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

文人画
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

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宋元文人画

文人画在中国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宋元两代有着一些区别,最主要是宋重“理“元重“意”。

当时宋代宫廷绘画是十分兴盛的,而且宋代儒家昌盛,儒家的“正统”和“文统”观念深深扎根于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之中。当时,画家门(文人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几乎都遵循着儒家“依仁游艺”的训诫,娱悦用世,教化是宋代绘画的本质特点,不论山水,任务,还是花鸟都是如此。

在这时也是文人画的开始,体现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情感,有许多的理论表达出来,开始被书画家正式提出,如苏轼提出了观画当“取其意气所到”,米友仁提出“画之为说,亦心画也”,沈括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主观精神的强调。绘画中强调书法笔趣与中国画逐步走向抒情放逸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的宋代全面地展开了对书画关系的论述,书法用笔的造型作用和它的独立审美价值,进一步为元以至明清强调“以书人画”的审美观作了深厚的文化淀积,也成为后来笔墨独立而存在的历史渊源。

李公麟,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绘画表现的题材多样性,擅长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话的人物,据说能够从外貌上区分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驵获,台舆皇隶”等社会各阶层人的特点,并能分别出地域的种族的具体特点及动作表情的各种具体状态。有生活现实性为基础追求新的表现。

李公麟的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艺术中有着巨大的成就,单线勾勒的写实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运动空间,所以单弦勾勒是一种效果明显而高度简洁的描绘技法。

当时还有一位梁楷的三种风格,他先是学习白描画法阶段,当时的作品是《高僧故实》;后来创造了减笔画法,把细笔白描变为粗纺的草草逸笔,画出的线条气势飞动,刚劲老练,方挺简括,作品《太白行吟图》在线条中掺和着水墨的变化,既有线条的泼辣流利,又有浓淡未湿的水墨韵味;后来创造了泼墨画法,《泼墨仙人图》是“减笔”画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他的作品都用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赶阔的手法,描绘出传神的人物形象。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开创了水墨写意画的新局面,开启了元明清及现代水墨写意画的先河。在当时平远小景画也出现了,主要是表现湿润迷茫气氛的发展方向。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在山水中有特殊表现了烟雾迷蒙的水乡景色。还有赵令穰也是宋代有名的平远小景画家,他

的《湖庄清夏图》表现景致迷失是白化平凡的事物为美丽事物的艺术效果。他们在构图上往往利用河岸或云气作斜向排列。

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人绘画,在绘画艺术上倾向一定程度的真实表现,但其实这些绘画体现了一些方面的倾向,例如:轻视反映生活,轻视技术锻炼,而崇尚主观的意趣,崇尚笔墨形式。因为宋代非常注重理的表现,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他画的竹子是不分节的,不重视竹竿的特点,米芾问他,他回答道:“竹子不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这些言论后来被利用来片面夸张“理”的重要。否定“形”的必要性,成为形式注意绘画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还有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出《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经典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其任务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段,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山水画创作中处理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则。

这时期的画家很多,但是都会有各辞己见。如崔白,郭熙,张择瑞,王希孟等人的作品,不难看出文人学士与现实主义艺术主流之间的距离。

对文人画家来说,要紧的是托物寓性,游于物外,不能把物看的太重,要是这样的话,就会被物牵着走,而不能达到自己可能想要的结果,所以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再卑微的物质对象,也能给人带来欣喜。苏轼说过“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是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乐”。

进入元代,文化统治者虽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严格的等役制度,但在文化上,不但很少干预甚至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优点,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所以元代文化气氛较为自由,宽松的,绘画基本不受统治者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成为了创作主体。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与道家的忘世相连,让人进入一种随缘,进退欲如的自由状态,忘记尘世的烦恼,绘画与元代文人那种淡然不求,慵懒逍遥的心态正好符合。

创作比宋代时更加远离现实生活,且以山水,四君等题材来寄托隐逸之情,高雅之情。一般只注意主观情感和笔墨的表现,诗书画三者进一步融合,轻视生活的倾向,反映了对现实抱有消极,逃避的态度。

元代的文人画的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在绘画的社会职能上,淡于教化而重自娱,在艺术方法上,尚抒发而轻模拟,讲变化而贬刻画,在艺术形象上,略形貌而重精神,在技法上,摒丹青崇水墨,,在艺术风格上,尊阴柔而黜阳刚,在艺术趣味上,喜平淡而弃绚烂,在材料上,多用纸而少用绢,在相关艺术的吸收上,已由纯粹的视觉形象边为书画的结合了。

