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也谈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也谈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也谈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目前的高中作

文教学却一直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状态,许多学生感觉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如果

说高一、高二主要关注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那么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

更加突出了。本文就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作一些思索。

关键词:高三作文;有效性;典型

高三教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学生在高一、二阶段,作文“百花齐放”且

伴有惊喜;到了高三,却大多禁锢在两种态势上:要么平淡无奇,要么偏离题旨。究其原因,平淡无奇者往往是懈怠于写作,平时不懂得积累素材,下笔又不知往

深远处多思考,久而久之就“江郎才尽”了;而偏离题者大部分其出发点是积极的,想在考场作文中以“标新立异”胜出,却不懂得“新异”的前提是遵守作文规则,以

致偏离。

鉴于以上情况,高三语文教师对提高作文教学实效的愿望更加迫切。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化”作如下思考:

一、素材积累要讲方向

大诗人陆游曾这样教育孩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何尝不是这样,要写好作文,就一定要在文外下工夫,也就是要先积累好素材。高三的语文

教师们深谙此道,“累并快乐着”地不断给学生印发素材。可事实证明大多“素材”

学生没时间看或不知怎么用。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素材的多少,而在于学生需要

怎样积累、积累什么样的素材。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年一度、由专家组敲定、以考查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高考作文可以提供借鉴性的意见。

其实,无论是论述具体的话题还是进行独立思维写作都是高中生应该拥有的

作文能力,高三阶段的作文教学更应以此为方向,首先在素材积累方面对学生有

切实的指导:

1.指导学生从书籍中汲取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涉足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殿堂,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所以从书籍中汲取写作素材是一条捷径。课内留给我们的财富还很多,我们首先就是要指导学生分类收集课内素材。

在此基础上,再多从课外补充新鲜血液。目前较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有:《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书屋》、《美文·少年版》、《散文》、《杂文选刊》、余秋雨和周国平的部分作品等等。同样的道理,一定要在广泛涉

猎的基础上巧取。

指导学生对这些素材分类收集,并在平时作文的特定情境里有意识地去运用,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素材

第二个命题趋势的特点,就是给予学生独创的空间大,但空间越大就越需要

学生有自身的认知视野和情感体验,才能“与众不同”。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在谈

创作体会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所以,教师

就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以画龙点睛的点拨,让学生领会到要写好作文,在拥有来自

书籍的间接经验素材的同时,更要积累直接独特的心灵体验素材。

只要打开心灵之窗,让心零距离贴近生活,就会发现处处是感动,处处有素材。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花鸟虫鱼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

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只有让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不断扩充各种写作素材,

高三作文教学的思考和策略(北郊中学王俊)

