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中如何搞好教学设计

怎样改进教学设计,搞好新课程实施?通过跟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卢湾高级中学近3年的合作、探索,我们的理解持续得到丰富和提升,现就此谈谈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意见:一、要搞好新课程实施,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搞好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成长需要优质的基础教育。但是,我们原先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振兴民族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动、展开的。准确、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新课程实施,需要从出发理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努力实现理念的转变。当前,特别要注意: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师发展,因而有害于民族复兴,有害于国力增强。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义出发,从学生以及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准确地理解和处理好应试问题,改变片面的“应试教育”倾向,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负有责任,而且刻不容缓。

2.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轨。为此,必须搞好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动素质教育,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努力促动“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风尚的形成。

3.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转变

要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转变,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对象作适当调整,注意使“困多生”也得到发展,

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困少生”的成长。

二、要以校本研究为基础,认真解决好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会持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蕴含着机遇,不能一味回避。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大体上能够分为两种类型:

1.新课程自身的问题。例如,新课程过于理想化的色彩;在某些方面缺少必要的准备,缺少稳步推动的策略;课程标准和教材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缺陷等等。

2.新课程引发的延伸性问题。例如,考试制度陈旧,应试压力日益增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办学条件不均衡;教育制度和政策不适合新课程需要;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政府化等等;它们实际上是早已存有的教育问题,甚至是“历史问题”,有些属于社会方面的问题,有些则涉及学风、文风乃至社会风气等等。这个类问题不是新课程能够解决的,甚至不是教育自身能够解决的。

我们有责任解决好课程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必须认真地解决。否则,会对新课程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需要实行专家与一线工作者结合,搞好校本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例如,优先满足大众教育需要还是优先满足精英教育需要;如何处理好培养人与培养人才的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单维目标的关系;重点应该在于创新水平培养还是打好基础;怎样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怎样解决好提升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怎样解决好转变学习方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投入大大增加跟实际效果的矛盾;怎样解决好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源于学生生活还是高于学生生活;如何处理好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关系;怎样处理好新课程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水平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这个现实的矛盾;怎样解决好课程理想与现实可能性的关系;理论和实践、观点和效果的关系;等等,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理想的课程与现实的落差、理念与现实的矛盾问题。解决落差问题,应该是新课程实施研究和校本研究的主要课题。

三、要实现向实际课程的转变,做好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

怎样解释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实际存有落差这种情况?怎样解决好落差问题

呢?

1.要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有着5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根据这个理论,所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首先在于专家拟定的“理想的课程”,行政部门颁布的“正式的课程”与教师“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的落差。或者简单地说,是新课程方案与“教师的课程”的落差;然后还有新课程方案、“教师的课程”与“学生的课程”(即所谓“经验的课程”)的落差。

课程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媒体和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要素构成的。理想的课程与现实的落差主要存有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手段以及资源、评价之间。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些落差。这个过程是新课程的“二次开发”过程或“深度开发”过程。是不是实现了由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的转变,也是“做教师”“用教材教”与“做教书匠”“教教材”的分水岭。

2.要做好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浮光掠影地理解新课程、新教材是不能准确地实施新课程,完成课程改革任务的。要实现新课程方案向“教师的课程”的转变,需要从理解新课程方案开始。只有首先搞好整体设计,才能进一步搞好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使新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要对课程教学做整体设计,就要对新旧课程标准及教材实行比较,研究其差别,理解其意图;对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实行“细化”,并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学习起点)。在加深对新课程和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基本思路即教学整体逻辑的设计;特别注意整体逻辑跟以往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然后整合教学目标、对各阶段教学目标作适当调整。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选择、设置探究活动要力求能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统筹兼顾,解决好教学时间短缺、学习质量无保证、学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这个过程是对新课程教学实行整体设计,实现新课程方案向“教师的课程”转变的过程。

3.要研究、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多挖坑,精打井,大井台”

课程问题是复杂的,牵涉到方方面面,简单化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要搞好新课程改革,需要应用复杂性方法,理清各种头绪,增强自组织性、自适合性,才能走向有序,走向效率,走向成功。

过去,以前有人讨论过在教学中“是‘挖坑’(拓宽)好,还是‘打井’(加深)好”的问题。如今,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该怎么办?

