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闽西红色文化”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某“闽西红色文化”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某“闽西红色文化”地调研报告材料

“红色采风”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闽西红色文化”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名单:11级电本(1)班

2011041501 平敏

2011041502 张侨

2011041516 赖义丰

2011041518 李远鸿

2011041521 林书华

2011041525 施锦祥

2011041532 余锋树

2011041547 权萌

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

一、调查目的 (3)

二、实践目的 (4)

三、实践过程 (5)

四、实践感想 (15)

五、实践总结 (16)

一、调查目的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一直和赣南齐名。古田会议、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红色小上海长汀意义非凡,革命旧址、红色遗迹星罗棋布。闽西也是福建籍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军最多的地区之一。闽西的红色文化,在全省一直处在引领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红土地文学,至今方兴未艾。正因为如此,学校与毛泽东才溪调查纪念馆成立教学基地。希望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在对革命旧址、红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以及仁人志士的历史足迹的寻访中,满怀深沉的爱,本着高山仰止、虚心学习的态度,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实践目的如下:

1、本着继承和发展革命精神的原则和希望,利用自身闽西这块红土地的便利条件,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开拓了新的方式。

2、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思考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怎样更好的继承、发展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3、锻炼锻炼自身的吃苦毅力、

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着力提高自己,努力让自己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4、通过赴革命旧址社会实践,逐渐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

5、通过材料搜集和实地调查,可以使自己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革命精神,也让更多的志同道合年轻朋友投入到继承、发展、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祖国的行

三、实践过程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几辆中巴,载着龙岩学院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上杭县才溪乡参观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出发前,学校思政部将此次活动的主题定为“重走长征革命路,践行科学发展观”。这支由思政部老师们带领的队伍情绪高昂,风貌上佳。车厢内气氛活跃,欢歌笑语一路随行。

红色采风之才溪纪念馆篇

从喧嚣的都市来到寂静的山村,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率先征服了双眼,心境随之不同。经过一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顺利地到达才溪乡。我们下车后,首先由李老师为我们介绍才溪乡的一些历史及现况。

才溪乡概况“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30年至1933年,毛泽东三到才溪从事革命实践,写下了《才溪乡调查》,留下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至理真言,树立苏区干部好作风,并组织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让才溪乡民倾心红四军,铸就了“九军十八师”,让“将军之乡”美名扬。

毛主席三下才溪调查从1930年6月到1933年11月下旬,在这短短的四年里,毛泽东曾三次亲临福建上杭的才溪乡,指导才溪人民革命斗争,总结和推广才溪人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并且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在才溪期间,毛泽东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今,人们继续在传颂。

“还学生桌子”

1930年6月初,毛泽东带了一个警卫连,从江西寻鸟长途跋涉步行到才溪。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安排毛泽东住在离苏区不远的上坑村。警卫员陈昌奉马上整理房间,发现没有办公桌子。警卫员同苏区干部跑到附近的学校向教师借了两张学生课桌,供毛泽东办公用。

毛泽东进房间看到学生课桌问:“小陈,这两张课桌是从哪里借来的?”“从学校里借来的”小陈高兴地答道。

毛泽东沉思了片刻,语重心长地对小陈说:“小陈啊,学校里的课桌被搬走了,学生怎么上课?我们还是想办法找一找,这桌子你送去还学校吧!”

小陈点了点头,连忙把两张学生课桌送还给了学校,接着小陈从老百姓家里借了一张四方桌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一看,高兴地说:“好!这样做就对了。”

李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更加了解才溪乡的文化历史。李老师讲解完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我们决定午饭后再参观纪念馆。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坐落在上杭县北部,距205国道200米。该馆是以旧址陈列宣传毛泽东同志在才溪重要革命实践活动的专题纪念馆。全馆占地面积187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会址、光荣亭、列宁台等史迹。毛泽东才溪乡调查陈列室共10个展厅,展线长350米。通过大量珍贵文物、资料、照片,陈列介绍了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情况,以及才溪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和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模范区、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的光荣史实。毛泽东曾三次到才溪乡开展调查,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还到了红军公田检查生产,参加生产劳动,给衰坑改村名,总结劳动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

