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acle Studies on

Teacher Questioning in EFL Classroom

张玉梅

(女,1978.11.7, 讲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7)摘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自1992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硕果累累。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旨在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方向。

关键词:课堂提问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

Abstract:Teacher questioning is “the core of effective teaching”. Its quality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Since 1992,the study on it, empiracle and theoreticl, has been fruitful. Based on the related articles, the present author aims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 and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teacher questioning; empiracl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achievement

有关课堂提问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美国学者R.Steven第一次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80%,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于龙,于全鹃,2005)【1】。自Stevens的系统研究开始,语言教学界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问的类型与分布两大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类型、教师的等待时间、教师的反馈、提问的技巧等四大方面,继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研究

(一)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如帕特,1967;特纳,1973;黄丹婵,2007;威伦等,2009等)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2]。黄丹婵(2007)【3】从三个层面上较好地总结和分析了课堂提问的功能:

●从教育学层面上,课堂提问具有三大功能:诊断功能(diagnostic),指导功能

(instructional function)和动机功能(motivational function)。

●从认知学层面上看,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

恰恰就是教授的内容及对象,即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这决定其功能可有

如下体现:

其一,教师提问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在EFL教学环境下,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目的语绝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和教材,课下以及现实生活接触到

的都是母语环境,所以课堂上有限的语言输入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其二,教师提问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这种强制性的语言输出能帮助学生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从而完成对目的语的逐步习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效提问”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二)提问的类型

国内外对于课堂提问分类的研究较多,大家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课堂提问做出了分类,或强调形式,或强调内容,或强调认知层次,具有代表性的有:

最早期对问题类型的分类是Barnes (1969)【4】在对英国的一些中学英语教学观察后提出来的,他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分为四类: (1)事实型问题(factual questions) ( 即What…?); (2) 推理型问题(reasoning questions) ( 即 How…?和 Why…?); (3)开放型问题 (open questions) ( 即不需要任何推理的问题); (4) 社交型问题(social questions) ( 即通过控制或要求来影响学生行为的问题)。Barnes 还对推理性问题作了进一步划分: 只有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称为封闭式问题(closed- questions); 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称为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s); 看似有多种答案实则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称为假性问题(pseudo- questions)。

Bloom(1970)【4】从认知角度根据语篇理解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又划分为七种之多, 即知识型(knowledge)、理解型(comprehension)、实用型(application)、推理型(reasoning)、分析型(analysis)、综合型(synthesis)和评价型(evaluation)。Long & Sato(1983)【4】在Kearsley(1976)研究的基础上又将各种提问归结为两大类: 回应型(echoic) ( 指对话语进行重复或对已理解内容进行确认的问题) 和认识型(epis-temic) ( 指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的问题)。在这两个类别之下还有更细的分类, 但 Long & Sato 着重讨论了认识型问题之下的参阅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s)和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

此外,Koivukari(1987)、Hakansson & Lindberg (1988)、Geoff Thompson(1997)也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提问类型做了应的研究。

尽管不同学者及教育专家对教师提问方式的分类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正如Lightbown 和Spada (2003)指出的那样,问题类型基本上有两个:展示型问题和真实型问题(genuine question)。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展示型问题的发问者预先知道问题的答案,而真实型问题是发问者预先不知道答案,需学生根据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回答。

二.实证研究方面

(一)课堂提问

(1)课堂提问的类型

Barnes(1976)【1】、Long 和Sato(1983)【5】、及Pica&Long【1】(1986,转引自Ellis,1994)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均发现,教师倾向于提问封闭性问题(即展示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即参考性问题)所占比例很小。Long 和Sato(1983)【5】的数据表明,展示性问题比例高达79%,参考性问题不足21%。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Barnes【1】认为,这与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如果教师认为他们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传递已知信息,而不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阐述学生自己的观点的话,他们就很容易提问封闭性问题。Long 和Sato(1983)【1】进一步阐释认为,教师过于强调语言的形式和正确性,没有充分重视语言的意义和交流。

然而,近20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大量研究充分揭示了课堂交互(classroom interaction)的重要性(如Allwright 1984; Long1983;Ellis 1990; Swain 1985,1993,1995),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建议“使用目标语进行课堂交际”。Numan(1989)【6】认为,频繁使用参考性而非展示性提问是促进交际语言的良好方法。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参考性或开放性问题的提问比例是否有逐渐赶上并超越展示性或封闭性问题的趋势呢?

