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情绪发展特征:4-6个月

0—3岁儿童情绪发展特征:4-6个月
0—3岁儿童情绪发展特征:4-6个月

0—3岁儿童情绪发展特征1

4-6个月儿童情绪发展特征

4-6个月儿童情绪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1.4-6个月儿童情绪表达特征

4-6个月儿童时儿童的情绪从愉快和不愉快两级即哭泣和安静的状态的基础上逐渐分活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如快乐、好奇、愤怒、厌恶等。

(1)快乐情绪的表现

4个月开始儿童会渐渐分化出快乐的情绪。当儿童听到平缓的声音时会睁大眼睛出现微笑;当父母与儿童说话时,他会睁大眼睛注视着大人的面孔;轻拍哭泣的儿童,他会停止啼哭,静静躺在大人的怀中;吃饱喝足后,双眼还会愉快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不时地晃晃胳膊蹬蹬腿,偶尔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

(2)愤怒的情绪表现

愤怒时从最初的不愉快的情绪分化而来,一旦儿童感到不舒服就会表达他的愤怒。比如儿童饿了、渴了、尿不湿了就会满脸涨红的大哭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这种不适的感觉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儿童的哭闹还会进一步升级。

(3)恐惧的情绪表现

出生头几个月的儿童会被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吓到。当儿童在睡觉或安静的玩耍时,如果感到恐惧,就会两臂一举哇哇大哭。这种恐惧的表现也是人类在最初进化过程中保证个体存活的表现。

(4)悲伤的情绪表现

4个月的儿童也会有悲伤的情绪,尤其是当儿童独自一人感觉很无聊或者遭受饥饿、疼痛、冷热、尿不湿等不适情况,又没有成人及时赶到采取措施时,就会感觉很悲伤,通常会很伤心的哭泣,有时甚至还可能伴有闭眼、号叫、蹬腿等动作。

(5)好奇的情绪表现

儿童出生3个月后已经有好奇的情绪了,尤其是一些鲜艳的、新奇的、运动的刺激物会引发儿童的好奇,比如当儿童发现移到他面前的红绒球或者气球时,会瞪着好奇的眼睛追视,还会对人脸表现出特别的喜好,尤其喜欢盯着近处的人

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脸打量。

(6)厌恶的情绪表现

厌恶的情绪也是儿童这一阶段出现的情绪之一,此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对不喜欢的食物味道或气味拒绝。

2.4-6个月情绪理解特征描述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该年龄段儿童可以区分哭和笑这两种不同的表情,并且更偏爱微笑的表情。在与妈妈的互动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会引起妈妈的愉悦情绪。

3.4—6个月儿童情绪管理特征

该年龄段的儿童已经意识到自己微笑的力量了,当希望与别人交流时开始尝试通过自己的微笑或者欢快的叫声吸引他人的注意,博得别人的喜爱。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儿童的情绪发展规律 情绪是指个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反应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间的关系,具有调节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功能。人们通过情绪表达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并在情绪基础上产生对人、物的关系体验,调节与他人间的社会距离。新生儿已能够利用哭来表达生理需要,其后的情绪体验逐渐向复杂、稳定发展,能辨别他人的表情和情绪。情绪体验是与个体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短暂、冲动而不稳定的心理体验,常以面部表情,姿势表情和语音、语调来表达。 1.先天性情绪新生儿有喜、怒、惧等三种先天情绪体验。当母亲温柔地轻拍或抚摸时,婴儿会产生一种泛华的松弛反应,展开手指和脚趾、发出咕咕等声响;若限制其运动,会产生身体僵硬或乱砍式动作,或发出屏息、尖叫等;听到突然巨响会表现出吃惊。 2.诱发情绪的情境各种情绪都可由人与人间,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引起。人与人间的相互关系易引发儿童伤心、愤怒的情绪;日常环境事件易引发高兴与惊奇;想象或幻想则多与害怕相联系。 3.文化对情绪的影响任何文化背景下的小儿,对微笑与愉快,皱眉头、嘴角下垂与悲伤,双目圆瞪与愤怒间的联系,都有相同的理解。但是,这种先天联结受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文化均有独特的表情规则。儿童通过社会交往逐渐认识

