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主要涉及存货的购入和发出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涵盖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具体的存货项目。以下以原材料为例,具体说明存货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但不需设置\“在途物资\”科目。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笔核心分录、成本差异的分配、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 材料入库: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即: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

(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二、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

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即上述第5笔分录的金额;二是确定期末结存材料应负担的差异。这里需要牢记下面三个步骤和公式:

1.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计算差异率时,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2.发出材料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3.结存材料负担的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三、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的三种情况

这里的三种情况可简单地概括为:单料同到、单到料未到和料到单未到。

1.单料同到

当发票账单和原材料同时到达企业时,这部分原材料既有实际成本,又有计划成本,同时还可据此确定成本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购和入库过程需要作核心分录中的前3笔分录;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母也要包括这部分材料的计划成本。

2.单到料未到

当发票账单到达企业而原材料月底仍

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只能根据发票账单确定这部分材料的实际成本,并作核心分录中的第1笔分录,但却不能作材料入库和确定入库材料成本差异的第2笔分录和第3笔分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

差异率时,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均不会涉及这部分材料。

3.料到单未到

当原材料到达企业而发票账单月底仍

未到达企业时,财会部门应按计划成本对这部分原材料估价入账,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待收到相关发票账单时,再按正常程序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月底计算成本差异率时,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是否作为计算的

依据之一而加到公式的分母中去呢?

一般情况下,材料成本差异是随着材料入库而形成的。但料到单未到时,月末需根据计划成本对这部分原材料暂估入账,而其成本差异却并不体现在本月的账面上,而是反映在办理结算的那个月份。这就造成了本月有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而无其成本差异的情况。从理论上讲,计算成本差异率时,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口径与原材料计划成本的计算口径应保持一致。但这样处理,

需要对当月收入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进行分析,剔除料到单未到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这样势必加大了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若使这部分计划成本作为计算依据,虽然从某月来看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计算的准确性,但从长期来看,不同月份计算的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偏差则可以相互抵消;此外,在料到单未到的情况下,生产车间就有可能从仓库领用这部分原材料,而领用的材料理应负担成本差异。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在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时,也应将本月料到单未到这部分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作为计算依据之一,加到公式的分母中去。

存货的审计方法(经典)

存货的审计方法 要想了解有关存货的会计处理和审计方法,首先我们需对“存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注解,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原材料,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为建造固定资产等各项工程而储备的各种材料不能作为企业存货。 在产品,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产品,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在产品和半成品的主要区别是,在产品一般不需要入库,而半成品一般需要入半成品库。此外,在产品一般不能直接对外销售,而半成品可以。 产成品,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外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商品,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周转材料,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但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材料,如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物,各种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

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低值易耗品和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其他周转材料。但是,周转材料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讲解》中只做了以上几种分类的解释,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一般还会设立“在途物资”科目。一般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购入材料或商品的采购成本,都会通过“在途物资”科目进行归集。本科目应当按照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对企业存货的审计一般主要追求以下五个目的:保证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存在的(存在性),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完整性),记录的存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权利和义务),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已恰当记录(准确性),存货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恰当列报(列报)等。 在现场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一般会先获取存货科目下总账和明细账,将明细账分门别类的清单(full list)作为附表(sub-sheet)列在存货工作底稿(working paper)的主表(lead sheet)之后。并将每张附表的明细账进行加总与主表相应类型的汇总额进行核对,比较是否会由于加总或者手工调账等原因导致总账和明细账不符的情况。当然,在工作底稿的主表中也需核对上期数是否正确,并列出本期与上期数的变动差额和变动率。对于比较大的变动绝对数和百分比需要在注释表(notes sheet)中作详细的说明。在注释表的开篇,一般都会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和经营模式对企业的存货分类进行描述,以及存货的确认方式。根据主表的变动情况进行一般的分析性复核,解释本期数额变动的总体情况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需要对明细账进行仔细查看,看有没有异常的数字,比如出现负数,即存货红字。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出库记账的存货比入进账的总额要多,请注意,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支付的合理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其组成内容应当与实际成本完全一致。除特殊情况外,计划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收发频繁,期初计划,期末调整。省去运营中大量复杂的记账工作。) “材料采购”账户结构:(差异额就是计划与实际的差异体现,计划与实际相差了多少。) 2、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不相等时,差异关系如下(把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1)、当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实际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计划成本(即: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节约差异额);(借贷相等) (2)、当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时:实际成本=计划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即:实际成本-结转入库材料的超支差异额=计划成本)。(借贷相等) 3、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分类登记。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注意:该科目是资产类,是“原材料”账户的抵减附加调整账户)——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分别“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为了使账实相符,根据实际成本对计划成本进行多还少补。这样资产总值就不会出现错误。 1、取得存货形成差异时: ①超支差异——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则实际资产>账面资产,在“材料成本差异”科 目(资产类)的借方登记补足。 ②节约差异——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则实际资产<账面资产,在“材料成本差异”科 目(资产类)的贷方登记减去。 2、发出存货并分摊差异时: “生产成本”等账户的借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贷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结构(资产类账户): 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账实相符)。