赵孟頫是元代文人画家的领袖。他的风格工整重色,多为绢本设色;豪放超逸,以水墨为主。《秋郊饮马图》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用笔简括,色彩单纯淡雅,风格上有唐人风韵。

当时的元四家,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共同特色,山水重视笔墨,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对后来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宋元的文人画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文人画体现出的理论,用笔方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甚是远大。使得中国绘画,不在局限于原由的形式或色彩,或内容题材,或方法技巧,让中国绘画的构思更加的宽广

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

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但是,作为人物背景组成部分的山、兽、林、鸟却结合得很完整,表现得也很真实。山石开始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顾恺之的名字,不但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到了隋唐时代,有了一个大的发展。隋代以展子虔为代表的画家们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展子虔,是今山东一带的人,他曾历任北齐、北周、隋三朝的大夫,是一个绘画的多面手,据说对于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被世人称为“唐画之祖”。但是,他的最为杰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方面,而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就是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展于虔的《游春图》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李思训为唐王朝宗室,曾任“武卫大将军”。他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鱼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他的几了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从隋代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据说他诗、书、画、音乐都很擅长,而且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重”、“深”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前面我们已谈到,绘画史一般把他看着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和山水画派叠现的时代,这些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时期的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北宋晚期的“米点山水”与青绿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荆浩是北方人,曾隐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触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为中心,用云蚰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据传《匡庐图》就为他的名作。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师荆浩,却有“青出于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

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与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董源和巨然都是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环境,不同于旷寂、雄厚、寒冷的北方,而是地势起伏平缓、阳光和煦、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体察自然,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难看到险峻奇峭的山峰,所见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穷、林麓小溪、山村渔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动人景色。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此画表现深谷丛林中,临溪的草舍里,三个隐士正在谈经论道,周围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心意。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起,在李、范的影响下,当时曾出现了“齐鲁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土惟摹范宽”的倾向。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我们还要提到的画派就是“米点山水”和青绿山水。“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来移居襄阳、镇江等地,长江沿岸常常能看到的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启发了他,于是他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了新的创造,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潆的神韵之趣。

再就是青绿山水。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从隋朝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这一画派就已形成。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却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室南迁,称为南宋,在新的都城临安建立了南宋画院。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与北宋院体山水画已有了明显的不同,他们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五代和两宋时代,是画家辈出和画派林立的时代,但我们还得谈到另一种薪的绘画风格——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文人画”这一概念,文人画的意思是指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主要特点是主张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为目的;取材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寓意、回避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等。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在山水画的领域,这种画风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成为画坛的主导。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负盛名的四大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均善诗书,诗书画印结合就成为他们共同采取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抒发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强调笔墨趣味。但四家经历不同,艺术偏好、审美理想也不一样,各有其鲜明的个性。黄公望的画

只用两种规格,浅绛和水墨。笔法多变而平稳,用笔轻淡而浑厚,减少刺激,追求平静与和谐。

而王蒙的画则面貌丰富,有的以笔见长,有的以墨取胜,有的用色争雄。面又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三家都简,只王蒙繁。倪瓒呢?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简、干、淡,即是构图、笔墨、形象简,用干笔,用墨轻谈。再就是吴镇,最突出的是其他三家皆重笔,而吴镇却重墨,而且喜用湿笔。画面效果沉郁湿润,却保留着更多的来人遗风。

最后我们来看看明清的山水画。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为什么称为吴门呢?因为他们四人同为苏州府入,苏州别名“吴门”,故得名。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细密,有的粗简,有的壮阔,有的秀雅。有全景式的高山大川,小也有田园小景。手法简率,很富生活意味。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他师法沈周,诗书画均能。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工笔山水细致入微,但又不刻板,有着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作品场面宏大,手法严谨,既沉郁又清逸,既奇峭又秀润,既浓厚又饶于气韵特色。仇英出身画工,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师的双重影响,所以他的绘画把这两方面加以融合,也得到文人高士的欣赏,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像两宋画坛一样热闹了一番。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使明中期以来增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冲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滋生发展的土壤,全面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极一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日夕临摹”、“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而这五人似乎都与玉时敏有关系,王翚、吴历和恽寿平都是王时敏的学生,而王鉴则是他的同乡兼亲属,王原祁又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族关系造成了他们在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的紧密结合。同时,王时敏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在画坛上也称为“四王”。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笔法超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但后来恽寿平放弃山水,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也别开生面,名盛一时。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

