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兰试管苗可正常生长。开放式组织培养突破了封闭式培养的限制,从根本上简化了组织培养环节,使将来规模化开放式组织培养成为可能。

3.光独立培养技术

光独立培养法又称无糖培养法,是指利用CO2代替葡萄糖作为植物组织培养的碳源,人工控制组织培养苗生长所需的光、温、水、气、营养等条件,促使组织培养苗快速转变为自养型的培养方式。一方面避免了由葡萄糖引起的杂菌污染;另一方面,增强了组织培养微环境的人工调控能力。屈云慧等以虎眼万年青为对象的无糖培养研究表明万年青再生芽的生根率高, 种苗质量也优于常规培养。肖玉兰、丁永前等设计的全套无糖组织培养设备培育出的苗具有抽叶多、植株健壮、节间距短、根系发达、干物重积累多、光合自养能力强等更优良的生物学性状。目前,无糖培养法还处于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开始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成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4.多因子综合控制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机理的深入研究和交叉学科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多因子综合控制的环境调控设施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大大降低了组织培养成本, 促进了组织培养苗商品化的进程。崔谨等运用CO2 监控系统对甘薯组培苗进行调控的结果表明, 在CO2监控系统方式下培养的甘薯组培苗, 具有生长迅速、光合产物积累明显、叶色深绿、根系发达等特点。刘文科等设计了一种新型密闭式组培室, 并研制出一套用于该组培室的综合环境控制系统[7]。李传业等设计的一套能对组培箱内CO2 浓度、相对湿度进行调控的组织培养微环境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箱内CO2摩尔分数和相对湿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主要理论基础有两方面。一是细胞全能性,植物修复与完善、快繁脱毒苗、育种、种子和种质资源保存、植物检疫等都是其发展和应用的成果。二是悬浮培养液,主要应用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

1.“全能性”的应用。

植物修复与完善是模拟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器官形成和细胞增殖形成的一套全新理论,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因其快速、无毒的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并已形成产业化、商品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该技术,通过花药和花粉培养、胚胎培养与细胞融合、细胞无性系变异、基因工程及突变体筛选等手段,已经培育出一大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借助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保存种子和种质资源,因其优于常规方法的特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在1000多种植物种和品种上得到应用, 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液的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如蛋白质、脂肪、糖类、药物、香料、生物碱及其他活性化合物是许多医药、食品、香料、色素、农药和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其需求量逐

年增加。目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提取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其高效率、高产量的优势已成为主流。用组织培养方法生产微生物以及人工不能合成的药物或有效成分的研究, 正在不断深入, 有些已投入工业化生产,预计今后将有更大发展。

三、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是植物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分子生物学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一方面植物组织培养会借助更多的高新新技术向高效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生产应用上会不断开辟新的领域。但是, 长期以来, 组织培养几乎停留在试验研究上, 在应用生产方面仍有许多局限性。因此, 今后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充分发挥它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在合成培养基上,使其按照预定目标生 长发育成新植株。近年来,花卉组织培养及快繁脱毒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花卉种苗 繁殖生产中。 一、组织培养在花卉产业中的应用 1.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种苗生产的主要技术之一。经组织 培养,可增加繁殖系数,加快繁殖速度,可生产出种性纯、品质好、产花量高的生产 性用苗。在花卉育种过程中,不断的杂交、选种极大地扩展了花卉的花形与颜色,使 得花卉在各方面都越来越接近人们的需求。但在同时,也造成了花卉基因类型的高度 异质化———子代不易有均一表现。而组培苗是在母株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保持母株的全部特性(花形、花色、株形、开花习性、抗逆性等), 因而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植株加以分生,从而得到大量与母 株一模一样的植株。 2.培育脱毒苗木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株的分生组织不易感染病毒的原理,可 以对花卉植株的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来繁殖苗木,防止亲代植株的病害传递给子代,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病毒病对长期应用营养繁殖(分株、扦插等)的观赏植物及其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由于观赏植物多采用营养繁殖,如嫁接、分株、压条等方法繁殖时,病毒(及类 病毒)则通过营养体及刀具、土壤传递给后代,大大加速了病毒病的传播与积累,导 致病毒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统计,观赏植物的病毒已多达100多种,并且逐年有 新增病毒的报道。观赏植物因病毒病大大影响其观赏价值,表现在康乃馨、菊花、百合、风信子等的鳞茎、球茎与宿根类花卉及兰科植物等严重退化,花少且小,花朵畸形、变色,大大影响观赏价值,严重者甚至导致某些品种的灭绝,严重制约观赏植物 生产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切花品种跨不出国门的原因之一。组培快繁技术已应用到蝴蝶兰的栽培中非洲菊也可以通过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不带毒或少带毒。感病植株体内的病毒分布不均匀,其数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越靠近茎尖顶端的区域,病毒 的浓度也越低。分生区域无维管束,病毒只能通过胞间连丝传递,赶不上细胞不断分 裂和活跃的生长速度,因此生长点含有病毒的数量极少,几乎检测不出病毒。因此, 茎尖培养时,切取茎尖的大小对脱毒效果有很大影响,茎尖越小效果越佳,但太小时 不易成活,过大则不能保证完全除去病毒。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病毒在茎尖

