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冰川概述

第四纪冰川概述
第四纪冰川概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

城环学院xxx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

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2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

发育史差异很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名称也从最初的第四纪冰期逐渐变更为新生代冰期.尽管南极大陆冰川史尚未十分清楚,但学者大多接受早在第三纪中期,~34Ma前南极就开始发育冰盖.格陵兰岛南部在晚中新世开始有冰川活动,3.5~3Ma前冰川扩展到整个格陵兰岛形成冰盖.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与巴伦支海冰川发育时间在2.8~2.5Ma前,北美大陆冰川活动始于2.7Ma前.基于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年代学资料,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时间却晚的多,成了名副其实的第四纪冰川.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冰川发育条件要求不同于极地与高纬度地区.对于极地与高纬度地区,冰川发育对高度基本没有要求,只要达到冰川发育所需的温度与降水组合即可.但对于地处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冰川发育却需要气候、地势与地形等的有机组合.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对希夏邦马峰地区与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进行考察时就提出了山地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关系,并认为希夏邦马峰冰期是喜马拉雅山地区。

3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的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争议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基于沉积学、地貌学、冰川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施雅风等否定了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假说.在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研究阶段,台湾高山、长白山与贺兰山等地的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施雅风等学者的部分结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同林将我国东部南起海南,北至内蒙古等广大区域海成、水成、风成等多种成因形成的臼状地形当作是古冰川遗迹,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使初步涉足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学者不知所措.新闻媒体不慎重的跟风报道,加上地方旅游部门的推波助澜,给不明就里的游客与读者传播了大量的错误信息.《发现冰臼》一书中冰臼群形成过程示意图与冰融水形成圆柱状滚流示意图都与事实不符.故在《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第七章,施雅风与郑本兴指出:韩同林将“Moulin”一词偷梁换柱的误用了,是韩同林在地貌学上的一种误读.特别指出“Moulin”是指冰川表面热融所成的负地形,涉及的是冰川冰而非冰川下覆基岩,国际上出版的多部冰川学经典论著中都有非常清晰的阐述.基于花岗岩地区臼状地形多发

的现象,施雅风针对性的提出了花岗岩“负球状风化”的成因解释.近年来,山东丘陵似乎成为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学者新的根据地,青岛附近的崂山更是“冰川地貌”类型齐全的“圣地”.在《崂山地质与古冰川研究》中,李乃胜等将崂山东麓的坡积扇、岩屑堆、泥石流巨砾当成冰碛.推算末次冰期的崂山冰川物质平衡线的依据是已被Ono研究否定了的日本末次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值.冰川是一个地区综合气候的产物,平衡线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它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太白山(34°N)、台湾雪山与南湖大山(24°~25°N)以及长白山(40°N)确切冰川地形及其年代学资料推算,太白山与台湾高山末次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为海拔3500~3600m,纬度稍高的长白山约为海拔2200m.据此推得末次冰期时崂山理论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大约在海拔3000m,高出崂山顶近2000m,故该区不具备冰川发育所需的条件.除此之外,李培英等在《海岸带黄土与古冰川遗迹》中以及赵松龄在《中国东部低海拔型古冰川遗迹》中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江浙等沿海地区的各种成因的侵蚀与沉积地形归因于古冰川作用.

中国西部(105°E以西)发育有现代冰川并保存有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冰川学、冰川地貌学、冰川地质学等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等学者在我国西部现代冰川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经验可作为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的借鉴,已建立的冰川地形的判别原则与方法可应用于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我国西部高寒地区数以万计的现代冰川与丰富、分布广泛的古冰川遗迹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加快我国(古)冰川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既有利于冰川学知识的普及与研究成果的转化,也可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们到冰川区旅游观光与探险,也有助于我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错误观点的彻底纠正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现状与争议。

4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第四纪冰川

4.1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

平均海拔4 2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很多地点都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由于对冰川遗迹的辨认不同,对古雪线下降高度的认识差异,使对青藏高

原是否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存在不同的看法.赞成大冰盖观点的学者认为,冰川遗迹分布很广,高原面上的许多湖泊都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遗迹分布下限可以达到高原边缘海拔较低的地方;第四纪冰期时,由于降温和西风气流带来的降水可以使雪线降低到足够低的位置,发育过或可能发育过统一的冰盖.反对大冰盖观点的学者认为,青藏高原海拔虽然高,但第四纪冰期时西南季风弱,带来的降水少,不利于冰川发育, Kuhle所指的海拔较低的冰碛物是泥石流沉积,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不连续,因此不存在第四纪统一的大冰盖.在冰川遗迹的辨认上,注重高原的边缘,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对高原内部冰川遗迹的调查有些显然忽略了. 普若岗日冰原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由几个冰帽型冰川组合而成,是青藏高原大的冰川群.由于交通极其不便,这里的第四纪冰川从来没有调查过.这一地区第四纪冰川的范围的确定,对于认识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范围广大的统一大冰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这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期为青藏高原的大冰盖研究提供新证据.

