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Agents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Agents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Agents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 Agents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 Agents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NA合成所必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抗代谢药物仍以杀死肿瘤细胞为主。但其选择性也较小,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粘膜等也呈现毒性。

()特点:

抗代谢药物的抗瘤谱相对烷化剂较窄。

由于抗代谢药物的作用点各异,交叉耐药性较少。

抗代谢药物结构上与代谢物很相似,大多数抗代谢物正是将代谢物的结构作细微的改变而得的。()抗代谢药物分类

嘧啶拮抗剂

嘌呤拮抗剂

叶酸拮抗剂

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的相同价键的基团。(一)嘧啶拮抗剂

1. 氟尿嘧啶5-FU

命名:5-氟-2,4-(1H,3H)-嘧啶二酮

性质:空气及水溶液中非常稳定,亚硫酸马水溶液、强碱中不稳。P236

特点:尿嘧啶掺入肿瘤组织的速度较其它嘧啶快

改造物中以5-FU抗肿瘤效果最好

是胸腺嘧啶合成酶(Ts)的抑制剂

抗瘤谱广,是治疗实体瘤的首选药

合成

氯乙酸乙酯在乙酰胺中与无水氟化钾作用进行氟化,得氟乙酸乙酯,然后与甲酸乙酯缩合得氟代甲酰乙酸乙酯烯醇型钠盐,再与甲基异脲缩合成环,稀盐酸水解即得本品。

结构改造

5-FU毒副作用大,结构改造主要N1位,

替加氟

双呋氟尿嘧啶5-FU的前药,毒性降低

卡莫夫

去氧氟尿苷(氟铁龙) 选择性较高

2. 盐酸阿糖胞苷

化学名:1β-D-呋喃型阿拉

伯糖胞嘧啶盐酸盐

性质:极易溶于水。

本品口服吸收较差,通常是通过静脉连续滴注给药,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作用机制: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三磷酸阿糖胞苷发挥抗癌作用。Ara-CTP通过抑制DNA多聚酶及少量掺入DNA,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生长。与其它抗肿瘤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设计思路:阿糖为核糖的差向异构体,阿糖胞苷代替核糖苷,做胞嘧啶的拮抗物。

缺点:口服吸收较差,作用时间短,在肝被胞嘧啶脱氨酶脱去氨基,生成无活性的尿嘧啶阿糖胞苷

改造:为了阻止阿糖胞苷在体内脱氨而失活,延长作用时间,将其氨基用链烃基酸酰化,做成前药,抗肿瘤作用强而持久。

依诺他宾,棕榈酰阿糖胞苷,氮杂胞苷

(二)嘌呤拮抗剂

设计思路:腺嘌呤和鸟嘌呤是DNA的组成部分,次黄嘌呤是二者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嘌呤拮抗剂主要是次黄嘌呤和鸟嘌呤的衍生物。

1. 巯嘌呤6-MP

化学名:6-嘌呤巯醇一水合物

性质:极微溶于水和乙醇,遇光变色

作用机制:体内经酶促转变为

有活性的6-硫代次黄嘌呤核苷酸(即硫代

肌苷酸),抑制腺酰琥珀酸合成酶,阻止次黄嘌呤核苷酸(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AMP);还可抑制肌苷酸脱氢酶,阻止肌苷酸氧化为黄嘌呤核苷酸,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1)磺巯嘌呤钠(溶癌呤)*

化学名:6-巯基嘌呤-S-磺酸钠二水合物

特点:增加水溶性,可在肿瘤细胞中分解,释放出6-MP(前药),选择性提高,显效快,毒性低。合成(受人工合成胰岛素启发)

(2)巯鸟嘌呤6-TG

化学名:2-氨基-6-巯基嘌呤或6-巯基鸟嘌呤

体内转化为硫代鸟嘌呤核苷酸(TGRP),阻止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换,影响DNA和RNA的合成。更重要的是TGRP能掺入DNA和RNA,使DNA不能复制。

(三)叶酸拮抗剂

叶酸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物,叶酸缺乏时,白细胞减少,因此叶酸的拮抗剂可用于缓解急性白血病。

