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论文——日本

世界近代史论文——日本
世界近代史论文——日本

浅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

摘要: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始于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终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又称“伏见城”)为名。

关键词: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最早记载日本的当属《汉书·地理志》,其中记有一句著名的话,即:“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较为系统地记述日本情况的则是公元289年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部记述日本的传,此后中国官方正史中均对日本立传记述。但直到《旧唐书》之前,均称日本为倭、倭国、倭人。《旧唐书》首次出现日本称谓时,亦是倭国、日本两称并用的。《旧唐书·日本传》记述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就小国,并倭国之地。”《新唐书·日本传》则更明确的记载道:“日本,古倭奴也。”“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是对日本国名最早的记述。每一个国家都经历过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日本当然也不例外。14世纪,日本室町幕府的建立即伴随着南北朝的分裂,此后幕府内部、幕府与大名之间又冲突不断,因此,尽管幕府在15世纪上半期已成功地将原来朝廷拥有的权能逐渐吸收于将军的权能之内,但是室町幕府始终未能达到镰仓幕府那样的集权程度,也始终未能平息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1467年,因将军职位之争发生幕府分裂,大名也因之分成两派,双方刀兵相向。史称“应仁之乱”。

此后,室町幕府丧失了统治能力,而守护大名的由于不直接参与领地的管理,也失去了实际权力。代之而起的是当地有实权的统治者。农民起义又此起彼伏。家臣、农民在起义的风潮中也反抗守护大名,出现了著名的“下克上”。权威进一步衰落,各地有实力的武士。日本进入近百年纷争混战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幕府权威衰落,各地有实力的武士、领主趁乱世之危,佣兵割据,自立为王。这些“战国大名”与之前由幕府任命、领地分散的守护大名不同,他们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将自己控制的地域称作“分国”,实行独裁的专制统治,彼此间则为扩充势力和争夺地盘而频启战端。

16世纪后半期,日本从长期纷乱割据的南北朝、战国时代开始走向封建统一国家的局面。由于大名们各自谋求领国的富强,开发农田水利,把工商业集中在自己的城下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加紧对战国诸大名的征服,镇压农民起义,逐步实现了全日本的统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因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城堡而得名。安土在今滋贺县,1576年织田信长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见区,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在此掌权约20年,因这里多桃树,故有桃山之称。

一、织田信长

战国时代,各大名领地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人。农民经济力量日益增强,但封建割据、分裂混战不仅破坏农业生产,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由于各国间关卡林立,货币和量制不统一,阻塞了商品流通。因此农民、商人都反对割据,渴望统一。封建主们面对农民起义,也企图集中力量,排除异己,建立全国性的中

央政权。16世纪中叶,抱有这种野心和实力的战国大名,关东有北条氏,中部地方有上杉、武田、朝仓诸氏,中国(山阴、山阳两道)地方有毛利氏,四国有长曾我部等,但实际上掌握实际主动权的是一个较小的大名——尾张(爱知县)的织田信长。尾张地处农业先进的浓尾平原(名古屋地区),旧势力弱,小自耕农阶层发达。织田信长一面充实经济实力,一面加强政治军事力量,推行“兵农分离”政策,将领国内名主、家臣编入自己的家臣团,组成一支以使用长枪为主,配备步枪队的常备兵。他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永禄3年(1560年)在尾张的桶狭间(今爱知县丰明市西南)织田信长率军以奇袭击溃10兵力的劲敌守护大名今川义元。“桶狭间会战”之后,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信长则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奠定了其日后掌握日本中央政权的基础。

为巩固后方,信长将今川的领地让给三河国(爱知县南部)的大名松平家康(德川家康),然后消灭阻碍他占领京都的美浓(岐阜县)领主斋藤龙兴,筑岐阜城,成为织田信长的军镇。永禄11年(1568年)失去权力的室町幕府和天皇都要求信长攻入京都,恢复朝廷和幕府的地位,信长便借拥立足利义昭作幕府将军的名义,率部入京,掌握了政权。

到永禄12年(1569年),农业发达的近畿地方和琾、京都、奈良等富庶城市都已在他手中。1573年,他迫使不满于傀儡地位而企图和一些大名联合反对织田信长的足利义昭投降,罢黜其将军军职,室町幕府就此灭亡。

而就在全国统一指日可待之时,1582年6月2日,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遭部下明智光秀的袭击,被迫剖腹自杀!

