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练习题

《小数乘小数》练习题
《小数乘小数》练习题

《小数乘小数》达标检测

1.列竖式计算

87.5×2.4= 10.28×0.7= 31.4×3.8=

2.不计算,在下面各式的□里填上“>”、“<”或“=”

34×0.98□34 0.6×1.01□0.6

0.02×1□0.02 789×1.001□789

3.5×5.3□5.3×3.5

4.8×0.999□4.8×1.01

3.铺一段路,甲队每天铺5.4千米,要干30天才完成,这段路长多少千米?

4.一块菜地58.32平方米,全部种黄瓜,如果每平方米产黄瓜3.5千克,这块地共产黄瓜多少千克?

5.由于引力的差异,在地球上重1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重0.18千克。小明体重28.5千克,在月球上重多少千克?

《小数乘小数》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 210 7.196 119.32 竖式略

2.<>=>=<

3. 5.4×30=162(千米)答:这段路长162千米。

4.58.32×3.5=204.12(千克)答:这块地共产黄瓜204.12千克。5.28.5×0.18=5.13(千克)答:在月球上重5.13千克。

人教版数学《〈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 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 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二、教法、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 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这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法、学法指导上应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校园和教室内几种物品表面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电脑出示)

小数乘小数小数乘整数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练习题 一、填空 1、火车每小时行驶84.8千米,6小时行驶()×()=() 2、()扩大10倍是86,4.08扩大()倍是408 3、3.67看成( )这样它扩大了( )倍,要使体积不变,计算后积应缩小()倍 4、把8.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倍,得() 5、5. 20.6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倍,得() 6、6. 5.2×0.37的积有()位小数 7、如果长方形的长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宽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那么长方形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 8、把65缩小到它的千分之一是() 9、亮亮买了3本生字本,每本5角钱,一共花了()元钱 10、把0.0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是30,就是把0.03()了()倍 二、判断 1. 小数乘小数,积一定是小数。() 2. 验算小数乘法时,可以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3.. 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4. 4.08+4.08+4.08=4.08×3 ( ) 5.小数相乘,一般要把积的末尾0去掉.() 6.几个小于1的数相乘,它们的积一定小于1() 7.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 8.0.7分=70秒() 三、选择 1. 下列各式中,结果是33.12的是() A、85×0.92 B、7.2×4.6 C、8.9×4.8 2. 0.25×0.4 的积是() A、0.1 B 1 C 0.01 3. 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1.5元,她付了10元钱,应该找回多少钱?() A 6元 B 4元 C 2元 4. 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它们的积扩大多少倍() A 100 B 1000 C 10000 5. 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原来的() A 10倍 B百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 两个因数的积是8.74 ,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扩大() A 110倍 B 1000倍 C 10倍 五找规律 17×3=51 1.7×3=() 0.17×3=()1.7×0.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听评课记录

小数乘整数听评课记录 回顾这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在学习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 小数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小数加减法不同,通常是写成末尾对齐。这一“小问题”,教师本来可以一句话的告诉学生,也就能把问题“小事化了”,但管老师却“小题大做”,通过几个环节让学生陈述想法,及时加以引导,得出结论。首先:0.8×3的意义就是求几个0.8相加的和,通过用以前的知识即乘法的意义算出得数,继而启发学生用元角分的知识换算解答,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0.8元就是8角,24角就是2.4元,再用小数单位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0.8表示8个0.1,8个0.1乘3表示24个0.1,就是2.4。在学生表示理解的基础上管老师又出示了第二个竖式2.35乘3,这一次运用计算器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聚焦”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多少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多少的比较, 思考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应当如何处理。学生明白了,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的,而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的——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如此几个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竖式写法的道理豁然开朗。这样,由“告诉后的接受”改为“思考后的发现”,学生对“末位对齐”的书写不再停留于形式的记忆,而是在尝试、思考、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小题大做”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其意图,不仅仅是解决竖式书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切入口,让学生领悟、体会并明晰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的策略。 回顾全课的教学经历,教师围绕“算理理解与算法掌握”、“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把小数乘法的教学,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学得较为扎实。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小数》练习题及答案 姓名:座号:评分: 一、填空。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先把小数看成再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数几位,点上并去掉小数点后末尾的零。 3、3.8+3.8+3.8+3.8= × 0.04×3= + + 4.1.5×3的意义是,也可以表示 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5、3.8扩大倍是38. 0.78缩小倍是0.078。 6、90缩小1000倍是______。 ______缩小10倍是4.6。 7、13个0.25是______。 0.25的8倍是______。 8、0.24×15运算时先把0.24看作______,被乘数就扩大了______,运算结果必须缩小______,才能得到0.24×15的积。 二、口算 0.4×5= 1.2×4= 4×1.5= 1×0.5= 1.8×0.01= 0.25×40= 0.01×0.1= 1.25×0.4= 0.36×0.2= 0.8×0.9= 12.5×0.8= 0×0.365= 三、列竖式计算 0.26×7.25 3.105×18 63.08×2.5 11.4×1.35 3.8×50.2 0.59× 4.8 4.3×28 0.08×12.5 四、根据28×65=182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0.28×65= 28×6.5= 28×0.65= 2.8×6.5= 0.28×0.65= 2.8×0.65= 五、生活与应用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9.5米,它的周长多少米? 它的面积呢? 2、一种日记本的单价是2.38元,买15个要付多少元钱? 50元应找回 多少? 3、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产的奶是八月份的2.4倍。 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4、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 重约是蒙古牛的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5、要下雨了,小丽看见远处有闪电,4秒后听到了雷声,闪电的地方 离小丽有多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0.33千米/时。) 1

