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的交通心理及行为特征

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心理与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学答案

交通心理与安全 第1章 1-1.交通事故的定义是什么? 答:交通事故指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行进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1-2.交通事故的现象有哪些? 答:交通事故的现象,可分为碰撞、碾压、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和失火等七种。 (1)碰撞——指交通强者的正面部分与他方接触; (2)碾压——指作为交通强者的机动车对交通弱者如自行车和行人的推碾或压过; (3)刮擦——相对交通强者的车辆侧面与他方接触; (4)翻车——两个以上的侧面车轮离开地面; (5)坠车——通常理解为车辆掉下去; (6)爆炸——由于把爆炸物品带入车内,在行驶过程中因为振动等原因引起爆炸造成事故; (7)失火——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人为的、车辆的原因引起火灾。 1-3.我国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怎样? 答:现阶段,我国交通问题主要就是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落后的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国目前由于道路安全设施要中缺乏,交通供需尖锐化的矛盾一时难以缓解。 一般认为,我国还处在交通事故与车辆同时增长的阶段,随着各种车辆和交通流量的不断增长,我国交通安全正处在事故高峰的“爬坡”时期。 1-4.交通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内容有: 1、交通安全技术行政管理研究, (1)交通安全管理机制研究;(2)交通安全管理政策研究;(3)交通安全管理勤务研究;(4)交通安全技术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2、交通安全技术研究, (1)人的研究(2)车的研究(3)路的研究(4)环境研究(5)事故分析与事故对策的研究(6)交通安全实验研究。 3、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研究, (1)道路安全设施研究(2)车辆安全设施研究(3)驾驶员与行人、残疾人交通安全设施研究(4)交通安全设施环境研究(5)交通安全训练研究(6)交通安全救援与救护研究。

交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21317007 课程名称:道路交通心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 学时数: 51 其中:实验/上机/实训学时:25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道路交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践讨论等三个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交通参与者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研究和探讨交通工程、交通管理和交通警察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在提高交通警察队伍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指导交通管理工作,并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学要求:“道路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传授道路交通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努力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道路交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学习《道路交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面以及普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形式 专题讲授能力训练合计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1 2 第二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感知觉 3 3 6 第三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注意 2 2 4 第四章机动车驾驶人的情绪、情感与意志 2 2 4 第五章机动车驾驶人的个性心理 2 2 4 第六章职业驾驶人的甄选 2 2 4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结课作业)

