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赏析

《所见》赏析

《所见》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

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0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部分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低段的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从课外书的阅读情况看,孩子们的识字量还不错,但需要继续加强写字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笔顺的正确把握,书写姿势的养成,及看完整的字、词、句再书写的习惯。班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什么上课的意识,听课习惯比较欠缺,也不能自觉完成作业。这些孩子纪律涣散,往往比较自私、娇气,卫生、学习等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常规方面还要继续加强。另外,学生整体来说不够静心,这一点在做题时尤为突出,往往不看题目就动笔做题。这个坏习惯需要花时间好好改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最后是两个生字表。 四、教学目标 (一)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所见古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

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 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

夜书所见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图片让大家看看,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欣赏完图片后谈谈你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作者是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谈意远,耐人寻味。)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合理安排时间微课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微课设计 教学目标: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家好,欢迎你们走进我的课题。这节微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合理安排时间》也就是《沏茶问题》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做过家务。(课件)“想一想:烧水需要10分钟,扫地需要5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完成任务?”你一定会想到:生1:先烧水,后扫地,共15分钟。生2:先扫地,后烧水,共15分钟。生3:烧水的同时扫地,共10分钟。 2、如果是你,你同意谁的做法呢?对了,是第三种做法,因为他把能够同时完成的事情同时完成了,这样既合理的安排了时间,又节省了时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课件)《合理安排时间》。 二、探究 1 原来是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他帮忙烧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那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沏茶需要哪些步骤。(课件) 2 水的过程, 31分钟,洗水壶之后就可以接水1分钟,然后烧水8分钟,当烧水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去等待,所以这个耗时又长,又可以等待的时间,我们可以洗茶杯还可以找茶叶。这两

件事是不分先后顺序的。最后水开就可以沏茶了。 4、刚才我们说这两件事情可以在烧水的8 所用的时间为洗水壶的1分钟、接水的1分钟、烧水的8分钟和沏茶的1分 51分钟箭头指向第二件事情接水1分钟,然后继续指向烧水8分钟,在这8分钟里面可以同时完成的是洗茶杯2分钟和找茶叶1分钟,水开之后沏茶1分钟,列算式同样看第一 三、总结: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运用运筹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简单的小例子。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学的是解决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需要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思考完成这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 2、分析每项事情各需要多少时间; 3、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这样我们就可以合理的安排时间,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大家要仔细观察生活,也许你能够节省出很多的时间。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再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 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 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 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 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 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 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不过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 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 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 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能够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 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 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册)

识字 1 春夏秋冬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2 姓氏歌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3 小青蛙 河水清清天气晴, 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 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爱护小青蛙, 好让禾苗不生病。

4 猜字谜 (一) 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 (二)“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

课文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2 我多想去看看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我对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3 一个接一个 月夜,正玩着踩影子, 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 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 不过,回家睡着了, 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 正做着好梦, 又听见大人在叫:“该起床上学啦!” 唉,要是不上学就好了。 不过,去了学校, 就能见到小伙伴,多么开心哪!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跳房子, 操场上却响起了上课铃声。 唉,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 不过,听老师讲故事, 也是很快乐很有趣的呀! 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吗?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春夏秋冬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四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一年不同的四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四季的景物,第二组、第四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出示课文中的四季图.认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2)根据交流出示词语: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词语. (4)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其中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风冬翘舌音:霜 2.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景物,说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出示:霜和雪 (1)交流:你们生活中见到过“霜、雪”这两种自然现象吗? (2)教师讲解有关霜的小知识.雨字头的字大都是一种天气现象.大家看,借助字的偏旁,我们还能认识这些字. (3)相机识记生字.认识部首“雨字头”. (4)仔细观察,说说“雨”作部首时,在写法上有什么变化.

夜书所见赏析

夜书所见赏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

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初一版)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夜书所见》教案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

