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简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简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一)基本内容。

(1) 隋朝创立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土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

(2)唐朝的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土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二)历史作用。隋唐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

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

(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3)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有利于选拔出才能精干之士,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参考资料]

杨青新:《隋唐科举制考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2015尔雅隋唐史答案分析

1 安禄山少年是的职务“牙郎”的工作是:() 1.0分 ?A、 翻译 ? ?B、 侦察兵 ? ?C、 军队教官 ? ?D、 财务官员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保持了原来中国散文的风格,同时开始重视散文中的逻辑推导。 1.0分 ?A、 王安石 ? ?B、

柳宗元 ? ?C、 曾巩 ? ?D、 韩愈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关西孔子”指的是()。 1.0分 ?A、 杨坚 ? ?B、 杨广 ? ?C、 杨素 ? ?D、 杨震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现在新疆的红旗拉普哨卡是唐朝时期的()。 1.0分 ?A、 南岭 ? ?B、 葱岭 ? ?C、 秦岭 ? ?D、 以上各项都不是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唐朝时期,土地不足的地方叫狭乡,反之叫宽乡,土地最少的是()。 1.0分 ?A、 长安 ?

?B、 敦煌 ? ?C、 吐鲁番 ? ?D、 以上各项都不是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木构博物馆是日本仿唐朝建筑建造的()。 1.0分 ?A、 东大寺 ? ?B、 独乐寺 ? ?C、 正仓院 ? ?D、 唐招提寺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 下列哪一位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三个转折性人物。()0.0分 ?A、 张九龄 ? ?B、 杨国忠 ? ?C、 牛仙客 ? ?D、 李林甫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8 隋唐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推举()为“天可汗”。 1.0分 ?A、 隋炀帝

?B、 隋文帝 ? ?C、 唐太宗 ? ?D、 唐高宗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在三省六部制的行政机关中,权力最大的是()。 0.0分 ?A、 尚书省 ? ?B、 中书省 ? ?C、 门下省 ? ?D、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天文历算 天文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进步。唐代王孝通约生活在北周武帝至唐太宗时期在《缉古 算经》中首次运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全书共二十个问题, 如第二问,即以三次方程式来解答土木工程问题: 假令太史造仰觀臺,上廣袤少,下廣袤多,上下廣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上廣袤差 三丈,高多上廣一十一丈。甲縣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縣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 功常積七十五尺,限五日役臺畢,羨道從臺南面起,上廣多下廣一丈二尺,少袤一百四尺,高多袤四丈,甲縣一十三鄉,乙縣四十三鄉,每鄉別均賦常積六千三百尺,限一日役羨道畢,二縣差到人共造仰觀臺,二縣鄉人共造羨道,皆從先給甲縣,以次與乙縣,臺自下基 給高,道自初登給袤,問臺道廣、高、袤及縣別給高、廣、袤各幾何? 唐高宗时,李淳风602-670年等人审定并注解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 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等十部算经,称为“算经十书”。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唐置国子监算学,“算经十书”成为唐朝算学的规定教科书。其中《缀术》在公元十世纪 不幸失传,其余九部基本流传至今。 國子監算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博士掌敎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子爲生者。二分其經,以爲之業。習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邱建、夏侯陽、周髀十五人, 習綴術、緝古十五人。其紀遺、三等數亦兼習之。 《旧唐书》 历法方面,刘焯在隋开皇二十年600年提出制订的《皇极历》,吸取了北齐以来成果,发明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每天太阳视运动的速度。太阳视运动即我们在地球上以地 球为参照物观看太阳的运动。西方即根据此种运动一度认为地球为宇宙核心,即地心说。 唐初,王孝通还与其孙编制过《戊寅元历》,已经开始使用定朔法,即按照实际日月 观测位置为准来确定一个月为29或30日的方法,而取代之前的平朔法,即大月30日小 月29日间隔排列。到唐高宗时,李淳风造《麟德历》,从此确定使用定朔法,相沿至今。 唐玄宗时,命僧人一行683-727年主持改历。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 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并以此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 变动的现象。一行还根据南北各地测量北极高度及二至日日影短长的结果,推翻了“王畿 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证明影差与距离的比例不是定值,而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怀疑 这种说法,隋代刘焯也建议通过实地测量来证实,没有得到采纳,到这时才通过实测证实。通过在今河南东部、南部的测量,他得出大约351里80步约合今123.7公里,北极高度 相差一度,与现代值相差11.8%,是世界历史上在地面实测子午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制度的演变 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而唐宋两代又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科举制度萌芽于隋代,但当时惟有“秀才”、“进士”两科,各方面的制度既不健全,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到唐朝建立后,科举制度才获得较大的发展。唐代科举考试大致分初试和省试两部分进行,举子最终通过礼部主持的省试,便为及第或中举。当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九经、五经、三史、三传、明法及明算等等。在这些科目中,以进士科的地位最为显赫重要。进士科考试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则在诗赋方面。进士的前三名有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别称。其它诸科考试的内容各有侧重,或以对儒经的默诵、理解为主,或以对礼法、专史和律令的掌握为主,换句话说,就是都带有一些专业技术性的特点。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度受到极大重视,武则天曾亲自在洛阳殿策问考生,此即“殿试”的发端,但以后殿试并未形成定制。另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针对武士考试的“武举”制度。唐时,科举制度虽已日渐发达,其制度本身还存在许多弊端,其地位也尚未居于绝对优势。概要而言,其局限性表现在:其一,考试制度不够公平、严密。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知贡举”,一般较为固定,通常由礼部侍

