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一、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证:发热恶寒,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3、风客肌肤证:突发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4、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

5、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6、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7、风淫证的辨证依据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痰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

(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4)伴随症状: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浮3、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或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3、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暑淫证的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暑淫证候的证候分析

1、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

2、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3、分析

(1)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

(2)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

(3)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

(4)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

(5)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6)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

(7)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

(8)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五、湿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2、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3、湿淫证的辨证依据:起病较缓而缠绵,以困重、酸楚、痞闷、腻浊等为证候特点。

六、燥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2、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

3、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4、燥淫证的辨证依据:常见于秋季或处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七、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2、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痛肿疮疡。

3、火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干、脉数有力等为主要表现。

八、疫疠证候的特点

1、温疫证候

(1)因感疫疠之毒而引起的病候,其特点是发病急剧,证情险恶,并具有传染性。

(2)临床表现为初起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苔白如积粉。

2、疫疹病候

(1)因感染燥热疫毒而引起的发疹性病候。

(2)临床表现为初起发热遍体炎炎,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脉数。

3、瘟黄病候

(1)因感受温毒挟有湿热而引起猝然发黄的病候。

(2)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随即猝然发黄,全身、齿垢、白眼珠黄色深,名急黄。

(3)严重者变证峰起,或四肢厥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缩,循衣摸床。

九、情志内伤证候的临床表现

1、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主要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2、七情致病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情志内伤证候的表现

(1)喜证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等。辨证依据:有导致喜悦的情志因素存在,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

(2)怒证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泻泄,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辨证依据:有导致愤怒的情志因素存在,以烦躁易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等为主要表现。

(3)忧思证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辨证依据:有导致忧思的情志因素存在,以情绪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

(4)悲恐证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恶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辨证依据:有导致悲恐的情志因素存在,以情绪悲哀或恐惧、胆怯易惊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2.寒淫证 3.暑淫证 4.湿淫证 5.燥淫证 6.火淫证 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 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 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 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 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 【正确答案】C 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 A.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正确答案】D 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 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

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意义:因气虚固摄失职所致。 气虚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固?津液→? 血液→?(月经?) 精液→? 二便→? 胎儿→?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意义: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也可以在大失血、大汗、大吐、大泻、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血脱”、“气随津脱”;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 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

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 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1.中医辨证“辨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提分试题及答案:病因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提分试题及答案:病因辨证 一、A1 1、心神不安,精神涣散,举止失常属于 A、喜伤 B、怒伤 C、忧伤 D、悲伤 E、恐伤 2、下列哪项不属于忧思证的临床表现 A、精神萎靡 B、情志抑郁 C、表情淡漠 D、胸闷胁胀 E、失眠多梦 3、具有严格季节性的证候是 A、风淫证 B、寒淫证 C、湿淫证 D、暑淫证 E、燥淫证

4、新起恶寒,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紧,证属 A、内寒证 B、里寒证 C、伤寒证 D、中寒证 E、虚寒证 5、以下哪项不是湿淫证候的表现 A、头重如裹 B、气短神疲 C、胸脘痞闷 D、纳呆恶心 E、口腻不渴 6、发热恶热,口渴喜饮,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此属 A、风淫证 B、燥淫证 C、火热证 D、暑淫证 E、湿淫证 7、新起畏寒,脘腹冷痛,肠鸣腹泻,苔白脉紧,证属 A、中寒证

B、虚寒证 C、表寒证 D、伤寒证 E、外寒证 8、突发口眼歪斜,此属 A、风邪袭表证 B、肝阳上亢证 C、热极生风证 D、阴虚动风证 E、风邪中络证 9、以下哪项不是燥淫证候的表现 A、皮肤干燥 B、干咳少痰 C、渴不欲饮 D、大便干燥 E、小便短黄 二、B 1、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B.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C.发热汗出,口渴乏力 D.胸脘痞闷,口腻不渴 E.干咳少痰,口渴饮水

<1> 、燥淫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2> 、湿淫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方面。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但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可见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该题针对“情志辨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忧思证的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选项A中精神萎靡为悲恐证的表现。 【该题针对“情志辨证”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D

