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制作年历教案

三年级数学:制作年历教案
三年级数学:制作年历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制作年历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教学内容:书本第56—57页制作年历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教学准备:

1、每人收集一份旧年历。

2、学生自行准备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一张一张漂亮的年历。

同学们,看了这些漂亮的年历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亲手制作一份精巧的年历,可以送给老师、同学或父母,好不好?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年历最美观实用。

(板书课题:制作年历)

二、活动

1、调查、展示。

老师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带来的年历,指出年历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

2、讨论、制作。

(1)引导观察单张年历,学生观察交流年历的结构。

(2)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曾经制作过月历,制作年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分析

《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制作活动日历”这一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选择了4个小正方体木块作为活动材料,以“如何制作一个活动日历”为目标和载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提供了组织活动的基本线索和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1.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你能用像下面这样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或纸盒)和一个底座制作一个日历吗?” 2.聚焦关键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如何合理分配4个小正方体及充分利用它们的面,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教材通过两幅连续的情境图,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逐步明确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为教师组织活动提供抓手。 3.展示作品,分享经验。 (三)教学建议 这节活动课材料准备相对简单,但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教师要通过问题引领,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的拟订——强调联系与综合,但需要依托具体的数学知识。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在总目标上非常强调联系和综合,具体到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究竟该“联系”到怎样的范围、“综合”到怎样的程度?这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但不管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个班又有四五十个学生,要使活动有效,教学目标还应该是具体和明确的,除了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外,必须找准活动的落脚点,考虑好以什么数学知识为依托,保持其应有的“数学味”。本实践活动依托的是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在讨论时要充分考虑制作活动日历的三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数据特点,再结合小正方体的特点(6个面),思考解决方案。 2.活动过程的设计——强调实践和体验,但需要有探索空间的“大问题”o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一对一教案

卓育1对1个性化教案

教导处签字: 日期:年月日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 顺序。 2、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 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 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 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经典例题讲解: 1、口算下面各题,直接写出结果。 18÷3+40×6= 1+99÷9=7×6÷×6= 57-34=(68一30)÷2= 23-23×2×0= 17×3= 36+25= 17×2-6÷4= 2、选择。(下面各题最后求的是什么?把序号填在括号中) (1)28×2-35÷5 []①求积;②求差;③求商(2)(80-43)÷4+2 []①求差;②求商;③求和(3)20×3+15÷5 []①求积;②求和;③求商(4)84×3-98+2 []①求和;②求差;③求积 3、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中画“√”,错的画“×”并在右边写出正确的计算过程) (1) 480÷6一42+7 (2) 32÷8-32÷8 =80-42 =4-4 =38+7 =0 []

三年级上数学《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教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

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三、1、教学例1. 1.方法一:激趣探究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 划正式版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

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

三年级数学(下)提升措施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根据原计划提升教学质量方案,班上的学困生分别一对一帮扶带动,进行合作学习,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组织开展活动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有所改善;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困生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遇到自己不懂之处,做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问,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要求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要抓住重点做笔记。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即本节课的重点。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努力转化学困生,要求学困生牢记乘法口诀,要小组长抽查过关,利用晨读课进行概念、进率、公式、算理的试记。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 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法。

