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崇宁通宝学习笔记

我的崇宁通宝学习笔记

二、正字隔轮阔通与正字隔轮背四角

正字隔轮阔通在《北宋铜钱》2652号叫寄郭阔通,《分类谱》332号叫寄郭三俯以及381号纤字昂通;正字隔轮背四角即《北宋铜钱》正字背四出,此版背郭有四决纹而绝非四出纹,故《北宋铜钱》命名是错误的。此版《分类谱》不载。这两版如同孪生兄弟,无论钱文还是形制极难分辨,更有甚者两版背郭均有决文。有没有必要分作两个版别呢,我认为有必要。

钱文特征:正字隔轮阔通:钱文纤细,宁丁尤甚,通点稍立,宝足稍短;

正字隔轮背四角:钱文稍大,笔画也粗。

形制特征:正字隔轮阔通:细郭,钱文寄郭,直径35.7毫米、厚3.1毫米、穿宽7.6毫米、重13.9克;

正字隔轮背四角:背决文更明显,直径35.4毫米、厚2.5毫米、穿宽7.7毫米、11.2克。

三、正字俯宁与正字垂舟通

我以为这两个版本来没必要去作比较的,但很多崇宁爱好者就是分不清这两个版,可能是由于《北宋铜钱》只收录了正字俯宁,而正字垂舟通又是新发现的版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而导致的混淆。此两版《分类谱》均未收录,都属于近年发现的新版,可能正字垂舟通发现的更晚一些。其实两版的钱文特征有不小的差异,应该是一眼可以辨识的版别。

钱文特征:正字俯宁:钱文稍小有俯意,进崇俯宁,通稍退且低点直鼻,昂俯宝;

正字垂舟通:钱文稍大,正崇俯宁,退通且走之大起笔下垂,正宝长足。

形制特征:正字俯宁:直径35.1毫米、厚3毫米、穿宽7.9毫米、重11.8克;

正字垂舟通:直径34.4毫米、厚2.6毫米、穿宽7.9毫米、重11.8克。

四、宽字长鼻退通与宽字细缘

此两版犹如孪生兄弟太过相像,以至于《北宋铜钱》认为没有必要细分此两版,故没有收录阔字长鼻退通。(拓片与点评待补)五、宽字小头通大字与宽字小头通

宽字小头通大字与宽字小头通在《分类谱》中均有记载,即159号斜宁长点俯通和157号斜宁小点俯通;《北宋铜钱》仅收录了2622号宽字小头通,不知何故没有收入大字版。这两个版别很难一眼判定,铸造同样精致,钱文形制变化较小,但处处又有所不同,因此应为两个固定板。

钱文特征:宽字小头通大字:钱文稍大,崇示两点长;通头稍大;宝王稍宽长足;

宽字小头通:钱文稍小,短点小头通,俯宝。

形制特征:宽字小头通大字:直径稍大,中缘,直径35.8毫米,郭厚2.6毫米、穿宽8毫米、重12.4 克;

宽字小头通:直径35.3毫米、郭厚2.85毫米、穿宽8.1毫米、重13.2克。

六、阔字进通与阔字狭通

阔字进通与阔字狭通实在很难判别,钱文只是一些微小的差别,形制变化也小,阔字进通背郭肥。在《分类谱》中244号大宝进通即《北宋铜钱》2607号阔字,因其进通的特征明显,我们叫它阔字进通;《分类谱》242号大宝即《北宋铜钱》2610号阔字狭通。目前此两版是否分作两个版别存

在争议,一种意见是通字是一眼区分的特征应分别是两个版别;另一种意见是变化太小应当并作一个版别。

钱文特征:阔字进通:远点进通,宝足平齐;

阔字狭通:低点狭通(通“甬”狭),宝右足稍长。

形制特征:阔字进通:背肥郭,直径35.1毫米、郭厚2.5毫米、穿宽8.2毫米、重11.4克;

