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一)

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一)
顾颉刚讲诸子百家(一)

GUOXUE·论道·讲座LUNDAO·JIANGZUO

战国诸子的著述,是战国时代的一些纪录。秦统一后,为了

灭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把正式记录烧掉了,所以研究战国史,

子书的材料就很珍贵了。所有的子书,都是战国思想史,也是战

国史。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写战国史的部分,有许多错误,因为

他没有掌握战国的史料。从前的人只信孔子、儒家、排除子书,一

般人不读子书,所以过去对于战国史是一片模糊。近代才对子

书,对战国史进行研究。

在孔子之前,没有一人开门收徒,也无一人把贵族的书公开

给平民百姓的。把五经普及于一般人,孔子是第一人。这是孔子

最大的功劳。所以后人说五经是孔子编的。

孔子对政冶无主张,只要维护周的制度。孔子主张安分,不

想改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他不信天命,主张敬鬼神

顾颉刚

●顾颉刚

讲诸子百家(一)GUJIEGANG

JIANGZHUZIBAIJIA68

LUNDAO·JIANGZUO论道·讲座

·GUOXUE

而远之。孔子看不到时代要变了,讲古人的修养多,讲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这一时期,奴隶制变为封建制。人们向往封建制度好,于是大家对于将来的社会是怎样的,做了各种设想,于是才有了诸子的各种主张。

孔子以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第一个大思想家是墨子。

笏《墨子》

墨子有明确的主张,他有十大主张:

第一,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以为凡是做官的都应是贤人,打破原来的阶级。天子

是天下最贤的大贤人;诸侯是一国的大贤人。

他主张打破世袭。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这是大变革,要打翻周制。

第二,尚同。就是要组织起来。一乡,听乡长的;一国,听君的;天下人,听天子的。全国都要层层向上同。同时,各国对君主无须进贡,很宽松。

第三,兼爱。他设想诸侯相爱,兼爱各国的人,彼此就不会打仗。

第四,非攻。他以为那攻伐兼并的战争都是不义的,加以反对。

第五,明鬼。孔子不信鬼神,存而不论,这是说鬼神是存在的,不信就是。墨子不同了,要“明鬼”,证明鬼神实有,所以他信鬼神。

第六,夭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最高的神,夭是有意志的。

第七,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便—切自然都会好起来的。

第八,非乐。认为音乐无用,听音乐妨碍耕织,是浪费。

第九,节用。他觉得贵族太浪费了,去掉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一倍。

第十,节葬。他认为当时厚葬费用太过,是极大的浪费,提出节葬的主张。

总之,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可是当时的人,都尊古,于是墨子的主张便借托古人,说古来如此。

墨于究竞是山东人,还是河南人,不清楚。墨家的势力当时甚大。读书人非儒则

墨,不属于儒家,便属于墨家。墨家有组织,

孔于无组织。墨家组织的领导人是钜子。钜子是‘大老“、”先生“。钜子是代代相传,就是贤人传给贤人。

墨子虽然”非攻“,却善战。在墨子的书中,战书多。他要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墨家研究”名学“,即逻辑学,是讲说话方式的。叫做《墨经》,墨家都读。《墨子》中政治、军事,科学都有。可惜,他被人骂得狠。孟子骂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即禽兽。

汉代,对墨子很怕,因为墨家有组织,故消灭墨家。这一来墨子的书便无人看了。到了汉代末年,道教起来了,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当中,就是把墨子的书和道教的书并到了一起。幸而这样才把墨子的书大部分保留下来。

清朝乾隆要研究战国诸子,才从《道藏》里找出《墨子》来,才了解墨子。过去读《孟子》,以为墨子坏极了。

笏《杨子》

杨子,名朱。他的史事已经不清楚。杨子只管自己,不管天下大事。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无君也“,是禽兽。杨子有见解。主张”全生保真“,不为外物所移,所累,保持超然。

他的时代处在战乱之际,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杨子的书,没有传下来。其后出了庄子。庄子的书文学性强,传下来了。自战国至于今日,人们都喜欢读,庄子的中心69

GUOXUE·思想,是发挥场子的思想。

笏《庄子》

庄子,庄周,宋国人,就是河南人。他作了个小官,管理园林。庄子人很聪明,文章写得好,但所说的道理难憧。

《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说大鹏鸟那么大,同小鸟是一样的,又何必做大鹏呢?第二篇《齐物论》,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样,无有大,无有小;无有强,无有弱。所以,不要去争什么大和小,好和坏。说是从大处看,从高处看,全都是一般模样。从天上看,人的高一点和低一点,是不分的。