图1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图2 毛主席的汉白玉雕像

图3 列宁堂与光荣亭 在革命战争年代,才溪乡有一千多名优秀儿女为革命流血奋斗,英勇献身。 1933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了表彰才溪人民的巨大贡献和光荣业绩,在才溪老圩坪上建造了光荣亭,并把刻有“我们是第一模范区”这块奖给才溪人民的石碑竖立在亭的中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方恶霸进行反攻倒算,疯狂复辟,苏区人民惨遭迫害与摧残,才溪光荣亭也被敌人毁坏了,但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了省苏维埃奖给他们的那块光荣的石碑。

解放以后,才溪人民在原地按原貌重建了光荣亭。中共才溪区委还发信北京,请毛主席为“光荣亭”题字。

1933年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上杭才溪区为第一个模范区

图5 馆内其他珍贵文物、资料、照片

毛泽东身体力行,通过阐述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统—性,使群众路线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并把调查研究的认识论当做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重要环节,提升到党的建设的重要高度。

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我党是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东西。如今,新的历史条件要求我们把毛泽东为我党所开创的调查研究传统和调查研究理论,继续推向前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红色采风之古田会议篇

下午一点钟左右,我们的队伍再次浩浩荡荡地启程,这次的目的地是古田镇古田会议旧址。到达古田的时候,天气有点冷,但同学们的热情不减!我们首先到新建的古田会议纪念馆,与会议旧址遥遥相对。

图6 远眺古田会议旧址

陈列展览展线长306米,展出文物400多件。陈列展览内容分三部分:一是古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二是光辉的古田会议决议;三是古田会议永放光芒。此外,本馆古田会议会址、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暨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协成店、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文昌阁、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旧址—

—树槐堂、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内均设有辅助陈列。

图7

这个纪念馆的规模较大,它介绍了红军之历史与《古田会议决议》的内容,馆内所藏多为古田会议及闽西革命的珍贵文物,印章等均系当时使用过的原件。身着军装干练而美丽的女讲解员,为我们做了细致而全面的解说。

图8 “后田乡苏维埃”印章

图9 “上杭县苎园乡苏维埃政府”木匾

古田会议召开时,我军的历史只有两年多。根据1929年5月的一份统计表,当时红四军党员中农民所占比例最多,高达47%。如何摆脱旧式军队的遗形,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

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一支我党领导下的新型的人民军队,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议的主题因而极其鲜明:切实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为红军的建设奠定坚固的基础。

图10 红军识字课文“三跑”

《古田会议决议》列举了这些错误思想在红四军党内的具体表现: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和盲动主义残余。规定必须对红军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教育,并规定了党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对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材料和具体要求。

图11 《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的入党条件与誓词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举行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此即“古田会议”。会议的具体地点在1917年成为“和声小学”的原“廖

氏宗祠”。1929年5月,红四军进入古田后,将学校更名为“曙光小学”。会址的左侧为红四军阅兵场;右侧植一排松树,树下有一口水井,因地处黄龙口,名“龙井”,井旁有一个莲花池,池塘内生长中午开花的午时莲。

图12 古田会议旧址外貌

古田会议旧址还原了当时的会场。简陋的木桌和黑板构成了主席台,后面的墙上拉着横幅“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横幅下边是一面党旗,党旗之下并列马克思、恩格斯的画像;会场内的几根柱子上张贴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

图13 古田会议会场场景

此次大会由陈毅主持,毛泽东作政治报告并多次发表讲话,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的《九月来信》。大会经过讨论,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建党建军之纲领性文件,约三万余字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古田

会议改选了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11人当选为委员,毛泽东被选为前委书记。会议旧址内保留着毛泽东、朱德、陈毅在古田会议期间使用过的办公室。