公司成本核算办法

公司成本核算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司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可自行制定成本核算办法,报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二章成本开支范围 第三条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计入制造成本。 1. 直接材料:指生产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和其他直接材料。 2. 直接工资:指在生产商品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3. 燃料及动力: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燃料和水、电、汽、冷动力费用。 4. 制造费用:指应由产品制造成本负担的,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有关费用,主要指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生产车间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降温费),水电费,办公费,

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第四条下列各项支出不得计入成本: 1. 资本性支出,即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2. 对外投资的支出。 3. 无形资产受让开发支出。 4. 违法经营罚款和被没收财产损失。 5. 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 6. 灾害事故损失赔偿。 7. 各种捐赠支出。 8. 各种赞助支出。 9. 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10. 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成本核算的任务、原则 第五条公司成本核算的任务是:

计划成本核算法详解

计划成本核算法详解 计划成本法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是指原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无论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按照计划成本进行的方法。 其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通过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将发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1、账户设置 (1)“原材料”科目。本科目借方、贷方及余额均按照计划成本记账。 (2)“材料采购”科目。本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月末为借方余额,表示未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3)“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本科目反映已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入库材料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节约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果是借方余额,表示库存材料的超支差异;如果是贷方余额,表示库存材料的节约差异 2、会计处理 ①购入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②入库: 材料成本差异若采用月末一次结转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计划成本) 月末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节约差异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若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或: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③发出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计划成本) ④月末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时: 超支差异 借:生产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节约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贷:生产成本 注意:超支差异用正数,节约差异用负数。 %100 的计划成本 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的成本差异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区别及材料成本差异计算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1.账户使用的不同:实际成本法下,购买的尚未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入“在途物资”科目,计划成本法下,购买的尚未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记入“材料采购”科目,同时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2.计入成本费用时,实际成本可以直接转入,但是计划成本法首先要将计划成本转入,然后将“材料成本差异”转入到相关的成本费用中去。 账务处理: (1)实际成本法: 未入库时: 借:在途物资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 借:原材料等 贷:在途物资 分配到成本费用中: 实际成本法: 借: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等(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法: 未入库时: 借:材料采购 贷:银行存款 入库时: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借或贷) 贷:材料采购 分配到成本费用中: 借: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等(计划成本) 月末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借或贷)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企业已入库(关键点,未入库的不算)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属于资产类) 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 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应计入贷方。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应计入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转出差异,不管超支还是节约差异都从贷方转出,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差异用红字,当然也可以节约差异从借方转出,会计慎用红字,但红字结转的方法还是存在的。看情况,材料成本差异是一个调整科目,也就是双重性质。采购成本大于目录价时,材料成本差异就在借方,反之,则在贷方。“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原材料”科目的调整科目,它又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科目,当它反映超支差异时和原材料科目的方向一致,这时它就是原材料的附加调整账户;如果它反映的是节约差异,这时它就和原材料的方向相反,它就成了原材料的备抵调整科目了。 1.支付货款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 2.验收入库并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1)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等【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 (2)结转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差异金额(+超支差异;-节约差异) 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或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 3.发出存货并分配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1)发出材料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2)分配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计算:分配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差异率 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生产成本等【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用于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超支额)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增加的计划成本。贷方登记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节约额)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以及调整库存材料计划成本时,调整减少的计划成本。(节约用红字,超支用蓝字)。“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指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间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价格成本为超支;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为节约。外购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材料采购业务的工作的质量。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例题