甲氨蝶呤

化学名:N-[4-[((2,4-二氨基-6-蝶啶基)甲基)甲氨基]苯甲酰基]-L-谷氨酸

几乎不溶于水,溶于稀盐酸,在强酸性溶液中不稳定,酰胺基会水解,因此,在强酸中生成谷氨酸及蝶呤酸而失去活性。

与还原酶的亲和力比二氢叶酸强1000倍。

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

甲氨蝶呤大剂量引起中毒时,可用亚叶酸钙解救。亚叶酸钙可提供四氢叶酸。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常用化疗药分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C)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C )的区别 CCSC是周期特异性药物,特异性地杀伤处于特定时相的肿瘤细胞,需等肿瘤细胞处于对应时相才有效,故应慢滴。 2.化疗药物给药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文生氏公式)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128×体重(kg)-0.1529 工作中计算体表面积:以身高1.6m,体重60公斤,体表面积为1.6m2,做调整 3.肿瘤病人治疗后,无复发,生存率≥5年,算治愈 4.联合化疗方案药物成原则 a.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成 b.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不同时相的周期特异性药物配合 c.各药的毒性不相重复 d.一般3~4个药物最好,临床上一般2-3个药合用,4个药合用一般用于复发的肿瘤患者或者难治性的血液病患者, 5.化疗药物的器官毒性 ADR(多柔比星,阿霉素):心脏毒性 BLM(博来霉素):肺纤维化 DDP(顺铂):肾毒性 L-OHP(奥沙利铂)、VCR(长春新碱)、PTX(紫杉醇):神经毒性 BCNU(卡莫司汀):肝毒性 6.化疗分为 a.诱导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实施局部治疗方法(如手术或放疗)前所做的全身化疗,目的是使肿块缩小、及早杀灭看不见的转移细胞,以利于后续的手术、放疗等治疗。对于早期和晚期肿瘤患者不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方法。 b.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的后,杀灭手术无法清除的微小病灶,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c.姑息化疗:对于手术后复发、转移或就诊时不能切除的肿瘤病人,目的并不是彻底地消灭肿瘤,而在于能够平稳地控制肿瘤的进展,缓解患者的痛苦,延长其生命。这时的化疗称作“姑息化疗”。 7.常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S 期特异性药物: 抗叶酸类:甲氨蝶呤(MTX ,胸腺嘧啶、嘌呤)、培美曲塞(PEM ,胸腺 嘧啶、嘌呤,)、雷替曲塞(胸腺嘧啶)、六甲蜜胺(嘧啶) 抗嘧啶类:氟尿嘧啶(5-FU )、卡培他滨(CAPE ,希罗达,5-FU 前体药)、 替加氟(FT207,5-FU 衍生物)、替吉奥(替加氟+吉美嘧啶 +奥替拉西钾)、优福定(替加氟+尿嘧啶)、卡莫氟(HCFU , 5-FU 衍生物)、 阿糖胞苷(Ara-c )、吉西他滨(GEM ,作用机制同Ara-c)、 安西他滨(Ara-c 衍生物) 抗嘌呤类:6-巯嘌呤(6-MP )、硫唑嘌呤(体内转化6-巯嘌呤起作用)、 氟达拉滨(Ara-A ,阿糖腺苷类似物,抗病毒类)、硫鸟嘌呤 (6-TG )、喷他司丁(DCF ,新的抗代谢药,本品是从链霉素 菌中分离得的抗生素) 干扰嘌呤和嘧啶合成 :羟基脲(HU) 拓扑异构酶I :喜树碱类,羟喜树碱(HCPT ),伊立替康(CPT-11)、 拓扑替康 拓扑异构酶II :依托泊苷(VP-16)、替尼泊苷(VM-26) M 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类:长春碱(VLB )、长春新碱(VCR )、长春瑞滨(NVB )、 长春地辛(VDS ) 紫杉类:紫杉醇(PTX )、多西他赛(DOC ) G 1期特异性药物:L-ASP (L-门冬酰胺酶),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G 2期特异性药物:博来霉素(BLM ,国外)、平阳霉素 (PYM ,国内,与BLM 成 分相近) 影响蛋白质功能与合成的药 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高三尖杉酯碱 抗代谢类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常用抗肿瘤药物大全

