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

”“信”“义”“勇

”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细说关羽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

「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

说、戏曲中才会出现很多围绕关公的虚构故事和人物。一般认为,小说《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剧的流行,是形成后世关公崇拜的主要原因。但如仔细排比史实,会发现因果恰恰相反:每次社会上的关公崇拜升温,都会带来小说和戏剧的新一轮流行和演变。《三国志演义》一向有「七实三虚」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虚构增益最多其中一个人物,也许便是关羽的事迹吧。

关羽后来获追谥为壮缪侯,由关羽之子关兴继承他的爵位。关兴字安国,年纪轻轻就有美名,丞相诸葛亮非常器重关兴的才干,年仅弱冠便当上侍中、中监军的官,但可惜的是过没几年就死掉,由关兴的儿子关统继承爵位,关统尚公主(也是就做了刘禅的驸马),官做到虎贲中郎将。关统死了之后没有儿子继承,遂找了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

《三国志.关羽张飞传》评言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的确这些说法在《三国志》里屡见不鲜,在《魏书》、《吴书》的传记里,一再出现关羽是「万人敌」、「熊虎将」,或者「勇冠三军」、「勇而有义」等等赞词。很多人会认为

这已经是史家定论,但是对于关羽、张飞的负面评价,后人并不认同。清代即有人为关帝庙题对联说:

「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诸人,原如无物;

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王午山题山东临淄孙家店关王庙」

又有人题联说

「平生为昭烈帝誓殄国仇,虽傲矜亦义勇所在;今日与文宣王抗衡庙食,是豪杰可圣贤之徵。──梁卓涛题长沙广福庵关帝神座」

明确提出对于陈寿定评的驳难。到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乾隆皇帝特谕更改刘禅封赠关羽的「壮缪侯」谥号为「忠义侯」,严厉指责陈寿修史「不公」,并把自己的理解加于《三国志》,宣谕「传信万世」: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忠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为公?从前曾奉世祖章皇帝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

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独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该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虑难以更易。着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本,用垂久远。其官版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此旨一体增入。钦此。」

可见后世对于关羽的评价,有过一段「正反合」的曲折过程。实际上在《三国志》记叙本身,关羽形象就具有非常崇高的人格特质,这是一种内塑的天性,而非因外在风气所导致。

关公崇拜之形成

荆州民间崇信

楚地自古崇尚巫风,王逸《九歌序》称:「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汉书.地理志》亦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的说法。《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谓「俗好巫鬼禁忌」。直至隋代,其习犹故。《隋书.地理志》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为此也。」荆州是关羽一生事业的顶点,也是他功败垂成之地。

总的说来,整个三国时期,江陵城并没有经历多少战争的摧残。但是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荆州由于控制长江下游的战略地位,自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所以战事频繁。南方想占领江陵,像关羽一样作为北伐基地;北方占领江陵,则想仿照西晋平吴,钳制长江中游,然后顺江而下,「王浚楼台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按:唐人刘禹锡诗句)正在这个时期,江陵城内出现了一位十分灵验的「城隍神」。「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北齐书.慕容俨传》)「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北齐书.陆法和传》)有理由认为,这位城隍神便是曾经修筑坚固江陵城的关羽。现存最早的唐代关羽祠碑文就说:「昔陆法和假神以虞任约,梁宣帝资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实,安可诬也。」(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而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是2005年在荆州城隍庙遗址出土的陶制关羽神像,这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一尊关羽神像。因此关公有可能就是那一时代荆州的城隍神。

唐代诗人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公》言:「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由于荆州扼守长江中游要道,既可北上襄樊,直达中原;又能东去江汉,顺流江淮,在荆州

成神的关公神迹及形象,也会顺着这条东西南北的通途大道,传播到四方的。

大体而言,关公信仰的中心地区经过了四次大范围的转移:第一次是隋唐时以玉泉寺为中心的荆楚地区;第二次是北宋以解州为中心的山陕河洛地区;第三次是元明清以京师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第四次是明代中叶以「抗倭」为标志的江浙闽广地区。这几次转移几乎覆盖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地带,并以此为起点走向全国,又随华人迁徙面向世界。佛教与关公崇拜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一位高僧出现在湖北玉泉山中的小石窟中,他是因为佛教势力还没有在荆、湖一带发生应有影响,特地到这里来捐募建庙的。这位高僧就是被称为「天台大师」的智顗。这一年他56岁。一年以后,即在此地开讲说法,信众如云,俨然伽蓝精舍,并且与润州栖霞寺、台州国清寺和灵岩千佛殿并称「天下四绝」了。

智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奇僧。他俗姓陈,华容人,先世为梁朝显宦。自幼习儒习道,后转入佛门,陈宣帝及隋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都礼之为国师。他创立的「天台宗」被陈寅恪认为是「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的一方碑刻认定就是他做了

个梦,才使关公父子识得前衍,皈依佛门,并为创建玉泉寺出力的。后来还有禅宗北派六祖神秀(公元606─706年)来到玉泉山创建道场,欲毁一祠,又梦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具言前事。神秀遂欣然以关公作为护法伽蓝。至今玉泉山犹立有明万历年间碑刻「关云长显圣处」,和清代嘉庆年间的「最先显圣之处」证实着这段佛门因果。而且至迟从唐代开始,玉泉寺就有关羽祠。这可视作关公信仰的发端。

