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汇编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汇编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汇编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考情分析】

高考对这一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西周的宗法分封制;(2)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山东近三年高考涉及考点主要有:宗法制、小农经济特点、儒家代表及其思想、殷商甲骨文和青铜器等相关内容。

备考应注意:(1)联系现实,充分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也要看到它蕴涵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2)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要结合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同时要加强同时期中西方思想的比较;(3)联系其它时期,归纳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考点导图】

【教学探究】

阶段特征: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指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活动探究:

一、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文明

1、王位传承秩序确立、完善。

王位传承秩序是怎样确立、完善的?

(夏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度,到西周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发展。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的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探究(一):走进西周政治文明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

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可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领域内主要有哪些变革?

(春秋赋税改革,,战国各国变法。)

1、社会变革的背景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大发展,使井田制走向崩溃,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政治因素:诸侯大混战,使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势力,要求改革;

(3)思想因素:文化大觉醒,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社会变革的作用影响:

请你依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

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回答:(1)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利用“两大因素”分析春秋战国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

二、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2、手工业:

(1)行业成就:金属冶炼技术进步,主要冶炼青铜、生铁和钢。

(2)经营方式:主要有哪三种经营方式?

(家庭、官营和民间)

3、商业: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状况如何?

(①商朝,已经出现最早的货币。②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③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商业繁荣促进城市出现;商业发展下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材料三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 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材料四《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3)材料四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或者探究(三):谈古论今,话小农经济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

材料四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略)

⑷有人说当今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倒退到了封建的小农经济状态,你如何看?

三、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一)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在社会秩序动荡的背景之下,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之风,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好思想流派。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答案①经济发展:铁器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②政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治国需要,网罗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③私学促动: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2、百家争鸣的概况

(1)主要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2)儒家代表及其思想: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促进了文化发展: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推动了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文艺:大都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1、科技文学成就:

科技:(1)天文:天象观测世界领先;《石氏星表》世界最早星表。

(2)医学: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造的新体诗歌。

2、汉字起源演变:

探究(四):孔子的光辉

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材料一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材料二……

请回答: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3)康熙帝为什么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

(4)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探究(五):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1)下表是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人物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答案: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2)请比较并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位的认识最有道理?

展览结束语: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颇为鼓舞人心的预言。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3)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巩固练习】

1.学习西周的政治制度,就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君臣关系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③等级从属关系④兄终弟及的关系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3.“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答案:B

4.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

A.重义轻利B.人性本善C.民贵君轻D.尊王贱霸

6.《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8.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9.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表明其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10.先哲孟子曾经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烁(融化)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是

A.人皆有恻隐之心B.人性本善C.要施“仁政”D.民贵君轻

1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每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知识即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苏格拉底

材料二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

材料四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

请回答:(1)根据材料总结东西方思想家在研究领域及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2)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答案:略)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答案)时段特征:解题思路(1)“社会转型”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历史转变角度提炼。(2)影响从旧的经济形态、土地制度、旧的统治阶级的衰弱以及文化思想方面的变化来论证。

答案(1)经济: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政治: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新的封建制度逐步建立;思想: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影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促进了分封

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探究(一):走进西周政治文明

答案(1)分封制。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略。

2、社会变革的作用影响:

请你依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说明。

(答案:(1)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贵族势力,强化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为秦帝国建立奠定了基础。)探究(二):

回答:

(1)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原因:生产技术,铁器牛耕使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方式,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形成,封建剥削方式的形成。

(2)

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

二、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探究(三):

(1)农业中出现牛耕和铁器

(2)材料三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关系:从根本上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或者探究(三)

(1)答案: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答案: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3)答案: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重大、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

⑷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仅看到了表面现象,没看到根本差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不改变土地国有制,把土地生产经营权赋予农民个人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与封建性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有明显差异。

探究(四):孔子的光辉

(1)(答案: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沦的《论语》。)

(2)(答案:“仁”是孔于思想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答案: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自汉代取得正统地位以后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也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学派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4)(答案:孔于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探究(五):某中学历史教研组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展览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2)(答案:甲:反对学习西学。

乙:主张学习西学,但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或技术但不学其制度。

丙:主张学习西学,但不仅主张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或主张,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学。丙。)

(3)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和问题,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开拓创新。)

【巩固练习】

1.D2.D.3.B.4.D.5. A.6.A.7.B.8.A.9.A.10 B.11.B.