.抗肿瘤药物大全 15.1.烷化剂 苯丙氨酸氮芥L~Phenylalanine Mustard (D) 【别名】美法仑,爱克兰。Melphalan,Alkeran。【医保】乙 【应用】能进入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和一切增生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的细胞核分裂,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8~10mg/m2,每日1次,连用4~6日,每隔6周重复1次。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规格】片剂:2mgx25片/瓶,¥¥¥。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D) 【别名】环磷氮芥。ENDOxAN,CTx。【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被活化,释放出氮芥基,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亦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抗体形成,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晚期肺癌、晚期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及睾丸肿瘤。 【用法用量】口服:50~100mg/次,2~3次/日,1疗程总量10~15g。静注:联盒用药1次500mg/m2,每周1次,连用2次,3~4周为1疗程。 【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 【注意事项】(1)盒用巴比妥或皮质激素、别嘌醇等肝药酶诱导剂时需注意。(2)肾功能异常慎用。(3)本品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时应多喝茶水。 【规格】粉针剂:0.2g/瓶,¥。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D) 【别名】匹服平。Isofamide,Iphosphamide。【医保】乙 【应用】环磷酰胺同分异构体,对造血系统毒性较环磷酰胺低。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癌、食管癌。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剂量每次1.2~2.0g/m2,每日1次,连续5日,每3~4周重复1次。 【副作用】同环磷酰胺。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严重骨髓抑制、肾功能不良、双侧输尿管阻塞者禁用。(2)注意骨髓、肝、肾功能改变情况。(3)本品应与泌尿系统保护剂美司那(见19.解毒药)盒用。 【规格】粉针剂:1.0g/瓶,¥¥¥¥。 甲环亚硝脲MeCCNU 【别名】司莫司丁。Semustine。【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其氯乙基部分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烷化发挥抗肿瘤作用。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脑瘤、肺癌。 【用法用量】口服:单用100~200mg/m2,每6~8周给药1次,亦可36mg/m2 ,1次/周,6周为1疗程。盒用其他药物可75~150mg/m2 ,1次/6周或30mg/m2,1次/周,连给6周。 【副作用】迟发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亦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和口腔炎、脱发、肝损等。 【规格】胶囊剂:50mgx5粒/瓶,¥¥¥。 尼莫司汀NIMUSTINE 【别名】丁禾青。【医保】乙 【应用】脑肿瘤、消化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通常,本剂按每5mg溶于注射用水1ml的比例溶解下述剂量,供静脉或动脉给药。1.以盐酸尼莫司汀计,按体重给药,1次给2~3mg/kg,其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2. 以盐酸尼莫司汀计,将1次量2mg/kg,隔1周给药,2~3次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副作用】 1.重大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有时出现出血倾向、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等,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周围血象检查,若发现异常应作适当处理。(2)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偶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2.其他不良反应:(1)过敏症:有时出现皮疹,若出现此类过敏症状,应停药。(2)肝脏:有时出现AST、ALT等上升。(3)肾脏:有时出现BUN上升、蛋白尿。(4)消化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呕吐,有时出现口内炎、腹泻等。(5)其他:有时出现全身乏力感、发热、头痛、眩晕、痉挛、脱发、低蛋白血症。禁忌:(1)骨髓功能患者禁用;(2)对本品有严重过敏症既往史患者。 【注意事项】 1.下列患者慎用:(1)肝功能损害患者。(2)合并感染患者。(3)水痘患者。2.会引起迟缓性骨髓功能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临床检验(血液检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等),充分观察患者状态。若发现异常应作减量或停药等适当处理。另外,长期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呈迁延性推移,因此应慎重给药。3.应充分注意感染症及出血倾向的出现及恶化。4.小儿用药应慎重,尤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5.小儿及育龄患者用药时,应考虑对性腺的影响。给药途径:不得用于皮下或肌肉注射。7.本品与其他药物配伍有时会发生变化,故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盒使用。8.本品溶解后应迅速使用,因遇光易分解,水溶液不稳定。9.静脉内给药时,若药液漏于管外,会引起注射部位硬结及坏死,故应慎重给药以免药液漏于管外。 【规格】粉针剂:25mg/瓶,¥¥¥¥¥。 15.2.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x)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况 作者:韩学亮20110026010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

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20 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副反应(包括肾毒性、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及低溶解性、耐药性限制了临床的大剂量和长期使用。 1995年WHO对上百种治癌药物进行排名,顺铂的综合评价(疗效、市场等)名列前茅,列第2位。另据统计,在我国以顺铂为主或有顺铂参与配伍的化疗方案占所有化疗方案的70%~80%。顺铂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含铂类化疗方案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亦是小细胞肺癌的主要组方之一。顺铂是头颈癌单药有效率最高的药物之一;顺铂加五氟尿嘧啶(5-FU)是头颈癌化疗的标准方案之一,联合紫杉醇、吉西他滨亦是非常有前景的头颈癌化疗方案。顺铂及卡铂一直是治疗睾丸癌(尤其是非精原细胞性)、卵巢癌的主要治疗药物。顺铂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是侵袭性膀胱癌、骨肉瘤、食管癌、胃癌等的标准化疗方案。 早期的顺铂合成是以K2PtCl4为原料与氨水反应得到,但因重现性差且含有大量的杂质被放弃。目前顺铂合成(收率为80%)以K2PtCl4为起始原料,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实现: (1)加入KI ,转化成K2 PtI4,与氨水反应,制备出相应cis-[Pt(II)I2(NH3)2]中间体。(2)中间体与AgNO3 (或Ag2SO4/Ag2O)反应,过滤分离AgI得到cis-[Pt(NH3)2(H2O)2 ]2 +母液。(3)母液与KCl反应,制得顺铂[3]。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为当机 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低毒性,可以准确地攻击靶分子, 且毒副作用较低,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单克隆抗体抗肿瘤机制包括:免疫介导的效应功能,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和补体依 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单抗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效应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发挥效应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的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肿瘤细胞,有释放蛋白酶、活性氧和细胞