201709考试批次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结课作业

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 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2017年8月2日--9月11日。(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2) 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 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 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 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 5) 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 小论文写作(请从论文选题围,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写作,具体要求如下。总分100分) 一、论文题目 1、由消费心理学看假冒名牌商品泛滥现象。 2、我国健身行业顾客群体消费特征和消费心理的研究。 3、“黄金周”假日旅游消费心理研究。 4、大学毕业生择业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探析。 5、B2C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研究。 二、论文写作要求 (1)字数要求至少2000字。容要求语言精练、通顺;文章切题、新颖;层次清楚,结构 完整。 (2)禁止下列抄袭现象:整段抄、整篇抄;移花接木;冒名顶替;直接从网上下载;雷同 现象。 (3)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统一使用小二号黑体,加粗) 摘要(暂只要求中文部分)不超过200字 摘要标题使用小四号楷体,加粗 摘要容使用五号黑体,出现在首页标题下面。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交通学心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转自: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01 作者:赵国祥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1998年《世界灾难报告》表明,自汽车问世以来,世界公路交通事故已造成3,000 万人丧生,每年至少有50万人死亡,1,000多万人受伤,而且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汽车流量的增加,从现在到2020年,世界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高于呼吸道传染、结核病和癌症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报告还指出,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且这一比例逐年增高。公路交通事故给发 展中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3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他们所接受的援助总额, 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其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万一6 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直接车物损失约为4亿元人民币,若加上死亡赔偿、伤害医疗 和误工等费用,损失更是惊人。 各国的研究都惊人地表明,在导致交通事故的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课题。在过去若干年中,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我国交通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交通心理学的建立虽比较晚,但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这一领域的 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从内容上看,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理论探讨。何存道对交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方法和问题进行了介绍,基本上勾画出了交通心理学的大致轮廓[1]。杨鑫辉着重对驾驶适性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 了探讨[2]。金会庆等对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危险感受理论”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3]。 刘志宏则对国外的驾驶员性向测验及其发展作了介绍[4]。 2.研究方法。韩玉昌等将数学中的多变量图分析法引入驾驶员心理品质的检测 研究中,具体形象地再现每个驾驶员心理品质变量的整体关系,取得了成功[5]。韩玉昌还对肇事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的简单反应时检测数据进行了一系列数学处理,提 出了驾驶员反应时间的检测方法、数学处理程序和推荐的标准值[6]。 3.生物节律的研究。裴剑涛等依据生物节律理论的原则和方法,运用PC-1500 型计算机对445例肇事司机的生物节律周期进行了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司机的生物 节律周期与汽车交通事故无关[7]。这一结果与美国学者帕尔美1997年对112,560 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进行生物节律周期分析的结果相一致,从而为有关生物节律理论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7]。 4.驾驶疲劳研究。赵长城等运用客观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长途客运公司的8名男性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反应进行了随车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驾驶时间的延续,驾驶员的肌电值显著下降,反应时间增加,疲劳症状出现,疲劳感觉递增。每运行2小时,驾驶疲劳都显著加重,且各生理心理指标间相关显著[8]。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心理特征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因此在开展店铺促销活动时,不仅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促销,同时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开展促销活动。如何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对零售企业来说,是开展店铺促销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顾客因年龄不同,其消费的心理特http://www.3722.cn/征也不一样: 1.儿童的消费心理特征 儿童,是指11岁以下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对儿童消费者来说,他们具有以下消费心理特征: (1)从纯生理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 这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刺激不断增强,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渐趋独立,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尽管他们很少自己去购买东西,但是有时会影响其父母的购买决策。 (2)从模仿性消费逐步发展为带有个性特点的消费 儿童年龄的增长,使他们逐渐由模仿他人消费,发展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消费,购买行为开始有一定的动机、目标和倾向。 (3)消费情绪从不稳定发展到比较稳定 2.少年的消费心理特征 少年消费者主要是指11岁—14岁的消费者。对少年消费者来说,他们具有以下

消费心理特征: ①介于儿童与成年http://www.3722.cn/人之间,好奇心强烈。 ②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阶段。 ③喜欢和成年人相比。 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尽管还很不成熟,但是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消费,不愿受家长的束缚,要求与成年人、父母有平等的消费权利。 ④购买行为逐渐趋向稳定,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购买倾向性。 ⑤逐渐由受家庭影响转变为社会影响,并乐于接受社会影响。 3.青年的消费心理特征 在我国,青年消费者人口众多,也是所有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消费目标。因此,了解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对于店铺的经营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具有以下几点: (1)追求时尚和新颖 青年人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喜欢冒险,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追求时尚和新颖,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尝试新的生活。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 (2)表观自我和体现个性

交通心理教案

《交通心理》教案 课程代号: 学时数:40 理论环节学时数:40实践环节学时数:0 学分:2.5 开课单位:治安系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课程性质 交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必修) 课程地位 交通心理是交通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了解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交通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交通参与者在交通活动当中的心理过程的特点、规律,学会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心理原因以及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学会运用交通心理知识从事交通管理工作。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学生应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1、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2、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过程与特点(包括驾驶员的感知觉、注意、情绪情感与意志等方面的基本特性); 3、行人与自行车骑行人的心理特点(掌握了解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行人、自行车骑行人的交通心理特性和规律); 4、交通事故发生的心理原因(包括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 5、交通管理工作的心理学方法(交通安全教育的心理学策略,交通安全宣传与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6、交通警察心理素质(良好的警察心理素质特点)。 三、课时分配建议 四、教案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内涵,掌握了解交通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交通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提问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自身服务。 人类对自身心理活动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人们不仅知道有山川河流、鸟兽鱼虫以及其他一些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同时,人们还发现其他另外的现象,比如可以看到五颜六色、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歌曲、看过听过的东西过后还能想起记住等等。 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二、心理现象包括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恩格斯称之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它是怎样一种现象,它不是物质实体,不能说它是什么现状、颜色,如何描述它呢?心理学家通过长期探索,概括出了心理现象的内容。

