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摘要: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1经济平稳增长

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人员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加快了优势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经营、融入到经济活动,实现了“把人留住、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1.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联合互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家,累计达到54家;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67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4个,市级示范农场48个,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生力军;累计培育合作社18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7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3个,入社3.4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17%,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1.3产业脱贫取得实质性进展

结合区域实际,规划布局6条产业发展线路图,重点发展畜牧、茶叶、魔芋、

核桃、蔬菜等5大特色主导产业及其他优势小众产业。按照“产业覆盖、精准帮扶、利益联結”的工作思路,为所有贫困村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提升产业效益,产业脱贫效果明显增强。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约43亿元,主导产业净收入占农民经营净收入的72%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产业带动贫困户13790户43272人,户均产业增收4600元,优势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把促进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累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培育产值2000万元以上园区22个,其中包括阳晨、忠诚等产值过亿元的区级航母型农业园区4个。通过劳务、带动产业发展、土地入股分红、财政资金入股按固定比例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随着园区建设规模扩大和提质增效,效益提升引领功能逐渐凸显。

1.5订单销售解决产业后顾之忧

全力抓好农产品市场销售工作,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主要销售到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山东、湖南、贵州、广东等地。2018年,1333.3hm2高山露地辣椒产量达3980t,内外市场各销售了一半,仅此一项,273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余元。2018年9月19日在成功举办了“硒引神州辣响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近30家外地客商签约农产品,扩大了蔬菜的知名度,为蔬菜产业跻身外地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1.6“三变”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牛鼻子”,以“还权赋能”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按照确权、量权、赋权、活权工作要求,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切实盘活农村撂荒土地和闲置资源资产,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规模化发展、集体股份化合作。二是统筹整合资金,推动资金变股金。在确保财政项目支农资金性质和用途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推行“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政策。在脱贫攻坚期内,以股金形式投入“三变”项目,重点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资金瓶颈。2018年投入“三变”改革资金5.21亿元,覆盖所有贫困村。三是按照“村有四式、户有八法”资产收益模式,采取“企业帮带、

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等4种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务工、技术服务、同步同业、生产托管、反租倒包、电商帮扶”等8种方法增加收益。政府投资建成22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每村年均收入60万元;组织124个贫困村入股产业园区、家庭农场、社区工厂,带动1.46万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500万元;组织45个深度贫困村以成本价购置商业用房异地置业,年保底收益400余万元。

2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比例较低,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成本高、难度大。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对养殖、蔬菜、魔芋、食用菌、中药材、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等项目的财政资金投入严重短缺。3发展对策

3.1培育新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完善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体系,组建茶叶、核桃等产业联盟,优化组合,抱团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三品一标”认证和名优品牌创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产业效益。大力推进乡村农业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推出“慢生活”“乡土味”“趣体验”等旅游热点,把中心城市40万市民休闲消费需求留在汉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使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营主体,给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带来新的增长点。

3.2突出一业一龙头,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围绕6条产业线路图,打造“一条河、一条沟、一道梁、一面坡”的集中产业带,落实“一业一龙头、一名领导负责、一套班子服务”的工作机制,健全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3.3拓宽外部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多样化增收

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形势下,农民就业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应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技术“含金量”。进一步推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盘活农村经济,为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多机会。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破收入短板

对个体农户经营给予担保贴息、减免等扶持,搭建金融惠农、支农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提升对农村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3.5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和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工作。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产业发展、服务创收、资产盘活、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改革红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

农村经济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指南 经济管理学院编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二00七年十二月

目录 1 概述 1.1 区域与社区 1.1.1 区域 1.1.1.1 区域的概念 1.1.1.2 区域的特征 1.1.2 社区与农村社区 1.1.2.1 社区的概念 1.1.2.2 农村社区的概念、类型和结构1.2 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 1.2.1 农业及其功能 1.2.2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1.3 发展与发展观 1.3.1 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1.3.1.1 关于发展的几种不同观点 1.3.1.2 经济发展