阔字狭通:直径35.3毫米、郭厚2.6毫米、穿宽8毫米、重12.1克。

七、遒劲小通与遒劲小通阔崇

此两版《通宝分类谱》均未收录,但《重宝分类谱》补录了“阔通狭宝”,名曰“长尾昂通”,其实玩家更乐意接受“遒劲小通”这一名称。《北宋铜钱》将遒劲小通归入阔通类,命名“阔通狭宝”。考虑到阔通没有遒劲之命名更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在重新分类时将阔通类更名为遒劲类,于是此两版自然就叫“遒劲小通”和“遒劲小通阔崇”了。遒劲小通存世稀见,遒劲小通阔崇罕见,两版钱文存在着过度演变关系,当然“遒劲小通”因其存世量相对多些应为最后的固定版别。

钱文特征:遒劲小通:小头阔通,狭宝;

遒劲小通阔崇:崇示之第二横长,宁丁接郭。

形制特征:遒劲小通:直径大小不一,有不足35

毫米小样者,铸造不精;所见大样达到36毫米,铸造精整,中缘。《大辞典·北宋卷》记载的直径3.54毫米、郭厚2.5

毫米、穿宽9.2毫米、重量未載。实物图为剪轮者,拓片图为中缘大样。

遒劲小通阔崇:铸造精良者莫过于试铸样钱了,阔缘大样,直径几乎达到了38毫米;图中所见直径35.5毫米、郭厚2.6毫米、穿宽9毫米、重12.4克。

八、边炉小字圆冠与边炉小字

边炉小字圆冠由于存稀见,很多泉友为求圆冠而错把边炉小字当成圆冠,这说明两版特征较难区别。《分类谱》没有将两者归入一类;《北宋铜钱》也未予纠正。《分类谱》分别为082号退崇边炉小字和342号圆冠;《北宋铜钱》在归类时有点似是而非,分别为2645号圆冠和2646号正郭。其实两者无论钱文还是形制特征都十分相似,归入一类势在

必然。根据其钱文特征以及《分类谱》约定俗成的归类,何不一并归入边炉类呢?

钱文特征:边炉小字圆冠:正崇昂宁,退通走之头垂,降宝开足;

边炉小字:降仰宁,进通走之仰,宝足短。

形制特征:边炉小字圆冠:中缘,直径34毫米、郭厚2.7毫米、穿宽8.1毫米、重12.1克;

边炉小字:中缘肥郭,直径34.5毫米、郭厚2.5毫米、穿宽8.1毫米、重13.8克。

九、仰宝进崇与仰宝狭退通

当初在学习《分类谱》时,311号宽字长宁短宝与317号宽字狭通进崇怎么也分不清楚。奇怪的是《北宋铜钱》竟然将如此相像的两个版在分类时分了家,一个叫退通进崇2730号;一个叫狭通退通2712号。两谱在分类时都不够清晰,于是我们又整理出仰宝类并将两版归入此类,分别命名仰宝长宁、仰宝狭退通。两者在存世方面可谓天壤之别,仰宝长宁存世甚丰,而仰宝狭退通存世稀见。

钱文特征:仰宝长宁:进崇退通,宁宝稍小;

仰宝狭退通:崇、宁、宝狭长,通“甬”狭且走之头垂。

形制特征:仰宝长宁:细缘细郭,直径34.1毫米、郭厚3毫米、穿宽8.2毫米、重11.5克;

仰宝狭退通:直径34.5毫米、郭厚2.6毫米、穿宽8.2毫米、重12.2克。

十、离宝降宁仰崇与离宝降宝

这两个版别单从钱文特征上看确实很难区分,由于《分类谱》没有离宝类这一概念且离宝降宁仰崇也没有收录,而仅收录了离宝降宝即141号立点曲冠宁,因此在《分类谱》中我们就无从分辨此两版了。离宝降宁仰崇存世稍多而离宝降宝则少见。

钱文特征:离宝降宁仰崇:进仰崇,降宁,通稍进。

离宝降宝:进崇,狭宁,昂通。

形制特征:离宝降宁仰崇:背郭肥。直径3.53毫米、郭厚0.27毫米、穿宽0.84毫米、重9.5克;