消费者行为心理分析

一、消费者的价格心理 价格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价格刺激的各种心理反应及其表现,它是由消费者自身的个性心理和对价格的知觉判断共同构成的。 (一)产品价格与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关系 1.价格是消费者衡量和的直接标准 在消费者对商品品质、性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价格判断商品品质。许多人认为价格高表示好,价格低表明商品品质差,这种心理认识与成本定价方法以及价格构成理论相一致。所以,便宜的价格不一定能促进消费者购买,相反可能会使人们产生对商品品质、性能的怀疑。适中的价格,可以使消费者对商品品质、性能有"放心感"。 2.价格是消费者社会地位和收入的象征 一些人往往把某些高档同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等联系在一起,认为购买高价格的商品,可以显示自己优越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经济收入和高雅的文化修养,可以博得别人的尊敬,并以此为满足;相反,使用价格便宜的商品,则感到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符。 3.价格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要量 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会引起需要量下降,抑制消费;价格下降会增加需要量,刺激消费。但也有时情况相反,各种商品价格普遍上升时,会使消费者预期未来价格将继续上升,增加即期需要量;反之,则预期未来价格将继

续下降,减少即期需要量,产生“买涨不买落”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消费者的生活经验、经济条件、程度、心理特征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对价格的认识及心理反应千差万别。 (二)消费者价格心理特征 1.习惯性 反复的购买活动会使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形成大致的概念,这种价格也叫习惯价格。消费者判断频繁购买的商品价格高低时,往往以习惯价格为标准。在习惯价格以内的价格,就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价格超过上限则认为太贵,价格低于下限会对质量产生怀疑。 例如,2001年3月ZI日,北京电信公布了电信资费调整方案:月租费由过去的ZI.6元上调到25元,取消了原月租费中免打25次的计次;计次电话由过去3分钟0.18元计次改为首次3分钟0工2元,超过3分钟,每分钟计费0.11元计次;国内长话由过去晚上ZI 时起半价优惠推迟到零点后半价。电信部门声称资费调整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可是老百姓算了一笔账,认为自己不仅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加大了支出,意见和反响当然很大。许多消费者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对原有电信资费的价格习惯心理,以致在电信调价初期产生了心理上的波动和不安,难于接受新的价格。 由此可见,消费者的价格习惯心理一旦形成,往往要稳定并维持一段时间,在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而当商品价格必须变动时,消费者的心理会经历一个打破原有习惯,由不适应到适应的心理接受过程。为此,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价格的习惯心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对那些超出习惯价格的商品价格的调整,要三思而后行,慎而又慎。当必须调整价格时,企业要把调整幅度限定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使消费者尽快接受并习惯新的价格。 2.敏感性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心理反应程度的强弱与该商品价格变动幅度的大小通常按同方向变化。但违反这种心理变化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有些商品即使价格调整幅度很大,消费者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消费者对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消费者对需要经常购买的日用品价格变动很敏感,对购买次数少的高档消费品价格变动则比较迟钝。如食品、蔬菜、肉蛋等,这类商品的价格略有提高,消费者马上会作出强烈反应;而一些高档消费品,如彩电、钢琴、家具等,即使价格比原有水平高出几十元、上百元,人们也不大计较,即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价格敏感性较低。 不过,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敏感心理的反应强度,会随着价格变动的习惯性适应而降低。因此,企业在进行商品价格调整时,对于敏感性较大的商品一次调价的幅度不宜过大,同时应选择好调价时机,以避免引起消费者心理上的过度反应。

影响行人交通安全的内外因素分析

影响行人交通安全的内外因素分析 影响行人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要解决行人交通安全问题,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事半功倍。 内因主要包括: 1、不良的交通行为习惯的作用。大体与受教育程度无关,大多因为盲目从众心理、交通违章不是违法、没警察就可放纵以及无所谓心理。 2、危险感知局限性影响。研究表明,人对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低速度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对于横穿马路而致伤致死的行人,这无不是很重要的内部因素。 影响交通安全的外在因素包括: 1、交通管理执法的软弱。交警对于违章行人大多是劝阻教育,严重者也只是最重处罚也仅仅是50元以下罚款。这些有时只是引起违章者的抵触甚至谩骂,警示效果身甚微。对此交警普遍感到无奈。 2.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事故教训中不难发现,80%以上的行人死亡交通事故责任者是机动方。由此可见,对行人交通安全造成威胁的主要是驾驶人。从人性本能上说,驾驶人是不会故意驾驶车辆碰撞行人的,但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其不良的驾驶行为处处威胁着行人的生命安全。 3.行人交通设施不完善