因为在新课程实施中较多地存有着时间、难度、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一个比较适宜的基本对策是:由“少挖坑、多打井”改为“多挖坑、精打井”。

什么是“大井台”?著名的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认为:因为分割与封闭的专业化、还原和分离、抽象与单向度的虚假合理性,我们的知识是分离的、被肢解的、箱格化的;而现实或问题愈益成为多学科性的、横向延伸的、多维度的、跨国界的、总体性的、世界化的,这两者之间的不适合变得日益宽广、深刻和严重。为了使理解成恰切的,教育应该使相关的背景、总体、多维度和复杂性变得明显。所谓“大井台”意即注意介绍重点内容的背景知识、注意介绍总体知识和其他相关的重要知识。4.要注意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有明显的差异,否则就不用分为两个阶段了。既然如此,高中课程的实施模式与初中课程的实施模式应该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初中学生丰富,学科基础、抽象思维水平、操作水平、学习自觉性和控制水平也优于初中学生。所以,在初中阶段要更多地注意协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在高中阶段要更多地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对感性材料作科学加工,做深入的理性思考,促动其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初中阶段的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宜以分散、小型和操作性为主,不宜安排大型的、难度较大、独立性要求较高的自主学习活动;高中应逐步增加思维的深度和活动量,并根据教学条件适当增加规模较大、独立性要求较高、典型性较强,能起“举一反三”作用的自主学习活动。四、要着眼于科学文化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不但仅是人类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证知识体系;它也是一种包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战略的过程,是人类反映外部世界、探索客观事物奥秘以获取知识的理解活动,是实践(实验)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的辩证统一体;科学又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独立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生产力因素、一种社会建

制、一种社会事业和新兴的社会产业;它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是人类科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历史地积淀、凝结成的人类存有方式的总和。对于科学教育来说,着眼于科学文化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是比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教给科学方法等更为重要的任务。要深化科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必须自觉地用科学文化为科学教育导向,把科学教育融入先进的科学文化而不是背离。实行科学文化建设,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增强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他特别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动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从国家发展和历史高度指明了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该认真地予以贯彻、落实。

五、要抓好几个环节,坚持几个“统一”

要注意抓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几个重要环节:

1.情景/情境/背景环节

情景、情境、背景有着不同的含义:“情景”是通过媒介体现相关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而形成的促动学习任务完成的信息组合。“情境”是能让学生“身在其中”,不但产生相关的情感,而且使认知活动、应用活动、评价活动等在其中展开,产生贴近实际的真实效果的学习环境。“背景”则是学习内容形成或存有的社会和历史场景,通常是经过提炼、概括的,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领悟文化内涵。

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决策。一般说来,低年级多采用情景 / 情境设计,较少介绍社会、历史背景;高年级应增强背景介绍,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实行情景 / 情境教学。

2.学习活动方案形成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过于强调根据知识点设计、实施教学。这样做会分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逻辑的注意,是不可取的。其实,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点内容作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事。所以,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改变过于强调根据

知识点来设计、实施教学的做法。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对教学任务作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使用教材,变动、处理教材。

要设计好教学的逻辑线索,通过反复地由少到多、由多到少谋划、提炼的过程,力求使课堂教学既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又做到思路简洁、扼要、主次分明,既符合整体逻辑又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

要注意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增长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寻找、形成探究课题;怎样制订、形成有效的探究方案或学习方案并予以实施。

要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改变“只转变公开课学习方式,不转变日常学习方式”“展示课上做模做样搞改革,展示课后扎扎实实补课、训练”的现象;改变刻板的“展示情境――分组探究――集体交流――教师总结”教学模式和“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探究模式;改变学习方式转变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教学活动低龄化、降低要求等不当做法。

最后,还要反复核查教学方案是不是符合学生特点,是不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3.整合环节

否定考试、不要考试是不现实的。学生、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关心,他们的升学愿望能够理解、应该理解。素质教育应该、也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应该兼顾考试、升学的需要(注意:不是考试、升学兼顾素质教育!)