采用参与式、合作探究式、鼓励启发式、提问式等新型教学复习方法,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加大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每节课要教学质量。 五、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定要防止学困生反弹,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学习小组设立帮扶对子,小组长辅导学困生;根据学生差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交本作业老师全部面批,随时指导或改错;加强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复习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加强练习设计研究,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发展性、综合性的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比如:在教学解决数学问题时可采用四步解决问题法:①认真读题(至少三遍),边读边思考;②认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③认真分析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④认真列式解答,列出算式,答上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一、活动主题: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 二、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寻找学校中的浪费现象,知道浪费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亲身探究的体验。通过各种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浪费现象对学校的影响和危害性,设计节约的方法和制作节约的作品。 3、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 1、分年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活中浪费现象的认识。 2、活动实施方案的设计、策划、参与活动的准备等等,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活动总负责人。 3、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打破年级和班的界限, 学生跨年级和班级自由选择活动小组。 4、学校的校本课程评估小组对综合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 5、动员学生、老师积极参与活动,制作宣传海报。 第二阶段进入问题情景 1、指导老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搜寻“寻找学校里的浪费现象”的相关资料,归纳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4、研究的主题由各年级定,先由年级确定总研究主题,各班根据本班情况确定次研究主题。 研究性课题活动程序: (1).选择研究的主题。 (2).以自愿的形式、按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推选活动组长,小组成员分工。 (3).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内容,制定研究主题的计划。象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性。 (5).采用问卷、采访、参观等实地调查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学校中的浪费现象对我们的危害,设计各种调查量表,并且填写调查表,统计分析研究主题的情况。 (6).针对活动研究主题的浪费情况,设计各种实验,通过对比、分析、证明实验研究的成果。 (7).总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的结果,讨论研究的对策,商量研究的方法,设计研究的方法或者研究的产品。 (10).成果展示会:学生的成果展示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成果展示。 六、活动评价: 第二单元、项目设计、让我们的教室更美 第一课:我们喜欢的动画片 活动目标: 1、能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观看动画片的情况。 2、能描述活动结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成果,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乐意与同伴合作。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多途径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 活动过程: 一、主题确定 动画片伴随着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每位同学都很喜欢看动画片,但据我了解,有的同学看动画片时不太注意姿势,看的时间不够合理,还有的沉迷于动画片中以至于影响了学习。今天,我们就开展一次《走进动画片》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具体了解一下大家观看动画片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二、制定方案 1、讨论确定调查途径:交谈、采访、问卷调查等。 2、确定调查对象:学生和家长 3、学生分组:(1)学生调查小组(2)家长调查小组 4、各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各小组抽几名小记者进行采访并作好记录。 (2)各小组共同讨论设计调查问卷,并打印出来。 三、开展实践活动 1、记者进行采访、记录。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计算题专项练习 一、口算。 50+790= 18×6= 862÷2= 60÷4= 800÷4= 360×3= 138+92= 0÷6= 560-90= 6000÷3= 160×4= 3500÷7= 108×7= 80×80= 405÷5= 478+97= 260÷5≈68×12≈43÷6= 55÷6= 二、()里最大能填几? 7×()<46 ()×6<35 8×()<30 54>()×7 三、列竖式计算。 1、258+49 = 2、645-376= 3、405-316= 4、93+618= 5、56×34= 6、650÷7= 7、780÷9= 8、18×7 8= 验算:验算: 四、递等式计算。 856+72÷9 53×21-68 (86-48)×86 364÷(56÷8) 68×42+59 264-38×24 五、计算与换算。

3日=()小时48个月=()年 35天=()星期 4时20分=()分五月份=()天 5年=()月 3平方米=()平方分米3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厘米=()分米 138秒=()分( )秒 300公顷=()平方千米80000平方米=()公顷 1元2分=( )元6厘米=( )米 13平方千米=()公顷 1990是()年,2月有()天。 9分米=( )米 6.02米=( )米( )分米( )厘米 1.6元=1( )6( ) 一、脱式计算。 439+46×7 248÷4×18 67×(96÷6) 25×17-120 (450-175)÷5 268+29×65 315-345÷3 574÷(125-118) 948-13×52 17×36÷3 560-12×24 375÷5×24 二、在里○填上“<”、“>”或“=”。 246÷3○492÷6240÷5○246÷6600÷4○700÷5 0.2○0.020.41○0.14 3.5○3.47 1.2○0.98 1.4○1.36 1.08○0.99 3.58○3.547.01○7.10 三、列式计算。 1、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2、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3、64的14倍减去522,差是多少? 4、748与116的和是8的多少倍? 5、25乘5除225的商,积是多少? 6、6个752比5172少多少? 7、25与47的和乘98,积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学教师工作计划数学老师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三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

师生氛围。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如果可以重来。但你无法回头。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4课时周长是多少活动课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4课时周长 是多少活动课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3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图片、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屏幕展示: 请你从组长那里去领一个吧! 请你想一想,你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指名回答。 谈话:为了得到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也可以测量出图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五项活动,继续探讨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1.围一围。 谈话:我们先进行围一围的活动。把书翻到66页,看一看上面一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也能用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吗?围好后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让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在小组内交流。并指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2.摆一摆, 谈话:我们再进行摆一摆的活动,请看课本第66页,要求我们用什么摆,摆成什么图形?请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棒,检查一下4根短的长度是不是3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不是5厘米。 你打算怎样用这些小棒摆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先想一想。 想好了,在四人小组里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周长是多少? 请组长填表。

引导学生说:我们摆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它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3.拼一拼。 智慧爷爷给我们小朋友寄来了一封信,你们收到了吗? 里面是什么?这12个小正方形请你猜猜智慧爷爷要我们小朋友做什么?猜一猜。 读要求,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同桌合作,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记录填表格。 指名学生交流。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填好了这张表格。请你观察一下表格里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把你记录的结果和小正方形放回信封里,老师帮你们把回信寄给智慧爷爷。 4.量一量 青菜老师还给我们同学准备了一个挺有挑战性的题目。 读一读,先量一量再算出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周长是多少?可能有不同的相法。 一条一条量的。 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用课件演示一下这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练习时可以先观察,找找有没有简单一些的方法再动手,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5.估一估。 你利用估计餐巾纸和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三、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题专项提升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题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估算。 38×40≈ 99×71≈ 418÷7≈ 449÷9≈ 2. 口算。 720÷90=________ 280÷70=________ 120×7=________ 96÷24=______ 75÷25=________ 78÷3=________ 52÷26=________ 26×30=______ 3. 口算。 1.1-0.6= 0.8-0. 1= 0.7+0.2= 0.2+0.4= 0.1+0.9 = 1-0.7= 0.8+0.2= 3.3-0.3= 9-0.1= 4. 用脱式计算。 62-8×6 45+54÷6 36+27÷3 84-36÷4 14+49÷7 31-5×4 5. 直接写出得数。