行人交通设施是保障交通安全的硬件设施,是实现行人本质安全的根本。行人交通设施不完善主要包括:行人过街设施少、缺乏行人过街指示标志、行人物体隔离和保护设施匮乏等等。 4.宣传教育存在误区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目前存在许多误区。例如:许多媒体,甚至一些法学家片面宣传和强调行人在交通中的“弱者”地位,在人们头脑中留下行人是“弱者”的概念,使行人多以“弱者”自居,这无形中使人产生一种“优越感”,因而在车辆面前似乎没有了“惧怕”感,与车辆较劲,横穿马路毫无顾忌的现象随处可见。诚然,行人相对车辆,其生命是脆弱的,但唯其如此,我们在宣传教育中必须告诉人们要守法,要学会珍惜和保护自己。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

淘宝双十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 好端端的一个双十一,被时下单身的年轻人戏称为“光棍节”,而随后国内电商大佬们更是将其打造成了“购物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大网络销售平台纷纷打出了各式各样的优惠促销手段来吸引广大的消费者们。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存在怎样的消费心理呢?我们知道消费心理导致消费行为,所以,我将在淘宝“双十一”活动的背景下对这对因果关系进行综合阐述。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双十一购物节”起源于一个另类的具有娱乐性质的节日——“光棍节”,而形成光棍节的独具特色的光棍节文化则是受到“宅文化”的影响;因为宅,所以光棍,所以网购。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在越来越多的宅群体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化,体现了对于私人空间,专注精神的追求,和不拘泥与形式的文化;它是追求个人感受和独立的象征。而“宅文化”则催生出“宅经济”,“宅经济”的意思是在家中上班,在家中兼职,在家中办公或者在家中从事商务工作,同时在家中利用消费,如吃饭叫外卖、购物叫快递等。而淘宝“双十一活动”迎合了宅男宅女们的这种“宅经济”的消费习惯,这也导致了“双十一大网购”这种消费行为的快速崛起;充分展示了淘宝的经典广告语“没有人上街,不代表没有人逛街” 2.2.1“双十一”疯狂的购物行为的消费心理分析如下: 1、贪便宜或求廉心理,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是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快速的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2-1 促使你双十一网购的因素数据来源:问卷星-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 由上图2-1可以看出有免费红包、折扣幅度大、多样折扣活动和包邮总共占双十一网购因素的74%,占绝对主力,这就是贪便宜或求廉心理的绝对写照;另外,据调查,双十一参与购买的时间段有52%的人群选择在凌晨,这说明“仅此一天”的口号起了作用。 2、图方便,图省事: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的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的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却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里的有力佐证。 3、从众心理: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行人过街设施包括:人行横道、人行信号灯、安全岛、行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2)《条例》对行人和机动车的先行权进行了规定:当有信号控制时,机动车与行人按照信号显示判断优先权;当没有信号控制时,机动车在与行人发生冲突时要进行减速或停止避让。 3)目前我国行人交通存在以下问题: A、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 B、过街设施设置不当 C、信号设置不合理 第2章行人交通基础理论 2.1 行人交通特性参数分析 1)步行幅度 步行幅度(步幅)是指行人双脚同时着地时,脚尖到脚尖的距离。行人步幅的小与年龄、性别、心理状态、道路状况、天气等诸多因素相关。 当行人密度较小时,行人的行走不受其他行人的影响,步行幅度较为自由和稳定;而当行人密度较大时,行人的行为受到限制,行人的步行幅度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空间影响。 2)步行速度 步行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行人移动的距离,受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出行目的和交通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行人步行速度分布在0.5m/s -2.16m/s 之间,如果人群中存在老人和小孩,每个行人的步行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3)步行空间需求 行人的步行空间需求是指行人无论是静止还是行走,所需要占有或预留的空间范围,该需求包括三个方面:静态空间需求、动态空间需求和心理缓冲空间需求。 4)可接受间隙 车流中前后两辆车的车头时距足够大,能使行人安全地从两车之间通过,就称这一车头时距为行人的可接受间隙。 5)可容忍等待时间 当行人的等待时间超过了其可以接受的最大等待时间时,即使知道有危险,行人也可能会选择从车流的非安全间隙中强行穿越,此时的等待时间称为行人过街可容忍等待时间,也称心理等待极限。 2.2 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 2.2.1 行人过街的行为方式 1)正常型 该类型指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始终保持均匀步行速度、稳步前进的行人。2)中途加快型 指通过人行横道线时,前一半行走的步幅、速度正常,当走到道路中线后,