周和周 (2002)【7】在她们的教师课堂提问研究中发现,参考性问题远远多于展示性问题,占到了提问总量的73%-82%;然而,许(2003)【5】、胡&尼可森&陈(2004)【8】、孔&李(2007)【9】、屠(2008)【4】等针对同样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展示性问题还是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 但笔者注意到,参考性问题所占比重较从前的21%,已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25%-67%。

(2)提问的不同类型对学生语言输出的影响

不同的问题类型可以推动学生不同的语言输出。参考性问题由于可以接受不同的答案,更易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实现相互间的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Thompson(1997)【3】认为,

虽然展示性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参与

..交流,但参考性问题使课堂更具有交际性,从而使课堂环境更接近于真实的交际环境,有利于语言习得。

Brock(1986)【10】对夏威夷大学四个高级英语班的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学生回答展示性问题时,用于回答的句子平均有 4.23个单词,而回答参考性问题时,用于回答的句子平均有10个单词,是前者的2.36倍。这说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国内学者孔&李(2007)【9】研究也印证了着一结果。

Koivukari(1987,转引自Ellis,1994)【10】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较多的理解性提问(即参考性问题)、较少的记忆性提问(即展示性问题),那么他们考试时在理解方面可取得更好的成绩。

(3)提问类型与学习者水平之间关系

尽管许多研究表明参考性问题比展示性问题更利于语言习得,事实也并非总是如此。Brown(1994:166)【1】认为展示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来,教师提问的

问题类型应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学生的水平越高,教师提问的参考性问题所占的比重就应越大,反之亦然。Wilen(1986)【1】也提出教师应在课堂上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难,学生会为难而退;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屑回答。

就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提问类型与学习者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不是很多。Ellis(1985d,转引自Ellis,1994)【1】曾追踪调查过一名教师对两名外语学习者长达九个月的授课情况,他发现这名教师并没有因学习者的水平变化而相应地变化提问类型(主要是指开放和封闭这两种问题类型)。

White(1992,转引自Ellis,1994)【1】发现他研究的一位教师向水平高的班级提问了更多的参考性问题,而向水平低的班级提问了更多的展示性问题。不过,他研究的另一位教师却正好相反。

(二)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指教师发问和学生答复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的长短可以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Numan (1991)指出,教师的等待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学生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的语提问进行理解,而且还需要时间用目的语来构建答语。

Rowe(1986)【3】、Holley和King (1971)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至少五秒种的等待时间可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学生反馈。

但Rowe(1974,1986)【3】、 White 和Lightbrown(1984)、许蜂(2003)等研究发现,虽然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但是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后只给了大约1秒钟的时间,就叫学生回答问题,若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往往就让其他学生或干脆自己给出答案(于&于,2005)。

Rowe(1986)【3】、 Nunan, (1991) 、于兰(2002)【11】、王笃勤(2002)【1】总结出了延长等待时间到3-5秒的十大益处,比如:学生回答的内容变长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时信心增大(通过音量的升高可以看出);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增加了;出现更多种对问题的回答;落后生的参与度增加等。

(三)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

所谓反馈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的的反应。教师的反馈是学生了解自己目的语能力或其他言语行为表现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修补话语、提高目的语的有效资源(Chaudron,1998:13)【11】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应有的适当的评价,是提问有效进行的保证(Penny Ur,1996)【12】。

反馈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Nunan (1991)【7】认为教师在给予学生积极反馈时,不仅能使学习者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问答活动,因此,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但笼统、机械的积极反馈,如“good”、“very good”等,对学生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打击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国内学者胡&尼可森&陈(2004)【8】、屠(2008)【4】等研究发现,国内教师采用的大多是积极、有效的反馈形式。但是教师给予的积极地反馈的比例不高,二语课堂中教师或者自己回答问题,或者没有予以任何反馈。

(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Penny Ur(1996)【3】认为,“有效提问”是“使学生参与到其所学语言材料的活动中,引出即时的、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他指出,有效提问应该具有明确性,学习者能够马上明白教师所提问题的意义,并且还知道教师所要求的是哪一种形式的答案。