在课程实施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兼顾考试、升学?抓好整合环节是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以前发现,在一些研究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很令人鼓舞。但是,过后的作业、测验表明,学生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并不如人意,有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预计目标。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抓好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后的整合环节,改进整合方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全面地概括、小结学习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它跟已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乃至实行综合性的应用,发现需要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再结合必要和适当的练习、巩固活动,不但有利于提升、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兼顾考试,有利于把新课程教学跟应考准备结合起来。

当然,因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时间宽松水准不同,整合应该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形式,但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做到五个“统一”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做到:

(1)理想性与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统一

(2)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

(3)“三维”目标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4)规范性与灵活性、创造性的统一

(5)教、学积极性的统一

此外,要搞好新课程教学设计,还要做到同伴合作与专业引领相结合。校本研修和同伴合作是改进教学设计、搞好新课程实施的可靠基础;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实行专业引领,则是改进教学设计、搞好新课程实施的有力措施,应该努力推广、践行。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三、课时计划的编写 课时计划,又叫教案(教学方案的简称),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综合编成的,是教师备课的总结,上课的依据,是检查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参考。认真编写教案是积累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编写教案时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在编写教案时还要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一节课的教案要求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教案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即章节标题或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3.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4.课的类型和主要教学方法。 5.教具。要写清楚名称、规格和件数。 6.教学进程。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程序安排、时间分配、教学方法的运用等。7.板书设计。 8.课后反思:本栏可写教学执行情况、学生反映、经验和教训以及本课的改进设想等。 教案要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师生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第四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光的传播 一、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此属经历水平层次,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分析获得知识。 二、教材特点 光的传播是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在后继的学习如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等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了光的传播的学习内容。其教材结构如下: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及对课标的理解进 行创造性教学,如教材中“光的传播”内容安排了演示活动,教师则可以将此演示活动改为学生探究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设计思想 1、转变教师角色,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 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渗透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新课程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秉承新课程的宗旨,本节课将光的传播这部分内容设计为学生探究环节以突破学习的难点。由于此探 究实验所需要器材简易,实验方法简单,实验现象明显,故学生很容易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到成功的 愉悦。同时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和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传播的 特点,不但理解了光的传播条件,而且还为后继的学习(光的反射、折射规律)打下了基础、留下了

课堂教学设计完整.docx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4— 65 页《认识分数》 学科数学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时数1 设计者彭锦荣所属学校晓阳中心小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过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认识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 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认识这样的几分之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 现实情境,根据 4 只小猴平均分 4 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 几的问题,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及已有的经验,理解把 4 个桃看作一个整体, 这样的一份表示这盘桃的 4 分之 1。教材又安排了“想一想”把 4 个桃平均分成 2 份,提出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刚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3~6 年级 B 级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充分感知整体“1”的意义;明确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几分之

几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内在联系;经历、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过程和方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亲历构建分数“几 分之一”实际概念的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1.认识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 或几份的数。 2.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对具体、形象事物兴趣浓厚,对生活充满亲切感,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弱。 初始能力:1. 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 2.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3.具有初步小组讨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信息素养: 1. 懂得简单的信息知识。 2.具有初步的对具体的信息获取、处理、加工、表达、评价等的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完整word版)化学教学设计范例

湖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化学课程标准主题或教材中规定的内容)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 ⒉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⒌所属的章节: ⒍教学时间: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内容分析:(根据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理解和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预设教学情景) 4.设计思路:(说明教学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值得研究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2.教材分析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

