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2011年“普陀杯”中学历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公开课(决赛)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授课时间:2011年12月12日

考研法制史分析题:隋唐

考研法制史分析题:隋唐 考研法制史分析题:隋唐 、为什么说开皇律是一部承先启后地法典? 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命高颍、杨素等人总结魏晋南北朝以来地立法经验,最后主要以《北齐律》为蓝本制定完成《开皇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去重就轻、删繁为简地原则修订《开皇律》,废除死罪八十余条、流一百多罪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开皇三年议定地《开皇律》,在继承《北齐律》立法成果地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全律分为篇条,比《北齐律》地篇条更为简要.()系统地规定了封建官僚、权贵享有地法律特权,不仅保留完并善了以前地八议、官当制度,还新增加了请、减、赎等特权.()在《北齐律》“重罪十条”地基础上,于《名例律》中特设“十恶”之条,并在量刑及法定减免条款方面加以特别规定.()废除了前朝地许多酷刑,以北朝地五刑制度为基础,在名称、刑等方面稍作变化尤其是基于减少重刑种等级地原则,对刑等作了适当调整,使其进一步趋于合理.最终确立了封建五刑制度:死刑,分为绞斩二等;流刑分为三等,并明定里程数;徒刑仍为五等,但是各等年限均已缩短;杖刑、笞刑各为五等,各等级之间相互衔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开皇律》又成为制定唐律地蓝本,它地上述内容基本为后来地唐律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开皇律》上承魏晋南北朝之立法,下启唐律地议定,在我国历史上是一部承前启后地法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试述隋朝兴亡与法制地关系.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命高颖、杨素等重臣修订法律.当时经过比较分析,没有采用徒饰虚文地北周《大律》,而是以科条简要地《北齐律》为蓝本修订完成本朝律典.开皇三年,隋文帝在亲录囚徒地时候注意到,司法中存在着案狱繁多、刑罚苛酷地流弊.于是又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去重就轻地原则修订新律,废除许多重罪条款,最终完成了开皇律.隋文帝晚年与前期适成相反,他毁弃成法、恣意刑杀,败坏了法制.隋炀帝即位以后虽然在开皇律地基础上修订完成了大业律,但是后来为了稳固统治并不依法行事,而是重刑轻罪专任刑杀.隋朝后期地重刑镇压政策激起了民众地反抗,隋朝地统治在农民起义地冲击下瓦解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隋文帝、炀帝在即位之初,均注重修明法制,贯彻宽法轻刑地立法、司法原则,促进了政局稳定和社会地发展.在他们统治地后期,又都无例外地破坏了自己亲手建立起来地良好地法律制度.他们后期专任刑罚、欲以重刑压服民众地统治方式,反而激起了民众地反抗,导致了隋朝地覆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试述《唐律疏议》在律学上地成就. 《唐律疏议》把法典条文和律学疏议密切结合在一起,律条与疏议具有同等地法律效力.其中疏议是对汉晋律学律学地继承和发展,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一,通过疏议对法典条文地阐发,使立法意图完整、清晰地体现出来.()自西汉中期以来,儒家“法令宽简”、“约法省刑”地法律思想取代了法家务求法网严密地思想.随着正统法律思想地变迁,法典编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典逐渐趋于简化、条文越来越简省;至唐代,唐律仅有五百条.“疏议”在法典正条之外以较大地篇幅,阐发律意,弥补了法典条文简约地不足.()疏议把儒家区别亲疏嫡庶地伦理原则阐述得极为全面,补充了法典条文地不足.()疏议引用儒家经典系统地阐述了身份等级思想,为唐律依据身份来设定权利义务作出了学理解释.()疏议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为了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地法律规范,还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地思想,并将其制度化、法律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以下要点: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创设是隋唐政治新格局的重要体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容,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识读“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联系汉制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开创的作用,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及进步意义、明清时期的日趋没落与消极影响,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隋唐的制度创设为盛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②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也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 ⑵难点: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Ps:①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官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朝制度的总结和发展,也基本确立了为后朝延续和继承的格局和设置,一直延续至清代,所以为本课重点。 ②学生们对科举制度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情绪,让学生客观把握科举制的多重作用——至少在隋唐时期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明清时期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以中国朝代年表导入,回顾自夏至隋唐的历史沿革,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此期间结束割据与战乱局面,建立大一统格局的朝代——和隋,强调这两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2020历史会考知识点:隋唐政治新格局