蝴蝶兰组织培养及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蝴蝶兰组织培养及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刘亮,易自力3,蒋建雄,彭筱娜,黄丽芳 (湖南农业大学细胞工程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 从蝴蝶兰(phalaenopsis)的组织培养及诱变育种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就当前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选择、原球茎增殖、生根壮苗、炼苗移栽化学诱变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变育种 中图分类号 Q9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27-08451-02 R esearch P rogress in the Tissue Culture and Mutation B reeding of Phalaenopsis spp. LIU Liang et al (Cell Engineer Lab of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 Abstract T 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issue culture and mutation breeding of Phalaenopsis,including the effect of ex plants,m edium,multiplication of protocorm2like b ody,m eth od of rooting and seedling strengthening,transplantation and chem om orph osis and s o on,was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in for2 m ation for this field. K ey w ords Phalaenopsis spp.;T issue culture;Mutation breeding 蝴蝶兰(phalaenop sis)为兰科蝴蝶兰属兰花,原产于我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地[1]。蝴蝶兰花型奇特,色彩艳丽,花期长久,素有“洋兰皇后”的美誉。笔者就近年来蝴蝶兰组织培养技术及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便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 兰花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但蝴蝶兰为单茎气生兰,很少有侧芽萌发,很难进行无性繁殖;蝴蝶兰也可通过种子繁殖,但发芽率低。因此,一般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一是利用种子无菌发芽;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通过原球茎增殖,得到大量蝴蝶兰幼苗。为了减少变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不通过原球茎途径而直接诱导“丛生芽”繁殖蝴蝶兰的研究报道。 1.1 利用原球茎快速繁殖蝴蝶兰的研究概况 1.1.1 外植体的选择。蝴蝶兰组织培养诱导原球茎的外植体有茎尖、茎段、叶片、根尖、根段、花梗腋芽、花梗节间切段、幼胚、种子等。茎尖是较容易诱导培养、成功率较高的部位,它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早在1974年,Intu2 w ong等[2]就利用蝴蝶兰茎尖诱导产生了原球茎状体,再由原球茎分化成植株,为实现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袁全国等[3-6]用蝴蝶兰的茎尖诱导出了原球茎。但蝴蝶兰是单茎气生性兰,采用茎尖作为外植体会散失母株,因此在蝴蝶兰组培中用茎尖诱导原球茎不太合适。 叶片作为外植体既可减少对母株的伤害,且取材不受季节限制。叶片诱导原球茎的因素很多,除了培养基、激素、天然复合物等,还与叶龄、叶片接种方式和接种部位等有关。田中道男(1975)和张秀清等[6]指出幼叶比成熟叶片诱导率高,且以整片直接插入培养基中较好;成熟叶片则叶基部诱导率较高。总之,叶片成功诱导出原球茎的报道较少。 根尖、根段培养成功的报道都很少,古川仁郎、长谷川等曾报道根尖诱导率低,不适宜蝴蝶兰快繁。中国台湾的林瑞松(1981)、曾宋君(2000)等报道了蝴蝶兰根尖培养的实验结果。 1.1.2 培养基的选择。不同品种的蝴蝶兰组培采用的培养 作者简介 刘亮(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花卉组织培养。3通讯作者,E2m ail:yizili889@https://www.360docs.net/doc/454423546.html,。 收稿日期 2007204229基不同。周俊辉等[7]以红花品种为试材,添加了不同浓度的62BA和1mg/L NAA到3种基本培养基中,发现改良K C的效果最好,1/3MS次之,MS最差。李向英等[8]以日本国旗红蝴蝶兰为试材,采用改良VW培养基并加入活性炭和土豆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邹金环等[9]以大红袍和红唇美人为材料,结论是MS+花宝(N2P2K=6.526219)效果最好。张元国等[10]用试管苗茎尖在附加5.0mg/L62BA和0.5mg/L NAA 的MS培养基上诱导原球茎状体,诱导率可达100%。 不同外植体对最适培养基的选择也不同。曾宋君等[4]取杂交胚、花梗、幼叶、茎尖、根尖等不同外植体接入到添加了不同浓度的62BA、NAA和2,42D的几种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发现其4个月的杂交胚选用G3培养基附加0.2mg/L 62BA和0.5mg/LNAA的最好;花梗、茎尖和根尖则在MS附加5.0~10.0mg/L的62BA培养基上效果最好;而叶片以B5附加3.0~5.0mg/L62BA的效果最佳。 1.1.3 原球茎继代增殖。在蝴蝶兰继代增殖中最常用的激素仍然是BA和NAA,偶尔使用K T和2,42D。周俊辉等[7]的试验中随着BA浓度增加,原球茎增殖倍数均有下降趋势,且低浓度的NAA对原球茎增殖和出苗均有促进作用。王静等[11]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62BA配合较低浓度的NAA,更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 1.2 用丛生芽途径快速繁殖蝴蝶兰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减少蝴蝶兰组培中产生的变异,王怀宇(1989)、刘荣维等[12]人提出了利用丛生芽途径来实现蝴蝶兰的快速繁殖。潘学峰等[13]采用满天红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利用丛生芽途径快速繁殖蝴蝶兰取得了好的成果。 1.3 生根壮苗培养 生根阶段以较低无机盐浓度有利于根的发生和生长,激素比例以较低分裂素和生长素为宜,同时添加一些天然提取物,如香蕉汁、椰乳等也可促进生根。另外适宜浓度的活性炭有利于蝴蝶兰生根培养。张启香等[14]研究表明,低盐培养基1/4MS较适合生根培养,且当62BA与NAA的比值适宜时,根长势较好,土豆汁作为复合添加物对生根较为有利。陈之林等[15]将芽接种到附加香蕉汁的H y2 ponex1号培养基上壮苗生根,植株可迅速生长。曾宋君等[4]发现K y oto和G3培养基均具有较好的生根效果,激素浓度以0.1mg/L62BA和0.5mg/L NAA组合效果最佳,且在培养基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7):8451-8452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洪