4.2 青藏高原大冰盖问题

青藏高原有无大冰盖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古雪线能否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形上,即有无发育冰川的气候和地貌条件;另一方面是有无大冰盖存在的地质证据. 普若岗日冰原周围的岩石主要是凝灰岩、玄武岩等火山喷出岩和片岩等变质岩,花岗岩只分布于现代冰川作用区.末次冰期的冰川漂砾中只有花岗岩漂砾保存较完整,粒径较大.其它岩性的漂砾都已风化成粒径较小的棱角状角砾.根据花岗岩漂砾分布,可以追溯古冰川范围.冰原西侧外围山麓平原及其周围山峰、东湖周围花岗岩漂砾分布距离现代冰川最远达12 km.东湖湖滨,从高出湖面100余米的高阶地到几米的低阶地上,人工挖开的剖面中,浮沙下面砾石中没有发现花岗岩漂砾,在基岩坡地主要为寒冻破碎形成的角砾.此外,我们在山麓平原外围海拔5 800 m以上的山峰附近发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但冰碛分布于海拔5 300 m以上,没有下达到山麓.附近海拔5 200~5 300 m的平顶山丘上也没有发现外来岩性的岩石,只有风化的角砾和裸露的基岩. Kuhle认为晚更新世青藏高原冰川规模最大,存在面积达2.4x106km2冰盖;徐道明等认为泛冰盖出现于末次冰期早阶段;施雅风和郑本兴认为700~800 ka BP的中更新世倒数第三冰期的规模最大,但面积也只有约5x105km2.由于浮沙覆盖在散布于普若岗日山麓平原上的冰川漂砾上,浮沙的ESR年代大于53 ka BP,所以漂砾的年代至少已跨到末次冰期的早阶段中,也

即所发现的所有冰碛一定包含了末次冰期的冰碛物.而所发现的所有冰碛物都没有超出山外 6 km,即末次冰期的冰碛物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没有证据显示普若岗日末次冰期早晚两个阶段发育了统一的冰盖.如果冰碛垄?相当于LGM,距现代冰川仅3.7~5.5km,冰碛垄V年龄早于(52.7~5.8)ka BP,到达山口外平原上,以外更无冰碛分布,就可以确证末冰冰期这里没有统一的冰盖存在.

根据冰碛物的风化程度、被风沙改造的程度和冰碛垄分布的地貌部位以及最老冰碛上覆的浮沙ESR年代情况,这5套冰碛物分别与我国西部已知年代的冰碛系列对应,即现代冰碛、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晚阶段和早阶段.末次冰期早阶段冰川范围最大,出山口达 6 km,但山外的山麓平原大部分仍然未被冰川覆盖,没有能够与附近山地的古冰川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冰盖.

参考文献:

[1]施雅风,崔之久,苏珍.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18.

[2]陈艺鑫,李英奎,张梅,等.昆仑山垭口地区“望昆冰期”冰碛宇宙成因素10Be测年[J].冰川冻土,2011,33(1):101——109.

[3]施雅风,赵井东,王杰.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1—213.

[4]韩同林.发现冰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90.

[5]李乃胜,石学法,赵松龄,等.崂山地质与古冰川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351.

[6]李培英,徐兴永,赵松龄.海岸带黄土与古冰川遗迹.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337.

