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形象_京剧成败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形象_京剧成败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形象_京剧成败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自2004年12月首演以来,在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和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重大赛事性演出时,得到了专家们的交口称赞;至上海各大高校与社区中心演出时,受到了大学生们与广大戏迷们的热捧;作为“上海京剧万里行”剧目之一到外地巡回演出,亦是好评如潮。何故?因为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熟悉却又了解不多的艺术形象――萧何,他是史册上的萧何、传统剧目中的萧何与生活里的萧何叠合起来的一个真实可信、能够引发人深思并且具有文学意义的人物。

他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这是宋代张耒在《萧何》一诗中据史实归纳出来的句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荡平天下、建立政权之后,论功行赏,然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在刘邦看来,萧何对于汉王朝建立所起的作用,是奠定基石的作用,其后的万丈高楼皆由这一基石托举而成。作为一个冷静、公正的史家,150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对史料作了综合分析之后,完全同意刘邦这一评价,他在撰写《史记》时涉及到萧何时,是按这样的观点来选择其事迹的。根据

《史记》的描述,萧何其人有两大特点

一是执著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作为秦朝基层小吏,萧何能深切感受到暴政之下百姓的痛苦;作为最早参加造反并经历过反对暴秦和造反者之间因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无数次战争的亲历者,萧何对社会的剧烈动荡所造成的民生涂炭的惨烈的场景感触极深。因此,他渴望一个海晏河清、秩序井然、百姓乐业的社会早早到来――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实现这一理想,萧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并向刘邦举荐;殚精竭虑治理后方,为鏖战的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甚至将自家几十个男儿也送上战场;汉军一度占领秦都咸阳之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一点最能体现萧何的政治品质,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绝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强民富的政治理想。战争时期他是这样做的,和平时期他也是这样做的。淮阴侯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在当时战争过后、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的情况下,能得到食邑五千户,这是多大的一笔收入啊!由皇帝派来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又该是多么的威风!可他不但一概不要,还将家庭财产全送给了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真正的裸捐。萧何此举,与其说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倒不如说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与他在建国之后实施的无为而治、休生养民、恢复经济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二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体现在萧何对于刘邦和韩信的态度上。他和刘邦是同

乡,两人在造反前一个在县里工作,一个在乡里工作,交往就开始了。应该说,萧何对刘邦的无赖和傲慢的人品,比别人了解得更多更深。但他对刘邦可谓诚心诚意、忠贞无二。刘邦揭竿而起时,并无多少威望,正是萧何力挺刘邦,推举他为领袖;楚汉战争之初,项羽力量强大,刘邦几次惨败,“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又是萧何及时送来大量兵员粮草,使其重整旗鼓,继续与项羽较量,并获得最终胜利。即使如此,多疑的刘邦还是担心萧何不能与他同心同德,多次试探他的忠心。以萧何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对刘邦为人品性的了解,萧何当然知道刘邦的用心,也肯定对刘邦的做法不满意。那么,萧何为什么还那么竭尽全力、无私帮助刘邦呢?这是萧何非凡的政治胸襟决定的。他既能在诸将中识得韩信的才能,也就一定能正确评估刘邦在乱世中的领导能力。他一定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以后,认定在所有英雄之中,只有刘邦才是真正能将社会由大乱带向大治的君主,才是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政治伙伴。于是,萧何坚定不移地辅佐刘邦,容忍刘邦在品质上无关政治理想的一切缺点。建国之后,政治理想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成了萧何最高的行为准则。自然,萧何心中的国家利益,与刘邦对于刘氏江山千年永固的愿望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萧何对刘邦的忠贞不二的实质,是对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的忠贞不二。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与吕后除掉韩信了,这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已对国家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就往日所作所为来说,韩信没有政治信念,倒像一个商贾,为了名利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他引兵东进击齐,得知刘邦谋士郦食其已经说齐归汉,但他为了抢功,听从辩士蒯通谗言,率兵渡河击齐。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把他烹死,然后率众降楚。