中医诊断学之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一、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证:发热恶寒,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3、风客肌肤证:突发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4、风邪中络证: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 5、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6、风水相搏证: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7、风淫证的辨证依据可表现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痰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症。 二、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1)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 (2)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3)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 (4)伴随症状: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浮3、寒淫证的辨证依据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以寒冷症状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 1、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或昏迷、惊厥、抽搐,舌绛干燥,脉濡数 3、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暑淫证的辨证依据:夏月有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口渴、汗出、疲乏、尿黄等为常见症状。 四、暑淫证候的证候分析 1、暑与火热的性质同类,但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其病机与证候也与一般火热证有一定的差别。暑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理变化。 2、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3、分析 (1)由于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 (2)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 (3)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 (4)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 (5)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6)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 (7)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 (8)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辨腑病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辨腑病 一、胃气虚证 【概念】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失养、他脏累及损伤胃气而成。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或痞胀,食欲不振,嗳气,面色萎黄+气虚证 二、胃阳虚证 【概念】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寒凉、久病失养、他脏累及损伤胃阳而成。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阳虚证 三、胃阴虚证 【概念】胃阴虚证是指由于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虚热证不明显者,常称胃燥津亏证。 【病因病机】1.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2.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3.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4.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灼痛,饥不欲食,或嘈杂,干呕,呃逆 +阴虚证 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治法:滋阴养胃;处方:益胃饮(《温病条辨》) 四、胃热炽盛证 【概念】胃热炽盛证是指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胃失和降而表现的

实热证候。又简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 【病因病机】1.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2.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3.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口臭或消谷善饥或齿衄,牙龈肿痛 +实热证: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处方:清胃散《兰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书》 本证以胃脘灼热疼痛及实火内炽见症为审证要点。 五、寒滞胃肠证 【概念】寒滞胃脘证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肠,表现以脘部冷痛为主症的实寒证候。简称胃寒证。 【病因病机】1.过食生冷;2.脘部受冷,以致寒凝胃脘所致。 【临床表现】 脘腹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呕恶 +实寒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舌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本证以脘部冷痛及实寒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阳散寒,调气止痛;处方:良附丸《良方集腋》合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乌药,香附,干姜,紫苏,陈皮) 六、食滞胃肠证 【概念】食滞胃肠证是指由于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症的证候。亦称食滞胃脘证。 【病因病机】1.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2.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 或见肠鸣腹痛,泻下不爽,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审证要点。此外,注意询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六淫辨证 1.风淫证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 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 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 或肢关节游走作痛; 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 临床表现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 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 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 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 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 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 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辩证 1. 第一节病因辩证 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一)风淫证候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二)寒淫证候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三)暑淫证候 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 【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干燥,脉濡数。 (四)湿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