[7]赵井东,施雅风, 王杰.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M]:地理学报,2011,66(7):867—883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摘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首先回顾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阶段和研究方向,对庐山区域的自然和地质条件有初步介绍,着重介绍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并阐述持冰山观点和非冰山观点的学者的争论点内容。 关键字:庐山第四纪冰川冰川遗址 目录 1.第四纪冰川研究 (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2)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2) 1.1.2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1937-1964) (3) 1.1.3以研究西部高原、高山第四纪冰期为主的阶段(1957-至今) (3) 2.庐山区域简介 (4) 2.1自然条件 (4) 2.2地质条件 (5)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 (5) 2.1庐山第四纪地层划分 (6) 2.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7) 2.2.1冰川刨蚀地貌 (8) (1)古冰斗 (8) (2)冰川U型谷 (8) (3)冰川刃脊、角峰 (9) (4)冰窖及盘谷 (9) 2.2.2 冰川运动遗迹 (9) (1)表皮构造 (9) (2)冰川漂砾 (10) 2.2.3冰川堆碛地貌 (10) (1)终碛垄状地形 (10) (2)侧碛地形 (10) (3)冰水阶地 (10) 3.庐山第四季冰川学说的争论 (11) 3.1地貌方面的争论 (11) 3.2沉积方面的争论 (11) 3.3生物方面的争论 (12)

1.第四纪冰川研究 第四纪冰川作用是近三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第四纪冰川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根据李四光的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1]。 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的补给少,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即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分别为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其中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在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前后),在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中国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时期[3]。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1905年前后,来自西方的考察者如Bailey Willis和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等曾提到从远处看见过秦岭上面有古冰斗,这是学术界最早关于中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描述。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第四纪冰川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1930年中山大学德籍教授Wilhelm Credner曾登上云南大理点苍山之洗马潭(3890m ),提出洗马潭是冰川作用所致,并估算冰川发育时雪线比现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讲解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何例春 学号:2014100572 班级:14地质工程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

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2.庐山形成原因: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6.06——2015.06.09 实习目的: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庐山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以它奇特的地表形态、特殊的堆积物等吸引了许多地质学家对其进行研究。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第四纪冰川,发现庐山存在大量冰川沉积物和冰川地貌遗迹。经过深入调查,他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构造运动的结果。1933年,李四光先生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在对庐山第四纪冰川70多年的研究中,共发现了100多处重要的冰川地质遗迹,它们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李四光先生在《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指出,进入更新世后,庐山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动。受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全山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构造运动与冰蚀两种作用的叠加使庐山显得更加雄峻奇险。由于庐山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岩石中密集的垂直剪切节理受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许多冰川U型谷被逐渐改造成了幽深的障谷和巷谷。谷地、断崖与流水的组合,形成遍布全山的数十处名泉、瀑布。凭借李四光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上世纪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先生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施雅风先生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施雅风先生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 2、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 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 4、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自此之后,学者们为研究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真伪,足迹遍布山野。赞同者与反对皆不乏其人,各说纷呈,莫衷一是。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问题,成为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冰川地貌

第七章冰川地貌 教学目的: 1..理解雪线与成冰作用方式、冰川运动及冰蚀与冰积作用、冻土及其分布规律; 2.掌握:冰川的类型(特别是山岳冰川类型)及其演化、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1.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2. 山岳冰川地貌的组合规律, 3. 冰缘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 雪线、冰川的运动及冰川的类型, 2. 第四纪冰期, 3.古冰川活动证据及在划分冰期中的作用;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雪线。冰川形成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 1.气温 一般温度愈高,雪线愈高;温度降低,雪线也就降低。所以,全球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 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反之愈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 3.地形 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规模较大的冰川可分为上部脆性带和下部塑性带。冰川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冰川内部的塑位变形和基底滑动来实现的。对于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而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冰川运动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的坡度、冰川的厚度,还受季节和昼夜更替的影响,冰川的不同部位其运动速度也有差异。 三、冰川类型及其演化 (一)山岳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5.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 主要类型有:冰盾和冰盖 第二节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二、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槽谷和峡湾 3.羊背石

第四纪冰川概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 城环学院xxx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 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2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庐山 关键词: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 摘要: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北濒长江,南临鄱阳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称。1982年,庐山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庐山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荣誉称号的世界级名山。 庐山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公里,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 庐山是一座科学名山,其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地学文化价值。在以庐山为中心的大科学园内,有八大独特、典型和富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一是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二是出露了比较齐全的元古宙地质断面,是研究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三是庐山山体是一个典型而富有特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四是保存有地垒式块断山构造的典型形迹;五是断块、冰川、流水复合地貌景观奇特;六是位处李四光厘定的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弧顶地段,淮阳弧顶与联合旋卷构造形迹发育良好;七是发育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鄱阳湖和亚洲最大淡水湖泊湿地;八是发现了商代采铜遗迹与城门山、彭山典型多金属矿田等地质遗产。 庐山经历了约20亿年来的沧海桑田之巨变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地质作用,不仅造就了绮丽的山江湖景观,也遗存有十分丰富、保存完整、出露良好的地质遗迹景观。 庐山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一、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这是庐山地质地貌上的一大特征。 庐山山体的演变,经过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震旦纪的地质变迁,吕梁造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造山运动和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区域成为断块状崛起,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谷、角峰等。山体在第四纪冰川期强烈上升,大量断裂构造演变成山峰。在周围地势下降之时,山体则相对上升,低洼盆地区域逐步发育成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冻土及冰川地貌 地质工程1004班 1009040424 伊磊 2013/1/1 冻土地貌 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 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 冻土概述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冻土的分布规律 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