1.3.1.3 社会发展 1.3.2 发展观的演进 1.3.2.1 经济增长论 1.3.2.2 增长极限论 1.3.2.3 综合发展观 1.3.2.4 可持续发展观 1.3.3 统筹城乡发展 1.3.3.1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3.3.2 “统筹城乡发展”观 2 区域发展理论 2.1 平衡发展理论 2.1.1 最小努力命题论 2.1.2 低水平陷阱论 2.1.3 大推进论 2.1.4 贫困恶性循环论 2.2 不平衡发展理论 2.2.1 梯度推进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中心—外围论 2.2.4 “区域成长”理论 2.3 区域发展理论的评价 3 区域发展的条件 3.1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1.1 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性 3.1.2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2 人口与劳动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3 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 区域发展战略 4.1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 4.2 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4.2.1 战略目标 4.2.2 战略重点 4.2.3 战略方针 4.2.4 战略措施 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范文(2)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三:《浅析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发展》 论文关键词:三农现状发展 论文摘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自豪。“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民”、“农村“农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重点在于研究三者的现状与发展。 一农村的现状: (-)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安居乐业。 (=)发展的现状: A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摘要:近年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富硒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 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1经济平稳增长 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呈现“总体平稳、活力增强、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一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鼓励创业政策的推动下,外出务工人员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加快了优势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扩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真正参与到产业经营、融入到经济活动,实现了“把人留住、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运作,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1.2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促进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联合互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0家,累计达到54家;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67个,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4个,市级示范农场48个,家庭农场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生力军;累计培育合作社18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7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3个,入社3.4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17%,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1.3产业脱贫取得实质性进展 结合区域实际,规划布局6条产业发展线路图,重点发展畜牧、茶叶、魔芋、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答: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政策和措施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例如,___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投资,同时还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这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应该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等,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农村发展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包括:推进现代化,实现粮食安全;弘扬乡村文化,促进稳定和活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创新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业产业集群作为___经营形式,具有以下优势:有利于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装备的应用,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培育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植龙头企业,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与服务部门,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农业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包括:创新主体的多元化, 创新客体的公共物品属性,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创新环节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用户系统的特殊性。 4、国际农业技术创新呈现出的趋势包括:构建多元化的 创新主体和多渠道筹措机制,优化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尤其是农业科技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合作技术创新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与中介服务的作用,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的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未

农村发展概论

农村发展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的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贫困发生率:是指收入在某个临界水平(即贫困水平)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H=q/n(其中q为贫困人口总数;n为总人口数;H为贫困发生率)。 3、贫困缺口:是指把贫困的人扶起来达到贫困线所必不可少的额外收入,即贫困人口实际收入和贫困线的差距。 4、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总支出额的百分比。而恩格尔系数法是则是以人体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必须摄取的最低营养标准为基础,确定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比估算出最基本的实物支出,最后除以最低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得到最低贫困标准。 5、扶贫:表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为。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特定贫困人口采取的、具有专门政策含义的发展援助,不包括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措施以及收益群体主要不是贫困人口的其他区域性发展援助。 6、适度人口:是指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人口。包括个人福利、增加财富、就业、实力、健康长寿、文化知识、福利总和、寿命总和(即人口数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居民人数共9项目标。 7、人口素质低:主要是指人口生理素质差、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缺乏、人口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陈旧落后。 8、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通过它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目标向协调。 10、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11、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节约型社会”):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范本模板】

摘要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1].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对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该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迁西县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西河南寨村农业模式

目录 一、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 (1)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 二、当前制约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2)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 (二)龙头企业发展不力 (2) (三)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五)缺乏正规权威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 (2) (六)农民收入比较低,资金投放不足 (3) 三、发展西河南寨村农村经济的主要对策 (3)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 (3) (二)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背景 (3) (三)现代农业前景 (4) (四)西河南寨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4) 参考文献: (5)

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一、迁西县西河南寨村农业发展现状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西河南寨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取消了粮食准运证,粮食市场化经营平稳有序.二是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三是全面落实了粮食补贴政策.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实施办法,。 2、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近年来,西河南寨村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认真落实了二轮土地延包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上合理流转,以经营大户为龙头带动流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一是改革涉农服务模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县直涉农部门及各基层农技站所及其技术人员与农户或农业企业签订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等形式,调动农技人员服务农业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变农技人员的“被动应付式服务"为“主动热情服务”[2].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们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强化了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由县级下放到乡镇,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培训。四是逐步对从事经营性的基层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使其按市场经济规则独立运行。 2、农村工作“村为主”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将农村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组,强化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改革总的原则是对村级工作实行“县指导、乡领导、村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实施“村为主",进一步加强农业,稳定农村,推动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干部关系.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文本)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文本) 赵婷婷: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指导。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情况说明 《农村发展概论》课程是一村一管理类专业的新开课程,是一门选修课。欢迎大家选学。 课程概况 课程性质: 《农村发展概论》是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中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面向面向具有高中(含同等学力)及以上学历者开设。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设,学分为3学分,54学时。 本课程立足可持续发展和系统综合等发展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对农村发展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教授。 课程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起农村发展理论的知识框架,较为深入地了解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将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国际经验相衔接,以推进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在现实工作过程中,打下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前修课在进行《农村发展概论》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应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完成《农村政策法规》、《乡镇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前修课的学习,为学好《农村发展概论》打下基础。 2.学习层次要求 各章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是指应在熟记的基础上,对该知识点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一定程度运用;掌握是指对知识点熟记,并有所理解;了解是指对该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清楚知道。 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材,包括文字、录像、IP等教学媒体。在多种媒体教材中,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视频)教材、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1—