2020历史会考知识点:隋唐政治新格局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朝与唐朝的建立(A)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2)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严格执行该制度,皇权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二、科举制 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卿世禄制;秦朝:军功授爵制;秦汉以来:主要是推举制(魏晋南北朝演变为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⒉科举制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3.唐朝科举制的科目: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⒈“贞观之治”

(2)原因:李世民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 2.唐蕃关系 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土蕃。 二、开元盛世 (1)概念: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开元年间(713-741),开元年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后人 赞誉为“开元盛世”。 (2)内容:唐玄宗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 之风。(具体内容略) 2015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1)概念: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 交通,东端长安。 (2)开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 (3)全盛:唐朝 (4)安全保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 (5)文明交流: 人员往来:大食、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贾、僧侣、使节,尤其是粟特人。 (6)意义: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 融合。 2.遣唐使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隋唐时期总结

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的加强:分封制下的君主贵族联合执政-春秋战国时开始中央集权-秦始皇时的皇权独尊和三公九卿-汉朝武帝任用身边人担任尚书令-魏晋三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三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顶峰) 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完善: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权责划分: 中书省—决策(权利最大)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 六部: 户部(土地、人口、财政)礼部(祭祀、接待外宾、春闱科举) 吏部(官员政绩考评,主要考评文官)兵部(军事用兵,五官考评) 刑部(刑狱司法)工部(营造工程,水利建设,屯田) 意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彼此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选修四 背景:晋阳起兵-推翻隋朝-南征北战-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等级为帝 思想与政策: 1)亡隋之鉴: A.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政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宽减刑罚2)选贤任能:(内举不避轻,外举不避仇) 广求贤哲(房谋杜断)、不避仇怨(重用魏征)、不拘门第、不问民族3)虚怀纳谏:重用魏征 4)革新制度: A.三省六部制 B.制定《唐律》,用法务在宽简,大量删减死刑条款 C.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意义:(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2)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3)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4)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D.租庸调制(保障农时) 5)民族团结(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爱之如一)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2)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周时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隋唐政治新格局(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以下要点: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创设是隋唐政治新格局的重要体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识读“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联系秦汉制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开创的作用,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及进步意义、明清时期的日趋没落与消极影响,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隋唐的制度创设为盛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②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也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 ⑵难点: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Ps:①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官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朝制度的总结和发展,也基本确立了为后朝延续和继承的格局和设置,一直延续至清代,所以为本课重点。 ②学生们对科举制度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情绪,让学生客观把握科举制的多重作用——至少在隋唐时期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明清时期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 治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 济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 化 层 面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doc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二) 在公共基础考试当中,经常会涉及到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等多项内容,但学生往往只知其名称,却不知其具体内容,在考试过程中只能靠猜、抓阄等纯运气的方式去答题。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几项制度,顺利通过考试,小编在此详细的给大家介绍其具体内容。 一、府兵制与募兵制 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成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在实行军民异籍。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身死后还给官府)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与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汗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佣兵自重的局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税,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和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农民身上。

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役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二、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均田制下的授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指田租,缴纳谷物;调,指户税,缴钠布或帛)。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政策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服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宣布采用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