天台宗和禅宗的相继出现,意味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教最初记述中的「关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插曲。弘治本《三国志演义》卷之六中曾出现过一位在汜水镇国寺和关羽叙过乡情,声言「贫僧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后又在玉泉山结茅,因应关羽「还我头来」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颜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净」,其实就是这个佛教故事的演义版。

道教与关公崇拜

中国早有「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这是关乎远古时期中原两大部族战争,决定中华民族最初走向的一项历史大事件。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述,所以长期以口传形式存在于神

话之中。先秦载入各种典籍,已出现多重歧义,以致历代分证,代有异说。

「关羽斩蚩尤」就是依附「黄帝战蚩尤」传说而来的。实际上与道教派别惯于「托祖」以自高门楣,自我作古的习俗有关,其间还涉及到北宋政治财政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最早记述这个故事的,是被视为《水浒传》祖本,成书于宋元年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大略为北宋崇宁五年夏天,山西解州盐池有蛟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皇帝请第三十二代天师张继先平息,很快成功。宋徽宗抚劳其功,张天师说是蚩尤作乱,是请来两位神将出力的。「一神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迄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这部分解释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宣和五年正月乙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元明清历代续有记述,但年代、人物显有不同。

金人侵宋,强索解州池盐。南宋只有靠海盐继续维持财政。但是解盐「不劳人力,自然生成」的神奇,以及「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其灵异毕竟是南渡将吏不能忘怀的,因此「关公斩蚩尤」神话应该是南宋失去了这块聚宝盆以后,道教对于解州池盐支撑国家财政的宗教想象。而正一派张天师所以推出并且不断扩展这个神话,一来是正一派宋代以来地位不断提升,二来是张天师一系素来与盐利有关,三来是张天师已然托祖黄帝,所以乐于承袭黄帝神话的余绪。

金元以后,全真道和其他道教派系也陆续接受了关公神话及其灵迹,如全真道曾以关羽为四元帅(或四天将)之一,至今武当山道观犹与马、赵、温同塑一堂。元代蒙古大汗封敕关公的徽号也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如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招讨使,兼提调诸宫神刹、无分地处检校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护国崇宁真君。」并且开始出现托名关公的道经,如《道藏》收辑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关王妙经》中,则称关公为:

「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

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

显然大大提高了关公的神权,道教亦借此增加其影响力。也为日后关公被明代封敕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以至近世台湾传出关公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忠义神勇之传播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已经是一流美誉。「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尤其是都督荆州,相机北伐,杀庞德、擒于禁、「梁、陕、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离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恢复中原」战略总目标只有咫尺之遥。尤其是「威震华夏」一语,为中国历代著史者仅有之颂词,尤其使后人心仪。故魏晋南北朝之武将,莫不以关、张自励。关羽既能够冲锋陷阵摧敌,又能够「守经从权」,委曲求全,随即千里投刘;既能节制一方,忠心卫疆,执行「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又能够舍生取义,从容就死。所以被后人奉为

「忠义仁勇」的典范。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这时关羽已正式列入儒家祀典。宋代开宝、庆历年间,两次将关羽等人列入武成王配祀中。

随着佛道两教争相神话关羽,儒家尤其是理学出于「神道设教」的政治设计,也开创出一整套国家体制下的儒家祠庙祭祀制度,并且开始用儒学系统阐释关羽精神,他们以关羽「兴复汉室」作为「《春秋》大一统」理念的标志,以「尊刘贬曹」为「正统史观」的泾渭,以「宁死不屈」作为「忠节相尚」的象征。随着理学在元明清时代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关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通俗文艺的传播

苏轼《东坡志林.怀古》说:「王彭尝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是苏东坡青年时任凤翔签判时,听长期在西夏前线担

任军职的北宋勋旧王彭介绍的情况,这个现象应当出现在已经奉关公为「军神」的宋军驻西夏前线地带。首都汴梁,亦有「说话」,其中有「说三分」一科,且有专擅之艺人。据南渡之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崇(宁)、(大)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时,曾说其中有一个艺人霍四究就是以「说三分」见长的。

从南宋开始,「说话」伎艺有了新的发展,原因一方面是宋高宗退位以后喜欢听书,「命侍从访民间奇事,日进一回,谓之『说话人』。」「平话」亦同「评话」,也就是在讲述故事人物时,不时插进点评,或属插科打诨的调笑,或属因果报应的勾连,或属道德是非的评判,其事倒不必符合史实。从北宋例以节庆赛会,里巷小儿,临时聚听的短篇说话为主,到南宋临安已经出现了数天、十数天到数十天的连续长篇讲史,逐渐发展成为「平话」。今存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福建建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就是一个例证。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其中对于关公文字描绘较少,但若细看,会发现关公故事的许多关键所以简略,主要是留待说书人现场发挥。可以说,《三国志平话》的长篇结构和人物形象,已经为后来的《三国志演义》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序成于嘉靖壬午(1522年)。该书特色是依照理学的「尊刘贬曹」的历史价值观,尽量汰除于史无据之说,而于符合理学观念的虚构情节则不但予以保留,而且大加增益。比如关云长的「土屯约三事,降汉不降曹」,「护送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甚至大义归天后受神僧点化成神的情节,都作了充分发挥,关公形象也因之大大丰满起来。鲁迅评价说「……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及其续后版本,包括明清许多种文人名士评点本的出现和流行,才使三国故事得以大流传,而其中着力歌颂的关公形象,也因之泛化为受到不同地域、民族,各种社会阶层普遍崇信的「忠义」之神。

