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国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8—1919年受教育于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院,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人类学家F·博厄斯学习人类学。1923年获

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23—1930年任人类学讲师,1930—1936年任助理教授。1936—1948年任副教授、教授。1943—1945年,曾供职于战时情报部门,任海外情报局基本分析组主任。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1947年,还担任过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主要著作有:《文化模式》(1935)、《种族一科

学与政治》(1940)、《菊花与刀》(1946)等。本尼迪克特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发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对“文化模式”概念的理解

《文化模式》即Patterns of Culture 的中文翻译。对于“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本书的

译者王炜评说道:“文化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在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那里,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不同。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把文化中的那些稳定的关系和结构看成一种模式。而在本尼迪克特那里,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诸文化模式之间的差距之大,甚至可能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价值观。但一模式中的行为方式总有其合理的存在。这样一些模式,区别着不同的文化,同时也塑造着各自所辖的那些个体。

衣俊卿教授在《文化哲学十五讲》说:“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或样法。”一方面,文化的点、面、体必然沉落或者呈现在人们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式样)巾,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又不是漂浮无根的,它是受到类型文化中的“核”亦即核心思想(当然包括衣教授所说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的内在引领与制约的。当这种由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内在制导的生活方式一旦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被广泛认同,被不断“复制”,那么这种文化就成为一种相沿成习的模式。

我的观点是:文化模式是一群体所选择、认可并不断强化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内容简介

《文化模式》是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本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自该书1935年发表至今,已有十四种文字的译本面世,可见其影响之广。

《文化模式》一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谈了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概念。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谈的是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前所述,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部落,或部族,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迥然相异。而这样一些差别,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那种必然差别,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明智的人应对诸文化的千差万别持一种极大的宽容;第三章作者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方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后,又是如何整合成为一种模式的。本尼迪克特继博厄斯之后,特别提出要把不同行为领域中的习俗联系起来看,反对分离的个别研究。在她看来,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对于个体行为来说,塑造着不

同的行为类型;第四、五、六这三章里,本尼迪克特以三种不同的文化为例,分析了不同模式在各个行为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为类型。作者在书中也提到选择三个原始文明加以较为详细的描述,是因为全面的概览世界,永不可能弄清种种动机、意图与文化行为中的分别项目——如生、死、性成熟、婚姻——的关系。我们必须做点儿不那么野心勃勃的工作,即多方面地去理解少数几种文化;第七章作者分析了社会在文化整合中所起的作用,社会的本质是通过评价而使个体的行为趋于同化,协调各种冲突因素,从而整合出文化完形。而个体在这完形中总是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天生适应,不适应却努力去适应,天生对立;作者在第八章里提出,应对那些不适应的个体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这样,一种文化才能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保持其生命力。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

本尼迪克特认为,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 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人们在看世界时, 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影响。“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天起, 他所面临的那些文化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 到了能言语的时侯, 他已成了他所属的那种文化的产物了。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 群体的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 群体的信仰

便成了他的信仰, 群体的戒律便成了他的戒律。每个出生于他那个群体的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那些习俗, 而出生和生活在地球另一些地方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受到这些习俗的丝毫影响。本尼迪克特的这一观点说明, 人的本质是由文化, 即由习俗塑造的, 而不是遗传的。人是社会的人, 是在一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社会性动物, 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异性是由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的。她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一观点。一是人们在远离人世的森林里发现的“野孩”(如“狼孩”、“熊孩”) , 这些“野孩”没有思维的任何迹象, 表现的完全是兽性的特征。尽管人们对野孩恢复人性进行了异常艰巨的努力, 但也无济于事, 这是因为在他大脑形成的关键时期, 即最容易接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 离开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中断了社会化过程。“他们(指野孩一引者注) 所缺少的就是与他们的同类之间的交往联系, 正是通过这种交往, 人的机能才能得到激励, 得以成形。”二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一个东方民族的孩子为某个西方家庭所收养而学会了英语, 他对自己养父母的态度也正是那些和他一起玩耍的孩子们的态度, 他掌握了一套领养他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特质, 而他那生身父母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对他不起任何作用。这就说明, 离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们的交往关系, 难以揭示人的本质。即本尼迪克特所说的:生理上所遗传下来的行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文化上的传统的接力过程却起着极大的最作用。本尼迪克特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有说服力的。

