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i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

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

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2、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3、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4、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

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i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 期)

修炼内功提升自我 努力学会美丽转身

修炼内功提升自我努力学会美丽转身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四年级组刘亚妮 早就知道《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难得的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臻品,一直苦于没有时间拜读,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寒假里腾出时间,潜心阅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这个四个问题,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我十几年教学中真真切切的困惑和胶着。于是如获至宝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对我来说,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

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吴忠豪教授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应有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美国的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

《转身》阅读练习及答案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

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美丽的转身—关于转身回望人生的高中生材料命题作文_议论文

美丽的转身—关于转身回望人生的高中生材料命题作文 人生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亲人,我顿时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向前走去;学习道路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老师,我顿时受到鼓舞,奋勇直前;生命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茫然,转身望见素不相识白发老人的微笑,我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想要凭借自身的毅力向老天宣战。 那次,我去探望住院的表姐。不忍看见表姐那苍白的面容,转身望向别处。我看见和她临床的白发老人,这位慈祥的老人友好地冲我笑了笑。我十分诧异,其他的病人似乎都远离了笑容,整天愁眉苦脸,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认为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白发老人真切的笑颜好像那紫藤萝,沉淀下痛苦,提炼出美丽的宁静。 就是这微微一笑,拉近了我与原本陌生的老人的距离,我们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她喜欢紫藤萝,她像孩子一样边比划边说:“风一吹,一穗儿一穗儿的紫藤萝像瀑布水花一样飘飞,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焦虑和痛苦。”她一脸淡然的笑容:“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会转身看看曾经拥有的东西,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当我像现在这样住进医院时,我会转身回首曾经健康的时光,然后仍然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还有健康的心态;哪怕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照样会转身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还是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活过。” 这位老人的话语是我听过的最深刻最震撼的话语。 后来,我才从表姐口中得知,白发老人是位晚期癌症患者!这信息更使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老人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她没有整天愁眉苦脸,没有露出丝

毫痛苦,反而在与我交谈中展示了她的人生转身感悟。这是一种无憾无畏、从容知足的美丽的转身。 老人这美丽的转身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让我学到了人生旅途上应该转身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这美丽的转身教会了我如何沉淀生活的挫折和痛苦,如何提炼生命的幸福精华。

语文课美丽转身的精彩瞬间

语文课美丽转身的精彩瞬间 ——由《慈母情深》所想起 奉化市尚田镇校王芙蓉 摘要:有的人说:“语文课不是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学习的方法。”有的人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两句话提醒我们该怎么样去上语文课。精读文本,把握训练点,设计有效练习,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根基。既让学生在语文课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先找准语言训练点,再“言意兼得”的训练设计,此乃就是所谓的“教语文”的课堂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训练点言意兼得 茶余饭后就会翻阅《语文教学通讯》这本杂志,吴忠豪老师写的一句话:“语文课不是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林春曹老师的“言意兼得”的阅读课教学理念。两者的教育理念我把它揉合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立刻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感触颇深。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平淡乏味,在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怎么就没有一丁点的精彩瞬间呢!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少精彩片段,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索然无味?因为我们的课堂天天重复着“老师个人秀”的舞台。教学语文课,只讲文章内容,不讲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只是自圆其说,没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来,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跟随着。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自觉地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认识事物的规律,迁移到我们对文本的处理和把握上来呢!一句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应重讲内容轻教学习方法了。接下来,我就接着我们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结合《慈

母情深》和“轻讲内容重教学习方法”以及“言意兼得”的处理文本策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愿跟大家商榷。 一、反复研读文本,寻找文本中所隐藏着的“训练点“ 要说我们研修活动中搞得最火的课堂调研形式,那要算“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了。这个课堂教研模式的出现,给我们呈现了形式各样、精彩纷呈的课堂。此时,我思量着,谁的课堂呈现更合乎我们的口味呢?打个恰当的比方,我们就是一位服装设计师,手里拽着一块同样的布,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裁剪出各式各样的服装来。不过我们的要求高于设计师,不仅要裁得好看,让孩子们喜欢,而且还要有价值性。一块布从哪里开始裁,最恰当?这时,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一个要找到一个最佳位置开始入手,这样才能够裁得一件又好看又有价值性的衣服。那个最佳位置,就是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后,要寻找的隐藏在文本中的一个切入点,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一定要仔细揣摩,慧眼识文,找到文本中的“训练点”,为设计一节有意义的课堂教学设计而牵好头。不是说,牵一字动全文嘛!那么我们在熟读文本后,该如何找到这个“训练点”呢? 1、寻找文本的主线,把文本中的“训练点”串联。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样的文章一定是编者精心挑选过的,不仅语言有特色,谋篇布局、情感体验都是有一定的特性,就看你是不是在研读的文本的时候,细心地发现隐藏着的奥秘。 (1)通过课题,寻找主线。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我们不难看出就是以“情深”为主线,不管是文本中的某句话,某个段落或者某个有规律性的“……”的出现,不都是围绕“情深”来展开的吗?“情深”就是一条绳子,把以上这些训练点一一串联