交通心理学论文

驾驶人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 摘要: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有直接必然联系,从视力,视野,颜色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 试看障碍以及夜间视觉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机动车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为汽车设计人员,驾驶员和道路工程的设计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驾驶员,视觉特性,交通安全,心理效应 在驾驶人的感觉系统中,视觉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驾驶人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 80%以上 ,因此,在行车过程中,驾驶人视觉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驾驶员视觉特性及眼球运动的研究, 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尤其是近些年, 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持续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是对驾驶员视觉单一特性(比如驾驶员的注意品质,视知觉,疲劳状态,反应时间等)的研究,对年龄差异造成的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上做出分析和判断, 以及对特定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和感知行为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静态视觉特征和虚拟场景条件下的动态视觉特征研究两个方面, 开展真实交通场景条件下的动态视觉特征研究的较少, 原因是这种研究一方面对仪器的性能要求很高,在真实交通环境中进行试验容易发生危险,因此研究难度较大. 1 视力与道路交通安全 视力是眼睛识别物体微小细部的能力. 驾驶人的视力又分为静视力和动视力. 静视力就是人在静止状态时的视力.驾驶人员在行驶中所具有的视力称为动视力.在实际的驾驶中, 动视力一般比静视力低 10%~20%左右[1] , 在特殊情况下甚至比静视力低 30%~40% . 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驾驶过程中,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驾驶员的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即视野缺损, 意味着缺损区无法感知交通信息, 视野敏感度下降说明视区感知信息能力降低,极易造成交通事故[2] . 影响动态视觉特性的因素有相对运动速度, 年龄, 目标的颜色和照度, 道路及其环境等. 研究表明, 随着相对运动速度的增加, 人眼的最小可辨视角增大, 动态视觉的感知能力下降. 因此,控制车辆行驶速度,特别是在复杂路段限

行人交通行为规范1

行人交通行为规范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乘车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五元至五十元的罚款;罚款可当场予以收缴。那么,行人在道路上行走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靠路边行走”有明确的安全通行宽度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行人靠边行走的路面宽度为1米。 二、行人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从行人过街设施通过;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横道通过;没有人行横道的,应当观察来往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或者中途倒退,折返。 三、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须注意的是;如果绿灯期间不能完全通过的,请在路中间的“安全岛”内或停止在路中间耐心等候第二次绿灯,切忌加速猛跑或中途突然倒退、折返。 四,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五、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盲人在道路上通行,应当使用盲杖或者采取其他导盲手段,车辆应当避让盲人。 六、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在车行道内坐卧、停留、嬉闹;追车、抛物击车等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另外,乘坐机动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不得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在机动车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机动车行驶中,不得干扰驾驶,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得跳车;乘坐两轮摩托车应当正向骑坐。