郎等官员担任,与此同时,科考过程又允许大臣“公荐”。于是,主考官对外公开和大臣举荐考生制度的存在,便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请托现象。达官贵人既可以凭借权势替亲友向考官说情,甚至决定录用名单,而普通举子也只得奔走于考官和显宦门下,以求其推荐。因此,取士往往并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唐人便指出“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其二,因上述现象的存在,中举者无不视考官为恩师,而考官则视举子为弟子,又产生了彼此结成门生座主关系的问题,唐代政坛上朋党之争与此有莫大关系,如著名的牛李党争即是一例。其三,科举考试结束后,中举者只取得了入仕的资格,要坐官的话,还必须通 过吏部主持的“身、言、书、判”的考核,其间不公现象依然存在,如韩愈“三试于吏部卒无成”。最后,录取人数有限,其中进士一次最多不过二三十名,少的时候仅数人,这都反映了科举在唐代发展的局限性。 两宋时期,由于一方面统治者长期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压制科举的世族门阀势力消亡,因此,科举制度获得了极大 的发展,其地位也显赫无比。史称“宋承唐制”,可以说宋代的科举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但有鉴于唐制中诸多积弊,又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宋代改革科举制度的举措相当多,最主要的有以下诸方面内容: (1)固定“殿试”制度。宋代的科举考试从程序上看,由州、省和殿试三级组成。州一级考试合格者称“贡生”,由州府保举赴京城参加礼部负责的全国性省试。而省试合格者最后必须通过皇帝主持的殿试。如前所述,唐朝仅在个别时期实行过殿试,宋太祖为了打破科举中门生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摘要

隋唐科举制度概述 摘要:科举制度是隋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为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产生的。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行政机构。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关键词:科举制度、隋唐取士、糊名考试 科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的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政权的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第三,向各地方庶族、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实现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原则,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四,科举似乎是最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唐太宗曾有感而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的考试制度,也影响了欧洲、亚洲各国的文官考试。这对当今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尤为重大,在科举考试中是以儒家核心的,虽然它本身有极大封建性,但在品德教育上不得不说它有很大效果。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将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举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不仅左右着当时的学校教育与教育管理,也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的过程 隋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官吏缺乏的问题,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另外,在改朝换代过程中,豪门士族的经济势力日益衰弱,庶族地主的经济力量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他们希望能参与政治,同时统治者为了集中选士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解决地主内部矛盾,各阶层都希望有一种新型的选士制度来取代九品中正制,这样科举制便应运而生了。 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隋初,围绕着选士问题,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到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之制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国运短暂也使新生的科举制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加之隋统治者多好佛老而不尚儒术,所以也不甚重视科举取士。科举在隋代虽还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文化上削弱了士族豪门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明确规定了应试日期、对象、预选办法等。次年三月选举诏书指出,由于广大寒士“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而官府又常常“举非其人,滥居班秩”,所以要求未得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已登朝,无嫌自进”。此诏确立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规定了“怀牒自应”的自由报考办法。这标志着国家定时公开设科招考,士人凭才自由报考的科举制度臻于完备。 唐太宗执政时期,实行偃武修文的文教政策,一方面扩建校舍,振兴教育,为封建国家培养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6课《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岳麓版

