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光学显微分析 (2)

第3章X射线衍射分析 (5)

第4章电子显微分析 (8)

第5章热分析 (12)

第6章光谱分析 (16)

第7章核磁共振分析 (19)

第8章质谱分析 (21)

第9章材料测试方法的综合应用 (22)

第一章绪论

1. 材料时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

答:任务:研究、制造和合理使用各类材料。

研究对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研究方法:图像分析法、非图形分析法:衍射法、成分谱分析。

成分谱分析法:光谱、色谱、热谱等;

光谱包括:紫外、红外、拉曼、荧光;

色谱包括:气相、液相、凝胶色谱等;

热谱包括:DSC、DTA等。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形分析法;

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

重要性:

1)理论:新材料的结构鉴定分析;

2)实际应用需要:配方剖析、质量控制、事故分析等。

第二章光学显微分析

1.区分晶体的颜色、多色性及吸收性,为何非均质体矿物晶体具有多色性?

答:颜色:晶体对白光中七色光波选择吸收的结果。

多色性:由于光波和晶体中的振动方向不同,使晶体颜色发生改变的现象。

吸收性:颜色深浅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吸收性。

光波射入非均质矿物晶体时,振动方向是不同的,折射率也是不同的,因此

体现了多色性。

2.什么是贝克线?其移动规律如何?有什么作用?

答:在两个折射率不同的物质接触处,可以看到比较黑暗的边缘,称为晶体的轮廓。在轮廓附近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明亮的细线,当升降镜筒时,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移动规律:提升镜筒,贝克线向折射率答的介质移动。

作用:根据贝克线的移动规律,比较相邻两晶体折射率的相对大小。

3.什么是晶体的糙面、突起、闪突起?决定晶体糙面和突起等级的因素是什么?答:糙面:在单偏光镜下观察晶体表面时,可发现某些晶体表面较为光滑,某些晶体表面显得粗糙呈麻点状,好像粗糙皮革一样这种现象称为糙面。

突起:在晶体形貌观察时会感觉到不同晶体表面好像高低不平,某些晶体显得高一些,某些晶体显得低一些,这种现象称为突起。

闪突起:双折射率答的晶体,在单偏光镜下,旋转物台,突起高低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闪突起。

决定晶体糙面和突起等级的因素:根据光片中突起的高低、轮廓、糙面的明显程度划分等级。

4.什么叫干涉色?影响晶体干涉色的因素有哪些?光的干涉条件是什么?

答:白光由七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成,由于不同单色光发生的消光位和最强位因各自波长而处于不同位置,因此七种单色光的明暗干涉条纹互相叠加而构成了与光程差相对应的特殊混合色,称为干涉色。

影响干涉色的因素:光程差的大小影响干涉色的颜色;α角影响干涉色的亮度。

光的干涉条件:两束光振动频率相同,均同一平面内振动,且存在光程差。

10.如何利用锥光镜鉴定晶体的光性和轴性?(了解)

答:光性的鉴定:鉴定一轴晶晶体的光性可利用相应补色器,通过确定黑十字所

划分的四个象限或黑直臂两侧所对应的象限中光率体的分布形式来确定;在二轴晶晶体切片中,由黑十字或黑直臂位转动物台45°时,黑弯臂的顶点即光轴出露点,此时与光轴面垂直方向即为Nm,此时可以利用补色器,通过鉴定两光轴出露点连线平行于Ng或Np来确定是哪根光率体主轴,即可确定二轴晶光率体光性。

轴性的鉴定:在锥光镜下,一轴晶和二轴晶晶体的干涉图像明显不同,对于一轴晶来说,转动物台,呈现的是黑十字或黑直臂交替出现,不出现弯曲的黑臂;对于二轴晶来说,则呈现黑十字与弯臂交替出现的干涉图像。

11.如何提高光学显微分析的分辨能力?

答:1)选用更短的波长;2)采用折射率很高的材料;3)增大显微镜的孔径角。

12.阐述光学显微分析用光片制备方法。

答:1)取样:取样部位应有代表性,应包含所要研究的对象并满足研究的特定要求;

2)镶嵌:对形状特殊或尺寸细小而不易握持的样品,需进行样品镶嵌;

3)磨光:去除取样时引入的样品表层损伤,获得平整光滑的样品表面;

4)抛光:去除细磨痕以获得平整无疵的镜面,去除变形层;

5)浸蚀:清晰显示出材料的内部组织。

13.分析近场光学显微分析的原理及与传统光学显微分析的异同。

答:原理:在近场探测中,必须将探测器位于距物体一个波长以内的位置上,在场传播以前将其俘获,因此近场探测器位于距离物体表面纳米尺寸的位置上,既能移动又不碰到样品,所以只能使用点状探测器逐点成像的方法。这种点状探测器首先将纳米尺寸的局部光信号收集,将其转变为电流,或者再发射到自由空间,或者以波导的方式将其传播到探测系统,将逐点采集的信息扫描成为二维图像。

异同:

1)照明光源的尺度和照明方法:传统光学显微镜用扩展光源在远场照明样品;近场官学显微镜用纳米局域光源在纳米尺度的近场距离内照明样品;

2)成像方法:传统光学显微镜用肉眼或成像仪器直接观察或接受放大的图像,近场光学显微镜用扫描技术使局域光源逐点网格状照明样品,然后由光电接收器接受光信号,借助计算机将图像勾画出来。

3)近场光学显微镜用探针来照明样品和探测信号。

14.为何近场光学显微镜可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

答:一般近场光学显微镜分辨率:30-50nm;

新型近场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8nm,不但突破了λ/2 的衍射极限,也使目前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

第3章X射线衍射分析

1.试述X射线的定义、性质、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的产生、特点。

答:X射线——由高速电子撞击物质的原子所产生的电磁波。

性质:1)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X射线波长:10-2—102A0

3)X射线的波长、振动频率和传播速度符合λ=c/v.

4)X射线可以看成具有一定能量E、动量P、质量m的X光流子

5)X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可以穿过黑纸和许多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

6)X射线肉眼不能观察到,但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在通过一些物质时,使物质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发生跃迁发出可见光。

7)X射线能够杀死生物细胞和组织,

连续X射线:强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构成连续谱。X谱强度随X射线管的管电压增加而增大,最大强度所对应的波长变小,最短波长界限减小。

特征X射线:波长一定、强度很大的特征谱只有当管电压超过一定激发电压时才产生,只取决于光管的阳极靶材料,不同靶材具有其特有的特征谱线。

2.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答: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会产生物理、化学和生化过程,引起各种效应。X射线可使一些物质发出可见的荧光;使离子固体发出黄褐色或紫色的光;破坏

物质的化学键,使新键形成,促进物质的合成;引起生物效应,导致新陈代谢发生变化;X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物理作用可分为X射线散射和吸收。