完整版)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第二版陶佩君主编)

完整版)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第二版陶 佩君主编) 参与式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应该是一个包容性的过程,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合作。这种理论强调社区参与、民主决策和可持续性发展。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参与和自我决定,因此它强调社区的自主性和自治性。 在人本发展理论中,人是所有对策的行为主体,资源、分工、制度和目标是人的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个模型中,资源、制度和分工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需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对后代构成危害。贫困与反贫困发展理论则探讨贫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提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参与式发展理论则强调社区参与和自主性,认为发展应该是一个包容性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和模型都探讨了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和解决方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参与式发展理论包含以下内涵和原则:1、参与决策和选择过程,促进权力再分配;2、作出承诺和贡献,创造发展动力;3、利用和控制资源,参与利益分享;4、尊重乡土知识,让农民参与创新过程;5、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立的意识。同时,该理论的原则包括建立合作关系、重视过程而非只注重结果、普遍提高人的能力而非只寄希望于“能人”和“带头人”、制度化保障和机构化推行。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实践框架包括以下范畴:理论范畴核心是赋权,制度范畴核心是施政,社会范畴核心是公平和公正,经济范畴核心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伦理范畴核心是人权,实践范畴核心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动员目标团体。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包括: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学科的结合与交叉、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以及构建衔接和交流平台。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步骤包括:发展问题诊断、双向评估、实地检验、参与式监测和评价、推广或改进。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9篇) 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篇一 【摘要】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正视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经济论文;意义 一、前言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实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农村经济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经济。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主要目标是实现人与社会、资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存,良性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的发展与繁荣。这一建设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下的经济,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发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重视发挥资源的

潜力,发照相的生态经济,形成合理的体制,实现生态健康,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其发展的新时期。对于农村经济,在实现腾飞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达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协调一致。因此,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经济的进步,意义重大。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行积极应对,在根本上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发展的保障 (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更新是基础和关键。要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思想上,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对于农业,要因地制宜,强化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加大宣传,转变其根本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更好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中,主要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两个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需要服务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根本上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在人类发展中,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避免对当下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又要避免对后代产生的威胁,要实现社会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文明发展的道路。 (三)加对城乡环保的统筹在新农村建设中国,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制定,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效结合,保证生态建设有法可依。

农村发展概论-电大

学号1613004450159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遵化市夏庄子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姓名张海龙 专业乡镇企业管理 入学时间 2016 年秋 教学点遵化电大 指导教师 2016年6 月23 日

目录 一、农村改革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1) (一)、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 (1)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1) 二、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2) (一)、智力因素 (2) (二)、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2) (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2) (四)、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2)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2) (一)、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3)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3)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 (3)

内容摘要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农技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我们把搞好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深化农村地改革,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规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把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跃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 关键词:现状开发与利用措施与前景

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

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农村城镇化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本文将探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从政府政策、土地制度、农民参与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政府政策的推动 1. 产业扶贫政策 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些政策包括提供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等支持措施,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2. 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的改善。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 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政府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这为农民增加了土地经营的灵活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 1. 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机制。通过将土地入市,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农村地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或农业企业,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通过确权登记,可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的流转效率,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农民参与的重要性 1. 农民参与决策 农民参与决策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积极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农民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 农民参与项目建设 农民参与项目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3. 农民参与农村治理 农民参与农村治理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该推动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 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五、总结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包括政府政策、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参与等方面。政府的政策推动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农民的参与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协调,才能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顺利发展,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农村发展概论陶佩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

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 一、引言 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城镇化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其机制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探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分析其对农村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人口流动、产业转移、城乡融合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调整城乡结构和促进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三、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机制 1.政策机制

政策机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政府需要出台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政策,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府还需要规范城市化进程,规划好城市建设,避免出现城市过度拥挤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引导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保障。 2.资金机制 资金机制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需要建立健全的信贷体系,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3.产业机制 产业机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需要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新型农民经济组织等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农村城镇化需要实现产业转移,让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 4.土地机制 土地机制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展望

