏轼山水诗的哲理奇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山水诗词中的哲理奇趣 苏轼对山水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辨力,在常言中蕴含新意妙理。他的山水诗词充满了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 1、在山水寓理中超越山水。宋人山水诗超越了对现实的干预进入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沉思,表现了强烈的哲理意味;而苏轼山水诗的主体性的突出使哲理性得以增强,即他对山水进行审美时了理性,开辟了新的山水境界——理趣意境。 2、理寓山水中,山水与理化。苏轼把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色与微妙精深的哲

2018届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2018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 一、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1)A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早寒有怀①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②夕漫漫。 【注释】①作者写作此诗时,正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②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 (1)诗中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2)诗的首联和尾联都描写了景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答:对家乡的思念,(2分)对前途的迷茫(3分)。 9、答:①首联写景渲染了萧瑟凄寒的氛围,(1分)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1分)与标题中的“早寒”相呼应(1分)。(答“为后面抒写思乡和迷茫作铺垫”也给1分) ②尾联以景作结,寓情于景,(2分)通过写空阔苍茫的江面烘托内心的迷茫(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早寒有怀①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②夕漫漫。 【注释】①作者写作此诗时,正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②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 (1)诗中都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2)诗的首联和尾联都描写了景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答:对家乡的思念,(2分)对前途的迷茫(3分)。 9、答:①首联写景渲染了萧瑟凄寒的氛围,(1分)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1分)与标题中的“早寒”相呼应(1分)。(答“为后面抒写思乡和迷茫作铺垫”也给1分) ②尾联以景作结,寓情于景,(2分)通过写空阔苍茫的江面烘托内心的迷茫(1分)。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另外还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简单比较;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冷静沉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眷恋家乡;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清丽灵秀,虚处传神。 而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0-04-11作者简介: 计晗(1983-),女,安徽安庆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学评论研究。浅析宋诗的“理”与“趣” 计 晗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 摘要: 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在立意上创新,在内容上偏重于哲理思辨。宋诗之“理”引人思索,给人智慧。 同时,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文章分别从“理”和“趣”两个方面来分析宋诗的特点,研究宋诗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 宋诗;理;趣;审美倾向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3-0151-02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 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正如近人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述》中所说:“而唐宋诗之争以起,自南宋以迄近代,历时八百年之久,实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学诗谈艺者不容不注意及此也。” 宋人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中对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的“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深为不满,这是宋人批宋诗的滥觞。 宋人对宋诗批评最严厉且最有代表性者当推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到了近现代,对唐诗与宋诗的评论就显得比较客观,最具代表性的有如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由此可见,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诗的思理,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诗 的思理,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诗歌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思想性,其作用在于:引人思索,给人智慧,启迪人们去对自然、人生、宇宙世界作出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二、宋诗之“趣” 北宋时期,实行抑武修文的统治政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既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又是对文武之臣的劝乐宣言,这使得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享乐之风盛行,在诗歌创作上“怡性情、娱僚宾”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表现为娱情适性的文坛创作的社会风气,并使文学表现乐的主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宋初诗坛表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明快、怡然的清新情调,宋诗鲜明地表现了“治世之音安以乐”的时代特征和创作风尚,与这种怡情适性的普遍社会风气相适应,宋代诗人更趋向于对艺术美的追求,即对诗歌创作“趣味”、“兴趣”的崇尚和追求。如严羽《沧浪诗话》指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体现了对诗作“趣”的追 15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经携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3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

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 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罗邺luó yè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如《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北宋中期诗人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平淡,运用简单的比较,写出梅与雪的各具特色;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別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①陆浑别业: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公务之暇,常前往此地消闲度假。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別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谈谈诗歌的“理趣”

谈谈诗歌的“理趣” 作者:张少康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是它十分生动有趣。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 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明代的丰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