3.试述X射线衍射原理,布拉格方程和劳厄方程的物理意义。

答:X射线衍射原理:X射线作为一电磁波投射到晶体中时,会受到晶体中原子的散射,而散射波就好像是从原子中心发出,每一个原子中心发出的散射波又好比一个源球面波。由于原子在晶体中是周期排列,这些散射球面波之间存在着固定的位相关系,它们之间会在空间产生干涉,结构导致在某些散射方向的球面波相互加强,而在某些方向上相互抵消,从而出现衍射现象,即在偏离原入射线方向上、只有特定的方向上出现散射线加强而存在衍射斑点,其余方向则无衍射斑点。

布拉格方程物理意义:2dsinθ=λ

1)表达了晶面间距d、衍射方向θ和X射线波长λ之间的定量关系,是晶体结构分析的基本公式;

2)已知X射线的波长λ和掠射角θ,可计算晶面间距d;

3)已知晶体结构,可测定X射线的波长λ。

劳厄方程的物理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入射线波长、方向、点阵常数和单一原子列衍射线方向的相互关系;确定了衍射方向的基本方程。

4.试述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粉末衍射仪的工作方式、工作原理。

答:实验方法:粉末法、劳厄法和转晶法。

粉末衍射仪的工总方式:连续式扫描、步进式扫描

工作原理:X射线粉末衍射仪用具有一定发散度的特征X光束照射多晶平板样品,多晶平板样品中一部分被照射的小晶粒的同名衍射晶面及其等同晶面所产生的衍射线将在适当的方位聚焦而形成衍射强峰,被聚焦的那一部分衍射线所对应的同名晶面或等同晶面与光源和接收狭缝处在同一聚焦圆周上。在测角仪扫描过程中,由光源狭缝、样品台轴心、和接收狭缝确定的聚焦园半径不断改变。但在样品一定深度范围内总是存在与聚焦圆吻合的弧面,由于“同一圆周上的同弧圆周角相等”,组成多晶样品的各小晶粒中,凡处于与聚焦圆吻合的弧面上的,

满足衍射矢量方程的同名衍射晶面及其等同晶面所产生的衍射线都将在狭缝处聚焦,并因此形成衍射线强峰。

5.试述X射线粉末衍射法物相定性分析过程及注意的问题。

答:物相定性分析过程:

1)用粉末照相法或粉末衍射仪法获取被测试样物相的衍射图样;

2)通过对所获衍射图样的分析和计算,获得各衍射线条的2θ、d及相对强度大小;

3)使用检索手册,查寻物相PDF卡片号;

4)若是多物相分析,则在3)步完成后,对剩余的衍射线重新根据相对强度排序,重复3)步骤,直至全部衍射线能基本得到解释。

注意问题:

1)对试样分析前,尽可能详细了解样品来源、化学成分、工艺状况,观察外形、颜色等性质,为物相分析的检索工作提供线索;

2)尽可能根据试样的各种性能,在许可的条件下将其分离成单一物相后进行衍射分析;

3)尽可能避免衍射线重叠,提高粉末照相或衍射仪的分辨率;

4)d值处理精度要求高,检索时只允许小数点后第二位才能出现偏差;

5)特别要重视低角度区域的衍射实验数据;

6)多物相混合实验时,应耐心检索,力求全部数据都能合理解释;

7)物相定性分析过程中,尽可能与其他的相分析实验手段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互相印证。

6.试述X射线粉末衍射仪法物相定量分析方法及其过程。

答:物相定量分析方法:外标法、内标法、基体冲洗法(K值法)

过程:1)物相鉴定;

2)选择标样物相;

3)进行定标曲线的测定;

4)测定试样中标准物相S的强度或测定按要求制备试样中的待测物相及

标样S物相制定衍射线强度;

5)用所测定的数据,按各自的方法计算出待测物相的质量分数。

7.比较X射线粉末多晶衍射仪法测定物质晶体结构与单晶衍射法测定物质晶体结构。

答:多晶法样品制备、衍射实验和数据处理简单,但只能完成对晶体晶系的确定、衍射花样指数标定,点阵参数测定等结构测定中的部分工作,所以,多晶衍射只能进行简单晶体结构测定或复杂结构晶体测定的部分工作。

单晶衍射法样品制备、衍射实验和数据处理复杂,但可测定复杂结构。

8.简述X射线实验方法在现代材料研究中有哪些主要应用。

答:1)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用于确定物质中的物相组成;

2)X射线物相定理分析:用于测定某物相在物质中的含量;

3)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用于推断测定晶体的结构。

10.X射线衍射实验主要有哪些方法?它们各有哪些应用?

答:X射线衍射方法:粉末法、劳厄法、转晶法三种。

粉末法在晶体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试验方法及试样制备简单,所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可缺少;而劳厄法和转晶法主要用于单晶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晶体结构的分析中必不可少。

第4章电子显微分析

1.如何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的限制?

答:所谓分辨本领,是指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通常,我们以物镜的分辨本领定义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确定光学透镜分辨本领d0的公式为d0=0.61λ/nsinα, 透镜的分辨本领主要取决于照明束波长λ。要显著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必须探索一种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的照明源——电子束。

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随加速电压的提高而提高。透镜的实际分辨本领除了与衍射效应有关外,还与透镜的像差有关。对于光学透镜,已经可以采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组合等方法来矫正像差,使之对分辨本领的影响远远小于衍射效应的影

响,但是电子透镜只有会聚镜,没有发散透镜,所有至今还没有找到能矫正球差的方法。这样,像差对电子透镜分辨本领的限制就不容忽略了。像差分球差、像散、畸变等,其中,球差是限制电子透镜分辨本领的最主要因素。

2.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小孔径成像?

答:成像原理:透射电镜通常采用热阴极电子枪来获得电子束作为照明源。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在阳极加速电压的作用下,高速的穿过阳极孔,然后被聚光镜聚成具有一定直径的束斑照射到样品上。这种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束与样品发生作用,产生反应样品微区的厚度、平均原子序数、晶体结构或位相差别的多种信息。透过样品的电子束强度,其取决于这些信息,经过物镜聚焦放大在平面上形成一幅反应这些信息的透射电子像,经过中间镜和投影镜进一步放大,在荧光屏上得到三级放大的最终电子图像,还可将其记录在电子感光板或胶卷上。

为了确保透射电镜的分辨本领,物镜的孔径半角必须很小,即采用小孔径成像。一般是在物镜的背焦平面上放一称为物镜光阑的小孔径的光阑来达到这个目的。由于物镜放大倍数大,其物平面接近焦点,若物镜光阑的直径为D,则物镜孔径半角α=D/2f,小孔径成像意味着只允许样品散射角小于σ的散射电子通过物镜光阑成像,所有大于α的都被物镜光阑档掉,不参与成像。

3.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工作原理:由三极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在加速电压作用下,经过2-3个电子透镜聚焦后,在样品表面按顺序逐行进行扫描,激发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这些物理信号的强度随样品表面特征而变,它们分别被相应的接收器接受,经放大器按顺序成比例的放大后,送到显像管的栅极上,用来同步调制显像管的电子束强度,即显像管荧光屏上的亮度。供给阴极射线显像管的扫描线圈的电源,此电源发出的锯齿波信号同时控制两束电子束作同步扫描。因此,样品上电子束的位置与显像管荧光屏上电子束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在荧光屏上就形成一幅与样品表面特征相对应的画面。

4.相对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各有哪些优点?

