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1), 1142-114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2677/ap.2016.611144

文章引用: 代小东, 常宝, 沈鹤玲, 刘春艳(2016).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心理学进展, 6(11), 1142-1148.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Xiaodong Dai 1,2, Bao Chang 3, Heling Shen 3, Chunyan Liu 1*

1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2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3

Shuangyushu No. 1 Primary School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Received: Oct. 28th , 2016; accepted: Nov. 18th , 2016; published: Nov. 23rd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Priming effect is the changing of processing target stimulus in the speed, accuracy and reaction tendency under the action of priming stimulu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odel of priming effects: spreading-activation model, compound-cue theory and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The former two theories are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priming effect theory, the las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The research discussed the problem that the priming effect is based on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r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adopting the eye movement research techniques. The experiment is within-subjects design by a singl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ree levels (semantic distance: 1, 3, and 5). It measured the graphical semantic judgment process of 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gg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stronger the eye reaction is, the weaker the priming effect is; the small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weaker the eye response is, the stronger the priming effect und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is. Priming effect is not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but based on semantic correlation.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priming effect of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Keywords

Priming Effects, Semantic Priming, Semantic Distance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代小东1,2,常 宝3,沈鹤玲3,刘春艳1*

Open Access

*

通讯作者。

代小东等

1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

2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3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8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3日

摘要

启动效应是在启动刺激作用下加工目标刺激时,在速度、正确率和反应倾向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对启动效应机制的探讨上主要有基于联想关系的激活扩散模型和符合线索理论以及基于语义相关的分布记忆模型两大阵营。本研究采用眼动研究技术探讨了启动效应是基于语义相关还是基于联想关系的问题。实验采用单自变量三水平(语义距离:1、3和5)的被试内设计,测量了30名大学生的图形语义判断过程。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下,语义距离越大,眼动反应越强,启动效应越弱;语义距离越小,眼动反应越弱,启动效应越强。启动效应以语义相关为基础,而不以联想关系为基础。本研究支持了启动效应的分布记忆模型。

关键词

启动效应,语义启动,语义距离

1. 引言

启动效应是在启动刺激作用下加工目标刺激时,在速度、正确率和反应倾向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宋娟,吕勇,2006;Fatke, 2015)。启动效应可以分为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和语义启动(概念启动) (semantic priming) (Jaeger, Snider2013; Ziegler, Bertrand, Lete, & Grainger, 2014)。在对启动效应机制的探讨上,主要集中在激活扩散模型、符合线索模型和分布记忆模型(王青,杨玉芳,2002; Gao, Yan, & Liu, 2008; Turcu, Ravindran, & Palmieri, 2013)。

激活扩散模型(Collins, Loftus 1974)和复合线索模型(Gillund & Shiffrin, 1984)是基于联想关系的启动。它们认为之所以产生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具有联想关系。联想关系是描述由一个词联想到另一个词的可能性,反映的是词语在运用中的特点。如沙滩–沙子、学校–学生是具有高度联想关系的词汇。而分布记忆模型(Masson, 1995; Becker, Moscovitch, & Behrmann, 1997)认为启动是基于语义相关的启动。由于往往具有语义相关的词之间一般也具有联想关系,因此很难确定启动效应是基于语义相关的启动还是基于联想关系的启动。对此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一方面,一些实验证明只有语义相关而无联想关系不能产生启动。Shelton和Martin (1986)实验中采用单一词汇判断任务,发现只在有联想的情况下才出现启动。他们认为词汇判断任务中的自动启动是发生在词汇联想水平而不是语义相关水平。Moss (1995)采用的也是单一词汇判断任务,对于人造类和自然类的同范畴概念也没有发现无联想启动。

另一方面,一些实验证明只有语义相关(无联想关系)可以产生启动效应。Moss (1995)等人的词汇判断任务实验发现了不同结果。采用听觉呈现词汇启动范式时,同范畴和功能性关系的词汇之间无论具有联想关系还是不具有联想关系都出现了启动效应;当采用视觉单个词汇的判断任务时,语义启动范围大大缩小,但是在没有联想关系只有语义关系的词汇对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启动效应。McRae和Boisvert

代小东等

(1998)采用单独呈现和成对呈现的实验方法进行词汇判断和语义判断实验时发现,没有联想关系但语义高相似性的项目之间出现了启动。

那么,启动效应究竟是以语义相关为基础,还是以联想关系为基础呢?本研究以不存在联想关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进行的语义距离判断任务对其进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30名首都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男14名,女16名,年龄在18~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自变量三水平(语义距离:1、3和5)的被试内设计。即30名被试都要看72张刺激图形和72张比较图形。

2.3. 仪器与材料

Eyelink眼动追踪系统,采样频率250 Hz。材料呈现在1024 × 768像素的CRT显示器上。刷新频率为120 Hz。被试距离屏幕约70 cm。在对材料进行说明之前,先要对图形之间的语义距离概念进行说明。

图形之间的语义距离可用图片种类链条(鸟类–动物–生物–物体)来表明:本实验中每个图形都处在链条中的不同层次上。它们的层次之差就表示图形之间的语义距离。如图形鸽子和啄木鸟的语义距离为0,因为他们都属于鸟类;而图形鸽子和大象的语义距离为1,因为鸽子属于鸟类,而大象属于动物类;以此类推。在本研究中,语义距离特指比较图形中的两个物体与刺激图形中的物体之间的语义距离之和。