三国故事改编成戏曲在舞台上演出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唐玄宗李隆基始创梨园,三国故事的剧码更加增多。金元是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高峰期,现存剧码中三国戏占据显著地位,其中关公戏目非常突出,最著名的有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郑光祖《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明、清时代对关羽不断地加官晋爵,关羽戏愈编愈多,称谓也随之而改称关圣、关帝了。乾隆时期特命庄亲王、张照等人系统地辑录和整理了供内廷演出的三国联合大戏《鼎峙春秋》共239出,其中关羽戏占了很大的比重,情节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清代京剧起初剧码中就有155出三国戏,而以关羽为主角的则占到五分之一,并逐步形成了以饰演关羽为主的「红生」行当。清末,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班主程长庚与卢胜奎等人,参考《鼎峙春秋》等剧码,编演了从《马跳檀溪》至《取南郡》的36出联台本三国戏。可以说,戏曲亦推动了关羽的忠义及神勇形象,是关羽崇拜更趋普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帝王尊崇备至

关羽何时进入后世官方视野,并且累代崇封,逐渐攀升至护国佑民神祇的?其实经历过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最早敕封关羽,不过是武成王配祀之一。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敕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尚(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以后,为了激励武将士气,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为武成王庙增祀64员名将,其中刘蜀关羽、张飞都被列入其中。但不久以后(公

元786年)就有丞相建议,姜尚祠庙只留张良陪祀,撤出其他将领。

宋朝开国时重订祀典,赵匡胤提出「取功业始终无瑕者」的完美标准,将关羽、张飞等22将黜出庙堂。但在范仲淹庆历新政(1043年)为了振奋军心士气,就恢复了原来的配祀。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王庙」,已较其他诸将侯伯之爵优渥。随着金兵南下,关羽作为鼓励将士英勇奋战的榜样力量受到重视,南宋朝廷一再为关羽加封徽号,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在当阳特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此为宋代对于历代功臣烈士之最高封爵,亦为现存以关羽为祈雨神祇的最初记载。

金、元承袭了义勇武安王的封号,迳直称为「关大王」。天历元年(1329年)「加封汉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

明初朱元璋命关羽祠庙重新恢复「寿亭侯祠」。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庙于南京鸡鸣山,列入祀典。嘉靖年间恢复「义勇武安王」爵号。

万历十八年(1590年)潘季驯治漕河,封高家堰关庙主神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此为封关羽帝号之始。从此大运河沿途竞相建立关庙,以祈保人流物转之平安。此为后世关羽司职财神重要缘由之一。二十二年(1595年)敕解州关庙神主称帝,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天下关庙之神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此为天下关庙俱可称帝之始。自此关羽成为无上尊神。

清兵入关以前,满洲朝廷已经开始崇敬关公。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一年(1615年),即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内城南门修建关帝庙,是后金国初七大庙之一。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年)以沈阳为京城,即敕建关庙,赐额「义高千古」。

雍正三年(1725年)颁诏比隆孔子仪典,「追封关帝三代俱为公爵,牌位止书追封爵号,不著名氏。于京师白马关帝庙后殿供奉,遣官告祭。其山西解州、河南洛阳县冢庙,并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后殿,春秋二次致祭。」此为关羽列入符合儒家规范之国家祭祀主神,护国佑民的开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诏「所有《(三国)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咸丰四年(1854年)颁

诏更定关庙祭礼,与祭孔规格全然相同。

又清代自顺治开始,历代皇帝对于关公屡有崇封,光绪时达到22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为历朝人臣之最。

此外,清廷坤宁宫还特别保留有满洲原始信仰「堂子祭」,朝祀释伽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每年正月初二回神,每月初一,四月初八佛诞日,三、九月马祭、四季献神及萨满特有的杀猪供祭卜吉,求佛柳祭等场合,均有对「三军之帅关圣帝君」的祷告奉献,非常虔敬。这个风习在有清一代宫廷里贯穿始终。满人民间家祭所供三神位,亦有关公,可知崇祀之深。

神话传说的增多

关羽传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源于佛教中国化,公元六世纪(陈、隋之际)天台宗为在荆楚地区传播佛教,借用关羽显灵,帮助修建玉泉寺,并且愿为佛教护法,成为「伽蓝神」。第二阶段是公元11世纪北宋关羽成为军队护佑之神,传说能够率领阴兵为宋军助阵,帮助他们获得胜利,这也是依托佛教战神毗沙门天王的神话传说转化而成

的。第三阶段是公元13世纪宋元道教「关公战蚩尤」的神话,使他成为道教尊神。第四个阶段则是明清以后各地民间不断涌现「关公显灵」传说,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无所不能,以至康熙朝已编辑《关帝圣迹图志》,广泛宣扬关公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护佑传说。从中可反映了关羽崇拜之形成与神话传说增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三国志》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但裴松之注引《蜀记》言:「庞德子会,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也就是说他家曾被灭族,不可能有后人。