离宝降宝:中缘,背郭肥。直径3.54毫米、郭厚0.30毫米、穿宽0.86毫米、重11.2克;

整理完这个帖子才发现,文中所举版别存在如下现象,一些版别因《北宋铜钱》只记载了其中一枚而漏掉了不应该漏掉的《分类谱》曾收录的版别,如正字美制、宽字小头通大字等;个别没首先考虑钱文整体特征,从而归类不正确的版别,如2730号退通进崇简单归入通字细目,而将2652号寄郭阔通归入寄郭类等;也有近几年新发现的诸谱未记载的版别如正字垂舟通、遒劲小通阔崇等;更有归类仍需斟酌的版别,如边炉小字和圆冠等。崇宁版别的辨识与归类,既是一个举要删芜的过程更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路漫漫兮其修远……。尽管我们玩崇宁版别主要是兴趣使然,但也应该有必要的态度即“严谨认真”,否则恐将半途而废,愿与喜欢崇宁通宝的泉友共勉!

崇宁通宝的几个难点问题

崇宁通宝的几个难点问题 崇宁通宝有母钱吗?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样钱、试铸样、原母和母钱(工作母)的概念和关系,样钱即作为样式的钱币,而崇宁通宝样钱是地方钱监报送宋廷审批或宋廷诏颁地方钱监的样式钱,在未正式作为母钱使用前,我们均以样钱称之。因某种原因未投入量产而留存下来的样钱我们称之为试铸样;虽投入量产但未正式发行的行用钱(子钱)我们称之为试铸钱;从目前发现的崇宁通宝版别中,我们暂未找到试铸性质的样钱;但从存世罕见的“美制广穿”的基本形态来看,有可能是量产很小且未正式发行流通的试铸钱(即子钱),其基本形态是:形制特征接近崇宁通宝美制,外缘边道圆边,字口犀利深峻,铜质细腻,铸造精美,直径为35.5mm,穿口较大,内径9.6mm。原母即祖模直接翻铸的钱币,是用来翻铸工作母的母钱,从铸造级次讲是第一铸造级的母钱。目前我们收集到的实物有“宽字小头通”母钱,其直径36.6mm,同时发现有其下一级母钱,直径36.1mm,而子钱最大直径为35.5mm。我们曾做过几枚用老铜翻铸崇宁钱币的试验,试验证明母钱与子钱的收缩差距其实比较小,仅有0.4mm-0.5mm。由于宋钱的磨边工艺为手工制作,收缩差距可能还会再大些,但不会超过1mm。“宽字小头通”这组数据不仅验证了上述收缩差距,

同时也印证了周鲲先生关于《两宋的母钱与样钱》一文中列举的两宋基本铸钱工艺流程,即祖模——母钱(第一铸造级原母)——母钱(第二铸造级工作母)——子钱。因此我们认为这枚直径36.6mm的“宽字小头通”就是罕见的原母性质的母钱,其基本形态特征是:钱文纤细、字口深峻无粘连、地张平整、穿口干净、铜质精良、锈迹甚少、直径硕大。目前我们找到的有原母特征的母钱还有“遒劲小通阔示”、“正字”和“广穿勾宁”,但都缺乏第二级工作母的印证。其它版式第二级的母钱我们也有发现,但没有找到原母。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崇宁通宝也不排除原母直接作为工作母量产子 钱的可能,崇宁通宝的铸造级次我们可以概括为: 一、大部分量产版的铸造级次应为: 祖模-原母模-工作母模-子钱; 二、少量铸造精美的版式: 祖模-母模-子钱; 三、也有部分产量很大的版,在子钱阶段出现铸造级差异:祖模-原母模-母模-子钱 -子钱作母模---子钱(次级) 上述三种铸造流程均需具体版式具体分析。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崇宁通宝不但存在母钱,同时也存在若干铸造级的母钱。关于崇宁通宝“正字美制”和“美制广穿”的铸造,我们有理由认为“正字美制”版式应为崇宁监严格按照“钱纲验样