(三)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1.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内容及其核算方法 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流转,在企业内部一般包括购进、销售、储存几个环节。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种类、规格繁多,批发零售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核算较为复杂。 根据是否对库存商品同时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核算,以及库存商品是按售价还是进价核算,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数量金额核算法指对库存商品既进行数量核算,又进行金额核算。又分为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2)金额核算法指对库存商品只进行金额核算,不进行数量核算。又分为进价金额核算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 各种核算方法均具有其适用范围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本章主要介绍售价金额核算法。 2.售价金额核算法 (1)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使用范围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在实物负责的基础上,只以售价为计量单位记账,控制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主要是适应商品零售企业“服务对象广,交易次数频繁,交易金额小,规模小,经营品种繁多”的商品流通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核算方法。 (2)账户设置售价金额核算法下,仍然要使用“材料采购”、“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账户,但是,“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分期收款发出商品”账户是按售价计价。除此之外,上述所有账户的核算内容与使用方法,均与在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下相同。 为适应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要求,还要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该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是“库存商品”账户的备抵账户。它核算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核算库存商品时,商品的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贷方登记企业购进、销货退回以及加工收回等增加的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借方登记月末分摊已销售商品的进销差价;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所有库存商品尚未摊销的进销差价。该账户应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余额与“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贷方余额之间的差额,即为库存商品实际占用的资金数额,即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 (3)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账务处理 购进商品的账务处理。根据发票账单等结算凭证支付货款或开出并承兑商业汇票的账务处理与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下相同,按商品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按商品进价贷记“材

计划成本法例题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方法核算例题: 资料:1.某企业属一般纳税企业,2008年9月份有关会计账户期初余额如下: 原材料账户:168000元;低值易耗品账户;46800元;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余8600元;材料成本差异——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账户:借余184元。 2.本月发生采购业务如下: (1)购入原材料一批,买价90000元,增值税15300元;运输费4000元、装卸费80元,共计款项109380元,采用转账支票支付,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92000元)(2)购入低值易耗品一批,买价12800元,增值税2176元;运输费800元,共计款项15776元,采用商业汇票结算,签发并承兑为期3个月的不带息商业汇票一张交供货方。材料已验收入库。(计划成本15600元) 3.本月末已根据领发料单汇总发出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计划成本如下表: 项目生产成本制造费 用管理费 用 合计 基本生产辅助生产 原材料计划成本85000 5000 10000 3000 103000 差异( %) 实际成本 低耗品计划成本20000 11000 31000 差异( %) 实际成本 要求:1、根据资料2作购入存货的会计分录; 2.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和低值易耗品成本差异率。(列式计算)3.计算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计算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将计算 结果直接填入“发出材料汇总表”中) 4.根据发出材料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法例题答案: 1.(1)借:材料采购——原材料 93800 [90 000+80+40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5580(15300+280) 贷:银行存款 109380 借:原材料 92000 (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成本差异 1800 贷;材料采购 93800(实际成本)(2)借:材料采购——低耗品 13544 [12800+80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32(2176+56) 贷:应付票据 15776 借:低值易耗品 15600(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低耗品 13544(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低耗品成本差异 2056 2.计算成本差异率: 原材料成本差异率=(8600+1800)÷(168000+92000)×100%=4% 低耗品成本差异率=[184+(—2056)]÷(46800+15600)×100%=—3% 3.计算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应分摊差异额: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 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 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 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账。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处理方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处理 方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的成本差异处理方法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存货的计量,所以在期末对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产生的成本差异进行处理,主要方法有两种: 1、结转本期损益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 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 对存货的成本审计一般散落在内控测试和细节测试中。