这一行动不仅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断送了刘邦特使郦食其的性命,也使刘邦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在刘邦被项羽大军围困于荥阳、急需韩信救援之时,刘邦等来的却不是他的援兵,而是要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的信件。刘邦在被要挟的情境下,迫不得已答应了他做齐王的要求。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然而,韩信、彭越各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并未如期南下。结果,楚军在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反击,刘邦大败而归。由韩信的历史行为可见,他的名利之争和意气用事,曾给统一大业和刘、萧的政治目标的实现造成过重大损失。再从现实的表现来看,因刘邦接二连三地褫夺他的齐王、楚王的爵号和封地,并将他软禁在京城之中,不但使他实际利益受损,还备受羞辱,他肯定是极度不满的。以他的敢作敢为、不屑于韬光养晦的性格,一定会将自己不满的态度流露出来,并深深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通自立旗帜的建议。古今许多人对司马迁《史记》中关于韩信与陈?约定在刘邦率兵离京时,里应外合推翻刘汉政权和的记载表示怀疑,可能是出于对韩信被杀结局的同情而作出的臆测,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韩信早已感觉到自己必将被刘邦除掉的危险,以他的军人性格,他想举事而不想束手被擒是有可能的。

萧何对于韩信的历史自然是一清二楚,作为留守京都的最高行政官员,对于韩信目前的不满态度也肯定了然于心。即使他对韩信造反的举报不完全相信,但他绝不会漠然视之。以他对韩信与刘邦之间矛盾的尖锐、激烈程度的了解,他们撕破君臣关系的面纱,进行你死我活的抗争是早晚的事。而到了那一步,必然是刚刚进入和平的社会又会燃起战火,稍喘了一口气的百姓又被拖入战争的泥淖,

这对于萧何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他会毫不犹豫地将事端消灭在萌芽之中,即使屈杀韩信,他也在所不惜,他不能拿韩信一个人的生命来冒国家政权倾覆的风险。因为国家利益对于他来说,大于一切,高于一切。所有干扰实现他建立一个没有战争、政权稳定、百姓乐业的政治理想的人与事,他会毫不留情地清除掉。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和司马迁笔下的萧何,完全是同一个人。萧何一出场就表明了心志“将相和志相投协力同心共事君王……基业稳固国运永昌。”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权甫立,就遵从王命“循秦策,修汉章,规范法典;镇酷吏,宽刑律,抑制豪强;轻徭赋,薄苛税,与民休养;裁臃军,举百废,振兴家邦。”(第一场)他担心韩信没有注意到君王对他的猜忌,依然我行我素,将战争时期的作风带到和平建设时期,谆谆告诫道“现如今干戈息山河宁靖,总忧你少谨慎自恃功勋。……凡是收敛少任性,莫叫萧何我常忧心。”(第二场)萧何担心的不完全是韩信的身家性命,更多的是国家的安宁。君臣不和,重开战端,这才是他最担心的。当他听说刘邦下旨征剿韩信,惊得魂飞魄散,“怕的是风云突变、战火陡起、自相残杀、血盈河山”,于是他不顾天颜震怒,拼着抗旨遭斩的危险,阻止了征剿,从而避免了一场国家重陷战火的危险。(第三场)

或许有人会说,萧何一会儿和韩信亲亲热热,一会儿向刘邦尽输忠诚,他是不是一个两边都不想得罪的“和事老”,或是一个没有立场的风派人物?这是对萧何极大的误解。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铨衡人的良莠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上述的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一切行为都服从于政治理想和国家利益,对他人的亲疏关系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它不仅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且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其高度的写人艺术技巧更令人叹为观止。曹雪芹运用表现艺术的方法再现了人物精神风貌,创造性的运用二极背逆原理写人,注重圆形人物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一个个性格丰满,立体感强的人物。尤其在描写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三方面精雕细刻又十分真实自然;含义丰富能知微见著。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成为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刻划人物,而且是成群地塑造出来,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是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

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红楼梦》中的形象体系,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复杂庞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中各种人物的排列组合,又形成了几个对照性质的子系统。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性格为一系统,副册与又副册中的性格又是另外的系统。 每一个对照系统又有若干对照层次,每个层次的性格又形成对照,从而形成一个不可重复的、立体交叉的多层次结构。为组成这样一个结构,作者往往采取两种写法。一是突出性格的主要特征,如贾宝玉的“爱博而辛劳”,林黛玉由于对生活保持着清醒而产生的超负荷的悲哀,特征非常鲜明突出,以致成为一种“共名”,但这不是类型化的典型,不是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而是“渗透于思维和感觉、意志和情感、记忆和向往、语言和行动各个方面的个人特点”(傅继馥《古代小说艺术典型基本形态的演变》)“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他的思维和感觉是那样的敏锐和细腻,他的意志和情感是那样的坚韧和丰富,他的记忆和向往是那样的执着,他的语言和行为又是那样的乖僻,难怪使脂砚斋叹为观止。他说:“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学号:120917280162 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2010级姓名:闫浩洋 指导教师:王慧刚 2014年4月