崇宁通宝版别

崇宁通宝版别 北宋御书钱瘦金体 我收藏古钱,是从爷爷留下的这枚崇宁通宝开始的。虽然它在藏界价值不高,但我喜欢它字体遒劲,铸造精良。40多年了,这枚古钱跟随我上山下乡,跟随我进城工作,跟随我学府求索,已被把玩的包浆熟旧,古趣盎然。可以说,这枚钱币不仅是我的启蒙藏品,也是我爱好书法的诱因之一。 崇宁通宝铸行于公元1102年,钱文由北宋徽宗皇帝赵佶亲笔所书,人称“御书钱”。宋徽宗在政治上并无建树,但“性甚机巧,优于技艺”,“能书擅画,名重当朝”,他所写的“瘦金体”,有“铁划银钩”之评。该钱字体结构疏朗,笔划犀利,骨秀格清,极具欣赏价值。有泉界先贤说:“搜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真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有资料载,该钱因奸相蔡京建议而铸,实际上是以不足值(折十)大钱来搜括民间财富,铸量极大。当时伶人演剧,一人取大钱买汤,卖者无零钱可找,只得劝其多喝几碗,结果喝得肚饱气胀,连声叹息说:“幸亏相公铸的是当十钱,要是当百钱可害死人了。”

崇宁通宝存世量大,版别繁多。有泉家评:“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采斑斓。”无论是钱文书法的考究,还是铸造的精整都为上乘,堪称为艺术品。所以后世泉家把汉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个朝代所铸造的钱币称之为“古泉三绝”。2002年10月,北京钱币学会编撰出版《崇宁通宝分类图谱》,选录了不同版别的崇宁通宝400品,其中珍、稀版别34品,按照“崇”、“宁”、“通”、“宝”和“综合”五大类顺序编排,据说此后还有人收集到出谱品,足可见崇宁通宝的版别繁多。受《图谱》的影响,我也注意收集一些不同的版别,数年下来,虽然没有“大誉名品”,但也收罗了30余种,暇时展玩,也是一种乐趣。现择其精美者10品,请博友共赏。所列版别名称,除“铁母”和“边炉”之外,均系我根据特点杜撰,有不当之处,还请泉友指正。 铁母,图谱列为珍品 白铜美制

宋代部分古钱解析

宋代部分古钱小解析 宋初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宋朝钱币作为宋代最主要的货币,铸币量超出唐代20倍。宋朝第二帝太宗于端拱三年改元淳化,淳化元年五月改铸发行淳化元宝钱。 皇帝亲书隶、行、草三种字体钱文,这成为皇帝亲书钱文之始,也是行体、草体作为钱文之始。两宋300余年凡18帝(末代三帝名存实亡),改年号57次,铸年号宝文钱43种(不包括大小和书法等版别变化)之多。 所以宋代的钱币非常不好鉴别,非功力深厚的行家不可,若有想要了解这方面的藏友,一定要谨慎并且多学习,下面我将了解到的知识做一下小结。 崇宁通宝铜钱 北宋崇宁年间铸。崇宁通宝有小平、折十两种。折二折三多属私铸后铸。钱文为宋徽宗手书手瘦金体,版别较多,精美异常,并有铁钱。崇宁重宝有铜铁隶书大钱,背有十字者罕见,薄小型铜钱出于私铸。崇宁元宝小平极罕,隶书折二有

铁钱、铁母,存世亦罕。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铜钱 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宋钱中,徽宗钱从制作、书法来看,都是中国古钱币的杰出代表。宣和元宝小钱,分隶书、篆书两种,有很多版式但存世较少。同时所出宣和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同、铁钱,版别复杂。另有瘦金体宣和通宝小平铜铁钱,背有陕字。 靖康元宝铜钱

宋钦宗靖康年间所铸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是北宋最后的铸钱。靖康元宝钱文有隶书、篆书、真书三体,有小平、折二两种。两者皆有铜、铁钱。靖康钱因铸行时间短,今皆少见,其中靖康元宝小平钱仅有数枚存世。 绍兴元宝铜钱 南宋绍兴年间铸。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钱文楷书篆书成对。传世的小平钱较少。 淳熙元宝铜钱 南宋淳熙年间铸,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铜铁钱多种版式,钱文篆书、隶书、楷书三体。该钱背泉。