答:TEM优点:1)分辨率高,常规电镜的分辨率极限是2-3埃,可实现的最高线分辨率为1埃左右;2)放大倍率大,有效放大倍数在106,而光学显微镜只达到几千:3)景深较大,焦长较长,不仅可以获得样品形貌,颗粒大小及分布等信息,还可以获得特定区域的元素及物相结构信息。

SEM优点:1)分辨本领比较高;2)放大倍数为20-20000倍,并且连续可调,介于光学显微镜和投射电镜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的不足;3)景深大,视野大,成像富立体感;4)样品制备简单;5)可直接观察大块试样。

5.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有哪些工作模式,能谱仪和谱仪的特点是什么?答:工作模式:点线面三种。

能谱仪的特点:

1)所用的Si探测器尺寸小,可装在靠近样品的区域;

2)分析速度快,可在2-3分钟内完成元素定性全分析;

3)能谱仪不受聚焦圆的限制;

4)工作束流小,对样品污染小;

5)能进行低倍X射线扫描成像,得到大视域的元素分布图;

6)分辨本领比较低;

7)峰背比小;

8)Si探测器必须在液氮温度下使用,维护费用高。

6.为什么透射电镜的样品要求非常薄,而扫描电镜无此要求?

答:透射电镜中,电子束穿透样品成像,而电子束的投射本领不大,这就要求将试样制成很薄的薄膜样品;扫描电镜是通过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激发产生的物理信号成像的,电子束不用穿过样品。

7.电镜有哪些性质?环境扫描电镜中“环境”指什么?

答:1)用电子束作照明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要高得多,分辨本领:2-3nm,可以直接分辨原子,并且还能进行纳米尺寸的晶体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分析。

2)但电磁透镜的孔径半角的典型值仅为10-2-10-3rad。

3)几何像差:由透镜磁场几何形状上的缺陷而造成的。

4)色差:由电子波的波长发生一定幅度的改变而造成的。

环境扫描电镜中的“环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气环境,与传统SEM样品室高达10-3-10-6Torr的真空度相比,ESEM样品室的真空度很低,从1Torr-20Torr,非常接近大气环境,但不等同于760Torr的大气环境。

8.高分辨电镜是否指分辨率高的电镜?

答:高分辨电镜可用来观察晶体的点阵像或单原子像等所谓的高分辨像。这种高分辨像直接给出晶体结构在电子束方向上的投影,因此又称结构像。加速电压为100KV或高于100KV的透射电镜,只要分辨本领足够高,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结构像或单原子像。不是所有分辨率高的电镜都能进行结构像的分析。

9.选用电子显微分析仪时应从哪几方面考虑?

答:样品、要求、费用、时效等方面考虑。

10.电子探针仪与X射线谱仪从工作原理和应用上有哪些区别?

答:电子探针仪的工作原理:

由莫赛莱定律λ=K/(Z-σ)2可知X射线特征谱线的波长和产生此射线的样品材料的原子序数有一确定的关系。只要测出特征X射线的波长,就可确定相应元素的原子序数。又因为某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强度与该元素在样品中的浓度成比例,所有只要测出这种特征X射线的强度,就可计算出该元素的相对含量。

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布拉格方程2dsinθ=λ

波谱仪利用某些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作用来达到使不同波长分散的目的。若有一束包括不同波长的X射线照射到一个晶体表面上,平行于该晶体表面的晶面的间距为d,入射X射线与该晶面的夹角为θ,则其中只有满足布拉格方程的那个波长的X射线发生衍射。若再与入射X射线方向成2θ的方向上设置X射线检测器,就可以检测到这个特定波长的X射线及其强度。

11.与X射线衍射相比,(尤其透射电镜中的)电子衍射的特点是什么?

答:1)透射电镜常用双聚光镜照明系统,束斑直径1-2μm,经过双聚光镜的照明束相干性较好。

2)透射电镜有三级以上透镜组成的成像系统,借助它可以提高电子衍射相

机长度。

3)可以通过物镜和中间镜的密切配合,进行选区电子衍射,使成像区域和电子衍射区域统一起来,达到样品微区形貌分析和原位晶体学性质测定的目的。

12.选区电子衍射和选区成像的工作原理是?这两种工作方式有什么应用意义?答:“选区电子衍射“指在物镜像平面上放置一个光阑限定产生衍射花样的样品区域,从而分析该微区范围内样品的晶体结构特性。

当电镜以成像方式工作时,中间镜物平面与物镜像平面重合,荧光屏上显示样品的放大图像。此时,在物镜像平面内插入一个孔径可变的选区光阑,光阑孔套住想要分析的那个微区。因为在物镜适焦的情况下,物平面上同一物点所散射的电子将会聚于像平面上一点,所有对应于像平面上光阑孔的选择范围A‘B‘,只有样品上AB微区以内物点的散射波可以穿过光阑孔进入中间镜和投射镜参与成像,选区以外的物点C 产生的衍射波则全被档掉。

当调节中间镜的激磁电流,使电镜转变为衍射方式操作时,中间镜物平面与物镜背焦面相重合。尽管物镜背焦平面上第一幅花样是由受到入射束幅照的全部样品区域内晶体的衍射所产生,但只有AB微区以内物点散射的电子波可以通过选区光阑进入下面的投射系统,所有荧屏上显示的只限于选区范围内晶体所产生的衍射花样,实现了选区形貌观察与晶体结构分析的微区对应性。

这两种方法可以研究我们感兴趣的微区的晶体产生的衍射花样,从而实现选区观察与衍射的对应。

第5章热分析

1.简述差热分析的原理,并画出DTA装置示意图。

答:原理:把被测试样和一种参比物置放在同样的热条件下,进行加热或冷却。在这个过程中,试样在某一特定温度下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引起热效应变化:即试样测的温度在某一区间会变化,不跟随程序温度升高,而是有时高于或低于程度温度,而参比物一侧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始终不发生热效应,它的温度一直跟随程序温度升高。两者之间就出现一个温度差,然后利用某种方式将温差记录下来,就得到差热曲线,再针对这曲线进行分析研究。

2.为何用外延始点作为DTA曲线的反应起始温度?

答:外延始点:指峰的起始边陡峭部分的切线与外延基线的交点。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对大量的试样测定结构表明,外延起始温度与其它实验测得的反应起始温度最为接近,因此用外延始点作为DTA曲线的反应起始温度。

3.热分析用的参比物有何性能要求?

答:参比物在一定温度下不发生分解、相变、破坏的物质,要求在热分析过程中热性质、质量、密度等与试样尽量相近。

4.影响差热分析的仪器、试样、操作因素是什么?