提问的技巧是指在学生听不懂提问或未能完成问题的回答时,教师试图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手段。

胡&尼可森&陈(2004)【8】在研究中发现教师提问的技巧主要有,追问(probing)、链接(chaining)、重复(repetition)、简化(simplification)、重新措辞(rephrasing)、分解问题(Decomposition)等。

追问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的很好的提问方式。追问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不是很顺利的情况下有勇气继续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第二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更深更广的思考,以产生更多的语言输出;链接(chaining)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巧妙地把几个学生的回答以提问的方式连接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集中注意力,既要认真注意老师的每次提问,又要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回答,这样,整个课堂就处于一种高度紧张与活波的状态。

胡,尼可森,陈(2004)【8】、屠(2008)【4】发现,教师大多采用重复或简化的方式,但很少采用追加和链接(chaining)的技巧。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或者马上转叫其他同学回答,或者自己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自己的见解。

三.结论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交互的主要方式,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在EFL课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课堂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强制学生语言输出,从而促进目的语的语言习得。

课堂提问大致可分为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研究一致认为,参考性问题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今天,课堂参考性问题的数量有追赶和超过展示型问题的趋势。

展示性问题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不同的提问类型。对于语言水平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应先提问展示性问题,促使其参与课堂交流。

目前,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明显过短,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调整等待

时间。在确定学生无法理解问题或无从回答的时候,可适当的变换提问技巧,或追加,或链接等等。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国内研究多为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或实证,或反思,或综述。

参考文献

[1] 于龙,于全娟. 课堂提问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4):76-79.

[2] 陈羚. 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52-53

[3] 黄丹婵. EFL课堂提问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7(2):63-66.

[4] 孙月玲,闫文培. 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提问类型初探[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73-77.

[5] 许峰. 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 国外外语教学. 2003(3):30-33.

[6] 候松.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比较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2):122-124.

[7] 周星,周韵.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1): 59-67

[8] 胡青球, 埃德. 尼可森陈炜.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 2004(6):22-27

[9] 孔文, 李清华. 关于EFL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对比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 2007(3):27-33.

[10] 王琨翕.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技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8(10):264-265.

[11] 候艳芳.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提问行为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0):247-248.

[12] 张翠梅. 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07(2):113-114.

01-文献综述范文-翻译-当前零翻译研究问题与对策

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示范) 一、研究背景 近来多篇论文中出现零翻译的提法(杜争鸣,2000;邱懋如,2001;刘明东,2002;袁斌业,2002a,2002b,2002c,2002d;石琳,2003;余清萍,2003;余清萍,秦傲松,2004;肖耀田,2004),但国内学者所编三本译学词典(林煌天,1997;孙迎春,1999;方梦之,2004)均未出现零翻译这一词条,国外三本词典/术语著作(Shuttleworth & Cowie,1997;Baker,1998;Delisle,2004)亦未收入这一条目,只有国内孙迎春(2001)编著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收进了“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zero translation”(58页)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音译、形译之一种)”(268页)两个条目,同时又有贾影(2002)反对零翻译提法,并认为承认不可译有“积极作用”。但零翻译现象确实存在,如DIY(自己动手),IQ(智商),EQ(情商),这些零翻译词汇经常在汉语中出现。英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美国《时代》周刊中报道中国特色事物时经常使用拼音,如aizi(矮子),pizi(痞子),shiganjia(实干家),yuan(缘)(王祥兵,2002),shuangying(双赢),guanxi(关系)(顾静,2005)。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引进了零翻译的概念,促进了翻译理论概念的扩大,但是从发表的论文及孙迎春(2001)的这两个条目来看,各自运用的名称虽同(也有不同,如杜争鸣称为不译),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均有出入,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零翻译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研究对策。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1. 定义不统一、模糊不清 传统翻译理论多把零翻译归结为“音译法”、“移译法”,只看到技巧层面的意义,如秦建栋(1999)讨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刍议”列举“音译法”、“移译法”,袁斌业(2001)论及“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分析”,虽然看到“音译在我国只能用来翻译名词,而在国外则可以用来翻译包括名词在内的各种词语”,但未能从中提炼出零翻译的概念,实际上这里已包含有零翻译与音译的某些区别。 国内最早使用zero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杜争鸣(2000),但他称之为“不译”,并分析了直译、意译与不译三种翻译策略。他不停留于策略本身,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三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并看到了不译的三层文化含义。不译背后体现译者对于翻译目的的认识,“而翻译的目的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反映译者本人对翻译的文化含义的意识与潜意识,反映他翻译时所采取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即翻译观的问题。但从术语的精确性来说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关于外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对四位青年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观摩报告

