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下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一下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一下第三单元教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朋友们爱吃香蕉吗?白菜博士给大家带来多少根香蕉呢?请小朋友们5个5的从5数到100呢?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在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

五、总结评价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设置情境。

谈话:小猴最爱吃桃子,看,(出示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列式,思考算法。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会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0+4 = 4 +30 =

34-30= 34-4 =

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4-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你们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个十和4个一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还剩4个一。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3、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

(2)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交流。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称,在每一个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称。在加法算式里,像这里的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对了,相加的这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什么呢?

讲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边说边在“30+4 =34”的算式下面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加数、和)

提问:谁来说一说算式4 +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也有名称。在34-4 =4里,减好前面的数叫做什么?请你猜一猜。

讲述: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板书:被减数)

那么,减号后面的数又叫做什么呢?指名说。

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板书:减数)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什么呢?请学生试着说说。

减法算式中的得数叫做差。(板书:差)

指名说出算式34+4 =30中各部分的名称。

(3)提问: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想想做做”

1、第1题,看小棒图写算式。

2、第2题:

(1)出示20只白兔和8只灰兔的图片,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左边20只白兔和右边8只灰兔,列出四个算式。

(3)组织交流:算式是怎样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口算第2题。

同桌同学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 =63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4、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校对。

5、第5题。口算。

6、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评讲。

7、第7题。

(1)指导学生看图中的对话,然后说说题意。

(2)列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并且知道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前后的数都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是“和”;减号前面的数是“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是“减数”,减法中的得数叫做“差”。

练习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巩固学生对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认识,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简单计算的口算方法。

3.让学生做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用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4.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

一、复习数的组成(完成练习第1、2题)

1、出示第一题,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一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3捆小棒和6根小棒分别表示什么吗?

那么第一幅图,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组成了多少?

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个计数器上数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说得真好!你能在课本上写出正确的答案吗?

2、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课本上。

集体汇报订正。

二、复习整十数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简单口算(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3——5题)

1、口算。(完成第3题)

2、填表。(完成第4题)

教师出示第四题的表格,指导学生看表格。

这个表格分别介绍了学校体育室里的篮球、跳绳和踢毽子的使用情况,谁愿意先来说说有关篮球的信息?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个吗?要用什么方法呢?为什么?

你说得真好!那么24减4,同学们会计算吗?

师让生把答案写在课本的表格内,并放手让学生把后面两个空格补充完整。

全班交流,请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如何计算的?

3、解决问题。(完成第5题)

出示第5题。从这幅图上,大家能获得哪些信息?

同学们都观察得很认真!那么你们知道小猫钓了多少条吗?这个问题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呢?

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列式吗?

请同学们把这个算式列在书上,并算出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请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时总结

咱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许多问题,希望大家能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四、作业

数的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显示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

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一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在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再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一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进一步要求学生随意说一个数,让大家听听是单数还是双数。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知识迁移儿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解以内的数,你能任意地说出一个别100以内的数吗?(指定三四人说一说)老师手里有很多雪花胶片,你们猜猜看可以用100发内的哪个数表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

下面请你们也抓一把雪花胶片先猜一猜有多少个,然后再数一数是多少。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这些数谁大谁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图。提问:今天小松鼠和小兔去海边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你能看着图说出它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小松鼠和小兔比谁拾得多呢?你是怎样想的?

(2)合作交流

谈话:请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在班内交流)。

(3)谈话:在这道题里比较哪一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就是比较38与46哪一个数大。

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教师板书:46 38

指定学生上黑板>。

全班学生读一读算式46>38。

1.教学“试一试”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几组数,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请打开书第37页“试一试”看着计数器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学生在书上完成并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3、“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4、“想想做做”第4题。

(1)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衙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装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 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2)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 20度 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得怎么样?(出示每个季节的景象图)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6、“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填写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7、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最大,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大的数”)根据刚才自己写的数到前面来排队,然后排着整齐的队路队下课。