第三篇《养生主》,以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说,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笏《老子》

老子,名老聃,陈国人,即河南人。

《庄子》之后,有《庄子》一书。有人说,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这本书在《庄子》一书以后,把《庄子》简化成五千字。《老子》一书里说:“长短相形”,是比较而言的。又说:“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础,也是比较而言的。

可是其主导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样为百姓忧劳。因为“孔突不黔,墨席不温”。孔子家的烟囱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温不了。说他们生活得太苦,到处跑,太为人家,不为自已。

孟子说墨子是(摩顶坟踵从头到脚跟都磨破了)利天下”。墨子是太为人家了,杨子是太为自己了。孟子所说的太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庄子。

老子讲政治,主张恢复到原始社会。所谓“小国,寡民”,就是国要小,人口要少。这种情况属子氏族社会。《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看来老子应当是杨子、庄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从杨子开始,到庄子、老子兴起来的,道家思想当时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反对墨子。老子的宇宙观是:“无为而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主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道,先子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道是万物之母,即道是物质的。”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内看的。

战国时候,每一家,对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说法。各家都不是以证据说话,都是出之于对古代史的想象。儒家、墨家,道家对于古代史不同的说法,都使古史变化,改变。

《礼记,曲礼》上讲:

“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毋剿说”,就是不抄袭别人;“毋雷同”,就

是不同于别人;

“必则古昔”,则,即效法就以古为法则;“称先王”,称道、称颂先王。总之意思都是独出心裁地说古代的事.称颂先王的事。所以,对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甚至于各家内部不同的人的说法也不同了

论道·讲座LUNDAO·JIANGZUO70

顾颉刚与

民国时期的学界,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用来谐戏那些以认识胡适(1891-1962)为荣、并将他常挂在嘴边炫耀的学人。这句话一方面显示胡适名望之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胡适的为人。的确,胡适之交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马弁,在同类学者中,并无几人可及。但其实,真正能成为胡适朋友的人,也实在没有想像的那么多。而在他们当中,顾颉刚绝对是很重要的一位。1917年,胡适自美归国,任教北京大学。虽然在回国以前,他已经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博得一些名声,但要想在北大立足,并采用新的研究手段与角度,将中国传统的经学史研究,扩大和转变为类似西方的哲学史研究,则仍然让他感到是一种冒险,因此心存不安。胡适的这种不安也十分自然,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批比他小不了几岁,自幼便受到传统学问熏陶的学生。在他们当中,顾颉刚是突出的一位。出身苏州世代书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顾颉刚,在去北京念书以前,不但已经熟读了那些所谓的"经书",而且还旁涉各类书籍,并培养了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可幸的是,胡适的新方法、新态度不久即为顾颉刚所认可,顾还为他在同学中说项:"他虽没有伯弢(陈伯? --胡适的前任)先生读书多,但在裁断上是足以自立的"。更重要的是,顾还拉了另一位旧学底子厚、而又能"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1896-1950)去听胡适的课。由于傅和顾的认可和支持,年轻的教授胡适才在北大站稳了脚跟。 与他的老师胡适相比,顾颉刚虽然没有"暴得大名",但成名也不可谓不早。他于1920年北大毕业,由胡适介绍入图书馆工作,并协助胡适编书。在工作中,他很快就发现了古史传说之可疑,因此追根寻底、顺藤摸瓜,发现了一连串的问题,由此而发起了"古史辨"的争论。此时的顾颉刚,才三十左右,但已经全国闻名了。与他相比,早年北大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1897-1969)等人,尚在海外辗转留学。他们虽然比顾年轻几岁,但耳闻顾颉刚的成就,傅斯年也由衷地赞叹道:"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傅斯年1926年底回国以后,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古史研究上急起直追,也有一番辉煌的作为。而当年向胡适郑重推荐顾颉刚的罗家伦,在回国之际,则写信给顾颉刚,希求后者的帮助,谋求教职。1可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顾颉刚的地位有了迅速的转变,从一位年轻的学生,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学者。他的那些在海外游学的同学,未免感叹:"士别三日,则当刮目相看"。用傅斯年的话来说就是:"几年不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供大家参阅!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精选1. 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2.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3. 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 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5.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6. 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

马迁《史记》 10.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经典1. 世情宜假不宜真,信假疑真害正人。若是世人能辨假,真人不用诉明神。;;冯梦龙《警世通言》 2.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4.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5.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6.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7.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8. 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胡适和顾颉刚