6. 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00-40+4 200+40+4 150+5+10 150+5×10 7. 准确口算。 50×0= 80×7= 27÷3= 10×(3+6)= 301×2= 100﹣32= 200×5= 36÷5= 510+250= 412+100= 55+459= 54+9×9= 8. 直接写得数。

430+257= 74÷9= 820﹣460= 33÷7= 300×4= 121×3≈ 1﹣= +=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计算。 14+14÷7 (25﹣1)÷3 60+5×5 7×(28﹣20) 7×9﹣35 (80﹣24)÷8 10. 用竖式计算。 532÷5 9×604 5.8+7.9 805-378 846÷6 475×4 41.2-15.6 423+188 11. 口算。 4000÷8= 12×6= 15×40= 350÷5=420÷7= 30×60= 0.2+0.4= 1.9-0.9= 12. 计算下面各题。 13×6×10 5×5×43 80×(6×5) 5×8×32 4×6×50 40×3×8 13. 估一估。(把估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289+398( ) 105+507(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活动课 我们的校园》教案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价格(元/m2) 白三叶2 高羊茅3 天堂草4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时间地点 A组:三(1)~三(2)15:10~15:30东草坪 B组:三(3)~三(4)15:10~15:30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15~40~16:00东草坪 颁奖16:10~16:20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计算题部分每天一练(最新整理)

计算题 1 1、口算: 24×50=18×500=210+73―37= 50÷8×4= 360÷60=4800÷600= 6×24×5= 24×4÷12×4= 63÷()+10=17 ()×5-20=100 2、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708×205=※8845÷29= 3、用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567-123-367 248―248÷4 5600÷24÷56 93×48+48×4+48×3 44×(20+5) 4、列式计算: 一个数的 3 倍与56 的差是110,这个数的一半是多少? 20 除 480 的商加上 98 除以 7 的商,和是多少?

计算题 2 一.直接写出得数: 765+135=2884÷28=16×250=12321÷111=23×50=501-120×4=520÷20×5=99×999÷99+1= 20×55÷55×21=88=45÷()×9+7 二.列竖式计算:(※要验算): 380×1500=305×208=※84210÷42= 三.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5402-25×88 34×87-87×24 160×27÷32 855-245-(455-155) 1194-650+350 38×125+75×38 四.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一半比35 的 2 倍少12,求这个数?

计算题 3 一、直接写出得数。16% 205-56= 32÷5×10=82+71= 3232÷32= 195÷13=286+124= 183+53= 40×14= 40×250=291-89= 75×16=3200÷32=()×5-30=30 1=()×30÷3000 二、竖式计算。(带* 要验算) 6005×240405×506 21210÷105* 71645÷89 三、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 4560-(650+560)14000÷125×8 173×605÷173÷605 1250÷(1000÷8) 四、列式计算: 1.甲数是160,甲数比乙数的3 倍还多10,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速算与巧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补数。 2.掌握巧算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①188+873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 =200+861=1061 4、练习 (1) 99+136+101 (2) 1361+972+639+28 (3) 548+996 (4) 9898+203 5、小结 第二课时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例1 、300-73-27 解:式=?300-(73+27) =300-100=2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及评析.doc

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教学案例及评析 执教:南京市五所村小学沈洁 评析: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金春平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分析]: 这次的实践活动是结合《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安排的,活动的安排大致分为两段:第一段,简单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以及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的情况,并出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第二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一些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组织交流。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培养他们对民族、对人民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用不同的方法剪出形状各异的轴对称图形,使得学生有机会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深化对周对称图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使学生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剪纸图案 [教学实例及点评]: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剪刀和蜡光纸。 师:没错,这是一把普通的剪刀和一张普通的蜡光纸,可别小看了它们,就是它们创造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剪纸。 师: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能剪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 课件出示剪纸作品欣赏: …… …… (师相机介绍:这是迎春纳福的图案、这是喜庆吉祥的图案、这是以十二生肖为创作题材的彩色剪纸作品……还有山水、花鸟、昆虫、人物……) [评:教师把课前搜集到的剪纸图案和书上的图案集中在一起,有层次地分类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创设了感受剪纸文化的意境] 生1:哇! 生2:真好看! …… 师:刚才大家欣赏了这么多剪纸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吗?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计算1