语义距离有1、3、5三种水平。

刺激图形:刺激图形为72张,每张图形是一个物体,水平长度为16.37?,垂直高度为12.28?。该图形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800 ms。

比较图形:比较图形为72张,每张图形包含两个物体,水平长度为8.19?,垂直高度为8.19?。这两个物体分别呈现在屏幕左右。被试进行选择后,程序会立即向下进行。但如果超过5000 ms被试还没有选择,程序也会向下进行。

其中,每张刺激图形对应一张比较图形,比较图形中两个物体之间的语义距离相差为1。

2.4. 实验过程

实验程序是:十字→刺激图形→十字→比较图形→做出判断。如图1。被试任务是判断比较图形中哪个图形与刺激图形的语义距离小,并快且准确地通过按键进行选择。如进行选择,进入下一个trial,如果5000 ms被试还没有选择,也将进入下一个trial。各种条件下的trial随机呈现。记录反应时和眼动数据。

3. 结果

排除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数据(0.42%)后,对30名被试的有效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1. 反应时

不同语义距离的反应时见表1。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语义距离之间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2,58) = 2.96, 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为3的反应时显著的高于语义距离为1(p < 0.01)和5(p < 0.05)的反应时。

代小东等3.2. 眼动反应

3.2.1. 注视时间、注视次数

不同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注视次数见表2。方差分析表明,语义距离在注视时间[F(2,58) = 7.22, p < 0.01]

和注视次数[F(2,58) = 6.38, p < 0.01]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3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语义

距离1 (p < 0.01)和5 (p < 0.05)的注视时间;语义距离3的注视次数显著的大于语义距离1 (p < 0.01)的注

视次数。对肯定信息区而言,语义距离在注视时间[F(2,58) = 12.65, p < 0.01和注视次数[F(2,58) = 16.22, p < 0.01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3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显著的大于语义距离1 (p < 0.01)

和语义距离5 (p < 0.01)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对否定信息区而言,语义距离在注视时间[F(2,58) = 10.96, p < 0.01和注视次数[F(2,58) = 10.78, p < 0.01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5的注视时间和

注视次数显著的大于语义距离1 (p < 0.01)和语义距离3 (p < 0.01)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3.2.2. 眼跳

眼跳分为同一信息区内的眼跳和跨信息区的眼跳两类。同一信息区内的眼跳主要完成图形特征搜索

Figure 1. The process chart of experiment

图1. 实验流程图

Table 1. The reaction time of different semantic distance

表1. 不同语义距离的反应时

语义距离1 语义距离3 语义距离5 反应时973 1061 959

Table 2. Fixation time and fixation times

表2. 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语义距离1 语义距离3 语义距离5 注视时间(ms) 7584 8523 8190

注视次数60.8 67.5 64.6 注视时间(肯定信息区(ms)) 8417 9623 8011

注视次数(肯定信息区) 33.2 38.0 31.7 注视时间(否定信息区) (ms) 6753 7424 8370 注视次数(否定信息区) 27.6 29.5 32.9

代小东等

并判断其语义距离大小的过程,为语义获得眼跳;而跨信息区的眼跳主要完成比较图形中肯定信息区和否定信息区图形语义距离大小的比较过程,为语义比较眼跳。

A语义获得眼跳

不同条件下语义获得眼跳见表3。方差分析表明,语义距离在眼跳次数上差异边缘显著[F(2,46) = 3.03, p = 0.058],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3的眼跳次数大于语义距离5的眼跳次数(p < 0.05);对肯定信息区而言,语义距离在眼跳次数上差异显著[F(2,54) = 11.58, 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1的眼跳次数(p < 0.01)和语义距离3的眼跳次数(p < 0.01)大于语义距离5的眼跳次数。而对否定信息区而言,语义距离在眼跳次数上差异不显著[F(2,46) = 2.31, p = 0.11]。

B语义比较眼跳

不同条件下的语义比较眼跳见表4。方差分析表明,语义距离在眼跳次数[F(2,58) = 4.28, p < 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语义距离5的眼跳次数大于语义距离1 (p < 0.05)和3 (p < 0.05)的眼跳次数。

4. 讨论

人们对启动效应是以语义相关为基础,还是以联想关系为基础,持有相互矛盾的观点。本研究以不存在联想关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进行语义距离远近的判断任务,来回答此问题。在对其展开讨论之前,先澄清反应时和眼动指标、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和激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反应时和眼动指标越弱,内部认知加工过程越容易,激活量就越大。反之,反应时和眼动指标越强,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就越困难,激活量就越小。实验中被试为了完成判断任务,需完成语义获得(判断图形类型)和语义比较(图形语义远近的比较)两个心理过程。

4.1. 语义获得

在实验中被试语义获得过程是对比较图形中的每个图形分别进行特征搜索并判断其语义距离大小的过程。比较图形中的每一个图形语义获得过程是在比较图形中的另一个图形的参照下进行。结果在语义获得的过程中,参照图形对我们的眼动起了不同作用。具体来说,在否定信息区,由于参照图形与刺激图形在否定信息区图形的同侧(相对于语义距离而言),参照图形的干扰作用很小;而在肯定信息区,当语义距离为1或5时,由于语义获得图形与刺激图形相距太近或相距太远,参照图形的作用也很小,而当语义距离为3时,参照图形对眼动指标的影响最大,使语义获得过程变得复杂。