对存货的内控测试主要包括采购与付款循环(purchase)以及生产和存货循环(costing)。 采购与付款循环主要包括以下流程:请购商品(劳务)è编制订购单è验收商品è储存商品è编制付款凭证è确认与记录负债è付款è记录先进、银行存款支出。生产与存货循环流程主要由以下流程组成:计划和安排生产环节è发出原材料è生产产品è核算产品成本è储存产成品è发运产成品。在执行内控测试时,审计人员一般需要与各环节部门人员进行沟通,根据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画出流程图/表(walk through),标明每项流程的关键风险点和公司采取的相关控制。指出该项控制的发生频率以及进行有效性测试的参考底稿编号(reference no.)。审计人员在画出流程图/表之后还需要取得一套完整的佐证流程图的凭证资料,对于资料上的存货成本的具体数字,需要在备注中重新进行计算。比如,公司如果按照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的采购核算,需要在资料中找到这个标准单价和采购的数量,那么存货在系统中的成本应该是标准单价和采购数量的乘积。又如,企业是按照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存货的发出成本。审计人员应当取得该项存货期初的总成本和数量,期末的总成本和数量,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查看此加权平均价格是否与下月初的出库存货单价相符。对于内控的有效性测试(toe),一般按照经验法确定测试的数量,测试的样本应尽量在全年各月进行均匀分布。

存货核算方法

存货核算方法 计划成本法核算 计划成本法1.1--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计划成本法1.3--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购入原材料2.1--票到货未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2.2--货到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购入原材料3.1--货到票未到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购入原材料3.2--冲销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购入原材料3.3--票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3.4--票到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法核算 外购商品--货款已支付,材料已验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1--采购时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2--货到时 借:库存商品 贷:在途物资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1--货到票未到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2--冲销暂估入账 借:库存商品(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3--收到发票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票同时到达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未到票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在途物资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存货的其他核算 周转材料的核算 购入包装物1.1 借:周转材料 贷:银行存款 生产领用包装物1.2 借:生产成本 贷:周转材料

成本核算及存货计价方法

第一章成本核算和存货计价 关键词:实际成本法 | 标准成本法 | 计划成本法 | 定额成本法 | 作业成本法 一.成本核算方法简介 (1).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是按照存货的实际补充和消耗来核算成本的方法。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其中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和月末加权平均法,也就是说,会计准则和财务核算要求存货必须采用实际成本法。 移动加权平均:存货的单位成本每发生一次变动就重新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作为存货的发出单位成本,按照每次发出存货的数量逐次计算本月存货的发出成本。 月末加权平均:在月末计算一次存货平均成本,并作为本月发出存货的单位成本,按照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一次计算本月存货的发出成本。如果加上SAP的标准成本+物料帐将很实用。月中通过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进销存,月末通过ML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2).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月末时,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将发出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计入到成本和费用项目中,得到企业本月中实际的成本费用。 (3).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一种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以作为控制成本支出的依据和考核成本支出的方法。标准成本法是一个包括制定标准成本、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处理成本差异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完整系统。 *如果非要区分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简单理解为,计划成本法针对存货计价和存货核算,而标准成本法则为更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 (4).定额成本法: 定额成本法是企业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定额成本法是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根据国内成本会计,还有种辅助方法为分类法)。

存货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 财会月刊 ·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中旬 计划成本法 , 是企业对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 ,对于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 材料成本差异” 账户反映 , 待期末通过分配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 , 将发出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运用计划成本法能简化材料核算手续 , 有利于加强成本管理 , 平衡企业内部利益分配 , 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自 2008年发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来 , 企业简单的外延型发展受到限制,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中, 加强存货管理 , 实行计划成本核算 , 又重新被企业管理层所关注。 一、通用差异率公式下核算的发出材料真实成本企业从对存货的购入、发出核算 , 到期末分配材料成本差异时的账务处理 , 都要涉及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 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 +本期入库材料成本差异 ÷(期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 +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 100% 公式中的“ 本期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一般理解为包含期末暂估入账材料计划成本。 例 :A 是一家生产型企业,其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 生产的甲产品耗用原材料为 B , 单位消耗量 10公斤 /件, 制定的计划成本为 10元 /公斤。 当月发生的 B 材料收发业务如下 :期初结存材料 100000公斤 , 计划成本 1000000元 , 材料成本差异 50000元。当月 5日 , 采购入库材料 50000公 斤 , 实际成本 480000元 ; 10日 , 采购入库材料 40000公斤 , 实际成本 410000元 ; 20日 , 采购入库材料 50000公斤 , 实际成本 540000元 ; 25日 , 采购入库材料