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是指石涛(原济)、石溪(髡残)、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都是因痛恨满族的统治而削发为僧,以绘画避肚山林,抒愤解忧。他们都反对摹古,主张自然创造。流露真实情感。但他们的绘画,又各有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石溪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八大山人之画,则简略精练。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精干花鸟画科的“扬州八怪”有较大影响。

“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酋,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糙、谢荪等。因为他们都生长于南京而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去从实际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他们大多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也常常聚在一起,对酒当歌,以诗文书画相酬唱。“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文艺复兴时期南欧意大利和北欧尼德兰,德国的艺术有何区别

地点和艺术形式都不一样。

复兴的原因也不一样。

列举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

加入自己的看法进行研究

西方现代派美术渊源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理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联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导致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发生相应的改变。反映在美术领域内,刚刚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以它的实际功效和成果,促使人们对艺术创新逐渐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大大刺激了单一化发展的西方美术;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下,一批画家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艺术上不满足于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在画家的作品中也产生直接的或折射的反映,所以现代派美术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派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美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派的,关键是它的内容: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另一方面,作为美术的创作方法和流派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地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划等号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西方现代派美术简介

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弗拉曼克作品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连的。新技术革命,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改变,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以及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都促进了现代派美术的形成。

现代派-详细情况从整个欧洲美术历程来看,现代派美术思潮是从印象派前后这个时期开始的。确切的说,起源于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凡高。 1

905年,以马蒂斯为首,弗拉曼克等人为骨干力量的野兽派在巴黎诞生。他们从塞尚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在艺术形式深受高更和凡高的影响,用强烈的色彩,奔放粗野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与此同时,德国表现主义应运而生,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同样一味追求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感受,但是他们并不注重于纯形式的探索,而是把绘画语言视为反抗社会西安市,宣泄不满的手段。

两年之后,以毕加索,布拉克为首的立体派在巴黎出现。它先把一切物象加以破坏和肢解,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各种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组合,甚至发展到把同一物体的几个不同方面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借以表达四维空间。自立体派之后,欧洲本土上各种新理论新观念纷纷涌入,于是,未来派在1909年以前卫的姿态与意大利出现。他们排斥过去作为绘画手段的情调和预期的趣味,称颂有独创性的形式,在主题上也否定老一套的东西,认为重要的应是描绘现代的都市生活,诸如钢铁,速度,剧烈的运动等等。未来派之后,意大利有出现了形而上画派。在形而上绘画中,钟表的指针和塔上的小旗都呈凝滞状态,一切都是静止的,笼罩着神秘的沉默,其目的就是要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开。形而上绘画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成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留下了极为惨痛的创伤。一批青年艺术家出于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发表了《达达派宣言》。达达派由于对人类原有的一切感到厌恶,所以要否定一切,破坏一切。在艺术上,企图摆脱一切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否定一切传统艺术的造型观念和造型规律,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令人难以理解的事物。1924年,有法国医生兼诗人,原达达派骨干分子布雷东出面组织成立了超现实主义派。他们依靠所谓自动记述法,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表现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形象,构造了许多变形,幻想,魔术般的奇异世界。

1901年前后,经过多年侨居德国的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等人的数年摸索,抽象主义终于形成。艺术家摆脱造型艺术再现视觉感受的传统,把点,线,面视作自主的表现力愿素,使之变成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从而把艺术家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二战后,美国动作画派的创始人波洛克开始转向抽象表现主义。他不用笔画,而是在画布上乱撒颜料;画面上没有任何具体形象和生活内容,只有斑点状的东西扩散开去,从而超越了有框绘画的狭小范围,是画面具有一种无限空间的感觉。

进入六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更加趋于形式化,于是有的艺术家反其道而行只,从“极端抽象”转入“非常具体”——转向生活中实物。着就是始于英国尔后风靡美国的波普艺术(也称流行艺术)。