古钱币(铜钱)版别常用术语(图文并茂)汇总

古钱币版别术语解析 ————斜月单星转自{corcol 发表于《古泉园地宋-辽-金-西夏钱讨论欣赏区》} 古钱币的版别划分(尤其宋钱),主要是根据钱体文字差异或铸造特征区分的,故版别名称本身就是其特征的所在。宋版相对来说研究得已相当深入,从日本人编纂的以《古泉大全》《符合泉志》和《新订符合泉志》为代表的版别分类泉谱,到国人自己总结出版的以《北宋铜钱谱》为代表的版别分类谱,其版名的划分大多都沿袭了下来,有一些仍采用日本泉届的叫法,正所谓泉无国界。 一、正样 要了解宋版中其他术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正样。什么是正样,其实也很难说清楚。不同的版的正样也常常各有各的特点。粗浅的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四个文字的位置端正,穿孔大小适中,穿郭和外缘均适中。例如,我们把下面这个样子的叫正样: 二、进 所谓“进”,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左,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右”。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进元”

三、退 所谓“退”,就是指某个文字比正样的文字位置更偏右,同样地,一般用于上、下的两个文字,左右的两个文字很少会用到。在日本的泉谱中也叫“左”,例如《符合泉志》里嘉祐的“左元”,就是《铜钱谱》中的“退元”。例如,可 以把下面的这 个叫“退元” 四、仰 所谓“仰”,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左侧抬高,或者说左高右低,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仰元”

五、俯 所谓“俯”,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右侧抬高,或者说左低右高,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俯元” 六、昂 所谓“昂”,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升高,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昂通” 七、降 所谓“降”,顾名思义,就是指某个文字相对正样的文字位置整体降低,或者说与其他文字的相对位置降低了,可用于上、下、左、右的四个文字。例如,可以把下面的这个叫“降通”

宋徽宗“大观通宝”全鉴定

翻开中国千年的铸币史,还没有哪个盛世朝代可以像仅仅是偏安一方的宋代那样,达到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史上的鼎盛时期。归其原因,除了当时较为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首当其冲之外,与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甚至统治者本人的爱好与艺术见解都不无关系。所以在两宋短短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其钱币无论在年铸量、年号、品种、铸造总数还是后世出土量上,都在中国钱币史上拨了头筹。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铜钱的最高年产量达到了四五百万贯,相当于唐代年产量的十倍。其总铸行量也在各个朝代中居首位,甚至超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的一个帝国王朝清朝,可见宋代钱币在历史舞台上重要地位。 在宋代钱币中,北宋钱币以精湛的书法造诣在艺术价值上取胜。宋代著名的“御书钱”,由雅号书法的皇帝亲笔撰写钱文。宋太宗就曾使

用真书、篆书、草书三种书体,到了北宋晚期徽宗时期铸造的钱币,其钱文精美得叹为观止的程度,在中国钱币历史上也是极为浓重的一笔。所以在浩如烟海的宋代铜钱中,如果要我们选择一种钱币来代表北宋钱币的书法和铸造工艺的巅峰,那么就非宋徽宗的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莫属了。又由于北宋主要流通的是小平钱,而崇宁主要是以大钱为主,故而大观通宝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北宋钱币的代表之作。所以反馈到当今的收藏市场上,大观通宝亦是广大古泉爱好者的“求之重宝”,加上繁复的 版别的传世数量的区别,几乎可以满足各个阶层的古泉藏家的“全名收藏”,所以对于宋泉明星——徽宗大观做一次较为系统的关于版式、类别、鉴定方式等重要方面的梳理,是实际而必要的。 宋徽宗,名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他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大修花石纲,营造艮岳,迷信道教,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宣和七年金兵灭辽后,乘胜南下攻宋。徽宗慌忙传位给太子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与钦宗同为金朝所虏,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政治上可以说宋徽宗是北宋最无能的皇帝,但是,宋徽宗个人却在中国艺术上地位超然。他一生不仅能书善画,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瘦金体”书法,并对宋代画院与院体画繁盛有着卓越的贡献,对后世影响甚巨。现今的众多传世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听琴图》等都是徽宗及其画院为后人留下了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徽宗即位的二十多年中,铸行的钱币珍品、奇品迭出,其铸造工艺和书法价值可谓是宋代之冠。将铁钩银划的瘦金体书法用于钱文,更是徽