目录 内容摘要 (3) 前言 (3)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世界 (4) 书生现实世界的处境 书生精神世界的坚守 书生精神世界的堕落 二、蒲松龄与书生形象的联系 (7) 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与书生形象 蒲松龄的创作动机与书生形象 三、书生形象的塑造方法 (8) 故事情节的奇幻化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人物形象的对比化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片小说中一座屹立的高峰。书中塑造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有鬼怪、有妖仙、有书生、有农民、有道人僧侣。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各种奇闻怪事,狐妖花精印象最深,但其中的“书生”群体,也是极具代表性,他们才是蒲松龄创作的重点,这些“书生”传达了蒲松龄追求仕途而又不得的苦闷,也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本文将联系蒲松龄的一生境遇,浅析一下书中书生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科举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对像蒲松龄这样古代知识分子所遭受不同际遇的认识。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制度;书生形象;写作手法 The Scholar Image Analyses "Liao Zhai Zhi Yi" 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standing in the peak. Shaping a series of vivid image in the book, ghost, demon fairy road flyover, scholar, farmers and monk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of all kinds of strange news, fox demon flower essences impressed, but the "scholar" group, is also very representative, they are pu songling created a key, convey the "scholar" pu song-ling pursuing official career and shall not be depressed, also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ill contact pu songling lif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ooks in the scholar image and the imperial consciousness of that age, to help everyone to like pu song-ling diference suffered by ancient intellectuals. Key Words: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 technique;writing techniques 前言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文中的人物主要是以书生官吏及狐仙鬼神为主,其中的“书生”形象各异,他们有的敢于为爱痴狂,有的敢于直面强权,有的沉迷酒色,有的忘恩负义,有的痴迷科举。这些书生既有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甘于沉沦的一面。每一个书生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性格决定命运,作品中的书生形象之所以会各有不同,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差异。有些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有些是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不平,还有一些是对贪官污吏的强烈反抗,整个作品带有强烈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 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 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林黛玉的美是不置可否的,在贾宝玉的眼里,她是神仙般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上来就让贾觉得在哪儿见过,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才认为这个病怏怏的人美,那么在第二十六回,由于宝玉和王熙凤同时得病,惊动了所有的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虽然是亲戚的薛藩,由于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才见到了林黛玉,薛藩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就酥倒在那里了.可想而知,别人见到了林黛玉也肯定会认为她美,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个文雅的人,薛藩是个俗人。那么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大美人,又会有谁否认她美呢.。”而且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漫谈小人物大作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漫谈小人物的大作用近来读书,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领导身边的人不可小视。从古到今,小人物既能帮助领导建功立业,成就大事业,也能狐假虎威。败坏领导形象,甚至丧心病狂,置领导于死地,下面笔者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为证。 上篇:那些成就大事的小人物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那些帮助领就大事业的小人物。 刘邦VS韩信:小人物运筹帷幄,领导者坐拥江山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人蜀时,韩信弃楚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后因犯法被处斩刑,刀下口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后萧何发现了韩信这个奇才,但仍未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但韩信那样的国士,却是独一无二的。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了!”于是劝