五.文化差异与文化相对性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如同在语言中一样,选择是头等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每一种语言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并遵循这种选择,“在文化中情况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想象有那么一条巨大的弓形弧,在这条弧中罗列着许多由人的生命周期、环境或是由人的各种不同的活动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有用的事物。假如一种文化不加选择地利用这条弧中的一切事物,那么,这种文化……显然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在这里,本尼迪克特把人类能力的范围比作一个巨大的圆弧,将人类的行为尽可能地置于该圆弧之内,特定的文化模式,就是利用该圆弧有限的一部分。一种文化之所以能保持自身的同一性而存在,正是因为它选择了这条弧中的一部分内容。文化差异就是由选择的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行为选择形成了诸文化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是由于各种文化特质错综复杂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缘故……在各个不同的地区,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结合,文化特质的性质也全然不同”。本尼迪克特为了说明所考察的民族在文化以及民族性格方面的差异,她借用

了哲学家尼采在研究古希腊悲剧时所采用的两种具有不同精神特征的文化概念,即“狄俄尼索斯型”文化和“阿波罗型”文化。尼采探讨了“两种直接对立的实现生存价值的方式”。所谓“狄俄尼索斯型”文化,其特征是充满热情,过度,不稳定性,爱好幻想,富有竞争心,“在个人体验中或仪式上,酒神型的人的愿望是要竭力使自身达到狂热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超越。而“阿波罗型”文化的人,他不相信这些,也很少有诸如此类体验的念头,他只知道一种法则,那就是适度、理性。他总持一种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循规蹈矩,墨守陈规。生活在美洲西南部的普韦布洛人就是属这种类型的人。而西北岸的各部落,则属于“狄俄尼索斯型”文化的人。“西北各部落中所体现的狄奥尼斯型倾向,无论是在他们的入社礼仪式和礼仪舞蹈方面,还是在他们的经济生活、战争和哀悼死者方面,都是十分激烈的。”与上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不同,生活于多布岛上的多布人,则属于“妄想型”。他们无法无天而又阴险奸诈,彼此之间相互倾轧,惯于与人为敌。

本尼迪克特以三种不同人的文化为例,分析了不同文化模式在各个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塑造的不同行为类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尼迪克特对几个印第安部落的文化习俗的划分借用尼采的“酒神型”和“日神型”,以此来说明各个部落不同的文化差异,本尼迪克特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要将人类的各种文化模式机械划归为“日神型”、“酒神型”以及“妄想型”,本尼迪克特将这三种不同人的文化类型作为事例来解读,通过对印第安人的部落中不同文化模式在各个行为领域里的有差别的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他们的因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文化类型的影响下人们也体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本尼迪克特所说的文化独特性就表现在这方面。她认为,这三种文化中每一种都有着各自确定的目标,有着不同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们之所以存在着差异,不只是因为其中的一种文化具有某种特质而另一种文化则不具有这种特质,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三种文化完全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它们追求不同的目标,因而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

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本尼迪克特主张文化相对主义。她认为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绝不因其他文化的好恶而有取舍,她主张按照每一文化的原样,它的来胧去脉来研究各种文化现象本身。模式是文化现象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研究者先入为主的判断,用来统摄材料的工具。各个文化之间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是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人们评判文化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立场来评价其他文化的好与坏,反而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研究文化现象时更应当依据文化的本来面貌来研究,这样对其他文化会才是公平,得出的结论才能够立住脚。

六.文化整体观

文化的整体观是其理论的显著特征。以往的人类学、文化学著作偏重于文化特质的分析, 忽视了把文化作为整体来探讨。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论的特征在于把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分析, “对文化的整体性研究远比对文化的各个部分的连续分析来得重要。”

本尼迪克特认为,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多少具有一致性, 每一种文化内部又都有其特殊的目标, 而这种目标是其它民族和社会所没有的。所以, 不同的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但是, 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排斥文化的相容性。这一观点又是与她的文化整体观密切联系的。