庐山实习报告(1207070005曹向明)资料

庐 山 实 习 报 告 报告人:曹向明 学号:1207070005 时间:7月1日至7月7日

目录 一、实习简介---------------------------------------3 二、庐山简介---------------------------------------6 三、地质篇-----------------------------------------9 1.庐山形成-----------------------------------------------------------------------------9 2.岩石----------------------------------------------------------------------------------11 3.地层----------------------------------------------------------------------------------15 4.构造----------------------------------------------------------------------------------16 四、地貌篇----------------------------------------19 1.冰川地貌----------------------------------------------------------------------------19 2.河流地貌----------------------------------------------------------------------------22 3.坡地地貌----------------------------------------------------------------------------24 4.构造地貌----------------------------------------------------------------------------26 五、植物篇----------------------------------------29 1.庐山植物简介----------------------------------------------------------------------29 2.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34 3.毛竹入侵造成的危害------------------------------------------------------------36 4. 庐山纯针叶林存在的问题----------------------------------------------------37 5.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9 六、土壤篇----------------------------------------41 1.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41 2.各土壤剖面的特征---------------------------------------------------------------43 3.不同土壤剖面剖面比较与结论-----------------------------------------------48 4.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50 七、附录-----------------------------------------52 1.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52 2.网纹红土介绍---------------------------------------------------------------------54 八、心得-----------------------------------------57

冰川地貌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冰川地貌 典型例题一:读美国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州调水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后来,加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达2000多万亩的良田,受益人口达2300万,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全州经济实力跃居美国第一。今天,当年曾经反对这一工程计划的很多人,也为这一工程而自豪了。 材料二: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岩石会你从心底感到震撼---你会真正认识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光滑花岗岩最完美的部分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地方,有的方圆达数公里,光滑的花岗岩其保存最完好的部分光彩照人,像平静的水面和玻璃一样反射着阳光,犹如“浮雕”一般叹为观止。 (1)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由第四纪冰期的冰川作用形成的花岗岩“浮雕”等冰川地貌引人入胜。试叙述花岗岩“浮雕”地貌的形成过程。