图14 古田会议期间陈毅的办公室

古田会议旧址之外,从会址到红四军司令部旧址中兴堂之间的人行道上,修复了红军标语墙,古田镇及周边尚有毛泽东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的旧居古田赖坊协成店、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松荫堂、古廊桥红军桥等,这些重要的“红色遗踪”形成了一个古田会议旧址群落。

图15红军战士在永定县坎市镇写下的早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江泽民题词),它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此次参观古田会议旧址活动,使同志们对党的认知更直接、更感性,而革命先辈的形象更具体、更生动。它拉近了

高级知识分子与革命老区人民之间的距离。相信追寻红色足迹之“温故”,必将带来思想境界上之“知新”。

四、实践感想

第一次来到古田会议旧址,对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对革命先烈走过的可歌可泣的风雨历程,同学们都有了切身的感受。

李远鸿:“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活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牢记革命传统,铭记责任使命,勤奋学习,用青春与智慧建设好伟大祖国。”

林书华:“很高兴参加了这次活动,在这新世纪,又正值青年的我们,我们将牢记革命精神并发扬,铭记历史责任与使命并肩负。”

施锦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一辈的革命先烈用热血和年华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敢于反抗,敢于抛头颅撒热血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新一代学子秉承,我们将不忘历史教训,继续为新中国奋斗到底!”

赖义丰:通过本次亲自参观被称为红色摇篮的闽西革命圣地之——古田、才溪,从看到的那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使我感受到当时发展革命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在无数革命先人的牺牲与付出,我们才获得了革命的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了发扬革命精神,我们应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余锋树: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瞻仰了这个我军的红色圣地,了解了古田会议纪念馆简介、古田会议历史及会议决议、古田会议精神历史和现实意义以及实践感想。追忆了艰苦但光荣的革命历史,领悟了古田会议蕴含的红色精神,更加坚定了艰苦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权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一种战争时代的精神,在当时具有深远的革命意义,它鼓舞了工农红军追寻革命成功之路指明了方向。在现在这种精神具有深远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平敏:在我们如今的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总总弊端显露在人们面前,人们不禁怀疑起了我们的党,我们的红色精神,但历史曾经证明过,愈是艰难与挫折,党愈会冲破层层迷雾,让红色的光芒照亮整个中华民族,照亮每个炎黄子孙。

张侨:我应该践行古田精神,用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追随着红色足迹,沿着这排刻满勇气,希望,坚忍,智慧,团结与民心的脚印,踏实地走下去。

五、实践总结

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等是红色资源的物的表象,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则是红色资源的质的内涵。没有对质的内涵的挖掘、研究,红色资源就显得苍白、枯燥、缺乏感染力。为此,对红色资源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是对红色资源进行的更深一个层次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的革命实践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党我军的建设理论。比如,毛泽东同志《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对本本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根本观点,等等。这些理论和思想不仅在当年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实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史料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利用。在研究内容上,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古田精神的研究上。以古田会议精神实质为核心的古田精神,代表了我市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与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份。虽然古田会议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地位已经非常明确,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古田会议精神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江泽民同志1989年和2004年两度题词:“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党和军队建设”,“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胡锦涛同志强调,古田会议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庆红同志指出:“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但由于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古田精神的内涵和外延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科学、成熟的理论概括,这已成为闽西老区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扩大知名度的一个“瓶颈”。研究古田精神,应以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为契机,站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高度,着眼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全局,重点解决其历史定位、科学内涵、现实意义等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提炼出一句既简明扼要又客观科学,既能反映古田精神实质,又能被党史专家和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语言,比如,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被称为“红色摇篮”的延安——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等。研究古田精神,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全市人民的改革与建设热情,为把龙岩建设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提供更加有效的精神动力。

[实用参考]关于“闽西红色文化”的调查报告

“红色采风”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闽西红色文化”的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名单:11级电本(1)班 20RR041501平敏 20RR041502张侨 20RR041516赖义丰 20RR041518李远鸿 20RR041521林书华 20RR041525施锦祥 20RR041532余锋树 20RR041547权萌 龙岩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目录 一、调查目的 (3) 二、实践目的 (4) 三、实践过程 (5) 四、实践感想 (15)