现代科学在许多领域都表明, 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总和, 而是一种由部分之间的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实体。与此相似, 本尼迪克特认为各种文化也多于其各个特质的总和,文化的整体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总和,而是生活中各种习俗通过各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的独特而互相紧密联系的实体。每一种文化既不是各部分简单而整齐地排列组合,也不是杂乱无章,散漫各处的碎片化仪式。她认为文化的整合重点在于从“完形”把握一个文化的整体,而同时又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她看来, 整合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不经过选择,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被人理解。只有依据一定的文化目的, 经过选择,吸取, 改造那些为这

个文化目的所用的文化特质, 舍弃那些不可用的特质, 才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整体。

我们知道, 尽管各种文化之间有着差异性, 甚至因价值取向不同在接触过程中会发生冲突, 但是, 由于文化本身有价值, 特别是当一种文化的价值为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那么, 它的这种价值就会被别的文化吸取。文化不仅具有排它性, 而且具有融合性, 文化不仅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但它更具有世界性。不管何种文化, 它作为民族或其它人类共同体验的结晶, 都含有特殊的价值。当这些文化相遇或杂居的时候, 它们彼此吸收、融化, 也就成自然的事情了。所谓文化整合, 就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整合的结果, 是一种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七.总结

综观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书,在西方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其它国家学者广泛关注与讨论。一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即有关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二是作者在这里表现出的对人的关怀和理解。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 注重实地考察。本尼迪克特采用归纳的、实证的方法, 对美洲中部诸民族的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为比较文化研究树立了典范。偶尔要走出书斋、注重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其次, 注重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 在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中把握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只有在这些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中, 才能把握各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个性。本尼迪克特的这一观点, 给我们重要启示: 由于各种文化模式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历史个性, 所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必须相互尊重文化差异,一切社会的改革必须考虑民族文化的需要。

最后,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提醒我们:种族没有优劣之分,要用非中心主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多样的文明形态。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5月第1版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分类号单位代码 密级学号 20110113046

引 言 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 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① 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②《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本文加引号的原文引注,除非特别标注,均引自本书不同篇幅,不再一一标注。 ②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理解大众文化 就像题目所说的“理解”,所以这个章节首先为我们阐述了大众文化的含义。在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叫做“大众快乐”。我们都知道,大众文化的塑造主要是为了给受众带来快乐,从文化上,从精神上,从感官上释放感情,因而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凡是的成长过程都必须被社会化,因而大众文化的形成,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必经过程。 文中提出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词汇“文化工业”,乍看这个词汇,我的脑海里会浮现诸如电影、唱片、电视等等这一类的媒体行业,我认为他们即是“文化工业”。但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更为细致的角度来看,作者称这是“文化文本”。举例说明:“一个牛仔裤、一件家具或者是一张流行唱片”这都可以被称作文化文本,但它有别于我们的认识的是“在每个品牌背后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以追逐这种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再直接一点,也就是说比如女人们都喜欢Chanel的香水,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就被叫做大众文化,也就是大众文本的一种表现形态。 第一章节起到一个总领的作用,为后面的内容一一埋下了伏笔,也就是开启后面几个章节的重要开篇! 第二章购买的快乐 消费是大众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关键点。因而在这个章节中,作者的主题为“消费主义”,而这种意识的主旨是“我消费,故我在”。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举出了多个例子为我们证明了“消费主义是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无论是“消费的妇女”、|商品与妇女“还是再”炫耀的消费”都是在阐述消费不仅仅只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行为,也是商家为了构成父权制资本主义基础的深层次架构。而“阶级差异化”更是商品时代降临的必然产物! 第三章海滩解读 作者的思想是跨为禁锢的,在这里,他奇妙的把了“海滩”加入了大众文化的一员。海滩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充斥着美丽邂逅的地方。在这里,行走着各色各样的人,就是这这样一个环境中,更加适合孕育大众文化的成长。 也许你会好奇,海滩以大众文化有什么关联么?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海滩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一个异类,他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有着两者的特征。”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海洋才是人类的生命起源,孕育着繁衍以成长,但其实,追溯都人本身的意识形态,其实是没有这样的认知的。在我们的潜意识文化里,海洋是神秘、野蛮、原始的象征,而陆地则是文明、文化的代表。而海滩则像一枚调味剂,中和了这可怕的界线。 作者的思维十分有趣,他说“宠物狗和坦胸者是被排除在传统文化之外的,因为狗是危险的,因为他们不仅会吸引鲨鱼,而且会引起疾病;乳房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对传统的道德构成了威胁。”所以说文化是有所包容有多摒弃的,在海滩,人们能够尽情的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 第四章电子游戏的快乐 在大部分的家庭,电子游戏一定是主要被禁忌的对象,因为在统治者的意识里,电子游戏是起到反社会的效果。“对游戏中心的反对就是承认他们受到社会控制。”电子游戏所吸引人的正是一种面对结局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吸引力。此外,电子游戏的使用场所也是让其成为大众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用场所如何形成文化,在于他所能让人控制的自由范畴是多少。 “当社会控制消失时,身体就认同了快乐”,游戏game over,但却从未因为花了大把的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深邃的叹息 本书由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市仙霞路335号)1992年出版,作者是余秋雨。该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本书是作者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游记。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着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翻开《道士塔》,眼睛就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有一股莫名的酸涩。这是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满目疮痍的历史的感叹,对民族文化起源的追溯。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一)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什么?正如科学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等问题一样,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就是说不清楚,不仅是我们这种学了十几年数学的新手说不上来,就连那学了几十年的老学者也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数学的高深可见一斑。 ①有人说,从工作领域来看,数学是技术,数学是逻辑,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文化;有人说,从数学的对象来看,数学研究计算,数学研究数和量,数学研究模型,数学研究无穷;还有人说,从社会价值看,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框架,数学是符号游戏…… 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没有一个观点可以充分说明现代数学研究的全部特点。②数学源自于古希腊,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③按照大卫·希尔伯特的观点:1.数学是研究抽象形式与关系的领域;2.数学对象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该来自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然而,从一开始,抽象及推广两种有效的方法就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是由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3.数学同时是“在”(being)的科学也是“为”(doing)的科学;4.数学的不朽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数学本身的特质是唯一的,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二)数学之美 “数学,如果正确的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罗素说。数学—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的学问,它是智慧的积累、知识的升华、技巧的创新,其中也自然不乏美。因为数学正是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发展的。诚然,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晶。