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课件展示例题:小猴和小猫比赛折五星。小猴说:“我做了34个。”小猫说:“我做了38个。”

提问:听了对话,你能知道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可能出现:38>34,34<38;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小猴做的比小猫少。

引导: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委多吗/学生可能用口语表达:小猫比小猴做得多一些。

得出小猫比小猴做得多些。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小组交流汇报。(小猴比小猫做得少些)

二、学习“试一试”

讲述:小熊和小兔来到了一片果园,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展示: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提问: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少得多是什么意思?那么,梨可能有多少个呢,书上提供了三个答案,你认为哪一个答案合适就在它下面画“∨”。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汇报交流。(18比50少得多,48比50少一些,58比50多一些,所以选“18”个比较合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但需要比较事物的多少,而且要反映出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作“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描述。

三、综合运用,培养数感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芳说:“我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的比你多得多。”

提问:小明可能拍多少下?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展示:在校园里,男孩说:“一班有38人。”女孩说:“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

提问: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先独立完成,再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展示:在商店里,男孩说:“排球25元。”营业员阿姨说:“篮球比排球贵多啦。”另一男孩问:“贵多啦是什么意思呢?”提问:你知道“贵多啦”是什么意思吗?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在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做后汇报。

4、“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猫和小兔用今天学习的“少些”“多些”“少得多”“多得多”这些词在玩比数大小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

课件展示:小猴拿数字卡片50,小猫拿数字卡片45。

提问:猜一猜小猫和小猴分别会说什么呢?同桌小朋友分别扮演小猫和小猴互相说。

四、游戏激趣,感受策略

1、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游戏:“想想做做”第七题。

讲述游戏规则: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我们做一个猜数游戏。一位同学在纸上写下一个两位数,然后让同桌的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没猜对,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示他一句话,比一比哪两个小朋友合作最好,能用最少的提示让你的同桌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写和数。同桌学生游戏

3、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知道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2、通过比一比,估一估,进一步掌握比较多个数大小的方法,学会有根据的进行选择,提高估计意识。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请小朋友想想,我们这两天学了哪些数学知识?(数的顺序与比较数的大小)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这些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基础练习巩固

1、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课本练习六的第1题,引导学生看题,你能填出空格中的数吗?

认真观察这几个数,想一想,谁最接近90,为什么?

那么97是接近100,还是90呢?为什么?

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想想:93是激进100还是90呢?

2、比一比,填一填。

出示练习六的第2题。让生说一说,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时候,应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小结;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时候,可以按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方法进行比较。如;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大的两位数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两位数大。

3、圈一圈,读一读。

出示练习第3题表,把2、4、6先用红笔圈出来,要求学生继续照样子圈一圈。

集体把圈出来的数读一读,老师说明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的是单数。

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单数或双数?

45、54、36、63、78和87,它们分别是单数还是双数?

教师小结:当个位上的数是0、2、4、6、8时这个数是双数,当个位上的数是1、3、5、7、9时,这个数是单数。

4、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练习六第4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图意。

从图中的门牌号,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发现了门牌号的秘密。那你们能猜出;53的门牌号在哪边吗?68号呢?

5、猜一猜。

出示练习六第5题图,

先让小朋友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小朋友进一步体会“差不多”,“多一些”等的含义。

三、全课总结

咱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许多问题,希望大家能更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

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口算:

50+4= 50+20= 20+7=

2+80= 6+80= 54-50=

39-3= 90-30= 89-9=

77-70= 60+6= 70-5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在○填上“﹥”或“﹤” :

50○5654○7490○9

80○20100○9027○28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把这个单元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看哪个小朋友的表现最出色。

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

2、说一说。

强调几个十看十位,几个一看个位。

3、数数填填。

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再填一填。说一说。

3、比一比。

独立完成再校对。

4、想一想,选一选。

引导看图,发现了哪些信息?

坐哪辆公共汽车比较合适呢?为什么选“40座”?