植物组织培养 考试复习题.doc

植物组织培养考试复习题 植物组织培养 绪论P1 第一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P3 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P6 第三章植物器官和组织培养P口 第四章胚胎培养及离体授粉P16 第五章花药和花粉培养P20 第六章植物细胞培养P24 第八章原生质体培养P27 第九章植物离体繁殖P30 第十章无病毒苗木培育P33 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操作P35 1 绪论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 下,利用适当的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器官、 由于培养的植物材料已脱离母体,乂称为植物离体培养(Plant culture in vitro)o 广义:对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离体培养技术植物组织培养

狭义:对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等)及培养产生 的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 1.无菌:使培养器皿、器械、培养基和培养材料等处于无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状态,以保证培养材料在培养器1111中正常生长和发育。 2.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对光照、温度、湿度、气体等条件进行人工 控制,以满足植物培养材料在离体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3.外植体:由活体(in vivo)植物体上提取下來的,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无菌细胞、组织、器官等。(植物组织培养中,使用的各种器官、组织和 细胞统称为外植体。) 4.愈伤组织:外植体因受伤或在离体培养时,其未分化的细胞和已分 化的细胞进行活跃的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上形成的一团无序生长状态的薄壁细胞。)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手段来操作植物离体 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具体特点表现在: 1)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外植体、培养基、接种环境都须经过无菌处理。 2)组织培养在多数情况下是利用成分完全确定的人工培养基进行的, 除少数特殊情况(进行营养缺陷型突变细胞的筛选)夕卜,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植物激素,培养基的PH和渗透压也是人为设定的。因此,在组织下也能再生完整植株。14)组织培养物通过连续继代培养可以不断增殖,