刘邦选择古日良辰,斋戒没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历史所谓的“成也萧何”。 韩信由一个起初不为领导(刘邦)看好甚至歧视的小人物,幸遇刘邦高级谋僚萧何的举荐才得以重用。后来,韩信运筹帷崛,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 只不过,封建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往往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况且“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向来是封建君主给予开国功臣的“重赏”,比如刘邦以谋反之名清洗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 刚当上皇帝,刘邦便害怕韩信拥兵自重。如何整治韩信呢?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便削了韩信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地叛军。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其舍人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给韩信,声称陈地叛军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并劝说韩信:“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临刑前,韩信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 (具有深层含义 )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 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 )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 、“农民” 、“小市民” 、“手工业者”??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 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阅读理解技巧之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之分析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1.从人物的正面描写入手 所谓正面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1.1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心理,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品质。 记叙文阅读中,大多依据人物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及品质。所以,在概括人物形象时,大家要紧紧抓住事件,从中体会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及品质。 1.2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注意区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前者刻画人的长相和衣着等,是一种先天的和经常性的状态;后者是指某一具体情境下人物的神情状态。 1.3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从人物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入手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耍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人物的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场面、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4.从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入手 不同人物形象的対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 二、做题步骤和思路 1.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可按以下四步进行步骤一:找出描写或评价人物的语 句。步骤二:概括文章人物形象特点。 步骤三:品味相关语句的艺术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及作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妙玉人物形象分析 常有人评价妙玉是清高善良的世外高人,据我看却不是如此。今天我单从刘姥姥到访栊翠庵这一章节对妙玉作一定评价。刘姥姥乃一介乡野村妪,大字不识一个的她从乡间来到了大观园。她跨越了层层社会阶级,迈入了大方之家贾府的门槛。现在我们大致回顾一下曹公描述的情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讲到刘姥姥贪杯喝多了酒,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当下走至栊翠庵,我们看这妙玉如何应对。妙玉忙接了进去。素日众人皆知妙玉性情极冷,且不善于迎宾送客、应酬他人。今日难得这贾府最高权利中心齐聚他栊翠庵,出于客气,妙玉理应迎接,但依据他素日的脾气禀性,这忙忙地接了进去,想来又不符合妙玉的性情。这看来似乎矛盾。接下来,贾母等人要吃茶,妙玉竟揣摩贾母的喜好。贾母不吃茶味较为浓烈的六安茶,妙玉清楚贾母吃茶的习惯,清香淡雅的老君眉是最符合贾母的要求。从这一部分来看,妙玉是如此惠质兰心,清楚明白掌权者的喜好,竟不像一个出家人的淡泊静心。另一边,伺候了贾母等人吃茶。妙玉将宝钗黛玉二人单独悄带至耳房,宝玉也随后跟了过来。妙玉为他三人另沏了一壶“梯己茶”,并用了上好的茶具。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相当于给他三人开小灶,算是他这一六根清净之人对宝黛二人及宝玉的另眼相

看。想来那时的妙玉,也不过是一个长期修行的普通人,只是眼界与品位略比旁人高一筹罢了。《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着实算当世的奇女子,文采非凡,气质独特。而宝玉更是“富贵闲人”“多情公子”,且他“女子是水做的,见了女子便觉浑身清爽”的言论,自然思想境界又比旁人高出一截。由此看来,妙玉对这三人的欣赏也表达出妙玉清高孤傲的思想境界。如果拿出妙玉请宝黛等三人吃茶这一部分的细节来讲,又着实有趣。这里妙玉总共拿出四只茶具,两件是宝钗黛玉手中的“古玩珍器”,一件是妙玉常用的绿玉斗,另一件是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除此之外,即使是“金玉珠宝”来作茶具他并不稀罕。单单是这四样,便可看出妙玉平日的品味不凡,他也是出身名家书香门第,对于审美与收藏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标准。我们再看他煮茶的水,不是旧年的雨水,就是珍藏几年的梅上雪。中国人自古尊崇茶道,以茶敬人,茶比人生。懂茶道、重清修的人不光对茶叶茶具有很高的要求,对煮茶的水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妙玉用来煮茶的水都出自自然纯净之地,洁净之水更加养身修性。连黛玉这一贵族小姐尚且尝不出这类雪水的独特,可见这梅上雪水的来之不易,更突显出妙玉的生活品位之高。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仅仅讲他的优点那就叫奉承了。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可就不能让人敬服了。妙玉作为一名修道之人,应该更加懂得众生平等的道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课外阅读】《婴宁》分析 一、思想内容分析 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肯定青年男女的不畏礼教,冲破封建桎梏,真诚相爱,自由结合。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中,这样充满美丽幻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有很强的进步意义。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独特的异类狐女形象——婴宁,她住在原生的山野中,爱花爱笑,一派纯真的天性,天真到似乎不懂得“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差别,有知道还该有生活的隐私。她大胆而少人间礼教的拘束,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婴宁的爱笑戏嬉和钟情,表明她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的,具有冲破礼教规范,反抗封建势力的积极意义。而当她进入了人世后,便不得葆其天真、无拘无束了,她不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作者写她的美貌天真,超凡脱俗,有高洁的情操,在她身上,倾注有作者的激情爱憎,寄托了作者的情趣和追求。而写她的天真与笑的被扼杀,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就把爱情故事与其它诸多社会问题结合了起来,扩大并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意义。 二、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在表现这一爱情主题时,大胆运用浪漫文义手法,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狐女与人的恋爱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人物形象。故事既可自由驰骋,离奇瑰丽,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写来恢奇变幻,诞而近情,抒发胸臆,