中医(专长)-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第九单元病性辨证 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与阴虚证 1.阳虚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溏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数)无力。可兼神疲、乏气、气短等气虚表现。 2.阴虚证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二)亡阳证与亡阴证 1.亡阳证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精神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2.亡阴证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无力。 病因病机汗液神 情 呼 吸 肌肤舌脉 亡阴阴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阴液极度衰竭—阴竭阳 浮 热汗如珠如油, 质粘味咸 烦 躁 急 促 面赤颧红身灼 肢温皮肤皱瘪 舌红而干,脉 细疾促 亡阳阳虚 汗吐下太过、 大出血等 阳气极度衰微—温煦、 固摄、推动无权 冷汗淋漓,质稀 味淡 淡 漠 微 弱 面色苍白肌肤 不温手足厥冷 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 (1~2题)备用共选答案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真寒假热 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 『正确答案』C、B 『答案解析』1.阴偏衰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虚热。2.阴偏盛所形成的病理变化是实寒。 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淡嫩苔白,脉虚。或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 辨证要点:本证以元气不足,机能减退为主要病机;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或便意频频,形体消瘦,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学》——10其它辩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10其它辩证方法概要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通过观察病人 的症候,运用中医辨证方法,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明证候的理 论和方法。而在中医诊断学中,除了脉证辩证、舌诊和望诊外,还有一些 其他的辩证方法。本文将对其中的其它辩证方法进行概要介绍。 首先是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嗅闻病人的体味 和排泄物的气味,可以了解疾病的特点和程度。根据中医理论,病人体味 可以反映出体内脏腑经络的病变情况,例如口中苦味可见于肝胆湿热,口 中腥臭可见于胃肠腐败等。此外,尿液和大便的气味也可以反映出体内脏 腑及经络的病变情况,对于中医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是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与病人交流,了 解病人的详细病史、病情和症状,从而辨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确定病因和辨明证候。问诊包括四诊:问证、询问主诉、追问和详询。 再次是切诊,切诊是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和辨明证候的方法。根据脉 搏的显微表现,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推测出疾病的 本质。中医脉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触摸脉搏,了解脉息的 强弱、频率、形态和规律等变化,从而诊断病情和辨明证候。 最后是观诊,观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唇色、目色、体态等来识别疾病的方法。中医观诊是一种综合性诊断方法,是根据病人 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通过观察的方式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规律。观察的对象是病人的面部、舌头、唇色、目色和体态等外在表现, 从而推测出脏腑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本质。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学中的其它辩证方法主要包括闻诊、问诊、切诊和观诊。通过这些辩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指导中医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辩证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中医诊疗服务。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三、虚实证 (1)虚证病因:①先天禀赋不足。②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②因精神因素、劳逸、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③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②实热证中热邪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④年高体衰而阴血亏虚。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邪气盛实的证候。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 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 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

五、证候相兼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病变部位表现为有表又有里,而且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的原因有二类:一是外感病。由表证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二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它们之间排列组合而言,可见8种情况:①表里俱寒②表里俱热③表寒里热④表热里寒⑤表里俱实⑥表里俱虚⑦表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 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啰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亡阳病变阳虚脱,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析(二)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析(二) 1.大怒易损伤的脏腑是A 心B 肺C 肾D 肝 E 脾2.过度思虑可导致的是A 气上B 气下C 气结D 气消 E 气乱3.过度恐惧可导致的是A 气上B 气下C 气结D 气消E 气乱 4.患者因受精神刺激而气逆喘息,面红目赤,呕血,继则昏厥卒倒。其病机是A 怒则气上B 悲则气消C 喜则气缓D 思则气结E 恐则气下 5.七情刺激,易导致心气涣散的是A 喜B 怒C 悲 D 恐 E 惊 参考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暴怒或过于愤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 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思则气结,神气郁滞。 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恐则气下,肾气不固,胆气不壮,神气不宁。 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怒则气上,大怒不止,可使肝气升发太过,阳气上亢而成本证。肝气上逆,血随气涌,故见面红目赤,甚至呕血;阳气暴张而化火,冲扰神气,可突致昏厥。 5、【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喜乐无制,则可损伤心神,使心气弛缓,神气不敛。

细目二情志辨证要点一喜证的临床表现喜证是指由于过度喜乐,导致神气失常,以喜笑不休、精神涣散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 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2. 证候分析 喜则气缓,喜乐无制,则可损伤心神,使心气弛缓,神气不敛,故见肢体疲软,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等症;暴喜过度,神不守舍,诱发痰火扰乱心神,则见语无伦次,举止失常等症。要点二怒证的临床表现 怒证是指由于暴怒或过于愤怒,导致肝气横逆、阳气上亢,以烦躁多怒、胸胁张闷、面赤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临床表现 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泄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 1.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证属A.表热里寒B.表里俱热C.表寒里热D.表实里虚 2.发执恶寒,咽喉肿痛,大便溏软,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浮数者,证属A.表热里寒B.表里俱热C.表寒里热D.表实里虚 3.四肢厥冷不可见于A.真热假寒B.阳虚C.阴虚D.亡阳 1、 [答案解析] C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此为外感风寒束表所致,属表实寒证;“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均提示机体有内热(肺热),属里实热证,此即表实寒证与里实热证共见,故属于表寒里热(C对)。表热里寒多由素体阳气不足之人,复感风热之邪所致,故多为表实热证与里虚寒证共见(A错)。表里俱热多由素有内热之人,又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热未罢,又传及入里所致,故多为表实热证与里热证共见(B错)。表实里虚多由素体气血虚弱之人,复感风寒之邪所致,故多为表实寒证与里虚证共见(D错)。 2、 [答案解析] D “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淡苔薄,脉浮数”,均是风热袭表所致,为表实热证;“大便溏软,神疲乏力”,则由脾气虚所致,属里虚证,表实热证与里虚证在同一患者身上共见,故此属于表实里虚(D 对)。表热里寒是指素体阳气不足之人,复感风热之邪,而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表热证及里虚寒证的表现(A错)。表里俱热是指素有内