植物组织培养试题与答案(集合版)

植物组织培养练习题 1.植物组织培养:指要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或组织、或细胞, 进行离体培养,使之发育形成完整植物体。所谓人工控制的条件,即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植物体的任何一部分是指根、茎、叶、花、果、实以及它们的组织切片和细胞。 2.愈伤组织培养:将外植体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存在,而使其细胞 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通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 3.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各种接种材料,包括植物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 体等。 4.脱分化:一个已停止分裂的成熟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并形成未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现象。 5、接种:把经过表面灭菌后的外植体切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 全部操作过程。 6、褐变: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 物质,这种致死性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扩散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而且还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二填空 植物组织培养根据培养方式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类型分为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培养、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 3、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快速繁殖、脱毒、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新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种质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几个方面。 4、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可分为快速繁殖和脱毒培养两种类型。 5、一般组织培养的几道工序如下:培养器皿的清洗、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和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材料的表面灭菌和接种,培养;试管苗的驯化、移栽与初期管理。 6、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室设计时,其设计应包括洗涤室、准备室、灭菌室、无菌操作室、培养室、细胞学实验室、摄影室等分室,另加驯化室、温室和大棚。 7、培养基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营养、氨基酸、有机附加物、维生素、糖、琼脂、激素、活性炭、PH。 8、植物器官培养主要是指植物的根、茎、叶、花器和幼小果实的无菌培养。 9、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10、玻璃化现象是指试管苗的一种生长失调症状,当植物材料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出现半透明状和水渍状,这种现象称为玻璃化。其苗称为玻璃化苗。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草莓组织培养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0.6g,糖4~12g,酸0.8~2g,无机盐0.6g,粗纤维1.5g,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_综述_

2006,35(1):71-74.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蝴蝶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郑玉忠,张振霞,陈泽华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 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本文从蝴蝶兰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及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方法等,概述蝴蝶兰组培快繁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组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蝴蝶兰;组织培养;原球茎 中图分类号:Q943.1;S6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6)01-0071-04 Progress in Tissue Culture of Phalaenopsis spp. ZHENG Yu-zhong, ZHANG Zhen-xia, CHEN Ze-hua (Department of Biology,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issue culture of Phalaenopsi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explants sources, culture mediums, hormones and nutrition compositions on multipl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protocorm-like body, the inhibition on browning of explants and methods of rooting and seedling strengthening before transplanting, are reviewed. Some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also provided for further study in tissue culture of phalaenopsis. Key words:Phalaenopsis spp.; tissue culture; protocorm-like body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属热带或亚热带的兰科植物,其花形奇特,姿态优雅,色彩鲜艳,花期长久,素有“兰花皇后”之美誉,观赏价值极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蝴蝶兰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研究和开发蝴蝶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培养是蝴蝶兰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种子无菌发芽,二是从离体器官诱导产生原球茎,通过原球茎的增殖培养,得到大量幼苗[1]。早在1949年,Potor[2]利用无菌培养技术成功地促使蝴蝶兰花梗上的休眠芽发育成完整植株,该方法经过其他研究人员改进后,曾一度成为蝴蝶兰的主要无性繁殖方式。1974年,Intuwong等[3]利用蝴蝶兰茎尖诱导产生了原球茎状体,再由原球茎分化成植株,为实现蝴蝶兰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原球茎是一类呈珠粒状的幼嫩器官,在兰科植物中多以这种器官发育、增殖和分化。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中有几个关键的时期:原球茎的诱导、原球茎的继代增殖、壮苗的培育。根据这几个重要的时期及其组织培养的外界条件,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蝴蝶兰组织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近年来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添加物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外植体褐变的防治,以及生根壮苗的方法等。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该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 1 外植体的选择 诱导蝴蝶兰原球茎采用的外植体主要有根段[4]、花梗苗根尖[5]、花梗腋芽[6]、茎尖[7]、叶片[8-10]、胚 收稿日期:2005-08-03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QN200503)资助 作者简介:郑玉忠(1977-), 男, 广东潮阳人, 硕士, 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注:张振霞为通讯作者。

