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林业十三五规划

重庆林业十三五规划
重庆林业十三五规划

重庆市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五年

目录

第一章林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1)

第一节林业“十二五”发展成就 (1)

第二节林业“十二五”发展经验 (5)

第三节林业“十二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7)

第二章林业“十三五”发展机遇、挑战与空间分析 (11)

第一节林业“十三五”发展面临机遇 (11)

第二节林业“十三五”发展面临挑战 (13)

第三节林业“十三五”生态建设空间分析 (15)

第三章林业“十三五”发展思路 (17)

第一节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基本原则 (17)

第三节规划目标 (18)

第四节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 (19)

第四章林业“十三五”主要任务 (22)

第一节林业生态系统修复体系建设 (22)

第二节林业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建设 (27)

第三节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41)

第四节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46)

第五节林业生态服务体系建设 (50)

第五章林业“十三五”改革与创新 (55)

第一节林业管理体制改革 (55)

第二节林业法治建设 (60)

第三节“智慧林业”建设 (62)

第四节林业科技创新 (66)

第六章投资估算 (72)

第七章保障措施 (74)

附表:重庆市林业“十三五”规划项目及投资表

第一章林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林业“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林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资源总量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四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4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6551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433万亩,增长率7.1%;森林面积5334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760万亩, 增长率16.6%%;林木蓄积1.97亿立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5800万立方米, 增长率43.9%;森林覆盖率43.1%,比“十一五”末增加6.1个百分点, 增长率16.5%。

二、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造林绿化成绩突出

“十二五”期间,国土绿化进程加快,造林绿化持续推进。全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峡后续植被恢复工程等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082.7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专项工程348.7万亩,封山育林700.4万亩,中幼林抚育812.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4505万亩森林管护,对集体林区3923万亩公益林实行了生态效益补偿。

三、林业产业发展较快,富民功能初步彰显

“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600亿元,比预期目标值高出20%;建立各类林业产业基地1400万亩,培育林业龙头企业100家,森林人家500家,基本形成了以木竹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药)品、苗木花卉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每年递增10%以上。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800元,比预期目标值高出14%。

四、强化生态红线意识,资源管理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市划定6300万亩林地和5600万亩森林两条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严控林地非法流转。采取“从严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确定森林灾害上限责任目标、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等多种方式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效果较为明显;加大非法侵占林地、滥伐和盗伐林木、森林火灾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查破涉林案件15534件,有效地保护了林地和森林资源。

五、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林业发展活力提升

加快推进以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林业改革,“十二五”期末,全市集体林地确权面积5905万亩,确权率98.8%,向农户发放林权证562万户,发放林权证面积5857万亩,占确权集体林地面积的99.2%。全面推进配套改革,积极搭建林权交易和森林资产融资平台,完成林权交易112宗53万亩,交易金额6.1亿元。全市林权抵押面积468万亩,贷款融资累计达到22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范林权流转,全市共流转集体林地546.4万亩,流转金额14.6亿元;

不断扩大森林保险规模,参保森林面积达到4250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80%;大力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发展家庭林场、森林人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等非公有制经营主体,逐渐搞活了林业产业。

六、生态保护体系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为骨架的生态保护体系。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由50个增加到52个,总面积103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8.38%;已建成11个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14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和2个市级湿地公园建设;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6个,市级森林公园21个。全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极小种群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发布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及其栖息地恢复、培育,增加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新建15处市级监测站,完善已建8处国家级监测站的基础设施和监测防控能力建设,启动市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工作。

七、防灾减灾成效显著,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5.2亿元,新建防火公路2235公里、防火通道1891公里、林内生物防火林带2235公里,新建森林消防专业队7支,半专业队伍497支,新建和改造专业队营房6400平方米,了望台50座,检查站936个,建成1个省级物资储备库、16个区县级物资库。森林航空消防从无

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市年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1‰以内,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系统。累计投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7亿多元,防治面积1100万亩,实施飞机防治150万亩,防治率65%,其中无公害防治率达90%,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测报准确率达到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全市松材线虫病疫情极速暴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破解了困扰森防系统十多年的长江云阳段柏木叶蜂久治不愈的防治“难题”,成功查办了全国首例妨害林业植物检疫刑事案件,共查处检疫案件1350起。

八、国有林场面貌持续改观,林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国有林场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累计投入资金6.98亿元,改造国有林场管护站面积2万平方米,建设林区公路835公里,解决国有林区6.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及改造电力线路297公里,改造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7344户,面积66万平方米。依托国家和市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市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投入,相关生产设备、保护及检查站点、管护设施装备等条件持续改善,林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林区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第二节林业“十二五”发展经验