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与方法-(2400)

一、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 为了发挥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职能,提高施工项目管理水平,施工 项目成本核算就必须讲求质量,才能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要提高成本核算质量,除了建立合理、可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循成本核算的原则。概括起来一般有下列几条 1.确认原则 是指对各项经济业务中发生的成本,都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和范围 加以认定和记录。只要是为了经营目的所发生的或预期要发生的,并要求得以补偿的一切支出,都应作为成本来加以确认。正确的成本确 认往往与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范围和时期相联系,并必须按一定的 确认标准来进行。这种确认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侧重定量, 但也会随着经济条件和管理要求的发展而变化。在成本核算中,往往 要进行再确认,甚至是多次确认。如确认是否属于成本,是否属于特 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如临时设施先算搭建成本,使用后算摊销费) 以及是否属于核算当期成本等。 2.分期核算原则 施工生产是川流不息的,企业(项目)为了取得一定时期的施工项目成本,就必须将施工生产活动划分若干时期。并分期计算各期项目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应与会计核算的分期相一致,这样便于财务成果的确定。《企业会计准则》第 51 条指出: " 成本计算一般应当按

月进行 ",这就明确了成本分期核算的基本原则。但要指出,成本的 分期核算,与项目成本计算期不能混为一谈。不论生产情况如何,成 本核算工作,包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等都必须按月进行。至于已完施 工项目成本的结算,可以是定期的,按月结转,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等到工程竣工后一次结转。 3.相关性原则 也称 "决策有用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 I1 条指出: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因此,成本核算要为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目的服务,成本核算不只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与管理融于一体,算为管用。所以,在具体成本核算方法、程序和标准的选择上,在成本核算对象和范围的确定上,应与施工生 产经营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特性相结合,并与企业(项目)一定时期的成本管理水平相适应。 正确地核算出符合项目管理目标的成本数据和指标,真正使项目成本核算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无管理目标,成本核算是盲目和无益的,无决策作用的成本信息是没有价值的。 4.一贯性原则 这是指企业(项目)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应前后一致。《企业 会计准则》第 51 条指出: "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 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的要求自行确定成本计算方法。但一经确定,不

计划成本法习题答案-

【单选】某企业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超支45万元;当月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85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万元。当月生产车间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万元。 A.502.5 B.570 C.630 D.697.5 答案:B 解析:本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45-85)/(250+550)*100%= -5%,则当月

生产车间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节约差异为600*-5%= -30万元,则当月生产车间领用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为600-30=570万元。 【单选】某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为80万元,成本差异为超支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110万元,计划成本为12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0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为()万元。 A.超支5 B.节约5 C.超支15 D.节约15 答案:A 解析:[20+(110-120)]/(80+120)×100=5(超支)