吴忠豪:期待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i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

给自己一个美丽的转身,告诉自己,我解脱了!_高三作文

给自己一个美丽的转身,告诉自己,我解脱 了! 我知道我一直都不是很勇敢没有更多的平凡 只是一直向天上的小鸟一样想拥有自己的自由 只是一直的梦想并没将自己打败我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放自己放开心中的疑惑努力的看着远方看着属于自己的一切 才发现原来微笑才是我最好的外衣. 其实每次微笑更多的是为自己祷告为朋友祷告 为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和关心我的祷告我一直都希望 只要我身边的朋友能开心的过下去 那么就算此刻死掉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还是像平常一样说着这句话 某人对我说:你认为如果你的死换来的幸福人家就会要吗? 我笑着感慨:你/他们凭什么不要?后来才明白原来七个色彩才叫彩虹失去了我彩虹永远没有以前的绚丽. 我一直认为我可以像站在镜头或照相机面前一样开心的笑着.做着那些我认为好看的动作.但其实我一直都做不到. 没有了王子的修饰..没有了某人的存在.其实我一直是孤单的. 而现在.我只能把暧昧当做自己的挡箭牌.我知道我不能如此下去. 看着周围看着所有的人群.我似乎明白原来世界一直以来都

将我排除在外.. 我只是孤单一个人 但我还是会站在哪个熟悉的角落努力的微笑着..看着远方.一直到死去! 有人说:你干嘛要这样每次写这些那些忧郁的文字 都是这些文字害了自己其实我真的很想说声谢谢不不是文字害了我 我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的国度里面那里没有花没有太阳没有流水没有小鸟连唯一的天空都被灰色掩盖所以我的世界是剩下灰色而能留下来陪我的只不过是这些忧伤的文字我能用自己的文字告诉全世界雪会依然孤单下去因为我只能活在孤单里面 有人说:你并不要记得什么因为你从来都没忘记而我却把这句话改成了“你不需要忘记因为你忘记不了“是啊怎能忘得了才发现原来单支手勉强撑着的天空是那么的藐然 又或许希望上天故意让我们在遇到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之前,遇到几个有缘无份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去珍惜这份迟来的礼物。 随着一切冲动,激情,浪漫的消失,你对那个人的关心及牵挂仍然丝毫未减。那便是爱了。 不知道是否还要这样下去,后面的故事一样不再精彩。距离总是嘲笑着思念, 误会总是嘲笑着誓言,痛苦总是嘲笑着回忆,谁的心这么痛,谁的爱那么深, 又是谁只会用沉默制造彼此的打击。你说你永远都不会忘记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2010年11月21日,“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获奖课展示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大会的主题“深入钻研教材追求教学实效”也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崔峦老师提出的“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无疑成为大会的核心语言。何谓“华丽转身”?“转身”就是改变、变化的意思,“华丽”就是指这种变化朝着积极的、好的、公众认可或期望的方向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就是指我们语文教学活动向着更有作用,更有实效性,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展。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逐渐对崔峦老师谈到的一些教改方向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些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变“授鱼”为“授渔”。即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课文为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变过去的重阅读,轻作文,为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钱学森》一文语言简洁、朴素,学生一读就懂,我一改以前的重内容分析,轻写法感悟的毛病,揣摩作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向着理解作者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努力,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第19课《钱学森》,说说钱学森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 师:是的,学完了课文,我们都被钱学森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细数了一下,全文还不足700汉字,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都抓住了钱学森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爱国?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抓住钱学森语言描写的语句,老师相机出示: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美丽的转身”---原文

