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知识讲座

登革热知识讲座
登革热知识讲座

长乐南方门诊部

登革热知识培训

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

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

培训时间:2016年8月21日

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森森

培训内容:

一.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

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

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

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

除,花瓶及时换水。家庭莲缸要养鱼或加煤油。水缸,天台水池要及时清洗,加盖。疏通、排除天台沟渠积水。清理露天堆放轮胎。全面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杂物和卫生死角,填平坑洼,消除蚊子孳生、栖息场所。2、药物杀蚊。外环境可使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和敌敌畏,家庭可采用高效低毒菊酯类气雾剂,驱除蚊子。3、用蚊香驱蚊。具体的使用方法为:睡前1-2小时将门窗紧闭,点燃蚊香,待进入室内睡觉时再将门窗打开,以保持空气流通。4、驱避剂。包括风油精、避蚊酯等。5、蚊帐。在蚊虫较多及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使用蚊帐。6、植物驱蚊。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在门前窗后栽上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绝蚊子于门外。

7、气味驱蚊。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它的青烟就会使蚊子仓皇逃窜;在身上或枕头洒些香水,有较好的驱蚊作用;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的清凉油或风油精,蚊子就会“闻而生畏”,远而避之。8、服药驱蚊。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了维生素后,维生素B的气味会随汗液分泌到皮肤,蚊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逃之夭夭”。9、光源驱蚊。用一张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蚊子也会“见光而逃”。

(二)做好个人防护:白纹伊蚊吸血有二次活动高峰(即日出前1-2小时左右和日落后2-3小时左右)。夏秋季外出注意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鞋袜,避开二次活动高峰。尽量少到蚊子易孳生场所停留或活动。流行期间少外出,不到病人家中。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到早发现,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个人或家庭、邻居有疑似病人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长乐南方门诊部

2016年8月21日

登革热预防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预防知识培训课件 一、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

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 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除,花瓶及时换水。家庭莲缸要养鱼或加煤油。水缸,天台水池要及时清洗,加盖。疏通、

登革热防控健康宣教

登革热防控健康宣教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形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 二、登革热有些什么临床表现? 1、发热:发病比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到39度到40度 2、全身疼痛: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3、皮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 三、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 登革病毒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俗称“花蚊子” 四、怎么自我保护? 1、预防登革热,必须远离蚊子 2、应避免在花蚊子喜欢生活的树荫、草丛、凉亭、泥潭等阴暗潮湿的地方逗留 3、应避免在蚊子出没的地方剧烈运动,以防身体出汗多而招惹蚊子 4、家中应配置纱窗,避免蚊子飞入 5、外出时穿长衣长裤,备上防蚊药物 6、处理生活中的一切积水场所

五、积水处主要类型 1、家中水培植物积水 2、室外小型积水处 3、城市中型积水处 4、室外大型积水处 六、积水处地处理方法如下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6.治理轮胎。轮胎要求叠放整齐并存放在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如不能有效遮盖,须对废弃轮胎进行打孔处理,防止积水。对于不能清除积水的轮胎,可使用双硫磷等灭蚊幼剂处理。

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座

传染病的科普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二、分类 原定的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

甲类传染病(2种)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乙类传染病(26种)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 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这五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传染病(11种)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

预防登革热教案

《如何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害处。 2、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3、教会学生如何防控蚊虫。 4、教会学生爱护好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内容: 1、了解登革热疾病的由来。 2、了解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害处。 3、了解人类感染登革热疾病的症状。 4、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三、教学过程: 1、给学生观看关于登革热的录像。 2、看完后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详细给学生讲解登革热的源头、症状以及如何预防登革热。教会学生无 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让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滋生的机会。 4、总结。 5、最后,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聊聊关于登革热的预防,把老师今天说的话告诉 爸爸妈妈。

有关“预防登革热”资料: 一、症状体征 潜伏期5~8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突然高热、恶寒、头痛、眼眶后痛、肌炎、剧烈性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病毒可引起亚洲儿童出血热。表现皮肤黏膜小的出血点及瘀斑,严重者有鼻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退热后可恢复,凝血酶原延长。个别有蛋白尿,血清转氨酶升高。可用乳鼠脑、猴肾、白蚊、伊蚊细胞株作病毒分离培养。 二、预防护理 1.控制传染源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社区健康教育——预防登革热

社区健康教育——预防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通过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群而引起传播的一种传染病。 登革热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叫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时,可将病毒吸入体内,当再次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导致被叮咬者发病。 广东省的登革热是从哪来的? 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广东省历年分离的的登革热病毒进行分析,发现在所分析的不同年份或不同地点的登革热病毒中,都与东南亚的登革热病毒株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说明我省的登革热来源于东南亚,属于输入性的。 登革热好发于哪些季节? 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大多数地区的高峰期与雨季相一致。我国海南和广东主要流行季节为3~11月,海南高峰期为4~6月,广东为8~11月。福建的一次流行发生在7~10月。 登革热有何临床表现?