因子等加强ADCC作用。此外,一些偶联抗体通过连接细胞毒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如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Zevalin等。1997-2013年FDA 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列表如图15。图15:1997-2013年FDA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点开大图观看更清晰?)截至目前,全球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共51个,其中鼠源单克隆4个、嵌合抗体7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3个、全人单克隆抗体17个。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占了一半左右。截至目前,中国上市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为百泰药业治疗鼻咽癌的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2008年4月被正式批准联合放疗治疗EGFR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比埃克替尼早了3年),这是全球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15年,中国国内单抗药物销售额约为72亿元人民币,其中肿瘤药占了80%,约为57亿元,同比约占全球抗药市场的1.13%。对比小分子靶向药物,2014年国内22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市场为13.21亿元,根据2015年样本医院全年靶向小分子药物购入金额为14.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4%。 从全球市场上看,2015年靶向抗肿瘤药物TOP10中有6个是单抗,前3名全是单抗,且销售额差距明显,前3名2015

抗肿瘤药物一医学的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抗肿瘤药物一医学的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278.抗肿瘤药物(一) 一、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 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1.属于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为 A.阿霉素 B.紫杉醇 C.米托蒽醌 D.来曲唑 E.昂丹司琼 正确答案:B 2.以下哪个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 A.美法仑 B.白消安 C.塞替派 D.异环磷酰胺 E.巯嘌呤 正确答案:E 3.下列叙述不符合环磷酰胺的是 A.在体外无活性,进人体内经代谢而发挥作用,因此本身是前体药物 B.含一分子结晶水为固体,无水物为油状液体

C.是根据前药原理设计的药 D.可溶于水,但在水中不稳定,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E.属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正确答案:C 4.为二萜类化合物的紫杉醇,临床主要用于A.乳腺癌、卵巢癌 B.脑瘤 C.黑色素瘤 D.淋巴瘤 E.白血病 正确答案:A 5.紫杉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A.白血病 B.乳腺癌、卵巢癌 C.脑瘤 D.黑色素瘤 E.淋巴瘤 正确答案:B 6.化学结构式为的药物名称是

A.卡莫氟 B.美法仑 C.白消安 D.环磷酰胺 E.卡莫司汀 正确答案:B 7.化学结构为的药物名称是 A.硝瘤芥 B.甲氧芳芥 C.美法仑 D.氮甲 E.塞替派 正确答案:C 8.抗肿瘤药卡莫司汀属于哪种结构类型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甲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正确答案:E