最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学极其重要的分支领域。研究教学设计,对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教学设计的最新观点与化学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具有化学个性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用模式,对于当今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有较高的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二次规划” 化学教材是课程设计的产品,要受到政治背景、文化积淀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影响,是在统筹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科教学内容作出的固定的规划,并非化学学科根据化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需要随心所欲安排的理想模型。如果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建立在现代教学设计新理念的基础上,只在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内打转,会导致与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相违背的教学行为。为了能合科学性、合规律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必须寻找化学教学内容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从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规划”,即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内容详略的框定和内容结构的重新组织。 1.内容详略的框定 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当然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近几年高考命题提出的“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造成教学内容无限度扩散,有些课堂教学变得没有“规矩”,为此,有必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要求。高中化学教材(试验修订版)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离子反应一节,涉及到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等知识,如果仅仅追求知识的整体性,会将内容搞得很复杂,这显然不符合第一章作为化学初步知识介绍的教学要求,这块内容的处理应偏重简略而不能过分精细化。另外一些内容又要适当加以拓展,例如第三章气体摩尔体积,“相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这段话应加以拓展,分析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分子数的比例关系。 2.内容结构的分析 学科教材是人类科学文化进步的结晶,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教材的内容不能仅仅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呈现,还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当逻辑结构与认知发展顺序相一致时,教材内容的组织是比较容易的,这些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和大学化学教材中都能找到,例如有机化学中烃的知识内容。当逻辑结构与认知发展顺序不相一致时,在内容安排时不能完全按照逻辑结构而应寻找逻辑结构与心理发展顺序的结合点,甚至有时会在逻辑结构方面作一些让步,高中新教材删去了硫化氢一节内容, 主要是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 从逻辑结构来看,知识组块和排列顺序是两个主要方面。化学知识体系通常可以按照“点—线—网”的方式,将知识结构化。“点”和“线”构成了知识组块,“网”显示了知识组块的排列顺序。“点”主要指化学概念,“线”主要指化学命题或化学事实,由知识网络形成了化学概念、命题和事实相互关系的图式,这就是化学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内涵。从逻辑结构考虑,可以采用归纳模式和演绎模式设计教学流程。归纳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先呈现化学事实,分析化学事实并提取某些结论,从个别结论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征,归纳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例如,从卤化物与卤素单质反应现象,得出活泼性Cl2>Br2>I2 ,再抽象出卤素性质的递变顺序,然后得出元素周期律中的有关规则。演绎模式的一般流程是,先呈现概括性的规则、概念或理论,然后进行精细化处理,验证、分析并理解规则、概念或理论包含的内容,最后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例如,先呈现物质的量概念,分析概念的内涵,理解概念包含的各部分内容,通过练习深化对 有关内容的理解,最后达到对整个概念的全面把握。 从认知结构来看,教材内容的意义性和复杂性是两个重要参数。教材内容的意义性参数是指新内容中能与学生长时记忆中已有知识点联系起来的知识点的数量;教材内容的复杂性参数一方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新知识对旧知识的比率,另一方面是指新知识进入学生的认知图式所需从事的认知加工的总数。可见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 计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从讲授者与传递者发展为设计者、决策者和引导者、组织者,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突出教学规范的转型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尽管已经有了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但教科书只能单向传递信息,不具有交互性,无法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要求,把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和所体现的教学方法,转化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达到新的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树立“整体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和谐 把教学设计看做整体,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将“围绕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深入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树立“问题意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物理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中心。问题解决是认知的核心――物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认知领域,问题解决中蕴涵丰富的知识,因此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影响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课堂教学设计深层追问转型与突破的契机。 三、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1.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小院中学刘玉良 物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 一、物理教学设计概述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是人们的设计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是设计的一种类型。所谓物理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 物理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事先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与决策的过程。 1、物理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学习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而,教学 设计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课程标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通读课程标准的字词语句,重要的是着重在领会课程标准 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内涵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体会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分析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载体。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教师钻研教材大致经过通读、精读两步。 通读教材是基础。通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 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 精读是关键。教师在精读教材中应反复推敲、深入考虑以下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①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其来龙去脉、推导过程,适用范围是否清楚?还有哪些不理解或疑难之处? ②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准备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学习的障碍是什么? ③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有没有不妥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④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哪些演示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 ⑤怎样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图表? ⑥如何处理例题、习题和实践性作业? ⑦如何掌握前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对照,前呼后应? ⑧教材中有哪些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内容? ⑨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演算每一道习题;广泛阅读一些参考资料或其他一些教材;了解一些动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提供保证。 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文字资源的利用,如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 ②加快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视和广播、网络资源。 ③开发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 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应进入物理实验室。如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⑤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2、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以达到最优结合。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只有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教学设计仅是对教学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 4、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是教师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功的教学方案凝聚着教师的个体理念、智慧、经验和风格。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经验与理论的恰当结合,才能使教学设计 既有共性,又富有个性,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 二、如何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读后感范文