胡适和顾颉刚 胡适和顾颉刚 https://www.360docs.net/doc/452367517.html, 2008年06月18日14:22 《人物》杂志 胡适晚年顾颉刚文/潘光哲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胡适(1891—1962)与顾颉刚(1893—1980)都是一代学术巨子,各有独特的影响。双方之间的交谊故事,亦堪称学林嘉话。 胡适与顾颉刚之缔缘,始于1917年秋。那时胡适甫自美国求学归来,任教北京大学,在哲学门(即哲学系)第一与第二年级讲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等课程,顾颉刚正是“中国哲学史”的选课学生之一。胡适教授这门课程的思路甚为独特,“截断众流”,直接从《诗经》取材,让一班上课的同学“舌挢而不能下”。已在中国传统学术天地里用过功的顾颉刚,对之大为佩服,从此相知。1920年,顾颉刚从北大毕业,任职于北大图书馆,所得薪资不足以安居,胡适伸出援手,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令顾感念不已。双方往来,愈臻密切。 就胡适的学术研究来说,曾得顾颉刚的不少助力。当胡

适要开展《红楼梦》的研究时,顾颉刚便提供了不少材料;顾颉刚编的《清代著述考》稿本,也是胡适长期借阅以备考查的资料。相对的,胡适对顾颉刚的学术研究与生活情况,始终关注。他嘱咐顾颉刚校点清儒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认为这既有利于他的经济状况,也是“于后学有益”的事。未几,顾颉刚因家庭因素离开北大,胡适即介绍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纂初中本国史教科书,月支酬金50元。甚至于胡适也 不吝借款给顾颉刚,以济其不足。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孟邹,是胡适的老同乡,胡适早期的多种著作都归亚东图书馆出版,所以胡适曾嘱汪孟邹汇款200元给顾颉刚。结算起来,顾颉刚积欠胡适之债,一度高达220余元。 胡适对学生的照拂之情,对顾颉刚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日后当顾颉刚在学界亦自成一家之时,也屡屡照顾学生辈的生活经济状况,甚至于让学生以他的名字为各刊物写稿,盖如此稿费较高,学生藉此可得济助。例如,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是总结当时中国史学研究成果的名著, 即署名顾颉刚,实际上,这部书是弟子方诗铭和童书业联手完成的。至于胡适乐于提携栽培学界后进,顾颉刚亦法式师道,亦步亦趋。他屡屡向胡适建言,推荐学界新血,如推荐杨向奎入北大研究所整理明代档案,也荐高去寻为研究所考古学会的助理。他又请胡适帮周一良的忙,认为胡适“能提拔这人一定是值得的”。

国学经典语录摘抄_国学的经典语录100句

国学经典语录摘抄_国学的经典语录 100句 【--感恩节】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国学语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的经典语录100句 1.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2.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5.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0.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2.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宋.徐元杰.湖上)

1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15.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6.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7.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1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诸子百家精华50句经典培训讲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诸子百家精华50句 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 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这个就是“道”的体现。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开悟好文》 2016-06-01 逻辑思维订阅号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关于名人治学的50句经典语录(上)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15、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6、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17、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1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书记名姓?——归庄 19、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20、开卷有益。——赵光义 21、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4、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25、书,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知识、力量,它指导我怎样去生活和斗争。——吴运铎 26、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27、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28、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29、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30、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3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 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 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 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 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

诸子百家最精华30句鉴赏+注释

诸子百家最精华30句鉴赏+注释1.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始诛》 【鉴赏】君子重内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地应对着繁复的社会人生。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那样喜怒不形于色。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 2.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释】益:增加。 【鉴赏】真正的上人君子,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 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 ——《孔子家语?五仪解》 【注释】君子喜欢促成别人的善行,而不怂恿别人的恶行。 【鉴赏】大千世界,善善恶恶,谁也不能逃出善恶这一最基本的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一心向善才能义正言辞地拒绝恶的侵入。 4.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鉴赏】树想要静静挺立,风却吹个不停,子女想要孝敬父母时,父母却早早死去了。这种人间憾事,谁也无法挽回。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 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 【注释】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表现办事能力的人常常自吹自擂。