但是至迟在盛唐以前,即有自称关羽后裔者。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洛阳出土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关楚征墓志》,开首即言:「昔三国时蜀有名将曰羽,即公之族系。曾祖元敏,祖玄信,父思浑,并代推雄望,蔚为领袖。」洛阳《千唐志斋》收藏有五代李克用亲家关夫人碑志中,也言「其先春秋时未详所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羽之后也。因徙陇西,乃郡焉。远则龙逢(按:原文本有误,「逄」才是正字)逆鳞,次则云长

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可知确有一支自认关公后裔之族存在,并把关公远祖推衍到夏桀时代的忠臣关龙逄。明清全国敬祀关公以后,万历、雍正陆续命解州、许昌、荆州、当阳、洛阳等地官员就地寻访关氏后裔,仿照曲阜孔子后人袭封之例,世袭五经博士,奉祀当地关帝庙香火。关氏后裔开始随迁徙扩散至全国、海外。至于关公后裔的传说并非较晚期,而是盛唐期间出现的。《三国志·关羽传》已述明关羽是与其长子关平同时遇难的,但后世传说中,却为他增添了不同的儿子。

关索

宋代出现了关索。有武将、盗寇和江湖艺人纷纷以「关索」为绰号,如「病关索」杨雄之类。但是没有材料证明这个关索与三国关羽有关。元明以后开始融入关羽故事,最重要的证据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一座明代墓葬里出土了一批成化年间北京刊刻的词话,其中有《花关索出身传》、《花关索认父传》、《花关索下西川传》、《花关索贬云南传》完整描述刘关张桃园结义时曾约定关、张互杀家小以绝后患。张飞出于同情放走关家妇孺。长子关平随军征战,怀孕的关夫人回娘家产下一子,后以其师、父及收养老人之姓各取一字,名曰「花关索」。长大后万里寻亲认父,并亲为关公报仇。所述不但于史无据,且与三国小说无关。至今云南、贵州仍有以关索命名的地名,而云贵及安徽、江西等地还有花关索

第十八届关帝文化节活动策划的五个特色

第十八届关帝文化节活动策划的五个特色

关公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至少涉及关公文化的精神核心、形式、传播者和接受者。 关公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关公的思想道德观念及精神气质,如忠、义、仁、信、礼、勇等。 关公文化的形式分类: 第一类关公生前活动及其身后传说中的遗迹、遗址、遗物等文物古迹;以及纪念关公的建筑。 第二类有关关公的各种著作、作品。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公本人的少量著述;二是记述关公生平事迹的著作;三是关于关公的传说、故事、神话;四是研究、宣扬关公及其精神的著作、典籍,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包括文章、诗、词、歌、赋、楹联、戏曲、书法、绘画、手工艺品、雕塑、影视、游戏、动漫、网页、视听节目等。 第三类祭拜关公的礼仪规定、祀典制度; 第四类关帝诞辰、忌日的祭祀活动,包括举办庙会、演出关公戏剧等;以及占卜、抽“ 关帝签” 等 第五类各种纪念、宣扬关公文化的活动。如关公文化节、关公庙会;各种研究、开发利用关公文化的座谈会、研讨会、论坛等; 第六类以关公命名的自然景观、公共建筑、街道、公园等,以及用关公命名的企业字号、商品或服务名称等。 关公文化的传播者有三类: 1.历代统治者; 2.提供各类关公文化产品的关公文化产业,以及用“ 关公” 命名其字号、商品或服务的企业; 3.以研究和弘扬关公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协会、研究会、宗亲会、联谊会、网站等社会组织等。 关公节庆存在的问题 1、关公文化的主题不突出,持续性不强 2、“官办”模式,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3、关公节庆“贵宾化”倾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促进关公节庆的对策 1、关公节庆要搭关公文化台唱关公文化戏 有资料显示,海外有 70% 以上华人社团以祭拜关公为主神;一些国外政要专门到当地的关帝庙祈求竞选成功;而在欧美不同肤色人种聚居的地方,关公也有着不同的肤色,世界上四种肤色的人种,各有自己心目中关公的形象。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其影响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不逊于任何历史名人。所以,在举办关公节庆的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弘扬关公文化为出发点,一定要唱好关公文化的戏。要打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束缚,既要搭关公文化的台,又要唱关公文化的戏。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准确把握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样才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真正弘扬和传播关公文化的节庆活动。只有做好关公文化本身,才能增加关公节庆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吸引大量的关公景仰者和观光游客。 2、引入竞办机制,提高产业化程度 国内外大量的节庆案例表明,民间主导,政府协助,市场化运作,是真正办好文化节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办法。关公节庆应当由民间企业或社团主导,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关公节庆的产业化程度。因为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处理好投入产出的关系,才能积累经验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非政府性的企业或社团才能够举办跨越国界的关公节庆,超越政治或民族的束缚。在规划和筹备关公节庆时,需要视野开阔,把海内外优秀的关公文化传播资源整合到关公节庆之中,不应该重复过去办得多办得滥的老路,应该创新一个少而精的关公节庆精品。对于关公文化接受者,不应局限于关庙所在地的民众和外来游客,应该将分布在全世界的所有关公景仰者和关公文化的潜在接受者均考虑在内。只有动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关公文化的影响,才能使关公节庆担负起弘扬关公文化的重任。应成立一个民间的关公节庆组织或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联络海内外著名关公文化产业机构和关公文化社团机构,研究关公节庆的组织、筹资、主题活动、项目设计等,积累举办关公节庆的经验与教训,直接组织或授权各地举办关公节庆。而在主办地的选择上,应当引入竞办机制。 3、活动设置应大众化、艺术化,突出主题 关公节庆的主题活动可以划为五大板块,即晚会活动、广场活动、论坛活动、展销活动和外围旅游活动。关公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决定着关公节庆的活动设置也应该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处于不同欣赏水平,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的需求。活动设计时,不仅要围绕关公的忠、义、仁、智、信、礼、勇精神核心,还要擅于设计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海内外拍摄的以关公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和电视片有数十种之外,加上涉及关公的作品就更多。在举办关公节庆期间,可以在主办城市以“影视周”的形式播放关公影视作品;在论坛活动中,可以增加三国文化知识有奖竞答、三国人物辩论赛等;在展销活动中,应当组织海内外优秀的以及性价比较高的关公文化作品,以及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五千年的色彩斑澜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 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 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质是内向的.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是 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是自春秋开始,便在中原北 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 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只不 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地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 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的;但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 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此 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隶,人 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 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要,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 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首佛座次,,认为佛每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 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也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呢?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明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了,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 将帝.不但如此,连开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不一出传统红<铡判官>,讲地 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 朝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有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 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的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同一样了.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 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 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 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已服务. 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于一切的,但皇帝不能长命百岁.皇帝死了,便要根据其一生表现给 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启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武帝,刘彻八次 出兵,将匈奴逐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昏庸暴虐,死于臣子手下,使称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看来,皇权虽大,但冥冥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则既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 且还可以世间的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 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 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的善良的鬼狐,谁个不喜欢.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全书文笔流畅,记叙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辛格先生的力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所以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而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一章,基辛格先生就以生动文笔记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里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面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第一章分了五个小节,第一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和《孙子兵法》。 在第一节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难寻源头。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非常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可以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追溯到孔子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大儒身上,但是当我们接着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子也说自己的思想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大同观念。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旅行家也在他的日记中有相同的论述。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是不无道理的。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用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我觉得古人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悲剧的发生。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大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确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基辛格先生在书中第一章中就着重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强