该如何看待当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画面模糊,变形,甚至荒诞离奇,令人不可思议,表现了部分流派的唯心主义艺术趣味和颓废思想;但更多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文人画,也称文人士大夫画,这样明确指出作者定位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一阶层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水墨为之。文人画是政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结晶和思想产物,以书、画、文、思想构架起来的一种形式美。后来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向了社会,由业余走向了专业,在原先的框架上增加了诗词、印章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直延续壮大至今的形式美本体。 关键字:文人画、变化、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分而定名,画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表意境以书入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人思想、意趣,结合书法、文学、绘画、人品诸种因素。大多数文人画家均以深远闲淡、穆和严静作为绘画创作最终追求的意境,因此他们以最简单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为色彩语言,传达出画家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画家,亦是著名书法家,其作画力求“平淡天真”,以书法笔意,或露锋缓行或挑笔出锋,佐以下笔的轻重缓急、顿挑、使转纵横,使书法的意韵表露无遗。 中国文人画,从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建立以来﹐到了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视与喜爱﹐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画形式的画风发

论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

论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与融合,着重在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重要性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 一、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传承” 具有可探究性的中国画起源,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不难发现,这些悠久的绘画变革过程,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杰出艺术家对既已形成的中国画体系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相比,其发展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至少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画的发展都是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同步的,这种封闭环境下,若没有有效的传承,中国画显然走不到今天,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由此可看出,电子商务论文传承二字,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这种传承,是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极具中国本土特色。 二、“传承”在当今中国画发展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中国文人画产生于晋元,兴于宋元,宋元以后文人画作品大量涌现,至明清大盛,并在理论上逐渐完备美学思想体系。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神似和笔墨意趣,本文就“以形写神”一词来着重讨论文人画中神似的重要性。 标签:以形写神;神似 中国的文人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二、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性。本文以第一点特征为主要研究点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文人画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因为宋元之后文人画论蔚然成风,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且元代以前的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诗书画印的结合尚不明显。文人画的确只是到了宋元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形式风格,并且在理论上逐渐完备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本文还是将文人画的起始上溯至晋唐时代的观点。因为作为文人画的主要的本质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早在晋唐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予以阐发的。晋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想”的论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注重“神似”并逐渐发展为崇尚“写意”的思想。至唐张彦远在《六法论》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明显地强调了“气韵”的重要性,“气韵”二字后来变成了文人画千百年来的第一要义。 文人画的涵义,应该是指那些以“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为创作原则,强调表现作者主观精神及文学意味,并且以文人士大夫画家为主要创作者的中国画。 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最主要、最根本、最可贵的。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形的认识,不是纯客观的、直接的形体感觉,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的形体感觉,以及尽可能地注入了文学意味。文人画虽然也有写意和工笔之分,但那基本上是在绘画技法和形式意义上的分类,而就对物象的认识和表现来说,其实只可以说都是“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基于对这种形神的认识态度,文人画可以大大提高笔和墨的表现能力,可以“以书法入画”,可使与描绘物象本身原无瓜葛的题诗、款识和印章成为整个画面的合理组合部分……这样就为画家开拓了描绘主客观世界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给画家提供了抒发胸意、表现自我的极大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在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上,总的趋向是愈加强调“神似”。唐张彦远在强调“气韵”的同时,还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而元倪瓒则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清代郑燮有两句诗说:“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见其强调“神似”的程度。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07-30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文人画通常被简单的认为古代文人画的画就被称为文人画。但这个概念过于模糊或者不够专业。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他们用笔气韵不凡,有墨趣之感,多显示雅致,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一)宋代以前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作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三家山水”指的是关仝、李成、范宽,被史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三家,犹如诸子之正经矣。”“徐黄体异”指的是五代西蜀宫廷画家黄筌擅作工细富贵花鸟,南唐士大夫徐熙则擅长疏淡野逸花鸟画,宋人所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人对后世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画史称之为“徐黄体异”。 (二)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分开来的愿望。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米氏云山”,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元代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提出“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本来