为何隋唐两朝都要讨伐高句丽 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我相信这样一个原则,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没有绝对的公理和正义,永恒不变的只是国家利益。 但并不是所有政治家都能理解并遵循这一原则,甚至包括中国近现代的一些精英领袖们,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犹如孩童般的天真,哥们般的义气,愚夫般的鲁莽。 这一点,他们还不如我们的先祖,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 、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这个神密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其国土包含中国现在的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当时人口约有3 00万。从西汉到北周,历代王朝都与之保持着友好关系,高句丽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北齐时期,北齐皇帝封高句丽统治者为"高丽王",高句丽才将"句"字去掉,称"高丽"。可是自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自隋文帝开始,一直到唐高宗,中国封建鼎盛王朝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就像着了迷一样,始终把攻打高句丽摆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位置,并做为国家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尽管多次遭遇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却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发了疯似地攻打高句丽,历经四代,历时七十余年,先后出兵十余次,最后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消灭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模拟测试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隋唐时期检测四 1.(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5)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 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 C.为度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2.(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5)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3.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4.(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6)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5.(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5)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 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6..(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7)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 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

浅析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 长安城是人尽皆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其中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在西安故都的辉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曾经是隋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更在于它是一个在不甚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化弊为利,将理想化的设计发挥到极致的建筑杰作。其规划思想更是我国历史的宝贵财富,历来学者多有论述。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一、迁都原因分析 隋初,隋文帝废弃了龙首山下、渭河南岸的汉长安城,而在龙首原南麓另辟新都,这里冈阜与低地相间分布,但正是这种一般而言不利于建筑规划的地形却为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局提供了基础,也成为学者研究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时才改称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到炀帝大业九年(613 年)征调 10 多万人修筑外郭城,才算完成了大兴城的全部工程。隋虽是只有 38 年的短暂王朝,却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杨坚在选择都城问题上也是另开新面,代周的第二年便下诏选择新都的地址。刘德岑先生总结隋初迁都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历代统治者都曾迁过都城,隋朝初建也应该迁都。第二,旧长安从汉初修建以来,已有 800 年历史,中经许多战乱,屡为战场,宫室凋敝,荒残日久,而且范围狭隘,已不够新皇朝建都所需要的条件。第三,旧长安北近渭水,地势低洼,水多斥卤,不适人居。第四,龙首山南麓,川原

秀丽,地势开阔,居高临下,自然条件优美的多,便于将来发展,以适应大一统国家建立的新形势。 二、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 很多史学家都把关于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归纳为《周易》?六爻?思想、?强化王权?思想、?天体设计?思想以及在城东南隅开凿曲江池所表现出的?厌胜?思想,其实这些思想也可归纳为?法天象地?、?强化王权?思想。 首先是?六爻?思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初, 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臵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 故臵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这是说,宇文恺把《周易》的乾卦卦象与理论运用到都城的设计之中,从龙首原北部梁洼相间的天然地形中找出了6条东西向横亘的高坡,以象征乾卦的六爻,并从北向南按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的顺序排列下来,布臵各类建筑, 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将都城地址选在龙首原的南缘,这里较汉长安城,在地理位臵方面有诸多的优越处,但其内部有六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冈阜同相对的低地相间分布,一般而言不利于全城的规划布局,而宇文恺附会《周易》中的?六爻?理论,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将理想化的设计达到极致。尤其可贵的是马正林教授以宋程大昌《雍录》中的?六爻?图为基础,制成地形图,基本上表现了?六爻?的地形特点,为后来学者研究隋大兴城的规划思想提供了依据。而李令福老师以此为据绘制了爻线清楚的六爻地图有了更大突破。雍际春先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精练含解析

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成都模拟)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材料中北魏政权为外族使节设置“四夷馆” “四夷里”“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定名”可知,北魏政权以华夏正统自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文化心理,没有体现出对经济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中北魏政权将南朝人士等外族使节称为“夷”,不能体现出民族政策开明和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B、D两项错误。 2.(2019山东临沂模拟)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答案 C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 使官吏的选拔权把持在门阀之家的手上,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说明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故C项正确;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是在隋朝,故D项错误。 3.(2017课标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秦汉隋唐兴衰史