热之人,又感风热之邪,或外感风热未罢,又传及入里(B错)。表寒里热是指先有表寒未罢,又入里化热,或先有里热之人,复感风寒之邪,而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表寒证及里热证的表现(C错)。 3、 [答案解析] C 四肢厥冷,是由四肢失于阳气温煦所致,故常见于阳虚(B对)、甚则亡阳证(D对),也可见于邪热盛极于内,致使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即真热假寒证(A对)。阴虚证是指人体阴液亏少,其滋润、濡养等功能减退,且无以制阳,阳气偏亢,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C错,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第九单元病因辨析细目一六淫辨证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临床表现。 (一) 风淫证 风淫证指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1. 临床表现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蜗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 证候分析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由于风邪侵袭的部位及兼夹的邪气不同,风淫证常见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客肌肤、风中经络、风毒窜络、风胜行痹、风水相搏证等。 (二) 寒淫证 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手现的实寒证候。 1.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胱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2. 证候分析

认识中医(五)病因病机与诊断

认识中医(五)病因病机与诊断 五、病因病机与诊断 从病因与病机来讲,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辨证求因,即以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证(包括症状与体征)的观察进行归纳,推出病因。所以是辨证求因,通过辨证的方法来倒推出来的病因,不见得是真实的病因。辨证求因通过症状倒推病因的过程,中间就是取类比象。通过辨证,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来推断它的病因。所以中医对外感六淫,内生五邪的病因认识就是通过人体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然后与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类比,得出病因。所以它的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不是真正的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体内存在风、寒、湿、燥、火的几种气候变化。中医的外感六淫是指疾病引起机体出现风、寒、暑、湿、燥、火的六种病理改变,比如说如抽搐、怕凉、发热、干燥、困重、腹泻。这些病理改变归纳到风寒暑湿燥火,而导致这六种如抽搐、怕凉、发热、干燥、困重、腹泻等病理改变的物理化学因素以及微生物因素都认为是外感六淫,而不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 表3 病因比较 中医西医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 外伤 中毒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微生物感染情绪刺激 不良生活方式 外伤 中毒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中医主要讲邪正兴衰、阴阳失

调、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与西医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从形态与功能上研究疾病不同,中医的病机是在阴阳、藏象、气血精津液理论指导下的认识。 和西医的诊断学不同,中医的诊断学有它特殊的特点。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诊断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二是中医创造了对证的诊断,这是西医所没有的。因为证的诊断给中医诊断带来灵活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三是中医忽视了对病的诊断,从而导致它对疾病的预后、判断的水平整体上是不如西医的。这是因为它没有病的概念,而证是一个横截面,病才是纵向贯穿始终的。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望诊,它的核心内容是舌诊,当然也包括了面诊等其他方面的望诊;第二个是脉诊,它不同于西医。第三是中医诊断过程中非常注重患者的主诉,问诊很多,主要通过患者的主诉,相当于西医病史采集的过程,而对患者体征重视的不够,虽然它有腹诊,比如《伤寒论》有腹诊等等。从整体上讲,中医相当于西医的体格检查部分不是很完善,相对重视不够,即便它有腹诊。但是中医的病史采集部分比西医的病史采集却更为细致,对症状的收集与鉴别细致入微,例如,一个发热,简单来说就有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区别,而外感发热又有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等等区别。 此外,中医的诊断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西医诊断是对疾病的诊断,它的病的分类系统是相对单一的。虽然一个患者同时可以被诊断出几种疾病,但是它主要诊断是正确的,而且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基本相同。跟西医不同,中医的诊断既包括病的诊断也包括证的诊断。中医对病的诊断,往往是对患者某一症状的诊断,比如咳嗽、水肿,西医看来它只是一个症状,但中医它却成为一个病名。由于一个患者往往具有多个症状,究竟哪个症状做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导致诊断不统一。同时对证的诊断,中医诊断体系不唯一,一个患者它分别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就导致了诊断具备不唯一性。另外,由于中医诊断过程中非常注重患者的主诉,问诊很多,相当于西医病史采集的过程,但是这个病史采集的过程,既取决