二、丰臣秀吉

在织田信长死后,统一大业为部将羽柴秀吉所继承。《明史·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故有王,其下称关白者最尊,时以山城州渠信长为之。偶出猎,遇一人卧树下,惊起冲突,执而诘之。自言为平秀吉,萨摩州人之奴,雄健跷捷,有口辩。信长悦之,令牧马,名曰木下人。后渐用事,为信长画策,夺并二十余州,遂为摄津镇守大将。有参谋阿奇支者,得罪信长,命秀吉统兵讨之。俄信长为其下明智所杀,秀吉方攻灭阿奇支,闻变,与部将行长等乘胜还兵诛之,威名益振。寻废信长三子,僣称关白,尽有其众,时为万历十四年。”讲述的正是羽柴秀吉。

本能寺之变时,秀吉正在外作战,闻讯后迅速回师京都。在织田信长死后11天,秀吉在山崎打败明智光秀,光秀在败走近江途中遭农民袭击自杀。1583年起,秀吉逐次翦除异己,首先发动近江贱岳之战,消灭之前同为织田信长家臣的柴田胜家。并从这一年兴建大阪城。强制各大名离开领地,将大阪作为自己称霸全国的根据地。1584年迫使雄踞关东的德川家康臣服,同年进军四国,迫令战国大名长宗我部元亲以拳精投降。天正13年(1585年),秀吉征服了最后一个守旧势力堡垒和歌山县的高野山(佛教真言宗的根据地)和纪伊的根来寺。同年迫使朝廷授之以关白之职。1586年任太政大臣,更受天皇赐姓为“丰臣”。

天正18年(1590年),丰臣秀吉出征关东,讨伐北条氏一族,包围小田原城,迫北条氏自杀,并使东北的伊达政宗臣服,然后北进,平定奥羽地区。至此,基本完成全国统一。元禄2年(1593年),他又使战国时代统治虾夷地区(北海道)南部的松前氏归顺,北海道南部地区遂正式划归日本版图。

三、评价

信长的统一是日本结束长期动乱走向近两个半世纪的和平发展的转折,是一次深刻影响日本历史的运动。《信长公记》今译本的译者曾把信长的统一看成是明治以前两次全国性社会大变革之一,认为信长是集清盛、义仲、义经、赖朝以至北条的事业功绩于一身的“有破有立的大人物”。突出表现了信长在日本历史由“中世”到“近世”的过渡中的开创作用。但织田信长也有其残酷的一面,在统一过程中,镇压一向宗农民起义。1571至1574年他先后镇压了伊势长岛和越前的起义,屠杀几万人!

在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基本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这一时期,秀吉不满足于对日本人民的统治,进而想要迫使朝鲜、菲律宾、台湾琉球前来朝贡,梦想统治中国大陆和朝鲜。这也是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

丰臣秀吉侵略中国和朝鲜的野心早已有之。天正18年(1590年)冬,他致书朝鲜国王,公然宣称他要“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400余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威逼朝鲜臣服,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当时的朝鲜作为中国的附属国,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地被朝鲜拒绝。于是,1592、1597年,他两度派兵出征朝鲜。但在明朝的支援下,日军遭受了“平壤之役”的失败,日本国内的反战呼声日益高涨,同时日本军队反战厌战情绪弥漫,导致军队中不少官兵和民伕逃亡和哗变。而在丰臣秀吉派兵发起第二次进攻的第二年秋天,丰臣秀吉就病死了,日军开始撤退。日本入侵朝鲜的计划彻底失败!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是武士出身,因此当权期间都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其措施包括:建立常备军,配备步枪、大炮等先进武器,以确保战争的胜利和巩固统治;建筑城池,形成统治中心,令臣服的大名集中居住,以便加强控制;“挟天子以令诸侯”,迫使天皇赐姓、授职,藉以跻身贵族行列并确立“大名之首”的地位;加强中央政府官僚机构,设五“奉行”分管政务,又任命实力雄厚的大名为五“大老”,作为政策顾问;统一度量衡并重新丈量土地,在此基础上整顿土地所有权,削弱豪强的经济实力,形成小自耕农所有制的村落制度;发展工商业,统一发行货币;颁布《刀狩令》,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防止农民起义,等等。信长和秀吉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摧毁了庄园制度,这对尔后日本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很大作用。作为历史人物,他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凶手,但同时又不失为封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世界现代史论文