一、超速行驶是最大的事故隐患 超速行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极易发生碰撞、倾翻等重特大交通事故,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杀手”。 (1)高速行驶时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清晰度不良,对道路交通情况辨认不准确。(2)在复杂路段、匝道、岔口超速行驶时,驾驶人无法及时观察各种动态,不能获取足够的道路信息,难以对路面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3)高速行驶时,不能正确判断所驾机动车和其他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的速度。(4)高速超车、会车,驾驶人不能正确把握距离和相对运动关系,易发生追尾或刮碰事故。(5)超速行驶造成超车、会车的机会增多,路面情况变化频繁,行驶间距缩短,驾驶人心理和体力消耗增加,易于产生疲劳。 (6)超速行驶时,驾驶人对情况的处理时间缩短,接近或者超过生理反应时间极限,容易造成事故。 驾驶车辆上道路行驶,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保持安全车速、避免超速行驶;行车中注意观察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尽量降低车速,减少超车,保持平和心态,礼让行车,是确保行车安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 《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机动车超速的处罚规定 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二、车辆超载超限的危害 车辆超载对安全行车或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诱发了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70%的道路交通事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考前练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研究消费者群体的意义。 答题要点: 消费者群体是某些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同一消费群体内部在购买行为、消费心理及习惯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则存在诸多差异。研究消费者群体的意义: 1.有助于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总体消费的运动规律; 2.有助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准确地细分消费者市场,制定最佳营销策略。 2.简述消费者的常见购买动机。 答题要点: 消费者的常见购买动机有: 1.求实的购买动机。这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 2.追求安全、健康的购买动机。抱有这种动机的消费者通常把商品的安全性能和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作为购买与否的首要标准。 3.求便的购买动机。受追求便利动机的驱动,人们把购买目标指向可以减少家务劳动强度的各种商品和劳务。 4.求廉的购买动机。这是以注重商品价格低廉,希望以较少支出获得较多利益为特征的购买动机。 5.求新的购买动机。这是以追求商品的新颖、奇特、时髦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 6.求美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对商品美学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要求与购买动机。 7.求名的购买动机。这是因仰慕产品品牌或企业名望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8.自我表现的购买动机。这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威望及财富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 9.好胜攀比的购买动机。这是一种因好胜心、与他人攀比不甘落后而形成的购买动机。 10.满足嗜好的购买动机。这是以满足个人特殊偏好为目的的购买动机。 11.习惯性动机。它是指消费者对特定商店或特定商品品牌产生特殊信任偏好,从而习惯性地重复光顾某一商店或购买同一品牌。 12.储备性购买动机。消费者出于储备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而购买商品的动机。 13.留念性心理动机。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记下当时的气氛、记住当时的情景、留下回忆等。 14.馈赠性动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馈赠他人。 15.补偿性动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补偿以前被压抑的购买动机。 16.发泄性购买动机。通过购买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3.简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答题要点: 消费者购买行为指消费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购买商品的一切活动。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相关性。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消费者心理的外在表现,消费者心理现象是消费者行为的制约因素和动力。二者具有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相关性。 2.个体消费行为受社会群体影响和制约。消费者是社会的人,其消费行为必然会受到所属群体的制约和影响。

行人交通违法心理的分析及预防对策

行人交通违法心理的分析及预防 对策

中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行人的交通行为也越来也受到重视。行人交通违章违法现象也愈发严重,我国因行人交通违法的交通事故频发,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畅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公里建设突飞猛进,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我国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这必然引发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由于行人没有安全保护装置,一旦酿成交通事故,其致残致死率极高,后果不堪设想。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但给事故当事人及家庭带来了的严重的伤害。也给社会财富的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还对社会安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对交通参与者,特别是行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我们将来交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提高行人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对行人交通行为的分析和对有违法行为人的心里研究。从四部分进行是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的交通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行人交通特性。第三部是行人交通违法心里的分析。第四部分是行人交通安全的预防对策。通过这四部分研究内容发现大多数行人的心里特点提出适合发展需要的预防对策和方法,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发生,保障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关键词: 行人交通行人违法心里交通现状预防对策 Abstract I 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number of vehicles, the pedestrian traffic behavior also have to be taken seriously.Illegal phenomen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pedestrian traffic violation for pedestrian traffic illegal traffic frequent accidents in our

行人心理特性分析与行人事故

安全管理编号:LX-FS-A98335 行人心理特性分析与行人事故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行人心理特性分析与行人事故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根据目前我国交通安全现状和预测手段,结合系统理论建立并实施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已迫在眉睫。本文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库和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理论和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对交通事故预测与3S技术在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的介绍。 1 前言 在开发和应用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同时,开发和应用道路交通安全运营保障技术,开发路状信息系统和车辆调度控制技术,完善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收费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对运

交通事故成因心理学分析

交通事故成因心理学分析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相关因素涉及人、车、路、环境、管理,但究竟在何种条件下发生交通事故,从心理学的观点,发生事故的行为可分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驾驶人、骑自行车人、乘车人、行人,以及参与交通活动的其他人,这些交通参与人的各种素质、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知识水平、身心状态、感觉功能、动作功能、经验、疾病、气质等; 环境因素,包括车辆的各种性能、路况、交通密度、天气状况、照明、家庭、社会、工作单位等情况。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交通参与者是最为核心的因素。尤其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机动车驾驶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驾驶人原因造成的事故占绝大多数。据统计结果,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因机动车驾驶人的过失造成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人占 4.7%,行人、乘客占 5.19%,其他人员占2.63%。 一、机动车驾驶人心理分析 1、一般原因分析 由机动车驾驶人失误发生的交通事故从表面上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可发现,交通事故主要是由于感知迟缓(错误)、判断不准确(或判断过慢、判断

