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



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知识点总结


1.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
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5.货币是作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答:①货币萌发于最早的偶然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怎样的?
答: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b.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7.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①G-W-G‘这个公式适用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它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无论是G-W,还是W-G都应等价,而不能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增殖了。
③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能创造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8.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③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产M.劳动者以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到新产品中,同时,他的抽象劳动则凝结到产品中形成了新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④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制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9.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答:①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资本追求超额剩余

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10.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特征。
答:①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一,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③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有资本的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预付资本的大小。
1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继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③产业资本运动要不断进行,必须作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相结合。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的互为条件的。
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①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即I(V+M)=IIC.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
14.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答: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I部类生产比第II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②生产资料生

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③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15.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答:①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包括生产商品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其中C和V对资本家来说,就是他的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C+V之所以独立为生产成本,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的。
②生产成本范畴产生后剩余价值不再是可变资本的增殖,而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一个增加额,即所费资本的增加额。并进而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它就转化为利润。
③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和内容,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不同生产部门,在M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就不同,这就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利润率,竞争的手段通过资本的转移。
②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即P‘=M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依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③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所以,生产价格并未脱离价值。
17.商业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商业利润是怎样来的?
答:①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专门从事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②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M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把一部分M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M中瓜分来的那一部分M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M和共同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18.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如何决定

的?
答:①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②借贷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
③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M,它是M的特殊转化形式。
④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a.平均利润的高低;
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在P‘一定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条件,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
19.股份公司是怎样产生的,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答:①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而联合经营的企业。它表明资本采取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它没有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
②股票是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③股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等于这一笔货币资本,将它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与拥有这张股票所领取的投息相等。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20.简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原因和来源。
答:①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
②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优劣好坏和位置的差别。
③极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使经营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农业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④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来自于耕种优、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原因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少数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随着资本主义信用的制度和股份公司广泛发展,能把分散的资本在较短时间集中为大资本。“联合制”的出现又有力地促进资本和生产的集中。
②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③因为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即集中使少数大企业易达成协议、避免竞争造成两几俱伤、集中使新企业难以产生。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质怎样?
答:①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

体,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结合等三种形式。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3.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答: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
②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③经济全球化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④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⑤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实质,仍然是为了谋求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国际利益。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解决。
24.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①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④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长期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片:
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必须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26.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

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④我国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是和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全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从而有力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27.简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内容、性质和作用。
答: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有三: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B.旧的社会分工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而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直接原因。
C.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上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按劳分配的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在劳动者个人分配之前,社会要从社会总产品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部分。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④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消灭剥削,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8.为什么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答: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多种经营也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②个人收入非按劳分配方式有:个体劳动收入、资金分配收入、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29.试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答:①社会存在商品生产,除了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还有以下原因:
A.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B.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
C.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
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满足人民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

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3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
答: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A.企业要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经济机制。
B.比较发育的市场。
C.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搞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
A.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B.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
C.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D.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31.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答: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指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其表现:
A、产品有竞争力。
B、技术有开发力。
C、资产有增修正力。
D、对市场有应变力。
E、领导班子有团结进取力。
F、职工群众有凝聚力。
②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
③企业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A.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
B.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
C.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转换。
④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
A.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如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步伐,加强企业管理。
B.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实施各项配套改革。
32.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其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
答: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②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A.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B.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C.有限责任制度。
D.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多种多样,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公司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33.简述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地位与作用。
答:①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是在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对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②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34.如何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答: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指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②发展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③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规范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35.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
答:①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优化的比例关系。
A.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B.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C.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D.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②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
36.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将当前经济的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A.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B.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C.加强环境保护。
37.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答: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就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其价值和物质形式分别是:(V+M)一年中新增加的生活资料和全部的消费资料。
②增加国民收入途径:
A.增加生产领域中的劳动量。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38.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从最终用途看,可归结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②积累基金是由扩大再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消费基金由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构成。正确处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就是要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既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以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以保证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
③其基本原则:
A.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C.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D.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E.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39.试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答:①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这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其次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4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答:①对外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目的是通过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增强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其特点:
A.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进行的。
B.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
C.是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
②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A.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C.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D.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
E.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
4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答:①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

运行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
②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4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①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两种方式。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和指导性计划,通过市场和市场信号,引导企业的行为进行的调控。
②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式必须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即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
③宏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直接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