某企业原材料计划成本为100元/千克、月末一次结转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根据以下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5日从A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480千克,专用发票注明价款50 000元,增值税8 500元,货款通过银行支付,材料未入库。 (2)6日预付B公司10 000元,用于购买原材料。 (3)10日从B公司购入的原材料160千克已运到并验收入库,同时收到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5 000元,增值税2 550元,用银行存款补足货款。 (4) 20日从C公司购入原材料一批600千克,专用发票价款60 000元,增值税10 200元,款已支付,但材料未到。(5)25日,上述(1)中从A公司购入的原材料运到。 (6)28日,从D公司购入原材料材料300千克,材料已验收入库,但发票到月末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许多人都认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选型的公司也往往对成本功能非常关注。我也认为其十分重要,甚至认为应该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动完成作为ERP实施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 先说说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原因是外资企业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我常常听到看到有人这样解释,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这是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标准成本法何处体现“先进”二字。我不认为标准成本先进,实际成本落后,前面说过各种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认为西方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原因是: o§标准成本简单 o§标准成本有效 说标准成本简单,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复杂。事实确实如此,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领用时,分录如下: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 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1)、移动平均 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单位成本=存货成本/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2)、全月平均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加权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注:差价计算模块中原来就是按这种方法处理月综合差价率=(期初差价+入库差价)/(期初金额+入库金额)差价=出库金额*月综合差价率 3)、先进先出 物料的最新发出(领用)以该物料(或该类物料)各批次入库的时间先后决定其存货发出计价基础,越先入库的越先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的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4)、后进先出 与先进先出发正好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 5)、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进行存货管理时存货以单个价格入帐 6)、计划成本法

存货核算方法

存货核算方法 计划成本法核算计划成本法1.1--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计划成本法1.3--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材料成本差异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材料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法--购入原材料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票据 购入原材料2.1--票到货未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2.2--货到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购入原材料3.1--货到票未到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购入原材料3.2--冲销暂估入账 借:原材料(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购入原材料3.3--票到 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购入原材料3.4--票到入库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实际成本法核算外购商品--货款已支付,材料已验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1--采购时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1.2--货到时

借:库存商品 贷:在途物资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1--货到票未到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2--冲销暂估入账 借:库存商品(红字)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红字) 外购商品(一般纳税人)2.3--收到发票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票同时到达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银行存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未到票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在途物资 贷:应付账款 小规模纳税人(料到的实际成本法核算)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存货的其他核算 周转材料的核算 购入包装物1.1

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及其核算

实际成本是购买原材料并验收入库前的所有支出,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划成本是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中材料物资所制定的固定入账成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 。意义在于:如果按照实际成本入账,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前后批次买入的同种原材料,价格总是不一样的,因而发出材料的之后就得考虑发出材料的计价问题(先进选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而采用计划成本入账,则入账的材料成本是固定的,所以发出材料的计价很容易确定(如何确定?) 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用的科目就是不一样的。 采用实际成本时,购买的材料如果是发票帐单和材料同时到达企业则直接借记原材料,如果只有发票帐单到而材料未到则记在途物资。 采用计划成本时,不管购买的材料是否已经入库,在购买时一定是使用的材料采购,而不是直接记原材料。 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企业材料收发成本核算的两种方法。 实际成本在收发时要逐笔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因为每批材料的进价不同,发出时的成本也不同,比如收入时要算它的结存成本,要用到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对于规模大,业务量大,材料收发频繁的企业,工作量大,难度大。 计划成本不需要那么麻烦,根据一般的价格水平,核定一个计划单价,计算出计划成本,在材料收入时,因为“材料采购”科目核算的是材料收入的实际成本,这个时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就有了差异,这个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根据全月的差异情况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可以算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计划成本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有利于统一考核车间的用料情况和工作效率,但是没有实际陈本核算准确,特别是在价格变动大的情况下,比较明显。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购入原材料的入账方法。 实际成本法适用于购货不多的中小企业。因为是按购货金额直接计入帐户,所以可以直接的反应每一次进货的金额。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不适合大型企业。

存货的计划成本法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 存货的计划成本计价主要涉及存货的购入和发出两个阶段,在内容上涵盖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等具体的存货项目。以下以原材料为例,具体说明存货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时,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但不需设置\“在途物资\”科目。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需掌握五笔核心分录、成本差异的分配、发票账单与材料到达企业是否同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五笔核心分录 1.采购材料采购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按应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科目;按不同的结算方式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即:借:材料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 材料入库:材料入库时,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即: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3.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按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即: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或者相反。 4.发出材料:发出材料时,根据材料的具体用途和领用部门,按材料的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原材料 5.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 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按照发出原材料计划成本计算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等 贷:材料成本差异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在上述五笔会计分录中,要注意: (1)第1笔分录和第5笔分录的区别;(2)第5笔分录的金额,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才能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