组培考试复习题word版

●广义的快速繁殖:可包括植物组织快速繁殖,全光照育苗法,根颈扦插法等 1、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概念 定义:无菌条件下,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以获得再生植株等的过程、方法。 组织培养具有如下优点:(1)快速(2)周年生产(3)不变异(4)投资少,经济效益高 (根据培养材料的分)植株培养,器官培养(胚、子房、花药、根等),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外植体:由活体植物上切取下来进行培养的组织或器官。 技术水平:植株、胚胎、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 愈伤组织(c a l l u s):原指植物受伤后于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培中指在人工培养基上从外植体上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空白培养:主要用于无菌外值体的建立阶段,只含糖不加任何营养元素的培养。 ●初代培养:外植体的第一次培养。 ●继代培养:第二次以上的培养(由转入新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胚性细胞(E C):保持着未分化状态和旺盛的分裂能力的一类细胞,这类细胞彼此相似、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稠、细胞间无间隙,主要分布于胚及各种顶端分生组织中。 位置效应:植物离体活组织,延续表现出来原生长部位的形态和特性的现象。因此,要根据 培养目的选择适宜的外值体. 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永久性的适度变化的过程。 脱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进而分裂形成无分化的细胞团,即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 再分化:脱分化后的细胞再次分裂、分化并形成不同组织、进而构成器官和植株的过程。再分化过程的两种方式:(1)器官发生方式:(2)无性胚胎方式: 组织培养的难易规律 ●生长点细胞》形成层细胞》薄壁细胞》厚壁细胞》纤维细胞》退化细胞 ●种子》花器》茎下部组织》茎中部组织》冠内部枝叶》冠外部枝叶 ●组培时间长的植物》组培时间短的植物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1、优质种苗的快速无性繁殖: ●(1)无性繁殖作物及不易繁殖作物的快速繁殖 ●(2)通过茎尖培养生产脱毒健康种苗:如草莓、香蕉、甘蔗、马铃薯、大蒜等。 ●2、用于植物遗传育种 ●包括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花粉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 ●

2000年组培期终试题

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生物99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期终试题 姓名:班级: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指示植物法: 2、外植体: 3、接种: 4、去病毒原原种: 5、抗体: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鉴定无病毒苗的常用方法有、、 。 2、病毒在感染植株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老叶及成熟的组织或器官中病毒含量,而又嫩的及未成熟的组织

或器官中病毒含量,生长点(0、1-1、0mm) 则。 3、蝴蝶兰组织培养中最合适的外植体是和。 4、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繁的培养程序是、、 、、。 5、卡特兰组培最大的问题是外植体在初代培养中易。 6、多胚性植物可用方法脱毒。 三、判断改错(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原球茎切块细小,稀疏的培养瓶内,群体生长快。() 2、兰花种子极小,数目众多,种子中有胚乳和子叶。() 3、茎尖培养脱毒的效果与茎尖大小呈正相关,而茎尖的成活率与茎尖大小呈反相关。() 4、分光光度法是定性鉴定病毒的方法。() 5、含有抗原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四、间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在卡特兰继代培养时,为什么液体培养与固体培养交替进行?

2、在无病毒苗的栽培过程中,如何防止病毒的重新感染? 3、怎样用指示植物法鉴定病毒? 4、热处理和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5、按照所给配方MS+BA1+KT 0、5+IBA0、5,如何量取6L培养基 的营养液?母液如下:大量元素10倍,铁盐100倍, 肌醇200倍,维生素1000倍, 微量元素1000倍,BA 0、5mg/ml, KT 1mg/ml ,IBA 0、5mg/ml。