世界现当代史论文 题目:日本的参谋们 班级:08历史1班 学号:2008020608 姓名:许强

日本的参谋们 摘要:日本人喜欢把那些飞扬跋扈,欺上瞒下,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的人称为“大本营参谋”。今天日本的不少战争幸存者谈起那场战争,就会咬牙切齿地骂“大本营参谋”。在日本,就是极右派,也不敢公开说“大本营参谋”的好话。那么,这“大本营参谋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怎没会有这样一群人出现?这群人又干了些什么?确实令人惊奇。 关键字:日本参谋山县有朋陆军士官学校 60多年前日本全民投入侵华战争,也许我们今天还会认为所有日本国民都还像60多年前那样好战,希望吞灭中国。其实不然,当时的日本民众只是受到一群特殊群体的蛊惑,他们利用了国民们对经济危机的不满情绪,向他们做了负面的宣传。直至战争结束,民众才醒悟过来,大骂这一特殊群体。 那么这一群体究竟是什么人呢?是政府的这一群人吗?不是,他们是一群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不管其他厉害关系的人,同时也是一群先天不足、充满政治短视和社会无知的落后于时代的自大狂。 先来看看这么一些人:荒木贞夫、木户幸一、铃木贞一、平沼骐一郎、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东乡茂德、广田弘毅、梅津美治郎、小矶国昭、东条英机、新野直树、大川周明、佐藤贤了、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大岛浩、重光葵、永野修升、松冈洋右、冈敬纯、岛田繁太郎、桥本欣五郎、南次郎、贺屋兴宣、白鸟敏夫、烟俊六、武藤章。这是些什么人?这些可都是二战时日本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东京审判时被正式起诉的28名甲级战犯。那么划的横线是什么意思?很简单,这些划横线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过参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甲级战犯中大多数都是当过参谋的人,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群在大本营呆过的人。还有好多乙级、丙级战犯同样都是出生于这个大本营。正是这群大本营的参谋们将整个日本帝国逐渐拖入战争的深渊,直至崩塌。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些参谋们这么大的能耐,能比将军还牛,比政府还牛?这还得回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寻找原因。 一、日本参谋们的由来 日本近代陆军(即所谓的“大日本帝国陆军”)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明治维新后的1871年,从萨摩、长洲、土佐这三个藩献给天皇的6300名“御亲兵”开始的。这些“御亲兵”当时是忙得昏天黑地,干嘛?忙于镇压各地藩主士族的反叛。到了1877年,一场被称为“西南战争”的大规模反叛发生了。被内讧下台的明治维新的最大功臣,陆军大将、前近卫都督的西乡隆盛带着几万人向北进军,叫囔着要去东京和政府谈谈。 这样一来,明治政府可慌了,赶紧派了个文官叫炽仁亲王的做征讨总督,又找了两个武将陆军中将山县有朋,海军中将川村纯义帮忙做参军,带兵前去镇压,打了七个多月,叛乱总算是镇压下去了。明治政府军的实力当时可是大大超过叛军的,可这仗怎么打了七个月?于是开会总结,开了好久,总算是得出结论了:文官掌握了统帅权。文官不是武将,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汇报,把个战机给延误了。还有一条就是参谋的水平太差,一个好招儿想不出,还尽出些臭招儿。 这边总结会还没开完呢,那边又出事了。什么事?西南战争打完了,得论