6估一估。

学生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独立思考。说说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

7、猜一猜。

这是开放题,只要在65-70之间都是对的。

8、猜数游戏。

老师先示范,再同桌之进行。

三、全课总结。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小朋友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一、课前谈话

今天老师和大家是第一次上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加法,除了我以外,还有几位好朋友也想大家一起学习欢迎吗?(课件出示:五个奥运福娃)看谁来了,原来他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二、探究新知

出示贝贝: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北京建设的可漂亮啦,一(2)班的小朋友想乘车去参观奥体中心,贝贝刚悄悄的告诉我,她们选中了这三辆车中的两辆(课件出示三辆汽车)大家猜猜看,可能选择的哪两辆?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贴出汽车卡片(三种情况)大汽车和中巴车、大汽车和小轿车、中巴车和小轿车。

2、教师指出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怎么列式,指名回答。

3、大汽车和中巴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谁来列式计算呢?请同学说出算式,45+30=75。同学们能不能动手动脚操作,,让贝贝一眼就看出45+30=75,启发学生选择小棒或计数器.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操作,让学生边说边摆,先摆45,就是摆4捆带5根加三十就是再摆三捆。4个十加上3个十就是7个十,后面的5个一合起来就是75。底下的同学们都摆对了吗?摆对的同学请对老师挥挥手。

4、学具真是好东西,我们每个小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个学具(计数器)大家能用计数器拨出45+30的计算过程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拨一拨再说一说。请一个小组进行汇报,说出过程,先在学具上拨上45,加上30,就在十位上拨上3个数,现在计数器上十位数是7,个位上是5,所以45加30等于75。

5、刚刚同学们使用学具来操作的,不用学具大家会想吗?请同学们看着算式说出你在心里是怎么计算45+30=75的,老师板书:40+30=70,70+5=75。

6、那么大汽车和小轿车一共又可以坐多少人呢?列式计算45+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再和同桌说一说。

7、请同学汇报,谁用小棒摆的,先说给老师来摆一摆,先摆45根小棒,加3再摆3根小棒,现在就是48根小棒。再请同学说一说,用计数器是怎样拨的,说给老师拨一拨,注意提醒学生加3拨珠时应该在个位上拨3个珠。谁又能不看学个说一说,你心里怎样计算45加3的,它和45+30有什么不同。

8、我们刚刚已经计算出每两辆车共可以坐多少人,贝贝告诉我们一(2)班共有47名同学,他们选择哪两辆车比较合适。

三、巩固练习。

1、拨一拨说一说想想做做第一题!晶晶

2、欢欢也有一组题目要考考大家

看大家这么聪明,也想考考大家,它给大家带来一组题目,请大家来做一做,这组题目就在书上47页,想想做做的第二题,请大家打开书,做一做。做完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看到同学们学习这么认真,迎迎想跟同学们一起来玩个过山车的游戏,先听迎迎说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把手中的卡片上的数字,和山洞上面的数字加起来,先说出算式,再说出结果,同学们在下面做小裁判,做对了,大家就一起说:过过过,做错了就说:请重做

4、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妮

妮也正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它想到体育用品商店买两种体育器材,请大家帮忙选一选,并算一算妮妮应该付多少钱?学生汇报

四、总结下课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福娃们觉得大家学习都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告诉福娃们!出示收获卡让学生说说收获!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数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1)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2)分米的认识及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千米的认识(1)(1课时) (5)千米的认识(2)(1课时) (6)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1课时) (7)列表法解决问题(1课时)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课题毫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知。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 通过用直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找一找、测一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了毫米的有关知识,建立了毫米的长度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了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6分钟)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 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 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 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1.学生用手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 度。 2.动手操作比划。 3.交流测量结果。 4.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1.填一填。 1米=()厘米 100厘米=()米 9米=()厘米 400厘米=()米 5米=()厘米 答案:100 1 900 4 500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 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快乐启航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快乐体验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快乐分享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