9.化学结构为的药物属于哪一类 A.烷化剂 B.抗肿瘤天然产物 C.抗肿瘤金属配合物 D.抗代谢药物 E.抗肿瘤抗生素 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个药物是抗肿瘤抗生素 A.米托恩醌 B.阿霉素 C.紫杉醇 D.他莫昔芬 E.羟基脲 正确答案:B 11.抗肿瘤药的药物类型为 A.氮芥类,乙撑亚胺类,抗代谢类,抗生素类,金属配合物,其他类 B.氮芥类,亚硝基脲类,嘧啶拮抗剂,叶酸拮抗剂,天然抗肿瘤药物,金属配合物,其他类C.烷化剂,嘧啶拮抗剂,叶酸拮抗剂,植物来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Agents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 Agents 抗代谢抗肿瘤药物Antimetabolic Agents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DNA合成所必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抗代谢药物仍以杀死肿瘤细胞为主。但其选择性也较小,对增殖较快的正常组织如骨髓、消化道粘膜等也呈现毒性。 ()特点: 抗代谢药物的抗瘤谱相对烷化剂较窄。 由于抗代谢药物的作用点各异,交叉耐药性较少。 抗代谢药物结构上与代谢物很相似,大多数抗代谢物正是将代谢物的结构作细微的改变而得的。()抗代谢药物分类 嘧啶拮抗剂 嘌呤拮抗剂 叶酸拮抗剂 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的生物活性的相同价键的基团。(一)嘧啶拮抗剂 1. 氟尿嘧啶5-FU 命名:5-氟-2,4-(1H,3H)-嘧啶二酮 性质:空气及水溶液中非常稳定,亚硫酸马水溶液、强碱中不稳。P236 特点:尿嘧啶掺入肿瘤组织的速度较其它嘧啶快 改造物中以5-FU抗肿瘤效果最好 是胸腺嘧啶合成酶(Ts)的抑制剂 抗瘤谱广,是治疗实体瘤的首选药 合成 氯乙酸乙酯在乙酰胺中与无水氟化钾作用进行氟化,得氟乙酸乙酯,然后与甲酸乙酯缩合得氟代甲酰乙酸乙酯烯醇型钠盐,再与甲基异脲缩合成环,稀盐酸水解即得本品。 结构改造 5-FU毒副作用大,结构改造主要N1位, 替加氟 双呋氟尿嘧啶5-FU的前药,毒性降低 卡莫夫 去氧氟尿苷(氟铁龙) 选择性较高 2. 盐酸阿糖胞苷 化学名:1β-D-呋喃型阿拉 伯糖胞嘧啶盐酸盐 性质:极易溶于水。 本品口服吸收较差,通常是通过静脉连续滴注给药,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作用机制: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三磷酸阿糖胞苷发挥抗癌作用。Ara-CTP通过抑制DNA多聚酶及少量掺入DNA,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的生长。与其它抗肿瘤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设计思路:阿糖为核糖的差向异构体,阿糖胞苷代替核糖苷,做胞嘧啶的拮抗物。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一、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1、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 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第七章-抗肿瘤药

第七章抗肿瘤药(烷化剂、抗代谢物) 一、名词解释 1、烷化剂 2、抗代谢物 二、命名 盐酸氮芥 顺铂 5-FU 巯嘌呤 三、填空 1、抗肿瘤药按其作用原理和来源可分为、、、、等。 2、烷化剂分为、、、、和。 3、环磷酰胺在体外物活性,进入体内后被氧化生成,在肿瘤细胞中进一步生成、和,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4、阿霉素的毒性主要为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可能是醌环被氧化为,诱发了,引起心肌损伤。 5、抗代谢物作用是基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的差别,所以能杀死肿瘤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但其也较小,对增生较的正常组织也呈现毒性。 6、抗代谢物的设计是基于原理。 四、选择

1、结构中有一个手性中心,并且含有两个羧基的药物是 A. 环磷酰胺 B. 卡莫司汀 C. 巯嘌呤 D. 甲氨蝶呤 2、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结构类型不包括 A. 氮芥类 B. 乙撑亚胺类 C. 亚硝基脲类 D. 磺酸酯类 E. 硝基咪唑类 3、环磷酰胺的毒性较小的原因是 A. 在正常组织中,经酶代谢生成无毒的代谢物 B. 烷化作用强,使用剂量小 C. 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很快 D. 在肿瘤组织中的代谢速度快 E. 抗瘤谱广 4、抗肿瘤药物卡莫司汀属于 A. 亚硝基脲类烷化剂 B. 氮芥类烷化剂 C. 嘧啶类抗代谢物 D. 嘌呤类抗代谢物 E. 叶酸类抗代谢物 5、环磷酰胺体外没有活性,在体内经代谢而活化。在肿瘤组织中所生成的具有烷化作用的代谢产物是

A. 4-羟基环磷酰胺 B. 4-酮基环磷酰胺 C. 羧基磷酰胺 D. 醛基磷酰胺 E. 磷酰氮芥、丙烯醛、去甲氮芥 6、阿糖胞苷的化学结构为 A. N N O NHCOC 15H 13O HO OH HO B. N N N O NH 2O OH HO OH C. N N O NH 2 O HO OH HO D. E. N N NH 2O O OH HO 7、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的名称为 O O OH OH HN HN N H OH H N OH A. 阿糖胞苷 B. 甲氨喋呤 C. 米托蒽醌 D. 6-MP 8、下列哪个药物不是抗代谢药物