高三议论文训练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北郊中学王俊 一、高三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思维与语言并举,议论与记叙齐飞 第一,“思维与语言并举”,推崇一个理念。在今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范守纲写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叶圣陶说“语言要说得正确,有条有理,其实就是头脑想得正确,有条有理。因此,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高三学生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积淀下来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基本知识只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部分,它们只是思维与言语表达的基础,真正要做的是使他们的的思维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不管是一堂作文课还是一堂复习课,体现这堂课价值的可能就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思维发生变化。高三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成熟期,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认识问题的思辩性这是我们语文复习教学的核心,也决定了我们作文训练的本质,同时也是我们规避学生套话作文的出路。 第二,“议论与记叙齐飞”,坚持两种文体的规范。在《2008考试说明中》“写作”“基础等级”第(2)条“符合文体要求”一项中说:可以根据命题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但要注意选定文体的文体规范。与之相关的第(4)条“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中要求:记叙文记叙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说理充分,论据充足。这些鲜明的要求体现高考作文阅卷中就是要求记叙文、议论文文体要规范。从今年的阅卷情况看“文体不一”“以叙代议”“读者体”等因为文体不规范的得分多是在38到46分之间。有时我们在阅卷中甚至很难看到那些结构清楚的三段式作文。因而两种文体的规范训练任重而道远。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将高考满分作文作为模板,更不能不加指导分析的告诉学生“论点+材料+论证方法+结尾”这样的模式。要重视说理的规范。正如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所说那样“论辩文要有论辩的形式”要符合三段论,就如“凡是人都要死,我是人,所以我要死。”现在我们学生很多时候写的其实不是真正的议论文。因而我们所说的规范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规范。 第三,重视分段分点训练,一文多写和作文讲评。其一分段训练。因为我们这届高三学生在高一高二时训练的多是记叙文,所以我们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首先训练议论文的规范,达到要求之后再训练记叙文的升格。同时,在这两种文体的规范训练中,再穿插“点题”“审题与立意”“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议论文的升格”“记叙文的升格”等专题分段训练。其二,一文多写。梁启超主张作文“少做”“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我们在教学也发现每周大作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重视反复修改,弄通一种写法倒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实在的意义。其三、重视作文的讲评。我个人在每次作文讲评时围绕一个点做成幻灯片,多鼓励学生,和学生一起找病源,一起想处方。 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旨归,以两种文体规范训练为载体,踩点推进,精练重评这就是我们备课组作文训练的基本思路。 二、目前议论文训练的情况和问题:行走在理想与现实间 (一)目前议论文的训练情况 我们备课组目前分工编写了5个学案:《学案1 议论文之论点》《学案2:议论文之分论点的展开》《学案3:让论据说话》《学案4:点题》《学案5:审题和立意》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小学习作教育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习作教学有效性探究 盐城市田家炳实验小学杨轶群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们常常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因为写作文让本属于自己的许多快乐时间,悄悄溜走,但作文难、难作文还是师生一个共同的永恒话题。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探析 1、教学内容僵化 习作内容无新意,作文题命来命去,写人的总是什么《我的××》,写事的总是什么《令我××的一件事》,状物的也是什么《我的文具盒》等等。这些命题,学生从三年级到四年级直到小学毕业,写了再写,几句套话假话,完成得得心应手。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2、指导走向极端 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学生按“纲”而作,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拾金的也能“不昧”,不会游泳的也能“下水救人”;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作文课时,写个题目在黑板上,根本不加必要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写。怎样完成任务?学生自有四字秘决——拼凑、抄袭。 3、批改事倍功半 一个班四五十篇作文,篇篇精批细改,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其效果如何?作文本子发下去以后,学生瞟一眼分数,浏览一下评语,似懂非懂,一扔了之。文

中的错别字教师订正了,病句帮助改正了,无须学生“费神”,下次作文,学生“照错不误”。 4、评价标准不当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有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篇作文,在不同评判者眼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在有些考试甚至竞赛的作文评阅中,有的教师干脆把文章篇幅的长短,书写的好坏当作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至于语句是否顺畅,中心是否突出,材料是否新颖,则很少顾及。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习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习作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令人担忧,当务之急是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把习作教学同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情。 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尝试 1、冲破桎梏,实现“开放” 首先是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其次是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1)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 关键词:小学语文,棘手,逃避,抓耳挠腮 作为农村教师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习作思维和技巧的指导;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树立学生作文的信心,提高写作水平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大家都知道,兴趣和自信是作文最大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离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②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忆爸爸》这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爸爸有什么好品质,再举例分述爸爸各个好品质,最后总结。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分别从几件具体的事例,表现出爸爸的精神品质,记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生动,即对写人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参观××公园》时,学生一开头就可以描写参观前的天气情况,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第一次跳伞》中的第一自然段。虽然公园里没有“机场”、“飞机”等景物,但可以有“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也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什么时候,我和谁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公园。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三、利用教材范文,教授写作方法 学生的很多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大多是来源于课内。语文教科书上的很多优秀范文,都有它们各自的写作特色,很值得学生学习,而这些写作特色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清楚。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更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我校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数学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其他教师各抒已见,大家献计献策,达成共识,完善教学设计,然后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后大家想一想,议一议,相互交流,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动,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改动后再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一轮的教学需要。但不能千篇一律,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特色、个性。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比如备《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时,力争这样备课:1、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2、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3、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都有所收获,并知道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4、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崇尚真知、探寻真理的氛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质疑、探究与合作,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使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扎实备课,设计出“个性化”教案。 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一节好的备课,首先还是应该备好教材。一篇好的教案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惟教参是论,不惟教辅是从。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转抄(下载.复制),照搬教学参考书,没有将教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自己仅仅是起一个搬运工的作用。所以备教材教师也要使用新思维,转化新视角,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做到备出“个性化”教案。 2、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备好课除备好教材外,还应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科学地教,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切实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安排教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课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水平,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交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在调节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课后了解学生的困惑及困难,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便在组织新教学时能即时补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成就高效的教学。 3、情境生活化,增强体验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就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体验感,从而取得教学的高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够让新课导入生活化,能够让演示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物代替挂图,代替课件,还能够让课外作业生活化,这些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还会产生学了有用,学以致用的对课本知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产生“经验”与“顿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入水方知春意暖——浅谈高三作文教学