Jun. 2006, Volume 3, No.6 (Serial No.19) 美中教育评论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ISSN 1548-6613,USA 关于外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 ——对四位青年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观摩报告 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室闫文军*刘新荣**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一种策略。提问什么、提问谁、怎样提问等都有着深刻的教学艺术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位来自北京不同大学青年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事实的分析、思考和总结,以及对此次教学观摩中存在的某些提问策略的勘误,提醒年轻教师关注英语课堂提问技巧,从而走向专业成熟。 关键词:课堂话语;提问策略;观摩 一、引言 教师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和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课堂话语(Teacher’s Talk)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自主思维、调动积极参与,实施课堂管理,进行知识传授、了解教学效果和进行小结评估的基本方法。课堂提问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外语课堂交流的效果,直至最终影响到学生外语学习的效果。 正是由于课堂提问在课堂交流及一线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都能注重在实践中结合课堂需要、立足教学内容设计出许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目的语表达能力的各类问题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但是对于许多初为人师的青年教师而言,课堂提问就不那么简单了。首先是课堂提问的设计足以令人“头疼三日”;接着是提问的过程中出现的冷场也会让新手“汗流浃背”。以往人们对这种“讲台恐惧症”所采取的都是“时间疗法”,许多人认为天长日久,经验的积累会使一个青年教师自然而然地走向业务上的成熟。那么除了经验的逐渐积累,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训方面还有没有捷径可走?在年轻人居多的高校外语讲台上,外语课堂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现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师培训项目又能在那些方面为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呢?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笔者从课堂观摩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四位教师课堂提问的次数、课堂提问的类型、对象、以及教师提问在学生中产生的效果等各个不同的侧面。从而为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外语课堂文化,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改进课堂教学技巧和效果,丰富教师培训手段和方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和素材。 二、关于观摩情况的基本介绍 1.本次课堂观摩的目的 了解青年教师外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和效果;客观介绍高校外语课堂文化;帮助青年教师正确理解自身的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授课技巧;丰富外语教师培训的手段和方法。 *闫文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杜家坎21号院装甲兵工程学院外语室,邮编:100072。 **刘新荣,硕士,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外语室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杜家坎21号院装甲兵工程学院外语室,邮编:100072。 39

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阅读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能力之一,已经成为获取知识和科学技术新信息的一条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是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手段。因此,可以说在缺少语言教学实际环境的我国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高效率进行英语教学的首选捷径,这在我国具有及其突出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尽管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其教学目的仅局限于题海的应试教学上,致使学生中普遍存在这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阅读教学课中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教学结果而轻视阅读心理状态的分析和调控。 因此,本文将从阅读策略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英语阅读策略的含义 英语阅读策略是学习策略的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在英语阅读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过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

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 (二)、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 1、略读(skimming)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读者不需要细读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进行跳跃式的阅读。其特点是速度快而理解的精确度则要求较低。通常采取三个步骤:1)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2)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3)浏览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信息词。 2、寻读(scanning) 寻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询特定的细节内容。寻读与略读不同,要求既准又快,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目标,可以利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主题词。2)标题或图表。版式及印刷特点。 3、预测(prediction)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地预测——验证与修正——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常要借助逻辑、语法、文化线索,对文章的主题、题材、结构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预测。 4、猜测词义(guessing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在阅读过程中猜测词义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通常根据上下文以及词句结构知识来推断词性和词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极具创造性、观赏性。似乎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堂,落实了新课标,似乎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有的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 一、教材使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版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一)现象分析 1. 教“死”书,“死”教书 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已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如《牛津小学英语》4AUnit2PartD是操练There isn’t a / aren’t any… Here’s a…for you. Here are some…for you.的句型,有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书上八幅图里的内容练得相当熟练,就是没有想到把以前所学的文具类,学习用品类,家具类单词等滚动进去操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有意识地随时帮助学生复习的意识。 2. 照本宣科,死搬教材 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版块的对话,再教B版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版块的句型,接着学习