抗肿瘤药分类

抗肿瘤药分类 1 烷化剂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塞替派Thiotepa 司莫司汀Semustine 盐酸氮芥Chlormethine Hydrochloride 白消安(马利兰)Busulfan 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 氮甲Formylmerphalan 卡莫司汀Carmustine 六甲蜜胺Altretamine 洛莫司汀Lomustine 苯丙氨酸氮芥DL-Phenylalanine Mustard 硝卡芥Nitrocaphane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二溴甘露醇Mitobronitol 2 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阿糖胞苷Cytarabine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 替加氟Tegafur 甲异靛Meisoindigotin 巯嘌呤Mercaptopurine 3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 Dactinomycin 丝裂霉素Mitomycin 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盐酸平阳霉素Bleomycin A5 Hydrochloride 盐酸表柔比星Epirubicin Hydrochloride 盐酸吡柔比星Pirarubicin Hydrochloride 盐酸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Hydrochloride 4天然来源抗肿瘤药 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 硫酸长春新碱(醛基长春碱) Vincristine Sulfate 羟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 依托泊苷Etoposide 硫酸长春地辛Vindesine Sulfate 硫酸长春碱Vinblastine Sulfate 重酒石酸长春瑞宾Vinorelbine Bitartrate 紫杉醇Paclitaxel 长春质碱转移因子长春瑞宾碱多烯紫杉醇莪术油 人参多糖秋水仙碱9-氨基喜树碱7-乙基喜树碱榄香烯 5激素类抗肿瘤药 氨鲁米特Aminoglutethimide 他莫昔芬Tamoxifen 氟他胺Flutamide 戈那瑞林Gonadorelin 醋酸亮丙瑞林Leuprorelin Acetate 来曲唑Lelrozol 6其他 卡铂Carboplatin 盐酸丙卡巴肼(甲基巴肼) Procarbazine Hydrochloride 安吖啶Amsacrine 枸橼酸达卡巴嗪Dacarbazine Citrate 门冬酰胺酶(L-门冬酰胺酶) Asparaginase 顺铂Cisplatin 盐酸米托蒽醌Mitoxantrone Hydrochloride 烷化剂抗肿瘤药的部分药物简介 (1) 环磷酰胺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药物,对增殖细胞群的各期均有杀伤作用。进入人体后肝脏或肿瘤组织内存在的过量磷酰胺酶或磷酸酶水解,释放出氮芥基而杀伤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的作用。异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抗癌活性,进入体内被肝脏或肿瘤内存在的磷酰胺酶或磷酸酶水解,变为活化作用型的磷酰胺氮芥而起作用。其作用机制为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的合成,也可干扰RNA的功能,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本品抗瘤谱广,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 (2) 硝卡介Nitrocaphane化学名称为:2-[双(β-氯乙基)胺甲基]-5-硝基苯丙氨酸,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