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所见》赏析 沉郁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夏天的傍晚,太阳已不那么刺眼,放出柔柔的光。树林深处,远远地望见一个身影,噢!那是放牛的牧童。瞧,他戴着斗笠,身穿黄色的无扣马夹,那件亚麻布马夹对他来说确实挺合身的,一件短得不能再短的短裤,上面还有许多补丁,这大概是他哥哥们穿剩下的。赤着脚丫的他,坐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那模样就像是田里顺风摇摆的稻谷,悠悠颤颤的。他的精神很好,口里还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这歌声配上鸟儿的鸣叫和蝉儿的哼唱,成了一组悠远、令人心情舒爽的歌,在辽阔茂密的大树林里隐隐回荡,回荡…… 树上,有一两只蝉儿在“知了,知了”地叫着,那身黑油油的“燕尾服”使本身“海拔不高,体积不大”的蝉儿显得更加瘦小,不经意,还真难以发现它的存在。那牧童手中摇晃的柳条儿忽然停止了舞蹈,静静地呆着,那头黄牛也乖乖停下了,牧童的眼睛久久地盯着树上的蝉儿,他想抓住它。 爸爸在他年幼时去世了,家里靠妈妈养活,家里的哥哥们要娶媳妇,现在正缺钱。听说药店里一个铜板换一只蝉,我去抓几只,补贴家用。他麻利地滑下牛背,把牛拉到附近有草的地方拴上,然后一跳一跳地来到树前。他找好角度,猫着腰,轻手轻脚地靠近蝉儿,兴奋地哼了一句“呜”。那蝉儿听了,没等牧童将它逮住,就飞上了树梢,更高了。牧童吸取了教训,屏住呼吸,纵身一跃,跳上树枝。那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赶紧学鸟儿叫了几声,像是鸟儿离开树枝发出的声音。他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近了,近了,更近了。他控制住自己的兴奋,慢慢伸出手,缓缓地在蝉儿的上空落下,在快要合拢的时候加快了速度,眨眼功夫,蝉儿已在他的手心里悲惨地鸣叫了。他露出了笑脸,将蝉儿放进牛背上用杂草编的蟋蟀笼里,挂在腰间。牧童跳上牛背,在夕阳的余辉中唱着“走在山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歌声比刚才更响了,歌里透着自豪。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部编版一下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专题为“识字”,安排了四课识字:《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目的是要求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口语交际”是听故事,讲故事,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怎样做到说话时既连贯又完整。语文园地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在主动识字的基础上,喜欢积累优美词语,爱上阅读。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一”,包括“口语交际”和“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 课题内容简说 本课为看图学词识字,让学生在了解四季特点的基础上,学会四组词语,认识8个生字,会写7《春夏秋冬》 个生字。 本课为有关中国姓氏的拼音儿歌,儿歌通过有趣的问答游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姓氏歌》 要求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这一篇拼音韵文,文章将汉字“青”加上不同偏旁组成的五个形声字,巧妙地穿插在韵文中,读《小青蛙》 起来生动有趣,琅琅上口,大大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这一课安排了两则字谜,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谜面优美的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会动脑筋,会观《猜字谜》 察,抓特征,猜出谜底生字,学会识字。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并能背诵部分韵文。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积累词语。 1. 春夏秋冬………………………………………………………… 2~3课时 2.姓氏歌………………………………………………………………2~3课时 3.小青蛙………………………………………………………………2~3课时 4.猜字谜………………………………………………………………1~2课时 语文园地一……………………………………………………………2~3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勤于动手、善于发现的能力。 1.春夏秋冬 课题春夏秋冬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导学案设计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读文识字,认识四季的不同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学前准备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学生) 3.感受春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全汇总第一单元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一课一练(全册)

1.吃水不忘打井人 基础过关 一、把b ǎ下x i à列l i è字z ì的d e 音y īn 节j i é补b ǔ充ch ōng 完w án 整zh ěng 。 ____àng _____áo _____i āng ____i àn ____àn 二、写x i ě出c h ū带d ài 有y ǒu 下x i à面mian 偏pi ān 旁p áng 的d e 字z ì,再z ài 组z ǔ词c í 。 ( ) ( ) ( ) ( ) 三、选xu ǎn 字z ì填ti án 空k òng 。 主 住 1.我和奶奶一起( )在乡村。 2.你有什么好( )意? 3.我们永远怀念毛( )席。 能力提升 四、仿fǎng 照zhào 例l ì子z i 用yòng 加jiā点diǎn 的d e 词c í语y ǔ 写句子。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 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k è文wén 内nèi 容róng 我w ǒ知zhī道dào 。 人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正栏 忘 毛 乡 面战 口氵

参考答案:一、w m x m zh 二、吃 吃水 叫 叫人 江 长江 没 没有 三、1.住 2.主 3.主 四、我要好好学习。 五、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1 春夏秋冬 一、把b ǎ生sh ēn ɡ字z ì 和h é相xi ān ɡ对du ì应y īn ɡ的de 音y īn 节ji é连li án 起q ǐ来l ái 。 二、读d ú拼p īn 音y īn ,写xi ě词c í 语y ǔ 。 hu ā 红 三、读d ú 一y ì 读d ú ,连li án 一y ì连li án 。 四、春ch ūn 夏xi à秋qi ū冬d ōn ɡ四s ì 个ɡè 季j ì节ji é各ɡè有y ǒu 什sh én 么me 特t è点di ǎn ?请q ǐn ɡ你n ǐ写xi ě一y ì写xi ě 。 c r ù ch í p sh l u ò 筏落飘霜 池 入吹 ch ūn f d ōng f ēi 春风 秋霜 夏雨 池草 鱼 落 青 出水 吹 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