命题作文“美丽的转身”原文1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鸟的转身,生出一分轻灵;江河的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向左转或向右转。这世间的转身是如此的美丽。请以“美丽的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丽的转身---原文 生命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茫然,转身望见素不相识白发老人的微笑,我体会很深刻。 人生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亲人,我顿时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向前走去;学习道路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老师,我顿时受到鼓舞,奋勇直前。 那次,我去探望住院的表姐。不忍看见表姐那苍白的面容,转身望向别处。我看见和她临床的白发老人,这位慈祥的老人友好地冲我笑了笑。我十分诧异,其他的病人似乎都远离了笑容,整天愁眉苦脸,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认为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白发老人真切的笑颜让我动容,让我难忘。 就是这微微一笑,拉近了我与原本陌生的老人的距离,我们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她喜欢紫藤萝,她像孩子一样边比划边说:“风一吹,一穗儿一穗儿的紫藤萝像瀑布水花一样飘飞,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焦虑和痛苦。”她一脸淡然的笑容:“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会转身看看曾经拥有的东西,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当我像现在这样住进医院时,我会转身回首曾经健康的时光,然后仍然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还有健康的心态;哪怕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照样会转身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还是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活过。” 这位老人的话语是我听过的最深刻最震撼的话语。 后来,我才从表姐口中得知,白发老人是位晚期癌症患者!这信息更使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老人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她没有整天愁眉苦脸,没有露出丝毫痛苦,反而在与我交谈中展示了她的人生转身感悟。 老人这美丽的转身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让我学到了人生旅途上应该转身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这美丽的转身教会了我如何沉淀生活的挫折和痛苦,如何提炼生命的幸福精华。

计算教学的美丽转身

计算教学的美丽转身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计算教学很枯燥,计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 我们班的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粗心造成的,问我有很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 给他们的答案是:买本口算题卡练一练,提高计算的速度与熟练程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 算除法》是2011 年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上刘万元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 我认真观摩了这节近46 分钟的录像课,看完这节课,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可以说是计算教学的一次美丽转身,变“枯燥”为“有趣”;变“难理解”为“直观感受”。 从课前师生谈话到问题情景创设,从学具直观操作到竖式提炼形成,再到算理的深入分析, 整节课的教学在刘老师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组织引导中,在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知的自 主探究中,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在师生交流中悄然浮出水面,算理在不知不觉中也已深入学生的思维,课如刘老师一般温和、平实、自然、细腻,但给我 留下的是:朴实中暗含深意,谈笑间水到渠成。 1 看完几遍下来,给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1.1 从源头上学计算方法,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美国儿童 博物馆有一句格言: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如果我们每 位数学老师都能记住这句格言,并把它应用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那么我们的孩子们感受的 数学起码不是枯燥无趣的。刘万元老师的教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理念,并且从 源头上解决为什么这样计算。刘老师把这个教学过程设计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42 除以2。在提出42 除以2 应该得多少这个问题以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42 棵 树分一分。首先让学生自己分,分完之后进行汇报,学生汇报的只是结果,刘老师让学生说 说分的过程:先分的什么,又分的什么。其实分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由于先把4 捆平 均分到两份里,每份2 捆,才有了竖式中的先用4 个十除以2,得2,这个2 表示两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2.成捆的小棒分完了,下面要分成根的,把两根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一根, 所以竖式中再用2 除以2,商1,写在个位上。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刘老师始终让学生说说 你是怎样分的,先分的什么,又分的什么。这个过程就是理解算理的过程,也是掌握算法的 过程。我相信学生动手摆过之后,他们真正理解了。正所谓:我做了,我理解了。 第二层次:42 除以3。刘老师提出:如果42 除以3 又该如何计算呢?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把4 捆小棒平均分成3 份,每份1 捆,这时候余下了1 捆。这是和前面的分完成捆的没 有剩余产生了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冲突呢?学生想到了把1 捆小棒散开和2 根合 起来看做12 根,然后用12 除以3 得4 根。多么好的设计呀!多么好的矛盾冲突啊!它非常 好的解决了学生对第一次分完十位上有剩余这种情况的计算的理解。 1.2 教学除法竖式与分小棒的直观演示相结合,使竖式有了形象支撑。刘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到底怎样写竖式既能看出分两次的过程,又能看出分的结果呢?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学生 尝试之后刘老师结合课件进行讲解:第一次分先分4捆,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4 除 以2,每份分得两捆,在竖式中也就是商2,这个2 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时候已经分了4 捆,成捆的已经分完了。第二次分2 根,在竖式上也就是再算个位上的2 除以2,每份分得1 根,这时1 写在个位上,两根分完了,这时候小棒都分完了,所以最后写上0。这种直观的演示 在学生的头脑中对于竖式的理解有了形象的支撑。直观演示完了之后要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刘老师又带领学生板演再次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 看了刘老师的这节课还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2.1 教学工作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节课上,我一直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学 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不会用数学语言去描述问题,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做法与观点。当 然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但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马上想到了在日常的教