植物组织培养 (2)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离体的植物胚胎、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进行培养,使其再生细胞或完整植株的技术。又称为植物离体培养 离体生态学:是指研究离体培养环境条件控制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培养基、植物材料和人工环境条件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那部分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callus):是指外植体因受伤或在离体培养时,其细胞进行活跃的分裂增殖而形成的一种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 植物组织培养的特点 1.组培技术是无菌操作技术。 2.组培材料处于完全的异养状态。 3.组培材料可以是离体状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 4.组织培养物可以形成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也可以进行茎芽增殖或生根 5.组培容器内的气体和环境气体可通过封口材料进行交换,相对湿度通常是几乎100%,因此,组培苗叶片表面一般都无角质层或蜡质层,且气孔保卫细胞功能缺乏,气孔始终都是张开的。 6.组培的环境温度、光照强度和时间都是人为设定的,其参数可调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类型 组织培养 器官培养 胚胎培养 细胞培养 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任务 研究离体培养条件下,细胞、组织或器官所需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形态发生和代谢规律,植物脱毒方法和机理,植物特别是一些难繁植物的大量快速繁殖方法,细胞融合方法和机理,再生个体的遗传和变异,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机理和方法等 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于1838-1839年提出的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李继侗和沈同1933年成功培养了银杏的胚。 1952年,Morel和Martin提出了植物脱毒(virus free)技术 Guha和Maheshwari等——花药培养 Cocking等-原生质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研究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研究 本试验以蝴蝶兰原优良品种满天红花梗为外植体,对休眠芽萌发诱导、叶片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根诱导和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花梗休眠芽的诱导在夏季、秋季、春季三个季节选取含休眠芽的花梗节段进行培养,对污染率、休眠芽萌发诱导率和芽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秋季选取的花梗外植体灭菌效果最好,休眠芽萌发诱导率最高。 MS+BA 5.0培养基较适合休眠芽的诱导。 2、无菌苗叶片的原球茎诱导本试验以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原球茎产生,结果表明,BA浓度 5.0mg·L-1最适合叶片原球茎诱导,添加15%(V/V)椰乳(CW)能提高原球茎的诱导率,并有利于原球茎的生长。 MS+BA 5.0+CW 15%培养基较适合诱导叶片产生原球茎,诱导率最高达到38%。 3、原球茎的增殖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BA和果汁能提高原球茎的增殖率。 另外,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100~200mg·L-1能有效控制培养基的酚污染、提高原球茎的增殖率。MS+BA 5.0+CW 15%培养基较适合原球茎的增殖。 J‘西大学祝眨d卜学位论文4、根的诱导在1/2 Ms培养基中附加一定浓度NAA(0 .1一0.5mg’L一’)和多效哇MET(0 .10.5mg’L一‘)与BA配合,能诱导小苗生根。用多效哇诱导生根,幼苗矮壮,叶片较绿,有利提高幼苗的移栽成活率。 添加0.39一’活性炭(AC)能大大提高生根苗的平均根数和平均根长。对根诱导较适合的培养基是:1/2 MS+B A 2.0+NAA 0.卜AC或1/ZMS+BA 2.0+MET 0.3。

组培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形成的细小 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 2、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深部,软骨细胞逐渐长大成熟,变为 椭圆形,多成群分布,每群2~8个细胞,这些细胞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故称同源细胞群。 3、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因富含硫酸软骨素,呈强嗜碱性, 染色深,称为软骨囊。 4、结间体:相邻两个朗飞结之间的一段有髓神经纤维称结间体, 一个结间体的髓鞘由一个胶质细胞形成。 5、动脉周围淋巴鞘:位于脾的白髓中,是环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 弥散淋巴组织,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时可增大变厚。 6、浆膜:浆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外表面被覆的间皮构成。 7、皱壁:皱壁是小肠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所形成的 突起。 8、泡心细胞:位于胰腺外分泌部腺泡腔内的一些扁平或立方形细 胞,是闰管上皮伸入腺泡腔内形成的。 9、门管区:在相邻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常伴行小叶间动脉 和静脉及小叶间胆管3种管道,该区域称为门管区。 10、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了肺小 叶。 11、气血屏障:肺泡腔内O2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CO2间 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即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