这些规则,并在情绪表达上出现相应的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众哭泣不合适,故儿童当着别人的面哭的情况会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常采用其他方式来表达悲伤。 4.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中,理解他人情绪和理解语言一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情绪的能力。出生后2天的新生儿听到其他婴儿哭时,比他在安静环境中更易哭。6个月前的小儿已能通过声调辨别母亲是愉快、悲伤或愤怒。6-8个月的小儿开始注意面部的细微变化,对面部表情产生精细的认知并作出相应反应。其后儿童不仅能分辨他人的表情,而且变得善于以他人表情作为自己的参照,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说课讲解

高二年级学前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 情绪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与主要特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因此,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利用案例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补充讲解。运用层层递进的师生问答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 2.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小组讨论,案列分析,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案例。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承前启后(5min) 教师:情绪、情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学前儿童健康的三大指标是:幼儿身体健康、情绪安定愉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见,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情绪、情感的基础知识。 教师提问: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举例补充讲解,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关。 (二)教师讲解,导入新课(10min)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新生儿有情绪吗? 学生回答。 教师:刚出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例如,饿了、不舒服了会哭并且四肢划动,而吃饱了,舒服了便会安静下来。这就是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原始情绪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 教师:随着婴儿的不断长大,原始情绪开始分化。教师出示图片,讲解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出现的时间。 教师提问:有了情绪我们就要表达情绪。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有四个功能,是哪四个? 学生回答。 教师:为了实现信号功能,婴儿就用哭和笑来传递信号。通过举例和音频生动地讲解婴儿的“哭”和“笑”。 (三)自主阅读,引起思考(10min) 教师:随着婴幼儿慢慢长大,他们的情绪情感也在跟着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幼儿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的内容,读完之后请回答两个问题: (1)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的具体表现? (2)幼儿情绪表达发展的主要表现? 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举例补充讲解。 (四)小组合作,攻破重点(15min)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

儿童情绪发展的阶段 情绪是天生的,但这种天生的情绪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发展,否则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即等同于动物情绪的阶段。所以,我们要认识儿童情绪的发展阶段,并且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培养其情绪能力。 人生来就有情绪,所以情绪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体验阶段,即情绪体验。这个阶段是婴儿期,即0到1岁。婴儿受到外界刺激之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然他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情绪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调节阶段,即情绪调节。这个阶段即幼儿期,1到3岁。这个阶段孩子学会了走路,有了自己的意识,会被一些好玩的东西吸引,主动接近,这就是受惊奇的情绪作用进行的自我调节。而当他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婴儿就会主动离开。这个时候,婴儿已经形成了对成人的依恋,主要是妈妈爸爸等,他会主动去寻找妈妈爸爸,并且呆在他们身边。当然,这种情绪调节带有本能的意味,还比较简单。 情绪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思考阶段,即情绪思考。这个阶段在学前期,3到5岁。孩子学会了语言,就能思考情绪了。孩子不仅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思考情绪。他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通过观察判断他人的情绪。这个阶段很重要,是情绪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转折阶段,从情绪他控走向情绪自控的重要阶段。 情绪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管理阶段,即情绪管理,或情绪控制。这个阶段在儿童期后期,即5岁以后,可能会持续整个小学阶段。这个时候,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到了一定的阶段,对情绪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孩子的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又是相互作用的。正是因为有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情绪,思考他人的情绪,而且能够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即怎样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合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着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7个月后个月后C.一岁左右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个月个月个月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 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完整版)学前儿童言语和情绪情感的发展练习题