(2)简述加利福尼亚一带是震级高、破坏性强的大地震“潜伏”地区的原因。(3)美国有庞大的综合运输系统,其中铁路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相比南北向铁路,美国东西向的铁路修路成本很高。试分析其原因。 (4)试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岩浆侵入活动形成花岗岩,地壳隆起,形成山地,外力作用剥蚀表层上覆岩层,使花岗岩岩体出露,第四纪冰期表层花岗岩受冰川刨蚀(侵蚀)作用而支离破碎,成为“浮雕” (2)加州位于美国西部,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板块的交界处,(该地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多发地震);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有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断层; (3)东西向距离长,有多种气候条件,尤其是北部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东西向要经过几座大的山脉和大河,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需要修建桥梁、隧道,建造的工程量大、难度大。 (4)实施“北水南调”后,改变了南加州缺水的自然条件,使得加州三大产业全面发展;加州成为美国灌溉面积第一、粮食产量最高的大州;使得加州的人口迅速增加,成为美国新兴的工业地区,促使美国的工业从(“冷冻”)的东北分散到(“阳光”)的西部。 典型例题二: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冰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为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 一、第四纪大冰期气候 第四纪初期的冰期环境波及全球,中期达到最盛,所以晚新生代大冰期主要指第四纪冰期。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38°N 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此外,在中、低纬的一些高山区还发育了山麓冰川或小冰帽。而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很多次进退。根据对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C。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比现代气温高。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消退,北半球个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间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如下: 二、世界的划分。 (1)阿尔卑斯山冰期划分 第四纪冰期气候旋回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阿尔卑斯山。1909年,A.Penck 和Bruckner研究阿尔卑斯山麓地貌和堆积物时,首先创立了4次冰期3次间冰期的论点。其中冰期自老到新为:群智、民德、里斯和玉木。在4个冰期之间和3个间冰期,分别为群智—民德、民德—里斯、里斯——玉木。当时划分冰期、间冰期的主要依据,就是分布在阿尔卑斯山麓的4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及4种不同特征的沉积物。其中群智冰期是与覆盖在古老夷平面上的老砾石层相对应;而民德、里斯和玉木等冰期,分别与老砾石层之上或洼地的新砾石层、高阶地上红、黄色砂砾层与低阶地上灰色沙砾层相对应。几十年来,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广为流传,为世界许多地区所采用,并作为典型冰期模式与世界各地对比。 (2)北欧冰期划分 20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根据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边缘活动位置,将丹麦、荷兰、德国北部和波兰的终碛系列划出4次冰期和3次间冰期,自老到新为艾尔斯特(Elster)、萨勒(Saale)、瓦什(Warthe)、维塞尔(Weichsel)冰期,克罗默(Cromer)、霍尔斯坦(Holstein)和埃姆(Eem)间冰期。 (3)北美冰期划分 北美的冰期系列主要是按照北欧冰期划分方法确定的,根据冰碛物和终碛的位置划分出:维斯康辛、伊利诺安、堪山和内布拉斯加4个冰期及桑加蒙、雅莫斯和阿弗顿3个间冰期。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划分了本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系列。后来,M.米兰科维奇建立的距今百万年以来太阳辐射变化曲线表明,至少可分出14~15个冰期轮回,即阿尔卑斯冰期系列中的每个冰期几乎都包含着2~3个冰期轮回。50年代发展起来的深海岩芯氧同位素研究,传统的阿尔卑斯冰期系统受到冲击,因为它不能完整地记录下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相关的地层和地貌极易被曲解。而深海岩芯同位素可以相当完整地记录至今最为精确的更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资料,几乎不受岩芯地理位置的影响,其连续性和在全球的广泛性都是惟一可以与其他气候地层学系统的可靠资料作对比和验证的。据太平洋深海岩芯18O记录,大约90万年以来可以划分出23个18O阶段和10个完整的冰川周期(由B期到K期),期间被11个终至界线(由Ⅰ至Ⅺ)所分开。在时间序列上可与阿尔卑斯冰期系统相对比(图2)。

庐山实习报告(地质地貌)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10年4月28日—2010年7月10日 二、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三、实习目的与要求:为了切实加强我院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特安排我院08(1)(2)班进行两周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实习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其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四、实习用具: 1:个人装备:背包、野外记录本、铅笔 2:实习队:扩音器、高度表、罗盘、地质锤、军用铁铲、样方绳、卷尺、医药箱 五、实习人员 指导老师: 组长:*****、***、**** 带队老师:***、***、***、**** 六、实习内容: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3、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如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 4、庐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调查 5、庐山主要土壤类型的调查 6、研究调查区各种土壤饿形态特征及各土壤类型的关系和反应出的系列性规律 七、实习路线:7月5日:牯岭镇匡夏宾馆 7月6日:匡夏宾馆---日照松林---庐林1号—芦林湖—庐山博物馆—含鄱口—植物园 7月7日:匡夏宾馆—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锦绣谷(龙首崖、仙人洞、天桥)花径公园(如琴湖) 7月8日:匡夏宾馆—大月山水库----五老峰 7月9号:匡夏宾馆---庐山火车站---嘉应学院 实习人员:地科院081班全体同学 实习内容及过程: 7月6日我们来到我们地质地貌实习的第一站日照松林,我们冒着小雨的天气和带着满腹的疑问来到了断开山分析研究。这里我们知道了形成断开山是由地质的抬升以及断层等原因共同影响形成的。接着我们来到第二站庐林1号,这里是关于庐山的形成有着很多的争论,其中最被人认同和支持的就主要有以李四光为主提出的冰川形成学说和泥石流形成学说,但以冰川学说为主体。李四光先生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自然地理与地质地貌 实习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8月 一 . 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及形成原因: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8.22——2015.08.29 实习路线:

地貌第四季复习题【最新】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防灾科技学院沈军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 2.荒漠的类型有、、、和。 3.河床水流质点的运动方式有、和。 4.窝穴、终碛垅、沙坝和峰丛分别属于、、和地貌。 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代号分别是、、、和。 6.Qal、Qgl、Qel和Qpl,分别代表、、和。 7.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和。 8.河流阶地按结构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9.海岸带的三分,分别是:、和。 10.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11.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和。 12.任何地貌都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13.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有、、、、 、、和。 14.Qp3、E、Qh和N2分别是、、和的代号。 15.气候变化的标志主要包括、、和、和等。 16.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是、、和. 17. 在黄土地层划分上,是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的分界线,是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的分界线。 18.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___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19. 河流中泥沙的起动流速大小与泥沙粒径的成正比。 20 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固体降水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22.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在结构上洋壳缺少,在厚度上洋壳比陆壳。 23.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24. 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和。 2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26. 由于作用,当一个地区被侵蚀去1000m的地层时,其高度并不能降低1000m,高度大约降低仅为m。 27. 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冰碛物。 二、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第四纪地质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的领域,一般认为有三个重要标志,选出下列作为重要标志的选项: A、出现了人类 B、出现了冰川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姓名:唐佩

学号:0910030231 日期:2011-10-22 前言 庐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其险内秀,风景优美,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内部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峡谷、断层等多种地貌,且其位于亚热带地区,山地气候显著,因而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带具有明显的特点,并且有很多名家大作曾留驻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因而是一个很值得学生探索发现自然的地方.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地质罗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方法 2.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认识普通的地貌,岩石类型以及地质的演变过程 3.熟悉庐山上面生长的植物,认识一些珍贵树种,以及植物的地域分布规律,及所生成的土壤及土壤的变化

4.了解庐山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环境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1年10月14日——2011年10月17日 庐山国家地质公园 三.实习安排及路线 四.实习详细内容 1.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115°52′E—116°08′E,19°26′N—29°41′N,面积约302平方公里,与长江和鄱阳湖相望,主要山峰有99座,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高度为1473.8m。庐山的地貌特征发育较为明显,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评判庐山为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并于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总体的讲述庐山的形成,使庐山

第四纪冰川遗迹

第四世纪冰川 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有四次冰川时代。有过几次冰川期,学者意见不一致,不过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科学家们称它为第四纪冰川.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冰川期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叠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在震旦纪以前,也就是大约在六亿年以前,我们并不清楚地球上的气候。从六亿年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李四光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

冰川作用的地貌

冰川作用的地貌 侯爱平 冰蚀湖 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就是冰蚀湖。典型的冰蚀湖泊有巴松湖、那木拉错、嘎隆拉冰蚀湖等。北美五大湖成因也出于此。 冰碛湖 指冰川消退时,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潴水而成的湖泊。其形状多种多样,多分布在大陆冰川作用地区,也出现在遭受冰川作用过的山地。如中国西藏的帕桑错、布托青错、新疆的喀拉斯湖、腾格达峰北坡的天池等。 峡湾 形成过程是: 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 峡湾的特点:轮廓曲折,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湾口附近有水下陡坎(冰坎),在峡湾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镲痕。代表性的区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岸。 峡湾乃由冰川形成的地形。峡湾形成是由于冰川侵蚀河谷所致,冰川由高山向下滑时,不仅从河谷流入,还将山壁磨蚀,成为峡谷。当这些接近海岸的峡谷被海水倒灌时,便形成峡湾。峡谷在寒带地方较为常见,像北欧的挪威便是以峡湾特多而闻名。接近大西洋的挪威沿岸,在被冰川形成峡谷后,被大西洋的海水倒灌而成为峡湾。 U形谷 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 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一般形成于雪线附近。它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出口处为一岩槛。在冰川的冰劈、刨蚀、磨蚀及重力崩塌共同作用下,洼地不断加深,后壁及两侧不断后退,变陡,原来的洼地就不断扩大形成冰斗。冰斗一面开口,是冰斗冰川流出的通道,冰斗底部的高度与雪线分布近于一致 冰斗 位于雪线附近由雪蚀凹地演化成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山岳冰川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典型的冰斗

庐山地貌

1、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里,以雄、奇1、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紧临鄱阳湖和长江,“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另外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庐山的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下面将列举一些庐山在强烈上升的证据: 1、庐山东西两侧的断层崖高峻、陡峭,未遭破坏,只有少数被沟谷切成三角面。 2、断层崖上的裂点。瀑布(如海会、秀峰寺等)高差虽然大(由几十米到几百米以上),但大多数未溯源侵蚀入山中,表明断块山及断层崖的形成时间不长。 3、庐山早期形成有夷平面和宽谷中堆积的网纹红土层,其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这与庐山强烈上升有关。 4、由于庐山山体强烈上升,因而使山麓地带广泛堆积了砂、砾石层及巨砾。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