答:仪器因素:1)炉子的结构和尺寸; 2)坩埚材料和形状;

3)差热电偶性能; 4)测温热电偶与试样之间的相对位置;

5)记录仪或其它显示系统精度。

试样因素:1)热容量和热导率的变化;2)试样的颗粒度、用量及装填密度;

3)试样的结晶度、纯度; 4)参比物

操作因素:1)加热速度;

慢:峰形:宽平滞后小

快:峰形:尖长滞后大

2)炉内压力和气氛;

①压力:减小:分解温度降低低温移动

增大:分解温度升高高温移动

②气氛:不同气氛反应不同——温度不同

3)记录仪量程和走纸速度。

5.为何DTA仅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DSC是如何实现定量分析的?

答:在差热分析中当试样发生热效应时,试样本身的升温速度是非线性的,而且在发生热效应时,试样与参比物与及试样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温差,它们之间会进行热传递,降低了热效应测量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所有DTA仅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而DSC克服了这些不足,通过对试样因发生热效应而发生的能量变化进行及

时的应有的补偿,保持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温度始终保持相同,无温差、无热传递,使热损失小,检测信号大,可进行实现定量分析。

6.阐述DSC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答:原理:DSC技术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参比物的能量差随温度和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差式扫描热分析法就是为克服差热分析在定量测定上存在的这些不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热分析技术。该法通过对试样因发生热效应而发生的能量变化进行及时的应有的补偿,保持试样与参比物之间温度始终保持相同,无温差、无热传递,使热损失小,检测信号大,因此在灵敏度和精度方面都大有提高。

特点:由于试样用量少,试样内的温度梯度较小且气体的扩散阻力下降,对于功率补偿型DSC有热阻影响小的特点。

7.简述DTA、DSC分析样品要求和结果分析方法。

答:DTA分析样品要求:应选择热容量和热导率和试样相近的作为参比物;试样的颗粒度要求:100目—300目;试样的结晶度、纯度和离子取代要求:结晶度好,峰形尖锐,洁净度不好,则峰面积要小,纯度、离子取代同样会影响DTA 曲线;试样的用量:以少为原则;试样的装填要求:薄而均匀,试样和参比物的装填一样情况一致;参比物:整个测温范围无热反应,比热与导热性与试样相近,粒度与试样相近,

DTA结果分析方法:解释曲线上每个峰谷出现的原因,从而分析被测物质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差热分析的峰只表示试样的热效应,本身不反应更多的物理化学本质,因此,单靠差热曲线很难做正确的解释。

DSC分析样品要求:试样用量少,试样粒度均匀。

DSC结果分析方法:

1)称量法:用硫酸纸沿确定的峰面积界限描剪下来,用微量天平称量后进行换算,其读数误差范围在2%之内;

2)数格法:在已确定的峰面积界限内,统计占据记录纸小格数进行换算,其读数误差在2%-4%;

3)用求积仪:读数误差为4%;

4)用计算机:误差为0.5%。

8.简述热重分析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答:特点:热重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获得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定量性强,能准确的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及变化的速率。

影响因素:1)浮力及对流的影响;2)挥发物冷凝的影响;3)温度测定的影响;4)升温速率的影响;5)气氛控制的影响;6)坩埚形状的影响;7)试样用量、粒度、热性质和装填方式的影响。

9.举例说明热分析技术在玻璃和微晶玻璃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答:热分析技术在玻璃研究中的应用:

1)研究玻璃形成的化学反应和过程;

2)测定玻璃的玻璃转变温度与熔融行为;

3)研究高温下玻璃组分的挥发;

4)研究玻璃的结晶过程和测定晶体生长活化能;

5)制作相图;

6)研究玻璃工艺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7)微晶玻璃的研究

热分析技术在微晶玻璃研究中的应用:

微晶玻璃是通过控制晶化而得到的多晶材料,在强度、耐温度急变性和耐腐蚀性等方面较原始玻璃都有大幅度提高。微晶玻璃在晶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结晶潜热,产生明显的热效应,因而DTA分析在微晶玻璃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10.简述热分析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答:1)差热分析(DTA)曲线或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曲线可以用来定性地表征和鉴定物质,可以定量地估计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或测定热化学参数。尤其是DSC分析不仅可定量地测定物质的熔化热、转变热和反应热,还可以用来计算物质的纯度和杂质量。

2)热重分析在无机材料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于研究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热分解、不同温度及气氛中金属的抗腐蚀性能、固体状态的变化、矿物的冶炼和焙烧、液体的蒸发或蒸馏、煤或石油及木材的热解、挥发灰分的含量测定、蒸发和升华速度的测定、吸水和脱水、聚合物的氧化降解、气化热测定、催化剂和添加剂评定、化合物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老化和寿命评定、反应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其特点是定量性强。

3)热膨胀分析在陶瓷材料方面应用广泛,它可以确定陶瓷材料合理的配方和烧成。

4)热机械分析在高分子材料方面应用广泛,它可以测定高聚物的Tg温度、研究高聚物的松弛运动、固化过程、分析增塑剂含量、表征高聚物合金组分的相容性等。

第6章光谱分析

1.了解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对原子(基团)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光谱分析手段。答:

2.何谓助色团和生色团?

答:助色团是指那些本身不会使化合物分子产生颜色或者再紫外及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的一些基团,但这些基团与发色基团相连时却能使发色基团的吸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强。

生色团是指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不论是否显示颜色都称为发色基团或生色团。

3.简述有机物在紫外光谱中吸收带的类型。

答:1)R吸收带卤代烷烃可产生这类谱带;

2)K吸收带共轭烯烃,取代芳香化合物可产生这类谱带;

3)B吸收带芳香化合物及杂芳香化合物的特征谱带;

4)E吸收带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之一。

4.产生红外吸收的原因是什么?阐述分子振动的形式和红外光谱振动吸收带的类型.

答:1)辐射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辐射的频率一致就满足了;

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分子的偶极距必须发生变化的振动。

分子振动的形式:

1)伸缩振动 a)对称伸缩振动;b)反对称伸缩振动

2)变形和弯曲伸缩振动

a)面内变形剪式振动、面内摇摆振动;

b)面外变形面外摇摆振动、扭曲变形振动

红外光谱振动吸收带类型:

1)X-H伸缩振动区;2)叁键和累积双键区;3)双键伸缩振动区;

4)X-Y伸缩振动区和X-H变形振动区。

5.阐述红外光谱吸收带强度及其位置的影响因素。

答:影响吸收带强度因素:

1)振动吸收带强度与分子振动偶极矩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2)同一类型化学键,偶极矩变化与结构的对称性有关;

3)氢键导致原子间距增大,偶极矩变化增大;

4)与振动形式有关。

影响吸收带位置的因素:

1)外部因素

与试样状态、测定条件、溶剂极性等有关。

2)内部因素

a)电效应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偶极场效应

b)氢键氢键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振动频率下降

c)振动的偶合如果两个基团的振动频率相近,其相互作用会使谱带裂分成两个,一个低于正常频率,一个高于正常频率,称振动偶合。

d)费米共振当一振动的倍频与另一振动的基频接近时,其相互作用而产生很强的吸收峰或发生裂分,称为费米共振现象。

e)其它因素如立体障碍、环的张力等。

6.简述红外光谱样品的制备方法。

答:样品制备:

要求:浓度、厚度适宜,不含游离水分组合;测量前尽量进行组分预分离。

制备方法:

1)气态样品:使用气体吸收池;

2)液态和溶液试样:沸点较高的试样,直接滴在两块盐片之间形成液膜;沸点较低、挥发性较大的试样,可注入封闭液体池中。

3)固态试样:粉末法、糊状法、压片法、薄膜法、溶液法。

7.试比较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异同。

答:相同点:

1)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都属于分子振动光谱,都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有力手段。

2)对于分子中的同一个基团,它的红外光谱吸收峰的位置和拉曼光谱峰的位置是相同的。

不同点:

1)红外光谱测定的是样品的透射光谱,拉曼光谱测定的是样品的发射光谱;

2)在红外光谱图中,横坐标的单位可以用波数表示。在拉曼光谱图中,虽然横坐标的单位也是用波数,但表示的是拉曼位移。

3)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选律是不相同的,红外和拉曼总体上说是互补的。

有些基团振动时偶极矩变化非常大,红外吸收峰很强,是红外活性的。有些基团振动时偶极矩没有变化,不出现红外吸收峰,是红外非活性的。这种振动拉曼峰会非常强,也是拉曼活性的。

一个基团存在几种振动模式时,偶极矩变化大的振动,红外吸收峰强;偶极矩变化小的振动,红外吸收峰弱。拉曼光谱与之相反,偶极矩变化大的振动,拉曼峰弱;偶极矩变化小的振动,拉曼峰强;偶极矩没有变化的振动,拉曼峰最强。这就是红外和拉曼的互补性。

第7章核磁共振分析

1. 根据V0=γH0/2π,可以说明一些什么问题?

答:这是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由该式可以说明:1)对于不同的原子核,由于磁旋比γ的不同,发生共振的条件不同;即发生共振时V0和H0的相对值不同;2)对于同一种核,当外加磁场一顶时,共振频率也一定,当磁场强度改变时,共振频率也随着改变。

2. 什么是弛豫?为什么NMR分析中固体试样应先配成溶液?

答:由于核磁共振中氢核发生共振时吸收的能量是很小的,因而跃迁到高能态的氢核不可能通过发射谱线的形式失去能量而返回到低能态,这种由高能态恢复到低能态而不发射原来所吸收的能量的过程成为弛豫过程。

NMR分析中固体试样应先配成溶液,这是由于液态样品可以得到分辨较好的图谱。

3.何谓化学位移?它有什么重要性?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由于有机分子中各种质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因此在核磁共振谱的不同位置上出现吸收峰,某一物质吸收峰出的位置与标准物质质子吸收峰出现的位置之间的差异称为该物质的化学位移。

重要性:由于化学位移的大小与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有可能

根据化学位移的大小来考虑氢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即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特征。

影响因素: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立体效应、氢键的生产、磁各向异性效应和溶剂效应。

4.何谓自旋偶合?何谓自旋分裂?它们在NMR分析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相邻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核磁共振谱峰的裂分,称为自旋-轨道偶合,简称自旋偶合。

由自旋偶合所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裂分,简称自旋裂分。

作用:偶合表示质子间的相互作用,裂分则表示由此而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由于偶合裂分现象的存在,可以从核磁共振谱图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对有机物结构解析非常有利。

5.振荡器的射频为5

6.4MHz时,欲使1H、13C、19F发生共振信号,外加磁场强度各需多少?

答:B0(1H)=2πV0/γ=2×3.14159×56.4/2.68=132.2 MHz

B0(19F)=2×3.14159×56.4/2.52=139.52 MHz

6.已知氢核1H磁矩为2.79,磷核31P磁矩为1.13,在相同强度的外加磁场条件下,发生核跃迁时何者需要较低的能量?

答:设外加磁场为H,则1H发生跃迁需要吸收的电磁波频率为

V0(1H)=2×2.79×5.05×10-27×H/6.63×10-34=46.29×106 HS-1=46.29H MHz V0(31P)=2×1.13×5.05×10-27×H/6.63×10-34=17.21×106 HS-1=17.21 H MHz

7.下列化合物中OH的氢核,何者处于较低场?为什么?

答:结构(1)中OH上的氢核处于较低场,因为它要受到相邻羰(tang)基上电负性氧原子的吸电子作用。

8.解释在下列化合物中,Ha与Hb的δ值有何不同?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一、判断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 ×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 ×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外光谱中出现振动偶合谱带。() ×20.确定某一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理方法是红外光谱分析法。() ×21.对称分子结构,如H2O分子,没有红外活性。() √22.分子中必须具有红外活性振动是分子产生红外吸收的必备条件之一。() √23.红外光谱中,不同化合物中相同基团的特征频率总是在特定波长围出现,故可以根据红外光谱中的特征频率峰来确定化合物中该基团的存在。() ×24.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羰基化合物的大小顺序为:酰卤>酰胺>酸>醛>酯。() √25.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与色散型红外光谱仪的主要差别在于它有干涉仪和计算机部件。()√26.当分子受到红外光激发,其振动能级发生跃迁时,化学键越强吸收的光子数目越多。() ×27.游离有机酸C=O伸缩振动v C=O频率一般出现在1760cm-1,但形成多聚体时,吸收频率会向高波数移动。() 二、选择题 1.在一定波长处,用2.0 cm吸收池测得某试液的百分透光度为71%,若改用3.0 cm吸 收池时,该试液的吸光度A为(B) (A)0.10 (B)0.22 (C)0.45 2.某化合物浓度为c1,在波长λ1处,用厚度为1 cm的吸收池测量,求得摩尔吸收系数为ε1,在浓度为3 c1时,在波长λ1处,用厚度为3 cm的吸收池测量,求得摩尔吸收系数为ε2。则它们的关系是(A)(A)ε1=ε2(B)ε2=3ε1(C)ε2>ε1

2013年秋季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研究方法》期中考试复习题

2013年秋季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材料研究方法》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短波限 各种管电压下的连续X射线谱都具有一个最短的波长值,该波长值称为短波限。P6。 2)吸收限 吸收限是指对一定的吸收体,X射线的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强,表现为质量吸收系数的下降,但随着波长的降低,质量吸收系数并非呈连续的变化,而是在某些波长位置上突然升高,出现了吸收限。每种物质都有它本身确定的一系列吸收限。P13。 3)特征X射线 U时,在连续谱的某些特当加于X射线管两端的电压增高到与阳极靶材相应的某一特定值 k 定的波长位置上,会出现一系列强度很高、波长范围很窄的线状光谱,它们的波长对一定材料的阳极靶有严格恒定的数值,此波长可作为阳极靶材的标志或特征,故称为特征X射线。P8。 4)相干散射 当入射线与原子内受核束缚较紧的电子相遇,光量子不足以使原子电离,但电子可在X射线交变电场作用下发生受迫振动,这样的电子就成为一个电磁波的发射源,向周围辐射电磁波,这些散射波之间符合波长相等、频率相同、位相差相同的光的干涉条件,故称相干散射。P11。 5)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入射X射线的光量子与物质原子中电子相互碰撞时产生的物理效应。当入射光量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可以从被照射物质的原子内部(例如K壳层)击出一个电子,同时外层高能态电子要向内层的K空位跃迁,辐射出波长一定的特征X射线。这种以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激发和辐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P12。 6)晶带面 在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中平行于某一轴向的所有晶面均属于同一个晶带,这些晶面叫做晶带面。P24。 7)系统消光