反映语义获得的眼动指标主要有注视和同一信息区(肯定信息区、否定信息区)内的眼跳。正是由于参Table 3. The saccade of semantic access

表3. 语义获得眼跳

语义距离1 语义距离3 语义距离5 眼跳次数13.33 16.17 12.63 眼跳次数(肯定信息区) 8.18 10.11 5.64

眼跳次数(否定信息区) 4.92 5.71 6.63 Table 4. The saccade of semantic comparison

表4. 语义比较眼跳

语义距离1 语义距离3 语义距离5 眼跳次数55.40 56.73 60.23

代小东等

照物的干扰作用,导致在语义距离3的情况下,肯定信息区的眼动指标较强[语义距离3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大于语义距离1和5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表2);语义距离3的眼跳次数大于语义距离5的眼跳次数(表3)]。也就是说,由于参照物的作用导致在语义距离3的情况下对肯定信息区的语义获得的加工变得格外复杂。并由此导致在语义距离3的条件下,整个比较图形的反应时和眼动指标较强[语义距离为3的反应时显著的高于语义距离为1和5的反应时(表1);语义距离3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语义距离1和5的注视时间;语义距离3的注视次数显著的大于语义距离1的注视次数(表2);语义距离3的眼跳次数大于语义距离5的眼跳次数(表3)]。

而在否定信息区由于不受参照物的干扰,所以眼动指标符合我们的预期[语义距离5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显著的大于语义距离1和3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表2)]。也就是说,对否定信息区的加工而言,语义距离越大,眼动指标越强,启动效应越弱。

4.2. 语义比较

反映语义比较的眼动指标主要指跨信息区的眼跳。实验结果表明,语义距离5的跨信息区眼跳次数大于语义距离1和3的跨信息区眼跳次数(表4)。也就是说,对语义比较过程而言,语义距离越大,被试进行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越复杂,启动效应越弱,这符合我们的假设。

总之,在本实验中,如果排除参照图形的干扰,语义距离、眼动指标和启动效应的关系符合启动效应的基本假设,即(语义距离越大,启动效应越弱;语义距离越小,启动效应越强)。又由于本实验是以没有联想关系而只有语义相关的图形为实验材料,所以启动效应以语义相关为基础。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下,语义距离、眼动指标和启动效应的关系如下:语义距离越大,眼动指标越强、启动效应越小;语义距离越小,眼动指标越弱,启动效应越大。启动效应是以语义相关为基础,而不是以联想关系为基础。本研究支持了启动效应的分布记忆模型。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2016年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一般项目“任务转换中注意分配的认知神经机制”(KM20161141 7005)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宋娟, 吕勇(2006). 语义启动效应的脑疾之研究综述. 心理与行为研究, 4(1), 75-80.

王青, 杨玉芳(2002). 语义启动模型以及启动范围. 心理科学进展, 10(2), 154-161.

Becker, S., Moscovitch, M., & Behrmann, M. (1997). Long-Term Semantic Priming: A Computational Account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3, 1059-1082.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278-7393.23.5.1059

Collins, A. M., &Loftus, E. F. (1974). 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2, 407-428.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033-295X.82.6.407

Fatke, M. (2015). Behavioural Primes in the Voting Booth: Further Evidence of Priming Effects in Popular Votes and Elec-tions. Electoral Studies, 40, 315-321.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16/j.electstud.2015.10.008

Gao, Q., Yan, J., & Liu, M. (2008). A Semantic Approach to Recommendation System Based on User Ontology and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Network and Parallel Computing, 18-21 October 2008.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109/npc.2008.74

Gillund, G., & Shiffrin, R. M. (1984). A Retrieval Model for Word Recognition and Recall.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1-67.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033-295X.91.1.1

Jaeger, T. F., & Snider, N. E. (2013). Alignment as a Consequence of Expectation Adaptation: Syntactic Priming Is Affected

代小东等

by the Prime’s Prediction Error Given Both Prior and Recent Experience. Cognition, 127, 57-83.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16/j.cognition.2012.10.013

Masson, M. E. J. (1995). A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of Semantic Pri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1, 3-23.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278-7393.21.1.3

Mcrae, K., & Boisvert, S. (1998). Automatic Semantic Similarity Pri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4, 558-572.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278-7393.24.3.558

Moss, H. E., Ostrin, R. K., Tyler, L. K., & Marslen-Wilson, W. D. (1995). Accessing Different Types of Lexical Semantic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Pri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1, 863-883.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278-7393.21.4.863

Shelton, J. R., & Martin, C. (1986). How Semantic is Automatic Semantic Priming?Journal of Experiment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8, 1191-1210.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0278-7393.18.6.1191

Turcu, A., Ravindran, B., & Palmieri, R. (2013). Hyflow2: A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Transactional Memory Frame-work in Scala.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rogramming in Java, 79-88.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145/2500828.2500836