中医诊断学 第六章病因辨证习题

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目的是 A辨别病因B辨别邪正盛衰C辨别病位 D辨别性质E辨别病因与病性 2下列哪项不是风邪的基本表现 A恶风汗出B咳嗽咽痒C皮肤瘙痒D筋脉挛急E口渴喜饮3中风证是指 A桂枝汤证B里寒证C内寒证 D虚寒证E寒邪客肺证 4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胸痞口腻,肢体困重属 A火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寒证 A寒滞胃肠证B寒邪束表证C寒滞肝脉证 D寒滞心脉证E寒凝胞宫证 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食积证的主要表现 A脘腹痞胀疼痛B纳呆厌食C大便腐臭 D脉滑有力E肢体困重 7下列何种病证无内外之分 A风证B湿证C暑证D寒证E燥证 8下列哪项不是湿邪为病的主要表现 A困重B闷胀C酸楚D无汗E舌苔腻浊 9内燥与外燥的共同点是 A气候干燥少雨B燥邪伤肺C干燥不润 D伤津液E见于体质阴虚,津液不足的病人 10暑邪最易与下列哪种病邪合而致病 A风B寒C湿D燥E火 11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脉浮紧,应辨为A风寒B风湿C风水D风热E伤风 12下列哪项不是虫积证的特有表现 A吐蛔便蛔B多食易饥C脐周腹痛 D嗳腐吞酸E腹部虫团 13七情伤人的主要病位是 A伤人上部B伤人下部C直伤筋骨D伤人脏腑E伤人气血14下列何证候主要与风邪相关 A头痛B目赤C咽干D眩晕E盗汗 15下列除哪项外,均不是火邪致病的基本表现 A壮热B五更泄C困重D口淡E小便清长 16下列何症主要与寒邪相关 A面色不华B四肢乏力C少气懒言D脉虚缓E畏寒肢冷17下列何症不与湿邪相关

A关节疼痛B肢体沉重C头目昏曚D倦怠嗜卧E恶风自汗 18下列何症主要与燥邪相关 A头痛B目赤C咽干D尿频E汗出 19下列何症主要不与火邪相关 A身热B口苦、口渴C郁闷 D大便干,小便黄E阳证疮疡 20下列何种情志活动主要与气耗相关 A心烦B郁闷C思虑D悲伤E苦闷 21下列何种情志活动主要与气结相关 A忧郁B恐惧C暴躁D懊恼E惊惶 22下列何种情志活动主要与气下相关 A思考B喜悦C忧愤D怒吼E恐惧 【A2型题】 23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舌苔薄白,脉浮紧。其证属 A湿淫证B暑淫证C寒淫证D风淫证E燥淫证 24若见畏寒,咳嗽,哮喘,咯白痰,无汗,口不渴,苔白,脉沉迟,属 A伤寒病B表寒证C寒邪束表证 D风寒束肺证E寒邪客肺 25若见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困倦乏力,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虚数,属 A暑湿袭表证B暑伤津气证C暑闭气机证 D暑闭心神证E热扰胸膈证 26若见脘腹痞胀,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舌苔滑腻,脉濡缓等症,属 A湿困脾阳B湿热蕴脾C肠道湿热 D肝胆湿热E膀胱湿热 27患者三天来,出现头胀而痛,微恶风寒,胸闷,口不渴,肢酸身重,发热体倦,舌苔白滑,脉缓,属 A伤湿B伤暑C伤寒D冒湿E中暑 28患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常自汗出,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其病机是 A气虚B气陷C气逆D气微E气滞 【B型题】 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C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D发热体倦,头重胸闷 E发热口渴,谵妄吐衄 29风邪致病的特点是 30火邪致病的特点是 31暑邪致病的特点是 A咳嗽,咯痰稀白B咳嗽,痰多泡沫C咳喘,咯痰黄稠 D干咳,痰少难咯E痰多易咯 32热邪壅肺证,可见 33燥邪犯肺证,可见 34风寒犯肺证,可见 【X型题】 35下列哪些要素属于风淫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病因辩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病因辩证)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 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 1.新起恶寒微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而润,脉浮紧者,所属的证候是( )(2011年第23题) A.风寒表证 B.风热表证 C.暑邪夹湿表证 D.风寒夹湿表征 正确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八纲辨证的应用,属于应用型考题。寒邪袭表,寒性收引故头身疼痛而无汗,寒邪与卫气相争于体表,故有恶寒发热;寒不化水,津液未伤,故流涕、口不渴、萏白而润,脉浮紧也是风寒袭表的表现。故选A。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真虚假实所致腹胀满症特点的是( )(2011年第22题) A.时有缓解 B.按之不痛 C.喜温喜按 D.硬满拒按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虚实真假的临床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真虚假实病机多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其本质属虚,故腹部胀满而时有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可知并非实邪内积,而是脾虚不运所致。腹胀喜温喜按应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所致。故选D。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虚实真假鉴别要点的是( )(2010年第22题) A.脉有力无力 B.舌质的老嫩 C.语声的高低 D.怕冷的轻重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虚实证的鉴别,属于理解型考题。虚实真假的鉴别包括:①脉象。②舌象。③言语发声的高亢与低弱。④病人体质的强弱。故选D。 4.咳嗽,咯痰黄稠,口干咽痛,发热微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数者,所