关羽文化

关羽文化 忠义的化身 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不侍二主,鞠躬尽瘁,一心匡复汉室,是为忠。桃园结义,传唱千古,义之所趋,有所必为,华容道释曹操,义也。不斩马下黄忠,仁也。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勇也。护皇嫂,千里走单骑,与兄团聚,不负玄德所托,信也。入曹营,上马金,下马银,拒之不受,廉也。月下读春秋,杀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智也。单刀赴宴,独闯江东,有请必来,礼也。故后人赞关帝古今第一人也!

弘扬关公文化打造诚信社会

提要: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义仁勇精神是关公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重点;诚实守信是关公文化在演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和灵魂;打造诚信社会,铸锻诚信品质是弘扬关公文化的落脚点。 (一)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国以来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关公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嬗变于沧桑历史,普及于黎民百姓,传播于五湖四海,它已经渗透到河洛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荆湘文化、南粤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海外侨胞社团文化之中,它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弘扬关公文化不能不提及关羽。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已经离开我们1785年了。他的除暴安良、桃园结义、过关斩将、匡扶汉室、南征北战、千里单骑、义释曹公等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身后所造就的关公形象、关公神像、关公现象、关公精神璀灿夺目,长盛不衰。“汉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历代皇帝对其封赐有加;“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大宗教争拉入伙。真可谓“贤臣良将敬其忠,武夫劲卒尚其勇,侠士豪杰慕其义、田夫野老敬其公、村姑慈妪崇其正”。在明清和民国初年时的许多地方,几乎是村村有关庙,家家敬关神,香火缭绕绵延不断,充分说明了关公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正如作家李存葆先生所说:“人们心目中的关公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神化了的一尊复合型道德雕塑”。关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品格,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早已凝结在华夏文明的骨髓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国内如此,海外亦然。有资料显示,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崇拜关公,奉为东方之神。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说:“我尊重东方之神关羽,他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上帝

三晋关公文化酒

“三晋关公文化酒” 概述: 三晋关公文化酒,是山西最有名的晋商将凝聚在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诸多品格作为精神内核,以中国传统名酒“杏花村”酒为载体,形成集“文化内涵”、“质量内涵”、“价值内涵”、“精神内涵”为一体的文化产品。立志把关公的忠义精神、晋商的诚信之魂,融于世人的餐桌礼仪中、立身处世中、人际交往中。跨越地域,传扬世界关公;寄托精神,祭拜人类关公;穿越时空,引领时代关公。 品牌理念——传扬“忠义诚信”文化 从品牌理念而言,三晋关公文化酒比传统白酒品牌更注重消费者深层需求,它是一款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文化酒,设计别出心裁,用料十分考究,产品严选精密,无论从质量、价值和附加属性方面处处悄无声息的体现关公的“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品质和晋商的诚信价值观念。它以“忠义诚信”民族文化为主体,选用杏花村传统名酒为载体,是行业真正意义的文化酒。有情有义,关公文化酒!酒体之源——中国汾酒城“杏花村”名酒 在华夏的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坐落着“诗酒天下第一村”,千年酒都杏花村,常年湿润凉爽的宜人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体系,酿造出杏花村酒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味长的独特品质。在中国文明几千年的风云际会、百舸争流中,见证了中国白酒文化的渊博与沧桑,华夏历史灿烂与辉煌。