Ziegler, J. C., Bertrand, D., Lete, B., & Grainger, J. (2014). Orthographic and Phon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Reading De-velopment: Tracking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Using Masked Prim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0, 1026-1036.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037/a0035187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文献综述 一、情绪 (一)情绪启动 近年来,当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具有相同的情绪色彩时,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反应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情绪启动。这种情绪研究的发现为情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现代心理学产生不久以后,Williian James于1884年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但是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困难,在其后的时间里情绪研究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情绪研究才出现了快速发展,早期情绪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的生理唤醒、情绪脑机能定位、情绪的生理伴随模式、情绪发生序列、情绪与体内平衡、情绪与环境、条件性情绪反应、情绪与人格发展等课题。 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有相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一致时(如: 阳光母爱蟑螂死亡),与具有不同效价即在评价上不一致时(如:蟑螂母爱阳光死亡)相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对目标刺激(母爱死亡)的加工会更快和更准确,这通常就被称为情绪启动效应。 [1] (二)内隐情绪 为我们所熟知,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研究的先驱之一,在他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中第三章就是对无意识情绪的阐述。他认为,本能是要寻求一种与观念或情感状态的结合。原始的本能与观念的结合之后就产生认知,而原始的本能与情绪情感状态结合后,就成为外显的情绪情感,两种结合过程之中都会伴随压抑影响作用,往往就把这种原始的观念和情感称为无意识观念和无意识情绪。而且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并且指出无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在20世纪60年代后,现在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认知革命开始,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因此内隐研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相对开始成熟。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内隐社会认知揭示了无意识认知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这些都为内隐情绪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什么是内隐情绪,当今研究中尚未有一致的可被所有人认可的界定,在1999 年,Kihlstrom在《无意识心理》中明确提出“implicit emotion”这个概念,表明 内隐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 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知。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意识到情绪、 情感及情绪状态知觉的外显情绪,内隐情绪则是归于一个人情绪状态引发的体 验、思想或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情绪状态的引发是阈下即无意识的。 [2] 二、内隐情绪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隐情绪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可以觉察到的,即被试可以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反应;第二方面是阈下刺激诱发的内隐情绪并且因此产生的反应是被试不能察觉到的,即被试的内隐情绪变化是被试没有意识到的。 (一)阈下引发的内隐情绪并且有外显反应

阈下意识文献综述

企业中,常常会见到随处张贴的标语。当管理者强制要求员工需仔细阅读标语时,触发员工的阈上意识。当管理者并没有要求员工必须阅读标语。即使标语位置醒目,视觉的呈现是在员工的视觉阈限以上,但在此过程当中,员工关注的是手头工作,而不是这些本应引起注意的标语。也就是说,是员工自己把这些标语给“隐藏”起来,视而不见。此时,标语产生的效果触发的是员工的阈下意识。 阈限 阈下知觉 情绪影响思维 “拓展-构建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比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个体,在思维上更开阔并更具创造力,后者往往聚焦于引发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境,使认知范围变得狭隘,但处于消极情绪的个体在求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在情绪强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方面,与高强度比较,中等强度的积极情绪更利于创造性的产生(Fredrickson, 1998)。 情绪影响认知 关于情绪如何影响认知,Forgas 提出了情绪渗入理论(AIM, affect infusion model)。情绪渗入是指个体在使用不同的加工策略时,情绪会选择性地影响个体的认知活动,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果朝向与情绪相一致的方向倾斜(Forgas,1995)。研究表明,具有情绪色彩的信息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产生注意偏向(Williams,Mathews,Macleod,1996;Koster et al.,2005)。积极情绪扩大了个体的注意范围,使个体更易形成全局观念;消极情绪则使个体更多注意细节内容,进行更多的系统搜索(王翠玲&邵志芳,2004)。积极情绪使被试打破定势,产生更多不寻常的联想,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决策更全面(Isen et al., 1987;Isen,2002)。也有研究认为,消极情绪促进顿悟问题的解决(Kaufmann,1997),积极情绪则促进被试对类比推理任务的完成(Jausovec,1989) 情绪影响认知的stroop验证 正常成人具有显著的情绪STROOP效应; 阈下情绪的不同对正常成人完成STROOP认知任务存在影响, 其中, 消极情绪的STROOP效应表现为反应时的延迟。以文字为载体的阈下情绪刺激能够产生情绪STROOP效应, 说明了情绪刺激具有优先于意识认知的特点, 可以在人们对其产生意识前得到加工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宋鸽,2008)采用眼动记录法并结合情绪诱发程序,探讨主体情绪状态和材料情绪模式(情绪图片、情绪文本)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高淑青,2010)随着被试感受情绪图片时间的延长,积极情绪的作用表现为从无作用到产生干扰作用,而消极情绪的作用表现为从产生干扰作用到无影响再到产生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认知过程的延长,情绪诱发效果的增强,积极情绪表现出干扰作用,而消极情绪随着认知过程的延长得到更充分诱发,从最初表现出干扰作用到后来产生促进作用。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应该从不同刺激所具有的自身特征以及在不同加工任务过程中情绪是否得到有效而充分的诱发两个方面寻找解释(董光恒,2008)。阈下启动被试的积极/消极情绪对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阈下积极组的被试更具有冒险倾向,阈下消极组的被试更趋向于风险规避,而控制组的被试在风险决策中则处于居中水平(姜卓,2011)。 标语(情绪文本)对员工行为影响示意图