创意 那些古人在他的画里都玩疯了

创意那些古人在他的画里都玩疯了 合道商学院创业\职场\文化\乐活 “鱼山饭宽”还是一个“未成名”的建筑师,但终究会是。别的建筑师从事务所独立出来单干,会赶紧接活儿,盖房子,他不是,他选择了画画。把画画好了,山水、园林、屋舍,都自在胸中了。 为什么画山水?因为我喜欢园林,想把园林和建筑结合起来,像董豫赣老师那样。做园林要求懂山水画,同时能画,这很重要——自古如此。中学时我就迷恋画画。家在湖南永州,小地方甚至连国画老师都没有,我就自学,临摹张大千和古代的画。我想考中央美术学院,但考美院需要到什么班学考试基础课程,不是我的路子,就放弃了。后来发现建筑学需要有造型基础,觉得还能画画,就考了建筑学。我本科读的长安大学建筑系,以前的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我喜欢西安,因为它历史文化厚实,在这里的四五年,我一直自发做城市调研,后来周末也组织学弟、学妹调研街巷、老宅,老城消失的速度非常快,我是看着这些东西一点点没了的。我记得2002年大雁塔的环境还很好,没有广场,小道路,树也多,在一片小尺度的环境里,看到一个塔高耸在那儿,觉得可亲,有种真实的历史感。事实上,中国人从最开始构建自己的居住环境就是整体性的。现在,大雁塔周边盖成了轴

线式的广场,没有任何历史感。许多古建筑也是,把周边的居民区全部拆掉,留一个钟楼在十字路口,它和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纪念物。现在的西安老城基本已经失去真实记忆,大尺度的宫殿式建筑也不适合日常生活。学建筑像学手艺,得有实践经验。从2007年毕业到2014年,我一直在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2013年参与完工的向京+瞿广慈雕塑工作室对我来讲很重要,它在我心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形体观感问题,而是一些关于气氛的感受。我最喜欢的是一天傍晚,天已经暗下去了,建筑百分之六七十全部暗了,突然有一排格子被夕阳打亮了。我很感动,一直看着格子到天空基本暗下去。它对我后续影响比较大,我有很多红砖房子的画,就是在谈这件事。正式进入到山水画的学习是去年11月份,《幻》系列,那时候认真地临习历代山水画,更细致地看名家作品,我想把山水画和园林对应起来。幻“彼之幻境,可窥吾园。”“不问汉宫秦苑,还念海外仙山。伏案情境迷踪,入我咫尺幻园。”“岭上谁锄月,阶前自扫云。林幽云将近,泉深鱼不移。” “断舍离合时无常,白云深处自可期。”“园无定格,情态出之;山无定势,心意动之。”“幻园寂寞,独自欢喜。”更早前的《夏》系列用花青作画,清凉、消夏,但现在很少画。那时还未正式学习,画得没那么拘束,脑子里也没那么多东西,可能符合一点笔墨趣味,但对于我来讲,《夏》系

5.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的特点 一、“文人画”概念的辨析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大夫画。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下面来辨析这三种观点的优劣。第一种观点,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发轫于宋大成于元,明清继续流变。这种观点侧重于从绘画风格并从中国绘画的特质来定义文人画,认为文人画是区别于院画和画工画的一种风格样式,甚至是区别于西方绘画而具有民族特质的一个独特风格体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中国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体系,基本是从元明清文人画抽绎出来的。”[2] 这种界定意在揭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特性与独特魅力,强调文人画的独特艺术品质,从这点上说,这种界定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因此也是大部分研究者所采用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大夫之画、士人画,这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就是主张以作画者的身份区分便什么是文人画,他说:“然则所谓文人画,非流派样式之名,该曰作者身份区别之者也。”[3] 探究这种观点的理论渊源,唐代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高逸之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历代名画记》卷一),即强调画家的身份地位与修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则明确提出士人画概念,但究其意思,是在强调士人画与画工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士人画观其意气,而画工画徒有形似却呆板,这里的“士人画”就不是侧重强调画家的身份和地位。在我们今天看来,以文人之画来定义文人画概念,就是侧重于以身份为标准。(另外,“文人” 这一词本身具有很复杂的社会学含义,这里不做深入考察。)客观而言,文人画一词的含义,不应该专指画家的身份,因为一些出身低贱的画家同样可以画出具有文人画风格的作品,绘画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而以士大夫之画来定义文人画则更有偏差,士大夫一词含有官气和富贵气,有显示其显要地位的意思。倘若以这种士大夫官宦之气来解释文人画则更不合理。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文人之画来定义文人画,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文人画的很多作者是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文人,正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绘画超越形似追求文人情趣,从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文人画理论的提出者苏东坡,大成者董其昌都是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 第三种观点,从董其昌“南北宗论”来界定文人画。董其昌有两段著名的文字: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摹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发轫于唐,于北宋形成体系,至元勃兴臻于大成,经明清继续发展,主要代表画家有苏轼、赵孟頫、徐渭、郑燮等。其特点是,画家多有出世态度,寄情于山水、花鸟、竹木,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不求形似只求生韵,追求笔情墨趣,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手段。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文人画”重自然,通常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也有人物画。文人画有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因此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成为文人画最大的艺术特点,也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原因,使文人的心灵情感有所寄托。 GAGGAGAGGAFFFFAFAF