美丽转身教学文档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 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陶罐和铁罐》的教学案例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陶罐和铁罐》的教学案例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陶罐和铁罐》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走内容分析的路子,费时多,收效微,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一道顽固的“魔障”。“必须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崔峦语),也就是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改变目标定位,改变内容选择,改变教学导向,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本文以人教社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为例说明之。一、改变目标定位设计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铁罐傲慢的性格,了解陶罐谦虚的性格;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道理。这是传统的阅读教学,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目标,在人文思想上深挖洞。在这种目标的引导下,学生收获的主要是思想和情感,关乎语文的收获甚少。设计二:教学目标:学习对话,从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中体会陶罐铁罐不同的性格;尝试用恰当的词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道理。对照前后两个教学目标,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主目标定位为“学习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体现了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的观点。在语言训练中,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二、改变内容选择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学习陶罐奚落铁罐的部分,知道铁罐很傲慢,陶罐很谦虚。第二部分,故事的结果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教教材,把教材等同于教学内容。课文分析完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篇课文教完后,回过头来想一想,学生收获了什么呀?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什么都有一点,又似乎什么都不曾留下印象。设计二:教学内容: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从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中体会铁罐傲慢的性格和陶罐谦虚的性格。2.学生尝试学习5~9自然段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它们不同的性格和情感。3.学生自主学习10~17自然段中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独具匠心的。不是从头至尾把课文教一遍,而是有所取舍,选择对话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为什么要

2019高考语文新作文:命题作文“美丽的转身”导写及例文

2019高考语文新作文:命题作文“美丽的转身”导写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鸟的转身,生出一分轻灵;江河的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向左转或向右转。这世间的转身是如此的美丽。请以“美丽的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审题 “转身”,本义是“转过身”,材料中“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的“转身”都是此义。它的引申义基本可理解为“转折”,根据材料可理解为“转身是一种重新的、正确的、美丽的选择”。材料“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中的“转身”都可理解为引申义。“美丽的”理解,其实材料中也有提示:“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 因此,写玉树赈灾中,有人转身救人,在生与死的刹那,就在那一瞬间的美丽转身,这样写,是符合题意的。有人写失足少年悬崖勒马,这是美丽的转身,可以。有同学写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一种美丽的转身,这也符合题意。有人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这是国家命运的转折,是政治经济的美丽转身,这符合题意。 【三】考场例文: 美丽的转身 人生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亲人,我顿时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向前走去;学习道路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老师,我顿时受到鼓舞,奋勇直前;生命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茫然,转身望见素不相识白发老人的微笑,我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想要凭借自身的毅力向老天宣战。 那次,我去探望住院的表姐。不忍看见表姐那苍白的面容,转身望向别处。我看见和她临床的白发老人,这位慈祥的老人友好地冲我笑了笑。我十分诧异,其他的病人似乎都远离了笑容,整天愁眉苦脸,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认为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白发老人真切的笑颜好像那紫藤萝,沉淀下痛苦,提炼出美丽的宁静。 就是这微微一笑,拉近了我与原本陌生的老人的距离,我们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她喜欢紫藤萝,她像孩子一样边比划边说:“风一吹,一穗儿一穗儿的紫藤萝像瀑布水花一样飘飞,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焦虑和痛苦。”她一脸淡然的笑容:“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会转身看看曾经拥有的东西,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当我像现在这样住进医院时,我会转身回首曾经健康的时光,然后仍然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还有健康的心态;哪怕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照样会转身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还是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活过。” 这位老人的话语是我听过的最深刻最震撼的话语。 后来,我才从表姐口中得知,白发老人是位晚期癌症患者!这信息更使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老人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她没有整天愁眉苦脸,没有露出丝毫痛苦,反而在与我交谈中展示了她的人生转身感悟。这是一种无憾无畏、从容知足的美丽的转身。 老人这美丽的转身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让我学到了人生旅途上应该转身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这美丽的转身教会了我如何沉淀生活的挫折和痛苦,如何提炼生命的幸福精华。点评:〔此文得分46分〕