1、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 A 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 B 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 C 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D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2、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3、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 3岁—4岁 B 4岁—5岁 C 5岁—6岁 D 6岁—7岁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A 快乐和愤怒 B 快乐和厌恶 C 快乐和恐惧 D 快乐和痛苦 5、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会慢慢自己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 转移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6、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A 2种 B 3 种 C 4种 D 5种 7、幼儿看到故事书种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A 丰富化 B 深刻化 C 稳定性 D 冲动性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是() A 0个月—6个月 B 6个月—12个月 C 1岁—1.5岁 D 1.5岁—2岁 9、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情绪的表现,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是() A 想象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10、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A 怕、怒、爱 B 恐惧、惊奇、喜悦 C 怕、乐、爱 D 痛苦、愉快、厌恶 11、1岁半---2岁半的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 电报句 B 单词句 C 多词句 D 复合句 12、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口语的发展 B 书面语的发展 C 阅读的发展 D 书写的发展 13、婴儿睡眠中自然出现的笑,应属于() A 诱发性的笑 B 自发性的笑 C 无差别的笑 D 有差别的笑 14、儿童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年龄是在() A 1岁左右 B 2岁左右 C 3岁左右 D 4岁左右 15、在幼小儿童身上,喜与怒、哀与乐等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到了幼儿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这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日益() A 丰富化 B 社会化 C 自我调控化 D 深刻化 1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是() A 3岁以后 B 4岁以后 C 5岁以后 D 6岁以后 17、婴幼儿“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 3—6个月 B 6—12个月 C 1岁—2岁 D 2岁—3岁 18、2—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该时期儿童

周盼盼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教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到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补充】动机是一种心理倾向性,踢易拉罐的孩子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情绪对认知的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很大特点是“无意性”,无意性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 情绪对识记和保持的作用。美感情调色彩VS恶感情调色彩的词不同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儿童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甚至改变词序。 【自学】孟昭兰的实验研究P287-288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情绪状态及其智力操作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恐惧之间游动。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 心作用的是兴趣。 ?恐惧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治理活动的最佳 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意识发展的作用 伊扎德等研究者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可以说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即所谓的内向和外向、主动和被动的个性等等。比如,一时的焦虑,成为焦虑状态,而经常出现稳定的焦虑状态,则形成焦虑品质。 【补充】心理咨询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二)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以后乃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的行为。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观察婴儿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重点: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论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学前儿 童不同于年长儿童的突出特点。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 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 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 理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 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 情绪所左右。 (3)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 伊扎德等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 的功能。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斯皮兹指出,最初 几周的婴儿,其知觉发展水平还不能提供足以产生意识的信息。因此,最初的意识是由饥饿、疼痛引起的痛苦,或温暖饱足及母亲的 抚慰产生的舒适、欢乐、探究兴趣等体验组成。 (4)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情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日趋稳定。大约在 5 岁以后,儿童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幼儿的情绪已经比较高度的社会化,他们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再加上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 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以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逐 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应。例如,某些成人经常对幼儿抚爱,总是使幼儿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良好的情绪反应; 另一些成人对幼儿过多的厉声斥责,总是不能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 于是引起幼儿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样,经过日久的重复,幼儿便对 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情绪态度。同样,由于成人长期潜移默化地感染 和影响,幼儿形成了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情感。 (5)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在学前儿童与人交 往的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 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 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 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 不下于语言。