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篇一:《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篇二:小数乘整数评课记录 陆郎中心小学评课记录表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朝苏轼1085年于汴京所做的一首题画诗。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根据画意所做。诗中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生字词:蒌蒿、芦芽、河豚、暖、短、欲。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欲”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本诗。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乐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2、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听语音范读。 3、指生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课件出示古诗并画出停顿)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晚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

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小数乘小数》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第九册《小数乘小数》优秀说 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3小数乘小数(1)练习题及答案

第3课时小数乘小数(1)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你能根据28X 56= 1568快速写出下列算式的答案吗?请你试一试。 2. 8X 5.6 = 2.8 X 0.56 = 0. 28X 5.6 = 0.28 X 0.56 = 2. 完成下面的竖式。 3?2 3 P1! 4 a , 9 H F1 A 凭百?2£冗£.9 x n . S 5 3. 小红的房间新添置了一台液晶电视机,小红量了一下,这台电视机的长是63.7厘米, 宽是45.5厘米,液晶屏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 数学课本的封面长是 2.12分米,宽是1.48分米,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为多少平方 5. 小刚家的卫生间地面铺的是某一种型号的地砖,规格如下。这样一块地砖的占地面 积是多少平方米?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6. 判一判,对的题请打 (1) 8.35 X 7= 5845 8.35 X 7 (2) 0.29 X 0.2 = 0.58 0 . 2 & X 0.2 0 . 5 S (3) 4.51 X 0.4 = 1.84 4.51 X 0?4 1.84 ⑷29.25 X 4= 1.17 2 9.25 X 4 7. 植树节时五年级同学植树,一班植树 204棵,二班植的棵数比一班的 1.5倍少28 棵,两个班级共植树多少棵? 8. 两艘轮船从甲、乙两个码头同时相对开出,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 !.!,错的题请打“ !!,并订正。 23.5千米,另

艘轮船每小时航行18.5千米,4.5小时后两艘轮船相遇。甲、乙两个码头相距多少千米?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9. 学校食堂每周要用掉2800双一次性筷子,每双筷子约 多少钱?一个月(按4周计算)呢? 10. 现把6个苹果拴在一根细绳子上,每隔0.3米拴一个,0.03元,每周用掉的筷子合这根绳子至少长多少米?

苏教版第九册《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苏教版第九册《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 一)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

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

小数乘小数练习题

1、列竖式计算. 0.26×7.25 3.105×18 63.08×2.5 11.4×1.35 3.8×50.2 0.59× 4.8 4.3×28 0.08×12.5 2、列式计算. (1)12个35.07元是多少元? (2)8个1.25是多少? (3)25个10.04是多少? 3、一种日记本的单价是2.38元,买15个要付多少元钱? 50元应找回多少? 一、填空20分 1火车每小时行驶84.8千米,6小时行驶()×()=() 2()扩大10倍是86,4.08扩大()倍是408 3计算3.67看成( )这样它扩大了( )倍,要使体积不变,计算后积应缩小()倍 4、把8.1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倍,得() 5. 20.6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倍,得() 6. 5.2×0.37的积有()位小数 7. 如果长方形的长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宽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那么长方形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 8. 把65缩小到它的千分之一是() 9. 亮亮买了3本生字本,每本5角钱,一共花了()元钱 10. 把0.0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是30,就是把0.03()了()倍 二、判断8分 1. 小数乘小数,积一定是小数。() 2. 验算小数乘法时,可以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3. 一个数乘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小。() 4. 4.08+4.08+4.08=4.08×3 ( )