文史常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科举,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从隋朝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可以写成专著。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隋:春还秋往 科举制在隋代,仅是萌芽状态。 隋文帝设秀才科,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沈既济描绘当时情况:“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选举论》)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所谓“秋往”,指州县贡士,秋季到朝廷应试;“春还”,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原地。 隋朝虽创立了科举制,并不经常考试,效果尚不显著。 唐:春闱秋卷 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 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十种,其中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科目约有百种,较重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 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科。 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和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乡贡,即在家读书,经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州县设宴招待赴京应试的举人,称为“鹿鸣宴”。 生徒、乡贡都到尚书省受试(称为“省试”)。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担任,开元中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所以省试亦称“礼部试”。如临时由其他官员主持考试,称为“权知贡举”。礼部试毕,须送中书门下详覆。录取,谓之及第、摧第、登第、登科。 常科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月,故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朝廷张榜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春榜”。唐人诗歌中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如:姚合《别胡逸》:“记得春闱同席试。”齐己《送刘蜕秀才赴举》:“都人看春榜。”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后,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时期历史简介 隋朝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 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此外,创立了科举制度, 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另一 半是为了游玩),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隋炀帝的残暴在 历史上也很有名。由于其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沸腾,终于自食恶果 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 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 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 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 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隋唐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

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 众多的石窟艺术,均流传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超星网络课隋唐史答案

1 隋朝的建立者是(),史称隋文帝。 ?A、杨坚 ?B、杨广 ?C、杨震 ?D、杨素 我的答案:A 2 隋朝和唐朝都起源于北周,都来源于蒙古的()。 ?A、怀荒 ?B、武川 ?C、柔玄 ?D、沃野 我的答案:B 3 “关西孔子”指的是()。 ?A、杨坚 ?B、杨广 ?C、杨素 ?D、杨震 我的答案:D 4 杨姓出于名门,自称弘农杨氏,其中“弘农”位于现在的()。?A、华县 ?B、大荔县 ?C、华阴县 ?D、泰安县 我的答案:C 5 武川镇中“镇”就是我们现在的乡镇中的镇。()

我的答案:× 6 自魏以来,中国政坛形成了一种门阀政治,大家族主导着中国政治的走向。()我的答案:√ 普六茹在突厥语中是力士的含义,他是()的小名。 ?A、杨坚 ?B、杨广 ?C、杨震 ?D、杨素 我的答案:A 2 北齐源于()。 ?A、怀荒 ?B、怀朔 ?C、柔玄 ?D、沃野 我的答案:B 3 唐代以前,古代战争中的重大武器是()。 ?A、抛石机 ?B、弓弩 ?C、戈矛 ?D、火药 我的答案:A 4 府兵制是由()开始实施的。 ?A、宇文邕 ?B、隋文帝

?C、宇文泰 ?D、唐太宗 我的答案:C 5 杨家、宇文家、李家、元家都是八柱国中的名门大族。() 我的答案:X 6 北魏时期,尔朱家曾贺拔岳率领武川镇的军队平定了关中。()我的答案:× 7 府兵制打破了汉人不可以当兵的原则。() 我的答案:√ 1 下列哪一地方的佛像不能反映佛教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A、喀什克孜尔千佛洞 ?B、吐鲁番的吐峪沟千佛洞 ?C、敦煌莫高窟 ?D、麦积山石窟 我的答案:D 2 “三方之乱”中不包括下面的哪一方。() ?A、东方 ?B、湖北 ?C、北方 ?D、四川 我的答案:C 3 ()是杨坚称帝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北齐山东最有名的文士。

2017超星 隋唐史

1 【单选题】隋朝和唐朝都起源于北周,都来源于蒙古的()。 ?A、怀荒 ?B、柔玄 ?C、武川 ?D、沃野 我的答案:C得分:20分 2 【单选题】杨姓出于名门,自称弘农杨氏,其中“弘农”位于现在的()。 ?A、华县 ?B、华阴县 ?C、大荔县 ?D、泰安县 我的答案:B得分:20分 3 【单选题】()被叫做“关西孔子”。 ?A、杨坚 ?B、杨广 ?C、杨震 ?D、杨素 我的答案:C得分:20分 4 【判断题】武川镇中“镇”和我们现在的乡镇中的镇是一样的。() 我的答案:×得分:20分 5 【判断题】自魏以来,大家族主导着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政坛形成了一种门阀政治。()我的答案:√得分:20分 1

【单选题】府兵制的实施是由()开始。 ?A、宇文邕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宇文泰 我的答案:D得分:20分 2 【判断题】北魏时期,平定了关中的是尔朱家贺拔岳曾率领的武川镇军队。() 我的答案:×得分:20分 3 【判断题】在玉壁之战中,对决的双方分别是北周守城的将领韦孝宽和北齐大将高欢。()我的答案:√得分:20分 4 【判断题】八柱国中的名门大族包括杨家、宇文家、李家、元家。() 我的答案:×得分:20分 5 【判断题】汉人不可以当兵的原则是府兵制打破的。() 我的答案:√得分:20分 1 【单选题】杨坚称帝最重要的大臣是(),他也是北齐山东最有名的文士。 ?A、李德林 ?B、独孤信 ?C、杨素 ?D、杨广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三方之乱”是指的哪三方?()