1.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3.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4.表浅淋巴结肿大。 5.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日。 6.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7.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8.严重的有多器官大量出血、肝肿大,少数会引起休克。 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登革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避免蚊子叮咬。 有关预防措施如下: 1、家中花瓶等容器最好5-7天换一次水,注意清理阳台等地容易孳生蚊虫的积水容器。 2、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3、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4、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5、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

登革热知识讲座

长乐南方门诊部 登革热知识培训 培训目的:了解登革热的概念、传播途径及症状,掌握登革热的预防。 培训对象:南方门诊部全体职工 培训时间:2016年8月21日 培训地点:南方门诊部5楼会议室 主讲人:王森森 培训内容: 一.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 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 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 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

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

5.12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

5.12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 导读: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是为了让大家学习防灾知识。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主题班会教案【篇一】 一、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二、内容简介 “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三、活动过程 1、“防灾减灾日”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自今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洪涝及其它灾害:雨涝灾害、洪水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热带气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冰雹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 其它灾害还有很多。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1)、地震的自救常识 ——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2、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又称接触传播;7、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知识讲座最新版本

传染病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概念。啥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水传播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甲型肝炎、咽结膜炎、

小学生疾病预防安全知识讲座教学内容

小学生疾病预防安全 知识讲座

小学生疾病预防安全知识讲座卫生习惯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使患病的概率增加。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春季常见的传染病: 春季是细菌、病毒加速繁殖的季节,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春天容易患二大类疾病:一类是传染性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手足口、水痘、腮腺炎,麻疹等),另一类是过敏性疾病(主要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只要我们在平时能做到下面几点,这些疾病还是可以预防的。 1.我们在平时学习之余,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如跳绳、跳步、打球等,只有我们的身体强壮了,疾病才不能乘虚而入。 2.我们的教室、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以保持空气的新鲜,流通。 3.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4.、不要偏食和挑食,因为挑食和偏食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5.家里的生活用品,和衣服、被子(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6.对卫生防疫制订安排的各种预防接种,我们一定要按时去接种。 7.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早晚洗脸、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躺着看书的习惯 8、写字,看书是,眼和书本的距离是30—35厘米。 9对于过敏体质的小朋友来讲,因为自然界中的过敏源有很多很多:如花粉、动物羽毛、冷的空气,所以春季要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开过敏原。 二、夏季常见的传染病:

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流行性出血热等。 三、为什么夏季容易发生各类传染病? 夏季天气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及食物、容易受污染,是各类传染病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天气炎热,人的体能消耗量大,喝水多减弱了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易致病。 四、疾病预防包括: 1.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 2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慢跑、做操,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3.生活有规律,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4.饮食细节要注意。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 6.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五、为什么要保持正确的读书听课姿势 人的躯干是靠“脊柱”支撑。这脊柱呀。人小的时候,脊柱是很容易弯曲异常的。所以小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总强调,大家姿势要正确,这样要求的目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培训)

时间:2011.1.10 地点:发热门诊 主讲:翟厚锋 内容: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学习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乐乐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世界上曾出现的3次鼠疫大流行,夺去了1亿多人的生命。我国解放前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为各种死因人数的首位。 我国传染病的特点: 1. 具有传染性; 2. 具有流行性; 3. 具有反复性; 4. 具有死灰复燃,如性病;6. 具有回升趋势;7. 出现新病种,如SARS。 传染病防治法是指调整(高速)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颁布的与传染病有关的法律有: 1. 195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 2. 1955年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 3.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4. 1989年2月21日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 5.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 2003年5月4日卫生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7.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于同年5月9日起施行。上述法律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我国对传染病的

预防、疫情报告与分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始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一切单位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也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一切个人即我国领域内的一切自然人,包括中国人、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和无国籍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外交人员没有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豁免权,所有驻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人员也必须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三、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传染病防治安全教育记录4讲课稿

传染病防治安全教育 记录4

产业区实验学校传染病防治安全教育记录 〔政教处〕 时间:2016年12月19日 地点:校园 教育对象:全体师生 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1.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 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夏春季为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2.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 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本病以夏春季多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3.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常年发病,以夏春季多见。主要通过生活接触、食物、水和苍蝇等途径传播。、 4. 甲型肝炎是由通过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 ——口途径传播,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及感染率最高。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肤发黄、有的病人有腹胀或腹泻、尿呈褐色、大便色浅、检查肝脏有肿大和触痛或叩痛的体征。

5.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 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 春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以饮食卫生为重点,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加强自身防护: 1. 提倡良好的个人和饮食卫生习惯。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 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罐头食品出现鼓起,色香味改变的情况,不可食用。不喝生水。 2. 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体 力;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适当进食蒜、醋可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3. 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 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二、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或病毒可直接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核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少