12、滤过屏障(滤过膜):当血液流过血管球毛细血管时,管内血压 较高,血浆内的某些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裂孔膜滤过到 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 13、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分泌类固醇激素,胞质内有丰富的滑面 内质网,管泡状嵴线粒体和大量脂滴,无分泌颗粒。 14、分泌含氮激素细胞:分泌含氮素激素,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 质网,高尔基体和膜包颗粒。 15、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的形态变化演变成精 子,这一过程称为精子形成。 16、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壁随同血管一起向卵泡腔 塌陷,在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 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 17、受精: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发育正常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 过程。 18、卵裂:受精卵进行的有丝分裂。 19、胚泡:桑椹胚进入子宫腔后,细胞继续分裂,卵裂球数目增加 到100个左右时,细胞按一定规律排列,形似泡状。由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构成。 20、植入(着床):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称为植入或 着床。 21、蜕膜:胚泡植入后,子宫内膜的功能层称蜕膜。 22、原条:胚胎第三周初,胚盘的上胚层细胞增殖,并由胚盘两侧 向尾侧中轴线迁移,形成一条细胞增厚区,称原条。 简答题 1、结合功能简述成纤维细胞的微细结构。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16:23:14.9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邓伟斌 [导读] 组培育苗,即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 广东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园林工程成为重要的项目之一,旨在为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净化城市空气,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园林工程建设体系中,组培育苗技术不断衍生,其是园艺植物培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该种技术所产生的培育效果甚为理想。对此,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以广东地区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为对象展开系统化的分析,旨在提高城市园林植物培育水平。 关键词: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组培育苗,即组织培养育苗技术,其属于一种典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范围很广,其所产生的价值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其是种苗工厂化、规划化生产的主要方式。现如今,植物脱毒技术、离体快繁技术等逐步被应用到草莓、马铃薯与兰花等植物育苗之中,获取了理想的培育效果,这对于我国苗木快繁与肿瘤脱毒而言意义重大。以下我们就组织培育苗产业的基本发展现状展开分析。 一、组织育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组培育苗的研究,最早的研究起源于美国。1943年,美国的专家与学者展开了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发现,植物生长点周边的病毒浓度比较低,甚至很多区域根本没有病毒[1]。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利用植物的茎尖开展组织培养,获得了脱病毒苗,主要是利用脱毒苗来实现快速繁殖,进而生产出大量的脱毒种苗。1958年,我国的相关专家彭爱红等展开了研究,提出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培养得到了完整植株,且该植株可以开花结果,进而使得该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其推广效果甚佳。 在我国,关于无病毒种苗与植物快速繁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鉴于组织培养技术的繁殖系数比较大,且繁殖速度比较快,以获得无病毒性的植株,且获得了极高的经济效益。如今,组培育苗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育种、育苗等方面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兰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其在广东地区的种植规模很大,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与那坡县、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等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组培育苗技术在兰花种苗生产中的应用是最为典型的。1960年,茎尖组培技术研发并运用成功,获得了无病毒性的兰花组培苗,主要是借助原球茎继代培养方式来达到兰花试管苗生产的效果。目前,我国的组培技术正在逐步完善,通过应用组培技术,使得广东地区的兰花种植技术呈现商品化与规模化的态势发展,进而产生了一种新格局。我国在离体快繁育苗技术方面的研发起步比较晚,可是,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特别是广东、广西与海南等地。当前,广东地区已然对100多种花卉观叶植物展开科学的组培,年产苗木高达500万株,其发展势头比较好。 二、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1、光自养组织培养技术 光自养组织培养技术即植物无糖组织快繁技术,其主要是在组培时,将CO2输入其中,将其作为重要的糖源,旨在为植物体生长提供所需的碳资源,经过系列的生长发育,再加之环境内各项因子的管控,能确保试管苗从兼养型逐步向自养型方向转变,进而衍生出一种生产种苗速度更快、种苗更优质的新型植物快繁技术。和传统的组培技术相比,无糖组织培养主要是将CO2作为重要的碳源,能减少糖类物质应用而产生的微生物污染问题,能实现对污染率的有效控制[2]。此外,结合植物的实际需要,需强化对组培微环境的合理化控制,其在相应条件下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可提高植物生长速率,以确保植物可健康而茁壮的生长。