关公文化酒产地——中国汾酒城 在杏花村5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矗立着气势磅礴的中国第一酒城,占地面积323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平遥古城,总仿古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相当于十个北京故宫,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酿酒车间,近30万个发酵地缸,16条成装生产线,年产原酒6万6千吨,总体量居全国之首。巧夺天工的古建筑与现代产业功能区域,布局严谨、纵横有序,从种植、酿造、储藏、灌装、包装、物流、会展、旅游休闲,勾勒出当之无愧的中国白酒第一城。杏花村酒在执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同时,从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严格遵循汾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香型汾酒酿造技艺,甄选无污染原产地粮食、优质矿泉水源、汾酒传统制曲工艺、小缸精酿、纯粮固态发酵,酿造出正宗杏花村酒。杏花村人以世界眼光和创新精神,创造出260亿元的品牌价值,衍生出一个百花齐放的白酒王国,勾画出今天中国白酒产业的新布局。无数杏花村先辈们紧握时代脉搏,充分释放杏花村的品牌张力和优质产能资源,打造最受大众喜欢的第一民酒品牌,屹立于时代前沿,铸造出中国酒魂新图腾,一杯杏花村,半部华夏史。

最能代表中国的七大文化

最能代表中国的七大文化 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厚重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中,我们还应该向世界推荐什么? ---------题记-------- 一种精神——茶道精神

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 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普洱的愈存愈香…… 品完之后回味无穷,清香留在唇齿间。这都是中国茶叶所独具的魅力。 除了舌尖的诱惑之外,饮茶所浓缩的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 这就是茶道精神,值得中国向全世界推荐。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一两好茶、一壶沸水、一套古韵犹存又契合茶叶特性的茶具,一个洒落阳光的午后, 煮一壶好茶,看茶叶在沸水间上下翻腾,最后静静沉落,凝练成最适宜的颜色,

清香溢满心间。 就像是看人生起伏,繁华过后见真淳。掬一杯好茶,满足味蕾,更体会中国人的智慧。 如此之魅力,如此之精神,怎能不向全世界展示? 一种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 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从西周开始民间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解州关帝庙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物质载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十大著名旅游景区。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武庙之冠”,整个景区由关帝祖庙、关帝祖祠、关帝祖陵(又称“三关”)组成。景区内建筑宏伟,富丽堂皇,古木参天,藤萝披拂,是海内外游客观光朝圣、寻根谒祖之胜地。 解州关帝祖庙坐落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北角.该镇是武圣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它南靠巍巍条山,北依粼粼硝池,东襟百里盐湖,西望风陵古渡,是运城市区通往南部永济、芮城、平陆的门户。解州镇境域内,历史上曾有仙洞桃花、静林夕照、石岩喷雪、横岭分云、龙潭春雨、汉宫桧柏、硝池烟柳、峨嵋绕翠八景。曾经是县治、州治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是历朝历代重要的交通、政治、文化、军事重镇。尤其是在南北朝陈末隋初,当官府创建关帝庙后,遗留下来许多文明的烙印。现今该镇名胜古迹关帝庙、结义园、关帝祖祠、关帝祖陵等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重点文物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趣,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当地产业发展与文物旅游资源互补的双赢格局。 一、解州关帝祖庙简介 解州关帝祖庙坐北朝南,东邻盐湖,南望中条,北依硝池,水光山色,景色宜人。该庙创建于南北朝陈末隋初,自宋代至民国,历经30余次增建和重修,形成了由结义园、主