表达理想,更富有诗情画意。正如鲁迅所言:“出于幻域,顿入人间”。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继承唐传奇笔法,采用传记体,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故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成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感情丰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婴宁外憨内慧,天真爽朗,纯洁善良,自由放纵,不受礼法的拘束。为了塑造此形象,作者精心采用了一系列创作手法:如描绘生活细节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婴宁与其他某些少女一样具有天真烂漫的性格,但其个性表现为爱笑,于是小说便全篇以笑作点染,将她的性格风貌从内到外写得栩栩如生,在爱笑的细节描写中,使婴宁漠视封建礼教的思想获得了个性化的表现;又如渲染生活环境,以衬托人物形象。作品中用花作烘托,以一种优美的艺术气氛和意境,使人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婴宁所在的幽僻山村、鸟语花香的院落、明亮洁泽的居室,作者对环境的描绘美洁如画,诗意盎然,这一切与她的美丽容貌、天真性情和谐一致,相映生辉,妙笔天成,格外优美动人,且带有象征意义;再如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在《聊斋》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入当时的方言俗语,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中尤其是人物语言,在体现人物情态时能抓住其主要特征,笔墨简练而内涵丰富,生动传神。如婴宁说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以及她一系列近乎童稚无知的话语。

《红楼梦》妙玉人物介绍

《红楼梦》妙玉人物介绍 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其人物形象是情节的重要线索,下面是妙玉的生平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自小出家 妙玉故里-苏州玄墓山妙玉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原著写一僧一道来化香菱时年方三岁,癞头和尚来化林黛玉时年仅三岁,故知妙玉三岁出家。从妙玉六岁那年起,邢岫烟与她做了十年邻居,只一墙之隔。她在蟠香寺修炼,岫烟家原寒素,赁的是她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她庙里去作伴,所认的字都是她教的。二人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妙玉虽出身苏州官宦家庭,但她三岁出家,父母早亡,自小由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带在身边养大,在她的人生经历中,佛教背景比家庭背景重要。妙玉十分珍视与师父、岫烟一起生活在蟠香寺的日子,大约十四岁时精心收取寺里的`梅花雪,青花瓷瓮收着,埋在地下,珍藏多年总舍不得吃。 妙玉进贾府 岫烟因家贫离开蟠香寺去别处投亲。妙玉也在十七岁那年随师父进京,西门外牟尼院住着。是年冬,师父圆寂。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因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所以她未回乡,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翌年,贾府起造大观园,预备元春省亲。王夫人侫佛,被妙玉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因而下帖请她进贾府,入住栊翠庵。翌年冬,岫烟进贾府,与迎春同住。 青春岁月 妙玉斟茶(87版剧照)妙玉一生在佛院庵堂度过,可她尘心未尽,自从进了贾府,与岫烟情谊更深,对宝玉暗生情愫,又取中黛玉、宝钗、湘云、惜春诸钗,相与为友。妙玉十九岁,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两宴大观园,带了众女儿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盛情款待,茶具、茶品、选水皆体贴各人心意,另请了宝钗、黛玉去耳房里吃梅花雪茶。宝玉不请自来,妙玉用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他斟茶,接着寻出一只竹根大盏斟与他,取笑他“饮驴”,又嘱咐道:“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黛玉问水,被妙玉取笑“大俗人”。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杯,妙玉嫌脏不要了,宝玉便说情送给刘姥姥。是年冬,十月初雪,芦雪亭联诗,宝玉落第,李纨说喜欢栊翠庵的红梅花,罚宝玉折一枝来插瓶,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妙玉二十岁,夏初,宝玉生日,妙玉赠生日帖,自署“槛外人”。次日,岫烟向宝玉述说妙玉自号“槛外人”“畸人”的缘故,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回帖自署“槛内人”。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2232944.html, 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 作者:李玲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6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形象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她爱花、爱笑、单纯天真而又细心沉稳、聪明狡黠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环境改变对她性格变化的作用。 关键词:婴宁爱花爱笑《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风姿绰约的女性,其中自己最喜欢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婴宁,她的形象活灵活现,丰采动人,其他任何花妖狐魅都不及,不愧为《聊斋》小说的压卷之作。 《婴宁》在《聊斋》中虽是篇幅最长的,也不过两千九百二十个字,但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纯净、天真憨直而又不失聪明狡黠的完美的少女形象,对其刻画极为新颖大胆,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少曲折,主要写王子服与婴宁的爱情故事,突出了婴宁的特殊性格,同时揭露和鞭笞了罪恶的封建社会。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看看“婴宁”这个名字到底有没有深层含义。一位大家曾提到,“婴宁”取“撄宁”之意,源出《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吾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所谓“撄宁”,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是到家追求的境界。这样究根寻源的分析不无道理。蒲松龄创造与“撄宁”谐音的形象本意大约想宣扬“撄宁”式得失不动于心的精神状态,小说中的婴宁的确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里,婴宁只不过是生命力的象征,自由的象征,是用来寄托作家的美好愿望的。那么,《聊斋》到底塑造了怎样一个婴宁的形象呢? 婴宁身世非常奇特,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从小生活在一个绝迹人少,山光悦鸟性的深山,没有人事纷繁,没有社会桎梏,缺人间教化,只有山月松风,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绿树红花,过着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形成了婴宁盎然的生命力、纯洁的灵性。她在山中的十六年,沐浴着大自然的光波,花草树木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自然而衰落的;鸟兽虫豸是任性而飞、任性而走、任性而鸣叫的;和鬼母、狐婢相处也是融融然充满了无私的情爱。所以,她忍不住要从心里发出天真的笑声,整天笑容可掬、笑语不休。笑,把她满腔真情抒发的纵阔汪洋;笑,将她的思想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婴宁,哪里就荡漾着笑声;哪里有笑声,哪里就是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欢乐。笑,出于真情,源于纯净,它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产生,得以形成。 全文有二十多处写笑,上元踏青,偶遇王生,婴宁一出场便笑容可掬,王生注目着这位容华绝代的少女,她却跟婢女小荣戏之以赋,“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笑语自去”,身后撒下一串串笑声。人物随笑出场,显示了她天真烂漫、诙谐真率的性格端倪。第二次露面是王生来到西南山中的时候,她正赏花,见到墙外的王生,便“含笑而入”,想笑没有笑出声,而是把“咯咯”笑声忍在了唇边、留在了腹中。婴宁与王生在秦媪引见后,更是笑声不断。第二天,王生至舍