五、实践总结 (16)

一、调查目的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摇篮,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一直和赣南齐名。古田会议、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红色小上海长汀意义非凡,革命旧址、红色遗迹星罗棋布。闽西也是福建籍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国将军最多的地区之一。闽西的红色文化,在全省一直处在引领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红土地文学,至今方兴未艾。正因为如此,学校与毛泽东才溪调查纪念馆成立教学基地。希望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在对革命旧址、红色遗迹进行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以及仁人志士的历史足迹的寻访中,满怀深沉的爱,本着高山仰止、虚心学习的态度,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实践目的如下: 1、本着继承和发展革命精神的原则和希望,利用自身闽西这块红土地的便利条件,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开拓了新的方式。 2、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思考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怎样更好的继承、发展先辈们的革命精神。 3、锻炼锻炼自身的吃苦毅力、 学习能力、团队意识,着力提高自己,努力让自己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4、通过赴革命旧址社会实践,逐渐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红色文化实践调研报告 山西文化调研报告 精品

红色文化实践调研报告山西文化调研报告 一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中的文化事业——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发挥反哺作用——演艺团体在改革中奋进——艺术教育取得新进展——电影业有待突出重围——基层文化站遍布三晋大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改革文化行政管理 (二)蓬勃开展的民办文化——农村文化大院热闹非凡——民办剧团大受欢迎——农民书屋遍地开花——民间放映队担当重任——文化广场方兴未艾(三)在整合中提升的艺术事业──戏剧舞台艺术百花齐放──具有山西特色和优势的艺术风鹏正举──其它艺术创作亦有上佳表现 (四)正在崛起的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文化娱乐业繁荣兴盛,综合执法卓有成效 二、山西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判断及主要问题 (一)正确判断山西文化发展的趋势判断之一:山西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判断之二:挺起山西文化脊梁判断之三:文化强省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 (二)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山西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思想认识模糊 第二个问题:管理体制不顺 第三个问题:政策法规滞后 第四个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第五个问题:文化建设人才缺乏 第六个问题:文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第七个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三、发展山西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第一个对策: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格局 第二个对策:正确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第三个对策: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动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 第四个对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第五个对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山西文化调研报告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关于20XX县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20XX县红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挖掘崇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人才相结合,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根据XX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市特色文化资源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在众多调查者中,%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在3000-4000元之间,%在4000-5000元范围内,仅有%在5000元以上。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还很不高,农民的经济状况还有待提高。在这种经济状况下的农民可供子女受教育的能力还不高。因此,当地政府部门要继续落实还中央关于“三农”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挖掘崇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人才相结合,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根据XX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全市特色文化资源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是人才引进难、流失易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固有人

事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事编制权掌握在人事劳动部门手里,致使人才引进和流动困难。这种现象在 *** 市民办专业艺术团队中特别明显。 *** 剧团由于编制问题难解决,工资待遇不高,近些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很难引进相关 *** 人才,特别是不灵活的人才活动机制,加大了建立一支高素质且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难度。 (一)概况 这里我们有一句很形象也挺幽默的谚语:有了媳妇忘了娘。连娘都忘了,那还有什么不能忘呢?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思想,但是这一现象绝对存在。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20XX年,水果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面积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崇义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赣南著名的老区县。崇义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崇义这块土地上战斗、工作、生活过,他们领导根据地人民取得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包括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遗迹、、服饰文化、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还因其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相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特色食品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以上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客家地区还有一些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内容上多反映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爱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也有“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的美誉,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龙岩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龙岩学习心得体会 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为***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这里,***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特别是《古田会议决议》,是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直至全国大陆解放,闽西红色政权、武装斗争及土地革命成果一直保存下来,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赞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全市有革命基点村610个,在册革命烈士2.4万多名,占全省烈士人数的一半多。1955-1965年间,闽西有6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82%。 首站便是瞻仰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瞿秋白1922年加入中国***,在中国***第四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不幸于1935年2月转移途中被捕,5月9日被押解至长汀,关押在国民党36师师部。在长汀被囚期间,瞿秋白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多余的话》和许多诗词、文章。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英勇就义。1952年,在瞿秋白烈士就义处修建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在瞿秋白烈士纪念馆里,内设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分七个部分对瞿秋白的一生及其对革命的贡献做了详尽的介绍。 随后,我们参观了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是于1932年3月18日在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成立的。旧址包括汀州客家博物馆、省苏维埃大礼堂以及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陈列馆。汀州客家博物馆,展示了汀州客家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的工艺品、民风民俗。通过游览展厅,感受客家民情民风,也看到了客家人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参观大家对红军革命历史和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至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从赣南各县市姓氏源流资料来看,河东片唐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尤以宁都、石城为著,河西片明末清初回迁姓氏居多,有的县竟占百分之六、七十。而且,闽粤客家回迁入赣后,又不仅仅局限于赣南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再循着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湘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因而,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期中同样起着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认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客家人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和内容 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反本