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乘法 教学内容:P24.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出示课件)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小学数学一下第三单元教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提问:3捆添上4根是多少?你怎么知道这是34根的?3捆添上9根呢?你怎么知道这些是39根的?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提问: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四十,那么四十九添上一,五十九添上一……九十九添上一各是多少呢?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 《解决问题》教案2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2、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符号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唱儿歌 运用多媒体播放《儿歌:数青蛙》: 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跳下水; 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五只青蛙5张嘴,10只眼睛,20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首儿歌,下面我们跟着我们的音乐一起来唱一遍。 板书出示: 7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0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6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20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师:我们一起来把黑板上这些()填满唱出来。 二、知识点传授(15分钟) 1.学习【知识要点】 师:同学们都有买笔、本子的经历吗?文具店会标明每枝笔和每个本子的价格,同学们是怎样算出你们应该付多少钱的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文具店 【教学内容】小数乘法的意义(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试一试: 1、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答1千克、2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1.5千克多少元。 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四、练一练: 第2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由0.01×10=0.1;0.01×100=1 推想出0.01×1000=10 第3题:学生可以由6个 2.5连加得出得数;也可以这样想:6×2=12,6×0.5=3,12+3=15。 【板书设计】 小数的乘法 教学挂图: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小数乘法的意义》练习课 1.填空。(21分) (1) 根据下图填空。

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空白部分用分数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空白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表示是( )。 (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用小数表示是( ),这样的5份用小数表示是( ),这样的10份就是整数( )。 (3)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4)0.06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5)0.038里面有( )个0.001。 (6)4个( )是0.004。 (7)2.82中,左边的2在( )位上,表示( )个( );右边的2在( )位上,表示( )个( )。 2.把分数写成小数,小数写成分数。(6分) 0.18= 0.8= 0.81= 3.选择题。(10分) (1)小数点把小数分成( )和( ),小数点左边是( ),小数点右边是( )。 A.整数部分B.小数部分C.分数部分 (2)小数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A.一B.十C.一百 (3)千分位在小数点右边的第( )位。 A.一B.二C.三D.四 (4)千分位的左边并与它相邻的是( )位。 第三课时:小数点搬家 【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重、难点】 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 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33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师:白塔村计划修一条水渠,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就能修完。

第一天修了9米,照第一天的进度计算,多少天能修完? 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要先算出这条水渠有多少米…… 生2:应该这样列式…… 师:乘除混合,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自主探究,初步应用分析问题策略。 教学例2,创设情境。 一个养蜂专业户,今年饲养蜜蜂24箱。去年5箱蜜蜂酿了375千克蜂蜜,照去年每箱的酿蜜量计算,今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生:要先算出去年一箱蜜蜂酿多少千克蜂蜜。 三、初步应用分析策略,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某公司买了3箱公文包,每箱12个,一共花了720元,每个公文包多少元呢?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生1:我先算每箱多少元,再算每个多少元。 生2: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 生3:丫丫的算法可以列成一个算式…… 生4:亮亮的算法列成一个算式,要加小括号。 四、层次练习,强化巩固解题策略。 学校买来750册图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多少本?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你们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上第三单元教案

2012版一上数学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 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 交流。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 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互相比赛,促进课堂的参与度,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3、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的价值,把解题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4、从学生的练习与发言中发现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较,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课时安排: 11 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及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只要在网上一搜索就几十页,优秀的案例确实很多,但始终还是找不到适合我所需求的那一份。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设计的问题往往会不一定适合学生,这时教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敢于调整学习坡度,适当引导,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材中都以情境图作为呈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直接从图中获得信息,体现出教材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风格,同时弱化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我们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解决方法。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我结合常规教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理解题意 再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即便学生都能会意,但要了解在学生的心理真正的解决思路,必要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着手,也只有通过学生表述题意,才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意图。因此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正确、流利、完整地读出,是相对比较困难,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在呈现情境图时,即便学生只言片语地阐述出大概意思,也要即时给予肯定,教师应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完整讲述出题意就成了教学的关键。 如在教学《用数学》时,图中呈现出的大括号和问号时,对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这时如果让学生一下子就去提问题,显然操之过急。因此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图意时,教师从中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个表述图意的环节得到成熟的时候,学生就对提出的问题水到渠成。又如:大括号在下面,一共有13个松子,篮子外面有5个,问号打在篮子上面。学生可能在草率地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8+5=13(个)。这时教师会重新引导学生慢慢地说清楚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从而抽象成完整简洁的语言讲述:“一共有13个松子,拿走了5个,篮子里还剩几个松子?”通过让学生讲述题意的同时,在提问题的时候把数学信息也说在一起,让学生明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计算得出来的。让学生重新审视问题,对自己所解决的方法进行评价及反思,与此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解决问题。 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抽象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数学学习决定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和质量。现在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学校课堂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因此课堂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加