综述格式及外文文献利用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如何利用外文文献 文献综述是揭示某一研究领域当前水平和动向的论述性专题资料。它是作者围绕某一主题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后,提取说明主题的论点和数据,全面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而写成的科技论文。对于大多数写作者而言,难度最大的就是借鉴外文文献。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粗浅体会。 无论是手检还是机检获得的外文文献,往往篇幅较长,专业词汇较多,全篇精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最好是先将手头上的文献摘要大致浏览一遍,进行粗略分类,比如文献是属于临床病例分析,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临床人体实验研究。文献是属于综述、期刊论文还是研究报告。文献侧重于实验方法还是疾病的病因机理的研究等等。从而大致判断各类文献可以引用的是观点、方法还是结论,此为借鉴外文文献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逐类进行快速阅读,各类文章择其重点引用部分进行快速阅读,用记号笔标记,其余部分浏览即可,并在侧边的空白处简要用中文翻译大意,并注明是引用方法学还是论点,或是临床有意义的病例。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日后查询。例如侧重引用其观点的文章中间具体的实验方法步骤与结论都可不看,只略看前言,重点看讨论。 第三步是精读,精读的目的有3个:(1)按照类别逐字逐句地阅读重点引用部分,例如方法学,就应注意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主、客观条件,步骤及结论有无差异,各有什么利弊,为什么。( 2)“查漏补缺”:看前面第二步中漏掉的部分有没有值得引用的内容,如果有,及时做好标记;( 3)根据重点引用内容的角标追溯参考文献,筛选出重点,再补查其余外文文献,尽量查全该领域的文献。 综述的写作格式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正文部分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在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综述的写作 1.1 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指在有针对性的搜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全而的叙述和评论。强调作者述而不评,重点在

文献综述 英文

文献综述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 姓名:代永寒学号:20091211205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工本2班 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顾名思义是指重要的主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是将认为急迫的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完成; 本书通过四个象限来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情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从而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应怎样去区分事情属轻属重,以及造成事情紧急性的原因,在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出现紧急事件的情况。 第一象限包括四点:A危机 B 急迫的问题C最后期限迫近的项目 D 会议准备工作等。第一象限显得紧迫与重要,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象限的紧迫与重要主要是因被延误及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及计划所致。第二象限包含准备工作、预防、价值、筹划、建立关系、真正的再创造与赋予能力。第二象限属于质量象限,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要去做,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象限包含的情况。第三象限包含干扰、电话;邮件、报告;某些会议;很多临近、急迫的事情及很多流行的活动。第三象限包括“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从而形成第一象限情况。第四象限包含琐事、打发时间的工作、某些电话,解闷,“逃避”行为、无关紧要的邮件及过多地看电视;第四象限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它是浪费象限,第四象限中的行为是堕落行为。这四个象限告诉我们如果在办事过程中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紧要性为出发点,就会出现第一第三甚至第四象限的情况,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加以区分,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事情越是紧迫,反而说明事情越不重要!像最近存货系统因急着想能早日上线,在运作过程中被卡住,故一心想着去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协调,存货上软件固然重要,但与公司整体运作相比就稍显其次,没合理分配其他人员手头事项,这样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增多,从而会出现第一第三象限甚至于第四象限的浪费情况。 “要事第一”,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区分、

第1 课绪论--翻译概述(1)

第1 课绪论--翻译概述(1) 一、学科特点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 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 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84,p.1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 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 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 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 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

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 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 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 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 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 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正如Steiner 和张培基 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 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 必要武器。翻译是学习好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 门学科。(张培基等)

小学英语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杨波 一、课题研究的理由和意义 纵观各种教学改革方案,课堂提问是一种公认的较好的形式。能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弥补学生知识缺陷;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能开拓学生思维领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等许多功能,因此深得教师的重视。尽管现在边讲边问的教学模式取代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最多的大致有二大类:一是判断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叙述性问题。其典型是“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叙述性回答。这类问题训练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在思维方面要求不高,同样不易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目的。另外,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没有提问的机会,学习显得很被动。为此,我希望能在课堂提问方面进行一些小小的研究,让课堂提问更具实效性,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当今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分析研究,了解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采用多样的提问方式和策略,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 4.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1、落实教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原则。 2、提高课堂提问实效性的提问方式研究。 3、提高课堂提问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查找与课堂教师提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信息保障。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总结归纳,提炼理论,为课题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内容。