理解大众文化完结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张景舒学号:2013201270摘要 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 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劳动人事学院 课程:传播理论基础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一、我的一些了解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 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5篇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

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00字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

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 【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1 【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 【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 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今天你娱乐了吗?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在《理解大众文化》这门课程中我们知道所谓的大众文化即人们广泛喜爱的一类文化。包括文化产品、文化现象、文化行为等,涵盖了广播影视、报刊书籍、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商业化的推进,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娱乐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又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它们呢? 首先,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媒介即隐喻。正如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古人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华露浓”。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娱乐至死》一书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在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欧洲,印刷机的广泛使用大大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十七世纪,当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时,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书籍和印刷技术。美洲的第一台印刷机诞生在1638年的哈佛大学,欧洲殖民者通过控制书籍,报纸等传播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以便于帝国的统治。在美国独立之前,印刷术已经传播到了美国的各个地区,印刷品也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 在这学期我也选了《<论美国的民主>与美国的政治文化》这门通识课,这是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游历刚刚经历了自由市场革命、西部扩展、以及杰克逊民主的快速发展的美国后写下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一部作品。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到了一个事实:“在美国,各党派之间不是通过写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散发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迅速传播,而后消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印刷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性。 出版于1704年的《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第一份连续发行的美洲报纸。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涉足报纸,此后各类报纸层出不穷。他们甚至提出报纸是知识的源泉,是现代人每一次对话的灵感来源。因此谁控制了报纸谁也就控制了人们信息的来源。与报纸同时兴起的就是演讲和演讲厅的普及。在美国的15个州中有3000多个演讲厅,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演讲厅,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劳作了一天后都不约而同选择进入演讲厅听讲座,领略先进的思想文化。那时的演讲者和听众都习惯于充满书卷气的演讲,在那种喧闹的社交场所,除了语言,演讲者无所奉献,听众也无所期盼。而所有的这些都推动了纸质文化的传播。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那时没有电影可看,没有广播可听,没有图片展可参观,也没有唱片可放。那时更没有电视,公众事务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的。可以说印刷术控制了当时人们所有的话语权。 当然波兹曼花这么多笔触写印刷术的重要性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梳理一下美国的印刷文化史。如果我们将其和八十年代的美国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书面文字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在18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典型的比如牧师和律师行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 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 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guānchǎng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