?A、东方 ?B、湖北 ?C、北方 ?D、四川 我的答案:AB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万缘皆空,唯因果律不空,这是佛教的精神。()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杨坚,隋朝的开国皇帝,从小就是个道教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在历史研究中,宫崎市定的()是日本京都学派的代表作品。 ?A、《隋唐演义》 ?B、《剑桥中国史隋唐卷》 ?C、《九品官人法研究》 ?D、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美国学者在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及其学生所代表的京都学派和东京大学代表的东京学派的基础上编写了()。 ?A、《九品官人法研究》 ?B、《剑桥中国史隋唐卷》 ?C、《隋唐演义》 ?D、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隋朝的建立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架构,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隋唐史》考试答案

《隋唐史》期末考试新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唐太宗的臣子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1.0 分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魏征 D、 姚崇 我的答案:C 2 隋朝建国初期的都城是()。 1.0 分 A、 咸阳城 B、 长安城 C、 洛阳城 D、 大兴城

我的答案:D 3 唐朝时期,土地不足的地方叫狭乡,反之叫宽乡,土地最少的是()。 1.0 分 A、 长安 B、 敦煌 C、 吐鲁番 D、 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C 4 唐朝时期,“曳白”指的是:() 1.0 分 A、 交白卷 B、 考零分 C、 状元的别称 D、 进士的统称 我的答案:A 5 唐朝由法制走向人治,其中人治的代表是()。 1.0 分

A、 张九龄 B、 李林甫 C、 张利贞 D、 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B 6 毛泽东在读史时,认为中国最了不起的军事家是()。 1.0 分 A、 李渊 B、 李世民 C、 李建成 D、 李元吉 我的答案:B 7 安禄山造反,两京失陷,唐朝没有借助西方的哪一势力平定叛乱。()1.0 分 A、 沙陀 B、 吐蕃

C、 突厥 D、 回纥 我的答案:C 8 ()本是一个划片监察区,后来变成管郡的一级地方制度。 1.0 分 A、 州 B、 郡 C、 县 D、 以上各项都不是 我的答案:A 9 刘晏改革的盐法的内容是:() 1.0 分 A、 官收,官运,官销 B、 商收,商运,商销 C、 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 D、 商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

我的答案:C 10 在管理技术方面,中国独步于世界的是()1.0 分 A、 科举制度 B、 户籍制度 C、 租庸调制 D、 均田制 我的答案:B 11 “三方之乱”中不包括下面的哪一方。()1.0 分 A、 东方 B、 湖北 C、 北方 D、 四川 我的答案:C 12 现在新疆的红旗拉普哨卡是唐朝时期的()。

中国古代史尔雅通识课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史尔雅通识课答案 单选 1.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文献 2.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唐朝 3. 《廿二史考异》是()的作品钱大昕 4. 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5.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 6.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文献中,以下哪项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现代社会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 种反思和批判 8. 正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下列不属于正史的是:()现代学术作品 9. 《四库全书》是清朝()年间编制的巨著乾隆 10.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11. 秦始皇统一之后,开始使用()管理国家郡县制 12. 《二十四史》是一种()的史书纪传体 13. 郦道元的著名作品是(),主要是历史地理性著作《水经注》 14. 《国史探微》的作者是杨联升 15. 下列()是中国近代的考古学者李济 16. 对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是()的范畴专史 17.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的作者是:()李开元 18. 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先生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唐长孺 19. 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20. 现代的美洲文明主要是()欧洲拉丁文明 21. 元谋猿人距离现在将近()万年200 22. 下列哪一位人物提出气候变化与中国古代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变迁存在着关系的说法:()