诗作为文人画的魂之所在,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 特征。王维的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最早确立了诗化的文人画美学原则,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所追随。 文人画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体现文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画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更加强烈。 文人画多为水墨画,以墨为主要的绘画材料,墨色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唯取真淳,返朴归真、大巧若拙。 文人画的线条神采飞扬、删繁就简,以书入画。文人画巩固了对线条美的追求,强化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传统,并促成了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转向笔墨形式。 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生韵,亦既是‘写意’,它以画家 的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不专注于形似,其用笔时,自然流 GAGGAGAGGAFFFFAFAF

刘庆和都市绘画的当代性与新文人画

刘庆和都市绘画的当代性与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的区别 刘庆和被人誉为当代都市画派中坚力量。刘庆和的绘画能够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表达得非常复杂,他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也不试图向你教育什么。他说“水墨画在介入当代的时候,因为相对于传统水墨画的一种创作方式和解读方式,包括欣赏方式,我会更多的考虑到水墨画怎么进入当代,在介入当代的时候,怎么样能够保持艺术家的个人的一种创作状态。”他说“大多数人真正关心的正是当下的生活环境和当下的人文背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只有关注当下生活,以这一准则来看传统,就不会被传统凌架,进而突出‘人、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刘庆和在表现现代都市生活时,从不描绘具体的埸景与事件,而是注重从本质上、意向上去营造一种气氛,进而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去与作品交流。对都市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构成了刘庆和与新文人画与实验水墨的最大不同之处。 笔墨纸 刘庆和最年学习的是民间美术,后再转入中国画系学习。早年的教育,造就了刘庆和的两个特点,一是他对于线条塑造(笔)的偏爱,另一个是他对于“皮纸”的长期使用。连环画和年画是对笔的高密度使用,在今后刘庆和的创作中,中锋线条的使用,虽然分量有多有少,但是一直是画面的主要特征。 连环画和年画的经历使得刘庆和的创作有一个不同于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特征,即强调画面中的“塑造”而不是盲目追求墨的随机性。在他的画面中,形象塑造是线条、墨与色彩综合运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他在早期甚至刻意钝化水墨的随机性,从而为画面的控制性赢得空间。刘庆和对纤维较粗的“皮纸”选择,满足对于“塑造”的要求。皮纸的使用使得水墨和色彩在粗纤维皮纸上有节制的随意性,是刘庆和画面的一个主要特征和趣味。或许是因为艺术家对于技术使用熟练程度的变化,也或许是艺术家心态的变化,刘庆和对于墨的使用是从少到多的变化状态。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墨的使用开始被放大,从而用于表现风景、气象或者氛围。这种变化首先在视觉上形成了艺术家所特有的张力,使得画面的容量和可看性开始急剧加大,而情绪也因此超越造型成为捕捉注意力的主要因素。 墨的广泛使用,线条开始出现在形象内部和墨色之上,从而开始从界定转向对于形象的强调和提升。而在2004年以后开始通过色彩与墨色之间的刻意空白来营造特殊的线条趣味。这些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的“线条”使得画面的线条更加富有趣味、节奏和色彩。体现了对“控制”与“塑造”的乐趣。这种笔墨恣意之下的节制是刘庆和和时下流行当代或者传统水墨的最大不同,也是他在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他使得画面的效果比其简单的情绪宣泄更加富有品质,另一方面其核心还在于为画面背后的情绪和观念