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 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荐书单中,我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此书是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概论书籍。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本书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公共课的教材,所以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而简明,易于入门。 本书开篇是绪论,首先就全书的核心概念、涉及范围、基本宗旨等问题预作说明。“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本书定义了文化的本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共四个层次。本书主要围绕第四层次即心态文化层而展开论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演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有可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本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展开讨论的。并在结尾两章论述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发展问题。 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共19章。全书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依附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发展历程、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语言文字和典籍、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中国文化的总体特点(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展望(向近代文化的转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线索展开,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在职研究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在职研究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在职研究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觉悟上我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尽管自己还没有计入党组织,但是自己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我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英语学习方面,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在撰写论文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同时自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同时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在平时生活中,我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在担任支委期间,热情为同学们服务。 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我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以上为我的个人鉴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

文化苦旅 读书报告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余秋雨 匆地读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书中纵横捭阖指点千年文化,激扬的气魄与感伤同在,让我时喜时悲,感慨万千。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看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能体现“悲剧精神”,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讲化为废墟。废墟是一种常态,废墟中走出的人才值得关注。虽“败”犹荣。我实在读完余老的《废墟》后,想到这个词的。欢乐固然悲壮,但那毕竟转瞬即逝,只有那一份悲壮,才可以刻骨铭心,成为永恒。于是,在完美与残缺面前,我依然选择了残缺——就如同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与莫高窟的沉寂优雅。因为它们昭示着那些朝代的兴盛与衰落…… 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文化: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俄…… 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 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

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读《香烟、高跟鞋及其他有趣的东西:文化符号学导论——译著》有感 作者:1-黄磊 2-王嘉诚 34-张丹 56-李鹏 7-周艾妮 1符号的范围 文中提到,符号学帮助我们能够过滤每天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大量符号,也帮助我们有幸避免成为某些特定场合中的被动一方。通过理解符号,形势发生改变,我们成为了主动控制局势的一方。 就如同提到的香烟和高跟鞋,香烟与高跟鞋就是符号的一种。 香烟和性,爱挂钩。同样抽烟的两个人,谢里尔的吸烟姿势。她夹烟的方式非常动人,用食指和中指温柔地爱抚它,然后再缓慢、小心翼翼地放入嘴中,这样的动作在潜意识中毋庸置疑是带有目的性的,她的动作传达出多情、性感和色欲。特德的动作则与她不同,“毫不犹豫地掐灭了烟头”,这其中带来的信息是强壮、坚定和控制欲。两人透露的信息是相对的,这与性别有关,与当时的想法也脱不了干系,香烟在这个时候也变得不仅仅是香烟,在前几个世纪,女人抽的是雪茄和烟斗,而不是香烟,香烟一度被认为是只有男人才可以干的事情,烟现在给女性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女性能不动声色地从父权文化中独立出来,而谢里尔和特德吸烟姿势的不同,应该是要将同样吸烟的两个人性别区分开来。 高跟鞋也差不多,代表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精致或时髦、当然还有诱人。谢里尔身上带着高跟鞋的符号,那么她将这种性信号更加强烈的传送给了特德,占据了上风。 因此,符号的学问很深,生活中不同的物品,和举手投足代表了不同的符号,好好地掌握他们,将会受益匪浅。 人类怎样再现世界整个可见的宇宙,不过是形象和符号的金库而已,而这些形象和符号应由(诗人的)幻想力来给予相应的位置和价值。它们是(诗人的)幻想力应该领会并加以改造的。 ——波德莱尔(1827—1867)就像文中说的,人们常常会说“生命有意义吗?”,“对于你来说,爱情意味着什么?”意义本身这个次就无法定义,就将其定义为公理。意义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无法相互脱离,意义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或适应特殊的语境。意义也有不同的类型分为两个原因:“本义(denotative)”和“转义(connative)”,第一层面的“意指”或关注对象进行编码,如同房子对于一般人,就像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平顶的多层的居民楼,也有可能是乡下的带有传统风味的瓦片顶楼,但对于苏丹的多贡人或赞比亚的牧人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球形或圆锥形的建筑。 比如美国总统的含义这一例子,不同的人对美国总统的看法都不一样,跟据他们个人的见解,与人生经验,可分为现代——传统,年轻——年长,迷人——刻板,之间做出选择,这表示他们对总统的幻想是不同的。希比亚克认符号的类型分六种“症状(symptom)”、“信号(signal)”、“指示(index)”、“图标(icon)”、“象征(symbol)”以及“名称(name)”。 比如其中的症状,症状是有形的符号,用于表示外在的情形或环境。正如我们在上一章看到的那样,对它们的理解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认为面部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一些青少年和成年的年轻人深受其害病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压力等)。它的症状是脸、背、胸部长一些疙瘩(疔疮)。但别的文化不把疙瘩视作病症,据考证,世界许多语言中都没有“痤疮”的同义词。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定义出现,人们会不停的适应他们新一代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及其他人常常修改符号系统及其意义,这样的话世界就得以不停缓慢的更新。

