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博士论文选题看新课改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从近年来博士论文选题看新课改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从近年来博士论文选题看新课改后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2) 一、学科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本学科在语文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二者必须统一,而以课程论为主。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力图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文教育事业献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4.具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力,能够承担语文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文教育实践,能够进入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口,具有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创造性人才,能够适应高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适应文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至少修35学分。其中: 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 2.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发展积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具有基于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批判意识和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至少三种以上的方法从事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在本学科领域做出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4.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 5.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教学论 2.课程论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

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博士生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在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积极把握学术前沿问题,坚持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深入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积极关注实践问题。 (三)本专业的必修课程的学习采用由课程负责人领衔的团队教学,充分发挥导师群体的学术智慧。对于选修课的学习,导师可根据博士生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或协商选修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 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 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 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 (一)课程考核。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数学课程论与教学 “课程是替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住务而设计的教育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根据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经过选择和教学祛加工的数学知识所形成的数学学科体系”。按照这种理解,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学教学计划、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祖中学数学教材等项目。教学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健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各科教学目的、各门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作了明确规定。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方面的基本要求。教材则是根振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供教学之用的材料,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一、今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来看,中学数学课程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l、和何确定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主要由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和学生因素所制约。 社会因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中学数学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必然要反映这种需耍‘社会因素对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影响,较之其他因素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大. 数学因素从19世末到本世纪初,数学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本世纪,集合论的创建,数学的更加抽象化以及电子计算机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遭免地影响着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尽管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还会在教材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其中一些作用不大的陈旧了的内容必演射除、精简,并且要把一些中学生可以接受的现代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中去。 学生因素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了,最终要由教学的对象一学生学习的结果来衡量。如果我们只强调社会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但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把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就必然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育质量钓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同时还要受到教师、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比较一下1963年和1987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就不难看出这些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2015年4月10日) 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仅有摘要)

1. 肖川 . 课程与教学 [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11) 【摘要】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既相互独立 , 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规划学习进程问题。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 , 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 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 , 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2. 王本陆 .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 [J]. 湖北教育 ( 教学版 ) , 2006,(11) 【摘要】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基本目标问题、基本策略问题,等等,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认真反思这些问题的论争,对于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董小平 , 靳玉乐 . 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 [J]. 基础教育课程 , 2006,(05) 【摘要】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影响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的重要因素 , 过去的教育实践表明 : 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因此 , 反思当前课程与教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建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 刘晓玲 , 龚克 . 课程与教学 : 理念及关系的演进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4)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从分离走向融合 , 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符合这种观念演进的逻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际教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教学与科研、培训与管理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1.课程论 2.教学论 3.学前课程与教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本专业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自学与指导、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六、必修环节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3万字。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地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其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本专业实行学位论文须经过三次审查。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难度解析 及经验分享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 2018-2019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西南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教育学部的课程与教学论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01教学论02数学教育03科学教育 二、考试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一)初审 教育学部统一进行基本条件审查。基本条件审查合格者,提交各学科进行初审。各学科组织设置初审委员会(至少5人),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网上匿名评审,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学术潜能、学术伦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初审人数充足的情况下,各专业按不低于1:3的比例确定进入外语能力考查名单。 (二)外语能力考查 对未达到外语免试条件的初审通过考生,教育学部将于2019年3月16日进行外语考试,外语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考核环节。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欢迎你 …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在思想素质方面,培养硕士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具有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 在专业素养方面,培养硕士生专门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构建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育知识结构。 硕士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语文教育研究机构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胜任师范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能够从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能够成为中小学骨干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重点研修课程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学业评价、教育心理学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分别针对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学业评价几个方面展开专门探讨。揭示语文教育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原因,探讨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对策。 文学审美教育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文学审美教育的专门人才。文学审美教育突出语言文字符号在审美能力建构中的价值。强化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要素,同时也有益于语文工具性实现。文学审美教育方向在突出文学价值功能的同时,也将联系到其他艺术门类(例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同文学价值的联系。培养对象的人格健全也有赖于文艺审美教育。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数学课程论考博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加*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27、Giroux,H., Penna,A., &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身心健康,立志为课程与教学的学术发展与改革事业作贡献。 (2)熟悉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具有博雅教育的理想与学术批判精神,具有先进的课程观、教师观与儿童观,具有理解儿童、教育儿童与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观摩、参与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外语开展研究与教学的技能,形成课程开发与有效教学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意愿,选择两位能起到学术支持作用的副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导师负主要责任,副导师除学术支持外,在研究生是否进入博士论文阶段、论文是否可以答辩等重大问题需要表决时,副导师有独立投票权。 积极推进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研究方向 1. 语文课程与教学 2. 数学课程与教学 3. 课程与教学

4.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5. 学习科学研究 6. 科学教育 7.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8. 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 9. 科学能力发展及测评 10. 物理课程与教学 11、生物学课程与教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博士研究生需至少修满15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作修读规定(其学分不计入15学分之内)。 博士研究生课程类别和学分要求详见下表。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能够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具有比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修养,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校及中学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3.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音乐理论教学研究 2.钢琴艺术教学研究 3.声乐艺术教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硕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总结。硕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考核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撰写,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学习。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关专家论证并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撰写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三学年(包括外出考查收集资料),资料必须翔实可靠、立论正确、论证充分,并具学术创新意义。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学位论文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经导师同意后定稿,然后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学位。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已正式发表的期刊为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可提出学位申请。需有3份论文评阅意见,至少有1份为校外专家评阅意见。 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人组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至少有一名为校外专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教学对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 编写单位:教育学院 编写人:刘宗南 审定人:邹强 编写时间:2011年7月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是小学教育本科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沟通本科生与小学课堂的平台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课程与教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以及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深刻把握。在对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深入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能结合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实际,有效地开展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学中外教育史 后续课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安排相应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如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录像观看及分析;教学实践基地实地听课与课例分析。 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手段有网络教学资源

的利用,即利用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 5、考核方式 该课程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开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查(包括考勤、课堂笔记、试讲及作业练习、课堂表现、教学见习、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开卷)占总成绩的60%。 6、指定教材 关文信主编,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教学参考书 [1]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黄甫全、王嘉毅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是依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所确立的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修订的。修订后的大纲小学教育特色明显,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结合小学课程与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有效地开展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学内容结构按模块形式设计,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与实践运用。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得

在读书中获得成长 六沟学区中心校王靓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 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 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理念, 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増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

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 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点.方法. 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 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 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又岀现了问题。 (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 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同学连连摇头, 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厂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 "折"字, 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 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 遇到困难时。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年月) 一、专业概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于年创建。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有张红霞教授、汪霞教授、吕林海副教授和汪学立教授、王海啸教授、吕浩雪教授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和为课程与教学实践服务的能力。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在本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关注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和最新动态,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三、研究方向 1.大学课程与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科学教育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考生须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和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复试为课程与教学论笔试和综合素质考察两部分。

五、学习年限 1.学历教育:学制一般为年。 2.非学历教育: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年,折合全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年。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学分。其中: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学分;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学分;类课程即 专业课程学分;类课程即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学分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 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学分) 英语(学分) 类: 教育学导论(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学分) 类: 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学分) 类: ※课程·教师·学生专题研究 (学分) 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或其他院系地相关课程。 七、培养方式 .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并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 .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