【鉴赏】夸夸其谈的人显露于外的恰恰是他的无知,自吹自擂的人也正反映了自己的浅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孤愤》 【注释】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说话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鉴赏】止语积福德,你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止语之妙,唯有修行才能感知!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7. 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注释】审:明察。对于是非治乱的实际情况,应该明察详审。 【鉴赏】历史上昏庸无能的君主易被蒙蔽欺骗,缺乏调查研究,听信臣下虚妄之词,不辨是非,混淆黑白。而明君则会保持头脑清醒,察审是非之实,以求治理好国家。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是一种启示,做事情应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错事和蠢事。 8. 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韩非子?观行》 【注释】势:形势。道:方法。凭借已有的形势,寻求易行的方法,就可以用力少而功名成。 【鉴赏】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外在的环境和形势,方式、方法很关键。考虑诸多因素,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9.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韩非子?安危》 【注释】奔车、覆舟:指危乱之国。仲尼:孔子。伯夷:历史上的贤者。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墨子名言选粹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孟子 闻过则喜,闻善则拜①。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人①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②者也。出自《孟子·离娄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①而已矣。出自《孟子·告子上》。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

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他还认为“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我们既没有实物上的证明,单从书籍上入手,只有这样做才可得一确当的整理,才可尽我们整理的责任。”顾颉刚怀疑古史的论文一发表,立即吸引了全国的学术界卷入辩论古史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的论文数百篇,顾颉刚自1926年开始结集出版《古史辨》第1册,至1941年出版第7册,共汇编了350篇文章,325万字,代表了顾颉刚一生的学术成就,也体现了他的治史道路和历史观。苏联史学家越特金(P.B.Bяткин)评价顾颉刚“为创建中国现代历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础”。美国史学家施奈德(L.A.Schueider)在他的《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一书中说“顾颉刚是现代中国最卓越的史学家之一,是儒家偶像的破坏者和主张史学改革的人”。转引自刘起■著《古史续辨》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自顾颉刚1923年考辨古史的论文问世,迄今已逾70余载,虽然其在史学界的影响,超过除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一切史家,但是评价仍然毁誉不一,近年来由于考古文献的重大发现,对于古书真伪问题又掀起一股研究新热潮,因而又涉及对“古史辨”的评价问题。本文无意全面评价“古史辨派”,仅拟就顾颉刚考辨古史的历史观即“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历史理论,进行初步研究,从而说明这种历史观的得与失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与贡献。 一“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要旨 本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对于传说古史的挑战与批判,发展到对于《尚书》、《诗经》、《周易》、《论语》、《老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重要历史文献的考证与辨伪。这实际上涉及对中国古史资料的全部审查工作。论战的实际结果,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名句摘录集锦 前言: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诸子,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行。每个篇目后都有背诵要求,同学们要根据要求及时、认真的背诵。这里提供的是本书的一些名句,摘抄于此,方便同学们背诵,但不能以此代替对这本书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归到课本上。由于时间紧张,各位同学要安排好时间,课代表要组织好诵读,争取于本期末完成背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论语》名句摘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5、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论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7、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翻译:孔子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8、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0、以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翻译: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1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说话必须要有信用,行动必须要果断。”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