我的崇宁通宝学习笔记

我的崇宁通宝学习笔记 二、正字隔轮阔通与正字隔轮背四角 正字隔轮阔通在《北宋铜钱》2652号叫寄郭阔通,《分类谱》332号叫寄郭三俯以及381号纤字昂通;正字隔轮背四角即《北宋铜钱》正字背四出,此版背郭有四决纹而绝非四出纹,故《北宋铜钱》命名是错误的。此版《分类谱》不载。这两版如同孪生兄弟,无论钱文还是形制极难分辨,更有甚者两版背郭均有决文。有没有必要分作两个版别呢,我认为有必要。 钱文特征:正字隔轮阔通:钱文纤细,宁丁尤甚,通点稍立,宝足稍短; 正字隔轮背四角:钱文稍大,笔画也粗。 形制特征:正字隔轮阔通:细郭,钱文寄郭,直径35.7毫米、厚3.1毫米、穿宽7.6毫米、重13.9克; 正字隔轮背四角:背决文更明显,直径35.4毫米、厚2.5毫米、穿宽7.7毫米、11.2克。 三、正字俯宁与正字垂舟通

我以为这两个版本来没必要去作比较的,但很多崇宁爱好者就是分不清这两个版,可能是由于《北宋铜钱》只收录了正字俯宁,而正字垂舟通又是新发现的版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而导致的混淆。此两版《分类谱》均未收录,都属于近年发现的新版,可能正字垂舟通发现的更晚一些。其实两版的钱文特征有不小的差异,应该是一眼可以辨识的版别。 钱文特征:正字俯宁:钱文稍小有俯意,进崇俯宁,通稍退且低点直鼻,昂俯宝; 正字垂舟通:钱文稍大,正崇俯宁,退通且走之大起笔下垂,正宝长足。 形制特征:正字俯宁:直径35.1毫米、厚3毫米、穿宽7.9毫米、重11.8克; 正字垂舟通:直径34.4毫米、厚2.6毫米、穿宽7.9毫米、重11.8克。 四、宽字长鼻退通与宽字细缘 此两版犹如孪生兄弟太过相像,以至于《北宋铜钱》认为没有必要细分此两版,故没有收录阔字长鼻退通。(拓片与点评待补)五、宽字小头通大字与宽字小头通