文人画 山水画 花鸟画 风俗画 工笔画 写意画 特点及区别

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工笔画写意画特点及区别 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国画技法包括工笔和写意两种。 工笔是用熟宣(宣纸的一种,画上去后不会晕开)来画,非常精细和费时,上色时需要一层一层地过渡,对轮廓的勾勒也很讲究。 写意使用生宣(同为宣纸,画上去会有晕染开的效果)来画,讲究传神和生动,不常使用勾轮廓的方式,绘画方法灵活。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宋代风俗画教案

教案 【课题名称】宋代风俗画的兴起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寻找宋代风俗画艺术的独特性。 难点:将宋代风俗画与其它朝代风俗画作对比,总结其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风俗画的概念、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画作、对比等方法,深入了解风 俗画的内涵、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己赏析风俗画作品,能够感受到作 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及本幅画作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问题导入)提出“什么是风俗画”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 二、讲授、探索 师生一起总结出风俗画概念、探索其发展历程。 三、作品欣赏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四、讨论、探究 分组讨论、探究《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

五、展示、点拨 小组分享、交流讨论内容。老师进行点拨。 六、拓宽眼界 欣赏其它风俗画作品。 李嵩《货郎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等 【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内容:宋代宫廷院体画与宋代文人画。 【板书设计】 宋代美术 ——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一、白描独立成科 二、风俗画的兴起、繁盛。 1、背景: ①民族融合、②经济发展、③政治氛围宽松、④市民阶层形成 2、作品欣赏 ①构图、布局: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②笔法、色彩:笔法细致、设色淡雅。 ③内容:丰富、富有趣味。(2)李嵩:《货郎图》 三、宋代宫廷院体画与宋代文人画 风俗画的兴起、繁盛

一、时代背景: ①民族②经济③政治氛围④市民阶层 二、代表作: (1、)构图、布局: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笔法、色彩: (3、)内容:2、李嵩:《货郎图》 三、意义影响:

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历史发展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诗经》xx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 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 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诘屈聱牙。 《诗经》如玉,天然无需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 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

【精品】河北省衡水市2020-2021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第六次模拟试题含 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共11个单项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题号填涂。 2、考试结束,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昔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早年

文 人 画

文人画 文/ 杜哲森 中国传统绘画重要风格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作者多属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明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身份及历史渊源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沿革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早在两晋时代,一些画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诸如王□的“画乃吾自画”思想,宗炳的“畅神”说,王微对创作中感情成分的强调,以及顾恺之的“形神”理论等等,都应看作是文人画的滥觞。到了唐代,王维隐居辋川以后,体现着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水墨画,具有了更鲜明的文人画特色。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又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到了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更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上为文人画广为张目,影响所及,使文人画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艺术思潮,开始从院体画与画工画中分化出来。

但文人画的鼎盛期是在元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赵孟□、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更多的画家则是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史称“四君子”)作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也就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现。延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突破四王的篱绊,开创了新局面。文人画又经赵之谦、吴昌硕影响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 特征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9124890.html,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作者:赵田田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 式。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中国绘画;文人画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式。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国时代,尚处于原始风格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养士的现象,其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参与绘画活动,其中有著名的蔡邑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精神史上“及自由,及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强大的“士”的发展队伍中出现了顾恺之、曹不兴等杰出画家,其绘画风格向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方向发展。并驱向“文学化”,唐代此种风格形成一个相对的高峰期。 在北宋中期院体画极尽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风格发展到顶点时,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画家积极实践并倡导洗炼、写意。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其代表人物还有黄庭坚、米芾等,他们在文人画的基础之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技巧,劝椿的“画者,文人极也”成为传统的文人画理论,将文人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同时苏轼也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走向成熟奠定基础。朴素的绘画风格,成为文人画的发端。这也说明艺术发展规律,当某种表现形式、风格手法或特点,发展到一定巅峰时便无法进一步发展,于是与此相反的风格便应运而生。强调创作者的文化品味,把绘画看作是一场游戏,一种自我消遣,多为乘兴抒发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元朝建立后,汉人地位低下,文人更是下层中的下层,主要原因是那个时期重武轻文,文人其社会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最为低下,排在妓女与乞丐之后,人格尊严的受损与羞辱不敢想象,同时废除科举更让文人对社会失去光明,于是文人归隐山林、吟诗作画,成为文人消磨时光,忘记痛苦的最佳方式。以赵孟叛、元镇等为代表的画家主张以诗入画,提倡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理念,以书法入画,在画面题诗、诗文与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与画面本身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尤其将诗意入画面意境,将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由此确定。元代的文人画发展史为中国画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明代是文人画继承与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既继承元代文人画的画法,同时又追求院体画风格,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在选材