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英语学科是初中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有的学生不能适应英语学科中思维逻和语法句式的教学要求,导致了对英语学习中不顺利。也有的学生由于长时间的跟不上教师的进度直接就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本文在阅读了大量的近几年关于初中英语课程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素质培养的的文献,来针对初中英语课程中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实践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语法能力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其中,阅读能力是检验学生词汇量、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1]付野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对整个英语基础教育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是沟通小学英语和高中英语的桥梁。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它既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一直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阅读不管在积累词汇还是在熟悉语法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拥有良好英语学习素养对整个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八年级的英语阅读课文大量增加。面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的现状,我们要积极的采用措施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育效果,为整个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是阻碍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养成。[1]付野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了现阶段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教师方面,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师缺少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和教学反思不足这七个方面;学生方面,学生缺乏对英语教材的阅读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对阅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五个步骤及教师在各个步骤中的的作用( Teacher’s role ) Step 1:复习/热身 Revision、warming-up activities 强化记忆者 (Memory activator ) Step 2:呈现 Presentation 示范表演者 Step 3:操练 Drill 组织者/指挥者 Step 4:练习 Practice 裁判者/监督者/监听者 Step 5:巩固 consolidation 帮手(后来是记分员) Step 1:复习/热身Revision、warming-up activities 1.复习/热身的作用 温故知新,防止遗忘;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减小教学的难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兴趣。 2.复习/热身的内容 日常用语、词汇、语音、句型和句式、已学的语言材料;歌曲,自由对话3.复习/热身的形式和方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a. Objects(实物) b. Pictures(图片) c. Simple blackboard drawings (简笔画) d. Charts (列表) e. Demonstration (表演) f. Summary (总结) g. Questions (设问)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这些复习的方法,激活课堂教学。 讨论:你在设计复习/热身活动时要考虑哪些要素? 呈现的方法 新课主要讲结构和功能。如何将新授的内容展示给学生,我们介绍六种呈现的方法: 1)自问自答法 2)借助木偶、角色表演法 3)借助动作姿势和表情等 4)利用图表、简笔画等 5)利用事物或图片、模型、玩具等 6)利用卡片并听录音、猜谜提问或动作演示、用唱歌等其他方式创设情景。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导入呈现,使我们的教学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如何讲授结构的方法有两种: 1)Examples and structure (通过例句讲结构) 2)Real or unreal situation (真实或非真实情景) 讨论:呈现活动时应考虑哪些技能要素? 1、操练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操练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具有针对性;

英语专业文献综述

英语专业文献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_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介词汉译策略研究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简汝梦 学号年级 2011级 指导教师徐文英职称讲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介词汉译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Based on Skopos Theory 摘要:英语介词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含义灵活,因此在翻译中属于比较难以处理的一种词类。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