失误)、操作不当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其中感知迟缓引起的事故约占55%,判断错误的事故约占40%,操作不当约占5%。 驾驶人对任何一个信息的处理都要依次经过信息感知(观察)、分析判断(推断和决策)、操作(执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错误都将造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的迟缓甚至失败,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信息感知就是收集理解信息的过程。感知是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反映。信息先由感觉器官接收,经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映像。这个过程的速度通常是相当快的。若因某种原因使得这个速度变慢,就是感觉迟缓;若在大脑中产生的映像出现错误就是感知错误。 发生感知迟缓或感知错误的原因,除了刺激物方面的原因如有些信息过于突然、过于隐蔽、刺激强度过弱等以外,主要是驾驶人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方面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注意范围过小、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差等。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感觉器官和大脑机能不正常,比如有视觉障碍(色盲、近视)、酒精或药物作用、疲劳等,都会造成感觉器官和大脑迟钝,使得感知缓慢甚至错误。 信息被感知后,驾驶人吧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分析,然后判断出道路的宽窄、软硬,前后车速、意图,行人的年龄、行走的速度与方向,自己车辆的

交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2、情绪、动机和意志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 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 感。 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三)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 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2、无意识,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的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不清醒 时做梦、清醒时走路无意识地绕开路上障碍物等。 (四)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心理现象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第二节交通心理学概述 单纯依靠技术的改进已无法应对这一严峻的现实,而必须进行道路交通的综合治理,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影响道路交通的全部因素,其中包括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与行为因素。由此,产生了交通心理学。 一、交通心理学的概念 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依托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 道路交通系统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交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交通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 (二)交通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三)交通心理学是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 三、交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机动车驾驶人的心理 (二)行人心理 (三)自行车骑行者心理 (四)交通工程心理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分析 容摘要:网络经济是当前经济领城中的热点问题,网络营销是市场营梢中的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网络环境之下,市场营销的对象也由市场或是细分市场逐步转变为个体消费者。了解网络消费者的特征、心理需求、购物动机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本文从网络营销的背景出发,借助于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果,得出网络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在此模式之下,归纳了我国网络消费者群体特征,并归纳总结出九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 一、问题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市场营销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网络营销阶段。众所周知,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是市场,而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研究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虚拟市场中竞争游戏规则和竞争手段都有别于传统市场,传统市场营销中的一些资源在网络市场营销中可能会失去优势。因此企业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搬入网络营销,而必须重新审视网络虚拟市场,树立新观念,开创新思维,研究新方法。 从营销的角度讲,网络上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沟通,了解消费者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营销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满足,契合了现代营销观念的宗旨。因此,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网络营销作为具有极大经济潜力和实用价值的全新的领域,形成了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网络营销迎合了市场营销思想的变革,通过简化营销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突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为营销思想的革命提供了一个先进高效的工具。 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

过街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过街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摘要:过街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屡见不鲜,对行人安全及机动车通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本文在分析行人过街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别就行人的交通共性,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及无信号交叉口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行人;交通特性;交叉口;安全保障 Abstract: the cross the street pedestrians and vehicl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common occurance, safety and motor vehicle traffic on pedestrians caused extensive dama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edestrians cross the street, and some basic issues of common pedestrian traffic respectively, signal intersection pedestria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no signal intersectio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destrian crossing the street,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measures across the street are proposed Keywords: pedestrians;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Intersection; security 虽然现今城市交通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步行交通仍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相关调研表明,在淄博市,步行出行占所有出行的46.7%。 行人过街存在的问题 (1)行人过街设施缺乏,行人强行穿越机动车流[1] 在交叉口间距较长的路段上,特别是当道路等级较高时,为了保证机动车的通行效率,通常很少甚至不设置专门的行人过街设施。当某些路段中出现行人过街需求时,行人会在来往机动车流中寻找间隙过街。当行人等待时间超过其等待承受限度时,即当行人等待机动车间安全间隙的时间超过了行人所能承受的最大等待时间时,会选择从机动车流非安全间隙中强行穿越,因此造成人车冲突,甚至酿成交通事故。 (2)行人过街设施设计不当 行人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天桥和行人过街地下通道。由于部分行人过街设施设置时没有考虑行人过街的行为特性,因此可达性差。 (3)行人过街信号设置不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