秦汉和隋唐都是中国历上上的盛世,而秦和隋都是只有几十年的朝代,随后的汉唐却都是一代盛世,长治久安,秦统一六国有乱世而来,隋统一于两晋南北朝,秦始皇与隋文帝都算是比较有座位的君主,然而他们的第二位皇帝却是不继,几乎全是二世而亡,惊人的相似。秦皇的统一货币度量,隋文帝的开皇之治,胡亥的荒淫无道,杨广的骄奢淫逸又是如此相像。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盛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两个最开放的朝代,只有高度的繁荣才有大的胸襟,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当时的都城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与外邦的交流也是繁多,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的安西都护府,都是例证,秦汉与隋唐惊人的相似。大权旁落。皇帝无权是汉唐灭亡的主要原因,两汉宦官专权,外戚专权,唐末藩镇割据,加速灭亡。 然而秦统一用的高压政策,所谓:“始皇既殁,余威震于殊俗”而杨坚却休养生息,崇尚节俭。汉朝自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了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朝文学主要流行赋,研究经学,两汉经学,唐朝主要诗歌,研究玄学,佛学,尊崇道家(唐已李耳为祖),都有大风范,不一而足吧 汉唐盛世 西汉和唐代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文化昌明、武功强盛、国威远播,是汉唐两朝的共同特点。但是,两个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选择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路径。西汉王朝在汉初地方分权的背景下走的是中央集权化不断加强的 道路,唐王朝则在初期高度中央集权的背景下走的是地方分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道路。 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化进程 汉代推进中央集权化进程的背景是西汉初期广泛存在的分封制和诸侯王国,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化进程实质上也是分封制不断被改造、诸侯王国权力不断被限制的过程。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争取胜利,曾先后分封异姓功臣七人为王。刘邦称帝后,又逐个清除异姓王,并先后分封了九个同姓王。这样,汉帝国的版图以朝廷直辖15郡为中心,形成了“诸侯比境,周匝三垂”的基本格局。汉初,一方面在部分地区推行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在许多地区推行由中央间接控制地方的分封制和建立诸侯王国,造成了地方权力结构的复杂局面。郡县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直接统辖和直接管理的关系,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属于单一制的范畴。分封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间接统辖和间接管理的关系,以地方分权为主要特征,属于复合制的范畴。汉初,诸侯王国的地域大于中央辖郡,地位高于中央辖郡,这表明汉初地方的基本性质是分封制为主郡县制为辅或曰复合制为主单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机构 1.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 (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地方行政机构 1.隋朝郡县制,唐朝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 2.唐朝设置节度使带来的影响 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科举制 (1)产生: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2)标准:考试成绩 (3)评价: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③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 知识点二 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江南进一步开发:①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②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③江淮、江南产粮区;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①隋大运河;②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③筒车,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①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②唐中期开征茶税。 (4)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到唐前期 含义: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而不触及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而地主无此负担。 2、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①丝麻织品—全国;②瓷窑—中原、江南;③冶铁—100多处。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世界最大海船;洪州造船。 (3)分工细,品种多,产品新:①丝织品分类多;②唐三彩—彩瓷;③青瓷—越窑秘色瓷,白瓷—邢窑。 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①冶金—切削抛光焊接;②造船—推进器;③丝织—波斯织法。 3、商业的繁荣 (1)商路:①驿道:店肆,驿驴②水运:大运河,长江。 (2)货币:①隋五铢钱;②唐高祖起—“开元通宝”,成为历代货币的范式; (3)市场:①管理:a市官管理—物价、税收;b规模不能任意扩大;c买卖时间限定,日中为市。②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③夜市和草市:夜市—繁华大城市里;草市—农村定期集市。 (4)商人:大商人、邸店遍海内;更多中小商人;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4、城市的兴旺 (1)长安和洛阳:商业大都会;①长安—坊、市分开,市有商行、邸店;②洛阳—武则天时,天下舟船云集。 (2)扬州和益州:①扬州—江南物产集散,大食、波斯商人云集,唐后期最繁华,夜市;②益州—“扬一益二”。 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的原因 (1)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3)民族交往密切;(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