我们把因原子在晶体中位置不同或原子种类不同而引起的某些方向上的衍射线消失的现象称之为系统消光。P35。 8)球差 球差即球面像差,是由于电磁透镜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对电子的折射能力不符合预定的规律而造成的像差。P111。 9)像散 像散是由于电磁透镜磁场的非旋转对称性而引起的像差。P112。 10)色差 是由于入射电子波长(或能量)的非单一性所造成的。P112。 11)倒易点阵 倒易点阵是在晶体点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的空间几何图形,是晶体点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二、简答题 1、试说明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激发的主要信号、主要特点和用途。P183-185。 2、扫描电镜的分辨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给出典型信号成像的分辨率,并说明原因。P188 3、透射电镜中有哪些主要光阑?在什么位置?其作用如何?P124。 4、何为波谱仪和能谱仪?说明其工作的三种基本方式,并比较波谱仪和能谱仪的优缺点。P198。 5、决定X 射线强度的关系式是 M c e A F P V V mc e R I I 2222 2230)()(32-???? ??=θθφπλ, 试说明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6、比较物相定量分析的外标法、内标法、K 值法、直接比较法和全谱拟合法的优缺点? 7、实验中选择X 射线管以及滤波片的原则是什么?已知一个以Fe 为主要成 分的样品,试选择合适的X 射线管和合适的滤波片? 三、计算题 1、在立方点阵中画出下面的晶面和晶向。 2、已知面心立方铝的点阵常数a=0.40491nm ,今用CuKα(λ=1.5406?)辐射在衍射仪上扫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硕士生入学复试大纲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硕士生入学复试大纲 第一部分概述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针对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而开设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主要分析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较先进的材料分析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测试及研究的能力。 2. 考试范围 X-射线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及红外光谱 3. 参考书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常铁军等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祁景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材料研究方法》王培铭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 1、绪论课程性质 2、X射线物理学基础 掌握X射线的本质、连续X射线谱,特征X射线谱、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经典散射与经典散射强度;二次特征辐射;X射线的衰减。 3、X射线衍射的几何原理 掌握布拉格定律、倒易点阵的定义,了解倒易点阵的某些关系式,倒易点阵的性质倒易空间中表示衍射条件的矢量方程,掌握埃瓦尔德图解。 4、X射线衍射束的强度 理解一个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一个原子对X射线的散射、单胞对X射线的散射;掌握结构因子计算;理解一个小晶体对X射线的散射;一个小晶体衍射的积分强度;粉末多晶体衍射的积分强度。 5、X射线衍射方法 了解类型和发展;粉末照相法;粉末法成象原理,德拜-谢乐法;劳厄实验方法:劳厄法成象原理和衍射斑点分布规律;劳厄衍射花样指数化;掌握多晶衍射仪法;了解测角器,探测器,计数电路,实验条件选择及试样制备。 6、多晶体的物相分析 掌握基本原理,了解PDF卡片,PDF卡片索引,掌握物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原理和方法。 7、点阵常数的精确测定 掌握立方晶体衍射花样的指标化;理解点阵常数测量中误差的来源;照相法中θ测量误差的来源,衍射仪法中的测量误差;掌握点阵常数精确测定的方法 8、X射线应力测定 理解X射线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掌握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 9、电子光学基础 理解电子光学的原理。 10、电子与物质的交互作用 理解原子核对电子的弹性散射,原子核对电子的非弹性散射,核外电子对入射电子的非弹性散射;高能电子与样品物质交互作用产生的电子信息。二次电子(SE),背散射电子(BE),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材料研究方法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 一、判断题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适合于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3.摩尔吸收系数的值随着入射波光长的增加而减少。×4.分光光度法中所用的参比溶液总是采用不含待测物质和显色剂的空白溶液。 ×5.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200~400nm。 ×6.分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随透射率变化而存在极大值。 √7.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当测量样品的浓度极大时,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现象较明显。 √8.分光光度法既可用于单组分,也可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 ×9.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

收波长的波长位置向长波方向移动。 ×10.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仅与溶液本身的性质有关。 ×11.在分光光度法中,根据在测定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比耳定律的结论,被测定溶液浓度越大,吸光度也越大,测定的结果也越准确。() √12.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区的吸收特性,取决于分子可能发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对这种跃迁的影响。() ×13.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能量,其大小顺序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14.在紫外光谱中,生色团指的是有颜色并在近紫外和可见区域有特征吸收的基团。() ×15.区分一化合物究竟是醛还是酮的最好方法是紫外光谱分析。() ×16.有色化合物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随其浓度的变化而改变。() ×17.由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带。() √18.红外光谱不仅包括振动能级的跃迁,也包括转动能级的跃迁,故又称为振转光谱。() √19.由于振动能级受分子中其他振动的影响,因此红

材料研究方法真题集

1.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那些效应?利用其中那些效应可以进行晶体结构的分析鉴定?如何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鉴定晶态与非晶态? 2.画出晶体对X射线衍射的示意图,写出布拉格方程,并说明该方程中各参数的意义。3.X射线衍射方法在材料研究中有哪些应用?请具体阐述。 4.请阐述电子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电子信号,并介绍这些电子信号在材料分析研究中的各种用途。 5.试讨论加热速度、试样颗粒度、炉内压力和气氛对差热分析结果的影响,为什么说差热分析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法则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6.通常在一张NMR谱图中可以得到哪些基本信息?并举例说明NMR在材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7.影响热重曲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保证热重分析的精确度?举例说明热重分析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8.请介绍透射电镜分析时的块状样品表面复型种类和复型方法。为何电子显微分析可以获得较光学显微分析高得多的分辨。 9.请阐述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比较两种常用的X射线谱仪——波谱仪和能谱仪的特点。 10.如何利用差热分析、热重分析和热膨胀分析来区分无机材料中的脱水分解、氧化、多晶转变、烧结等过程? 11.微晶玻璃是一种在玻璃基体中均匀析出所需微晶相的新材料,在微晶玻璃材料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玻璃转变温度Tg、析晶温度、析出晶体的晶相种类、以及析出晶体尺寸形貌等物性数据。通过哪些测试方法可以方便地获得这些数据?并请介绍在这些测试图谱中获取所需数据的具体过程。 12.有机高分子材料的TEM和SEM的试样有哪些特点。 13.试画出有机高分子材料DSC的特征曲线,并说出相应的焓变峰或转变区的物理化学含义。 14.试阐述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以及应用。 15.什么是斯托克斯线、反斯托克斯线,试说明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是互补的。 4. 请阐述电子与固体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电子信号那些信号可以用于晶体研究? 5. DTA曲线用什么作为反应起始温度,为什么? 6. 何谓自旋偶合? 何谓自旋分裂? 它们在NMR分析中有何重要作用? 7.下列化合物中OH的氢核,何者处于较低场? 为什么? 8.按化学位移值的大小,将下列每个化合物的核磁共振信号排列程序。 (1) CH3CH2OCH2CH3 (2) CH3CHO (3) Cl2CHCH2Cl 1.电子束轰击到固体样品表面会产生哪些主要物理信号?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一般收集哪种物理信号?并说明其衬度原理研究材料表面元素分原布状况应收集哪些信息,并收明其衬