风俗画

浅析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魏晋而兴于宋。特别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如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嵩《货郎图》、李唐《灸艾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风俗画的兴盛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历史背景对于风俗画这一概念,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定义和系统的论述,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风俗”一词用于绘画,在我国始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以“风俗”为题材和命名的绘画作品,有文字记载的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晋明帝司马绍有‘人物风土图传于代’。”顾宝光的《越中风土图》就是直接以风俗画命名的作品,这是目前画史文献资料上最早明确的关于风俗画这一绘画门类的作品. 风俗画是反映城市、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人物画。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画面。如将军崖的岩画、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舞蹈纹盆》等。虽然这些描绘事物的线条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笨拙,但是在文字尚未产生的年代,这些线条却令现代人为之折服、赞叹. 早期风俗画存在于汉代的辽阳、望都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及帛画等类中,内容有舞蹈射猎、车马出行、百戏、农耕、宅院、历史故事等,它们可以说是风俗画的早期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宽松的政治氛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统一了中国。宋朝改革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因而使许多出身贫寒的饱学之士能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同时,对那些上层贵族有所抑制,下层人民只要有才华,都有可能进入上流社会。有一例便能说明,有一次,宋太祖到西京视察,张其贤献十策,他回来后就对宋太宗说“:我至西京,惟得一张其贤,汝异时可用自辅。”后来宋太宗继位后,张其贤来考进士,宋太宗将一百多名士子不用,“盖为张其贤”,曾传为佳话。科举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带来了更生活化更世俗化的艺术审美标准. 宋代帝王对书画艺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爱,同时也更重视画院、画学的建设。宋朝建国不久,宋太祖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今名画。开国之初,宋太宗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宋代是宫廷画院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书画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书画具精,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有“千字文卷”传世。于宋朝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宫廷绘画教育机构——画学。画学初建于国子监,后于大观四年改隶于翰林院图画院。宋徽宗任命米芾为书画学博士,整顿和健全画院组织。这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有着完整健全的学制。它的招生、考试以及课程安排系统而周到。画院画家的职位,分学正、艺学、柢侯、待诏等级。画学所招收的学生,无论士流、杂流,凡是经过太学合法的考试,合格者都可入学。俞成《萤雪丛说》(卷上)载:“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如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据说自第二名以下,都画空舟系于岸边,唯独第一名不同,他画一人卧于舟尾,横一孤舟,表现诗意并非无人无舟,仅无人渡水而已,人舟皆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等。标准是“意高韵古”,不推崇模仿古人,而以能否体察诗意,是否具有创造力为上,这对提高画院画家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宋代画院、画学的设立,也推动了风俗画在当时的繁荣. 还有一部分画家,由于其高超的技艺,早已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也被从社会各个阶层发掘进画院。如画家高益,本是于都市做小买卖的,被太宗近戚荐入画院,随后,高益又推荐“架舟来京”的市井画家燕文贵进入画院。宋代画院的不拘一格,便使得其画家组成结构多元化,这亦是宋代风俗画兴盛的重要因素. 三、繁荣的经济宋初,统治阶级采取了各种措施,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宋代的农业特别发达,尤其在江南地区,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称颂这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在工商业上,宋代的都城改变了唐代的坊(居民所居之处)与市(商品交易之处)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也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规定,晚间夜市开放。北宋都城东京,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由封闭式的坊市分离向开放式的坊市合一转化的典型。东京街道拓宽后,临街的坊墙被拆除,住户被允许临街修盖凉棚、楼阁、门市,这种制度实质上也是允许人们沿街贸易,面街而居。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衢,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于柳陌花街,按管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揍,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当时北宋鼎盛时期,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就有四五十个,东京的总人口已达一百五十万左右,当时的东京,是国际上最大最繁华的大型商业都会之一. 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工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里,聚集了无数小商人与手工业者,从而形成了市民阶层。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也追求高雅的诗歌绘画欣赏活动. 但他们的审美需求又带有一定自己阶层的特点,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反映农村或市民生活的诗歌、小说、戏剧以及绘画艺术等专门的市民文化。多彩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笔下绘画的新题材,这种以社会的中下层为描绘对象的绘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