5. 小数相乘,一般要把积的末尾0去掉.() 6. 几个小于1的数相乘,它们的积一定小于1() 7.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 8. 0.7分=70秒() 三、选择(12分) 1. 下列各式中,结果是33.12的是()A、85×0.92 B、7.2×4.6 C、8.9×4.8 2. 0.25×0.4 的积是()A、0.1 B 1 C 0.01 3. 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1.5元,她付了10元钱,应该找回多少钱?() A 6元 B 4元 C 2元 4. 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它们的积扩大多少倍()A 100 B 1000 C 10000 5. 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原来的()A 10倍B百分之一C十分之一 6. 两个因数的积是8.74 ,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扩大() A 110倍 B 1000倍 C 10倍 四、看清运算符号,列竖式计算4分 2.5+0.81 2.5×81 2.5-0.81 0.025×81 五找规律填空6分 17×3=51 1.7×3=()0.17×3=()1.7×0.3=() 56×8=448 5.6×8=()0.056×8=()0.56×8=()

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西师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数”的第一课时,我的说课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小数乘以小数的原有基础是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它为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奠定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数乘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难点和关键,一共有五个例题,涉及三个知识点,一确定积小数点位置;二积位数不够时添“0”补足;三小数连乘的探究。第一课时是根据整数乘法算出积后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不涉及积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的知识。本课时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整数乘法算理的掌握,能对小数乘整数积小数点的定位,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共同探讨,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共同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教学关键: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积的小数点定位方法。 教学准备:PPT 二、说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三.说流程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设时间——5分钟);探索方法,解决问题(预设时间——15分钟);灵活运用,巩固知识(预设时间——10分钟);课后小结,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严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巨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出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 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严重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小数乘小数练习题

《小数乘小数》复习题 姓名: 一、填空题 1.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先把小数看成( )再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数几位,点上( )并去掉小数点后末尾的零. 2、3.8+3.8+3.8+3.8=( )×( ) 0.04×3=( )+( )+( ) 3.1.5×3的意义是,也可以表示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 4、3.8扩大( )倍是38. 5、0.78缩小( )倍是0.078. 6、90缩小1000倍是( ). 7、( )缩小10倍是4.6. 8、13个0.25是( ). 9、0.25的8倍是( ). 10、0.24×15运算时先把0.24看作( ),被乘数就扩大了( ),运算结果必须缩小( ),才能得到0.24×15的积. 11、7.5×83表示( ). 二、不计算,把乘积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570×16 5.7×160 0.0057×1600 57×1600 57×16 5.7×1.6 0.57×160000 5.7×1600 三、列竖式计算. 0.26×7.25 3.105×18 63.08×2.5 11.4×1.35 3.8×50.2 0.59× 4.8 4.3×28 0.08×12.5 四、口算 0.8×25 7.4×100 0.7×5 0.9×1.1 0.96×0 0.02×500 12.5×8 0.3×10 1.4×3 1.12×2 0.39×10 4.1×6 1.9×8 2.3×5 4.3×5 五、根据28×65=182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0.28×65 28×6.5 28×0.65 2.8×6.5 0.28×0.65 2.8×0.65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吗?关于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

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佚名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 说课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2、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有: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概括法,归纳总结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中板演: 方法一: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 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歌赏析五则(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歌赏析五则(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一: 这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八年所写的一首题画诗。惠崇是宋代著名画家、僧人,善于画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苏轼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早春二月的景象。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一派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竹子和桃花是早春的代表,作者虽然只写了这两种景物,但却能让人联想到早春时节, 正所谓“言近而旨远”。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天气转暖了,桃花开放了,鸭子也迫不及待地到河里去游泳。 为什么鸭子会先知道水暖呢?因为它是实践者,它亲自到水中试过。这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春天为万物带来了生机,地面上布满了蒌蒿,芦苇也吐出了嫩芽。诗的前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六种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和芦苇。 这六种景物既有地面上的,也有水里的,它们一起烘托出早春二月的生机。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作出的想象,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之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 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 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 至今!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小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 《小数乘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乘法,当学生列出“1.2×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的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知识的体验。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经历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和法则的探究过程,体验转化、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探究法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学法指导上,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观察、迁移、转化、归纳等方法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获取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分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解决宣传栏的面积问题。学生列式:2.4×0.8,提问:这和我们之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区别呢?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诗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