材料研究方法期末复习资料(不错)

材料研究方法复习 X射线,SEM(扫描电子显微镜),TA,DTA,DSC,TG,红外,拉曼 1.X射线的本质是什么?是谁首先发现了X射线,谁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 本质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波长介于0.01-1000A。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首先发现了X射线,1912年由德国物理学家laue揭示了X射线本质。 2.试计算波长0.071nm(Mo-Kα)和0.154A(Cu-Kα)的X射线束,其频率和每个量子的能量? E=hν=hc/λ 3.试述连续X射线谱与特征X射线谱产生的机理 连续X射线谱:从阴极发出的电子经高压加速到达阳极靶材时,由于单位时间内到达的电子数目极大,而且达到靶材的时间和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大多数电子要经过多次碰撞,能量逐步损失掉,因而出现连续变化的波长谱。 特征X射线谱: 从阴极发出的电子在高压加速后,如果电子的能量足够大而将阳极靶原子中内层电子击出留下空位,原子中其他层电子就会跃迁以填补该空位,同时将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结果得到具有固定能量,频率或固定波长的特征X射线。 4. 连续X射线谱强度随管电压、管电流和阳极材料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 发生管中的总光子数(即连续X射线的强度)与: 1 阳极原子数Z成正比; 2 与灯丝电流i成正比; 3 与电压V二次方成正比: I 正比于i Z V2 可见,连续X射线的总能量随管电流、阳极靶原子序数和管电压的增加而增大 5. Kα线和Kβ线相比,谁的波长短?谁的强度高?

Kβ线比Kα线的波长短,强度弱 6.实验中选择X射线管以及滤波片的原则是什么?已知一个以Fe为主要成分的样品,试选择合适的X射线管和合适的滤波片? 实验中选择X射线管要避免样品强烈吸收入射X射线产生荧光幅射,对分析结果产生干扰。必须根据所测样品的化学成分选用不同靶材的X射线管。 其选择原则是: Z靶≤Z样品+1 应当避免使用比样品中的主元素的原子序数大2-6(尤其是2)的材料作靶材。 滤波片材料选择规律是: Z靶<40时: Z滤=Z靶-1 Z靶>40时: Z滤=Z靶-2 例如: 铁为主的样品,选用Co或Fe靶,不选用Ni或Cu靶;对应滤波片选择Mn 7. X射线与物质的如何相互作用的,产生那些物理现象? X射线与物质的作用是通过X射线光子与物质的电子相互碰撞而实现的。 与物质作用后会产生X射线的散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X射线的吸收,光电效应与荧光辐射等现象 8. X射线强度衰减规律是什么?质量吸收系数的计算? X射线通过整个物质厚度的衰减规律: I/I0 = exp(-μx) 式中I/I0称为X射线穿透系数,I/I0 <1。I/I0愈小,表示x射线被衰减的程度愈大。μ为线性吸收系数 μm表示,μm=μ/ρ 如果材料中含多种元素,则μm=Σμmi w i其中w i为质量分数 9.下列哪些晶面属于[111]晶带? (111)、(3 21)、(231)、(211)、(101)、(101)、(133),(-1-10),(1-12), (1- 32),(0-11),(212),为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材料研究方法思考题答案重点及真题汇编

第1章 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哪些? 答:材料按化学组成和结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性能特征分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 按用途分为:建筑材料、航空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医用材料。 材料的结构层次有:微观结构、亚微观结构、显微结构、宏观结构。 2、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研究方法? 答:任务:材料研究应着重于探索制备过程前后和使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探明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工艺过程)、性能和效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找出经一定工艺流程获得的材料的组成(结构)对于材料性能与用途的影响规律,以达到对材料优化设计的目的,从而将经验性工艺逐步纳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轨道. 研究对象和相应方法见书第三页表格。 3、材料研究方法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答:按研究仪器测试的信息形式分为图像分析法和非图像分析法;按工作原理,前者为显微术,后者为衍射法和成分谱分析。 第2章 1、简述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有那些主要应用? 答:现代材料研究的主X射线实验方法在材料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 (1)X射线物相定性分析:用于确定物质中的物相组成 (2)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用于测定某物相在物质中的含量 (3)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用于推断测定晶体的结构 2、试推导Bragg方程, 并对方程中的主要参数的范围确定进行讨论. 答:见书第97页。 3、X射线衍射试验主要有那些方法, 他们各有哪些应用,方法及研究对象. 答: 实验方法所用 辐射 样 品 照相法衍射仪法 粉末法劳厄法转晶法单色辐射 连续辐射 单色辐射 多晶或晶 体粉末 单晶体 单晶体 样品转动或固定 样品固定 样品转动或固定 德拜照相 机 劳厄相机 转晶-回 摆照相机 粉末衍射仪 单晶或粉末衍 射仪 单晶衍射仪 最基本的衍射实验方法有:粉末法,劳厄法和转晶法三种。由于粉末法在晶体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而且实验方法及样品的制备简单,所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可缺少;而劳厄法和转晶法主要应用于单晶体的研究,特别是在晶体结构的分析中必不可少,在某种场合下是无法替代的。 第3章 1、如何提高显微镜分辨本领,电子透镜的分辨本领受哪些条件的限制? 答:分辨本领:指显微镜能分辨的样品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以物镜的分辨本领来定义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光学透镜:d0 =0.061λ/n·sinα= 0.061λ/N·A,式中:λ是照明束波长;α是透镜孔径半角; n是物方介 质折射率;n·sinα或N·A称为数值孔径。 在物方介质为空气的情况下,N·A值小于1。即使采用油浸透镜(n=1.5;α一般为70°~75°), N·A值也不会超过1.35。所以 d0≈1/2λ。因此,要显著地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必须使用波长比可见光短得多的 照明源。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智慧树知到2019材料研究方法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由于透镜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对光的折射能力不符合预定规律而造成的图像模糊现象称为() 答案:球差 光学透镜的像差主要有() 答案:像场弯曲#球差#色差 光学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 答案:二级 光学透镜要能区分开两个成像物点,则此两物点形成的埃利斑之间的最小距离应 答案:大于埃利斑半径 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能力为() 答案:200nm 光学透镜成像的基础是光可以() 答案:折射 光学透镜的像差主要有() 答案:像场弯曲#球差#色差 由于照明光源波长不统一形成的图像模糊称为() 答案:色差 成像物体上能分辨出来的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称为() 答案:分辨率 要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关键是要() 答案:减小光源波长