入水方知春意暖——浅谈高三作文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入水方知春意暖——浅谈高三作文教学 ■ 杨江波 一、学情分析:高三作文优势明显 高三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认为高三学生作文较高中一二年级时优势明显,它表现在:1.学生思想更成熟,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厚重。高三学生又大了一岁,基本上少了高一、二的幼稚,而高考的迫近,更催化了他们成熟。他们向往大学,肯为自己的前途思考,眼光更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国家的大事,而且认识分析问题更理性。这肯定会反映到文章中。“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从思想积淀这一点上,高三具有优势。2.材料积淀更丰富。高三到上期11月份左右基本上完了新课,这就意味着学生基本把教材和读本系统地学了一遍。我们教材选材精妙,条理清晰,按文学体裁编了34个单元,其中,诗歌4个单元,从现代诗到唐诗、宋词再到李白、杜甫专章;小说6个单元:从现当代中外小说到古代的白话再到专章的《阿Q正传》《红楼梦》;散文最多,共13个单元,中外现当代散文3个单元,古代散文按时间从先秦到《孟子》、《史记》等专章,共10个单元;戏剧二个单元,现代古代各一个。而语文读本更丰富,作为教材的配套,容量更大,选编更自由灵活。这两者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 3.学生更会联系生活。当代高中生,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了,他们关注生活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二、教学指导思想:作文教学是突破口 俗话说:“一桶水才倒得出一碗水”,老师要站得高,心中有丘壑,才能有效地指导学写作。1.要有作文中心论的观点,要认识到作文教学是高三语文教学的突

破口。高三学生学语文的效率较低,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灵活自由、生动形象是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读会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学以致用”就是这个意思,语音文字学习只是作为写作的工具,阅读是为了积累素材,增进体验,作文就是个人的见闻感受的情感宣泄。2.树立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作文教学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我们要沟通,作文是最文明最典雅的交流方式,作文的功用是传输信息、抒发情感、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这几个特点是相辅相承的。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就是生活,写作是为了个体情感的需要,不只是为高考而写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写作运用更多。如学理科出身的温总理答记者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同济大学即兴演讲时写下了《仰望星空》的诗篇。3.要有系统训练,争取各种类型各个题材都训练到位,老师在学期前要定好目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要搭配,月考的作文题材也应包括在内,做到学期10次左右作文有系统,有目标,有实效。我一般安排自我情感、社会生活、理想道德、热点焦点四个话题,每个话题可分别从事、理、情、评几个角度来写。4.技巧点拨要简单实用,技巧理论说得太多,反而无用。在实践中,我让学生记住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大则小之,小则大之”的作文技巧,并分析了《滋味》、《我想握住你的手》的范文,怎样把“滋味”化“虚、大”为“实、小”,把“我想握住你的手”化实为虚,化小为大的事例。 三、作文写作:放下架子,与学生齐飞 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一般是先给出题目或话题,然后按部就班的分析,讲解指导,再叫学生定时完成,然后,批改并评讲。这样做往往是老师高高在上,作为一个评委,一个裁判的角色出现。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积极性往往不高,而且有的还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中县重龙真香炉山小学郑小明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感触颇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够,导致教学效果 不理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自己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2.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4、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8522394.html,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仓生兰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54-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教语文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费了很大的力气教孩子写作文,但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不是空洞无力,犹如白水一般,就是一味的流水帐,没有新意。其实这就是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这一部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以下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现在有许多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一听到作文,还没写就已经愁眉不展,总觉得没东西写,有些写出来了也是三两句话,简简单单。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好正确的写作观,还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写作基础 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文章,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生活的语言,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把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