传染病知识讲座讲课教案

传染病知识讲座

传染病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概念。啥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使学生更详细了解了登革热的知识。 2、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害处。 3、教会学生预防登革热的方法。 4、效提高了学生对登革热的防控意识,让学生远离疾病、健康成长。 二、活动准备:课件、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提问:同学们,你们近段时间听说过“登革热”吗? 2、观看有关登革热的视频。 3、说一说:什么是登革热? (二)登革热有什么危害? 1、小组讨论:登革热有什么危害? 2、你身边有“登革热”的病人吗? 3、登革热有治疗的好方法吗? (三)登革热的类型和传播 1、图片出示,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登革热的类型有什么? 3、传播登革热的是什么动物? (四)登革热的症状

1、猜一猜:得了登革热的病人,身体会出现什么症状? 2、教师介绍登革热病人的具体症状。 (五)怎样预防登革热 1、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方法预防登革热?指名回答。 2、说一说:你家里或周围有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吗?? 3、野外活动时要注意什么?(喷洒防蚊驱蚊药,预防蚊子叮咬;) 5、中午或晚上睡觉要怎么预防蚊子咬?(挂蚊帐。) 6、如果出现头痛、骨头痛、发烧,怎么办?(一定要告诉家长和老师) 7、预防登革热,你在家里准备怎么措施? (六)登革热的知识问答。(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 2、登革热病毒会由人直接传染人,也会由空气或接触传染。() 3、当伊蚊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病毒在蚊体内复制,但是没有传染性。() 4、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5、家中花瓶、水盘、水缸、贮水池等盛水容器每周至少要(换水、刷洗)一次。()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3-1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 2、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 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疫水又称接触传播; 7、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四、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隔离治疗,尽可能做到就近就地医疗。 治疗方法:(1)一般支持疗法(2)病原疗法(3)对症疗法(4)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病原携带者

防登革热安全教育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登革热病毒引起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这个名字实际上是英语Dengue?的音译,而Dengue?这个词据说源自斯瓦希里语,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登革热的患者会突然起病,有持续发热、剧烈头痛、眶后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同时会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皮疹。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跟很多急性传染病不同,登革热并不能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而是由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的。目前发现的最常见的传播登革热的蚊子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埃及伊蚊,另一种是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长相比较类似,腿上都有白色的斑纹,也经常被人称作「花脚蚊子」。埃及伊蚊在我国境内只在广东、台湾和海南等一些南边的省份发现过,而白纹伊蚊活动范围比较广,甚至在东北也有所分布。目前根据广东省CDC 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这一次在广东爆发的登革热疫情很可能是就是由白纹伊蚊引起的。 登革热可怕吗?

由于气候环境对它的传播者蚊子的影响,登革热的流行范围主要是热带和许多亚热带地区,包括亚洲、非洲以及中美洲等地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万例的登革热病毒感染,并造成超过2万例的死亡。据WHO的报告,世界范围内的登革热发病情况呈连续上升趋势。在2001年时,美洲国家报告了超过65万例的登革热病例,其中15500例出现了登革出血热(DHF)这种可能导致死亡的严重并发症。相较于1995年,病例报告数字接近翻了一番。有研究文献认为,全球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度、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蚊子繁殖周期缩短,蚊子数量和叮咬数上升,可能是全球登革热疫情不断上升的重要的原因。 登革热有什么典型症状呢? 根据美国CDC提供的资料,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发生高烧并同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 1、严重头痛 2、严重的眼痛(尤其是眼眶后疼痛) 3、关节痛 4、肌肉痛或骨痛

登革热医疗救治与防控知识技能培训

登革热医疗救治与防控知识技能培训 篇一:神垕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神垕镇卫生院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登革热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登革热疫情应对,有针对性的开展救治工作,我院定于10月20日下午对我院全体医护人员和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一、任务目标 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对登革热的认识和掌握灭蚊技术,开展疑似病例的报告与监测、随访,达到登革热早期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及时治疗。 二、培训日程安排 1.下午16点~16点30分: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 2.16点30分~17点:登革热培训考核 三、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经过培训的教员负责授课。 神垕镇卫生院 20XX年10月20日 篇二:登革热防治培训试卷 20XX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试题 (选择题)

单位:姓名:得分: 1、登革热病毒主要流行于()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温带 D 寒带 2、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有() A 伊蚊 B 库蚊 C 按蚊 D 以上都是 3、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有() A 蚊虫叮咬传播 B 接触传播 C 呼吸道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4、登革热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可感染人的有() A、DENV-1 B、 DENV-2 C、 DENV-3 D、 DENV-4 5、登革热的主要症状() A 发热 B 皮疹 C 肌肉酸痛 D 头面部、胸部等潮红 6、符合下列何种条件可确诊登革热() A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B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 C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NS1抗原 D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7、一个最长潜伏期内(14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发生多少例或以上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可以认为登革热暴发?() A 3 例 B 10 例 C 50 例 D 100 例 8、登革热媒介伊蚊应急控制启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