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⒈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⒉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1岁以内幼儿情绪反应的主要动因。而1-3岁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需要有关的事物。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如果成人对幼儿不理睬,或者其他幼儿不和他一起玩,这对他来说,就成为一种惩罚手段,使他感到烦恼不安,甚至痛苦。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⒊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情绪日益丰富有两个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分化主要发生在两岁之前,但在学前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先前不能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引起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其他照顾婴儿的成人,然后是对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成员有了这种情感。进入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切,较大的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一般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⒊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完整版)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幼儿各种表情图片若干;小班入园录像片段;幼儿情绪发展案例;幼儿情感研究资料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照片观察法;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6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自我分析】你们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由此分析并引出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心情和心境就是情绪) 在分析过程中并把握几个关键词: 主观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主观体验,即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觉。主体不同,每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就不一样,因此大家的心情也就不同。 需要。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人对客观事物来取什么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如果某一事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的需要,人对其产生肯定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某事物不能满足或违背人的需要,人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和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情绪与情感是时刻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一般与人的较低级的需求即生理性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往往与人的高级需求即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过奶会做出“笑”的情绪体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与情感得发展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得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得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得关系: 联系:情绪与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应。 区别:第一, 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与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得需要之间得关系、第二, 认识就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得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得需要之间得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得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与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与情感有着较强得自发性,人得情感只有在认识得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 (三)、情绪与情感得关系: 情绪与情感得联系: 1、情绪与情感都就是人得内在体验,都就是心理体验。 2、情绪就是情感得具体形式与直接体验,情感就是情绪经验得概括、 3、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得制约与调节。 4、情感就是在情绪得基础上形成得,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与情感得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瞧,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与暂时性得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得特点。 3、情绪有明显得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与情感得作用: 1、情绪与情感得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具有非常明显得动机与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得作用 情绪对儿童得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与情感就是人际交往得重要手段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情绪的外部表现叫表情,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 人类的表情有: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 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对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形成的稳定情绪特征是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节早期情感的发生 一、情绪的发生: 1、原始情绪说 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怕、怒、爱。 2、情绪分化说 8-10种基本情绪:愉快、兴奋、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二、婴儿的几种基本情绪表现: 1、哭(消极情绪) (1)饥饿的啼哭(2)发怒的啼哭(3)疼痛性啼哭 (4)恐惧和惊吓的啼哭(5)不称心的啼哭(6)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2、笑(积极情绪) 一周:自发性微笑 三周:诱发性微笑 四个月:社会性微笑 3、恐惧(消极情绪) 四个月:出现与知觉相联系的恐惧 六个月:怕生 两岁左右:预测性恐惧 4、焦虑(消极情绪) 焦虑:只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 陌生人焦虑: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 分离焦虑:是孩子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2)失望阶段(3)超脱阶段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完整版)浅谈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浅谈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幼儿的情绪情感正处在不稳定的初级时期,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较弱,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发育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一、积极情绪情感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情绪情感在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更有其重要的作用。 1、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专门的研究表明:情绪的体验是由皮下中枢的神经兴奋和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生理过程决定的。皮下中枢对大脑两半球皮层也发生积极的影响,它是大脑两半球力量的源泉。情绪过程在人的有机体中能引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心脏———血管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仅对人的健康状况会发生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暂时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2、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但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哈洛克曾用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我们对一些参加过音乐、舞蹈、电子琴、小提琴、美术等兴趣班的幼儿进行学习效果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凡在各兴趣班中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幼儿均为课堂中受教师表扬鼓励最多的幼儿。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确是幼儿发展的催化剂。 3、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期特别是学前期,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份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学前儿童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之幼儿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作为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幼儿,幼儿也就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映出情绪情感的特征。因而,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 既然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身心、智力、个性等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应该格外重视对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首先我们要了解幼儿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人们一般将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之为积极情感,而将焦虑、漠然等情绪称之为消极情绪情感。 在幼儿期消极情绪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第五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备课讲稿

第五章幼儿情绪情感 的发展

第五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含义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关系 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情绪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 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懂可以把情绪 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怖、 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绪体 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 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3、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他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 三、情绪情感产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五)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2、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3、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4、允许幼儿适当的宣泄 5、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二节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于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情绪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社会化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年龄而增加。研究表明,3岁儿童比1岁半儿童微笑的总次数有所增加其中,儿童自己由于玩得高兴而笑起来的情况,即对自己的微笑,在1岁时占的比例较大,而3岁时很小。换句话说,非社会性的微笑逐渐减少,而社交微笑则大为增加。另有研究比较了4岁和8岁儿童在看电影时的社交性情绪表现。结果也表明,8岁儿童比4岁儿童情绪交往的次数有所增加。其中,4岁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是教师,而8岁儿童则主要和邻近的儿童交往。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1~3岁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例如,该年龄儿童有独立行走的需要,如果父母的要求和儿童自己的需要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方式常常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被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走,会感到愉快,否则就不愉快。3~4岁儿童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幼儿有要求别人注意、要求和别人交往的需要。成人对幼儿不理睬,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小朋友不和他玩,对幼儿也是一种痛苦。 (三)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化。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2岁之前,但在幼儿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等。其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