【高中】中国近代史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第1课 中国近代史综述 一些宏观理论与概念 一、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1、“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2、“现代化范式”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二、革命史范式的时间线索 三、革命史范式的主要问题 1、社会性质: 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3、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任务 社会矛盾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 阶级(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反封建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反侵略反封建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历史主题: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也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四、基本线索 1、屈辱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五、晚清民国纪年 1、晚清年号:乾隆 1736——1796 嘉庆1797——1820 ?道光 1821——1850 咸丰 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 1875——1908 ?宣统1909——1911 2、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军阀政府(1913-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 ?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 ?例如:民国8年就是8+1911=1919年,五四运动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论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摘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原因; 特征; 对比 一、美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幅员辽阔,天然资源丰富,煤、铁等矿藏和石油、黄金的蕴藏量都相当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3)、欧亚两洲的移民源源而来,不仅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其中许多熟练工人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4)、美国内战结束了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经济发展的情况 1)1860年,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第四位,到1894年已经超过所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一位。 2)重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帝国主义特征

随着美国变成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20 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八大财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且 控制国家政权。其中,洛克菲勒和摩根为首的美国两大托拉斯美孚 石油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是两个最大的财团,它们独占了1/3的全 国国民财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能够达到美 国这样的程度。所以,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列宁指出: “美国托拉斯是帝国主义经济或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表现。” 二、德国经济发展 1、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1)1871年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资 金。 3)从法国割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储藏的丰富矿藏,为发展工业补 充了重要的资源。 4)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 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2、经济发展情况 1870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第三位。但是,19世纪最后30年,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工业生 产的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3、帝国主义特征 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德国成为垄断组织发展程度仅次于美国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这是 因为:德国完成统一后,国内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容克地 主阶级在经济上,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在保持半封建剥 削的同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并投资于工厂、银行, 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在政治上,他们独占了德国 的军政要职,在国家政权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帝国主 义阶段后,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依靠容克地主阶级专政,以便 对内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外争夺市场和世界霸权。这种 容克地主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上的结合,便形成 了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英国经济发展 1、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 1)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优势的纺织业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企业设备和技术陈旧落后,资本家宁愿 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赚取超额利润,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上)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上) 第一节 名词解释 1.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分别 于1492、1493、1498、1502年四次远征,其中第二次远征时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并出任其第一任总督。但这个殖民地始终没有兴旺起来,而哥伦布一职想到大中国和印度的愿望到死也没有实现,于1506年郁郁而终。 2.教皇子午线:一条关于土地归属权的分界线。当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 美洲返回西班牙时,西班牙害怕葡萄牙和他争夺合格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队这块土地的主权。1493年5月4日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改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归西班牙,该线以东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该线向西移动270里格。 3.试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后果。 经济原因:1.根本动因:(1)中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城市的出现与发展,西欧各国生产力迅速提高,东西方贸易不断发展。 (2)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增长,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使西欧向外扩张,展开殖民掠夺。 2.黄金热: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3.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传统东西方商路。 4.寻找商品市场 政治原因:西欧各国缓和、转嫁危机需要 宗教原因 1.传播基督教2.挽救西欧天主教危机 3.同伊斯兰教进行斗争 人文主义思想影向: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前提条件:1.造船航海技术进步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4.专制政府的支持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精编版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 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

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 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理解和识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而且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死记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意义甚微,而应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概念的理解、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向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理解。学习历史知识,应该从整体出发,掌握关键性的史实,抓住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 在此,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为例,谈谈世界近代史单元知识结构的总体设想。我们以为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形态,两大时期,三条线索,五个单元。”大家知道,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现代史始于俄国十月革命,此后开始了两种制度并存的历史)。正是在这 270余年期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封建制度,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世界近代史主要讲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可分为两大时期: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640—1870)。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是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还寥若晨星(荷、英、美、法),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的或封建制度以前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二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阶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使一系列重要国家(俄、日、德、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下来。19世纪 50、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其次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 18)。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的(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首先是资本主义的产生、确立、发展和演进为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引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也可称之为近代世界的三股历史潮流。 在考虑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三股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编组成五十单元: 第一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重心在英、美、法三国。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2、4、5章。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等重要历史知识,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是怎样开始确立的。然后复习17至18世纪的俄国,这时的俄国还是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国家,重点是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扩张,要理解与西欧先进国家(荷、英、法)相比俄国的落后性。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包括上册7、9、10、11、13、14章。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的大工业的飞跃,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就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充分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1848年欧洲革命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由于它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呈现出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