药物化学——抗代谢抗肿瘤药

干扰正常代谢反应进行的物质称为抗代谢物。临床应用的抗代谢抗肿瘤药是叶酸拮抗物、嘌呤拮抗物和嘧啶拮抗物,在体内通过抑制生物合成酶;或掺入生物大分子合成,形成伪大分子,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使肿瘤细胞丧失功能而死亡。抗代谢物是应用代谢拮抗原理设计的,在结构上与代谢物类似,一般是将正常代谢物的结构生物作细小改变,例如将代谢物结构中的-H换为-F或-CH3;将-OH换为-SH或-NH2.这种改变应用了电子等排原理。抗代谢抗肿瘤药按作用原理分为嘧啶拮抗物、嘌呤拮抗物、叶酸拮抗物。一、嘧啶拮抗物嘧啶拮抗物有尿嘧啶衍生物和胞嘧啶衍生物,用于临床的药物例如氟尿嘧啶(Fluorouracil)、替加氟(Tegafur)是尿嘧啶衍生物。盐酸阿糖胞苷(CytarabineHydrochloride)是胞嘧啶衍生物。1.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化学名:5-氟-2,4(1H,3H)-嘧啶二酮用氟原子取代代谢物尿嘧啶结构中5位的氢原子,得到抗代谢物氟尿嘧啶。-H与-F为非经典的电子等排体,氟的原子半径与氢的相近,抗代谢物氟尿嘧啶分子的体积与代谢物尿嘧啶分子的体积几乎相等,而且碳氟键很稳定,在代谢过程中不易分解,因此抗代谢物能在分子水平代替正常代谢物。氟尿嘧啶在体内转变为氟尿嘧啶脱氧核苷,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使酶失活,抑制DNA的合成,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氟尿嘧啶抗瘤谱比较广,对消化道癌和其他实体肿瘤有良好疗效,但毒副作用较大。对氟尿嘧啶进行结构改造,发展了一些氟尿嘧啶衍生物用于临床,例如替加氟(Tegafur,呋氟尿嘧啶)、卡莫氟(Carmofur)等,二者均为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在体内转变为氟尿嘧啶发挥抗癌作用,不良反应较轻。 2.盐酸阿糖胞苷(CytarabineHydrochloride)化学名:1-β-D-阿拉伯呋喃糖基-4-氨基-2(1H)-嘧啶酮盐酸盐阿糖胞苷在体内转化为活性的三磷酸阿糖胞苷,抑制DNA多聚酶及少量渗入DNA中,阻止DNA的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阿糖胞苷口服吸收较差,需注射给药。由于该药在体内迅速被肝脏的胞嘧啶脱氨酶作用脱氨,生成无活性的尿嘧啶阿糖胞苷,因此需要静脉连续滴注给药,才能得到较好效果。盐酸阿糖胞苷临床用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了延长的作用时间,将阿糖胞苷氨基酰化例如依诺他滨(Enocitabine),或环化形成环胞苷(Cyclocytidine),他们在体内代谢转变为阿糖胞苷而起作用,作用时间长,副作用较轻。 二、嘌呤拮抗物巯嘌呤(6-Mercaptopurine)化学名:6-嘌呤巯醇一水合物巯嘌呤为黄色结晶性粉末。化学结构为嘌呤环(芳香环)的6位有巯基取代,性质不稳定,遇光易变色。化学结构与黄嘌呤类似,在体内转变为有活性的6-巯代次黄嘌呤核苷酸(硫代肌苷酸),抑制腺酰琥珀酸合成酶和肌苷酸脱氢酶,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可用于各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三、叶酸拮抗物叶酸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物,叶酸缺乏时白细胞减少,因此叶酸拮抗物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用于临床的例如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化学名:L-(+)-N-[4-[[(2,4-二氨基-6-蝶啶基)甲基]甲胺基]苯甲酰基]谷氨酸性质: 1.甲氨喋呤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不溶于水。具酸、碱两性,可溶于稀盐酸,易溶于稀碱液。 2.在强酸性溶液中不稳定,酰胺键易被水解,失去活性。用途:甲氨喋呤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对酶的抑制几乎是不可逆的,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DNA和RNA的合成,阻碍肿瘤细胞的生长。临床用于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临床上常与亚叶酸钙合用降低毒性。

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分类整理

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 分类整理

抗真菌药物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1、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制霉素、灰黄霉素;2、唑类:分为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和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3、丙烯胺类:特比奈芬;4、嘧啶类:氟胞嘧啶。 1、两性霉素B:广谱抗真菌药,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在膜上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细菌不含固醇类物质,对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人体细胞含固醇类,因此对人毒性大而严重。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滴注前需给患者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反应。不能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以防肾毒性。 2、氟胞嘧啶:在体内转化为5-FU,抑制真菌DNA合成而不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合成核酸,故不良反应少。主要与两性霉素B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可产生协同作用。 3、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广谱抗真菌药,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抑制真菌生长。 4、特比萘芬; 抑制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 5、卡泊芬净:能有效抑制β(1,3)-D-葡聚糖的合成,从而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 6、咪康唑及克霉唑:局部应用。 抗病毒药物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病毒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 (1)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2)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

昔洛韦、膦甲酸钠。 (3)反转录酶抑制剂:①核苷类: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②非核苷类:依法韦伦、奈韦拉平、地拉韦定。 (4)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英地那韦、奈非地韦和安普那韦等。 (5)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6)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 (7)阻碍病毒生物合成:碘苷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合成酶,阿糖胞苷干扰DNA聚合酶 1、阿昔洛韦:对单纯疱疹病毒(HSV)作用强。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CMV)的抑制作用强于阿昔洛韦(100倍)。 2、反转录酶抑制剂及蛋白酶抑制剂抗HIV药。 3、金刚烷胺:特异性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对乙型流感无效。 4、鸡尾酒疗法——艾滋病治疗联合用药疗法,3联:齐多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 5、拉米夫定既可抑制HIV、又可抑制乙肝病毒(HBV)。 抗结核药 1、异烟肼(H):抑制分枝菌酸(结核分枝杆菌壁特有成分)的合成,从而使细胞丧失耐酸性、疏水性和增殖力而死亡。不良反应有神经毒性,异烟肼的化学结构与维生素B6相似,维生素B6在体内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异烟肼能竞争性抑制维生素B6的生物作用,并促进维生素B6的排泄,从而产生神经毒性,表现为周围神经炎。肝毒性。为肝药酶抑制剂。