庙、寝宫、东西宫、文化广场、御花园六大部分为主体的宏大规模,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其庙宇的建筑装饰:琉璃、石雕、砖雕、木雕和彩绘装修等艺术精湛,号称“天下武庙之首”。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解州关帝祖庙总体布局 解州关帝祖庙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落,崇宁殿、春秋楼是重点要害部位。解州关帝祖庙前朝后寝、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结构十分严谨。整个建筑群殿宇耸峙、廊庑环列,垣墙围护,松柏参天,气势恢弘,环境幽雅,素有“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美誉。解州关帝祖庙不仅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而著称,其建筑上采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也是精华荟萃,美轮美奂,成为引人注目的一点亮点,被誉为“关庙四绝”. 2、解州关帝祖庙风格特色 解州关帝祖庙是中国现存关庙中最有典型代表意义 的范例,具有与其他关庙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一,它带有浓郁的宗教建筑特色,又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建筑,所有殿堂楼阁均以崇祀关公及相关人物而建,不涉及其他任何宗教的神祇;其二,融宫廷式建筑与庙宇建筑风格于一体,既享有帝王宫阙的高等规制,又采纳了佛寺道观的布局方法;其三,保持了中国古代建筑优秀传统,又增添了历朝历代的创新,在布局、结构、造型、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常平关帝祖祠简介 常平关帝祖祠距解州关帝祖庙9公里,距市区11公里。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 摘自赵波、侯学金、裴根长《关公文化大透视》 关公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关公文化具有既厚重又多彩的鲜明特点。探讨关公文化的内容及形式,是关公文化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 关公物态文化 关公物态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物化形态,亦即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 关公文化的结构有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与此相对应,关公文化的内容也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主要的、内在的,是关公文化的灵魂,物质内容是形象直观的、外在的,是关公精神的物质体现。二者虽有区别,但都是关公文化整体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关公文化的残缺不全。对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来说,不应忽视关公文化的物质层面,但更要注重对关公文化精神层面的认识和把握。否则就不可能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可能真正体味关公文化的神韵及其对中国社会与人心的长时期的深刻影响。 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关公生前生活、作战活动的遗物、遗址,如常平故居,反映关羽征战生涯的河南省许昌市灞陵桥、湖北省荆沙市得胜街、监利县的华容古道、襄樊市关羽水淹七军之地--罩口川、远安县关羽回马处等。后人祭拜关公的各种文物古迹,如玉泉山关公显圣处,遍布全国及海外的难以计数的关庙、碑刻、塑像。最著名的有全国四大关庙:解州关帝庙、关羽家乡祖祠--常平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在台湾现在就有大小关帝庙近900座,其中台北234座,高雄118座,台南67座,云林65座,台中6l座,宜兰58座,苗栗50座,基隆47座,南投41座,桃园35座,屏东24座,嘉义23座,花莲19座,新竹18座,澎湖16座,台东15座。如果加上以关公为陪神的寺庙就更多得不可胜数了。台湾西北部青草湖附近的关公神像,高达50余米,被称为“恩主公大神像”。历史上的关羽早已逝去,但遍布中华大地的一处处关公遗迹、一座座庄严的关庙,世世代代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关公的故事,传扬着关公的精神,使关公文化历久不衰,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关公制度文化. 关公制度文化属于关公精神文化的范畴,关公精神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精神内容,包括制度文化、民俗文化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关公文化中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庙制和祀典两部分。关公宗庙制度、祀典制度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延续和发展的体现。中国的宗庙祭祀制度历史悠久,它是宗法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到西周时,周公便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尚书大传》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十分重视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奴隶制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一传统制度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北京故宫前左侧是明清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于召开“山西旅游跨越发展”远见讲坛 暨首届“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的申请报告 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据不确切统计现存的地面文物约占全国的76%。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文化的开发却仍处在原始经营状态。浙江远见旅游发展机构袁建董事长来到山西考察后,发现了山西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经董事会决定,在省城太原成立了远见设计分公司,并于近期联合世界关公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举办山西旅游远见讲坛。 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关公文化是千年民间记忆的沉淀,其“忠义仁智信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共融之处,具有上升为国家信仰的潜力。同时,其“契约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具备有全球传播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关帝庙和信众为关公文化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仁、智、信、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至明清时,关公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所尊孔子的「文圣」和「山东夫子」的

地位同样崇高,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不愧为大中华“武财神”。 文化是一种战略资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了打造新型文化产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构建关公文化产业化空间架构,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试论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产业化架构》(课题编号041063-04)课题组,将于9月20日在运城市举办“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的主要议题: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公文化与国家信仰、关公文化与政府行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与晋豫鄂通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关公文化与“契约精神”、关公文化全球传播、关公文化产业化架构、关公文化与全球经济危机等。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关公研究者(见附件)。组织及承办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最后,“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还将就成立“晋豫鄂三省关公文化发展基金(私募)”启动筹备工作进行宣讲。

地方文化:关公文化民祀

民间祭祀关羽的活动是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大致与官方的祭祀始于同一时期。据清嘉庆版《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记载:“每岁四月八日传帝于是日受封,远近男女,皆刲击羊豕,伐鼓啸旗,徘优巫现,舞燕娱悦。秦、晋、燕、齐、汴、卫之人肩毂击,相与试枪棒、校拳勇,倾动半天下。""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记述了民间祭祀关帝的时间、所献礼品而且还实录了开展祭祀活动的地域及祭祀形式:在传为关羽受封的这天,男女乡民杀羊宰猪,击鼓吹箫,载歌载舞,前往关庙祭拜;各种戏剧艺人和专替人祈祷的巫师亦在关庙内演出祷告;会武术的教师相互比试枪棒练习拳勇,争相献技。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很多,以至肩摩毂击。而且这种活动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本区为关羽的生养之地,民间祭祀关帝活动比之全国各地更甚,明祟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帝的活动多达4次。据祟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在这4个时间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圣家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运城地区民间祭祀关帝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村、一社或者一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祭品或村社购买,或摊派制做;祭典由村长、社首、族长主持;锣鼓仪仗均经专门训练,敲打套数,排列秩序亦有讲究;献演的戏剧有的聘请专业班社,有的是本村社的“家戏""登台。乡民称这种祭祀为“公祭”。另一种是一家一户祭拜,由家长主持,所献祭品薄厚不一,量力而行,贵在诚心。这种“私祭”形式有的前往关庙,有的则在自家正屋神位悬挂关帝画像,焚表上香,顶礼膜拜,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福寿安康。民间“祀关”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减少,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破四旧”,基本绝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气候的形成,清除了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环境宽松,人们信仰自由,民间祭祀关帝又有所恢复。庙会也是祭祀关帝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官祀演化而来。解州每年的四月八日均举办盛大庙会,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溶为一体。一连数日关帝庙内香火不断,祭拜人流络绎不绝。农历四月临近麦收季节,人们祈祷关帝能赐予好的收成,并在庙会上购置农具和其它物品,为开镰收割作好准备。民国时期亦是这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解州农历四月八日祭祀关帝的庙会只是一种纯经贸活动,禁止人们进关帝庙搞祭拜。 [提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常用工具,导游在线题库,导游论坛]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题目: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这些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由一统,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大业,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秦皇、汉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