一、计算64×59= 35×12= 359÷3= 426÷4= 46×58= 326×5= 76×15=915÷3= 46×22= 482÷8= 486÷2= 560÷4= 603÷7= 370÷7= 607÷5= 726÷6=23×37= 254÷5= 423÷3= 525÷3= 87×19= 362÷6= 839÷9= 602÷7= 51×16= 63×43= 15×82= 48×61= 78×22= 367÷4= 79×97= 39×42= 416÷4= 795÷5= 28×32= 168÷8= 823÷8= 42×53= 54×25= 370÷5= 640÷7= 19×64= 470÷9= 522÷6= 19×64= 570÷8= 462÷3= 470÷9= 522÷6= 810÷9= 780÷4= 624÷6= 312÷7= 660÷5= 807÷9= 321×12= 156-97= 192÷4= 25×43= 125×23= 106×51= 66×65= 79×29= 18×250= 48×34=

二、计算55×18= 43×36= 52×49= 82×16= 75×26= 62×71= 34×54= 45×93= 38×46= 865÷5= 984÷8= 437÷3= 4137÷9= 31×81= 5.5-4.7= 6.6+2.6= 0.3+0.6= 1.5+0.9= 97×22= 57×21= 1-0.5= 5.3+2.7= 42×795= 6.4-2.8= 3.2-1.5= 8+2.18= 2.7+2.3= 10.8-2.8= 7.2-3.2= 14.6+16.7= 10.7-2.8= 4.8+7.7= 27×16= 175÷5= 5-1.8= 39×66= 460÷8= 1-0.3= 12.45+3.6= 9.4+6.4= 17×51= 43×22= 845÷7= 916÷4= 15.15-8.8= 3664÷6= 236÷4= 18×34= 19×25= 27×32= 23×31= 114×25= 59×27= 816÷4= 45×12= 33×12= 142×23= 43×36= 420÷8= 32×69= 32×37= 25×43= 45×12= 302×24= 793÷8=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制作年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制作年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识和互相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制作年历的方法 2、在制作过程中,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 教学用具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小朋友们真有教学眼光,谁能把自己的年历拿上来展示一下?有目的让四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收集的年历有什么优点?你欣赏其中的什么?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自学教材第56页—57页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制作年历首先要确定什么?然后确定什么?最后用颜色区别出什么? 3、制作年历还要知道什么?(每月的重大节日是星期几?) (二)学生自学(对照自学提纲自学,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口答:1、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各有几天?哪几个月是小月,各有几天?平年、闰年二月各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制作年历首先要确定什么?然后确定什么?最后用颜色区别什么?制作年历还要知道什么?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习,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想制作明年的年历,但不知明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 2、不知道明年二月份是几天? 3、不知道其他重大的节日各是星期几?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每月有()天,小月有()个,每月有()天。闰年全年有()天,合()个星期零()天。平年二月有()天,闰年二月有()天。 (2)元旦是()月()日,这个月有()个星期零()天。 2、判断。 (1)小刚的生日正好是在2月30日。() (2)1900年、1996年、2008年和2009年都是闰年。() (3)制作年历第一步是先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3、把2004年9月份的日期填完整并标出教师节这一天。 2004年9月

三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活动课》教案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活动课》教案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例外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解放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易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醉心,选择适合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找例外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例外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例外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试卷 含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一个坏的水龙头每分钟要流掉65克水,照这样计算,半小时要流掉()克水。A.1800 B.1950 C.2100 2.两个数相乘(0除外),如果一个乘数乘10,要使积不变,另一个乘数应()。A.乘10 B.除以10 C.不变 3.两个数(非0)相乘,如果将这两个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A.扩大到原来的20倍B.扩大到原来的10倍C.扩大到原来的100倍4.甲数和乙数都是两位数,且甲数×37=乙数×38,那么甲数()乙数。 A.大于B.小于C.等于 5.根据34×2=68,可以知道下面()的积是6800 A.34×20 B.3400×2 C.340×2 6.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00,其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6,积是()。A.300 B.600 C.100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7.一个物品箱重49千克,18个这样的箱子大约重(______)千克。如果这些箱子放进乘载质量是1吨的电梯里,(______)超载。(不会或会) 8.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______)。 9.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0×(________)=600 (________)× 40=2400 50×(________)=350 90×(________)=2700 (________)× 80=1600 60×(________)=300 10.单位换算。 5千克=(______)克8000克=(______)千克 6000千克=(______)吨1吨300千克=(______)千克 11.有一种作文本,3本摞起来的高约14毫米,有15本这样的作文本,摞起来的高约(______)毫米。 三、判断题 1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五位数或四位数。(______) 13.在3□×29≈1200中,□里最大可以填9。(________) 14.在估算88×41时,可以把88看作90,把41看作40。(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