语言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词语表达题

语言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词语表达题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本文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包括词语替换、选词填空两类题型。尽管在近年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已很少直接考查词语替换类的题,但了解这类题型对掌握同义词、近义词等易混词汇有一定的帮助,下文中也将其作为一单独的部分来讲解。 1.词语替换 词语替换的目的是考查应试者对语句中某一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即应试者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运用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来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进行替换。出题方式通常是给定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该句子里比较重要的一个词下画一道横线,然后给出可供选择的四个同义词或近义词,选出一个与句意最为接近的词语来替换画线的词语。 解答词语替换这种题,首先需要应试者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画线词语的含义;其次要求准确分析所给词语的含义,从而选择出最符合句意的词。 作为应试者,应清楚做这类题是有一定技巧的。一个原则:用所选定的词语替换画线之词语后,句子的含义基本一致。基本要求:替换之后的句意与原句意一致,同时替换的词在整个句子

中要协调,要符合原句的语境。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中,词语替换题越来越少,可以预见,未来的题目中也许不会有此类题目。但词语替换作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个基础,应试者还是应将这种题型的训练作为提高自己语感与理解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词语替换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考题中画线部分指定的词语,同时能够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语义和不同语义,然后迅速选定一个进行替换。 下面,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具体分析一下词语替换的要求与方法。 (1)老张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只要有他在,大家总是乐呵呵的。 A.动人B.和谐C.风趣D.可爱 【解析】句中的“诙谐”一词主要是指老张这个人说话幽默,与“风趣”是同义词,因此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 (2)为了查清事实真相,掌握第一手材料,记者们又连夜(采访)了几位知情者。 A.拜访B.寻访C.访问D.走访 【解析】几个选项中都有“访问”的意思,但只有“走访”更符合原句中“采访”的原义,所以比较理想的答案是D。 (3)领导的心理是想让人(尊重)他,特别是在一些大众场合,领导者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现代散文欣赏学案四 (词义、句意的理解) (教)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第四节散文词义、句意的理解 【导入学习】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理解”层级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含深意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对于“词义、句意”的理解,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合作学习】 题型一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一、什么是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如:“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019·天津高考)“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2017·全国卷Ⅱ)“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2015·江苏高考)“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2015·广东高考)“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2014·湖南高考)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词语”“含义”“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怎样答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3步骤”理解标题含义题