竺可桢 23. 从明末清初,从欧洲过来的()文明开始进入中国宗教文明 24. 下列哪部著作不是田余庆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25. 亨廷顿将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世界分为八种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基督教 26. 元谋猿人距离现在将近()万年200 27.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觉条件是()自由劳动者 28. 在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拉玛古猿出现的时间是:()一千四百万到一千万年前 29. 远古时代的分歧方法包括:()借助工具划分、民族学、人类学 30.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 31. 下列()不是与蒙古人种非常类似,可能同属一个祖先——山顶洞人欧罗巴人 32. 中科院古脊椎古动物研究所的吴兴志先生认为山顶洞人是下列那些人的共同祖先:() 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 33. 下列对于裴李岗文化描述错误的是:()时间为公元前7500年-6900年 34. 山顶洞人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晚期智人 35. 山顶洞人属于下列哪一个人种:()蒙古人种 36.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以()关系为纽带血缘 37.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黄河中游 38. 下列()不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与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使用打制石器 39. 仰韶文化考古发现地点是()河南渑池 40. 位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彩陶 41. 出现在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文化的时间是:()公元前5400年-5100年 42. 大溪文化以()为主红陶 43. 下列()是长江上游文化遗存的核心,在成都地区附近宝墩文化 44. 下列关于仰韶文化分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西到新疆一带 45.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的作者是()徐旭生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作者:08历史2班程静指导教师:林日举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科举制;隋朝;唐朝;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对隋唐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此时科举制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以后其发展方向;通过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由此可见研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重要性。本文从隋唐时期不同时间段科举制的不同发展状况着手,讨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自古就有,可是科举制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科举制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西周的宗法制度,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文人谋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由于此时没有固定的制度,因此当官有很大的随意性;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同时还有举荐等其他方法,如举孝廉;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风气盛行;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北朝,自曹丕起始推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写照。这么多的选官制度却没有一个能够推行很久的,因此古老的中国急需一个持久、公平的选官制度。另外,科举制产生还有其现实原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中古社会政治上的一大变革,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多为后世沿袭。这是科举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那么它的考试内容都有什么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看看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有哪些吧!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

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唐朝的科举竞争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

2016全国卷1历史答案

2016全国卷1历史答案 【篇一: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1卷历史试题含答案】 /p> 文综历史试题 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 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 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 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 信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 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 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 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 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隋朝两都的兴建与大运河的开凿使得交通更加便利,农业上:生产工具改进、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兴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上:产地分布广(纺织、陶瓷、冶铁);

简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 (一)基本内容。 (1) 隋朝创立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土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 (2)唐朝的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土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二)历史作用。隋唐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

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 (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3)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有利于选拔出才能精干之士,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参考资料] 杨青新:《隋唐科举制考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唐朝历史简介

唐朝历史简介 导读:年号纪年庙号名字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备注武德618高祖李渊(618)53970父李柄,袭封唐国公,隋柱国大将军年七岁袭封唐国公。大业中任岐州辞史,荥阳与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长安,立杨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恭帝),国号唐,改元武德贞观627太宗李世民(626)282451高祖次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及其诸子,遂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为太上皇永徽650高宗李治(649)223556太宗九子即位前封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其长兄太子承乾被废而被立为太子,太宗死,嗣位显庆656龙朔661麟德664乾封666总章668咸亨670上元674仪风676调露679永隆680开耀681永淳682弘道683嗣圣684中宗李显684文明684睿宗李旦684武周: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神龙705中宗李显(683) (705) 282,655高宗七子以皇太子嗣位,则天皇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武氏废帝为庐陵王,迁房州。圣历元年(698年)召还东都,复位为皇太子,神另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乘武则天病危,拥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景龙707唐隆710少帝李重茂(710)161个月中

宗幼子,为后宫所生 ,曾被封为温王 710年5月韦皇后毒杀中宗后,秘不发丧,伪造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三天后即位,由韦后临朝,相王李旦执政。710年6月,李隆基杀韦后,与太平公主、内苑总监钟绍京等策划拥李旦复位,李重茂毫无知觉。甲辰日,李重茂照例早朝,登上宝位。待大臣到齐,太平公主大声说道:“嗣君准备让位给叔父,各位大臣以为如何”。大臣们事先早已通气,齐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下来吧”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将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泪到下首站着,被降封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唐殇帝(唐少帝)。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拥兵据洛阳,不服李旦而自行称帝,封殇帝为皇太弟。未几,李重福兵败身死,殇帝不知所终。景云710睿宗李旦(684) (710) 237,355高宗八子684年,武后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称帝,降李旦为皇嗣。中宗复位后,封旦为相王。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临朝摄政,临淄王李隆基(李旦之子)诛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旦让位于太子隆基,自称太上皇太极712延和712先天712玄宗李隆基(712)284578睿宗三子即位前封楚王,后封临淄王,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李隆基等诛韦后,拥李旦为帝,隆基被立为皇太子,712年,受禅即位开元713天宝742至德756肃宗李亨(756)46752玄宗三子初封陕王,蓰封忠王,开元二十五年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