抗癌药物有哪些类

癌症是现代社会中经常提到的话题,但对于癌症的治疗方式,大家可以说得出的可能只有手术及化疗,对抗癌药物却并不怎么熟知,那么抗癌药物有哪些呢? 目前全球各国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大约有130 ~180种。用这些药物配制成的各种抗癌药品制剂大约有1300~1500种,分西药和中药两大类。西药包括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等,而中药包括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药物和中成药。医院用药中具体的药物种类主要有:免疫刺激剂、植物生物碱和其它天然药、抗代谢药、激素拮抗剂和相关制剂、细胞毒素类抗生素和相关物质、激素类及相关制剂、烷化剂类等。 一、烷化剂类 1.氮芥类: 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该类药品副作用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能引起充血性膀胱炎,使病人出现血尿现象。 2.亚硝脲类: 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 3.乙烯亚胺类: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 4.甲烷磺酸酯类: 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 二、抗代谢药物 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氟尿嘧啶、呋喃氟尿嘧啶、二喃氟啶、优氟泰、氟铁龙等

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 2.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喋呤、氨喋呤(白血宁)等 对治疗成骨肉瘤和头颈肿瘤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有效。其不良反应可引起严重的口腔炎、溃疡性胃炎、出血性肠炎、甚至肠穿孔而死亡。 3.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环胞苷,氯环胞苷等 对白血病有选择作用,一般剂量可以引起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但较轻,高剂量时有严重的骨髓抑制如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和贫血,明显的恶心、呕吐、严重的腹泻。 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肌苷二醛、腺苷二醛、胍唑等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乳腺癌、头颈部癌、肠癌,对银屑病也有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 5.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 临床用于治疗白血病,也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病综合征、器官移植、红斑狼疮。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外还可以引起高尿酸血症。 三、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使细胞发生变异,影响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死亡。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1.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吡喃阿霉素等 对几乎70%实体瘤有效,如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肺癌、急性白血病等;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此药外渗引起组织溃疡坏死。

最新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综述(精品收藏)

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概 况 作者:韩学亮2 摘要 奈达铂、奥沙利铂等新型铂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具有抗癌谱广、活性强、不良反应低、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此外,尚处于临床研究中的亲脂性铂配合物、多核铂配合物等新型铂类化合物,也显示出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优势。该文对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和一些具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 铂类抗肿瘤药物、卡铂、顺铂、奥沙利铂、作用机制 引言 铂族金属包括铂、铑、铱、锇、钌6个元素,它们具有许多独特和卓越的理化性质,一直在高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铂配合物,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以其显著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许多肿瘤联合用药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铂类药物的研究最早兴起于40年前,1967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Roserlberg和Camp首次发现顺铂具有抗癌症活性。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肿瘤界的广泛兴趣,之后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随着一个个有历史意义的试验结果的公

布,肿瘤化疗疗效有了大幅的飞跃.1995年WHO对上百种抗肿瘤药物进行排名,顺铂在疗效及市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位于第二位。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所有的化疗方案中的有70%~80%以铂为主或有铂类药物参加配伍。同时,铂类金属药物也是当前抗肿瘤药物最为活跃的研究开发领域之一,新的铂类抗肿瘤药奥沙利铂、乐铂等已相继推出。铂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目前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沙铂和4-NDDP等已进入临床试验[1]。 自 20世纪 60年代发现顺铂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和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人们大约已合成了数千种铂类化合物,但作为抗肿瘤药物投入临床的仅30种左右,其中 20多种因抗肿瘤活性弱或毒性过强而被淘汰[2]。 1 铂类抗肿瘤药物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30余年里,人们对几千个新的铂类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其中有几十个化合物进入了临床研究,目前已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有4个品种,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1 第1代铂类抗肿瘤药物 顺铂是顺二氯二氨合铂(Ⅱ)的简称,缩写为DDP或CDDP(Ⅱ)。1979年首次在美国上市,是第一个上市的铂类抗肿瘤药物,目前已被收录入中、美、英等国的药典。顺铂对睾丸癌和卵巢癌的疗效明显,也可以用来治疗膀胱、颈部、头部、食管的肿瘤以及小细胞肺癌,还可与博来霉素、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联合用药。顺铂抗癌谱广、作用强、活性高,易与其他抗肿瘤药配伍,因其交叉耐药性少而有利于联合用药,但其严重的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