不同吸引度和唤醒度图片的情绪启动效应

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情绪图片的启动效应 张晓晓 1118403037 摘要 考察了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图片对于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为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30名。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材料的相貌对于被试的判断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本次试验中,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也作为其中的一个维度。本实验在严格控制情绪材料的条件下,以不同唤醒度和吸引度的材料作为启动刺激,以经过挑选的中性效价的情绪图片作为靶刺激,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启动刺激材料的吸引度与启动效应之间呈现正相关,而唤醒度则没有发现它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 1.前言 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人们认为人类总是潜意识地按照“积极/高兴”和“消极/不高兴”评价周围环境。在情绪或态度的现有理论中,研究表明个体只需少量认知资源就能快速评价刺激的情绪含义,并影响随后的情绪与认知。这些观点在近二十年里,获得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最直接的是情绪启动研究。该研究先呈现不同效价的启动刺激200ms,间隔100ms后呈现不同效价靶刺激,此时SOA为300ms(SOA指从启动刺激开始呈现到靶刺激开始呈现的时间间隔),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效价一致时(如癌症———丑陋)所需反应时比不一致时(如生日———丑陋)更短。因形成意识反应策略并影响随后反应至少需要SOA为500ms,因此如果SOA为300ms时,启动刺激影响了随后的靶刺激反应,可将该过程视为自动、无意识的。可见,情绪启动研究一方面深化了传统的启动范式,将该范式扩展至情绪的研究。另一方面为探索无意识情绪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新的途径。此外,该研究因具有直接测量方法所无法取代的优势,现已成为研究态度自动激活的首选方法。鉴于其重要的研究意义,情绪启动研究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并且成为较活跃的领域之一。 Bower在80年代初提出了关于情绪和记忆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on net work model of memory and emotion)①,他认为,情绪或记忆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其他部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这些结点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可以是任何刺激,如听觉,视觉,语言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对情绪结点的刺激,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降低与此有关结点的感觉阈限,如情绪关联词语等。90年代,有人又提出了“无意识情绪模型”(Model of Nonconscious Affect)②.这个模型有种:一是添加模型,认为某些无意识的刺激会诱发人的某种情绪模式的产生,促使人们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添加到其他状态之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③第二个模型是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这个模型认为,具有情绪刺激的信息会更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当A察觉到B 的细微的情绪的变化,A会更加注意B的情绪变化,当人们察觉到情绪变化的时候,就必然会引起注意。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很多人研究不同性质和特质的刺激对记忆过程的影响,因此认知过程的启动效应的研究开始了。人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比较早的对Bower的模式进行验证的是Murphy和Zajonc R N B,他们提出了情绪首因效应假说。他发现情绪和其他认知现象一样存在情动效应,如果这种情绪是无意识的,这种情绪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反应的一个部分,是人的活动有了情绪色彩。⑤之后Challis 和Krane对不同启动状态下词语认知的速度进行研究,发现期待能够启动的情绪状态下(无论是否积极)词语认知速度快于中性状态下的认知速度。⑥ 情绪面孔的启动效应主要是研究情绪面孔的效价及唤醒度和启动效应的关系。总结以往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Ξ 刘明矾1,2,黄任之2,姚树桥2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南昌330027;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长沙410078) 摘 要:近几年,对负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干扰项抑制与情节提取都是引起负启动的原因,究竟哪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与实验任务有很大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位置负启动与前额皮层有关,EPR上表现为P1和N1波幅减小或N2波幅的增大,支持抑制机制。特性负启动P3成分仍存在不一致的结果,脑区的广泛激活模式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倾向采取整合的观点。 关键词:负启动效应;认知神经科学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7)01-0019-05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在人类注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进展,如选择性注意早期阶段的加工、诱发早期选择性注意的因素和注意网络的功能分析等方面。人们在注意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是对大量信息的相关部分的选择,负启动效应便反映了这种机制。负启动是指对先前被忽视的项目进行反应时与控制组相比出现反应时延长的一种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种现象被广泛地研究,然而,产生负启动效应的具体机制一直是最具争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负启动任务用于临床样本中,研究者是否能对所获得的结果做出更加正确的解释。近年来(2001~2006),由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逐步揭示负启动中的脑活动机制,文章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1 负启动效应与干扰项抑制机制 Neill和T ipper[1,2]最初认为,负启动现象反映了注意的抑制机制,这种抑制机制抑制了干扰项内部呈现的激活水平。因此,如果在启动显示中干扰项的内部呈现与抑制相关,则接下来探测显示中的刺激在提取先前被抑制的呈现时,加工过程将被削弱。由于这种观点的广泛性,在现有的大量应用性的研究中,负启动任务成为测量个体抑制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 大量研究已发现,在需要抑制不适当反应的实验条件下前额活动增强。H oughton和T ipper[3]在负启动的中枢抑制部分强调了前额叶对注意控制的具体功能。Wright等[4]在视觉空间任务中证明了抑制机制在负启动中的作用。他们要求被试对目标字母O的位置进行反应,分析发现,儿童在控制条件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感觉运动区域网络被激活,而在负启动条件下,前额内侧皮层、前额下皮层、眶额皮层以及辅助运动区的几个区域被选择性地激活。Wright认为,视空间负启动与其它抑制任务一样,在额顶神经网络具有特定的细胞亚群。由于实验范式的差异,不同影像研究中参数的设定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这些脑区在抑制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尚不清楚。同时,Wright等[5]采用同样的任务对成人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前额的上、下皮层及内侧皮层被选择性激活,支持了负启动与抑制机制的关系。 由于抑制和提取两种解释的主要差异在于负启动效应的时程方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时间上具有高分辨率的ERPs技术在研究负启动的神经机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K athmann等[6]采用这一技术在位置负启动任务中发现,被试在负启动条件下对目标位置进行反应时,顶枕部位的P1和N1成分波幅减小,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未见差异。K athmann据此认为,内隐记忆加工并未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位置负启动可能与感觉加工的早期抑制以及刺激评价过程减慢有关。同时,Ruge和Naumann[7]在对位置负启动任务的研究中发现,负启动条件下的ERP成 第27卷总第101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7年 第1期 Ξ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5JJ30053)。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10.12677/ass.2018.78172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Lina Zha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 Abstract 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Keywords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张丽娜 西南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

《实验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实验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30分): 1. 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 2. 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研究的心理学家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奖。其核心工作就是将心理学的引入到经济领域。 3. 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 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4. 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实验室情境比真实生活;实验室情境得出的结果;实验室研究结果一般会在真实生活中加以。 5.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6.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的;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的。 7.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的项目学习起来则

难得多。 8. 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和。可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人类)是具有。 9. 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任务和任务。 10.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配成对,然后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2.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3.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 ) (A)人工语法(B)序列反应时(C)复杂系统(D)信号检测论 4.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 ) (A) 形容词核对表(B) 维量等级量表(C) 面部表情(D) 生理指标 5.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2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练习题w

1.据说泰山是古代名匠鲁班的弟子,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干活总是____,但往往耽误了鲁班的事,于是惹恼了鲁班,被撵出了“班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夺天工B.别出心裁 C.尽善尽美 D.任劳任怨 2.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那些____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闻名遐迩B.门庭冷落 C.鲜为人知D.人迹罕至 3.这次去成都多了半日时光,谢绝了主人盛情的陪伴,终于可以自由随意地逛逛宽窄巷了。这是两条充满了成都风情的小巷,从名字上看就知一宽一窄,其实巷子的宽窄并不明显,小巷的历史____未变,生态极好,经过修缮,充分保留了成都人安逸的心态,里出外进,参差不齐,让今天各地人造的佳景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位黯然失色 B.价值自叹不如