银币里寻暗记

银币里寻暗记 一次,笔者看见某古玩店出售一枚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三鸟银币,该币边齿整齐,文字图案清晰,碰击声悠扬悦耳,银光闪闪而又沉甸甸,基本符合真银币的特征。但当用放大镜观察小鸟的头部时,却发现只有前面的小鸟有眼睛,而且眼睛不是在头部上方而是在头部正中,单凭这一点,笔者即断定是假银币。 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三鸟银币上的小鸟眼睛,正是造币者精心设置的暗记。《中国银币目录》一书曾介绍过两枚有暗记的银币,其实在50多枚银币中,笔者就发现有暗记的银币共有12枚之多。 贵州竹枝银币:该币在壹元币币面亭阁的正门中,阴铸有一个“谷”字。字高约1.5毫米,宽约1.2毫米,相当于一粒生米的1/5。如果借助放大镜的话,则可看清是一个笔划粗壮,遒劲有力的颜体“谷”字,该字是指当时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 民国二十一年孙中山像三鸟银币:银币上三只展翅飞翔的小鸟,鸟头宽不足0.5毫米。但就在这样小的鸟头上,还铸有孔洞式的小鸟眼睛,直径仅如头发丝,需处于适宜的光线和角度,并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三只小鸟的眼睛位置各不相同的,其中,前面小鸟的眼睛在头部上方,中间小鸟的眼睛在头部正中,后面小鸟的眼睛在头部上方靠近边缘的地方。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帆船壹元银币:请注意孙中山先生的正面头像的黑白分明的眼睛,借助放大镜,可以看到黑眼珠内射出白色睛光,炯炯有神。原来那白色睛光是眼珠内一根像头发丝大的白色细长银柱。飞龙银币和共和纪念银币的袁世凯头像,都铸有黑白分明的眼睛,不过无白色睛光。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地球壹元银币:正面是身着西装的孙中山先生半身像,用肉眼可以看见孙像的两眼内有一双乌黑的眼珠,非常逼真传神。但这枚银币的暗记与上述银币暗记的设计却是截然相反的,即它在放大镜下反而看不见!所看见的是眼框内两颗白色的银粒。像这样的银币暗记,笔者还没有发现第二枚。 另外六枚未被记录的有暗记的银币是 民国三年和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嘉禾壹元银币:这两枚银币中的孙像眼睛造型与上述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帆船壹元银币的孙像眼睛造形完全一样。 1861-1908年大清国慈禧皇太后银币:银币的中间是慈禧半身像,用肉眼只能看到慈禧的眼睛有两条小凹痕。但借助放大镜,竟看到那小凹痕内还有颗比头发略大,又黑又圆的眼珠,非常传神地展现当年这位垂廉听政者的威严。美国1898年银币:银币的背面是一只展翅的老鹰,用肉眼可看到鹰头上有一个依稀可辨的眼睛。借助放大镜,可看到鹰鼻上还有一个很小的鼻孔。 墨西哥银币:银币的背面是一只用咀叼蛇的老鹰,借助放大镜,可看到蛇张着大口,吐着舌头,还有蛇头上像头发丝般小的眼睛和耳孔。 1896年法国所铸印支银币:银币的正面是一个自由女神全身坐像,女神脸宽不足3毫米,用肉眼只能看到女神的眼睛有两处如同针扎的痕迹。但在放大镜下,却看到在如此细小的眼睛内竟还铸有两点小于头发的黑色眼珠。 银币的暗记在银币中防伪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像上述所介绍有暗记的银币,如果看不见暗记(被岁月腐蚀磨损的除外)或暗记不符,即可断定为假银币无疑。此外,暗记本身也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倍受收藏者的青睐。 随着国内外集币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些珍稀币供不应求,而伪品却趁机出笼,近年所见伪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瞠目。受害最深的最初涉泉界且求珍心切之人,上当受骗,少则几十元,多则上万元,往往有之。伪钱现象存在对集币活动的正常开展危害极大,使收藏者丧失信心,连真品声誉也随着下降,所以说抵制伪钱泛滥,提高辩伪水平是集币界刻不容缓的大事。根据近年所见伪币分析,似有一些大概的规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平玉伪造的机制币,平氏所造的伪钱以银铜为主,在当年首屈一指,由于他的造伪方法是另起炉灶,重开模具,所以和真品相比有明显差别,如民国五年天津二分铜币真品,字小而精。伪品文字稍大,五年之五字第一笔向不出头,四川光绪立龙当三十铜元伪品的水平极高,仅英文字体稍大一些,满文宝字首部有些不同,其它地方和真品基本一致。福建官避造七钱二分银币也是平氏伪币中较成功一枚,最易区别之处是伪品的四花星大而散开,真品的四花星小而相连,新疆光绪银圆五钱伪品的文字图案较真品更为清晰,但呆板木僵,毫无生气。浙江缶宝七钱二分银币伪品,也有一落千丈个容易识别的地方,即浙字的手部和真品两样,此外,这些伪币的龙纹也和真品不同,尤其是龙首部位,真品的层次感强,伪品差,且接近平面线雕状态。又各种伪银币的龙纹风格大致相同,看得出是同一人手艺。有些龙纹属平氏臆造,根本无真品存世,所以无法真伪对比,但观其龙纹可知其大概。平氏伪造的银币是愈后愈精,第一次不成功,