属的证候是( )(2010年第26题) A.风热表证 B.风热犯肺证 C.肺热炽盛证 D.痰热壅肺证 正确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风热犯肺的临床表现,属于应用型考题。本证多有感受风热的病史,以咳嗽、咳痰为主证,病位在肺,伴有发热微恶风寒说明为表证,口干咽痛、咯痰黄稠、脉数说明是热性病。综合看来应选B。 5.下列关于表证与里证区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2008年第22题) A.表证脉多浮,里证脉多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 D.表证舌象变化不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八纲辨证中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属于应用型考题。其中C 选项错误,因表证以恶寒或发热为主,而里证没有固定的寒热表现。 6.“至虚有盛候”是指( )(2005年第22题)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E.虚实转化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八纲辨证中虚实辨证的含义,属于应用型考题。至虚有盛候是指虚到极致会出现实证的表现,其本质为真虚假实。鉴别:大实有赢状,为真实假虚。 7.下列哪项不是阴虚证的表现( )(2003年第21题) A.低热潮热 B.两颧潮红 C.无汗而自汗 D.口燥咽干E.舌红少苔 正确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八纲辨证中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属于应用型考题。阴虚应为盗汗,因阴虚至夜,阳气入阴,鼓动津液外泄所致。自汗乃气虚而固摄津液失司所致。低热潮热、两颧潮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乃因阴虚生内热或阴虚津亏所致。故选C。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辨证学 绪论 以八纲辨证为纲,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 及三焦辨证为目, 总论 第一章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八纲辨证 “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质难》中。 2.六经辨证 3.脏腑辨证 4.温病辨证 第二章审症、辨证、诊病的中医诊断体系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症——病人自身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体征, 即“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疾病和证候的外在表象。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 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疾病——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阴阳失调,产生特殊的病理变化,构成不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 具体表现出若干固定的症状和相应的证候。疾病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理性质、临床症状和体征、演变规律及预后等。 第一章八纲辨证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 阴阳——归纳疾病类别

表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浅 寒热——疾病性质 虚实——邪正斗争的盛衰 第一节表里辨证 表里 体表脏腑 六腑五脏 经络脏腑 三阳经三阴经 皮肤筋骨 【临床表现】 表里 病位皮毛、肌腠、经络脏腑、骨髓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的证候。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 【临床表现】 寒热——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头身疼痛、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喷嚏,微有咳嗽。 发病特点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1.起病急 2.病情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