世界近代史论文——日本

浅谈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 摘要: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始于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终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又称“伏见城”)为名。 关键词: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最早记载日本的当属《汉书·地理志》,其中记有一句著名的话,即:“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较为系统地记述日本情况的则是公元289年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部记述日本的传,此后中国官方正史中均对日本立传记述。但直到《旧唐书》之前,均称日本为倭、倭国、倭人。《旧唐书》首次出现日本称谓时,亦是倭国、日本两称并用的。《旧唐书·日本传》记述道:“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就小国,并倭国之地。”《新唐书·日本传》则更明确的记载道:“日本,古倭奴也。”“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这是对日本国名最早的记述。每一个国家都经历过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日本当然也不例外。14世纪,日本室町幕府的建立即伴随着南北朝的分裂,此后幕府内部、幕府与大名之间又冲突不断,因此,尽管幕府在15世纪上半期已成功地将原来朝廷拥有的权能逐渐吸收于将军的权能之内,但是室町幕府始终未能达到镰仓幕府那样的集权程度,也始终未能平息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1467年,因将军职位之争发生幕府分裂,大名也因之分成两派,双方刀兵相向。史称“应仁之乱”。 此后,室町幕府丧失了统治能力,而守护大名的由于不直接参与领地的管理,也失去了实际权力。代之而起的是当地有实权的统治者。农民起义又此起彼伏。家臣、农民在起义的风潮中也反抗守护大名,出现了著名的“下克上”。权威进一步衰落,各地有实力的武士。日本进入近百年纷争混战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幕府权威衰落,各地有实力的武士、领主趁乱世之危,佣兵割据,自立为王。这些“战国大名”与之前由幕府任命、领地分散的守护大名不同,他们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将自己控制的地域称作“分国”,实行独裁的专制统治,彼此间则为扩充势力和争夺地盘而频启战端。 16世纪后半期,日本从长期纷乱割据的南北朝、战国时代开始走向封建统一国家的局面。由于大名们各自谋求领国的富强,开发农田水利,把工商业集中在自己的城下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凭借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加紧对战国诸大名的征服,镇压农民起义,逐步实现了全日本的统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因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城堡而得名。安土在今滋贺县,1576年织田信长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见区,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在此掌权约20年,因这里多桃树,故有桃山之称。 一、织田信长 战国时代,各大名领地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人。农民经济力量日益增强,但封建割据、分裂混战不仅破坏农业生产,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由于各国间关卡林立,货币和量制不统一,阻塞了商品流通。因此农民、商人都反对割据,渴望统一。封建主们面对农民起义,也企图集中力量,排除异己,建立全国性的中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比较: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 也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

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 (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 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 (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 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 (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 (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 (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 2、英国革命的爆发: (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1637) (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 二、革命的过程 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 (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 (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 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 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 (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 1、对内政策、 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 (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 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 1、复辟的原因 2、复辟王朝的统治 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 (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 (二)“光荣革命”(1688) (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 (四)君主立宪制(评价)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 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代替封建统治的新时代,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史论文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进行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运动。虽然它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并且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它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过程。它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更加深入的促进了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思想解放、资本经济、近代科技、改革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环境下,李鸿章、左宗棠、曾国潘等官员在恭亲王奕昕的支持下,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浪潮。虽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布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引进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工业的发展和思想解放,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来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以及当代价值。 一、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 一些洋务论者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现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在很 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于是他们主张政治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也有人提出了设立议院,从更深的政治制度从事改革。由于洋务运动发起的目的是清政府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这些设想并没有成功,但是洋务运动也在一定成程度上瓦解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除了军事实力强大外,还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基于这种认识,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中包括采矿、纺织等工矿业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运输事业。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多达二十多个,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一些地主、官僚、商人也开始进行商业投资。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黄佐卿在上海创办的工和永丝厂等。这些商办企业虽然投资和规模比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是这些企业都是引进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雇佣工人采取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使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民用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他们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奠定了近代工业的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在经历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后,洋务派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国的军事武器太过落后。洋人的军队配备的都是洋枪洋炮,而中国的士兵们使用的都还是大刀长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