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目的论的提出为英语介词的汉译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本文将目的论引入到介词翻译中,认为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英语介词的汉译可通过加词、减词、分译、转译等策略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及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英语介词;翻译;目的论 导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的大好形势的出现,汉语与英语在世界上似乎显得同等重要,所以将这两种语言互相转化是我们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在英语中,英语介词数量不多,但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在英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功能多样且位置灵活,对构成句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英语介词的翻译策略问题一直深受广大翻译学者的关注。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即“目的决定论”。目的论的提出为英语介词汉译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因此,译者若能熟练掌握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则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各大专家对于英语介词翻译以及翻译目的论的已有研究和探索,并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然后以此综述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研究英语介词的汉译策略是个切实可行的手段;最后预测此观点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受欢迎的。 历史发展:对于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总结各前辈的资料中得出:在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图像科学综述 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图像科学综述 近几年来,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人们己充分认识到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它己应用于许多领域,成为2l世纪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高新科学技术。 1.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概述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观测客观世界而获得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眼而产生视知觉的实体。科学研究和统计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有75%来自于视觉系统,也就是说,人类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图像中获得的。 图像处理是人类视觉延伸的重要手段,可以便人们看到任意波长上所测得的图像。例如,借助伽马相机、x光机,人们可以看到红外和超声图像:借助CT可看到物体内部的断层图像;借助相应工具可看到立体图像和剖视图像。1964年,美国在太空探索中拍回了大量月球照片,但是由于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照片是非常不清晰的,为此,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JPL)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使照片中的重要信息得以清晰再现。这是这门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图像处理技术在空间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体来说,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实用化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巾、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小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购微机已经能够担当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VLSL的出现更使得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其造价也进一步降低,极大地促进了图形图像系统的普及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是图像技术的实用化时期,图像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极高。 21世纪的图像技术要向高质量化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高分辨率、高速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图像的实时处理,这在移动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acle Studies on Teacher Questioning in EFL Classroom 张玉梅 (女,1978.11.7, 讲师,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17)摘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自1992年以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硕果累累。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旨在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方向。 关键词:课堂提问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 Abstract:Teacher questioning is “the core of effective teaching”. Its quality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Since 1992,the study on it, empiracle and theoreticl, has been fruitful. Based on the related articles, the present author aims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 and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teacher questioning; empiracl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achievement 有关课堂提问的最早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2年,美国学者R.Steven第一次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80%,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于龙,于全鹃,2005)【1】。自Stevens的系统研究开始,语言教学界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问的类型与分布两大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类型、教师的等待时间、教师的反馈、提问的技巧等四大方面,继而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研究 (一)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如帕特,1967;特纳,1973;黄丹婵,2007;威伦等,2009等)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2]。黄丹婵(2007)【3】从三个层面上较好地总结和分析了课堂提问的功能: ●从教育学层面上,课堂提问具有三大功能:诊断功能(diagnostic),指导功能 (instructional function)和动机功能(motivational function)。 ●从认知学层面上看,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具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 恰恰就是教授的内容及对象,即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这决定其功能可有 如下体现:

at89c52单片机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t89c52单片机简介 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A T89C52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introduction Selection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 Developmen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The main component part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as a result of by such centralize to be living to obtain on the chip,In immediate future middle processor CPU。Storage RAM immediately﹑memoy read ROM﹑Interrupt system、Timer /'s counter along with I/O's rim electric circuit awaits the main microcomputer section,The lumping is living on the chip。Although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is only a chip,Yet through makes up and the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on sees,It had haveed the calculating machine system property,calling it for this reason act as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r minisize calculating machine SCMS and abbreviate the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1976Year the Inter corporation put out 8 MCS-48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computer,After being living more than 20 years time in development that obtain continuously and wide-ranging application。1980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high performance MCS -51Set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This type of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eritorous service capacity、The addressing range wholly than early phase lift somewhat,Use also comparatively far more at the moment。1982Year that corporation put out the taller 16 Single-chip microprocessor MCS of performance once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何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将涉及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将会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设计问题是否有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要有针对性,有内在联系,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设置问题,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性,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计问题要合理性,启发性,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设计问题;内在联系;课堂效果 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问,教师多个角度、深层次地与学生交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上教师如果善于发问,课堂气氛将会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将涉及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将会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根据实际情况来设问,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息息相关,有趣味性 在英语学习中要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对某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的问题设置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设置问题是否有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要来源于生活,要琢磨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思维规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了,他才会对怎么解决问题产生动力,对老师讲的内容感兴趣,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Animal”这节课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开始:“Do you like cats/dogs/ducks/ animals?” “Wh at animals do you like?” “Why do you like it?” ... 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是感兴趣的,都争相回答,在回答“Why do you like it?” 以及“How does it eat food?”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很有创意,也给其他同学更多的暗示,把知识点引到更深层的应用,令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设问要有针对性,有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设计问题 教师要善于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共性和不同之处来设置问题。比如在教一般过去时态的时候,从复习一般现在时态开始,先问一些日常行为的句子,比如:“What time do you get up every day?” “When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 根据学生回答写出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 He gets up at 6:00 every day. She usually goes to bed at 10:00. 要求学生复习一般现在时态的特点,注意时间特点和动词的形式(原形或者单数第三人称形式),再提出问题:如果这些行为过去已发生了,顺便给出具体的过去时间(yesterday,last night等词语),有这些过去的时间限制怎么表达?动词会有什么变化(变为过去式)呢?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一般过去时态的学习。 He got up at 6:00 yesterday. She went to bed at 10:00 last night. 上面那些句子仍然可以用于总结一般过去时态的结构特点,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