红色文化

赣南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 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红色文 化经过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生活的磨砺,至今仍然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两种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红色文化的精髓就是“红色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主要包括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形态。 2.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赣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大、精品多、地域性鲜明等 特点,其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在全国实属罕见。 1。1数量多、历时长、分布广 早在大革命时期,赣南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农运动。 单就土地革命时期来讲,从1928 年赣南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1937 年抗战 爆发后赣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赣南革命运动风雷激荡10 余年之久,期 间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也极为广泛。根据赣州市现行区划来看,现有的18 个县市中,全红县就有13 个,面积达32923 平方公里,占赣州现有19 个县市区 数的68.4%、面积的84%,有15 个县市被命名为“老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广 泛分布于赣南的瑞金、于都、会昌、寻乌等十余县(市),在空间上形成了瑞金 市为中心、南部和北部为二翼、以瑞金、宁都、于都、兴国为基地的,东连闽西、 南下粤北、西进湘南、北上井冈山的赣南红色文化富集区。据不完全统计,赣南 拥有的红色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等就有337 余处,487 余个点 1.2 品位高,拥有许多国内知名红色文化资源 赣南高品位的红色文化与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性贡献是分不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培育了赣南红色文化的高品位。到2009 年3 月,赣南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教育基地位共计109 处153 个点,绝对数居江西省第一,全国前列。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有40 多个部委办局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部委旧址建立了本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找自己的精神之“根”。赣南 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列全国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 个“红色旅 游经典景区”和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属“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江西赣州市等地红色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0月19日至24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情调研课题组赴江西赣州的于都、兴国、瑞金以及省会南昌等地开展国情调研。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深入田间地头探访革命先烈足迹,参观考察纪念馆、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等等,得到了不少有关红色文化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现报告如下: 一、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江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红色旅游景点等级最高的省份之一。在这块16.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200多处,著名的革命旧址就有170多处。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于都开始出发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兴国籍将军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也是著名的苏

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 二、江西赣州市于都、兴国、瑞金等地红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与主要经验 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遍布江西城乡,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推进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着力强化红色文化在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的主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 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遗址、遗物等等,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也是能在旅游业中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就无法挽回。要使文物保护单位永久保存下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长期为教育和旅游所作用,必须重视对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江西各级政府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先后建成了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博物馆、红军纪念堂等一批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并拨出经费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局部修缮,同时兼顾了其他旧址的局部性、抢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 光山是红色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是大别山革命的重要发祥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也是红25军长征的决策地。长期的革命斗争为我县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县共有革命纪念地500多处,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主体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红色景区有:王大湾会议会址,邓颖超祖居,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地、徐畈革命旧址群,尤太忠、万海峰将军旧居,花山寨会议旧址,殷区起义纪念地,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决定中原突围”会议会址等。2010年河南省将我县邓颖超祖居推荐到全国二期红色景区名录之中。开发利用好光山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打造光山红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光山红色旅游服务于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光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业,紧紧抓住“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游理念,围绕“千里跃进、红色摇篮”的红色品牌主题,准确定位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红色景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拓宽红色旅游产业市场,加强红色景区旅游业服务管理,使光山红色旅游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呈现出良性增长的发展态势。光山发展红色旅游业的思维超前,善于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接头续尾”完整展现红色文化