干镜的有效放大倍数一般为()倍 答案:500~1000 为获得大景深,可以考虑() 答案:减小数值孔径#降低放大倍数 金相砂纸后标号越大,说明砂纸上的磨削颗粒越() 答案:小 抛光平面样品时,可以选择() 答案:机械抛光#化学抛光#电解抛光#复合抛光 砂纸背面的防水标志是() 答案:WATERPROOF 透镜的像差是由于本身几何光学条件的限制造成的,和光源波长无关()答案:错 逆光拍照时,明暗对比强烈的地方出现的彩色边缘就是色差() 答案:对 最小散焦斑是点光源成像质量最好的情况() 答案:对 衬度是指图像上相邻部分间的黑白对比度或颜色差() 答案:对 油镜的最大数值孔径小于干镜的最大数值孔径() 答案:错 明场照明时光线损失很少() 答案:错

只要聚焦准确,点光源的像可以是一个清晰的亮点() 答案:错 从衍射效应来看,透镜分辨的最小距离和数值孔径成反比()答案:对 有效放大倍数和人眼的分辨能力无关() 答案:错 只要是导电材料,都可以用电火花线切割切取样品() 答案:错 第二章 发现X射线的是 答案:伦琴 进行第一次晶体衍射实验的是 答案:劳厄 X射线衍射时,首先出现的衍射峰必定是()的晶面。 答案:低指数 对衍射强度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结构因数 能影响短波限位置的因素是 答案:管电压 X射线是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 答案:对 X射线管的效率极低,一般仅有百分之几() 答案:对

2010-2013同济大学821材料研究方法真题

2009 1.在晶体光学鉴定中,哪些晶系的晶体表现为光性非均质体?它们又分属于哪类型的光率体?请阐述光在这些光率体中的传播特点。 2.简述特征X射线的产生及其应用;简述X射线衍射产生的充要条件,写出布拉格方程通用式,并说明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3.简述粉末衍射物相定性分析过程,写出3种以上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的实际应用,并给出影响表征结果的主要因素。 4.简述如何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来区分金属材料脱溶分解和Spinodal分解的不同? 5.简述高能电子书与物质作用后所产生的主要信号(至少列出4中信号)及其应用;写出SEM的成像基本原理,分辨率以及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6.请分析SEM中二次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X射线面扫面像的差异,并叙述这三种方法在无机材料中的应用。 7.简述TEM在金属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 8.请阐述差热分析中影响差热曲线的式样方面的因素,为何在差热分析中采用外延起始温度(外延始点)作为吸、放热反应的起始温度? 9.在功率补偿型DSC量热法中,是如何实现式样吸、放热定量分析的?请举例说明DSC在材料物性分析中的应用。 10.如何利用DTA、TG与热膨胀分析技术区分材料热分解、玻璃化转变、氧化(老化)玻璃析晶、陶瓷烧结等过程?举例说明热分析技术在材料研究领域的应用。 11.试写出有机化合物ETIR谱图的主要基团特征频率,并说出FTIR在材料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12.试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根据该表达式举例解释IR集团频率的变化规律。 13.请画出一张乙醇的质子NMR示意谱图,并说明该谱图主要给出哪些信息;再请阐述核磁共振分析中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 14.简述核磁共振试验中弛豫过程的类型,并解释通常进行的核磁共振实验分析中为何应先将固体式样配成溶液,然后再测式样溶液样品的核磁共振。 15.请利用所学到得或掌握的微观分析和测试方法及手段,结合你的专业,选择某种材料进行微观结构的表征。请你简要写出微观结构表征的过程。(所用表征方法不得少于2种)。 2010 一、简答题(必答题,每题15分) 1 光在高级晶族、中级晶族、低级晶族中的传播特点,如何用光学显微分析方法区分晶体和非光晶体。 2 特征X射线的产生、性质和应用。 3 高能电子与固体物质碰撞产生哪些物理信号?说明他们在形貌表征中的应用。(至少三种) 4 试推导布拉格方程,说明各参数的物理意义,限定范围。 5 电子显微分析方法有哪些?SEM和TEM的衬度原理,并说明他们在材料中的应用。 二、叙述题(选做题,任选5道,每题15分) 1 XRD在多晶粉末试样物性分析中的应用,影响表征结果的因素。 2 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特征X射线表征形貌时的不同,说明他们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3 影响红外吸收的因素,为什么说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互补,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相比有什么特点。 4 试画出一种典型的热分析曲线,并解释各个吸收峰和转变处的意义。 5 叙述透射电镜的制样方法,并分析其特点。 6 如何用差热分析、热重分析、热膨胀分析区别碳酸盐分解、金属氧化、玻璃析晶、晶型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2 》课程教学大纲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2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332025 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Materials Analysis Methods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0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近代材料研究方法是高等学校材料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讲授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材料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光谱分析和 核磁共振的基本理论; 2. 掌握材料组成、晶体结构、显微结构等的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 3. 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质等信息确定分析手段的能力; 4. 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标定、分析解释的初步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晶体几何学、X射线衍射以及电子显微分析方面的一般知识,了解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热分析、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原理以及适用范围。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晶体几何学理论知识(晶体点阵、晶面、晶向、晶面夹角、晶带);掌握特征X射线的产生机理以及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掌握X射线衍射理论基础—布拉格定律;了解影响X射线衍射强度各个因子,掌握结构因子计算以及系统消光规律;掌握物相定性、定量分析原理及方法;掌握利用倒易点阵与厄瓦尔德图解法分析衍射现象;掌握电子衍射的基本理论以及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方法;掌握表面形貌衬度和原子序数衬度的原理及应用;掌握能谱、波谱分析原理及方法;掌握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电子能谱分析法、核磁共振、热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相关仪器的主要部件和测试方法;了解质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3.基本技能: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质等信息正确选用分析手段的能力;具备对检测结果进行标定和分析解释的初步能力;具有利用本课程基本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够独立进行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光谱和热分析的样品制备与结果分析。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和作业,通过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dl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C)。 A.咸丰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近代中国首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D) A、康有为 B、洪秀全 C、林则徐 D、孙中山 4.“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C)。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C.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B.宋教仁C.邹容D.陈天华 6.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C)。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②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进行民主革命`④进行社会革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8.前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在(D)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A.贺龙叶挺 B.周恩来朱德 C.朱德刘伯承 D.毛泽东朱德 9.“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C)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10.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A发展党的组织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D开展军事斗争 11.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A)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天津 12.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B.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 C.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 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 13.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文章是(D)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4.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 A )。 A.乡村工作B.城市工作C.调查工作D.土地革命 15.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