摘要:崔述的学术思想是顾颉刚疑古思想的重要来源,其间并且存在日本疑古思想的外来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在1923年正式提出“层累说”以前,顾颉刚还没有见到日本那珂通世本《考信录》。其后他整理编订《崔东壁遗书》,是以陈履和刻本为底本,参考了那珂通世的研究成果。关于顾颉刚、崔述与日本学术思潮的关联,主要有:(一)胡适“极少数人欣赏,多数人不承认”说和钱穆“传矣而不广,存矣而不著”说;(二)王煦华“质的变化”说和邵东方“根本差别”说;(三)廖名春“可能接受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说;(四)李庆“中日两国研究互动”说和钱婉约“共同源头”说;(五)李学勤“疑古思潮在日本也有进步意义”说。一、与崔述的最初接触(1906-1923)据胡适先生《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年谱目:崔述卒后8年(1824年),陈履和刻成《遗书》;卒后87年(1903年),日本史学会印行那珂通世标点之《东壁遗书》;卒后105年(1921年),顾颉刚标点《东壁遗书》;卒后107年(1923年),胡适撰《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卒后120年(1936年),顾颉刚标点之《东壁遗书》出版。对崔述学术的传播有清晰的条列。〔1〕(《附录》)(p.950-951)据李庆先生统计,〔2〕清末民初之际崔述事迹见于以下书籍: 1.陈履和《敕授文林郎福建 罗源县知县崔东壁先生行略》(见道光四年刊《崔东壁先生遗书》附) 2.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卷十四、 3.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六 4.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三十五 5.陶梁《国朝畿辅诗传》 6.咸丰三年《大名府续志·文苑传》7.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三十九8.清史馆编《清史列传》卷六十八9.赵尔巽《清史稿·儒林三》顾颉刚先生所整理的《崔东壁遗书·附录》,又有徐世昌《大清畿辅书征》卷三十三的《崔述小传》一种,〔1〕(《附录》)(p.915)可为上述统计作一补充。这些小传均为史料性质,来源也都是陈履和的《行略》。在学术研究方面,据李庆先生所述,在胡适、顾颉刚等人发现崔述以前,1905年《东方杂志》第二卷第七期刊有署名霾照的《崔东壁学术发微》,1907年《国粹学报》第三卷第九期(总三十四期)有刘师培的《崔述传》。由于刘师培及其妻何震曾在日本留学,与日本学界多有联系,所以李庆认为:“此文的写作,或是 受到日本出版《东壁遗书》的刺激,也是可以想像的。”〔2〕1932年2月,顾颉刚先生编订《崔东壁遗书·附录·传状目按语》时,也已肯定刘师培所作《崔述传》是目睹了日本史学会所刊《东壁遗书》,并节缩陈履和《崔东壁先生行略》而作。顾颉刚还说,在1926年,他由张春晖处得到了嘉庆二十三年所刊《崔东壁先生行略》的原版。〔1〕(《附录》)(p.939)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人对崔述的注意,据《古史辨》第一册上编,有以下的过程:(一)由顾颉刚首先提出崔述一事1920年12月15日,有了编辑《辨伪丛刊》(当时叫做《辨伪三种》)的计划以后,顾颉刚在致胡适的信中说:“清代人辩证古史真伪的,我知道有两大种而都没有看过。一是崔述的《东壁遗书》,一是林春溥的《竹柏山房丛书》,先生那里有么?”〔3〕(《告拟作〈伪书考〉跋文书》)(p.14此处所说“我知道有”一事,80年代初顾颉刚撰文补充说:“约莫在我十二三岁时,我在家中找出了一部李元度所著的《国朝先正事略》,……其中有《崔东壁先生事略》一篇,说他著有《补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夏考信录》、《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把西周以前的历史和孔子个人的历史,作出了细密的考辨,于是大量的《传》、《记》中许多失真的记载给他一扫而空了。这岂不是一件大快事!但是这部伟大的著作,直到我大学毕业时还没有看见,因为它的流行量太小了。”〔3〕(《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p.6-7)(原刊《中国哲学》第二、六辑。)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成书于同治初年,由曾国藩作序,流传广泛。日本学界了解崔述,最初也是通过此书,详后引内藤湖南之语。顾颉刚十二三岁,是1904-1905年。顾潮、顾洪将此事系在顾颉刚14-15岁在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读书期间,〔4〕(p.31)时间是1906-1907年。顾颉刚在信中同时说到的林春溥《竹柏山房丛书》,很快在胡适的藏书中找到了,翻检之后并没有辨伪方面的内容,使顾颉刚和胡适都感到失望。〔3〕(《论〈竹柏山房丛书〉及〈庄子·内篇〉书》)(p.17)顾颉刚治学是从目录学开始的,在林春溥的《竹柏

诸子百家精华语句

诸子百家精华语句 【儒家】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 ——《新序?杂事篇》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孔子家语?五仪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新序?杂事篇》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 ——《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孔子家语?贤君》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孔子家语?六本》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习。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原文阅读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原文阅读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於何书?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书是何时人着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对於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於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

先秦诸子百家(名句翻译)

先秦诸子百家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1.天下有道,xx不与易也 【课文翻译】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子来宣传大道。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尔)谁以易之?且而(尔)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 xx?”耰而不辍。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和谁来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从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同的人(指孔子),怎么比得上跟从出世隐居的人呢?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和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啊,孔子!德行怎么这么衰弱?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还可以改变,罢了,罢了,如今的从政者危险啊!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他)拄着拐杖背负着农具。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但君臣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高洁,但是使君臣的行为准则乱了。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主张。 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 这是知道不能做到但是去做的那个人吗? 2.当xx,不让xx 【课文翻译】 1.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样做没有用。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他人的才德像是丘陵,还是可以超越的;孔子的才德像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有人即使想要自行断绝和他的关系,那对日月有什么关系呢?仅仅是体现出他不知道高低轻重罢了。 2.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品德高尚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不能够不谨慎啊!孔子不可能追的上,就像天不能够用梯子就登上的。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就像我们所说的: 叫百姓立于里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就会得到归顺,发动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人人敬爱他,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 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往上看他显得越发高大,钻研他(的学问)显得更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