理解大众文化

对电视剧泛娱乐化现象的批评报告 电视的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基础而存在的,内容又决定了其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式。对于当今电视媒体节目娱乐化的趋向,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泛娱乐、迎合大众口味的非理性化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 电视娱乐化是以电视剧《渴望》为开端的。发展到今天,娱乐元素在电视节目中广泛渗透,电视的娱乐功能已经被无限扩大。各种参差不齐的穿越剧、抗日剧、家庭剧、偶像剧批量生产面向市场,泛娱乐化已有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俨然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 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以“收视率是上帝之手”媒体市场化的驱动使广大电视剧目制作人只凭逗乐主题抓人眼球;单一的盈利模式所催化的质量、品位和格调的“群氓”性质;受众的海量需求对故作深沉的守旧文化心态和空泛许诺的文化思想的批判冲击和否定。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文化所形成的元媒体,调动各种魅力化手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占据受众以达到电视“多义性”与“大众性”的符号意义。 在传统媒介时代,印刷控制思想,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上,“受众本应有自己对大众文化和产品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价值性受到了工具理性的挑战,受众的真实需求和虚假幻求越来越模糊”。“电视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大限度地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

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在当代社会之市民社会,市民的需求就是大众的,新媒介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是泛娱乐化最为深刻的实践载体。 娱乐活动区别于审美活动,其自发性与商业性更为明显。电视节目娱乐化使“人们最终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单纯重视奢华的物质展示、爱情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劳而获的生活幻想,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靠极致情节和离奇故事来吸引眼球的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构成的极大威胁,实则是现实意义的空洞化。完全淡化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主旋律的作用,削弱现代观众对人文情怀和艺术的体悟与表述意识。 电视产品是一个消费品,不可摆脱的就是其消费属性,必定带 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 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 当下中国的电视剧缺少的不是对故事情节本身的演绎,它超越的是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涵浓浓的人情味却遗憾地不及有力整合民族精神、对唯美与浪漫感情追求的精神品质。

关于《文化苦旅》读书心得精选三篇

关于《文化苦旅》读书心得精选三篇 文化苦旅就是一部大的文化图书,它从各个方面让我体味文化这个高深晦涩的词语,喜欢余秋雨他的平实朴实的话语,伟大的文字工作者让我有幸了解中国文化的小皮毛,文化的探索是一个艰苦而又充满成就感的过程。 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就很喜欢余秋雨这个性情特别的作家,他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在放下书本后久久的陈思,个人感觉他的文章有一种文化的深沉感,关于《文化苦旅》这本书也不例外的让我深有感触。现在的国人缺少的就是一种关于民族的归属感,我们需要在对文化的探究当中感受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就像余秋雨先生在书当中指出来的,我们要保护好传统的珍贵的中华文化,对于古书的保护的研究要加紧了,对于那些自认为可又有可无的历史认知要加紧的普及真相。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发扬研究不是一个人一个小群体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凝聚力量团结一心去为之奋斗不息,只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上面站起来了团结起来了才是真的强大了。 余秋雨先生是明智的学者啊,知道对于文化的研究保护或者是弘扬是一件很困难艰苦的正途,我们了解到了这个现状是不是应该要

做点什么,必须要担当起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让我们从了解中华文化开始为了宣扬它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guo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