2010高考语文 “美丽的转身”考场作文评分

2010考场作文评分:“美丽的转身”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鸟的转身,生出一分轻灵;江河的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向左转或向右转。这世间的转身是如此的美丽。请以“美丽的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审题 “转身”,本义是“转过身”,材料中“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的“转身”都是此义。它的引申义基本可理解为“转折”,根据材料可理解为“转身是一种重新的、正确的、美丽的选择”。材料“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中的“转身”都可理解为引申义。“美丽的”理解,其实材料中也有提示:“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 因此,写玉树赈灾中,有人转身救人,在生与死的刹那,就在那一瞬间的美丽转身,这样写,是符合题意的。有人写失足少年悬崖勒马,这是美丽的转身,可以。有同学写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一种美丽的转身,这也符合题意。有人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这是国家命运的转折,是政治经济的美丽转身,这符合题意。 三、考场例文: 美丽的转身 人生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亲人,我顿时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向前走去;学习道路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老师,我顿时受到鼓舞,奋勇直前;生命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茫然,转身望见素不相识白发老人的微笑,我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想要凭借自身的毅力向老天宣战。 那次,我去探望住院的表姐。不忍看见表姐那苍白的面容,转身望向别处。我看见和她临床的白发老人,这位慈祥的老人友好地冲我笑了笑。我十分诧异,其他的病人似乎都远离了笑容,整天愁眉苦脸,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认为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白发老人真切的笑颜好像那紫藤萝,沉淀下痛苦,提炼出美丽的宁静。 就是这微微一笑,拉近了我与原本陌生的老人的距离,我们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她喜欢紫藤萝,她像孩子一样边比划边说:“风一吹,一穗儿一穗儿的紫藤萝像瀑布水花一样飘飞,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焦虑和痛苦。”她一脸淡然的笑容:“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会转身看看曾经拥有的东西,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当我像现在这样住进医院时,我会转身回首曾经健康的时光,然后仍然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还有健康的心态;哪怕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照样会转身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还是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活过。” 这位老人的话语是我听过的最深刻最震撼的话语。 后来,我才从表姐口中得知,白发老人是位晚期癌症患者!这信息更使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老人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她没有整天愁眉苦脸,没有露出丝毫痛苦,反而在与我交谈中展示了她的人生转身感悟。这是一种无憾无畏、从容知足的美丽的转身。 老人这美丽的转身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让我学到了人生旅途上应该转身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这美丽的转身教会了我如何沉淀生活的挫折和痛苦,如何提炼生命的幸福精华。

命题作文“美丽的转身”导写及范文(整理精校版)

命题作文“美丽的转身”导写及范文 作文辅导 0101 1646 命题作文“美丽的转身”导写及范文 一、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鸟的转身,生出一分轻灵;江河的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向左转或向右转。这世间的转身是如此的美丽。请以“美丽的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审题 “转身”,本义是“转过身”,材料中“游子离开村庄,一次次转身回望;父亲送儿入伍,偷偷转身抹泪。有人逃出火海却又转身冲进火海”的“转身”都是此义。它的引申义基本可理解为“转折”,根据材料可理解为“转身是一种重新的、正确的、美丽的选择”。材料“有人面对掌声和花环却转身走入寂寞。眼前没有路,转身就有了路;可有人面对坦途却转身选择了险峰”中的“转身”都可理解为引申义。“美丽的”理解,其实材料中也有提示:“是一种深情,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 因此,写玉树赈灾中,有人转身救人,在生与死的刹那,就在那一瞬间的美丽转身,这样写,是符合题意的。有人写失足少年悬崖勒马,这是美丽的转身,可以。有同学写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一种美丽的转身,这也符合题意。有人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这是国家命运的转