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理解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简单问题 301班有8小组,每一小组有6人。301班有多少人? 小明买了6支钢笔,每支4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401班方阵参加运动会,每行站4人,一共站了10行,401班方阵共有多少人? 指名读题,全班同学思考,指名回答。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热闹的开幕式上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向

我们走来的是三年级的同学。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课件展示)。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说说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指名回答)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3、组织交流 独立试做。指名上台写上不同的做法。 (1)10×8=80(人) 80×3=240 (人) (2)10×3=30 (人) 30×8=240 (人) (3)8×3=24(行) 24×10=240(人) 质疑提问:请你采访他们。说说每一步各算的是什么。 采访完后教师用课件再展示,请分别用1、2、3种方法计算的同学再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里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你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写的算式上板书出学生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教案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案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教案建议 本单元教案的关键是把握好教案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案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教案重、难点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1 / 14 正方体、球等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单元课时安排 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1课时 《图形的拼组》(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探究式的教案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按单一标准将物体分类、整理。 2.按不同标准将物体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要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注意开展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 分类、整理1课时 2 统计表 1课时 分类、整理 教材第27页的例1及练习七的第1、第3题。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把物体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整理。课件(录像或挂图)。 1. (1) ( )个 ( )个 ( )个 (2)比少( )个, 比多( )个。 2.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圆柱有( )个,球有( )个。

1.学习按单一标准分类、整理。 感知分类、整理。 课件(录像或挂图)显示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 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形状的气球,并数出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几个。 板书: 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引导学生说出:最多,最少。 2.学习按不同标准分类。 (1)分小组互相说说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 (2)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 (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 1.练习七的第1题。 2.练习七的第3题。 1.,在蔬菜下面画“○”。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计算下面各题。 5.52÷4.6 34÷33 爸爸给王朋买了一筒桶羽毛球(内装12个),花了19.4元,一个羽毛球大约多少元? 二、谈话导入 谈话: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师:同学们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可真牢固,像上面这道题,因为问的是钱数,所以一般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看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附近超市周年庆搞活动,小强的妈妈王阿姨也跟着去凑热闹,并买了很多特

价的东西回来。“买了这么多东西,该怎么处理呢?”小强的妈妈王阿姨遇到麻烦了,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好吗? 小强的妈妈首先遇到的难题是: 2、课件出示书本P39例10(1): (1)小强的妈妈要将 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 a、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b、问题导学(一):请大家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看看列式解答后你发现什么问题?把问题记录下来。 c、学生汇报列式:2.5÷0.4=6.25(个) d、讨论,到底需要几个瓶子? e、学生汇报:生活中不能找到6.25个瓶子。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整数) 预设1:2.5÷0.4=6.25(个)≈6(个),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所以需要准备6个。 预设2:2.5÷0.4=6.25(个)≈7(个),因为6×0.4=2.4(千克)<2.5千克,6个瓶子不够装,应该需要准备多一个瓶子,所以应该需要准备7个瓶子。 g、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学生会产生了2种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想法更符合实际?从而得出结论: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h、点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像“分油到瓶子里”这种情况,出现了不满5也要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3、课件出示书本P39例10(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a、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019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作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复式统计表1课时 复式统计图 教材第36、第37页的内容。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件。 出示教材第36页情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 1. 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