一、突出绿化建设重点,高位推动造林绿化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政策激励促动,督导考核驱动,形成了全民动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每年春季,市委、市政府都召开全市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会议,对全年造林绿化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长江两岸(重庆段)绿化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按照“任务到区县、管理到区县、责任到区县”和“市里统一领导、区县全面负责、乡镇具体实施”的管理方式,层层落实造林绿化责任,严格考核通报。各区县党委、政府将森林工程、长江绿化纳入区县书记、区县长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工程,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落实专人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做到任务、人员、措施“三落实”,协调资金、土地、苗木“三到位”,切实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拓宽林业投资渠道

“十二五”期间,通过宣传发动,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林业发展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办林,牢固树立林业发展依靠全社会、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的理念。捐资造林大型公益活动筹集资金,“百万民兵绿化长江” 发动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长江绿化工程;实施中央造林补贴、退耕还林种苗补助和直补资金、油茶专项资金补助等中央及地方财政补助政策,扶持地方龙头企业,激发企业、大户、林农和专业合作社造林、育林和护林的积极性,使广大社会主体成为

林业建设的主体。

三、逐步完善管理办法,助推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十二五”期间,全市逐步完善各类管理办法,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得以顺利推进。针对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全市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调整工程建设规模和节奏,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办法,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市林业局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通知》,明确森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林建设、职工社保补助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内容和要求,完善了管理制度,认真规范各项具体工作,并加强资金监管,建立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了工程资金安全有效。

四、严控森林资源红线,不断探索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十二五”期间,全市划定林地和森林红线,实行林地用途管制,推进分级管理,严控林地非法逆转,全面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改革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市政府出台《加强林木采伐管理的意见》;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监测监督工作,建立全市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森林资源监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全市推进实施森林经营工程,加大低产低效林分改造力度,探索公益林和商品林最优培育经营模式,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对新造林加强抚育管理,确保建设质量;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

五、加大资金和政策保障,提高林业防灾减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工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全市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一集中、四创新”的疫情防治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新疫情防治、补偿、监督和执法四项机制,创新资金补助办法,推行了绩效承包除治、中介机构监理及检查验收制度,积极推广防治新技术。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全市持续加大森林防火资金投入,中央投资达7173.4万元、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区县政府积极性,同时各地不断加大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区县政府投资合计约5亿元,充分发挥了国家、市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第三节林业“十二五”发展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林业发展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不足,森林经营质量亟待提高

“十二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较直辖之初提高了18.3%,森林面积增加了1倍,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但是人均拥有森林面积1.6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2.2亩的73%。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70%以上集中在山区,城镇周边森林资源明显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对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全市乔木林每公顷蓄积63.7立方米,低于全国每

公顷85.88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林分结构不合理,针叶纯林面积过大,占有林地面积58.2%,造成森林病虫害频发,生态防护效益退化;幼中龄林比重过大,面积、蓄积分别占乔木林面积、蓄积的80.8%和71.6%,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森林质量提升缓慢,低质低效林比重扩大趋势明显。

二、林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林业经营理念亟待转变

在发展林业中还存在只重视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倾向,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尚未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基地建设与加工产业发展脱节现象较突出,粗放型经营管理无法适应新时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市林业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因为林业产业底子薄,总体上发展滞后。全市林地生产力水平不高,林地平均产值不到全市耕地平均产值的50%。201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仅为521.9亿元(按林业统计口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大部分林产品为粗加工和普通工艺加工,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少。全市有林业企业6300多家,大都为中小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不到7%;三是林业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分布较为零散,林业要素市场和林产品市场不够发达。

三、投资标准与实际差距较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

我市目前剩余的造林地多属石漠化地和难利用地,人工造林仅劳动力成本就在500元/亩以上,难利用地人工造林劳动力成本甚至达到1000元/亩以上,而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造林补助标准多为每亩200-300元,与实际造林成本相差较大。另外,各项工程没有预算补

植补造及管护经费,间接费用预算较少,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有较大缺口。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偏低,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森林公园建设基本没有国家投资,职工社会保险补助资金缺口较大,森林警察政策性补助标准较低,严重制约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

四、林业改革开放力度不够,体制机制适应市场能力不足

林业生态建设仍然以国家投入为主,产业基地建设中社会投入不多,行业利用外资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在吸收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虽然各项林业改革持续推进提升了林业发展活力,但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仍然较为滞后。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制约了森林资源的有序流转,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尚未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林业资源产权与经营权区分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清晰,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发挥不充分。尚未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制度,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强,资产证券化制度、碳汇交易制度、森林及林产品认证制度均不健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五、林业基础发展条件较为落后,基层服务网络不健全

森林防火保护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建设仍然薄弱,防火信息化水平差,林火监测体系不完善,道路阻隔系统建设严重滞后,航空护林亟待加强,森林防火应急体系和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无法满足新形势森林防火工作需要。