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与帮助,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惑与阻碍,一下烟消云散。这本书共有九章,内容精彩,有很多课堂教育设计案例,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数学、科学、化学…… 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名好老师,她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还有高水平的服务……"读着书中“洞悉学生的需求和特征”的理念是,我不由地想到:一首古诗只有二十几个字,有些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来,心里暗叹“此生不可教也”的时候,为何不反思学生不会读的原因?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是自己“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改进,要给予学生最简单、形象、易懂、的教学方法。做到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书中讲到“以人为本,发展情景创设”。创设教学情景,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学生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巨大的感染力。它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 记得那是一次区公开课,一位语文老师这样教“奶”字:(情境再现)她半蹲的身子,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杖”。接着她还学老人的`样子走了几步。坐在我身边的两个孩子写完,把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换欣赏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给“奶”加上了一“ヽ”这也是我的学生常犯的错误,该如何处理?正当我思考的时候,这位老师也发现了其他学生类似的.错误,她用平台展示该错字,让学生同桌交流写错的原因。其中一个学生大声说“奶奶本来行动很不灵便,你还忍心砍她的腿?”我旁边写错的那个学生用笔猛敲一下自己的头,认认真真地改写一次。我想,永远不会再写错的远远不止他一个。 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孩子的脑海。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之大幸也。 然而,也有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更多的感官感染,过度使用图片、音乐、视频。过度轰炸学生的感官。给教学效果带来“事半功倍”。我们应该做到“课堂情景要讲究随机应变”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堂教学设计——现代教学技术之一 1、 什么是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对“教学设计”的看法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和雷根)。 “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加涅)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乌美娜教授对教学设计是这样表述的 :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归结起来教学中体现: 系统方法及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专家的概括,我认为: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针对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进行的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案 通常是以课时为设计单元 依据课标和教学内容 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进行分配、安排的具体教学施教方案 形式止是一个备课的结果文本。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等内容的具体呈现。教案对教学设计意图有一定的体现可以看作是实施教学计划具体的操作性方案。 教学设计 也是课前的备课。是运用系统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进行的系统策划过程。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过程、安排的原因进行阐述 可以对教案进行诠释——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 或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通常指的教学设计就是指课堂教学设计 或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也就是微观的教学设计。 教案是一个物化的可操作的实用性较强的东西 教学设计是较理性的、具有广泛的概念的东西 可形成文本也可不形成文本。 3、 现代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门技术——教学设计 这门技术能帮助教师全面系统地考虑教学中的各因素 充分发挥系统功能 使备课不再仅仅依赖教师个人经验 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基础上 并可提供详细可操作的方案。 二、教学设计内容与设计的基本流程 1、 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 专业工具书上 ①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②分析教学任务 ③分析教学对象 ④制定教学目标 ⑤设计教学策略 ⑥选择教学媒体 ⑦设计教学媒体 ⑧教学评价。 有的专家认为 ①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②教学内容分析 ③教学对象分析 ④设计教学策略 ⑤确定教学媒体 ⑥教学评价再进一步划分 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 制定教学目标、达成目标诸要素分析与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可根据上面的内容来套。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17T09:15:38.0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王英新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 王英新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256800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不同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三、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的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一些必备的、基础的、重要的分组实验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一些其他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下面举一些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例如:在我校建立的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物理实验室”中,可以将零碎的各种用电器元件(电灯、电阻、变阻器、电容、电铃、电磁铁等等)以及各种不同型号的电源、开关分别放在不同类别的栏目里面,探究的时候教师只要把需要的元件往平台上拖拽,就可以很快地组成各种简单或者复杂的电路图。这样比较在黑板上作图而言,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且可以当场演绎连接实物图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正确的、形象生动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物理学习的创造性。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总之,要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