合作式写作教学与高三作文复习训练

合作式写作教学与高三作文复习训练 发表时间:2013-10-29T14:58:40.75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汪陈 [导读] 合作式作文复习训练作为对传统作文训练的一种变革有其自身优势。 汪陈 摘要:合作式写作教学将写作过程视为复杂的心理认知和语言交际过程,提倡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强调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反复修改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写作前期准备、草稿及学生自检、学生互评、学生修改、教师评价和学生修改定稿六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过程。它强调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强调独立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并针对错误反复修改。可以说此方法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而提出的新的写作教学尝试。 关键词:英语写作;合作式教学;高三作文;复习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技能作为语言交际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衡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指标。写作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内化,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生写作教学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五严”背景下的高三作文教学时间比以往更加紧迫。突击式的作文范文背诵与训练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写作作为语言输出这样一种难度较大的语言学习环节,只能通过渐进式的方式来提高。而摆在高三师生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复习课时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写作这种费时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布置作文任务后,只求迅速地完成任务。教师的批改注重词汇与语法使用错误。有时因疲于作业批改,匆匆过一眼,给个分数。学生在拿到教师的批改后往往只是看一下分数就将其扔在一边。其结果就是:作文程式化现象严重,框架结构套用频繁但缺乏内容。同样一种错误得不到有效改正,一错再错,作文水平停滞不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专心、有效地去完成写作任务呢?笔者认为开展合作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合作式写作教学简介 1.概念及理论依据 合作式作文教学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合作,在多次的自评、他评与修改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步骤来达成写作目的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其理论依据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教授Wallace Douglas以及Graves(1978)所提出的过程写作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写作是一个过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收集(data collection)、制定计划(planning)、打草稿(drafting)、同伴评议(peer-conferencing)和相互编辑(peer-editing)等环节。这种新的写作方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将写作过程视为复杂的心理认知和语言交际过程,提倡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强调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反复修改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将作文教学分为:写作前期准备、草稿及学生自检、学生互评、学生修改、教师评价和学生修改定稿六个步骤。 2.合作式写作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传统的写作教学注重结果,学生多依据范文谋篇布局,模仿其用词造句。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由于缺少独立思维的培养和写作微技能的训练,学生在遇到“开放式”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而就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开放式”作文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无疑使的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越来越凸显。而合作式写作教学强调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强调独立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并针对错误反复修改,可以说它是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而提出的。 三、合作式写作教学具体操作过程 1.写作前准备 高三的作文教学应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教师在选择布置作文任务之前应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作文命题方向并帮助学生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以确定作文训练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广泛了解学生对常见题型及话题哪些掌握的较好,哪些存在普遍困难。这样整个作文训练计划才能重点突出,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效率的提高。 教师在选择一个作文类型和话题进行写作训练之前还应帮助学生积极开拓思维。一是帮助构建文章的整体框架,二是帮助学生拓展词汇及句式的使用。这个过程重在激活学生思维。根据认知语义学中联想观和激活观的理论,我们进行语言活动时会无意识地产生大量的认知活动,激活许多模型和框架,建立许多关联的信息。此时激活过程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逐步向外扩展(王寅,2007)。教师可以将这种由点及面的发散式现象运用于写作前的词汇及句式使用中,即围绕某个点促使学生展开相关联想,帮助其激活大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写到环保类文章时学生经常会用到be good/bad for等表达方式。然而这种基本的表达明显不够出彩,若是重复多次使用更是乏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到be helpful to, have good / bad / positive / negative effects on, be beneficial to以及be of great benefit / importance / significance to 等相对高级的表达方式。 在写作前阶段长期照此训练下去,不仅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杂乱的语言知识围绕某个点有条理的组织储存起来。在巩固词汇与句式的同时大大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质量。 2.草稿及自检 通过写作前准备,很多学生在语言障碍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写作信心与热情都得到很大提高,大多都能较快速的完成草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表达,提醒学生在注重行文流畅性的同时注意一些基本的语言规则以及书写。实践证明:英语水平一般或较低的学生语言规则意识欠缺,书写较差。在基本的时态、语态、人称与数的一致问题上常犯错误。通过学生自我检查不仅可以起到修改文章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语言规则意识,提高语言质量。 3.学生互评 当学生完成草稿后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再次修改文章。首先,由于好胜心的驱使,学生在将自己的文章交予同学评价之前多会努力写好自己的文章。其次,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加宽松,这有利于他们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思维的碰撞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通过互评后学生的作文鉴赏水平和对一些错误的反思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4.学生修改 互评后,学生可以根据同学建议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改。吸收众家之所长以为己用。这样上交的文章语言错误会大大减少,可读性增强,总体质量得到一定保障。