农村发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答:农村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的富裕、农村社会的和谐。 2. 农村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答:农村发展的重点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 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答: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技进步、人力资源优化、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 4. 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环境污染等。 5. 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有什么关系? 答: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农村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则为农村提供市场、技术和资本支持。 二、填空题 1.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 _______。 答:农业发展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 _______。 答: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和高效化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_______。 答: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4.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是 _______。 答: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5. 农村发展的核心是 _______。 答:农民的发展 三、简答题 1. 农村发展的路径有哪些? 答:农村发展的路径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等。 2. 农村发展的前景如何? 答:农村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随着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的富裕将成为现实。 3. 农村发展中如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答: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可以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等方式来实现。 4. 农村发展中如何保护农村环境? 答:保护农村环境可以通过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倡农村生态农业等方式来实现。 5. 农村发展中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 答: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改善农村劳动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方式来实现。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农村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 2、社区:即它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3、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4、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5、社会发展: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6、经济增长论:它把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忽视发展的其他方面。 7、增长极限论: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这五种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 8、综合发展观:它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还强调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平衡发展理论: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 11、不平衡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 12、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3、贫困恶性循环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 14、大推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15、低水平陷阱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16、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17、中心一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18、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 19、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居民利用近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20、农村城市化:不仅指城市规模、数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和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社区扩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部分)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部分)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 简答题: 1.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A.基本特征: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B.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 对社会发展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近现代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市成为可能。 对农民: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有哪些不同?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市场,实现使小农经济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帮助农民解决单个农户难以

同大市场相抗衡的难题,对于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组建发展形式多样化。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一般是在养殖或种植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的牵头下由农民自愿加入组建的,以农产品作为经营内容,有政府主导型、农民自发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等多种类型。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民是合作组织的主体。农民自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互助合作,分散生产,统一经营,入退自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弥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生产在大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农民在合作组织的带领下,统一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农业合作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对外统一步调,统一经营,改变在销售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并且通过统一运作,降低了运输、储存成本,还可获得一部分流通和加工利润。 5、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民主决策。合作组织内部实行利益和风险共担机制,依据交易额分配,还可参与分红。内部设有社员大会,并由社员大会选出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 3.联系惠民社区发展现状,简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第一公共服务的功能。搞村上的公益事业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把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功能。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的社会氛围。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农村发展概论2

农村发展概论2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演化 一、发展问题的提出: 1、人类的前文明阶段:人类几十万至三百万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99%处于此阶段:无发展可言 2、农业生活方式时期:增长和发展没能成为这并不算短时期人们关注的主题 原因:①人们的思想被宗教、神权、经验主义所控制②鼓励发展把科学和技术隔离 开来 3、资本主义时期:发展和资本主义是同步出现的二、发展问题的演化 1、西方的 工业化 1)工业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 2)发展的特征:发展简单化,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 第三世界的国家开始致力于自己国家的发展 2) 实质是走“西化”“美国化”的 道路 3) 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4) 人们开始对工业化反思,进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等3、二十世纪70年代后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参与式发展理论,性别发展理论等的形成 三、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分类和特点 1、前发展阶段 (1)时间尺度,约一万年以前 (2)空间尺度: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3)哲学思考:低智状态 (4)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拜物主义(5)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 2、低发展 阶段 (1)时间尺度,农业革命以后(约一万年开始)(2)空间尺度:区域范围或国家 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是什么? (4)对自然的态度: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5)经济水平:初级水平(农业 为主) 3、高级发展阶段 (1)时间尺度:工业革命后(1750年左右)(2)空间尺度:国家或洲际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为什么?

(4)对自然的态度: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5)经济水平:高级水平(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 4、可持续发展阶段 (1)时间尺度:信息革命以后(最近50年)(2)空间尺度: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3)哲学思考:“追求”将要发生什么? (4)对自然的态度:天人互补协同(天人和谐) (5)经济水平:优化水平(知识、经济与第三产业为主) 第二节农村发展学内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发展概念的产生 生物学概念:生物个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二)不同学科对发展概念的注释 1、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发展,发展包括经济 增长,教育程度、分配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改善等 2、发展社会学: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有落后的 不发展状态向先进的发展状态的过度和转化 3、发展人类学:人的发展包括人自身 的发展,一 切以人为指标 4、发展哲学: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 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5、发展学:是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 人力、知识、技术、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农村发 展的基本内涵: 农村发展:指依据农村区域的资源潜力,确定综合发展目标并形成发展战略,充分利 用有效地方法和手段,引导农村人口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实现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三、农村发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涵(一)农村发展学的主要研究对 象广义的研究对象:从全球背景上探索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并阐 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农村经济、政治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乃至 未来发展的远景。狭义的研究对象:专门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国家 落后的原因、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和环境,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发展战略、 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二)农村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