产生的历史进程,把红色旅游的文章做的很深、很细,实现了做大做精做旺红色旅游业的目的。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以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旅游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多次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掌握和澄清了全县红色旅游 资源的底子,为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共有革命纪念地500 多处,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主体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和省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筹资征收了徐畈革命旧址群房屋50余间,邓颖超 祖居房屋30余间,王大湾会议会址房屋150余间。 近几年,利用上级文物保护经费和多方筹集资金维修了王大湾会议会址、徐畈革命旧址群、邓颖超祖居、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尤太忠、万海峰 将军旧居等,并征集了一大批革命文物,分别进行了陈列布展。红色旅游资 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争取了国家红色旅游政策和项目的支持 自2005年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不懈努力将王大湾会议会址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确定的12个重要红色旅游景区“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争取到国家、省配套资金和老

范文: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龙岩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龙岩学习心得体会 在龙岩踏上革命红土地,我们寻找着先人的革命足迹,切身体会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红土地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更添风采,更具魅力。红土地上许许多多的英雄诗篇,使我深刻地受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熏陶,令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真正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特别是《古田会议决议》,是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直至全国大陆解放,闽西红色政权、武装斗争及土地革命成果一直保存下来,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赞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全市有革命基点村610个,在册革命烈士2.4万多名,占全省烈士人数的一半多。1955-1965年间,闽西有6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82%。 首站便是瞻仰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瞿秋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33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不幸于1935年2月转移途中被捕,5月9日被押解至长汀,关押在国民党36师师部。在长汀被囚期间,瞿秋白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多余的话》和许多诗词、文章。6月18日,瞿秋白在罗汉岭英勇就义。 1952年,在瞿秋白烈士就义处修建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在瞿秋白烈士纪念馆里,内设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分七个部分对瞿秋白的一生及其对革命的贡献做了详尽的介绍。 随后,我们参观了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是于1932年3月18日在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成立的。旧址包括汀州客家博物馆、省苏维埃大礼堂以及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陈列馆。汀州客家博物馆,展示了汀州客家的历史、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关于梅州客家山歌的调查报告 “客家山歌进传扬 条条唱出情意长 条条唱出郎心事 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继承了《诗经·国风》的风格 世代相传。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还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的特点,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递的是时代的心声。 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篇一:关于红色文化影响的调查报告分析 引言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在迎接共青团的十八大召开、纪念建团九十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重要指示和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十二五”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迎接共青团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院决定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系列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寻访老共青团员、老红军和战斗英雄活动,在寻访、考察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感悟、走访、实践,坚定拥护共青团、热爱共青团、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所张扬的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对光明的向往,及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等崇高品质,正是我们当代人在心灵深处缺失的东西。 “唤醒和激发大学生纯真心灵中最真挚的感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大学生是善良、纯真和容易感动的,是为人间真情和崇高品格所感染的。使得大学生群体对那段历史、对英雄人物,对政治正面宣传

的认识和接受变得自然、容易,而且深刻。 深情回顾共青团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共青团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层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从而更加坚定大学生跟着共青团的领导,做好基层共青团组织工作。 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风雨兼程,继往开来,中国共青团在历经九十年风雨磨砺后毅然领导了一个民族奋发图强、再度复兴的重任。今天,他依然以历史的身份再次向我们阐述着中华民族的过去与将来。忆往昔峥嵘岁月,伟大的中国共青团穿过岁月的峰头,伴随历史的云烟,迈着沧桑却仍矫健的步伐,一步步,走过了90个春夏秋冬,今天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九十周年来,我们的共青团领导全国青年,推翻了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使祖国大陆走向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共青团九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青团能拯救中国,中国共青团能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中国共青团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总之,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后备力量。在此之际,我们热烈庆祝中国共青团的生日,重温90年来共青团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创美好未来。 二、历史背景 (一)共青团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