C.格局相形见绌 D.内涵望尘莫及 4.当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小说越来越缺乏想象力的时候,网络上的小说却用____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网络小说可以穿越时空,让现代人与古代人对话,也可以____一个魔幻的世界,让人的灵魂和身体相互置换。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虚拟 B.五彩斑斓想象 C.光怪陆离创造 D.天马行空开辟 5.在这里,历史是可以被享受的。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之上, ____、物华天宝,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牯牛山古城址、千峰山土墩墓群等历史的遗迹星罗棋布;流传千年的神怪、劝善的戏种《十兽灯》、《目连戏》、《送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群英荟萃 B.钟灵毓秀 C.山清水秀 D.藏龙卧虎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校图书馆为我们____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②部队在陈村进行了整编,____了不少人员。 ③____教师节,市里派来了慰问团。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凌宇,姚树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 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关键词】情绪图片;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负性偏向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3-0304-04 AStudyof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withAffectivePictures YIJin-yao,ZHONGMing-tian,LUOYing-zi,LINGYu,YAOShu-qiaoTheSeco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replicatethesubliminalprimingeffectwiththeaffectivepic- turesandcomparethereactionstopositivetargetpicturesandnegativetargetpictures.Methods:Primepicturesweresubliminallypresented,andthesubjectswererequiredtojudgewhetherthetargetpicturewasapositiveoranegativeoneassoonaspossible.ThecorrectresponserateandthemeanresponselatencyweresubjectedtoANOVAwithrepeatedmeasures.Results:Significantmaineffectsoftargetandaffectivecongruencewerefoundforbothcorrectrateandmeanresponselatency.Themeanresponselatencywassignificantlyslower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ascomparedtothoseforaffectivelycongruenttrials.Thecorrectrate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wasthelowest.Subjectswererela-tivelyslowertorespondtopositivetargetpicturesthantonegativetargetpictures.Conclusion:Thereareaffectiveprimingeffectswithsubliminallypresentedpictures.Thereis“ negativitybias”in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Keywords】Affectivepicture;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effect;Negativitybias 【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号: 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05JJ30053)通讯作者:姚树桥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这样的假设:人类对于周围环境总是无意识地将其评估为正性的(令人愉悦的)或负性的(令人不快)。Fazio等[1]建立的情绪启动范式为该自动评估假设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支持。情绪启动(affectivepriming)是指对在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的或负性的)的目标刺激而言,个体对其做出评价的时间与准确性受到其前面的启动刺激性质的调节,当启动刺激(如,友谊)和目标刺激(如,爱)的性质相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会更快、更准确。而当启动刺激(如,讨厌)与目标刺激(如,快乐)性质不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较慢,错误率也较高。启动效应证实了人类拥有非条件性地、自动对传入刺激进行评价的能力。 自Fazio等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不同的刺激材料、变化不同的 SOA(刺激不同步时间)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启 动刺激(阈上呈现、阈下呈现)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本质,结果均较一致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2],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有关研究更是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以往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有学者甚至得到“反转”效应[3,4],另外,以往的研究多只对启动、非启动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正确率进行比较,没有详细比较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启动、非启动、控制)中,个体对正性、负性图片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即在探讨启动效应的时候,没有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学者所观察的“负性偏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快于对正性刺激的反应)[5]。 当前,阈上情绪启动研究的刺激材料比较多样 化,如词汇、简单线图、生活情景图片等,但在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刺激材料则相对单调,一般采用词汇作为刺激材料。鉴于Lang等人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nternationalAffectivePictureSystem)[6]解决了情绪研究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刺激材料标准化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

201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解析词语色彩

201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之词语的色彩义练习题 上一周中公教育专家讲述了词语的核心义(即理性义)。这一周我们通过词语的色彩义来进一步掌握词义辨析的解题方法。色彩义是词的理性义之外的附属义,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词语的色彩义包括三个方面: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和词语的形象色彩。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它指的是词语中附着的人们对所描述对象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词语一般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示例1】“节约”VS“吝啬” ①这个人平时一个钱也舍不得花,真节约 ②这个人平时一个钱也舍不得花,真吝啬。 上述两个句子虽然只有最后一个词语不同,但表达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①句因“节约”为褒义词,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这个人”的赞扬;②句因“吝啬”为贬义词,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这个人”的排斥。 【示例2】“美英联军”VS“占领军” 美英在伊拉克的军队,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全都称为“美英联军”,而伊拉克100多家各种背景、各种色彩的报纸全都称其为“占领军”。 “美英联军”是个中性词,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而“占领军”显然是个贬义词,包含了伊拉克人民对美英在伊军队的敌对、排斥情绪。两个称呼反应的是西方媒体与伊拉克人民完全不同的立场。 【例题1】在当前的涨价风潮中,有的商品确系成本增加而导致的终端消费价格上涨,但是也有不少商品却属于无须涨价之列,只不过看到其他产品涨价,便想搭上涨价的顺风车,为自己私利。这种跟风涨价的势头,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牟取遏制 B.谋取遏制 C.牟取遏止 D.谋取遏止 中公解析:“谋取”与“牟取”意思相近,但前者为中性词,后者为贬义词。对应“私利”可知,作者在句中持贬义,故应选“牟取”。“遏制”是去阻止,侧重阻止的过程。“遏止”是指阻止,侧重结果。对于“跟风涨价的势头”不能仅仅是控制,要彻底阻止,强调结果。因此用“遏止”更恰当。故本题答案为C。 二.词的语体色彩 它指的是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所使用的词语的特点。它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口头语比较通俗、自然,书面语相对文雅、庄重。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公务员考试选取的命题材料多是书面语。从表达内容看,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新闻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广告语体。 【示例1】“小气”vs“吝啬” 点拨:二者都指过分看重自己的财物。但“小气”是口头语,“吝啬”是书面语。 【示例2】“老套”vs“窠臼” 点拨:二者都指陈旧过时。但“老套”是口头语,“窠臼”是书面语。 【例题2】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其质量安全自控体系,确保出口日本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将继续加强与日 方,其尽快解除对其余三十七家企业产品的检查命令,保证输