折,是政治经济的美丽转身,这符合题意。 三、考场例文: 美丽的转身 人生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亲人,我顿时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向前走去;学习道路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胆怯,转身望见身后的老师,我顿时受到鼓舞,奋勇直前;生命旅途上,我面对未知感到茫然,转身望见素不相识白发老人的微笑,我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想要凭借自身的毅力向老天宣战。 那次,我去探望住院的表姐。不忍看见表姐那苍白的面容,转身望向别处。我看见和她临床的白发老人,这位慈祥的老人友好地冲我笑了笑。我十分诧异,其他的病人似乎都远离了笑容,整天愁眉苦脸,除了吃饭就是睡觉,认为生命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毫无意义,而白发老人真切的笑颜好像那紫藤萝,沉淀下痛苦,提炼出美丽的宁静。 就是这微微一笑,拉近了我与原本陌生的老人的距离,我们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她喜欢紫藤萝,她像孩子一样边比划边说:“风一吹,一穗儿一穗儿的紫藤萝像瀑布水花一样飘飞,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焦虑和痛苦。”她一脸淡然的笑容:“当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会转身看看曾经拥有的东西,然后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健康;当我像现在这样住进医院时,我会转身回首曾经健康的时光,然后仍然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脏,还有健康的心态;哪怕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照样会转身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还是会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活过。” 这位老人的话语是我听过的最深刻最震撼的话语。 后来,我才从表姐口中得知,白发老人是位晚期癌症患者!这信息更使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老人听见了死亡的脚步声,她没有整天愁眉苦脸,没有露出丝毫痛苦,反而在与我交谈中展示了她的人生转身感悟。这是一种无憾无畏、从容知足的美丽的转身。

语文华丽转身后依然美好

语文华丽转身后依然美好 我喜欢翻看获奖的儿童画,着色大胆,构图新颖,童趣盎然,童心烂漫,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画幅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不过,这些儿童画并不是信手涂鸦,毫无章法,小作者把“放”与“不放”的关系问题,把握得恰到好处,这让我联想起当今教育界争论的问题——如何把握“度”。能于无章法中含章法,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样适和于语文。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不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诗意的享受语文学习,提升生活的品位。 我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中,们才意识到语文绝不只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月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沙;语文是大自然中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 我也常看发达的地区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是两翼,经济发展了,文化不配合,经济也会跌下来。发达地区的发展,文化

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后来,我们反思,从美国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中明白:表面看是经济,实际上是强势文化的侵略。那些吃的、喝的孩子们喜欢,大人进去也觉得环境很好,干净卫生,还能听到轻音乐,不像中国的小吃店乱糟糟的,相互说话都听不见。于是,中华名小吃也在改革,首先是价高了,然后是环境逐步在变。 传”,枯燥的说教,这些方式也早就随着时代的变革在悄然转变。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灵魂缔造者——教师,也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不过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如此的不尽人意,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消磨掉了教师们的诗意,为了应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各级各类考试,我们的语文课堂毫无诗意可言。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的枯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去浇灌我们生命的绿意呢? 高中新课程标出台之际,在语文的美持续流失的时候,我们更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实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要让语文华丽转身之后回归美好。 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

一个美丽的转身

一个美丽的转身 本文探讨了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中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地位及重要性,讨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热点,指出了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的一些新的研究方向,指出在管理学领域引入计算的重要性,最后说明具有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学生为何会受到企业欢迎的。 标签: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云计算;互联网时代 此文曾在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会议中宣读过。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新晋硕士生导师,我虽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但对计算的本质都没有认识清楚,更不要提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认识了。现在却大谈这两门学科,我只能“诚惶诚恐”,但仍愿以自己浅薄的学识,和各位老师交流,期望指导。 一、引言 如何作好学问?这是每个科研人员都在思考的问题。科学家、院士更多从宏观层面来把握学科方向,而我们小人物也经常思考自己的科研方向,从小处着手。党中央、国务院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支持广大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2012年,在与企业家座谈时,温家宝表示,“一个民族只有靠创新智慧才有希望,靠模仿抄袭是没有前途的”,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是一个学徒,他号召全社会为打造“创新型社会”[1]而努力。 纵观古今科学发展史,问题驱动仍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为了能尽快找到地震的方位,张衡发明了地震仪。牛顿面对落下的苹果,发出“是谁让苹果落下地”的疑问,奠定了他在物理中的地位。“赌徒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的疑问成就了当今概率论。“如何更好节约时间”让华罗庚从纯数学家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大家。当然,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通过一些简单问题来发现一个学科这样的“美事”难以再现了。学科种类越分越细,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好吃的肉”基本上已经被吃光,只剩下“难啃的骨头”。面对如此情景,科研工作者如何创新,如何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我们认为,当今学科发展体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A学科的问题往往可能在B学科得到解决。“跨学科”“大学科”概念被提出。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这样的学科,在工程管理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甚至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2][3]。文章试图就如何把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技术运用到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提出一些见解。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目前研究的热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有所不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