同时,光自养组培主要是把多孔型无机材料视为重要的培养基质,如石沙子、纤维、成型岩棉等,这些材料不但成本低,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据肖玉兰等专家的研究,应用此种组培技术,可大大提高小植株的生根质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无糖组织培养微繁殖的试验与研究虽然成功,但是之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相关人员应加深对组培苗生长环境、培养机制、生理特点等的认知,只有掌握各项条件要素,才能为无糖组织培养提供相应的参考。另外,植物材料限制问题突出。其和普通微繁殖相比,无糖组织培养要求外植体必须要具备高质量的茎和芽,若想更好的开展光合作用,促进植物健康而茁壮的成长,要求植株要具备足够的叶面积或携带子叶的体细胞胚亦可。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开放组培是利用抗菌剂来代替高压灭菌与超净工作台,运用塑料杯来代替以往的组培瓶,让整个操作脱离以往组培严格无菌的环境,可在自然而开放的有菌条件下开展组织培养工作。开放组培无需作高压灭菌与超净工作台处理,仅仅是在培养基内加入抑菌剂,从而达到抑制病菌生长与蔓延的效果[3]。应用此种组培方法,其优势在于对整个组培操作过程进行简化,大大降低组培成本。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遭遇了相应的问题,如植物类型不同,其应如何选择抗菌素、抗生素与防腐剂组合以及抗生素浓度、浸泡时间等问题,这些均需要通过一定的试验才可完成。 3、非试管苗快繁技术 非试管苗快繁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原理,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重要的载体来打造新型育苗技术。借助计算机平台能够精确的模拟环境各要素,这为离体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合适的营养、光、水、温等环境,能促进种苗健康而茁壮的成长,其为此种技术的核心点,其和以往扦插嫁接技术与新型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共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种技术对果树育苗意义深远,特别是对樱桃、杏、梅、李等难以生根的果树效果明显。经过多年研究,以往的组培技术型在果树生根培养和炼苗等技术阶段存在着严重障碍。尽管很多果树品种可以完成芽增殖与培养工作,但是,仍旧无法克服生根难的问题。非试管快繁技术主要是在全光开放环境下取代了试管环境,运用蛭石、珍珠岩等透气、疏松与不含糖的无机基质[4],使用物理灭菌方式来替代以往的灭菌方法,借助叶片自身光合作用来启动生根基因,进而达到快速成苗的效果。此种技术主要是和计算机的环控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离体材料的生根与光合作用来模拟最佳环境,进而满足光合自养过程的最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打造更为和谐、健康的城市环境,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园林工程建设,重视对先进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应用,从而培育出更为优质的植物苗,进而提高园艺植物组培水平。在此次研究中,结合广东地区发展实况,笔者针对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研究进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从草莓组织培养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花药培养、草莓叶片、叶柄组织培养)开始,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草莓组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七大水果之一,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草莓果实色泽艳丽,芳香多汁,酸甜适度,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每百克果实内含有蛋白质1g,脂肪,糖4~12g,酸~2g,无机盐,粗纤维,Vc45~120mg,比苹果和葡萄高10多倍,并含有丰富的磷、钙、铁、锌等矿物质,其中锌的含量是香蕉的4倍以上,比柑橘高6倍以上,比苹果高40倍以上。另外食用草莓对肠胃病和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对促进智力发育有重要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草莓作为一种栽培周期短、结果早、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近15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草莓总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在浆果中,草莓的总产量和总面积仅次于葡萄,成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 随着草莓在国内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草莓的病毒病严重影响草莓的生产。作为高级浆果的草莓,在我国目前的生产栽培上多沿用无性繁殖种苗:主要方法是匍匐茎繁殖和分株繁殖,但这两种方法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易造成病毒蔓延。王国平(1988)等调查,我国栽培草莓带病毒植株率过80%以上,戴子林(1995)等调查,我国长江流域感染大面积植株感染率在50%以上;感染了病毒病的草莓果子一年比一年小、畸形、品质差、生长缓慢,一般减产30%-80%,并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长势、品质和产量,对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防治。 通过草莓组织培养扩繁草莓脱毒苗,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在草莓种苗生产中,有关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草莓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作一综述。 一、常见草莓组织培养类型 目前,国内外在草莓品种快速繁殖上已有不少报道:常用的外植体主要有:茎尖(Adam,1972;庆子孝,1972;谭兰英等,1981)、腋芽(Boxus,1974、1977;杨乃博,1981)、叶片、叶柄、茎段,花药(Quak,1977;大泽,1972)。常见的草莓组织培养主要的类型:草莓茎尖组织培养、草莓叶片和叶柄组织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