12、

(答案:略)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领域考纲清单知识要点涉及章节 政治商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分封制 必修一第1-1课 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含义、特点、影响) 必修二第1-1、2课 手工业主要行业:冶铸、丝织 经营方式:官营、私营 必修二第1-4课 商业概况:商周、春秋战国 政策:工商食官、重农抑商 必修二第1-5课 思想春秋战国百家 争鸣诸子百家:儒、道、墨、法 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 必修三第1-1、2课 文化科技成就天文、医学战国司南必修三第1-6课汉字起源演变表意文、甲骨文、金文、小篆必修三第2-7课 绘画艺术起源岩石画、绢帛画必修三第2-8课 文学成就诗经、楚辞必修三第2-9课 【考情分析】 高考对这一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西周的宗法分封制;(2)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山东近三年高考涉及考点主要有:宗法制、小农经济特点、儒家代表及其思想、殷商甲骨文和青铜器等相关内容。 备考应注意:(1)联系现实,充分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也要看到它蕴涵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2)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要结合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同时要加强同时期中西方思想的比较;(3)联系其它时期,归纳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考点导图】 【教学探究】 阶段特征: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指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活动探究: 一、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文明 1、王位传承秩序确立、完善。 王位传承秩序是怎样确立、完善的? (夏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度,到西周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发展。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的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探究(一):走进西周政治文明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 其爵”后“削其地”?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必修1)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第一章夏商周,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夏商周,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夏商周 第一节中国法制文明的起源 夏奴隶制法的起源------------礼源于祭祀; 刑起于兵。 第二节夏商法制概况 一、法律渊源 以传统习俗与伦理规范所构成的早期习惯法为主要渊源,其中包括礼与刑两方面。 还有夏王商王的命令。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形式。 二、行政管理 夏不知道,商宗法分封制(内服和外服);商属于宗族国家性质,整个政权及其社会结构由王、子、卿、臣族等各级宗族组成;商实行贵族共政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形式法律内容 (一)刑罚体系 夏不知 商(刑名从商,影响到战国):墨、劓、宫、刖、大辟等刑名,商刑罚制度不仅残酷也慢,而且随意擅断,明显有“临事制刑”的特点。(二)主要罪名

夏商无罪行法定制度,散见于具体案件。 夏:不孝、弗用命、昏、墨、贼(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商:不孝、不从誓言(类似夏)、不吉(不善)不迪(不道)、颠越不恭(违礼犯上)、暂遇奸(欺诈奸邪)、疑众、乱政等(中三诛灭本人及全家) (三)刑法适用制度 夏: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反对错杀无辜或无罪 商:殷罚有伦、义刑义杀,确立了某些定罪量刑的基本规则 四、司法制度特色 1、夏商两代的司法体制及其职能并未从行政、军事体制及其职能中分离出来,他们基本上是合为一体的。 2、夏商两代属于中国早期神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伐、天罚、神判特色。夏处于自然神阶段,商自然与祖先崇相结合。随着司法审判制度的产生,监狱也产生。夏:圜土。 第三节西周立法概况 一、“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

发展起来的 1、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与神权观念,继续宣言自己是“受天命” 2、继承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首次提出“以德配天”的新命题,并在现实的治道中形成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政治思想和法制原则。 在“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刑兹无赦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明确提出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法适用原则。 指导思想:以德配天、敬天保民 法制原则: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罚世轻世重为后世德主刑辅奠定基础 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 建立了礼法并用的法律体系 (一)周公制礼 周初进行的,立法成就是通过制定周礼,建立起一套系统详备的典章文物制度和礼仪道德规范。。 周礼的范围:有五礼、六礼、九礼之说 五礼是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最全版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 (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 (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夏商王位世袭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掌握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被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产生的影响和兴衰; (3)、掌握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理解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同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王位世袭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三、 1. 2 1. 2. 1. 2. 3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题: 1、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2、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 度? (2) (3 3 4 1 A. C. 2、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十、课后反思: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

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 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王少年的时候是一位少年质子。(什么叫做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出身的贵族)。为什么会互派质子?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两国之间为了表示互相不会攻打,就会派质子去他国。表示真诚。)2.阅读教材并已学知识,分析秦国灭六国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 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 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 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 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 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中国历史朝代歌诀(顺口溜)-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口诀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诀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迭你来我往。下边的顺口溜有助于记忆各个朝代的历史顺序,朗朗上口,简单易学。文末附有各朝年代图。 ?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苏教版历史教材、香港版一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香港版二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嬴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香港版三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朝代顺口溜第五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 ?朝代顺口溜第六种、香港简易版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朝代顺口溜第七种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朝代顺口溜第八种:模仿周杰伦《菊花台》 你的课堂,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 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 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 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的模样。(新:王莽新朝) 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

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考情分析】 高考对这一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西周的宗法分封制;(2)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山东近三年高考涉及考点主要有:宗法制、小农经济特点、儒家代表及其思想、殷商甲骨文和青铜器等相关内容。 备考应注意:(1)联系现实,充分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也要看到它蕴涵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2)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要结合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同时要加强同时期中西方思想的比较;(3)联系其它时期,归纳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考点导图】 【教学探究】 阶段特征: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 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指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活动探究: 一、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文明 1、王位传承秩序确立、完善。 王位传承秩序是怎样确立、完善的? (夏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度,到西周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发展。 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的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探究(一):走进西周政治文明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 其爵”后“削其地”?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 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讲授新课: 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奴隶社会的朝代更迭情况-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建立者-终结者 讲授新课: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哪位同学能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表示了他已是帝王的身份,而这和今天渐江绍兴禹庙大殿中所塑身穿华衮(gun)双手捧圭(gui)头戴冠冕的大禹像是一致的,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1)禅让制: ①概念:原始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这叫做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王位世袭王位世袭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 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建议。 (展示板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本课的基本概况;二是探究的问题;三是重要概念 (展示板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