此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它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

荆州将建设关公文化园 投资100亿占地1600余亩

荆州将建设关公文化园投资100亿占地1600余亩 让时光穿梭,感受关公文化。昨日,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策划方案汇报会召开。山水盛典公司董事长梅帅元详细介绍了荆州关公文化园项目策划方案及规划思路。 据介绍,荆州关公文化园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着力打造的400亿元级项目之一。项目总体规划自荆州古城东门至南门一带展开,城内城外呼应布局,总占地1600余亩,总投资约100亿元。项目分三期推进,首期投资50亿元,计划三年建成。 首期园区为项目核心区,以关公七德,即忠、义、仁、勇、礼、智、信为主题,构建朝拜中心、体验中心、修行中心三大文化区域,并依北斗七星布局组建成7面关公塑像、关公朝觐广场、七德圣殿、七德酒店、武圣校场、春秋书院、智慧三国等七大功能板块。 该项目致力于把荆州打造成中华美德之城,世界华人和关公崇拜者朝觐圣地,继而成为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鄂西圈投公司董事长马清明,市领导李新华、李建明、易法新、雷文洁、吴方军、李国斌等参加会议。 荆州关公文化园“大胆”策划 京山水盛典公司堪称国内一流的实景演出策划团队,先后策划了桂林印象刘三姐、张家界天门狐仙、嵩山禅宗少林、泰山封禅大典等实景演出。 昨日,山水盛典公司董事长梅帅元介绍,荆州关公文化园核心建筑很现代,实际上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传承。古对古很“沉闷”,他希望能完成一个突破性的想法,让核心建筑可媲美法国巴黎卢浮宫。 针对梅帅元介绍的一些突破性的想法,在参会市领导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玻璃桥“跨越”古城墙? 作为策划方的老总,梅帅元充满激情地说,他的策划团队对古城有一个突破性、大胆的想法,不知能否提出?按照策划方案,七德酒店布局在古城内,而关公核心景区在古城外的屈原广场方向。团队希望设计一个玻璃桥,能跨越东门古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 关公生前只是刘备手下一员战将,然而在死后一千多年时间里却日趋走红,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推崇,赐爵加号,到清朝光绪为止,所赐爵号竟达26字之多。爵号之多之高之尊,居然超过“大行皇帝”孔子,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崇其为“关帝圣君”。清代关羽庙无处莫有,香火之盛前所未有。关羽不仅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甚而被奉为消灾除病的神灵。在官方大力推崇和民众尊崇礼拜下,关羽从生前的战场步入了民众的家庭;从生前的虎威将军逐渐加封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圣君”;从人被崇拜为神;关羽形象从古时的荆楚大地生发升起,到享誉天下,并伴随华人的足迹走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由传播关羽、尊崇关羽、仿效关羽、礼拜关羽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条奔腾激越的溪流,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如此种种由关羽形象而生发、表现的文化形态,本文称之为关羽文化现象。 面对这一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特有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它何以生成?何以发展?何以鼎盛?总之,其成因是什么? 关公文化兴起的历史根基 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民族的、个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原因。关公文化现象也不例外。客观地说,关公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历史赐予。倘无汉末纷争至魏晋统一这段特殊历史的客观存在,岂有三国故事及关公文化?正是由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存在,才为史学家陈寿著作《三国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其次,得益于陈寿这位历史的书记官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撰写了著名史书《三国志》,从而为后世民间文学和纯文学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原始素材,又以极简约的文笔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使以三国历史及关羽生平为素材的民间传说、平话艺术、杂剧表演、小说创作等既有史据可依,又不拘泥于史据。倘史书写得太详反易局限后世各种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空间,束缚其想象的自由度。《三国志·关羽传》及其他人物传记中涉及关羽的文字计约九百余字,而后世无论是民间文学的平话、杂剧,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哪怕是关羽的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也不止如此少的文字篇幅。关羽文化现象的出 关羽形象达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完美程度大体经历了原始素材的自然流传,民间文学的理想化处理和纯文学《三国演义》的完善化创造三个阶段。与关羽形象理想化、完善化 口头文学的传播:口耳相传的原始故事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创作素材,也为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同古今中外许多大规模战争结束后一样,除了引起史学家的关注,产生一些史书外,便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传说和故事。如欧洲古希腊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就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特洛亚战争双方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后来民间艺人就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整理创作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奥得修纪》。而中国这场长达百年、规模空前的纷争混战结束后,也无例外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故事。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南朝宋人裴松之为陈寿史书《三国志》作注就采用了许多传闻轶事。隋唐时期依然流传不衰,至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连儿童都很感兴趣。此由李商隐的《骄儿诗》(850年)可作印证。诗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刘知几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①宋代说话艺术中已有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②被毛宗岗父子评为“三绝”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