《史记》论文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这样一本书—— 它是由一位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 它是你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 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五分之三, 它使一个古老的名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 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 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 让我们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拜读不朽的名着——《史记》! 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史记》中命运相近的一组人物:萧何和张良,讨论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所产生的影响。 (一)萧何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

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谥号“文终侯”。 说到萧何,有句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话说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并没有得到重用,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刘邦听了夏候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

分析人物形象精选.

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之 ——《社戏》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课本中典型人物形象;结合近几年中考及期末考试,总结人物分析试题的答题 方法并实际运用。 2、分析《社戏》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人物分析试题的答题方法。 2、分析《社戏》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1、中考及期末考试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①结合具体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②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方法总结: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表述形式:________特点(1分)+具体______________(1分) 注意:①标清序号、增加条理;②多角度、忌重复;③理清情节、简明概括 题型二: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述形式:________方法+__________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常用语言:善良、有爱心、助人为乐、尊重他人、勤劳、能干、勤奋刻苦、宽容隐忍、谦虚、刚强、知恩图报、关爱(儿女学生)、教育有方、严格、贪婪、自私、势利、虚伪、虚荣、见风使舵 3、《社戏》人物形象分析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怎样的孩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阿发的言行,谈谈阿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家庭作业:1.复习巩固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2.完成阅读练习。 四、学后反思: 课堂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明星图片导入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导入复习内容: 通过九年级学习的几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导入课堂复习——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三、小说相关知识回顾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四、了解考点及常考题型:

1.“人物形象分析”考点概要: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 3)对精彩字、词、句进行赏析,说说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 2.常见的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2)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5)根据语言环境,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展示经典人物描写语段,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语段一: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语段二: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两个语段各自用到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黛玉多愁善感 宝钗贤德有容 湘云灿烂爽朗 妙玉冷霜孤傲 迎春儒雅随和 惜春孤僻冷凝 袭人柔顺体贴 李纨端庄秀丽 晴雯执着不驯 凤姐、探春、平儿灵活练达, 宝玉如宝似玉、脱俗超俗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一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