林区道路建设、用水安全、供电保障、危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亟待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林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仍薄弱,办公和业务技术用房落后,合署、租用或借房办公等突出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基层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专业人员结构结构老化趋势明显。

六、科技创新驱动能力较弱,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不强

林业科技研究能力较弱,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比较落后,在特色经济林、林产品加工、消落带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科技在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基地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支撑引领作用不强。森林认证、碳汇计量、生态效益监测、生态服务评估等工作处在起步阶段,林业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健全,缺乏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相关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较为滞后,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明显偏低。适应重庆市情、林情的技术和行业标准不多,相关技术规程规范无法完全适应实际生产需要,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理念尚未建立。亟待健全适应林业产业发展的林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尚未建立人才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的林业质量检验检测队伍。

第二章林业“十三五”发展机遇、挑战与

空间分析

第一节林业“十三五”发展面临机遇“十三五”是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将迎来重大机遇。

一、国家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为林业发展注入活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决定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党

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保障林业生态安全,破解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绿色发展制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宏扬林业生态文化赋予了关键动力,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二、重庆的战略定位为全市林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重庆战略定位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内陆开放高地、美丽山水城市,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要举措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对全市林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将有力助推重庆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历史性转变。

三、“五大功能区域”定位为全市林业发展布局明确方向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调整区域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严格落实分级分类管控制度,守住耕地、林地、森林三条生态红线,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突出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要性,同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明确了相应的生态建

设方向,也为各区域林业发展提供了指导。

四、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启动为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提供项目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将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国家将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和启动大批重点生态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充足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对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节林业“十三五”发展面临挑战目前,我市正处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节点,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结构调整难度大,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全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生态安全压力较大,林业生态恢复难度加大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人类活动干扰等原因,我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比例分别达38.02%和10.9%,是全国八大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虽然达到43.1%,但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不强,加上资源开发强度大,交通、水利、能源、矿山开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工

建设,将可能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二、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给林业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作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窗口”和“支点”,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到2017年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战略的出台,给全市林业部门兴林富民提出更为迫切、更高的要求。全市迫切需要按照现代林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使林业产业成为我市的朝阳支柱产业。

三、发展与保护矛盾较大,林业生态建设空间趋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将持续增长,致使环境承载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人地矛盾突出,生态脆弱地段往往只适宜开展生态保护,不宜开展植树造林,或造林难度较大,因此生态建设用地紧张,且非林地造林落实存在较大困难。在林业生态建设空间趋紧的背景下,林业却面临着森林资源纯林比重大、森林质量偏低、2000万亩以上的低质低效林效益发挥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加快提升现有森林资源的经营水平和质量,是新形势下全市林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受到制约

五年以来,全市林业加大林业基层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基层站所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林业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较为薄弱。受地方财政影响,基层基础工作参差不齐,主城区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层站所人员配备、办公环境、设备等相对较好,边远地区的条件则相当薄弱;另外,林业基层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森林经营管理观念落后、方式粗放、林业信息化程度低的现象。因此,这将成为我市林业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的一大制约因素。

五、体制机制改革难度较大,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任务繁重

目前,全市已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予千万林农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利。但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分类推进林业改革,有序推进林业改革,不断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林区改革,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和完善森林保险制度,并进一步推进林业市场化改革。

第三节林业“十三五”生态建设空间分析

据最新的《重庆市森林资源公报》,规划范围内林地总面积6551.33万亩。其中,宜林地面积239.28万亩,无立木林地面积31.90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269.35万亩(其中40%可用于造林),可用于造林的林地面积778.92万亩。根据国土部门资料,全市现有15-25

度非基本农田164.10万亩,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338.20万亩。综上,可纳入造林的土地空间面积1281.22万亩。

十三五期间拟实施退耕还林450万亩,荒山造林100万亩,天保人工造林147.5万亩,石漠化治理145万亩,库区生态屏障100万亩,农村隙地绿化50万亩,木本油料新建290万亩,笋竹基地新建16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建15万亩,中药材基地新建100万亩,总计1557.50万亩。其中,产业基地360万亩依托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50万亩中药材基地在现有有林地林下实施,50万亩农村隙地绿化不新占土地。因此,十三五期间林业生态和产业用地需求量为1097.50万亩,与可利用土地空间基本平衡。

第三章林业“十三五”发展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结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高林业的开放度和可进入性,提升林业对社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强化林地、森林、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积极开展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森林、湿地资源的综合效益,通过深化林业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增长,全面建成生态系统稳定、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宜居宜业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城市。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注重合理利用,形成保护和发展良性循环。

(二)坚持兴林惠民,绿色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坚持统筹规划,分区施策。立足重庆市实际统筹布局和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