崇宁通宝版别

崇宁通宝版别

崇宁通宝版别 北宋御书钱瘦金体 我收藏古钱,是从爷爷留下的这枚崇宁通宝开始的。虽然它在藏界价值不高,但我喜欢它字体遒劲,铸造精良。40多年了,这枚古钱跟随我上山下乡,跟随我进城工作,跟随我学府求索,已被把玩的包浆熟旧,古趣盎然。可以说,这枚钱币不仅是我的启蒙藏品,也是我爱好书法的诱因之一。 崇宁通宝铸行于公元1102年,钱文由北宋徽宗皇帝赵佶亲笔所书,人称“御书钱”。宋徽宗在政治上并无建树,但“性甚机巧,优于技艺”,“能书擅画,名重当朝”,他所写的“瘦金体”,有“铁划银钩”之评。该钱字体结构疏朗,笔划犀利,骨秀格清,极具欣赏价值。有泉界先贤说:“搜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真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有资料载,该钱因奸相蔡京建议而铸,实际上是以不足值(折十)大钱来搜括民间财富,铸量极大。当时伶人演剧,一人取大钱买汤,卖者无零钱可找,只得劝其多喝几碗,结果喝得肚饱气胀,连声叹息说:“幸亏相公铸的是当十钱,要是当百钱可害死人了。”

崇宁通宝存世量大,版别繁多。有泉家评:“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采斑斓。”无论是钱文书法的考究,还是铸造的精整都为上乘,堪称为艺术品。所以后世泉家把汉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个朝代所铸造的钱币称之为“古泉三绝”。2002年10月,北京钱币学会编撰出版《崇宁通宝分类图谱》,选录了不同版别的崇宁通宝400品,其中珍、稀版别34品,按照“崇”、“宁”、“通”、“宝”和“综合”五大类顺序编排,据说此后还有人收集到出谱品,足可见崇宁通宝的版别繁多。受《图谱》的影响,我也注意收集一些不同的版别,数年下来,虽然没有“大誉名品”,但也收罗了30余种,暇时展玩,也是一种乐趣。现择其精美者10品,请博友共赏。所列版别名称,除“铁母”和“边炉”之外,均系我根据特点杜撰,有不当之处,还请泉友指正。 铁母,图谱列为珍品 白铜美制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座恢宏的、古老而又现实的书法艺术殿堂。 (一)、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递嬗 中国文化是从写字开始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文字系统。从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刻符、结绳记事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显然属于神话,与历史事实不符。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汉字系统,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金文"指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殷商,兴盛于西周,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石鼓文"传为周秦石刻文字,自唐初发现以来为书坛所称道。据考证为秦献公时期刻在10个鼓形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朝君王的渔猎情况。"石鼓文"是后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材料。 李斯"小篆":秦始皇时代的标准字体。秦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李斯的书法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唐人

张怀瑾评价"画如铁石,字如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小篆"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秦简"、"汉简":是保留秦汉时期文字的主要出土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从"小篆"演变到"隶书"的发展脉络。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批秦简,毛笔墨书,震惊世界。 "隶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相传由狱吏程邈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现波、磔,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的《熹平石经》。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草书":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文字,将隶书结体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的现象,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并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这就是中国草书的最初形态,被称为"章草"。"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书简化变易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草书始终只是一种辅助书体,在书法史上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草书"的代表人物有"颠张狂素"即张旭和怀素,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楷书":由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剔而成,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而得名。一般认为开创于三国至魏晋时期,魏太傅钟繇被尊为开派宗师。到隋唐时期,"楷书"鼎盛,有"初唐四杰"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以及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使"楷书"发展到极致。 "行书":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相对于正体(篆、隶、楷)的草率化写法,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中介字体。书时无规定标准,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行草"。"行书"的代表作有"二王"、智永等。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钱币书法的千姿百态 中国古钱是古代文字、书法艺术的集大成,其语种之多,书法之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国汉文字书法,总体上分为篆隶真行草五体。由于书法家的求新和创造,每一书体中往往又可细分为多种体例。中国钱币上的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有金文古篆、大篆、小篆,以及篆书的变体如悬针篆、韭叶篆、玉箸篆、九叠篆;有隶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