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6):1506-1508 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 程九清Ξ 高湘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上海,200234) 摘 要 实验研究了不同意识水平下情绪启动的机制。我们采用带有褒贬意义的中文语句作为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在情绪刺激播放响度正常或极低的情境下对不熟悉的法语语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意识情绪启动显著;有意识情绪启动却未出现。我们认为无意识情绪启动是个体对刺激自动加工的结果;而个体在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可能会抑制已唤醒的情绪。另外,情绪刺激的不同排列方式对被试评价的倾向性可能有潜在的影响。关键词:意识水平 情绪启动 认知加工 1 引言 情绪启动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的实 验中,研究者发现快速闪现(几毫秒或十几毫秒)的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尽管被试并没有看到,但还是可以对靶刺激作出特定的反应,即发生情绪启动效应[1-4]。 阅读前人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十分有趣的情绪启动分离现象,即很微弱的刺激(如快速闪现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可以测量到的情绪启动,而能清晰意识到的刺激(如呈现时间较长的图片)却不能造成明显可见的情绪启动。W oon 把这个分离现象归因于指导语的作用[4]。因为在这类实验中,当被试可以清晰觉察到刺激时,主试往往会隐瞒实验目的,告诉被试这些刺激是另外一个实验的材料。W oon 认为这样做会干扰被试,使被试的情绪发生变化或作出的选择和已有的情绪不符。W oon 在随后的实验中对于任何被试都不给出指导语,结果发现意识知觉到的刺激也能引起情绪启动,不过他采用的材料也是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必须指出的是,用人脸来作为刺激是有特殊性的。Field 等在82年一个研究中发现,婴儿,即使是刚出生36个小时,也能对不同的表情(高兴、悲伤、惊讶)进行辨别,并作出相应的表情反应,从而论证了个体对人脸表情的辨别与反应是具有先天性的[5]。基于这一点,可以说,用带有表情的人脸图片做情绪刺激来引起情绪启动是直接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直接性,使被试可以完成无意识的自动加工,造成情绪启动;同样,即使在意识层面造成的情绪启动,也很难说仅仅就是认知加工的作用。所以W oon 的方法来证明认知加工的对情绪的作用未必是充分的。 我们不禁要问,第一,可以被自动加工且造成情绪启动的刺激需要有什么特性,是不是一定要有上文中所说的直接性?第二,认知加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情绪启动到底有多少作用?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采用具有褒义或贬义性质的中文语句作为情绪启动刺激。考虑到语气和语速可能会对句子的理解产生影响,实验中语句的播放效果都是平缓、不带感情色彩的。鉴于W oon 提及的指导语的干扰,实验中我们对于接受有意识刺激的被试不给任何关于情绪刺激提示,只让他们对靶刺激作出评价。 实验中我们播放情绪刺激的响度或极低(作为阈下刺激),或正常(作为阈上刺激),分别作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情境。为保证这一点,我们在实验中会进行一个再认测验,确定一部分被试接收的的确是阈下刺激。 一系列情绪和记忆的研究表明,被试固有的心境对相关信息的再认或提取是有影响的,某一类型的心境更容易使被试回忆起这一类型的经验[6-7]。我们假设,如果事先造成被试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那么被试在随后对靶刺激的评价中更倾向于把靶刺激评价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按照这个逻辑,假如单纯的认知加工确能引起情绪启动,那么对任何后一个情绪刺激来说被试已有了前一个情绪刺激造成的心境。如果前一个情绪刺激和后一个情绪刺激的褒贬性质一致,那么被试应该更倾向于这种性质的评价。在实验中我们安排了同一性质语句的连续重复排列,旨在考查与不同性质语句的随机排列的方式相比,被试的选择是否会更倾向于一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某高中二年级平行班学生150人。其中男生88人,女生62人。将被试随机分为3组(A 、B 、C 组),每组50人。所有被试均不懂法语且无耳疾。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2×2的设计。三个被试组中,两个为实验组:A 组,接受阈下情绪刺激;B 组,接受阈上情绪刺激;C 组为控制组,不接受情绪刺激。情绪刺激的性质分褒义和贬义两种;情绪刺激的排列方式分同一性质连续重复排列和不同性质随机排列两种水平。情绪刺激的性质及排列方式为组内变量。2.3 实验材料 A 组实验中播放30句响度极低(10db )的中文语句和30句响度正常(50db )的法语语句。每句法语语句紧随中文语句出现,构成一个句组。每个句组之间间隔4s 。播放的中文语句中褒义贬义句子各半。每句中文语句一般5—10字;每句法语语句10—15词。中文语句的排列方式,前五句都为贬义语句,最后五句都为褒义语句,均分别呈连续重复排列。 6 051Ξ第一作者简介:程九清,男,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E -mail :johann0903@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85516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