浅谈高考作文教学

浅谈高考作文教学

————————————————————————————————作者:————————————————————————————————日期:

浅谈高考作文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浅谈高考作文教学 姚亚宾 作文本质即表达,或者“为者实际需要”,“或者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考察作文表达机制可以看出,只有思维的语言形式和承载的内容这两只轮子相互配合好,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格”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理解为典范、框架、品格等,万物有格,作文亦然。综合三者可知,作文教学必须讲究“格”,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有格:继承——印证——梳理 作文有格指写作者心中既要有可依章法,即典范、框架,又要一定的内容存在,即品格、品质。操作上我们不妨按照“继承——印证——梳理”的路线带领学生触摸体会,夯实行文的根基。 1.有法度,指行文应遵循基本规则。事物运行总有法度,违背这个法度,事物即会异变。作文法度,即作文规则、章法,弃置一旁,则作文粗糙,品质低下;坚守执行,则作文精致,文从字顺。老师最好捡那些优秀传统里最好懂的法度、最实用的技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写作议论文,就得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就得自圆其说,清楚地告诉读者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不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写出来的语言低标准最起码要准确,经得起推敲,清清楚楚,高标准要精美,耐得住品味,入耳入心。触摸法度的过程必然伴随思维训练,藉以印证、领悟。 2.有品质,指作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品味。何以有品味?厚积薄发使然。考前作文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但是,一些教学活动却背离了如此明白的原则,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轻视学科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等,都应该列入无效的教学一类。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厘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个世纪以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对照着自然科学阐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经验科学在现实事物中寻找的,要么是自然规律形式下的共相,要么是历史规定形式下的殊相;它们所考察的,有的是常住不变的形式,有的是现实事件的一次性的特定内容。有一些是规律科学,有一些是事物科学,前者讲的是永远如此的东西,后者讲的是一度如此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造一些新术语,那就可以说科学思想在前一场合是制订法则的,在后一种场合是描述特征的。”虽然,文德尔班的观点否定了客观的历史规律的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背道而驰。但是,我们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之下,也必须看到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界规律的独特性,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毕竟包含着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德尔班的论述有合理的部分。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还没有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这是一个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整版)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

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 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 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